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

2021-03-06 3页 doc 50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東門涙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以福建省A村为例作者王珊瑜院系社会工作学院专业社会学年级13级学号130302013指导教师李洁成绩日期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华女子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华女子学院有关...
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
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以福建省A村为例作者王珊瑜院系社会工作学院专业社会学13级学号130302013指导教师李洁成绩日期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华女子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华女子学院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中华女子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本人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以福建省A村为例社会学专业2013级1班王珊瑜指导老师李洁摘要闽南农村地区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就是由紧密的血缘联系和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群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熟人社会,而村民间社会关系都是通过人情往来来实现情感的交流和关系的维护,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赠送礼物和相互帮忙等等互助行为都体现了人情的往来。笔者希望通过人情往来这一思路,结合当地这个有特点的民俗即A村的丧葬仪式,将A村的丧葬仪式中的特点分析得出结论,以及了解它的本质,力图将农村群体间这种独特的人情往来的想法和作为背后的逻辑揭示给人们,并探析其影响人情往来的几个重要因素和背后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A村的人情往来对于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良性的进步。个体之间可以互帮互助,表达和交流情感并实现满足,家族也能够得到一次“检阅”,集聚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放开、以及人们观念上的变化,这样的一系列的变化也影响着A村这种传统的乡土社会。关键词:丧葬仪式;人情交往;民俗;农村社会;Humanrelationsinthefuneralceremonyofthecountryside--acasestudyofAvillageinFujianSociology13-1WangshanyuSupervisorLijieAbstractTheruralareaofSouthernFujianhasalways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funeralactivities,inthefuneral,burial,etc.thefuneralactivities,witheverykindoffuneralceremony.ThetraditionalChineseruralsocietyisasocialgroupcomposedofclosebloodtiesandcommonpeoplelivinginthesameregion.Itisasocietyofacquaintances,andvillagefolksocialrelationsisthroughhumanexchangestorealizethemaintenanceofemotionalcommunicationandrelationship,indailylife,givegiftstoeachotherandhelpeachotherandmutualbehaviorreflectshumanrelations.Ihopethatthroughhumancontactsthisidea,combinedwiththelocalcharacteristicsofthefolkAvillagefuneralceremony,thecharacteristicsofthevillageofAinthefuneralceremonyofanalysisconclusion,andunderstanditsessence,toruralpopulationsofthisuniquehumanexchangesofideasandtorevealthelogicbehindtothepeople.Andtheanalysisofseveralimportantfactorsbehindthesocialinfluenceandsocialrelations.ThestudyfoundthatthehumanrelationshipinAvillageisapositiveprogresstotheindividualandthegroupinacertainsense.Eachindividualcanhelpeachother,expressandcommunicateemotionsandmeetthefamily,canalsobeareview,gatheringstrength.Since1980s,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thereleaseofpolicyandthechangeofpeople'sideas,suchaseriesofchangeshavealsoaffectedthetraditionalruralsocietyofAvillage.Keywords:Funeralceremony;humanrelations;folkcustom;目录一、绪论………………………1(一)研究问………………………1(二)研究意义………………………1二、文献综述………………………1(一)相关概念界定………………………11.仪式与丧葬仪式………………………12.人情………………………2(二)相关概念界定………………………21.国外对于人情及其礼物的研究………………………22.国内关于人情的研究………………………3三、调查地区的丧葬仪式传统………………………5(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情况………………………5(二)研究框架和内容………………………5四、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6(一)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范围………………………61.血缘宗亲和地缘关系………………………62.业缘关系………………………6(二)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方式………………………71.风俗随礼………………………72.劳务提供………………………7(三)影响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因素………………………71.传统社会交换中潜意识的互惠观念………………………82.面子情结的驱使………………………93.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94.社会资本和社会利益的影响………………………10(四)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背后的社会意义………………………11五、研究结论和讨论………………………12(一)特定关系网络中的人情往来………………………12(二)长期来往才能稳定的人情关系………………………12(三)多种方式的相互促成………………………12(四)多种因素共同影响………………………12(五)研究不足和展望………………………13参考文献………………………14附录………………………15问卷设计………………………15访谈提纲………………………18致谢………………………19一、绪论(一)研究问题闽南农村地区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就是由紧密的血缘联系和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群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熟人社会,而村民间社会关系都是通过人情往来来实现情感的交流和关系的维护,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赠送礼物和相互帮忙等等互助行为都体现了人情的往来。笔者希望通过人情往来这一思路,结合当地这个有特点的民俗即A村的丧葬仪式,将A村的丧葬仪式中的特点分析得出结论,以及了解它的本质,力图将农村群体间这种独特的人情往来的想法和作为背后的逻辑揭示给人们,并探析其影响人情往来的几个重要因素,挖掘这种人情往来背后的社会意义。(二)研究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可以说人情往来无时不刻不充满整个人类社会之间。人情往来的内涵实际上也丰富多样,指导中国人去如何思考如何处事。在中国的农村,这种人情往来往往都是独具一格,十分具有乡土本色。在具有乡土特色的闽南农村,村民之间如何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圈子?又是怎么样去进行人情的往来的?影响这种仪式人情往来的背后有什么样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人或群体、家族以及整个村,这种交往模式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将农村中这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研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可以和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对研究传统乡土社会有一定意义。二、文献综述(一)相关概念界定1.仪式与丧葬仪式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而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相对来说概念更大。即仪式通常是指一种具体的概念,是一种行为方式,人们在特定情况如何做。礼仪不仅包括仪式本身,还包括其仪式行为背后做反映出来的各种文化含义。丧葬礼仪不仅包括丧葬仪式,即埋葬死者的各种仪式和活动,而且还包括其背后所隐藏的人际关系、行为法则和价值观念等。丧葬礼仪作为传统乡土社会的一种民间文化风俗,它有着对社会更为深刻的影响。能由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时间段、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行为逻辑。2.人情在中国,人情作为一种对特定的地区的人们文化观念的解释,有着不同的含义,许多学者都对它的概念做了概括和总结。主要有三,首先单从字的含义来解释,它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如果没有情感作铺垫就算不上情感交流了。其次,人情应是一种在社会交往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资源的体现。人们通过交换这样或者那样的资源,不仅能够实现情感的表达,而且能在彼此的互帮互助中实现互惠共赢。最后,人情也应是一种能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能够去做这样的事。因此或多或少他也对其形成了制约。人们根据特定的情况以及发生的事情去对待当前所需要的资源。(二)相关概念界定1.国外对于人情及其礼物的研究马塞尔·莫斯是西方最早对礼物交换研究的学者。莫斯在他的《礼物》一书中,将他的礼物交换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他认为在礼物的交换中存在三种义务:即给与的义务、接受的义务和回赠的义务。而这三种义务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不得不给与、不得不接受、不得不回赠。他的研究为后来学者研究社会中的礼物交换奠定了一定意义上的基础。英国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特洛不列恩群岛居民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他认为,一个人给与是因为他期待报偿,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与的危险。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于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之中”。马林诺夫斯基的互惠原则,一直都影响着社会交往中的礼物研究。但是他提出的互惠原则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是过于强调互惠的均衡性,实际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诸多差距也会导致许多不均衡的互惠;其次,他认为理性的影响占据主导,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来往的同时也并不缺乏许多的情感性的因素,个体的这种做法不再仅仅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已。之后的西方在礼物及其交换行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延续马林诺夫斯基的互惠传统,并加入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如美籍匈牙利著名经济人类学家波兰尼(KarlPolan外)在《早期帝国的贸易和市场》(1975)一书中把互惠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模式。他规范了互惠的范围,并指出了互惠的前提条件及其动机。波朗尼的互惠概念与马林诺夫斯基的互惠概念相比,范围更广,更具有跨文化的意义。2.国内关于人情的研究中国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以集聚在一起的形式的人们很少有迁徙,所以血缘和地缘是人们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关系,在其中包含了很多情感的因素,它也被放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关系的稳固和长久。这种中国式人情交换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物物交换,更是一种“有温度的”情感型的社会往来,它包含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情意义。最早分析和研究中国的人情往来现状的是费孝通,他通过“差序格局”的观点对于人情的往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人情往来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方式。个体与个体之间用一种亲密的方式去维护这样的情感。在人情的交往中实现了互帮互助。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总是会有欠别人人情的情况存在,这是一种意义上的“循环”,但是大家也不喜欢亏欠。如果停止这种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破坏“人情往来”。“差序格局”的理念使得群体之间都有自己人情往来的“关系圈”,圈子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影响。黄国光在《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书中对人情也进行了分析。他分析出了中国文化意义里的人情往来有很多的界定。第一,人情是指个人遇到各种不同生活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范围来讲,一个有同情心或者同理心的人是通晓人情往来的。如果在别人遇到困难或者窘境时他能够感同身受,理解并作出反应,那么他就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相反,如果他没有根据当时的情景做出该有的反应,就会受到该有道德谴责,他也不会是一个通晓情理的人。其次,人情也是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中进行来往提供的一些东西,遇到喜事的人家你随礼,遇到丧事的人家你能帮助别人,这就是一种人情往来,接受帮助或者礼物的那一方就是欠了你的人情。再者,人情往来也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如何去良好相处的一种制约性机制和道德规范,人情是指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最简单的就是平时大家有来有往,互相问候打招呼,另外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喜事时的帮忙慰问,能够产生同情心和同理心,感同身受。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总结了一些对黑龙江下呷村重要分析。首先,他对马林诺夫斯基的互惠原则进行了批判性地思考和发展,主要是它也适用于下衅村的大部分礼物交换行为。但是同时又提出了两点质疑:互惠的多样性和互惠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道德规范的多种多样可能会导致来往的资源在许多方面的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人情往来中,互惠对象的不一,比如由于社会资本的不一样,也有可能导致缺失。其次,他提出了“表达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的概念,前者是指个体在交往中出于社会规范和习俗或者情感的表达进行的;而后者是指是为了实现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而进行的礼物赠送行为。阎云翔用这两个概念来分析下呷村的各种礼物交换现象,将礼物交换看做成一种人情伦理和理性计算相结合的结果。再次,闫云翔认为中国人的礼物交换并不完全能用国外的理论去解释,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情感表达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情往来能建立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机制,在互帮互助的同时也能助力情感的表达和凝聚群体力量。最后,阎云翔还提出了人情交往的四条法则:一是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是一种义务类型的互惠。二是不管从哪方面说,提供的风俗随礼都只能够作为一种附属资源而不能占据主导。用村民的话来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哪一类的礼物适合哪一类的亲戚朋友(对什么人,随什么礼),而且同一类的亲戚通常送同一类的礼物。三是地方上称为“礼从往来”或“根据以往的社会关系来置礼”。四是回礼的方式,村民长期认为,个体应该在回礼时稍微地增加其价值,而不是仅仅把他当成一种还人情的方式。翟学伟在人情方面也进行过深入分析,他主要从“情理社会”的角度阐述了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人的人情交换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一方在另一方有难时能够提供帮助,这在人情交往中属于“恩情”的范畴,对困难提供帮助的人叫做“恩人”。另一种是带功利性的人情来往和投入,通常叫“送人情”“送人情”导致接受的一方会有亏欠感,双方构成一种“人情债”关系,结果在对方提出要求的时候不得不按对方的要求回报。第三种是大家所说也常见的礼尚往来,过年过节时相互来往和走动送礼以加强彼此的感情联络,接受或者不接受,送不送是一种面子情结的潜意识驱使。黄玉琴在《礼物、生命仪式和人情圈》一文中,通过对徐家村的田野调查,深入细致的分析了生命仪式和人情圈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她认为一次次的生命仪式潜移默化形成了村民群体间的人情来往的系统,同时作者针对礼物交换还提出了集体性和不可逾越性原则,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则的存在,使得这样的人情往来形成了一种循环。除了上述学者对于“人情”及其礼物的研究以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人情消费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金晓彤的《我国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动机分析》、刘艺的《论农村人情消费》、刘争先的《大学生人情消费现象解析》、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一一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等等,分别从人情消费各个方面对人情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三、调查地区的丧葬仪式传统自旧时以来,泉州的丧葬风俗就存在铺张糜费,繁琐的礼节和迷信风水等现象。宋元时代,曾经作为国际通商巨口促进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当时地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华侨出国,明代泉州也出了不少的官僚。有了钱,就会在婚丧喜庆上比阔气,讲究排场。为了求得一个好风水的意头。清代及民国以来并不缺乏这样的富贵人家,所以导致现今还有部分华侨及其家眷在丧葬上花大钱,由此种种就可以窥探其一二。中外交通也带来一些风俗习惯的交流和宗教迷信的汇合。反映在丧葬上就是多种多样的仪式包含其中,宋代理学提倡新的礼制,朱熹也曾在泉州讲过学。对于佛教而言,有“泉南佛国”之称的泉州就一向盛行佛教。民间就流传有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和超度亡魂的形式,“做功德”就是例证,对于道教而言,最早在晋代就建有泉州的玄妙观,道教也很早流行,加上其他外来宗教的盛行,各种宗教仪式及风俗的交流,就使得泉州丧葬的风俗更加繁杂。(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情况本文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为主,即采用问卷和统计调查的方法,另外辅之以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调查对象是闽南地区A村的村民群体。本文之所以选择闽南地区福建泉州的A村作为调查地点,是因为本次调查的地点A村位于经济发达的闽南泉州市。旧时泉州的传统习俗观点就是“重死甚于重生”丧葬仪礼迷信、奢侈,民众却也能引以为豪,有谚语称:“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生要生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此外,泉州人迷信鬼神、重视风水的风尚由来已久。因此本文中笔者以闽南地区福建省泉州市A村为主要的调查地点,具有较大的典型性。本文定量调查的样本量为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有效回收率为94.61%,样本的基本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5岁至50岁的中年男女,中年女性主要占样本的大多数,收入区间在1000-3000和3000-5000的人占样本的大多数。另外,笔者所访谈的四个个案分别来自A村不同的4户家庭,分别从事不一样的职业。个案一为45岁的王阿姨,个案二为37岁的张叔叔,个案三为54岁的李阿姨,个案四为26岁的陈女士。(二)研究框架和内容笔者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首先对仪式中的丧葬仪式、人情往来进行概念界定,之后描述调查地点的社会现状以及经济概况,重点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和选取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表现和以及影响因素,进而探寻其背后的社会意义作为最后的研究结论。131445151130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以福建省A村为例A村调查地点的社会背景丧葬礼仪中人情交往的表现丧葬礼仪中人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丧葬礼仪中人情往来背后的社会意义A村社会现状A村经济概况人情交往的方式人情交往的范围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以福建省A村为例A村调查地点的社会背景丧葬礼仪中人情交往的表现丧葬礼仪中人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丧葬礼仪中人情往来背后的社会意义A村社会现状A村经济概况人情交往的方式人情交往的范围四、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一)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范围1.血缘宗亲和地缘关系传统的乡土社会就是由紧密的血缘联系和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群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体。在传统的乡土社会前者无疑是人们最不可或缺和最依靠的社会关系。另外,这样的关系通常也是难以改变并且不能为人去做选择的,这是因为地缘关系不同于后天通过努力可得的自致性条件。表中A村被调查的丧葬仪式中主要参与出席的宾客为宗族亲戚,占比高达85.4%,占A村被调查村民中的大部分;其次为日常好友,主要是左邻右舍及街坊邻居,占比达51.2%,也是出席丧葬仪式的主要宾客群体之一。2.业缘关系由表可以得出,除了重要的宗族亲戚以及日常好友占出席宾客群体的主要部分,另外占比28.5%的同事和占比23.6%的领导部属也共同占据这不小的部分,这是由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政策的放开,许多人己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上的薄利,越来越多人对于工作有更多的选择,随着就职于各行各业而导致“朋友”范围的扩大,使参加丧葬仪式的对象变得更加复杂,业缘关系慢慢的融入到村民的工作及生活中,A村人情往来的对象也扩大至同事以及朋友等等人群。表1.1丧葬仪式中出席的主要宾客频率有效百分比同事3528.5日常好友6351.2领导和部属2923.6宗族亲戚10585.4一些不认识的3931.7(二)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方式1.风俗随礼礼物是群体间个体成员互相交往的物质载体,体现在人情往来中,社会人际关系的往来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表现,也以重要的形式留存于人们之间对于感情的交流和关系的互通有无。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礼物的流动实质上也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这里的丧葬礼仪中并不是随意来往的社会交换,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的一种模式,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习俗和与地方知识相关的内容。2.劳务提供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基本上是没有改变A村的丧葬习俗中传统的丧葬礼仪过程的,加之复杂和繁琐的礼节使得整个丧葬过程中,场地的安置和饭食酒水的提供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帮助,如果单靠直系亲属,力量就过于薄弱。由表可看出,在饮食酒水上的花费高达75.2%,场地费用及劳务所费的时间精力也分别占49.6%和56.6%,也是丧葬仪式中成本的一大部分。(三)影响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因素由表得出,A村被调查者中,对于送丧礼金的可被分为6组,送丧礼金时以“看交情”为标准的人占比33.7%,达到最多;以周围人送多少礼金为准的被调查者占20.3%,居其次,有20.3%的调查者以当时的经济情况为送丧金的标准;再次是占比13.4%的调查者以“欠别人多少情”为标准;其余则是根据对方的社会关系和预期别人给的回报为标准,分别占9.3%和2.4%。表3.1丧葬仪式的主要成本频率有效百分比场地费用5645.5饭食酒饮9073.2社会人际关系5242.3所耗费的时间精力7561.01.传统社会交换中潜意识的互惠观念本质上看,人情往来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交换。其交换行为的驱使或多或少是以期待能从对方身上获得多少给予性的回报中产生的,从现实上来看,人情的来往是以互相能得到利益以及帮助以特定的基础的,这样才能去平衡和保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在“人情往来”中没有做到你来我往这种互帮互助而切断了这样的机制,都会使得二者的社会关系遭受到不好的影响。实质上这也是一种个体在群体中必须去完成的事,是一种规范,对于一方给予的回报做出的反应。如果群体中的一方中止了这样的往来也会产生信任机制的破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平,维持了二者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这是应该做的,但是对我们自己啊可能也会有点负担吧,帮忙给随礼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什么的,但是回头想,忙肯定也不是白帮的,大家心里肯定是这样想的啊,这种人情也一定是有来有去的,钱肯定不是只去不回的,心理就能平衡了嘛。等到自己家遇到什么事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你的。”(个案一)“当然也有那种不通人情的人啊,我的叔叔,就我爸爸的兄弟,以前家里穷,没有能力去养那么多孩子,我叔叔就是送人了,一个经济条件也不怎么好的远房亲戚抚养的,他家也一直想要个儿子。但我们两家关系也一直都挺好,经常都送东西往来,这种当时长辈当然都不会说什么,近两年我爸去世的时候嘛,我叔叔说什么都没来,打电话也不理,你说这种就说不去了啊,说到这件事我们家里都很气,像这种没解释也没做什么他也不来,我们也肯定不会再往来了啊。
/
本文档为【农村丧葬仪式中的人情往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