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科学备课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科学备课

2021-06-18 5页 doc 48KB 6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科学备课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科学备课五年级教学计划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共有两个班,这些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性强。从上学期的科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对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但由于学生还有许多对科学课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对“科学”也很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科学备课
青岛版科学五备课科学备课五年级教学计划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共有两个班,这些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性强。从上学期的科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对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但由于学生还有许多对科学课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对“科学”也很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着重培养。二、学期教学目标1、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为此,教学过程必须是经过周密思考后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提出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要经历进行设计,确立哪些素材更有价值,哪些过程更为重要,孰先孰后。可以这样说,教材为我们精心设计了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但我们也不要让这些设计束缚自己的手脚,在弄清活动设计的意图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也可以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裁剪或发展教材内容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去教教材。2、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结构优化的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编写者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教材的探究体系。尤其在四下的编写过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动设计都要为儿童的发展服务,都要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要充分遵循儿童认识发展的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那么,我们教学时就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们是怎样想的?在观察、调动原有的经验时,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是什么?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怎样的?通过教学要引导他们继续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3、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大家在教学旧教材时明显地感觉到课题多、联系少,每个课题的研究时间少,是内容上的主要问题。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4、更加注重科学程序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四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总是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去认识世界。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我认为五年级上册教材在这两方面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教学准备:橡皮泥.熟鸡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导入2: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5、师生交流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3、交流汇报,确定(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4、分组制作。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2、火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火山知识,知道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情感目标渗透科学自然观,树立关爱地球的思想,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科学兴趣。二、教学难点:知道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三、教学准备:课件、牙膏、鸡蛋、拉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谈话导入。(二)新授1、出示课件,观看火山喷发的壮观情景。2、提问:所看到的火山喷发都有些现象?3、提问:猜想一下岩浆是怎样喷出地面?4、出示实验。(为突破教学难点作准备)。5、出示课件,详细探索火山喷发的原因。6、出示课件,小结火山是怎样形成过程。7、自主学习,看书了解火山的其它知识。8、开放提问,比一比谁是“问题大王”。(三)巩固(出示课件)(四)结语3、地震一、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三、教学难点:地震的求生。四、教学准备:毛巾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地球”图片,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银河系中最美的星球。2.再看有关地震一起的不同灾难的资料图片,让同学们感到地球还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毁灭能力,能使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毁灭(出示有关“唐山地震”的文字资料)。3.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引出课题:恐怖的地震)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二)新授1.这样恐怖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地震的成因)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成因篇)。提问:在看课件中,注意观察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基本知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波)、横波(S波)、体波和面波有一个基本概念。)纵波(P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S波):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体波:P波和S波统称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⑵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接着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后),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提问: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看ppt课件)3.知识竞赛。PPT课件。规则:题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其他组补答正确可以加分,每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题分为判断题和问答题。同学举手,教师叫到的小组才能回答,抽到同学回答正确才能加分,齐答题不加分。希望同学注意答题的规则。三、全课总结地震的形成。地震灾害的预防。1.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2.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12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⑵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⑹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⑺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四、作业:地震在潍坊容易发生吗?请大家到课后寻找答案。4、做一块卵石教学要求: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教学重点: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教学准备: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卵石、碎砖块(个儿较小、棱角分明的)、页岩、盒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卵石,各组同学交换看一看这些卵石都是什么样子的?生:它们很小,表面很光滑。生:有些是圆圆的,像鸟蛋的形状。师: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找到这些卵石的?生:河岸上、小溪边、沟渠里、池塘边。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有卵石?生:大海边、沙滩上、小湖边、河道里……师:卵石的这些分布情况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生:有卵石的地方都有水。生:卵石不是本来就有的,是在水里形成的。石头长时间受到水的冲击就变成卵石了。师:是这样的吗?当许多石头被水流冲起来时,会出现什么情况?生:许多石头在水流中会互相碰撞、磨擦,时间长了,就被磨得光滑了,有的还会磨得很圆呢!师:想实际研究一下吗?生:想!二、实验推理:1.实验1:老师组织学生按课本第41页实验1的要求进行实验: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放进装有多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盖好瓶盖,用力摇晃。摇一会儿,把碎砖块取出来,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师:哪个组先来谈一谈你们的实验情况?生:这些砖块的棱角被磨掉了,不那么尖了,摸在手里也不扎手了。生:有些砖块的棱角变得圆滑多了。生:在摇动的过程中,瓶子里面的砖块互相碰撞,慢慢地就把砖块磨滑了。师:这说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碎砖块转动起来,相互碰撞和磨擦,表面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自然的破坏和变化,我们把这种自然破坏叫做风化。2.观察:出示挂图:大河两岸的地貌图(1)学生观察逐一描述河的上、中、下游岩石及水流的情况。生:河的上游地势险峻,岩石很大,水流急。中游岩石体积变小、下游水流变缓慢,岩石变成卵石。生:上游岩石大,棱角分明,下游是卵石,很小很圆滑。生:上游的大山上有很多悬崖峭壁,峭壁上有很多裂缝,水从很高的山上流下来,一些石头被水流很急冲了很远。(2)教师简要学生所描述的事实,填写图表。位置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大小、形状水流速度(3)小组活动,比较、整理观察所得到的事实。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粒砂子。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3.推理:引导学生研究事实,认识卵石的成因。(1)小组研讨:河道下游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力量使山上的岩石逐步跑到了河的下游?(2)学生描述岩石被流水搬运的过程。教师简要记录。高山岩石(风化)上游(流水搬运)中游(流水搬运)下游卵石(3)引导学生对磨圆作用进行推测。师:在流水把岩石从上游搬运到中游、下游的过程中,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岩石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圆溜?学生结合实验1描述,教师完善前面的记录。上游(磨圆)中游(磨圆)下游(4)教师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河道的上游,流水又将这些岩石搬运到了中游和下游,在搬运过程中,岩石的棱角被逐渐磨圆。由于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搬运和磨圆,到达下游的岩石有的就变成了光滑的卵石。4、想象卵石的将来。师:我们明白了卵石的过去和现在,卵石的将来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研讨,交流。生:卵石继续被流水搬运、磨圆,越来越小,直到变成沙子。师小结:不光是岩石、卵石,整个自然界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三、实验模拟:师:想想看,生活还有哪些作用也可以对石头造成破坏?师:想不出来没关系,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开发一下大脑。1.模拟实验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本第43页的实验2:用镊子夹住一块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把这块石头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块有什么变化?2.思考联想:师:做了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要说的?生:我们组第二次把烧热的石头放入冷水时,石头上掉下了两小片碎石。生:这说明温度冷热变化会使石头破裂。师:你想得很好,那由此你能联想到了什么?生:山上的石块也会有这种冷热变化。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大石块就会破裂成小石头。师:对!那在同一个季节里会有这样的现象吗?(小议片刻)生:同一天里,白天和黑夜的温度也有很大的变化,我想这也会破坏山上的岩石的。师:看来,温度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这也是一种风化。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吗?小组充分讨论生:树木也可以。师:能具体说说么?生:岩缝里的小树长大长粗后,会挤破两边的岩石。师:你的说法真好,还有谁能说说另外一种也能挤破岩缝两边的岩石的情况?生:冬天雨水流进岩缝里,结冰后会胀大体积,于是就把岩石撑破了。3.总结认识:师:以上这些情况都是风化作用,都能破坏岩石,使山上的许多大石块破碎成小石头、小石子,但是这些小石头与卵石有什么关系呢?生:卵石就是由山上破碎的石头变成的。师:谁能来具体谈谈?生: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后变成了碎石头滚落到山下的河水里,在河水的冲击下相互碰撞磨擦,于是越磨越光滑,越磨越圆,最后就变成卵石了。师生共同总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流的冲击和相互摩擦碰撞,形成了卵石。四、迁移延伸:师:请同学们看课本43页的插图,想想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互相交流想法:海滩上的卵石与河滩上的卵石的成因基本上是相同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而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5、各种各样的矿物一、教学目标:1.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了解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3.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并知道他们的用处。二、教学准备:1.矿物标本小刀未上油的瓷片描绘矿物硬度、光泽2.刻画矿物条痕方法的资料。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参观一个你们曾去过的地方——学校实验室。(二)提出问题:1.矿物是怎样形成的?矿物有什么特征?2.矿物有什么用途?3.矿物是怎样提炼出来的?(三)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矿物的特征。2.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认识矿物?3.引导学生确定矿物的硬度、描绘矿物的光泽的方法。4.学生分组研究几种常见的矿物的特征并做好记录。5.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总结出矿物的标本的特征。小结:目前在地质学家鉴定的3000多种矿物中大约仅有100种是常见的,其它矿物则比金子还难找。(四)1.人们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矿物,有的矿物直接被人们利用而更多的矿物则被间接利用。2.小结;对人类来说,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物。3.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的教育。四、拓展活动:1.既然矿物在生产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用途,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2.研究人类对矿物是如何加工和提炼的?6、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验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河流的搬运作用。能对实验现象,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2、知识与技能:知道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知道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独特的地貌景观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木条、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沙盘、塑料杯、水盆等。资料:有关溶洞、石林、卵石等图片或录像带、光盘。教学活动设计过程:活动一:认识奇特的地表形态1、出示展板这是你们在课后收集的独特的地貌景观,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你能说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小知识吗?2、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也造出与图中一样的地貌景观吗?那么这些奇特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谁的杰作?说说你的看法。活动二、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1、出示图:大岩石图卵石、沙子和泥土图2、①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②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③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让我们用身边的石头来做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分组实验: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2、将小石头投入到冷水中。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观察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④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描述)岩石也有热胀冷缩的作用。白天、夜晚温差的变化,夏季、冬季温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天长日久,岩石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隙。⑤讨论交流:还有哪些力量会使岩石破碎呢?结合P36教学图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水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等也会对岩石破碎产生巨大的影响。⑥小结:风化作用——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直接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接触,在地表的物体和化学环境作用下,都会逐渐发生疏松、崩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变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和土层。第二课时活动三:认识流水的搬运作用1、让我们再往下看这幅图:投影P36图,图下出示:巨大的岩石逐渐变小甚至变成沙子和泥土后,是否会永远安静地停留在原地呢?2、学生提出假设。3、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①用木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一侧。②把混合物扶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③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用胶带固定住,并使底部带有小孔的塑料杯能放置在沙盘和木尺之间。④把沙盘带小孔的一侧伸出桌外,在地上放一个小水盆接水。⑤往塑料杯中加1升水。讨论交流:(逐条出示)(1)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3)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再设计一个不同坡度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想一想,和第一个实验相比,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4、汇报交流。流水是有力量的。当江河水由山地流到平原、湖泊、海洋时,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被搬运的距离较小;小的、轻的石头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表面貌。(投影图片)5、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也能对地表产生影响?6、小结:搬运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经过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作用而发生转移,叫做搬运作用。四、全课总结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你能画出卵石和沙子如何来到你身边的整个过程吗?试试看!7、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二、情感目标: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三、认知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具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着线的泡沫小球。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课时:一课时设计说明: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教学过程:(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二、自主探究(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3、汇报实验结果。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拓展活动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
本文档为【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科学备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