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2019-01-09 13页 doc 395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Sky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条件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的建立 1.社会条件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 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 [误区警示] 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两大突出特点: (1)将实现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一化三改”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步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 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 (1)“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 (1)工业: ①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②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铁路: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归纳总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中,在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如总路线、“大跃进”;二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 (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夺权”掀起狂潮。 (2)表现: 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②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停产。 ③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 (1)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整顿企业,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3.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 (1)背景: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 (3)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遭破坏。 4.“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误区警示]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际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并不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因为“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规定放弃的。 主题一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3)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2.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实质、意义 (1)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毛泽东 (1)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巩固国防的需要;③学习苏联的经验。 材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2)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图示法理解三大改造 主题二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二十年中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4)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教训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 (3)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科学发展。 (4)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程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材料一 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 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 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1)材料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什么现象?有何影响? 答案 反映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材料二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明确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在轰轰烈烈地办了一两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很快走向反面,“干不干,三餐饭”“出工不出力”,许多人坐起了“共产主义大船”。 (2)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应如何认识? 答案 主要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负面影响,从生产力上看,人民公社制度除在大规模上调动人力、物力进行生产外,从总体来看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脱离社会实际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 图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 1.我国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使公有制占优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领域,遗留了一些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 A.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求纯求快,缺乏经验 B.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C.照搬苏联模式 D.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 答案 B 解析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新版人民币(1953版),其中一分币正面图案为民用汽车,其型号为苏制。这可以佐证(  ) A.“一五”计划成果显著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苏联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建设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显然这三项都不符合“新版人民币(1953版)”的限定要求,A、B、C三项均可以排除。 3.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答案 A 解析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B项错误;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C项错误;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D项错误。 4.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答案 D 解析 抓住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实行公社化”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是“一五”计划,B项是中共八大的内容,C项是“大跃进”的教训,均不符合题意。 5.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D.邓小平以铁路为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答案 B 解析 可以通过时间进行判断。1956~1966年应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A、C两项属于过渡时期,D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A、C、D三项;B项发生在1958年前后,符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答案 (1)特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片面发展某一方面等。 基础巩固 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答案 A 解析 “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答案 C 解析 “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意为将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3.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 B 解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  )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①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改造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未确立公有制,排除①。②③④正确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原因,故选D。 5.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但经济仍比较落后,故A、B、C三项都符合史实。而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故D项不符合史实,应当选。 6.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现在和合作化前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的消极影响。农村的“民怨沸腾”“生产凋零”“濒于破产”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公社化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瓦解和破坏,C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与题干无关;“八字方针”是1960年冬实施的,其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D项错误。 能力提升 7.以下为1952~1959年我国总税收一览表(摘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税收 100 114 128 128 145 154 206 249 以下对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与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增强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1952~1959年我国的总税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题目中从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民主政治及经济体制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相关的原因,都符合历史事实。 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答案 C 解析 图上C到D点对应的时间是1960年到1965年,与这段时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年)。所以C项正确。A、B两项时间与题意要求不吻合。D项相对应的是B到C点变化,所以也不正确。 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 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 534亿元 +3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4 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4% 1968年 2 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 (1)根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教材第46页) 提示 过渡时期总路线又被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集中全国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因此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教材第47页) 提示 三大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3.《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教材第48页) 提示 它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讨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从事经济建设。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教材第49页) 提示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或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1975年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什么?(教材第50页) 提示 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整顿,其重点是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6.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教材第51页) 提示 在“文化大革命”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自我测评】(教材第51页) 1.我国政府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施了哪些重大的经济举措? 提示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合史实,说明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提示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 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51页)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材料中所说的“十年中”经济建设遭遇的严重挫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提示 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全国工业固定资产获得了增长,发电、原煤生产、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取得巨大增长。从1965年起,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逐渐收到成效。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一期间建立起来的。 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在总路线提出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PAGE 13
/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