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河津市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19-01-23 20页 doc 550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举报
河津市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第一章 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市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6-2015年) 目 录 1第一章 总 论 1一、项目概况 3二、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 5第二章 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5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1第三章 市场预测及营销策略 11一、市场分析 12二、竞争力分析 13三、营销策略 17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17一、项目建设规模 17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9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
河津市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 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市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6-2015年) 目 录 1第一章 总 论 1一、项目概况 3二、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 5第二章 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5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1第三章 市场预测及营销策略 11一、市场分析 12二、竞争力分析 13三、营销策略 17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17一、项目建设规模 17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9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9一、技术方案 22二、主要设备方案 24三、工程方案 26第六章 主要原材料与燃料供应 26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7二、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29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29一、布置原则 29二、总平面布置方案的说明 31三、平面布置 31四、竖向布置 32五、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 32六、厂内外运输 34七、公用辅助工程 35八、供电工程 35九、照明 36十、防雷及等电位联结 36十一、通信设施 36十二、供热设施 37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 37一、节能节水措施 37二、能耗指标分析 38第九章 劳动安全与消防 38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38二、安全措施方案 39三、工业卫生 39四、消防设施 41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41一、厂址环境条件 42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4三、环境保护措施 46四、环境保护投资 46五、环境影响评价 48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 48一、项目管理 48二、项目建设工程与实施进度安排 50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50一、投资估算 51二、估算结果与资金筹措方案 52三、社会风险分析 53第十三章 项目结论与建议 53一、结论 53二、建议 第一章 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西庄村是####市清涧街道办事处下辖的14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市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19.7″,东经110°41′30.8″,海拔高度455米。该村北靠李家庄,西临范家庄,东接东庄,南毗####市区。 该村距####市区2公里,距侯禹高速公路入口1公里,距209国道2公里,距运城市120公里,凤翔路、汾滨路均穿村而过。村域内省道、市道、乡村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以种植果树、小麦、玉米等为主,为典型的农业型村庄。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评价 (一)土地资源 全村总土地面积为3094亩,其中农业用地2094亩;居民住宅用地550亩,工矿用地100亩,学校等事业用地20亩,荒地130亩,道路用地200亩。 在农业用地中,有耕地面积950亩,园地700亩,林地444亩;人均耕地0.53亩、园地0.44亩,林地0.28亩,土地资源缺乏。 该区域地处运城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生产潜力巨大,但没有后备资源。今后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提高土地生产率。 表1-1 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亩 总土地 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3094 950 700 444 0 670 200 0 130 (二)气候资源 该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28.2小时。多年平均气温在10℃~15℃之间,无霜期平均为205天,最长时275天,最短时169天。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1.6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997.5毫米,最少年降雨量为230.8毫米。全年总蒸发量1994.4毫米,相对湿度60%。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 气候资源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粮、棉、果、蔬各类作物生产。但自然降水较少和空气湿度较低,干旱和干热风对农业的制约较大。 (三)水资源 ####市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黄河和汾河。黄河在该市的流程约30公里,流域面积30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6.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048立方米/秒。 汾河东由稷山县史册村入境,往西横贯####中部的柴家、黄村、城关、阳村、小梁等乡(镇),在该市境内流程22.3公里,年径流量平均14.5亿立方米,自1972年起,每年都出现断流。 ####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基岩山区裂隙水和娥眉台地孔隙水的补给(局部地区亦受地表水的补给),除吕梁山区及北坡的常好、寺庄、卢庄、北方平、僧楼、北王、贺家庄一带储量较小外,其余地区较为丰富,优富者为近河近山地区。全市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173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量为2.067亿立方米。 西庄位于清涧街道办事处东部,属于高阶地区,水位埋深93米~120米,含水层厚50米~100米,井涌水量为每天100立方米~2000立方米,属中等富水区,水质为重碳酸根、硫酸根、氯根-镁、钠、钙型,矿化度0.5克∕升~1.0克∕升。西庄村内现有深井8眼,其中包括吃水井2眼,水塔2座。 总体评价,该村水资源充足,能够满足该村农业、工业及人畜用水。 (四)土壤类型及肥力情况 区域内土壤以耕种洪淤碳酸盐褐土为主,多呈褐色或浅褐色,腐殖质层厚,但含量不高,石灰含量在0.75%~2.4%,全剖面呈碱性反应。耕层0~20cm,有达25cm。表层土壤有机质为1.28%,全氮含量0.056%,全磷含量0.127%,全钾含量2.35%。 总体评价,区内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层较厚,但耕层较浅,耕作稍困难,有水蚀,发老苗,不发小苗。 (五)矿产资源 区内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 (六)生物资源 规划区农业历史悠久,农作物和畜禽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大豆、绿豆、 红薯等;经济作物种植有棉花;油料作物种植有油菜籽、花生;蔬菜和果用瓜类作物种植有白菜、西红柿、豆角、茄子、甘蓝和西瓜、甜瓜等;果树作物种植有苹果、梨、柿子、葡萄、枣、桃、沙果。畜禽资源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 三、社会经济资源 (一)人口及劳动力 据统计,2006年西庄村共有农户408户,总人口1780人,全村人口中, 60岁以上的老人210人,70岁以上的老人116人。 西庄村现有适龄劳动力810人,其中男劳力430个,女劳力380个。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5.5%,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在现有劳动力中,高中毕业人数占10%,初中毕业人数占60%,小学毕业人数占30%。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较高。 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占全部劳动力的75.8%,劳动力相对剩余196人,占24.2%,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比较繁重。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但劳动力的科技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详见表1-2。 表1-2 西庄村人口及劳动力情况统计表 年份 户数 (户) 人口数(人) 劳动 力数 其中:乡村从业人数 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从事第二产业人数 从事第三产业人数 2006 408 1780 810 780 614 60 106 (二)农村经济结构 西庄村的农村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按三次产业划分, 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产值1688.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2.8万元,占11.4%;第二产业30.0万元,占1.8%;第三产业1466万元,占86.8%。三产产值结构比为6.4︰1︰48.9,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表1-3 西庄村三次产业产值分析 单位:万元 农村经济总产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产之比 1688.8 192.8 30.0 1466 6.4:1:48.9 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 2006年,全村农业收入192.8万元,工业收入30万元,运输业收入30万元,商饮业收入250万元,服务业收入245万元,其他收入941万元。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 表1-4 西庄村农村经济收入结构表 单位:万元 收入 构成 年份 种植业收入 林业收入 牧业收入 工业收入 建筑业收入 运输业收入 商饮业收入 服务业收入 其他收入 合计 2006 187.6 0 5.2 30 0 30 250 245 941 1688.8 (三)农业生产状况 1、农业经济结构 该村的农业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97.3%,林、牧、渔业不足2.7%。种植业作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见表1-5。 表1-5 2006农业经济产值结构表 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 种植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农林牧渔 服务业产值 192.8 187.6 0 5.2 0 0 2、农业生产现状 (1)种植业生产现状 西庄村2006年各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900亩,全部为粮食,粮食总产量为619.4吨,总产值82.6万元;苹果栽植面积为700亩,产量1050吨,产值105万元。详细情况见表1-6。 表1-6 西庄村2006年粮食水果生产情况表 指标 冬小麦 玉米 苹果 合计 面积(亩) 950 950 700 2600 产量(吨) 206.15 413.25 1050 1669.4 亩产(公斤) 217 435 1500 - 单价(元∕吨) 1600 1200 1000 - 产值(万元) 33 49.6 105 187.6 (2)畜牧业生产现状 该区域畜牧业以养猪和羊为主,2006年主要畜禽年初存栏数为猪30头,羊65只,当年出栏猪40头,羊45只,总收入5.2万元。饲养方式以户养为主,目前尚无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或专业农户。详见表1-7。 表1-7 西庄村畜牧业生产情况表 项目 猪 羊 合计 上年末头(只)数 30 65 95 能繁殖的头(只)数 3 15 18 当年出栏头(只)数 40 45 85 单价(元/头(只)) 960 300 - 产值(万元) 3.8 1.4 5.2 3、林业生产现状 该村林业以田间防护林网和“四旁”树为主,主要起防护和绿化、美化效果。 4、农副产品加工业 村内现有作坊式面粉加工厂一座,年加工面粉15吨左右,2006年收取加工服务费0.2万元。 (四)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西庄村现有工业企业两家,分别为煤灰砖厂(该企业年产10万立方米煤灰砖,有工人150人,年产值600万元)和管件厂(该公司以生产钢管、钢球等为主,有工人20人)。两家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占地全部为西庄村的土地,共占地100亩,村集体及村民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入。 (五)农村服务业 西庄村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发达。主要包括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等。运输业方面,目前村域内有拖拉机1辆、农用车15辆、小三轮30辆,2006年运输业完成收入30万元;商饮业方面,村内现有各类商铺8个,饭店1家,完成收入250万元;其他服务业完成收入1186万元。西庄村距离####市区2公里,第三产业较发达,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达1466万元,随着城市建设北扩,西庄已被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 (1)农田水利 ①水源。村内现有灌溉深井8眼,出水量50吨/小时;已配套变压器8台(功率分别有50KVA、75KVA和100KVA);架设高低压线路4500米。 ②输水。该村灌溉采用管灌和渠灌相结合的方式,已铺设灌溉管道1200米,修建节水防渗渠系3000米,给水栓、排气阀等配套器件齐全,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8%。 ③排水。该村排水沟渠健全,具备排水能力。 (2)土地整理 该村地处平川地区,经过多年的耕种,村内土地全部为平川水浇地。目前,田间防护林网基本配套,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标准。 (3)土壤培肥 该村近年来农户主要使用有机复合肥,并配套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地增加了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近0.1个百分点。 (4)农业机械化 该村现有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18马力拖拉机1台,配套旋耕机和播种机各1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为1200余亩,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耕、种及小麦收获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其他均需人工作业完成,机械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5)节水灌溉 该村灌溉总面积达2000余亩,目前全部耕地均采用管灌和渠灌相结合的方式。 2、村庄街巷硬化绿化 村内环村路硬化1条,总长度1900米,将该村与周围村连接起来,路两侧绿化带宽20米;主干道已全部硬化,共5条,总长度5400米;小巷07年全部硬化。硬化道路两侧已全部完成绿化,并设置路面清扫及绿化树木维护人员3名。同时,在主干道两侧安装了路灯,路灯间距50米。村内道路均无污水排放及处理设施。 3、人畜饮水安全 该村人畜饮水由1眼水井和2座水塔供给,夏天每天放水,冬天每3天放水一次,水源供应充足,自来水入户率为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4、电力与通讯 (1)电力 全村现有变压器8台,已全部配套,其中村民生活用电配套1台,电力供应充足。 (2)通讯 村内通电话农户为75%以上,通有线电视农户为98%以上,通宽带网络农户为2.5%,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覆盖全村,设施完备,村域内没有邮政所。 五、居民生活水平 1、居住条件 该村现住宅用地700亩,户均住房面积158m2,人均30 m2。住房类型中,砖木、砖混结构占90%,土木结构占10%。农户住房配套暖气的户数仅占3%左右,其余均为火炕或火炉取暖,水电资源充足。 2、村民收入及费用 种植业和商饮服务业是西庄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工业、运输业等,2005年西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06元(见表1-8)。 表1-8 农民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元 年份 项目 种 植 业 林业 牧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饮业 服务业 其他 管理费用 其他费用 合计 人均纯收入 (元) 2005 收入 187.6 0 0 30 0 30 235 225 920 - - 1627.6 - 费用 60 0 0 18 0 17 140 0 465 0 1 701 - 所得 127.6 0 0 12 0 13 95 225 455 - - 926.6 5206 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1、公共设施现状 (1)教育设施 村内2003年新建小学一所,占地10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升学率为100%,现有老师17人,其中14人为公办,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电脑仅配备一台)。 (2)村委办公设施 目前,村委会办公暂时占用学校教学楼,计划2007年新建村委办公楼。 (3)医疗卫生设施及保障 西庄村共有卫生所3个,其中集体卫生所占地50 m2,配备卫生员2名,病床3张,其余2个为私人诊所,基本满足村民医疗需求。 (4)文化体育设施 在村内主干道路两侧配套各类健身活动器材10余套,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及锻炼的场地。村内暂无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及戏台。 (5)商业服务设施 该村现有便利店8个,商品种类较齐全,完全能够满足村民日常品购置需求。 2、社会保险及优抚情况 (1)社会保险情况 目前,村内无集体统一的社会保险,村民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约占全村居民的20%。 (2)社会优抚情况 多年来村委会一直对村内老人进行优抚、慰问。其中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助30元,60~70岁老人每人每年20元。 (3)合作医疗 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95%以上。 七、农民培训和劳动力转移 1、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村内果树协会定期对果农进行关于苹果的栽培管理、修剪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广大村民积极踊跃参加。但近年来由于苹果售价低,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所降低,培训次数以及参加人数随之减少。 2、转移劳动力培训情况 目前,村内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尚未进行过生产技能、技术及素质培训。 八、农业科技与服务体系 1、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村内现有果树协会一个,为广大果农服务;另外,村内有兽医站一个,专业兽医师一名,为畜牧养殖户提供服务。 2、优良品种技术推广 目前,该村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市农业局每年针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向农户进行宣传推广,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由于部分果园年代已久,一些树种需要更新,果树协会针对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对果农进行新品种的栽培管理、修剪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推广。 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村内现有果树协会一个,成员共5人,全部为有果树种植经验的本村村民,该协会主要负责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通过与各地果商之间的沟通,目前西庄村苹果已远销河南、福建、广州、内蒙及安徽等地。 九、能源与环境现状 1、农村能源状况 该村目前所用能源主要为煤和电能,其中,用煤的农户占100 %,同时有30%的农户辅以煤气、电和木材,还未推广使用沼气作为新能源,只有少数几户使用太阳能(加热水)。 2、环境污染状况 (1)农业面源污染 由表1-9可知,西庄村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化肥和农药。化肥亩平均用量为60公斤,农药平均2.12公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该村的土壤和水体受到比较严重污染。 表1-9 西庄村农药化肥使用情况 农用化肥施用量(吨)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农药使用量(吨) 合计 N肥 P肥 K肥 复合肥 地膜使用量(吨) 地膜覆盖面积(亩) 99 48.3 24 14.5 12 - - 3.5 (2)工业污染 西庄村四周大型厂矿企业较多,电厂、钢厂煤灰污染严重,对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环境都具有较大的污染威胁,尤其对果树的影响较大,造成果树产量品质均大幅度下降。 (3)生活垃圾污染 村庄内生活垃圾全部运送至村外沟内进行定期填埋处理。 3、污染处理措施 村庄内垃圾定点堆放,由村民自觉倒入指定堆放点,并设专门环卫队(包括3个环卫工人和2个垃圾清理工)每两天清理一次,送至指定垃圾堆放点并定期填埋;生活污水沿道路两旁沟渠排入村外水渠,无污水处理系统。 十、防灾减灾措施 西庄村主要灾害以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为主,小麦虫害有红蜘蛛、吸浆虫等,病害有锈病;玉米虫害有玉米螟,病害有萎缩病;果树病害有苹果腐烂病等。针对以上常发病虫害,主要采用低毒高效农药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好。此外,近年偶有晚霜危害。 西庄村地势平坦,耕地全部为水浇地,灌排设施齐全,无旱涝灾害威胁;但在大灾大害方面,村内无消防设施、设备,防火、防震措施及能力较低。 十一、农村组织建设 该村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党支部、村委会、治安联防组、民兵连、妇联会、团支部等机构,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006年3月和7月,西庄村先后被####市人民政府评为“道路建设先进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十二、民主法制建设 西庄村关于民主法法制建设方面,制定了以下条例: 1、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充分发挥民事调解组织作用,把民事纠纷调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使村民之间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 3、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十三、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西庄村距####市区仅2公里,距####电厂、山西铝厂等大型企业较近,兼顾了城郊型和厂郊型农村;新修凤翔路、汾滨路以及侯禹高速公路均穿村而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2)资源优势 该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近千亩果园的格局,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北扩,该村已列入城市发展范围,因此,具有较好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3)基础优势 该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农耕历史文化悠久,农民积极性较高,具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人力基础和文化氛围。 (4)组织领导优势 村内基层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团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约因素 (1)体制机制制约 目前尚未建立良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利用与管护机制,有待于通过农村改革加以解决。 (2)资金制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制约的问题十分突出。 (3)人力资源制约 该区域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高,但距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缺乏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带头人,能否加强农村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4)环境污染制约 周边电厂、铝厂、钢厂所排废气、粉尘、废水对该村环境具有较大的污染威胁,给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环境都带来严重的污染,尤其对果树的影响较大,造成果树产量品质均下降。 第二章 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二十字五言方针。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既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又要推动农村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既要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现代化、园林化、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又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既要弘扬农村社区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又要培育适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文明向上的农村新文化;既要完善建设乡村治理机制,又要培养新型农民。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 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起步。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提出2006年全省要选取有代表性的1000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道路。 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推进村工作推进意见》,要求试点村根据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做到一年启动、两年完善、三年取得示范效应。经过五年建设,城郊型、工矿型农村要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农区型农村要达到宽裕型小康目标,贫困区农村要达到基本小康型目标。并要求科学编制新农村总体规划。要求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型农民培养等内容;立足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用性。 为切实搞好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制定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试行)》,对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运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对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根据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市政府将清涧街道办事处西庄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要求及该村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镇政府、市统计局、农业局、土地局等各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和配合下,制定本规划。 2、规划村背景 规划村—####市清涧街道办事处西庄村,属于工农兼顾发展的农村,是####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自然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在####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把该村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对探索该类型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发挥先导示范作用,扎实稳定推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编制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对该村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确保####市新农村建设开好局具有重要意义。 3、规划工作背景 本项规划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完成。在实地勘查、广泛调研、充分吸纳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初稿,提交####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后经过修改,提交西庄村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并通过####市组织的专家评审。本规划稿为终审稿。 二、规划编制依据 1、政策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 (3)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 (5)商务部《关于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 (6)国土资源部《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2006年; (7)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2006年; (8)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通知》,2006年; (9)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2006年; (10)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2006年; (11)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意见》,2006年; (12)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试行)》,2006年; (13)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关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工作推进意见,2007年; (14)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内部情况通报,2007年; (15)运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2007年; (16)运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关于转发《永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07年; (17)中共####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2007年; (18)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大调查活动的通知》,2007年。 2、政府和部门规划 (1)“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2006年; (2)农业部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 (3)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6年; (4)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2006年; (5)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2006年; (6)农业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方案,2006年; (7)运城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3、相关技术标准 (1)国家建设部发布的《村镇规划标准》; (2)山西省建设厅颁发的《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建议格式)》; (3)山西省建设厅颁发的《山西省村庄治理技术细则》。 4、勘查、调研、统计资料 (1)规划组: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资料; (2)规划组:村庄道路、居民住宅勘查资料; (3)规划组:社会经济基本调查资料; (4)####市统计局: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5)####市土地局:土地普查资料。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遵照山西省、运城市和####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高效生态家园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村镇园林化和管理民主化为重点,着重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做到建立新型产业,发展新型经济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家园,树立新风尚,逐步把西庄村建设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菜生产 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2、围绕中心、全面发展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以维护和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权益,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按照农民意愿和实际需求进行规划,特别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上要充分顾及现有基础和村民意愿,把村民愿意不原意、满意不满意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要突出当地资源、产品、市场优势,努力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基地,构建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村庄规划要突出地方风格、历史风貌,注重设施配套和环境美化。 5、服务目标、切实可行原则:坚持服务国家、地区目标与发展当地经济相结合,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任务要全部落实到项目或工程上,项目布局要具体落实到点位上。 6、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原则: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讲求实效,量力而行;优先抓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生产、生活项目,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7、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坚持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产业之间的有机链接和良性循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着力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8、深化改革、机制创新原则:坚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9、依法办事、注重衔接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新农村建设的法规和政策,这些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确保新农村建设与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衔接。 五、规划期限及范围 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6年——2015年。 规划范围涉及西庄村整个村域空间,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控制面积3094亩。 六、总体目标和要求 1、总体目标 西庄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15年,全村经济更加富裕,经济总产值翻一番。 2、总体要求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得到显著发展,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0年农村经济总产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15年农村经济总产值再翻一番。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显著改善,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到2010年,全部农田基本实现园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农用地亩收入增加80%,农业总产值增加80%。 ——农民生活稳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51元,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80%以上,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95%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到2010年全面实现巷路通达、信息畅通、饮水安全;实现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到2010年,全面完成“五个一”工程,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明显缩小。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大幅提升,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适龄劳动力培训率达8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以上。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效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社会治安防护体系完善,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转变,爱国守法、礼貌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风尚蔚然成风。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领导班子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引领农村经济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 3、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1。 表2-1 新农村建设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指标分类 评 价 指 标 单位 目标值 生产发展 (1)农村经济总产值 万元 - (2)粮食总产量 吨 >380 (3)特色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90 (4)第一产业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 <35 (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7000 生活宽裕 (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40 (7)农民居住质量指数 % >75 (8)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10 (9)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 >60 (1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100 (1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95 乡风文明 (12)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2 (13)农村合法生育率 % >98 (14)农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 % >95 村容整洁 (15)道路硬化到户率 % >95 (16)绿化覆盖率 % >35 (17)垃圾集中收集率 % 100 (18)自来水入户率 % 100 管理民主 (19)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 % >95 (20)重大村务决策事项村民参与率 % >80 七、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创新、转变、拓展、提升”四大战略。 实施“创新”战略。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具体化、措施化。 实施“转变”战略。着力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重;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运行。 实施“拓展”战略。着力拓展农村产业的领域和途径,积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拓展农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工业原料功能、生态保障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功能、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展农产品市场,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实施“提升”战略。着力提升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第三章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农村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加大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优化村庄环境,发展房地产业,提升物流远输业服务水平,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商贸业,促进村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保护耕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原则。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的土地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重视节约资源和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提高产业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形成节地、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 3、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低消耗、低投入、高产业关联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在发展农、林、牧业的同时,积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贮存、销售为主的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采取差异化战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  三、总体目标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总目标,综合发展第一、二、三产业。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通过发展蔬菜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稳定苹果种植面积,对老果园进行技术改造,达到提高果品品质的目的,同时逐步调整品种结构,建立农业公园,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形成粮、菜、果三元种植业格局。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发展净菜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第三产业方面,以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为重点,建立商贸服务业中心。预计到2010年,粮食总产400吨,蔬菜总产达到2200吨,苹果总产1750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151.9元,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案 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商贸、运输及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粮、菜、果三元种植,并利用二到三年的时间,逐步将果、菜园建设向公园化过渡,发展农业公园,既可保证口粮,又可增加收入,还可延伸产业,发展净菜加工及观光采摘农业,加强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与此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产值结构规划见表3-1、3-2。 表3-1 土地利用规划表 单位:亩 项目 总土地 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现状 3094 950 700 444 0 670 200 0 130 规划 3094 950 700 450 0 770 224 0 0 (注:未利用130亩土地大部分为沟地,其中100亩已被电厂征用填埋煤灰,另外6亩规划为林地,24亩规划为道路用地。) 五、产业布局 (一)第一产业 1、种植业 (1)规模和布局 根据国家耕地保护性政策,西庄村种植业产业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果树三类作物。粮食作物重点发展优质小麦、普通玉米两种作物,面积由950亩缩小到400亩,实行一年二作种植制。发展无公害蔬菜550亩。保持现有700亩果树面积不变,引进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对现有老果园进行技术改造,并逐步调整搭配不同熟期品种,利用二到三年时间,向农业公园过渡。 (2)发展目标 ①提高产量。小麦亩产由217公斤提高到450公斤,总产达到188吨;玉米亩产由435公斤提高到550公斤,总产达到220吨;苹果亩产由15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总产达到1750吨。 ②改善质量。粮食、蔬菜、苹果主攻提高商品品质和安全品质,要求安全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小麦营养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 ③提高效益。到2010年种植业总产值达到485.2万元,耕地亩产值平均达到2940元。见表3-3、3-4、3-5、3-6、3-7、3-8、3-9。 表3-3 农业用地规划表 单位:亩 年份 农用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 粮食作物 蔬菜 其他作物 小计 果园地 2005 1650 950 0 0 950 700 2010 1650 400 550 0 950 700 2015 1650 400 550 0 950 700 表3-4 农作物种植结构规划表 单位:亩 年份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小麦 玉米 蔬菜 苹果 2005 2600 950 950 0 700 2010 2050 400 400 550 700 2015 2050 400 400 550 700 表3-5 主要农产品产量规划表 单位:亩;公斤;吨 作物名称 现状 规划 播种面积 亩产 总产 播种面积 亩产 总产 小麦 950 217 206.1 400 450 180 玉米 950 435 413.3 400 550 220 苹果 700 1500 1050 700 2500 1750 露地蔬菜 0 0 0 550 4000 2200 合计 2600 - 1669.4 2050 - 4350 表3-6 种植业产值估算表 农产品名称 总产量(吨) 单价(元/吨) 产值(万元) 小麦 180 1600 28.8 玉米 220 1200 26.4 苹果 1750 1200 210 露地蔬菜 2200 1000 220 合计 4350 - 485.2 表3-7 农作物单位面积成本表 单位:元/亩 作物种类 种子 水费 农药 肥料 人工 机械 合计 小麦 45 120 5 150 0 70 390 玉米 30 40 5 120 70 30 295 苹果 0 200 200 500 600 0 1500 表3-8 蔬菜单位面积生产成本 单位:元/亩 种类 种苗 投入 水费 农药 投入 肥料 投入 人工 费用 机械 费用 棚膜及 维修 合计 露地蔬菜 200 400 50 300 600 30 0 1580 表3-9 种植业收益测算表 农产品名称 产品产值 (万元) 单位面积生产成本 (元/亩) 种植面积(亩) 总成本 (万元) 现金收益 (万元)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元/人) 小麦 28.8 390 400 15.6 13.2 72.5 玉米 26.4 300 400 12 14.4 79.1 苹果 210 1500 700 105 105 576.9 露地蔬菜 220 1580 550 86.9 133.1 731.3 合计 485.2 - - 219.5 265.7 1459.9 (3)主要任务 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包括:配套节水灌溉设施设备800台(套),建设节水示范面积1650亩;推行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培肥耕地1650亩;提升田间道路等级,建设四级沙石路并配套农田防护林网,植树8000株,树种以杨树为主;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技术,减少因投入物使用不当造成的面源污染。 ②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引进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对老果园进行改造,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 ③引进优质小麦新品种3-4个、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4-5个,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6-10个。 ④进行“无公害”果、菜产地环境质量认证,建立无公害果、菜质量检测及农药残留检测系统。 ⑤扶持农机、水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个。 ⑥解决劳动力260人。 (二)农产品加工业 (1)规模与布局 建设年产2000吨净菜加工生产项目,占地10亩,布局于村东原纸厂位置。 (2)发展目标 年生产净菜2000吨,吸纳劳动力150人,年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24元。 (3)主要任务 实施年产2000吨净菜加工项目。建设净菜加工车间400平方米,周转冷库100吨,库房400平方米,附属建筑300平方米;购置各类净菜加工设备50台(套)。预计总投资280万元。 (三)农村工业 保持现有煤灰砖厂规模不变,年生产10万立方米煤灰砖,解决劳动力130人,利润150万,农民人均增收824元。 (四)第三产业 1、商贸、房地产 (1)规模与布局 在凤祥路北靠东建设高标准商贸中心,占地面积约46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在西庄村东侧主干道东新建集商用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门面房,底层沿路为商用房,二层以上为居住用房,底商面积约8000平方米。 (2)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西庄村的区位优势,依托####市城市发展,加快农村工业产品、农副产品贸易、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商贸市场建设,打造品牌商贸中心。通过发展商贸业和房地产业,提升服务业的社会化、组织化水平,通过发展商贸业,吸纳劳动力150人,年纯收入27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516.5元;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吸纳劳动力20人,农民收入100万元。 (3)主要任务 建设商贸中心21000平方米,总投资2310万元。建设多层住宅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109000平方米,其中底层商铺门面房8000平方米,总投资9265万元。 2、运输业 加强该村物流运输业建设与管理,成立物流运输业协会,按运输配货机制运行,到2010年吸纳劳动力50人,运输业收入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48.4元。 3、改造果园、菜园,发展采摘观光农业 2010年到2015年,随着城市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所要求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必然加强。因此,本规划提出到2010年后,将果园和菜地实施改造,发展农业公园,吸引城镇及厂区居民观光采摘。预计吸纳劳动力300人,农民收入可达375万元。 4、外出劳务输出 规划劳动力转移到电厂、铝厂人数达到50人,劳务收入60万元。 六、农民收入 预测到2010年全村农业总人口为1820人,2015年全村总人口达到1866人(据统计该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规划到2010年劳动力就地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15年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5%。预计到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51.9元,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表3-10 农村人均收入规划表 产业 产值(万元) 成本 (万元) 收入 (万元) 人均纯收入 (元/人) 种植业 485.2 219.5 265.7 1459.9 农村工业 -- -- 150 824 净菜加工 -- -- 150 824 商贸业 -- -- 276 1516.5 房地产 -- -- 100 549.5 运输业 -- -- 300 1648.4 劳动输出 -- -- 60 329.6 合计 -- -- 1301.7 7151.9 七、规划实施计划及投资 根据产业规划建设的工程及内容,本规划产业规划各项工程及实施计划、进度及投资估算见表3-12。 表3-12 规划工程实施计划及投资表 规划工程 实施计划和进度 投资 (万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工程 - - - - - - - - - - 66 引进苹果高光效树型改造技术 - - - - 10 无公害果菜质量检测和农药残留系统 - - - 30 年产2000吨净菜加工项目 - - - 280 商贸中心 - - - - - 2310 房地产开发 - - - - - - 9810 农业公园 - - - - - - 450 合计 12956 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 一、总体思路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改变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创建文明村庄。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的村庄,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具体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环境卫生管制、抗震消防节能、供热供气、电力电信等,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二、基本原则 1、资源优化,配套建设,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为中心,开展各项治理工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的各项建设; 2、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和条件,就地实行村庄治理,尽量减少拆建和重建,充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3、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按照轻重缓急和“先地下,后地上”排序,优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重要问题,使村庄建设的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4、合理布局,整合利用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公众参与,统一协调原则:组织动员农民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村容村貌治理,统一规划村庄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文物、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域和民俗特色。 三、发展目标 (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服务设施配套和调整,完善配套商业及服务,形成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建立和完善村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的通信设施和协调道路交通,上下水、垃圾处理等公用基础设施。 (三)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不在村域内建设污染企业,在村外的东西两侧分别进行防护林带的建设,扩大村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场所。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四)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设置居住组团,与居住功能配套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在村庄中心位置,建设绿化带和组团绿地,形成多层绿树环抱的良好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的聚居环境理念。 四、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一)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该村规划分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区两部分,与入村主路相对为休闲娱乐广场,约33亩;靠南为住宅小区,多为单层或二层;沿东西拓宽原公路变为40米,该路北部规划有西庄中学,占地面积约28000㎡,二层村办公服务大楼,四层商贸市场;南北新建一条40米路,该路两侧各60米绿化带,路东布置多层住宅小区,沿路布置临街商铺。 (二)住宅规划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 (4)新建:休闲广场南侧规划为一层住宅,共50户,每户占地面积450m2。村东侧规划为六层住宅区,共设二十栋六层住宅,均为一梯两户砖混结构,带地下室,标准层层高2.8m,户均建筑面积为80~120 m2,户型为三室两厅两卫、三室两厅一卫、两室两厅一卫,建筑面积约101000 m2。该区住宅楼外饰面均采用刷涂料墙面,外窗为飘窗带空调搁板,阳台考虑落地窗,屋顶为平屋顶或坡屋顶,屋顶可考虑局部阁楼及露台。 (5)宅基标准:18M(东西)×24M(南北) (三)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县级道路:宽40米 中心大街:宽10m 小街巷:宽5m 3、道路建设 东西走向四条,其中有两条路打通;南北走向四条,东边新建一条40米县级路,西边将环村路打通,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多条支路,支路宽5米,主路、支路将通过新农村改造采用水泥路或沥青路面硬化完成。 (四)环境卫生 1、垃圾箱(桶)设置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2、环卫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五)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村县级路两旁各为60米绿化带,村主干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村前、村后、村庄出入口等种植绿化树,完善村庄绿化美化建设。 (六)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 在凤祥路北侧新建标准化中学校,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二层砖混结构,局部为三层,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 2、村办公服务大楼 将原村委会所站小学退出,在凤祥路北新建二层村办公服务大楼,包括村民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村民议事大厅等,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 3、村民休闲娱乐绿地广场 将现东西中心大街正对西侧沟坑填平,建成村中心绿地广场,包括健身区、景观雕塑、儿童乐园、文化广场、文化墙、音乐喷泉、阶梯绿化、微地形绿化等,主要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需求。(现正在修建中)建筑面积约22600平方米 4、商贸中心 在凤祥路北靠东建设高标准商贸中心,占地面积约46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充分利用西庄村的区位优势,依托####市城市发展,加快农村工业产品、农副产品贸易、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商贸市场建设,打造品牌商贸中心。在西庄村东侧主干道东新建集商用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门面房,底层沿路为商用房,二层以上为居住用房,底商面积约8000平方米。 5、小学前广场改建 将小学前广场硬化,满足学生活动需求,场地前做铁艺围墙,安铁艺大门使其封闭,便于管理,面积约3130平方米。 6、文化宣传设施。加封村务公开栏铝合金透明窗;在中心大街北、中、南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10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七) 抗震、消防、节能 1、抗震设防 根据国家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西庄村地震烈度为7度,各建筑物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进行抗震设防。 2、消防 西庄村庄四周目前均为田地,环境对该村庄不构成火灾危险。要改善原有农村房屋墙体、屋面、顶棚的防火措施,保障通畅的消防通道;结合供水管道设置消火栓,并设置不小于4.0米的消防通道,保证符合标准的建筑防火间距。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140-90),各建筑物内配置必要的灭火器具。 3、节能 新建建筑物要按《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2-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0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山西地区实施细则》DBJ04-216-2006的有关要求进行节能设计,达到建筑节能要求。 (八)给排水管网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计算 ①综合生活用水量 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采用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的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取最高日用水量指标为210L/人·日。本规划区总人口为1780人,则综合生活用水量为: Q1=210×1780/1000=373.8m3/d ②绿地及道路广场用水量 绿化及道路广场浇洒用水量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绿地用水量取1000 m3/km2·d,道路浇洒用水量取2000m3/km2·d,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0.021km2,道路广场用地为0.014km2,则绿地及道路广场用水量为: Q2=1000×0.021+2000×0.014=49m3/d ③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取上述各项用水量之和的20%,则 Q3=(373.8+49)×20%=84.6m3/d ④最高日用水量 ΣQ=507.36m3/d (2)规划供水压力 最高日最大时供水压力按满足6层(28米水柱)民用建筑用水进行规划,6层以上建筑自行加压满足用水量要求。 消防时供水量最不利点处水压应大于10米。消防用水量标准取10L/s,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1次。 (3)供水水源 本规划区供水由规划区西北部、中部的加压供水塔(DN200)引入,再接至用户。 (4)配水管网规划 配水管网规划以该村现状供水设施情况作为设计依据。规划区内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设计时变化系数取1.3,最高日最大流量为30.77m3/h。沿道路敷设,主干线成环状,接至每个单元的管线成枝状,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消火栓。 2、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量计算 雨水量计算采用下列 Q=q·F·ψ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ha) ψ——径流系数,取ψ=0.6 暴雨强度q依据总体规划采用####市暴雨强度公式 q=1402 .8(1+0.85LgT)/(t+6)0.81 式中:T——设计重现期,取T=1年 t​——降雨历时(min) t=t1+mt​2 t1​​​——起点集水时间,取15~20min t2——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管渠延缓系数,取m=2 (2)雨水系统规划 雨水管道沿道路枝状敷设,雨水收集后由主干管就近排入小区西侧马路的排水管网。 3、污水工程规划 (1)规划设计标准 污水量计算 规划设计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则规划区污水量为: QW=507.36×80%=405.89m3/d ②变化系数 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取1.4。 (2)污水系统规划 该村污水主干管由北向南敷设,在本规划区污水收集后排入西侧马路排水管网。管网布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九)电力电信规划 1、电力工程规划 (1)电源规划 住宅每户最高负荷按4.0KW,其中规划户数408户,公建每平方按15W估算,其它负荷按总量的10%估算。同时系数为0.65,则该村规划用电负荷为3111.68KW。 (2)电力线路规划及敷设 接入10KV双电源输电线路至该村配电所,村内电力线以高架电缆接入各住宅,并设两台变压器经降为220V后供居民使用。电力电缆均为高架敷设。 (3)道路照明 该村道路照明电源线以地埋敷设,电源与居民区共网。路灯间距50m。 2、电信工程规划 (1)模块局所的规划 该村共设模块局一座。每座模块局安装电话2000-4000门。面积在50平米左右。中继光缆从该村南侧道路中继光缆引到模块局中。 (2)负荷的估算及规划 负荷每户按2.0门估算,公建每百平米按5门估算。每门电话按1.5对线设置,该村电话总容量为2100门。电话交接箱分别为450门,落地安装。每座建筑物电话接线盒按建筑物电话门数的1.5倍配置,按线盒安装在建筑物内。 (3)电信规划 该村由室外电信管网引入市话主干光缆,电缆从模块局引接,至市话电缆交接箱,从交接箱分支电缆至各建筑物,电信电缆沿墙敷设。 (十)管线综合规划 1、规划原则 (1)根据道路横断面设计,以各专业管线规划为基础,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各种管线空间位置、厂站平面位置。 (2)各专业管线在道路水平、纵向位置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和各专业的规范、标准。 (3)考虑到各专业管线维护管理方便,管线尽量布置在人行道下,但由于管线种类多,部分管线需布置在机动车道下,部分管线需布置在道路红线以外的建筑后退范围内。 (4)各种管线水平位置的处理,原则上各种管线尽量顺行,减少穿越交叉路口。 (5)各种管线交叉时处理原则:压力管道让重力管道;小口径管道让大口径管道;可弯曲管道让不易弯曲管道;对个别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各专业管线,局部作特殊处理。 2、管线布置 (1)由道路两侧向道路中心依次布置电力、通信、给水、雨水、污水管线。 (2)电力、通信、给水,尽可能布置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下,当管线较多时将电力、通信管线布置在道路红线以外的建筑后退范围内。 (3)雨水、污水管线,管径较大,埋设较深,维护工作量小,一般布置在机动车道下。 (4)道路照明电缆均设在绿化带下。 五、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见表4-1。 表4-1 项目投资估算表 编号 费用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合计(万元) 村庄规划 1.1 休闲娱乐广场 m2 22600 200 452 1.2 道路硬化绿化 m2 129000 80 1032 1.3 村办公服务大楼 m2 9000 800 720 1.4 改建活动广场 m2 3130 80 25 1.5 商贸中心 m2 21000 1100 2310 1.6 多层住宅加底商 m2 109000 900 9810 1.7 学校 m2 12000 1100 1320 给排水 2.1 给水工程 km 15.6 110000 171.6 2.2 排水工程 km 13.6 150000 204.0 2.3 雨水工程 km 13.4 50000 67.0 电、电信 3.1 电缆 km 1.9 100000 19.0 3.2 电话 km 2.1 20000 4.2 3.3 电视 km 2.4 20000 4.8 3.4 交接箱 门 450 800 36 合计 - - - - - 16175.6 第五章 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快发展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着力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突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重点协调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改善基本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的关系,着力构建和谐农村。 (2)因地制宜原则。从当地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注重乡村特点,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 (3)农民参与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农村公共事业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工作机制。 (4)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比较容易见成效的事情入手,集中力量,尽快达到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扩大领域,加快发展。 三、主要目标 (1)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普及9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以上,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职业技术水平;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 (2)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卫生所达到甲级标准,农民参保率达到100%。 (3)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适龄参保人员的95%以上。 (4)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快农村幼儿早期教育,使全村3-5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改善小学环境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标准化的农民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网络媒体以及科技下乡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熏陶和文化、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培育新型农民,达到户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二)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1)实施村卫生所技改扩建工程。按照甲级卫生所标准,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房屋面积,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水平,为村民提供巡诊和上门服务,基本上能解决本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农民参保率达到100%。 (3)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建设农村敬老院,建立“五保户”供养、优抚制度,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 (2)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应参保人的95%以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做好救灾救济工作。 (四)繁荣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 (1)加快农村网络建设,宽带网络入户率达到30%以上,力争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网络知识,尽早学会上网浏览农业科技信息。 (2)新建村委会一个,划分村委办公室、文化科技活动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等,逐步完善村委办公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室和农村书屋,为农民提供图书报刊阅读服务和信息服务;建设老年活动中心一个,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场所。 (3)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和舞台。配备必要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器具和设施,引导农民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 第六章 农村科技发展和农民培训规划 一、总体思路 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强主导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开发与引进推广,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逐步贡献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坚持面向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提升农村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坚持面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方向,大力开展农民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支撑。重视农民技术员、农村企业家、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和培养。进一步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二、基本原则 (1)服务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产业产品导向,以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规划为依据,以实施重大科技开发、推广项目为切入点,强化辐射带动,全面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面转变。 (2)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并重。重点解决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增加就业岗位与提高就业能力并重。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地就业劳动岗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构建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引进、集成、示范推广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构建农民科技培训骨干网络体系,促进农民提高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农民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以上;完成农民科技培训600人,转移职业培训330人,专门人才培训20人;通过发展蔬菜、果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村劳动就业岗位150人;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就业率,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率由24%降低到5%以下;农村基层领导的决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有质的提升。 四、主要任务 1、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1)开发集成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以优质小麦、优质蔬菜、富士苹果的生产及净菜加工为重点,组装集成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主导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引进净菜加工技术,建立GMP质量管理体系。 (3)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选择农作物优良品种、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治、小麦、玉米、蔬菜、苹果高产优质栽培、农作物秸秆转化、畜禽规模化养殖、生态农业等9个重点领域,精选30项重大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4)示范引进农业科技新品种。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推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引进优质小麦新品种3-5个,优质玉米新品种2-3个,优质蔬菜新品种5-6个,苹果新品种2-3个,促进粮食及果品的高产稳产。 (5)扩大原有果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使其成为整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兴办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实体,进一步成为技术开发和推广的主体。 2、农民培训的主要任务 (1)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要求,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依托远程教育培训和参加政府实施的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农民260人,其中:粮食生产50人,蔬菜生产110人,果树生产100人,使适龄主要劳动力普遍掌握2-3项实用技术。 (2)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增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能力为目标,对农村有转移意愿的农民开展转业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政府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净菜加工操作工人150人,外出务工人员50人,职业技能达到初级技术等级标准。 (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培训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为目标,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村经纪人25人,其中:农业技术员10人,农村经纪人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0人。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依托市政府的培训基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通过考察、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能力。 第七章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实施有效的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基本原则 (1)推行民主法治,完善农村治理结构; (2)坚守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3)维护诚信友爱,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 (4)弘扬创造精神,增强社会活力; (5)改善农村社会结构,建立安定有序的农村社会; (6)强化基层组织职能,提高服务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开展创建平安乡村、无邪教乡村、和谐家庭等活动,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努力在农村形成言行讲文明、衣食讲卫生、办事讲规矩、做人讲诚信、相处讲和谐的良好风气。 (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认真落实涉农政策,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热点问题。完善农村民调组织,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危害农村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法律意识,使农民既能自觉做守法公民,又能自觉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构建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和谐社会。 (三)民主管理与精神文明 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四)农村治安管理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治安防范保障体系非常重要。①在全体村民中开展普法教育。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从而提高全民的法律观念和意识。②充分发挥民事调解组织作用,把民事纠纷调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使村民之间团结、和谐、共同发展。③加强社会治安防范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平”活动,建立10户义务联防制度。村设两名治安警员,并分别负责报警点工作。(注:报警点设在治安员家),并由村民坚持经常的义务轮流执勤制。到2010年全村报警器安装率达95%以上,其费用需得到国家的支持。通过完善防范体系,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主任为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区、镇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省部共建示范村的工作,建立必要的联系沟通机制,定期到示范村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规划、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示范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 村级班子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前沿,是促进和带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使他们成为执行政策、服务群众、依法办事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美好家园的真正能人和带头人。继续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各种工程项目的监管,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实施能人、企业家治村战略 新农村建设能否实施好,人是关键。村两委在加强基层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选用那些事业心强、有一定技术专长和善于经营管理的能人。可根据本村人力资源实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配齐配强村两委及企业的管理人员。村两委要积极主动选好能人、带头人,特别是要选出具有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企业家,用最短的时间,向把传统意义的农村向农村企业化过渡。 四、做好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产业发展是重点,调动主体是难点,体制创新是关键点,在这“三点”中,体制创新是基础,没有体制创新,重点和难点都不可能很好地解决。体制创新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体系创新,另一方面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组织体系方面的创新,重点在于建立农村法人地位,实施村民参股分红的经营机制,把村民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分类,按岗定工,完善农村财务和收入分配制度,确立公积金累积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投资支出。此外,农村法人的建立也有助于落实新农村建设责任制,确保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重点是实施好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发展规模农业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建立在农村详细分工基础上的一项工程,根据农民的分工协作,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户开展转包、转让、互换、托管、租赁、入股、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劳力、资金的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五、建立良好的投融资体系 投融资体系的建立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及资金筹措两个方面。投融资体系的建立重点在于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工程,按照行业分类吸引政府、社会资本的参与投资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增加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金投入,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要用民主商议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建设,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生产经营性项目,通过建立村民参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产业化经营项目争取各种渠道的资金支持,如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或小额信贷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扶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吸引外来资本以独资、合资、租赁、承包和收购等方式开发农业项目。此外,认真研究有关鼓励政策,多途径、多形式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要继承并发扬或者是重建并强化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修订实施新的村规民约,婚嫁丧葬移风易俗,使村民在思想上树立“我要文明”的自我约束意识,形成良好的文明村风,增强村民和谐。 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八、加强农民的科技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农民的科技技能培训和转移培训要围绕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分工而设置。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帮助农民掌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各种实用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生产经营技术;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和储运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保持技术。另一方面,在转移培训方面,依托政府实施的阳光培训以及企业的岗前培训,提升农民转移职业技能,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能。此外,提高农民素质,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重点是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降低文盲率。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九、强化责任管理和监督检查 建立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制。加强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项目公示制度,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建立建设项目绩效督查机制与责任追究制,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西庄村现状、估测及规划表 1、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亩 总土地 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3094 950 700 444 0 670 200 0 130 2、农村经济结构现状表 单位:万元,% 收入 构成 指标 农业 收入 林业 收入 牧业收入 工业收入 建筑业收入 运输业收入 商饮业收入 服务业收入 其他收入 合计 村收入(万元) 187.6 0 5.2 30 0 30 250 245 941 1688.8 比重(%) 11.1 0 0.3 1.8 0 1.8 14.8 14.5 55.7 100 3、分析预测统计表 指标\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5 说明 人口(人) 1780 1789 1798 1807 1816 1820 1866 年增5‰ 人均收入(元) 5206 5398 5837 6276 6715 7152 10000 年增439元 耕地面积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控制数 4、规划指标汇总表 指标分类 评 价 指 标 单位 目标值 生产发展 (1)农村经济总产值 万元 - (2)粮食总产量 吨 >380 (3)特色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90 (4)第一产业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 <35 (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7000 生活宽裕 (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40 (7)农民居住质量指数 % >75 (8)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10 (9)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 >60 (1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100 (1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95 乡风文明 (12)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2 (13)农村合法生育率 % >98 (14)农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 % >95 村容整洁 (15)道路硬化到户率 % >95 (16)绿化覆盖率 % >35 (17)垃圾集中收集率 % 100 (18)自来水入户率 % 100 管理民主 (19)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 % >95 (20)重大村务决策事项村民参与率 % >80 5、主要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表 规划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种植业结构调整 - - - - 农村工业建设项目 - - - - - - - - 净菜加工项目 - - - - 商贸、房地产建设 - - - - - - 运输业 - - - - - 采摘观光园项目 - - - - 外出劳务输出项目 - - - - - - - - 商贸中心建设项目 - - - - - - 休闲娱乐广场 - - - - 村办公服务大楼 - - - - - 改建活动广场 - - - 道路硬化及绿化 - - - - - 多层住宅加底商 - - - - - - 学校 - - - - 给排水及电力、电信 - - - - 土地治理 - - - - - 土壤培肥工程 - - - - - - - - - - 规划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节水示范技术 - - - - 农业机械化工程 - - - - - 村卫生所技改扩建工程 - - - 敬老院及幼儿园 - - - 农村文化室 和农村书屋 - - - - 宽带网络入户工程 - - - - - - - 农民培训工程 - - - - - - - - - 农田防护林网 扩建改造工程 - - - - - -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 - - - - - 6、项目投资、效益估算表 规划项目 规 模 总投资 (万元) 2010年预期年收入(万元) 2015年预期年收入(万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 小麦400亩,玉米400亩;蔬菜550亩;苹果700亩; 219.5 265.7 292.3 农村工业建设项目 年产10万立方米煤灰转 - 150 180 净菜加工项目 年产量2000吨,占地10亩 280 150 180 运输业 成立物流运输业协会 - 300 330 采摘观光园项目 吸纳劳力300人 - - 300 外出劳务输出项目 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0人 - 60 72 商贸中心建设项目 占地面积46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2310 276 330 多层住宅加底商 建筑面积109000平方米 9810 100 120 休闲娱乐广场 建筑面积22600平方米 452 村办公服务大楼 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 720 改建活动广场 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 25 道路硬化及绿化 建筑面积129000平方米 1032 西庄中学 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1320 给排水项目 给水工程15.6km,排水工程13.6km,雨水工程13.4km 442.6 电力、电信 电缆1.9km,电话2.1km,电视2.4km,交接箱450门 64 土地治理 1500亩 45 土壤培肥工程 1650亩 46.2 节水示范技术 发展滴灌、微灌300套,新增节水示范面积700亩 31.5 农业机械化工程 30 村卫生所技改工程 5 敬老院 80 农村文化室、图书室 各1个 5 宽带网络入户工程 10 农民培训工程 5 农田防护林网 10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10 合计 - 16952.8 1301.7 1804.3 PAGE 4
/
本文档为【河津市西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