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

2022-04-18 10页 doc 417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867087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  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1949年的...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  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史)的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简称“两个了解”“三个领会”)。  3.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由李捷、王顺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名教材(后附本课自学考试大纲)。  本教材共分十章,前三章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8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授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3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第八章至第十章,讲授新中国成立至当今近6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每一章都由数小节构成,每节由数个小目构成。  二、考试型和分值:  单项选择题:1分×30(道题)=30分  多项选择题:2分×10(道题)=20分  简答题:6分×5(道题)=30分  论述题:10分×2(道题)=20分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含如何记忆)  1.详读教材。自学考试最大的特点是统一性和性。其命题和判卷的拟定严格依据指定教材(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内容。考试题的应答应该是“再现教材”。基于此特点,要求同学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大纲。  2.以题为干。自学考试是应考性极强的考试形式。教材编写注意的是全面的分析介绍,设计内容广泛。但如果不突出重点和难点,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大投入却所得不多。因此,同学要注意在每一章节,甚至节下小目的学习中,抓出问题点,即以问题(比如,设定为简答和论述题)作纲,做到提纲携领,回归问题。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中“西方列强殖民扩张”部分,教材叙述较多,比较繁密,同学自己不妨可变成“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会发现原始积累时期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不同,就易于掌握了。  3.逻辑记忆。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历史课特点明显,涉及诸多事件、人物、年代等,因此较多的记背是必须的。但死记硬背不行,那就必须用逻辑记忆法,即寻找有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记背。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涉及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教材写了很多。那就找特点记,比如教材为转折性的会议有哪些?共三次,“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又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1949年以前和以后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同学们需要跨章进行联系记忆,这样效果才好。  4.多动手笔。俗语讲“不动笔墨不成书”。勤动笔(广义上也包括打字),是协助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很多同学的经验是平时对听过或读过的课程按问题做一些归纳,并写在本子上。平日写得多了,脑子中就有了较好的记忆和思绪,考试的时候,下笔就比较轻快和容易。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中心讲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共分三节。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日益显露出的弊端。  2.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对外扩张。  3.目的是说明落后的封建中国与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发生战争的必然性。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讲授自鸦片战争到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内西方列强(也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和具体侵略方式(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说明其野蛮性。  2.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形态和性质所发生的根本性影响和后果,这种影响和后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史。二是中国阶级状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新的阶级,原有的阶级也有了部分变化。三是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现了两对主要矛盾。四是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主要讲授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并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各节分别讲授: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按选择题理解)  (1)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  (2)特点(领会):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但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集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识记)  评价上述特点:曾经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延续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进步,也有极大的惰性,造成“周期律”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阻碍新的生产关系地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简单运用)(按简答题理解)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3.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综合运用)(按简答理解)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1776年、法国1789年均迎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免。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西方的侵略过程和方式  1.军事侵略(按选择题理解)  (识记1)主要了解一些战争和这些战争后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识记2)军事侵略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的直接屠杀:1894年11月的旅顺大屠杀,1900年俄国在东北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抢劫财富,破坏文物古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对圆明园等的劫掠破坏。  2.政治控制(领会1)(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  控制内政:驻华公使(团)是清政府的太上皇。  操纵外交:外交讹诈,如“干涉还辽”。  领事裁判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侨适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其权为在华一切美国人适用。  把持海关:英人赫德任海关税务司40余年。  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教案(识记3)。1870年天津教案,屠杀中国民众。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等。  扶植、收买代理人: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奕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的全面投靠外国列强。支持袁世凯,扶植各派军阀等。  3.经济掠夺(领会2)(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  军事和政治侵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益,最大的利益是经济利益。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识记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开的“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再开10口岸,《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中国丧失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作用。  对华倾销商品:排挤并打击了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  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后《马关条约》开始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了。这更压制了中国本就脆弱的民族资本。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1)对中国近代工业实行垄断。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作为担保的盐税、关税从而控制于列强之手(3)设立银行,控制并垄断中国金融。(4)控制中国交通运输业。(5)严重破坏中国农业经济。低价收购农副产品,倾销工业品,利用“剪刀差”赢利,导致近代经济落后、人民贫困。  4.文化渗透  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往往伴随政治军事冲突出现,比较复杂。  宗教渗透和侵略:注意“一些”外国传教士,西方教会中的“一部分人”的提法。不是指全部传教士们,里面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他们对自己的政府的侵略政策也有看法。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领会3):由传教和传播西学为名进行。知道《字林西报》、广学会及其发行的《万国公报》和英人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识记5)  1.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按简答理解)  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以前的独立的封建中国不复存在,变成了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虽不象殖民地国家,但也非独立主权国。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乡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按多选、简答理解)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六个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五,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第六,中国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二)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1.原有的两个阶级的情况  (1)封建地主阶级:一部分投资新式工商业,大部分仍以地租剥削为主要方式。  (2)农民阶级:仍是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外来的侵略后果首先压在这个阶级身上。他们要求改变地位,有强烈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小生产者使其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解放自己。  2.新兴的两个阶级  (1)(简单运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及其两个部分(按简答理解)  来源: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投资近代企业而来  分层: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特点: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中国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①分作上层和中下层。上层规模较大,力量较厚,与帝、封联系较密。中下层企业规模较小,与帝、封联系较少,矛盾较大。②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2)(简单运用2)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按简答理解)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当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  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比照西方无产阶级而言);  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  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识记)(按选择理解)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成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按选择题理解)及其反侵略失败的原因(简单运用)  (1)反侵略斗争的主要事件:  ①来自人民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5月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识记1)  台湾人民在黑旗军刘永福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识记2)  ②来自清政府内爱国官兵的有组织反抗,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识记3)  一次鸦片战争中战死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虎门战死)、江南提督陈化成(吴淞献身)。  二次鸦片战争中捐躯的史荣椿等(大沽口战死)。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威海捐躯),致远管带邓世昌(黄海海战殉国)、经远管带林永升(黄海海战)、定远管带刘步蟾(威海战斗)。  (2)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按简答题理解)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反而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沆瀣一气,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如“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后期对义和团的镇压等等。  ②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则是落后局面未变,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  2.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各国在中国的控制地域或势力范围:  英国:长江流域、香港、西藏等;  法国:云南、广西、广东;  俄国:东北、新疆等,俄国是最大的占便宜者(分四个条约占我国155万平方公里领土);  德国:山东;  日本:福建。  美国由于来的晚,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3.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领会)(按多项选择、简答理解)  (1)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反侵略斗争,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展示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打击了侵略者。连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认为“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列强矛盾的存在,使其不得不协商暂缓瓜分,改为保全清政府,“以华制华”。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综合运用)(按简答理解)  之前的民族意识是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天朝上国。  现在开始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识记4①)  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识记4②)  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识记5),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  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中国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艰辛探索。“早期”的意思是针对真正摸索到“革命”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之前的历次政治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这是中国原有阶级的反抗和抗争,从三元里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农民未停止过斗争。本节解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一最高水平的农民运动。讲授农民阶级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改造社会的尝试及其评价。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这也是原有阶级搞的运动。从林则徐、魏源到清朝新政,其实地主阶级也从未停止过“自救”。本节解剖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模式下所兴办的洋务运动及其评价。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这一节讲授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及其评价。    二、各节分别讲授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过程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爆发原因: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遇到自然灾害等原因外,就是鸦片战争后的恶果(赔款等)压在了广大农民身上。  (2)洪秀全发动农民运动的思想(农民起义理论)武器:运用基督教教义宣传的平均、平等观念,结合中国斗争需要,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1847年订定了《十款天条》,作为会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的军纪。  (3)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识记1)。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识记2)。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天京事变爆发不是偶然的,有必然性: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既同地主阶级相对立,又同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的属性,最终还是会向封建政权演变的。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内容(领会1)及对其的评价(按简答、选择题理解)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内容:  (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为9等,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  (2)规定了平均主义的社会生活方案。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农民参加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  (3)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3.《资政新篇》的性质和内容(领会2)及对其的评价(按选择题理解)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提出此文献这与洪仁玕个人的经历有关。  内容:  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从被打击的对象看,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从运动的内容看,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从文化批判角度看,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  第四,从反侵略角度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从地区和世界影响上看,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简单运用)(按照简答题理解)  失败原因: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如自私性、保守性、散漫性、落后性等)。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  ●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结合对《天朝田亩制度》局限性的理解)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斗争,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总之,有动员农民的作用,但无建设的意义。  ●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滋生(结合对天京事变的理解)。  ●在对外问题上,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派的形成  1.洋务派和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奕等:(识记1)(按选择题理解)  19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日益加深的侵略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李鸿章语:“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奕:“内乱外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恭亲王奕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他提出处理“内乱”和“外患”的方针是:“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识记2)(按选择题理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授命综合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后来设立了一些机构: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领,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曾国藩、李鸿章曾担任。上海和天津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3.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  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4.举办洋务事业的目的:  (1)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或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2)同时,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  (二)洋务新政的兴办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领会)(按简答题理解)  1.兴办近代企业。  (1)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30余年中先后办过规模不同的兵工厂有24个。江南制造总局(沪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①洋务派是打着“求富”的招牌办民用企业的(“稍分洋商之利”)。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原料、交通、资金等不足。重要的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②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方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开始使用洋枪洋炮,聘请外国军官为教练。  (2)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新式学堂:  一是翻译学堂(如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等)。  二是工艺学堂,主要培养专门人才。  三是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等)。  (2)派遣官费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方面“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简单运用)(按简答题理解)  30多年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枝芽,其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1)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2)西方列强表面上积极扶植洋务派,实际上是要以此为手段,巩固并扩大其在华特权,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进一步要求清政府吸收西方国家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领会1)(按多选或简答理解)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识记1),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与在京举人的“公车上书”,康有为从此成为举国注目的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  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重要的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3会3报3学堂”)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领会2)(按多项选择理解)  1.论战的双方:维新派、守旧派。  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了《劝学篇》,书中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是不能改变的。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而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识记2)  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为止,史称“百日维新”。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识记3)  2.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政治方面:做了一些机构改革,却与主张很远。君主立宪没有建立,这是由光绪皇帝的地位和立场所决定的,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它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简单运用)(按简答题理解)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维新派支持者甚少,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2)具体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要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康、梁幻想英国、日本和美国支持)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辛亥革命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  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2)宣传工作。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简单应用)(按多项选择理解)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按多项选择、简答题理解)  (1)阶级基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事革命活动直到武昌起义的过程  1.建立革命组织(团体)并组建全国性政党  (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识记1):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在所在地区活动。  (3)中国同盟会(识记2)  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革命的理论宣传组织活动  (1)几个主要的思想宣传家和代表作  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2)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及其意义(综合运用)(按简答题、论述题理解)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  辩论双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结果:革命派取胜  辩论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因此,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派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流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指出,“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因此,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意义:(1)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3)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1)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组织武装起义  兴中会成立便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开展武装起义被放在首位。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72烈士)。直至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三、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孙说,打倒满清政府,是民族革命,而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来说,则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
/
本文档为【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