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

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

2021-05-31 32页 doc 61KB 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目录(1)旧京果子市(2)不怕三黄就怕一黑(3)果脯、零食与京师节庆--赵书(4)老北京的果子节--牧雨、齐放(5)老北京的果子面包(6)老北京的闲适—果子干(7)大江胡同—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写照(8)前门外的果子市--尹玉泉(9)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吃月饼果品(10)老北京的果子市--老汉杂谈(11)“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胡同”(12)后海夹道(13)一个老北京情结—孙玉民(14)老北京人有一句俗谚:“喝了蜜的大柿子!”(15)老北京人冬天的当家水果(1)旧京果子市咱北京城这片沙土地儿...
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
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目录(1)旧京果子市(2)不怕三黄就怕一黑(3)果脯、零食与京师节庆--赵书(4)老北京的果子节--牧雨、齐放(5)老北京的果子面包(6)老北京的闲适—果子干(7)大江胡同—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写照(8)前门外的果子市--尹玉泉(9)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吃月饼果品(10)老北京的果子市--老汉杂谈(11)“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胡同”(12)后海夹道(13)一个老北京情结—孙玉民(14)老北京人有一句俗谚:“喝了蜜的大柿子!”(15)老北京人冬天的当家水果(1)旧京果子市咱北京城这片沙土地儿,土生土长了好些好些果儿呢。红的、黑的、金黄的,甜的,甜甜的……走了,果子市挑鲜儿去。哪儿啊?老北京的果子市主要有两处儿,一北一南。“北市”跟鼓楼西大街东边儿。您跟德胜门进来,沿着什刹海北沿儿走会儿。瞧见没,那夹道儿。嗯,西南走向东北的。对了,瓜果飘香就它那儿来的。今儿,“果子市”胡同儿还在,但满街的果子不在了。早年间,咱北京土产的瓜、果、梨、桃儿、李子、杏儿、枣儿;花生、核桃、榛子、大栗子……都搁“北市”里。南市啊,就挨前门东大街,跟布巷子斜对过儿。现如今,跟它的老地界儿上,还能找见一条叫“果子”的胡同儿。由于什刹海海岸线的天然造势,鼓楼西大街是斜的。您看看,以旧鼓楼大街看齐,它大约向西偏了四十五度。瞧瞧,大元朝通了漕运,鼓楼一带有人气儿了,交通也挺好。大明朝那会儿,西大街的果子市开办起来了,果子行基本保持在十三家儿左右。大清入关后脚儿,前门果子胡同儿里,南市也鸣锣开张了。南鲜儿、北鲜儿都有。南市果子行多于北市,估摸着有六十多家儿了。有些个字号叫出了名儿了,像万成、公盛、顺昌等等。果子市的行规,各家儿干各家儿的,您卖您的哈密瓜,我卖我的小酸枣儿,牙齿不咬鼻子。果子不长的时节,果子市就冷清了。您看,农历十月份儿以来,北方地区基本就没有应时鲜果儿了。干半年还歇六个月?不介,果脯儿、蜜饯,各种带壳儿的干果儿,还有南来的鲜果儿,会赶来给果子市捧场的。北鲜儿多会儿到啊?唉,这种青黄不接的枯燥日子,会持续到来年五月儿呢。到那时,咱家门口儿的草莓、杏儿、李子、樱桃、海棠果儿、桃儿……可就全来了。一时间,果子市又被缤纷迷乱的色彩装扮一新,再度找回了属于它的繁忙。             (2)不怕三黄就怕一黑老北京有句说辞叫“不怕三黄就怕一黑”,这句话倒是和旧京的冬日很是应景。所谓“三黄”说的是三种黄色的吃食,栗子、柿子、白薯,而“一黑”则指的是黑枣。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霜降过后正是“三黄”上市的季节,记得有一年去房山采访时听到了当地农户的一句民谚“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这说的都是农历,也印证了柿子成熟的季节,等到“一黑”上市天气就已入冬了。 “三黄一黑”是旧京主打的零嘴儿,老北京卖白薯主要有烤白薯、煮白薯和烀白薯之分。多年前有一次金生隆阿龙,原名卢文龙,2003年3月进北京电的掌柜冯老先生带我去王府井东安市场故地重游,他曾给视台公共频道《四海漫游》栏目组工作,担我讲到,老东安市场的北门附近有一个卖煮白薯的摊位,任外景主持人。2003年7月开始担任《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主持人,与此同时还担任掌柜的挑的白薯都是一搾来长的匀溜个儿,在锅里煮熟之这两档栏目的配音工作。2008年1月担任后锅底能煮出一层的白薯蜜,然后再用小刷子蘸着白薯蜜FM87.6北京文艺广播《话说天下》主播。刷在每块白薯上,白薯看起来晶莹剔透就像包了一层玻璃出版书籍《阿龙聊北京》,出演话剧《逃跑新娘》、《老舍五则》等。 壳儿,码放在玻璃罩里拿汽灯一照,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这是让他小时候最记忆深刻的煮白薯。烤白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看似简单,这还真是门儿手艺,讲究大块儿趁底,还得倒位置,要不然白薯熟得不均匀,不是烤糊了就是还没熟。以前住平房的时候屋里都生火炉子,很多北京人在家里也自己烤白薯吃,把生白薯放在炉膛里头,时不时地看看,忍着口水等着白薯熟,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似乎那个时侯的生活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 柿子也是老北京过冬爱吃的水果之一,尤其以房山的磨盘柿子最有名,老北京卖柿子吆喝起来讲究四个咧,“吃咧呗不涩的咧,涩咧还管换咧”这一共有四个“咧”字。以前老北京的富户人家自己的四合院里也讲究种柿子树,柿子代着事事如意,取一个好口彩。自家种的柿子树,待到柿子成熟时,软软乎乎摘下来直接吃,就跟喝了蜜似的。柿子别看是冬天吃的东西,可是老北京人还喜欢吃冻柿子,把柿子放在屋外的窗台上,那会儿北京的冬天也冷,柿子冻得邦邦硬,吃的时候先往凉水里一泡,柿子外边结出一层的冰壳,剥掉冰壳拿牙一咬,浑身打激灵,怎是一个爽字了得啊! 老北京还有很多的歇后语也是和柿子有关系的,比如“老太太吃柿子——嘬瘪子了”,字面上看这是形容老太太吃柿子的形态,老人一般都没牙了嘛!所以得吃软柿子,咬一个小口儿,嘬着吃,这一嘬柿子也瘪了、腮帮子也瘪了。 可是北京人用“嘬瘪子”这个词形容的是一件事办砸了,或是捅篓子了。 说到栗子,这算是比较贵的一种干果了,所以旧京有一种卖倭瓜的吆喝“栗子味儿的面老倭瓜”就是说他卖的那个倭瓜是栗子味的。倭瓜便宜啊!买个倭瓜能尝到栗子味,这是多好的事啊!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栗子贵。 栗子的吃法最有名的当属糖炒栗子,说起如今北京卖糖炒栗子最有名的肯定是地安门的那家,那是一对河南夫妇开的店,和他们攀谈的过程中讲到,糖炒栗子讲究用怀柔的优质板栗,锅里放粗砂,为的是栗子受热均匀,糖要用饴糖,栗子炒的时间必须要够,出锅之后不是直接卖,而是先要挑拣,有坏的栗子一律不卖,然后还要筛个儿,要保证每个栗子的个头儿和饱满度,这些工序一道都不能少,所以他家栗子出锅的时间比较慢,当然也是因为栗子做的真好,所以无冬历夏他家门口总是排着长队。 前边说的是“三黄”,这“一黑”所说的黑枣其实在植物学里它属于柿树科,黑枣营养丰富,对贫血、血小板减少、肝炎、乏力、失眠都有一定疗效,老北京人在院子里种黑枣树的也不少见,孩子们对于黑枣串的糖葫芦也是喜爱有加,可是为什么会有“不怕三黄就怕一黑”的说法呢? 皆因为北京人管枪子儿也叫黑枣,吃黑枣的言外之意就是挨枪子儿、被枪毙了,老舍先生的《上任》里就有写道:“反动派要是请吃'黑枣’可也先请他”。照此一看,又有谁不怕这“一黑”呢?                         (3)果脯、零食与京师节庆--赵书   历史上,北京曾是“五朝帝都”,其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金、元、明、清,只有明朝的皇帝是来自麦黍和稻作文化的汉族,其余四朝是来自草原游牧文化、森林采集文化的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上溯到在唐代幽州居住的渤海人,其原籍也是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东京城的粟末靺鞨人,他们是女真人之祖先。怀柔区有一亇渤海镇,其先人就是唐朝时,来自为躲避战乱而退入燕山腹地的幽州渤海人,他们属森林采集民族之后裔,一直到明代还承担着为皇陵提供祭祀大典提供榛子、栗子、核桃等土特产品的任务。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聚的地区,以怀柔为例:该区在先秦时期南部地属燕国,北部为山戎、东胡活动地域。东汉时,南部属渔阳郡,北部则属匈奴鲜卑部族地。隋代,南部为密云、昌平二县地,北部为库莫奚活动区。明代,长城以北则为朵颜卫蒙古驻牧区。上述所谈古代少数民族,均属以采集为生产形态的森林民族或游牧民族,采集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森林果品保存和加工。怀柔地处燕山文化圈,自古果品加工业就发达,这是由於背靠燕山,面对京师的自然环境和古代民族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5D/^:A g7R6J5Y4J   在古代,果脯一年四季可食,但价格较贵,对一般市民来讲,是一种奢侈的食品。即使是皇亲贵戚,也是把果脯当做礼品或节日食品来使用的。北京人民的节庆生活的文献记载来自金代,据《大金集礼》卷32《休假》条记载,元旦、上元、中和、立春、春分、上巳、寒食、清明、立夏、四月八日(佛诞日)、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立冬、冬至、除夕,都是金朝的法定节日,不但各级官员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而且很大一部分节日与食用果脯食品有关。2013年是金中都建都860周年,这是值得记念的日子。由于女真人是森林民族,对鲜果进行蜜饯等加工,是森林民族的传统技术。可以这样说,金中都建都的日子,也就是果品加工在北京扎根的日子。金朝所颁定的节日,对老北京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满族节日构成,打下了由“官俗”到民俗的历史基础。受金代女真人和清代满洲人的影响,食用果脯,是老北京各族人民节庆食俗的重要。'e3J7R4e W(r2q   果脯在清代称“渍山果”,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发行的《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家法礼仪)》有专节介绍。怀柔是北京市满族人口较多的区,怀柔区的汤河川,有两乡一镇,是以彭姓为主的满族人聚居区。2008年,怀柔区委宣传部、怀柔区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一套《满族民俗文化丛书》。在《满族民间饮食》一书(128页)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蜜饯:满族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是:将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适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状,将削皮去好、切成条块状的苹果、梨、桔、山揸、杏、桃、青梅、胡萝卜等放入蜜糖计中,使之粘附均匀即成。满族入关以后,该传统被带入北京,现在蜜饯已或为北京著名特产。”怀柔能成为北京果脯著名产品的生产基地,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文化底蕴的。果脯的应用与节庆分不开,因为节日的本质是“平日理想节日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果脯属於奢侈品,平日是舍不得买的,是节日“改善生活”的珍品,是送礼的贵重物。我们下面看一下历史上老北京人在各节日中果脯应用的习俗吧。8[0K!H2\8g*~4a5{;T!K%b0^$W0C4`   一,元旦(春节)。古代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为称为“春节”。老北京人过春节有一个习俗叫“守岁”。除夕夜里,儿童们聚在一起玩“升官图”等游戏,一边玩,一边吃“杂伴儿”,甚为有趣。所谓吃“杂伴儿”,既是满族人过十月朝节“暖冬会”时留下来的旧俗,也是除夕守夜的不可缺的内容。在清代,在京的满族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内城护军八旗和京西“外三营”。二是京畿地区的驻防营和堆拨儿。三是皇庄、坟户和屯户。这种满族大分散小聚居的情况,反映到现在就是在北京5亇民族乡中有2亇满族乡、1个满蒙族乡。两个满族乡全在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长哨营满族乡。满族人的“暖冬会”,就是冬季大家偎在暖炕上一边吃由瓜子、落花生和糖豌豆混在一起的杂伴儿,一边听老人“说古”的消闲食品的俗称。!a+R*t.v"Y   果脯是“除夕”和“暖冬会”食品主角,与“杂伴儿”有关。杂伴儿分为三等:最上者大部为各种精细蜜饯果品,一般在除夕夜吃;中等者以一般干果为“底”,表面适量加放蜜饯,糖食'盖面儿’;低级者以量多价廉的干果为“底”,上面用红色“金糕”、绿色蜜饯青梅、淡褐色挂白糖霜的糖藕片、花生蘸、褐橙色的蜜枣、黑褐色的焦栆,以取虽为低档货,但“花红柳绿也好看”之意。除夕吃杂伴儿是旧京特有习俗,又是旧京干鲜果行到年底进行清仓和推销的一种方式。上述三种杂伴儿有三种用途:暖冬会吃的叫“糙(粗)杂伴儿”,一般待客用的叫“干杂伴儿”,专供除夕守岁用的叫“细杂伴儿”。旧日售干细杂伴儿的主要有四处:德胜门、朝外大街、果子市、天桥。许多商店是前店后厂,如开业于道光三年的老字号“元兴昌”就自已制作山楂糕、果脯向外批发。快到年底,这些干鲜果店就把腊八节未卖出去的桃脯、杏脯、苹果脯、青梅干、瓜条、糖藕、金丝蜜栆等混掺杂在一起,谓之“杂伴儿”,老百姓称“细杂伴儿”,是守岁时最受孩童欢迎的消闲食品。逆旅过客所著《都市丛谈》(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谈到“杂伴儿”中说:“说起[杂伴儿]来,可也不知道是谁兴起的,简直的是'要钱不要货’的买卖,净给干果”子铺、姜店赶好事了,年根底下剩下的剩货沒法打扫,这就做成'杂伴儿’,乱七八槽一掺和,这就卖东村!”所谓“卖东村”,就是只要卖得出,其余全不顾。所以,杂伴儿又叫“年货”。0N8@2I k;{"r  二、庙会。旧时北京庙会有三种,(1)节期庙会,如春节庙会。(2)本庙盛会,如妙峰山、丫髻山、娘娘庙等,本庙主奉神的节日。(3)长年轮值庙会,如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怀柔县城是一个寺庙特别多,庙会频繁的近山区县城,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余处,如龙王庙、火神庙、天齐庙、娘娘庙、玉皇阁、观音堂、八蜡庙、真武庙、城隍庙、土地祠、关帝庙、财神殿…等,每个庙均有定时的庙会。庙会是山区特产与平原物产的交易会,类似“杂伴儿”的食品在怀柔庙会上也有摊贩出售,但不叫杂伴儿,称“杂抓”。这种商品与城内各大干果店所售“年货”不同,主要是在靠近燕山、西山的山场庙会中出售。杂抓所卖的东西名为山区自产的桃脯、杏脯、各样蜜线果品以及晶糕等类,实际上除山里红不假,果子铺经常把甚么酸杏干子、糖豌豆、团扮脯等都往里放。杂扮五颜六色,看着漂亮,包装用大红盒子,味道与城内杂伴儿差远了。北京有句老话:“山里杂抓,唱得好听。”这里把待余生所著《燕市积弊》杂抓歌录此:“买的买,捎的捎,三个大钱儿闹一包;十包、八包往家买,三包、五包往回捎。有青梅、有瓜条,还有深州大蜜桃。来回庙上你不买,到了家里你也摸不着。加了堆儿来啵,给的倒比豆儿还多啦!”小贩合辙压韵的吆喝是山区庙会一景,有的香客对此还很认真。据传,有一次在天齐庙会期间,当小贩唱到“到了家里你也摸不着”时,一位来自城内的香客问:“你在说谁?这是什么意思?!”举拳欲打。吓得小贩连连求饶,“这位爷,小的这话是有些犯忌。我这就改。您看,我吆喝成:'到了家,想吃摸不着’成吗?”小贩认了错,此事才算完。怀柔的庙会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的“天齐庙会”最热闹,地点设在县城东南天齐庙、娘娘庙一带,绵延一里多地。庙会七天期间,除怀柔当地人外,还有城内以及密云、顺义、昌平来的游客和商人也来逛庙谈生意。怀柔的“成兴号”、“同和兴”、“隆庆长”、“兴隆号”四大果庄的商品,远销天津,有的还能出口国外。/U7N2@:e)@0|*B   三、燕九节。是元代以后才形成的北京城区特有的节日,日期是在正月十九日,节俗主题是“白云观里会神仙”,据说此日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成道飞升之日。燕九与果脯有关,一是它是庙会食品;二是曾有富户把它食物施舍。“杂抓”不但在山区庙会上有卖的,平日在城内也有出售的,最有名的地方是鼓楼市场。鼓楼市场在钟楼和鼓楼之间,这里有书茶馆、小吃摊、尤以春节前的年画棚子和上元节期间的杂抓摊有名。民国时期,这里有一个推小车卖杂抓的,外号“小利呗儿”,人长得精神,细腰扎臂,农眉大眼,嗓音好听又响亮,他一声“吃来呗!”就能把人吸引着,接着就唱:“您老正月好喜欢,吃点杂抓儿尝尝鲜儿,老爷子吃了牙口好,大掌损吃了杂抓能抓钱,不挣钱的学生抓识字,大姑娘吃了抓针线,…”一般人家只给小孩儿买个“羊犄角”包儿,这种包是用报纸折卷成亇三角形的包儿,放上柿饼儿、梨干、果子干、花生、蹦酥豆…。这些东西是小贩清晨到德胜门内的果子市(今糖房大院)早市趸来自行搭配而成。早市上卖的最常见的食品还有果丹皮,是用山里红果或大山楂果子做成的,可作为零食或小吃,也是个好吃食。这种食品往往是由山区果农自已加工制成,只将红果儿的外皮和内核去掉,有时加糖,有时不加糖去熬,然后放入事先擦有花生油的磁盘内,摊得薄薄的,待其晒干后,可搓成卷儿存放。这类食品有时会遇到大买家。据传,北城钟祥家在抗战前曾托其小贩“小利呗儿”买一大批果丹皮送到白云观,参加正月十九“燕九”的“出善会”活动。由于放堂时散施的食物别出心裁,小利坝儿因长相而“发财”;杨大爷的善举,成为一时佳话。2u4m3A3b!N'e8z&\$N4z,z;p'k   四、中和节。这是金代法定节日,清代从在关外后金时期就很重视此节。中和节在农历二月初一,有时与春分节气重合,俗称“太阳生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太阳糕上要放青丝红丝,这是最大众化的果脯类制品,一般油盐店内均有出售。太阳糕既是祀日的供品,又是应节的食品,太阳糕乃取“太阳高”之意。由於中和节时鲜果尚未上市,所祀日的果品可用干果代替。据金世宗二十七世孙完颜佐贤先生在《康乾遗俗轶事饰物考(1990年8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记载,满族大户人家所用蜜饯类的零食品种有:金丝蜜枣、蜜饯杏脯、梨脯饯、蜜饯海棠、蜜饯红果、温朴、炒红果、核桃饯、花生饯、杏干饯、芝麻饯、中果条、了环、中果球、冰糖子、五色糖球、关东糖、糖瓜、南糖、糖坨子、饴糖、白蜜…等。北京人所用怀柔的果脯以密饯杏脯为最多,这是因为杏的成熟期集中,产量大又不易保存,故多晒干或制蜜饯。怀柔山区自古有养蜂户,所用之蜜可就地解决。当时,人们把果脯叫“渍山果”,就是把鲜果晾晒风干贮存,即成蜜饯。清宫宴席分满席、汉席,满席一等席中就配有干果、蜜饯12种。每到盛大节日贺典,皇帝的“御膳”中总有蜜饯摆上桌。一是各种山林野果是满族食品组成部分;二是取“甜甜蜜蜜”的吉祥寓意。京城的老百姓是到左安门“太阳宫”庙去焚香祭拜,结侣携觞,往游竟日。东北郊的乡民,则是到安定门外的太阳宫去祭日,也是一个推销干果的好机会。因祭日人多,而形成庙市,干果是庙市主要商品之一。在这些庙会上,怀柔的大扁杏仁很受欢迎,这种杏仁可生食,油炸,糖粘,或做太阳糕的辅料,是怀柔山区农民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据2006年北京市政协《北京文史资料(怀柔卷)》记载:1953年供销社收购啇品杏仁时即达93万多斤,其中大扁仁占了三分之一。(4)老北京的果子节牧雨、齐放 责任编辑:吴晗涵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简称“八月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之一。 按照旧历,一年四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当秋季之中,所以号为中秋节。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百果上市,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果子节。 节日活动中的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等风俗,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习惯于把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看。看到月有圆缺,就会联想到人有聚散,联想到离合悲欢。嫦娥奔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在于嫦娥的孤寂,在于她远离人间的亲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八月十五正是望日,这一天的月亮最为圆满,所以人们把它当成是合家团聚的节日。称为团圆节,但凡有办法,一定要合家团聚,连媳妇回娘家,这天都必须赶回夫家,号称“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若是因故未能团圆,则是极大的遗憾,只好满怀浓浓的乡愁,叹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节的应节食品是月饼。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赠送月饼,祝福美满团圆。月饼的品种非常多,除了送礼或自家买来吃的月饼之外,还专门有一种拜月时上供用的大月饼。这种月饼的直径一般都在一尺以上,表面上用木模子压出蟾宫玉桂、玉兔捣药的图案,刷上油烤过之后,现出金红的颜色。 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就是卖兔儿爷的摊子了。“兔儿爷”说的就是月宫里的王兔,不过早已被泥塑艺人们人格化了。艺人们抟泥彩画,做出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有的顶盔贯甲骑着个老虎像是个大将军,有的则是“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大的好几尺,小的不及寸,名目形象,指不胜数,罗列高架出售,给孩子们做玩具。八月十五前后,孩子们模仿人人的作为,供兔儿爷玩儿。 八月十一过,纸店门前就摆出了木版水印的“月宫码”。这是一种大型的神纸码,背面用秫秸秸或竹蔑扎架子支撑起来,形状像一块竖匾,顶部还竖起几面小彩旗;黄色的背景,上面印着银脸的太阴星君,以及金色的玉兔在广寒殿前捣药的图案。 到了十五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来以后,就以月宫码作神位。家家在庭院里望空设祭。一张小矮桌,摆上兔儿爷,摆上中秋月饼,除了梨以外,什么水果都能当供品,尤其是切成莲花瓣的西瓜更不能少。因为梨与“离”谐音,而西瓜的形状和吃法却寓意着家人的团圆。这种祭把近乎游戏,不像迎神、祭神那么严肃。虽说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也没那么严格,不过是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更大。 撤供以后,把月宫码在院中焚化,在院子里摆上瓜果酒菜,趁着满院子的清辉,全家人一起分食祭月的大月饼,喝上一顿团圆酒。 (5)老北京的果子面包在北京提起果子面包来,那可是老北京人的难解情缘,听着就会心动。在六七十年代的北京,记忆中偌大的北京好像只有三种面包,果子面包、维生素面包和乳白面包。果子面包,软硬适中,充满果香。在那个年代,面包这种洋玩意儿事很时髦的东西,但也比较贵了,记得果子面包好像是3角8分钱一个,那时一个窝头2分钱,一个馒头4分钱,很贵的油饼也只有6分钱。所以,孩子们在平时是不会经常吃到面包的,但只要学校组织活动,春游、运动会什么的,还有逛公园去,家长一般会给带上一个果子面包。果子面包将北京特产的果脯、杏脯、青梅、蜜枣、瓜条、葡萄干等,还有核桃仁,好吃又营养。(6)老北京的闲适—果子干 “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劝尔多添三两碗,保君腹泻厕频登。”这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对老北京名小吃“果子干”的记载,诗后有注:“夏季之果干,系以杏干柿饼等浸水中,上层覆以藕片,食者不觉有腹泻之虞。” 《北京土语辞典》称:“果子干:以柿饼为主,加入杏干儿,用温开水浸泡,最后加鲜藕片,调成浓汁,味甜酸,为老北京夏季食品。”虽大体说出“果子干”特征,但做法却不对,按此法做不出正宗的“果子干”。 在老北京一到盛夏,“打冰盏儿”的小贩开始走街串巷,主卖酸梅汤、玫瑰枣、煮海棠、泡大红干儿和“果子干”。 玫瑰枣又叫木樨枣,用玫瑰酱与金丝小枣加糖腌制而成,夏季带汤加冰售卖,解暑并补充体力;海棠果被称为“百益之果”,是治疗泌尿疾病的药材,加糖煮后味道酸甜;泡大红干儿则是泡红杏干儿,亦能解暑。 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果子干”。 唐鲁孙先生说:“果子干的做法,说起来简单之极,只是杏干、桃脯、柿饼三样泡在一起用温乎水发开就成啦。可是做法却各有巧妙不同,既不是液体,可也不能太稠,搁在冰柜里一镇,到吃的时候,在浮头儿上再切上两片细白脆嫩的鲜藕,吃到嘴里甜香爽脆。” 刘叶秋先生说:“果子的原料为柿饼、杏干和鲜藕片。柿饼、杏干都先以水泡,然后掰碎柿饼与杏干共煮烂,再切藕片加入,盛以大瓷盆,置于冰上。柿甜杏酸,且有浓汁,藕又清脆,味兼软硬。” 一泡一煮,究竟哪个准确呢?这两种做法曾并存过,煮的优点是快,30分钟即可,但颜色暗恶,味同嚼蜡,营养也被破坏了。 正品“果子干”只能泡,先用开水焯一下,将柿饼上白霜完全除去,然后撕碎(不可刀切),加一半杏干放冷水中泡,决不能用热水,否则柿饼会化掉,在泡制过程中,要放入低温冰柜,12小时才能成功。“果子干”中选用的杏干不能是所谓“大红干儿”,必须半青半黄。 泡完后,水被果脯充分吸收,水位明显降低,只需一搅,柿饼自动化开,完全成胶状,再加入冰鲜藕片、桂花酱等,汤色呈鲜艳的琥珀色,汁浓而杏干有嚼头,愈嚼愈有酸味,食罢两腋生风,怪不得被赞为解暑极品,后从民间走入宫廷。 “果子干”虽好,但制作工艺太复杂,过去人们常有误会,以为要用温水化开,其实不对,温水泡柿饼,一夜即馊。制作“果子干”很难保证卫生,故上世纪50年代与糖豌豆、冰粉儿等一道被禁,如今呼和浩特等地有“稀果子干”卖,略有老北京风味,但也是以煮代泡,完全不是原来的滋味了。果子干说到老北京的小吃,有“民承宫俗”与“宫承民俗”之分,即一种是从宫里传到民间的,另一种是从民间传入宫中的。果子干就是“宫承民俗”的一个典型代表。民间的果子干传到宫廷里,于是就被宫廷进行了一定的“升华”,选用上好的柿饼,必须是山东耿县的“耿饼”,西山北山熟透了的大红杏自然晾干而成的杏干,再搭配上台湾的冰糖、杭州的桂花、白洋淀的果藕,用玉泉山的泉水做成的温白开水一冲调,就成为一份果子干。其中果藕并不是年年有,于是就会用门头沟的“秋梨”替代,切成薄片盖到果子干上,口味也是特别好,酸甜适口,又爽脆,又滑腻。在民间,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手持两只铜冰盏,上下颠动,敲出有节奏的响声,十分引人关注。过去称这些小贩是“打冰盏儿”的,他们除了卖果子干,还卖酸梅汤、玫瑰枣、煮海棠、泡大红干儿,都是老北京人夏季食用的小吃。好吃归好吃,但终归还是由于街上小贩在制作果子干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国家在1953年明令禁止了制作果子干,于是这款小吃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以上几款美食,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自己在家尝试做一下。(7)大江胡同—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写照传说布巷子里曾经走出老店“瑞蚨祥”我从大江胡同向南拐进了一条狭长的胡同里,步入胡同深处,犹如一下跃入了一幅民国画卷,眼前展开的是一幢幢各具特色的老建筑。巷子里有一座高大的青砖楼房,吸引住了我的脚步。这座楼房大门朝东,门口有一块砖雕匾额写着“布庄”,每个字有五六十厘米见方,二楼檐下女儿墙上还有大大的“益记布庄”和“零整批发”等字样。更有趣的是在大门的两侧还印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分流行的标语。历史的印迹通过这幢老建筑,传达给了现代的我们。我发现胡同里像“益记布庄”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虽然有的建筑上的字迹已模糊,但是每座建筑上“布庄”的字样还是隐约可见的。我心里暗想该不会是到了布庄一条街了吧。正寻思间,偶然在胡同建筑的墙上发现了胡同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布巷子胡同”几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前门大街著名的布巷子了。布巷子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与前门大街平行。据《顺天府志》记载,“布巷子有布市”。过去这条胡同多是卖土布的贩子,后来形成布市。据说布市从明朝起就有,一直延续到民国,那时整条巷子内几乎都是布商的住宅、库房和铺面房。在这条不长的小巷中,曾经延续了数百年北京布匹业的辉煌。不过随着上个世纪30年代洋布上市,布市渐衰。布市虽然没有了,但是留下了布巷子里的老建筑,记得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我去布巷子时,正赶上胡同拆迁,居民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在胡同里偶然碰到一位老大妈,她看给胡同拍照,便好奇地问我“这是干什么?”于是我们就攀谈了起来。大妈很爽快,她自豪地告诉我,别看布巷子现在破破烂烂的,早些年,这里可“火”了,单说老店瑞蚨祥原先就曾在布巷子里卖过山东土布。布巷子胡同里的大妈说的“瑞蚨祥原先在布巷子里卖过山东土布”的说法,我还是头回听说。回来后一查资料,原来传说的起因是,清末瑞蚨祥老板孟洛川,早先在济南、青岛和天津经营布业,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想在京城中开设买卖。于是他投资8万两白银,委派已在北京前门外布巷子经营山东“寨子布”多年的本族兄弟孟觐侯办理此事。孟觐侯在大栅栏开设了瑞蚨祥绸布店。由于瑞蚨祥经营有方,开业后生意兴隆,名声大作。仅七年时光就在京城居号称“八大祥”的绸缎庄之首了。(8)前门外的果子市我从布巷子回到大江胡同,继续西行,有路口通向果子胡同。果子胡同在大江胡同的南面,胡同直通珠市口东大街。果子胡同在清朝时因经营水果的店铺集中于此而得名“果子市”,民国初称果子店。果子店与瓜子店原来是南北相邻的通街,1965年将瓜子店并入,定名果子胡同。原来北京城有两大著名的果子市,一个在德胜门外,一个在前门外。两个果子市一北一南。德胜门外的果子市在北,常被称为北市。前门外的果子市在南,因此被称为南市。清朝时果子市里的果行都有当时政府发的“龙帖”,各地运来的瓜、果、梨、桃等由专柜收集,供皇帝选用,一般人不得买。民国以后,果行的水果主要卖给小贩了。 前门果子市在清宣统年间,约有六十余家果行。其中著名的大果行有万成、恒兴、顺昌、同顺四大家。这些果行分红果、黑枣、核桃、柿子、鸭梨、西瓜等行。果子市里公盛号、天盛号专门经营桃仁、杏仁、栗子;恒兴、万成、顺昌等号经营花生;同裕、德昌、天义成、同顺、德成、三胜福则经营西瓜。此外,老字号永盛垄断了山里红。那时规定,农村果农把果子运来,都必须经过果行过秤、定价钱。买卖成交,果行收取佣金,佣金大约2%至5%不等,果行也向零售商果子局收取5%至10%的收益。 前门外的果子市买卖兴隆,每年从农历五月樱桃、李子上市,到十月柿子成熟,这里每天都人来人往。每年西瓜上市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早上市的“水瓜”自阜成门、西便门、广安门进城,从果子市北口的大江胡同进来,到果子市的南口出。而后上市的大兴县的“寒瓜”自永定门进城,从果子市的南口进,北口出。每到运瓜时节,运瓜的大车能从果子市排出好几里地远。1952年,前门外果子市迁到永定门外沙子口。果子市也就变成了普通民居。从果子胡同回到大江胡同,也就差不多到了大江胡同的西口了。正在拆迁中的大江胡同寂寥无人,我从胡同口回望着这条汇聚了老北京生活百态的胡同,一种留恋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尹玉泉图片来自网络)(9)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吃月饼果品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盛夏季节老北京人最喜欢吃的瓜果是西瓜、香瓜和蜜桃。6月中旬西瓜开始上市,但大拨的上市还是在7月份,那时大街小巷地尽是卖西瓜的,品种也很多,什么黑蹦筋儿、大花翎等。卖瓜小贩有挑担的,也有推车的,价钱也比较便宜。人们买回家后一般先不吃,而是先用水桶或大盆将西瓜泡上,俗称用凉水镇着,也有讲究的,找来些冰块儿,将西瓜镇上,俗称冰镇西瓜。等镇上个把小时再切开,牙儿牙儿西瓜清凉,一家人围着桌子敞开着吃。如果是院子里住着两三户,常常是在晚上,大小十几口人围在桌前,切开几个西瓜,一边聊着天,一边吃着西瓜,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充满了祥和的气氛。香瓜又叫甜瓜,也是从7月份开始大量上市,小贩从果子市批发来,在胡同口叫卖,品种有白沙密、蛤蟆酥、竹叶青、青皮脆、羊角蜜等,颜色有白、黄、绿,味道有脆、酥、面,许多老北京人都好吃一口儿。买回来的香瓜先用清水洗净,吃的时候一般不用刀切,讲究用手掰,一掰两半儿,香味便扑面而来,轻轻地吃上一口,香甜爽心,越吃越香。除了西瓜、香瓜外,蜜桃也是人们喜欢的水果。以河北深州的水蜜桃和北京西郊盛产的五月鲜儿最受人们的青睐。桃是越老越好吃,北京人有句老话,叫“烂桃不烂胃”。过去胡同卖的桃特别便宜,多是论簸箕卖,块儿八毛的就能买上三四斤,一家人能吃上两天。特别是西郊盛产的五月鲜儿,个儿大、离核儿,用手一掰就成两半儿,不但甘甜,而且水分大,吃着痛快。而今许多过去盛夏时节老北京的吃食还有,但不知为什么,无论怎么做,再也吃不出从前的味道,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反季节水果”,样子虽好,但越吃越没味,于是更加怀恋四合院里那远去的好味道。(10)老北京的果子市旧时科技不似现在发达,水果的出产都是按照节气划分。每年阴历五月过后,北京的各种水果就该上市了。在旧北京城内,主要有两大果子市,一是德胜门果子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人们简称为“北市”。一是前门外果子市,在今前门外果子巷,人们简称为“南市”。“北市”在先,“南市”后有。但就其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南市”大于“北市”。南市有果行约六十余家,“北市”仅有十三家。“南市”经营有南鲜(甘蔗、桔、柚、柑、橙、菠萝、鲜龙眼、橄榄、百合、香椽、佛手等)、北鲜(桃、杏、梨、枣、李子、樱桃、石榴、苹果、海棠等)、干果(花生、瓜子、榛子、杏仁、核桃、栗子、白果和各种果脯、果干)、瓜类(西瓜、甜瓜、香瓜等)、河鲜(藕、芡米、茨菇、莲蓬、菱角、荸荠等),北市只有北鲜和干果。南市有万成、同顺、顺昌、恒兴四大果行,解放后北市只有同发一大果行。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但“南市”的发展是在清朝初年,现存果子市的店铺多建于乾隆年间。当时果子生意十分兴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便于封建***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曾发放“伢帖”(也称官帖,两张毛道纸,一正一副,盖有官印,用墨笔书有经营品种),在“南北”两市,比较老的字号,都拥有这种伢帖。如“南市”公盛、天盛拥有桃杏仁、栗子帖,恒兴、万成、顺昌拥有花生帖,同裕、德昌、天义成、顺昌、同顺、德成、三胜福拥有西瓜帖等等。对某种竞争激烈的商品,政府还发有独帖。如在“南市”里的红果店(也称贾家店、字号永盛)从清朝初年一直到北京解放,始终垄断红果经营权。另外,枣邓家,瓜子崔家,也是世代专门经营。果行经营主要是收取“佣金”。据果子市老人贾国志①回忆,果行一般向“客商”(贩运果子的商人)收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佣钱(介绍费),再向销售果子的店铺(旧称果局子)和小贩收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利钱,合在一起,就是果行所得的佣金。一般是客商把果品雇人用车运到果行,由果行过秤,再转给销售果子的商店和个人。果子市经营有淡季和旺季,淡季每年阴历十月到来年五月,以经营干果为主,也经营外地来的鲜果。旺季阴历五月到十月,以杏、李子、樱桃、沙果、桃上市开始,各种果子就不断涌来,尤其到西瓜季,果子市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昼夜买卖。据旧果子市老人王星三②回忆,先上市的瓜被称为“水瓜”,多从北京西、北两个方向运来,进阜成门、广安门、西便门,一直到果子市北口(原大蒋家胡同)然后进北口,出南口。后上市的瓜被称为“寒瓜”,多从大兴等地运来,进永定门,抵果子市南口,进南口、出北口。每到瓜季,送瓜的大车能排几里地,整个果子市,到处都是西瓜堆。在整个西瓜季,各行店到深夜都是灯火辉煌,买卖不断。据1946年《新民报》登载果子市平时经营情况是这样:每天天一亮,果子市店铺就开始营业,10点钟达到高潮。北平全市,城外关厢,所有鲜果局、果摊、街头叫卖的小贩都分别汇集在“南”、“北”两市,每个果店门前都用头号长笸箩,分装各种果品,五光十色,陈列在街市两侧。基本不零售,果子起码要“五斤”以上,柿子起码要百斤。假如你要买某种果子,问好价,到柜房先交钱,然后给你一张宽约八九分、长不满三寸的东昌纸条一张(行内称“写帖儿”,上盖有小水印和收款数月)。拿这张小帖儿,再到门外果摊上,交给手不离秤杆的卖货人方可得到果子。果行所收的利钱就包括在果价里面。另外,在果子市买货,按规定,是不准下手挑拣的。[后注]①贾国志,原果子市天成店股东,永盛红果店亲属。②王星三,原果子市同裕西瓜店伙计。(11)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恶果子市”,注意,这种版本的果子市是“恶”而不是烂,所谓恶是指人性的恶。说当时果农也好,赶脚的小商贩也好,把水果从北山手推驴驮,千辛万苦地运到果子市的果行,一上秤,就会亏分量。在家时秤好明明是100斤的水果,到这里变成80斤了,生生少了20斤。而果农或商贩明知吃亏,也无可奈何。因为受制于人,要养家糊口,只好忍气吞声。尽管如此,当时也拿不到货款,要等三天后结算。果行小秤进大秤出,100斤水果,卖时秤出却是120斤。一进一出就赚出40斤的亏心钱,更别说压价与抬价之黑心了。奸商之恶在果子市由来已久,名不虚传。不开眼的绦儿胡同。当时最穷的是西绦胡同。过去那一带是捡破烂儿的聚居区。所谓破烂,都是别人不要扔了的,他们低价买来或捡来,洗洗涮涮再卖出去,可不是不开眼么?穷德胜门,烂果子市,不开眼(宴)的绦儿胡同。这句话其实和另一句“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相呼应的。北贫的北,大致是指鼓楼到德胜门之间这个区域,以前住的都是下层旗人。清末民初的时候,由于铁杆庄稼倒了,失去了生活来源,这些旗人又不像南城的汉人那样有谋生的技能,所以把家当变卖一空后生活极端贫困,有不少还成了倒卧。这一代也就成了当时北京最贫困的地区。德外关厢原来都是大车店,都是力巴儿或扛大个儿的住在哪儿,哪里都是穷人。过去有这样一个说法“安定门,三道坎儿,粪场窑坑儿乱坟冈儿。德胜门,穷人多,破屋烂棚赛狗窝。”说的都是城外。过去德外关厢没有什么好房子,德外的马路都只要六七米宽。直到九十年代拓宽改造一直没变过(12)后海夹道北京的胡同名字大都是老百姓自己起的,叫的人多了,就叫开了。较宽的叫宽街,两墙之间的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形象,好记。苗条的后海夹道宽不过2米,东侧是醇亲王府,西侧住的是普通百姓。当初为着王府的安全,百姓的住房不能和王府外墙紧挨着,于是就有了这夹道。最早叫府夹道,后因和后海临近,改成了后海夹道。夹道虽狭窄,遗存却不少,其中之一就是醇亲王府的墙砖,北京的城墙已所剩无几,而醇亲王府的院墙,用的都是老城砖,虽然比城墙砖小了一号,但规格和比例却完全一致。再有就是具有历史传承的九门小吃,原本后海夹道只是一条百姓出行的通道,自从九门小吃在这里开张,后海夹道随之变得热闹起来。北京小吃原来集中在前门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前几年前门大街规划改造的时候,大部分经营者由政府协调批准集中搬到了后海夹道。300多种小吃落户后海夹道,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食客。后海夹道就是宋庆龄故居西墙外的小道,贯通鼓楼西大街和后海北岸。北京的胡同名字大都是老百姓自己起的,叫的人多了,就叫开了。较宽的叫宽街,两墙之间的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形象,好记。苗条的后海夹道宽不过2米,东侧是醇亲王府,西侧住的是普通百姓。当初为着王府的安全,百姓的住房不能和王府外墙紧挨着,于是就有了这夹道。最早叫府夹道,后因和后海临近,改成了后海夹道。夹道虽狭窄,遗存却不少,其中之一就是醇亲王府的墙砖,北京的城墙已所剩无几,而醇亲王府的院墙,用的都是老城砖,虽然比城墙砖小了一号,但规格和比例却完全一致。再有就是具有历史传承的九门小吃,原本后海夹道只是一条百姓出行的通道,自从九门小吃在这里开张,后海夹道随之变得热闹起来。北京小吃原来集中在前门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前几年前门大街规划改造的时候,大部分经营者由政府协调批准集中搬到了后海夹道。300多种小吃落户后海夹道,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食客。北京的胡同名字大都是老百姓自己起的,叫的人多了,就叫开了。较宽的叫宽街,两墙之间的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形象,好记。苗条的后海夹道宽不过2米,东侧是醇亲王府,西侧住的是普通百姓。当初为着王府的安全,百姓的住房不能和王府外墙紧挨着,于是就有了这夹道。最早叫府夹道,后因和后海临近,改成了后海夹道。夹道虽狭窄,遗存却不少,其中之一就是醇亲王府的墙砖,北京的城墙已所剩无几,而醇亲王府的院墙,用的都是老城砖,虽然比城墙砖小了一号,但规格和比例却完全一致。再有就是具有历史传承的九门小吃,原本后海夹道只是一条百姓出行的通道,自从九门小吃在这里开张,后海夹道随之变得热闹起来。北京小吃原来集中在前门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前几年前门大街规划改造的时候,大部分经营者由政府协调批准集中搬到了后海夹道。300多种小吃落户后海夹道,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食客。后海夹道很窄很窄,九门小吃的旁门开在这条胡同里,正门在孝友胡同。九门小吃囊括了京城传统的老字号小吃,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月盛斋、馅饼周、德顺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恩元居等。  后海夹道   果子市,这是地名,在鼓楼西大街的西侧。解放后,鼓楼西大街曾划分四段,分别别为鼓楼西大街、甘水桥大街、果子市大街和丁字街,1965年四街合并,统称鼓楼西大街。“果子市”是什么?在清末民国时是北城的水果批发市场。实际,早年北京城里叫果子市的地方挺多,因为“果子”是个统称,北京城外及周边省份又盛产水果,于是“四九城”里形成了不少以经营果子为主的市场,也形成了诸如果子市规模较大的果子集散地。就果子市而言,当时名声较大的有“两大一小”,即前门外的果子市,俗称“南市”,现在地名“果子巷”。另外就是古楼西大街的这处果子市,俗称“北市”,至今名称沿用。“南市”和“北市”虽然都是经营果子,但营销的内容有所差异。“南市”主要经营南方诸省的果子;“北市”则是经营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果子。“一小”,指的是朝阳门外十字坡的果市。因规模小于“两大”,故屈尊于“一小”。“南市”和“北市”的共同特点是批发商资金较为雄厚,喜欢作大的生意。据说“北市”设在原鼓楼西大街西侧的丁字街。这里紧邻德胜门,还有环城铁路,客流量大,交通方便再加上德胜门是京城的“北大门”,因此,“北市”也就成为北方水果的代名词,这里不光能看见能见到深州的蜜桃、完县的霜雪梨、献县的秋桃、交河的鸭梨、昌黎的白梨、河间的香梨等。除鲜果外,“北市”还兼营批发干果。当年名声较大的店铺有同发果行、双义和、豆张店、万顺店、清全店、天德店、楼儿店等。民间亦有“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为什么果子市叫做“恶”呢?这里有个说头。原来有些水果批发商(经纪人)为了盈利,或压低价格,或短斤缺两牟取暴利。他们又和地方上的官场、黑道相互勾结,手下又有打手。果农、卖主明知上当受骗,却只能敢怒不敢言。于是落下这个不好的名声。“北市”解放以后被撤销,主要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经济。(13)一个老北京情结—孙玉民如果说到广义的什刹海,就要从今天的积水潭(也叫西海或鸡石潭)开始,它是后三海中面积最小的,但是周围有著名的古寺,因此名声甚大,并成了什刹海的代名词。积水潭诸寺观中最为著名的是四面环水的汇通祠,里面有一块径有丈余的陨石,不知何年所存,下有石座,上有铭文,观者住足抚摩,多有留连之意,而今此碑已被保护起来。积水潭南岸有高庙,高庙并非本名,而是因位置高踞水畔的俗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中国扣为人质的英国使者巴夏礼曾关押在这里。此事前些年被电影《火烧圆明园》大书了一笔,当时不知道奉了哪一级的要求,各学校都须组织学生观看,据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看了几次,每每演到英人被清将领僧格林沁以蒙古以大背挎丢出去时都会引起风暴般的掌声,是宣扬了爱国还是无知,自然是见仁见智。我以为,中国人自古的规矩是两过交兵不斩来使,何况,当时签定的条约不管怎么不平等不合理,你的政府也是签了字的啊。高庙后来被毁坏,据说当年庙旁有一块石碑,刻着“梁巨川殉道处”,是为了纪念后来因为敢于为农民请命而与毛泽东多次冲突的大名鼎鼎的梁漱铭先生的父亲梁巨川。梁老先生生前居住在积水潭小铜厂一号,为清官员,酷爱读书,清亡后,曾写下“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的自勉联。他热中于变法维新救民强国,当看到袁世凯误国时,决心以死醒民,于是留下《敬告世人书》后于生日当天投湖自尽。梁氏旧居在上世纪70年代改建总政排练场。明初,堵塞了和义门(西直门,老北京熟悉的“高亮赶水”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的西北诸泉进入京师的通道,在德胜门西汇通祠北另设铁棂闸,水经该闸注入积水潭。清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其水汇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经高梁桥,穴城址而入,为都城水源来路。故立关为之限,俗名铁棂。闸则以闸口密置铁棂,防人出入,仍无碍于行水也”。正是因此,积水潭一直给人以神秘之感。我对积水潭并不十分熟悉,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积水潭四周的一部分处于封闭状态,所以除了去游过几次泳,和五年级时与同学响应号召去水边挖废铁外,对于它的了解大多见于书籍。当年后海以西、积水潭以北直到德胜门一带,历史上曾经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市场,叫做什刹海早市,这里的货源来历复杂,或者是家道没落的官宦之家不肖子弟,缺钱花却丢不起人,放不下架子,或者是打小鼓收破烂的要到这里趁天黑“出货”和“抓货”,或者是偷盗来的赃物,或者是自产自销的小手艺人,前三类人的货物总是要趁天色未亮出手,交易时按规矩不说话,以手相握,以出示手指和翻覆手掌告知价格和砍价,讲究的是“漫天要价,立地还钱”,一百块的东西可能十个铜子就能拿下。早市的规矩,只要天色放亮立即收摊。旧时传说,鬼怪通常在夜间作祟,黎明闻鸡鸣就闪了,所以早市也被叫做“鬼市”。又云这里的主顾和卖家在灯笼风灯的光亮中显得人影憧憧,故曰“鬼市”——京城的另一处鬼市在南城金鱼池一带,二者并称南北鬼市。鬼市虽因时常出售纸板的“皮靴”、汉白玉的“玉石”和马口铁的“洋炉子”而遭人非议,却也有慧眼者得到真货,只看你有没有特别的本事,书法家张伯英曾得王羲之《此事帖》,难怪连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也时不常到小市逛逛——查鲁迅日记,他曾多次到什刹海一带吃饭请客逛小市。没能耐的,花钱打水漂儿也别怪人家,只能骂自己走了眼,自认棒槌,绝没有找卖家儿说理算帐的道理。涉足早市,真谛在于“逛”,买不买东西另说,小市上确有你想也不敢想,见也没处见的稀罕货色: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小五金、小商品、小工具,应有尽有,真假先甭说——类似今天号称假冒而不伪劣的天津塘沽洋货市场,所以要面子的北京人无不号称:“吃小馆、听小戏、逛小市”。说到后海积水潭的市场,附近的百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这样的顺口溜:“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德胜门一带不但居民穷,而且是与安定门驰名的北城乞丐聚居地。以“杆儿”为核心形成势力的花子们,白天倾巢出动,或板砖擂胸或铁钉穿额,或坐地静候或沿街讨要,或敲着牛肩胛骨唱数来宝,或扯着嗓门叫号丧歌,各显神通。一到夜晚,这些有着不同路数和能耐的八仙便糜集于被人遗弃的破房烂屋,点起篝火以度寒夜。这些叫花子颇为多少有些资财的老北京市民不齿,但也不过贬之为“穷”、“贱”,而与“恶”并不沾边。不过虽可以贬低叫花子,但招惹是万万不敢的。开业或操办红白喜事的日子口,一旦主家儿没给前来讨赏钱唱喜歌的叫花子几个小钱甚至恶脸相向,他们便会有各色各样的手段恶你比死还难受,比如把正桶的大粪抬到你铺子门前叫没有顾客愿意上不的门,或者把腮帮子用大号钉子钉在你家门面上叫你下不了板,甚至可能呼朋引类,叫你开不了张办不成事。鼓楼曾有北京两大果子市之一——另一个在花市南,北果子市坐落于积水潭到鼓楼之间的后海北岸一带,专营干鲜果品批发零售,逐渐形成了若干操纵市面的大买卖家,而北京人喜欢的山楂专利向来为马氏所独占,据说这是靠坐烧红的饼铛得来的——因为没有人比马掌柜的屁股更结实,所以大家乖乖地认输,马掌柜的也就成了红果马爷。绦儿胡同的居民则专门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老虎活”:他们从打小鼓的手中弄来破布(北京人叫做“破铺衬儿”)稍加洗染,再添上败絮做成“棉袄棉裤”卖给更穷的人,就是老舍先生笔下丁约翰找马老太太做的那种活计,不过倒还不至于象马老太太那样,以烂纸代替棉花。东绦胡同明代设有枪局,曾因地震失火,籍载“延烧草垛,其烟如灵芝、如云、如浪,移时方散”,古人善使笔墨,连一场火灾也描得如此出神入化,居然烧出了动态的灵芝。解放以前这一带的市场已经萧条,商业区的地位也不复存在,解放后更成了一条普普通通的大街。不过上世纪后期,这里又开设了地摊性质的早市,不少旧书报杂志、鱼鸟用品、手工艺制品和小商品云集于此。后来因为维持清洁的需要被取缔。积水潭隔着德内大街与后海相连,原来这里有单孔砖砌石拱桥,叫德胜桥,桥洞刻有同治年间永泉庵住持法明和西真武庙僧人捐资的镇水兽“镇海神牛”,它与汇通祠下的“镇海石螭”及崇文镇海寺的“镇海铁龟”并称北京的镇海三宝。德胜桥已经没了,代之以一座普通的水泥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德胜桥东面就是后海。明代开始,德胜桥东曾有大面积的稻田,至清尚有记载,称后海有“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桥两侧“缥萍映波,黍稷稉稻”的风光在北京城内十分鲜见。从明代起,达官显贵便纷纷在这里兴建私园,如定国公园、米氏漫园、杨园等,但今俱无遗迹可考,正所谓“荒烟蔓草故侯家”。释家对这里的环境亦颇感兴趣,“桥东有永泉庵,北有佑圣寺,唐遗刹也。少东为寿明寺”(《光绪顺天府志》)。康熙曾游后海北岸的瑞应寺,据说看到寺内“文光果实忽并蒂骈颗,青荧光泽”,认为是灵光凸现,遂作诗曰“喜雨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对于我来说,与积水潭相比,后海则比较熟悉。后三海中以后海的面积最大,形状狭长。我小的时候在后海北岸的幼儿园里度过了一年多时光,后来才知道,其园址名曰敕建大藏龙华寺,俗称小龙华寺,清末成为醇亲王府的家庙,清灭亡后,早已失了业的摄政王及其幼子溥任开的净业私立校。其东就是占地八十亩的末代皇帝溥仪家的府邸醇亲王府——
/
本文档为【旧京的果子市和旧京的果子(专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