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章

2018-09-10 23页 doc 274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4679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章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别说明这三类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并就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在内的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果进行比较。 第1节 垄 断 一、垄断市场的条件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章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别说明这三类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并就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在内的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果进行比较。 第1节 垄 断 一、垄断市场的条件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在这样的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的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这便使得犯家厂商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生产。第三,政府的特许。政府往往在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的政策,如铁路运输部门、供电供水部门等,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第四,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 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如同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垄断市场的假设条件也很严格。在现实的经济生活里,垄断市场也几乎是不存在的。在西方经济学中,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被认为是最高的,从而完全竞争市场模型通常被用来作为判断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的高低的标准,那么,垄断市场模型就是从经济效率最低的角度来提供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 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仍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市场的需 求量,于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示:垄断厂商可以用减少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市场价格,也可以用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压低市场价格。即: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市场价格,而且,垄断厂商的销售量与市场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厂商所面临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厂商的收益,这便意味着厂商的需求曲线的 特征将决定厂商的收益曲线的特征。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 相应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总收益TR曲线的一般特征如 图7—1所示:第一,由于厂商的平均收益AR总是等于商品的价格户,所以,在图中,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第二,由于AR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则根据平均量和边际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MR总是小于平均收益AR。因此,图中MR曲线位于AR曲线的左下方,且MR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第三,由于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MR值就是相应的总收益TR曲线的斜率,所以在图中,当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正;当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负;当MR=0时,TR曲线达最大值点。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d可以是直线型的(如图7—1(a)),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图7—1中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d是直线型的,该图体现了垄断厂商的AR曲线、MR曲线和TR曲线相互之间的一般关系。在此,需要提出的是,当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d为直线型时,相应的MR曲线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特征。 关于这一点具体分析如下: 假定线性的反需求函数为: (7.1) 式中.a、b为常数,且a、b>0。由上式可得总收益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分别: (7.2) (7.3) 根据(7.1)式和(7.3)式可求得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分别为: (7.4) (7.5) 由此可得以下结论,当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d为直线型时,d曲线和MR曲线的纵截距是相等的,且MR曲线的横截距是d曲线横截距的一半,即MR曲线平分由纵轴到需求曲线d的任何一条水平线(如在图7—1(a)中有AB=BC,OF=FG等等)。 3.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当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厂商的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证明如下。 假定反需求函数为 则可以有 即 (7.6) 式中, 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即 (7.6)式就是表示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商品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关系的式子。 由(7.6)式可得以下三种情况: 当 >1时,有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增加。 当 <1时,有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减少。 当 =1时,有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零,表示厂商的总收益TR达极大值点。 以上三种情况在图7—1中都得到了体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所作的分析,对于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也同样适用。只要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的厂商的各种收益曲线就具有以上所分析的基本特征。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这可用图7—2来说明。 图中的SMC曲线和SAC曲线代表垄断厂商的既定的生产规模,d曲线和MR曲线代表 垄断厂商的需求和收益状况。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l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为FQ1,平均成本为GQ1,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垄断厂商获得利润。单位产品的平均利润为FG,总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矩形面积。 为什么垄断厂商只有在MR=SMC的均衡点上,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呢? 这是因为,只要MR>SMC,垄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得到的收益增量就会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增量。这时,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随着产量的增加,如图所示,MR会下降,而SMC会上升,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逐步缩小,最后达到MR=SMC的均衡点,厂商也由此得到了增加产量的全部好处。而MRAVC,垄断厂商就继续生产;若AR
馆购买的价格高于学生购买的价格。更一般地,对于同种产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价格不一样;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的价格不一样;“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的价格不一样,等等。 下面具体分析三级价格歧视的做法。分析中假定某垄断厂商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上出售同种产品。 首先,厂商应该根据MRl=MR2=MC的原则来确定产量和价格。其中,MRl和MR2分别表示第1个市场和第2个市场的边际收益,MC表示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是因为,第一,就不同的市场而言,厂商应该使各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只要各市场之间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厂商就可以通过不同市场之间的销售量的调整,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当MRl>MR2时,厂商自然会减少市场2的销售量而增加市场1的销售量,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调整一直会持续到MRl=MR2为止。第二,厂商应该使生产的边际成本MC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只要两者不等,厂商就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获得更大的利益,直至实现MRl=MR2=MC的条件。 其次,根据(7.6)式,在市场1有 在市场2有 再根据MRl=MR2的原则,可得 (7.9) 由(7.9)式可知,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实际上,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是有利于垄断者获得更大的利润的。 七、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存在着规模经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很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是下降的。一般地说,供水行业、供电行业、通讯行业等都具有这一特征。例如,供电设施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一旦供电系统建成以后,每生产一度电所增加的可变成本是很小的。 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表现出规模经济,所以,其经济效果肯定要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但这仅是问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往往更引起经济学家注意的是,自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同样存在着由于缺乏竞争所造成的垄断厂商的高价格、高利润以及低产出水平等经济效率的损失。所以,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一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公用事业、通讯业和运输业都处于政府管制之下。 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他定价法 垄断厂商索取的价格一般都高于边际成本,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厂商的价格不应该定得过高,价格应该正确地反映生产的边际成本,由此,便有了边际成本定价法。 从控制价格的角度说,可以采取另外的定价方法来替代边际成本定价法,从而走出边际成本定价法困境。其中,主要的有平均成本定价法和双重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使管制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此时,厂商不再亏损,厂商会继续经营,但利润为零。 双重定价法类似于价格歧视的做法。具体地说,允许厂商对一部分购买欲望较强的消费者收取较高的价格,从而厂商获得利润。同时,厂商对一部分购买欲望较弱的消费者仍按边际成本定价法收取较低的价格,,从而厂商是亏损的。此外,双重定价法还要求制定的价格计划应该使得厂商由于收取较高价格所获得的利润能补偿由于收取较低价格所遭受的亏损。这样,尽管从整体上看厂商利润为零,但厂商还是愿意继续经营的。 2.资本回报率管制 另一个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是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 但是,实行资本回报率管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麻烦。第一,什么是“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其客观标准是什么?这往往是难以决定的。管制机构和被管制企业经常在这一问题上纠缠不休。第二,作为资本回报率决定因素的厂商的未折旧资本量往往难以估计。不仅如此,在关于资本量和生产成本方面,被管制企业和管制机构各自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被管制企业总是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 第三,管制滞后的存在,使得资本回报率管制的效果受到影响。由于计算、规定和颁布执行资本回报率都需要时间,所以,当厂商的成本和其他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管制机构不可能很快地做出反应即执行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管制,这就是所谓的管制滞后。管制滞后的时间可达一至两年。管制滞后会对被管制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管制滞后对被管制企业是有利的。因为,厂商可以在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颁布前,继续享受由原来的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所带来的好处。相反,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管制滞后对被管制企业是不利的。因为,厂商实际得到资本回报率低于它们早该得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 第二节垄断竞争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是理论分析中的两种极端的市场组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其中,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接近。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根据垄断竞争市场的这一基本特征,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生产集团的概念。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条件下,行业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它是指生产同一种无差别的产品的厂商的总和。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别这一重要特点使得上述意义上的行业不存在。为此,在垄断竞争市场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 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例如,牛肉面和鸡丝面是有差别的同种(面食)产品,二者具有较密切的替代性。 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像为基础的任何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在两家不同饭馆出售的同一种菜肴(如清蒸鱼)在实质上没有差别,然而,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却认为一家饭馆的清蒸鱼比另一家鲜美。这时,即存在着虚构的产品差别。 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点的产品都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有竞争的因素。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例如,不同品牌的香烟、饮料和方便面。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何报复措施的影响。例如,盒饭、理发行业。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很普遍的。例修理、糖果零售业等。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厂商们相互之间的成线和需求曲线未必相同。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模型中,西方学者总是假定生团内的所有的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并以代表性厂商进行。这一假定能使分析得以简化,而又不影响结论的实质。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自己产的有差别的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如同垄断厂商一样,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垄断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都是很接近的替代品,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又使得垄断竞商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种,它们通常被区分为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下面用图7—10分别说明这两种需求曲线。 关于d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在图7—10中,假定某垄断竞争厂商开始时处于价格为户,和产量为Q1的A点上,它想通过降价来增加自己产品的销售量。因为,该厂商认为,它降价以后不仅能增加自己产品的原有买者的销售量,而且还能把买者从生产集团内的其他厂商那里吸引过来。该垄断竞争厂商相信其他厂商不会对它的降价行为作出反应。随着它的商品价格由P1下降为P2,它的销售量会沿着dl需求曲线由Q1增加为Q2。因此,它预期自己的生产可以沿着dl需求曲线由A点运动到B点。 关于D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在图7—10中,如果某垄断竞争厂商将价格由PI下降为P2时,集团内其他所有厂商也都将价格由P1下降为P2,于是,该垄断竞争厂商的实际销售量是D需求曲线上的Q3,Q3小于它的预期销售量即d1需求曲线上的Q2。这是因为集团内其他厂商的买者没有被该厂商吸引过来,每个厂商的销售量增加仅来自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的下降。所以,该垄断竞争厂商降价的结果是使自己的销售量沿着D需求曲线由A点运动到H点。同时,d1需求曲线也相应地从A点沿着D需求曲线平移到H点,即 平移到d2需求曲线的位置。d2需求曲线表示当整个生产集团将价格固定在新的价格水平P2以后,该垄断竞争厂商单独变动价格时在各个价格下的预期销售量。 所以,关于D需求曲线,还可以说,它是表示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单个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若生产集团内有n个垄断竞争厂商,不管全体n个厂商将市场价格调整到何种水平,D需求曲线总是表示每个厂商的实际销售份额为市场总销售量的 。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关于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一般关系:第一,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d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D需求曲线发生平移。第二,.由于d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品销售量,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第三,很显然,d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曲线,即前者较之于后者更平坦一些。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代表性企业来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以下分析中的垄断竞争厂商均指代表性企业。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现用图7—11来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 在图(a)中,SAC曲线和SMC曲线表示代表性企业的现有生产规模,d曲线和D曲线表示代表性企业的两种需求曲线,MR,曲线是相对于dl曲线的边际收益曲线,M_R2曲线是相对于d2曲线的边际收益曲线。假定代表性企业最初在d1曲线和D曲线相交的A点上进行生产。就该企业在A点的价格和产量而言,与实现最大利润的MR1=SMC的均衡点E1所要求的产量Ql和价格P1相差很远。于是,该厂商决定将生产由A点沿着dl需求曲线调整到B点,即将价格降低为P1,将产量增加为Q1。 然而,由于生产集团内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而且,每个企业都是在假定自己改变价格而其他企业不会改变价格的条件下采取了相同的行动,即都把价格降为P1,都计划生产Q1的产量。于是,事实上,当整个市场价格下降为P1时,每个企业的产量都毫无例外是Q2,而不是Ql。相应地,每个企业的dl曲线也都沿着D曲线运动到了d2的位置。所以,首次降价的结果是使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位置由A点沿D曲线运动到C点。 在C点位置上,d2曲线与D曲线相交,相应的边际效益曲线为MR2。很清楚,C点上的代表性企业的产品价格Pl和产量Q2仍然不符合在新的市场价格水平下的MR2=SMC的均衡点E2上的价格P2和产量Q3的要求。因此,该企业又会再一次降价。与第一次降价相似,企业将沿着D曲线由C点运动到G点。相应地,d:曲线将向下平移,并与D曲线相交于G点(图中从略)。依次类推,代表性企业为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会继续降低价格,d曲线会沿着D曲线不断向下平移,并在每一个新的市场价格水平与D曲线相交。 上述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代表性企业没有理由再继续降价为止,即一直要持续到企业所追求的MR=SMC的均衡条件实现为止。如图(b)所示,代表性企业连续降价的行为的最终结果,将使得d曲线和D曲线相交点H上的产量和价格,恰好是MR=SMC时的均衡点正所要求的产量面和价格P。此时,企业便实现了短期均衡,并获得了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当然,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并非一定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可能是最小的亏损。这取决于均衡价格是大于还是小于SAC。在企业亏损时,只要均衡价格大于AVC,企业在短期内总是继续生产的;只要均衡价格小于AVC,企业在短期内就会停产。关于其他短期均衡时的盈亏情况,读者可以在图7—11(b)的基础上,并参考图7—3,自己作图并进行分析。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7.10) 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必定存在一个d曲线和D曲线的交点,它意味市场上的供求是相等的。此时,垄断竞争厂商可能获得最大利润,可能利润为零,也可能蒙受最小亏损。 第三节寡 头 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气设备业、罐头行业等,都被几家企业所控制。 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可以有: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上运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等。由此可见,寡头市场的成因和垄断市场的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寡头市场是比较接近垄断市场的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行业可按不同方式分类。根据产品特征,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例如,可以将钢铁、水泥等行业看成是纯粹寡头行业。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例如可以将汽车、冰箱等行业看成是差别寡头行业。此外,寡头行业还可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区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即合作的)和独立行动的(即不合作的)不同类型。 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然后,才能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寡头厂商们的行为之间这种复杂关系,使得寡头理论复杂化。一般说来,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反应法建立寡头厂商的模型。或者说,有多少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方式的多少寡头厂商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结果。因此,在西方经没有一个寡头市场模型,可以对寡头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决定作出一般介绍一个经典的寡头模型,即古诺模型,该模型属于独立行动条件下模型。然后,本节将介绍斯威齐模型在寡头理论中的运用。 二、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古诺模型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它们的生产成本为零;它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古诺模型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可以用图7—14来说明。 在图中,D曲线为两个厂商共同面临的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由于生产成本为零,故图中无成本曲线。 在第一轮,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由于生产成本为零,所以,厂商的收益就等于利润,A厂商面临D需求曲线,将产量定为市场总容量的1/2,将价格定为OPl,从而实现了最大的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FQ1的面积。然后,B厂商进入市场。B厂商准确地知道A厂商在本轮留给自己的市场容量的1/2,B厂商也按相同的方式行动,生产它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1/2。此时,市场价格下降为OP2,B厂商获得的最大利润相当于图中矩形Q1HGQ2的面积。而A厂商的利润因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为矩形OP2HQ1的面积。 在这样轮复一轮的过程中,A厂商的产量会逐渐地减少,B厂商的产量会逐渐地增加,最后,达到A、B两个厂商的产量都相等的均衡状态为止。在均衡状态中,A、B两个厂商的产量都为市场总容量的1/3,即每个厂商的产量为1/3 ,行业的总产量为2/3 . 以上双头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推广。令寡头厂商的数量为m,则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如下: 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 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 三、斯威齐模型 威齐模型也被称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该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这一模型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以上的假设条件下可推导出寡头厂商的弯折的需求曲线。现用图7—16加以说明。图中有厂商的一条dd需求曲线和一条DD需求曲线,它们与上一节分析的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是相同的。dd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变动价格而其他寡头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的该寡头厂商的需求状况,DD需求曲线表示行业内所有寡头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价格时该厂商的需求状况。假定开始时的市场价格为dd需求曲线和DD需求曲线的交点B所决定的 ,那么,根据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该垄断厂商由B点出发,提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左上方的dB段,降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右下方的BE)段,于是,这两段共同构成的该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为BD。显然,这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折点是B点。这条弯折的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从B点出发,在各个价格水平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由弯折的需求曲线可以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图中与需求曲线dB段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d,与需求曲线BD段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D,两者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寡头厂商的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其间断部分为垂直虚线FG。 利用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便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只要边际成本SMC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譬如,在图中的边际收益曲线的间断部分FG,与SMCl曲线上升为SMC2曲线的位置时,寡头厂商仍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保持在和 的水平。除非成本发生很大变化,如成本上升使得边际成本曲线上。升为SMC3曲线的位置时,才会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水平。 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为寡头市场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说明具有刚性的价格本身,如图中的价格水平,是如何形成的。这是该模型的一个缺陷。 四、寡头厂商的供给曲线 如同垄断厂商和垄断竞争厂商一样,寡头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不存在寡头厂商和行业的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此外,再考虑到寡头厂商之间的行为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建立寡头厂商和市场的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就更困难了。 第四节 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博弈论初步 我们已经知道,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们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每一个厂商都需要首先推测或了解其他厂商对自己所要采取的某一个行动的反应,然后,在考虑到其他厂商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再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在寡头市场上的每一个厂商都是这样思考和行动的,因此,厂商之间行为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如同博弈(即如同下棋)一样。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博弈论被应用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研究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它对寡头理论、信息经济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博弈论的应用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在此,我们将介绍博弈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以此分析一些寡头博弈行 1、 博弈 任何一个博弈都有3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支付。在每一个博弈中,都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各自的报酬,即各自得到一笔支付,其支付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每一个参与者所得到的支付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乙 合作 不合作 10 10 6 12 12 6 8 8 合作 甲 不合作 图7—17 占优策略均衡 我们可以用一个支付矩阵(也称报酬矩阵)来描述博弈的3个基本要素,并运用它来分析一个博弈。假定某寡头市场上有甲、乙两个厂商(即两个参与者),都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这两个策略都是合作与不合作。其支付矩阵如图7—17所示。在图中,甲的两种策略写在左边,乙的两种策略写在上边。图中的每一格表示对应于甲、乙的一个策略组合的一个支付组合,每格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甲的报酬,第二个数字表示乙的报酬。例如,图中的第一格表示当甲采取合作策略,乙也采取合作策略时,甲的报酬是10,乙的报酬也是10。 仔细分析一下矩阵图可发现,如果甲、乙择合作的策略,则总报酬最大为20,每个参与者均得10;如果甲、乙两者中有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则选择不合作一方可得12,而选择合作一方只得6;如果甲、乙双方都选择不合作的策略,则总报酬最小为16,每个参与者均得8。那么,在图中所描述的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中,甲、乙双方博弈的最终终结局是什么呢?在此,我们需要引入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这两个概念。 二、博弈均衡的基本概念 为了研究博弈的最终结局,或者说,为了分析博弈最后达到的均衡状态,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博弈均衡的概念,其中两个主要的博弈均衡的基本概念是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 1.占优策略均衡 。 在此,我们仍以图7—17来说明占优策略均衡概念。分析甲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可以看到,当乙选择合作策略时,甲若选择合作策略,可得10;甲若选择不合作策略,可得12。于是,甲肯定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12>10)。当乙选择不合作策略时,甲若选择合作策略,可得6;甲若选择不合作策略,可得8。于是,甲定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8>6)。很清楚,不管乙采取合作策略还是不合作策略,甲都会采取不合作策略。于是,我们说,不合作策略就是甲的占优策略。类似的分析对于乙也是适用的。因为,不管甲选择合作策略还是不合作策略,乙肯定会选择不合作策略,所以,不合作策略也是乙的占优策略。更一般地,我们给出占优策略的定义: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惟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参与者具有占优策略,那么,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该参与者确信自己所选择的惟一策略都是最优的。 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显然,在我们分析的例子中,(不合作、不合作)这一对策略组合(前者表示甲选择的策略,后者表示乙选择的策略)下的博弈状态,就是一种均衡状态。此时,任何一方都不想偏离各自的不合作策略。由于在均衡时甲、乙双方选择的都是自己的占优策略(即不合作),所以,该博弈均衡又被称为占优策略均衡。一般地说,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我们可以在支付矩阵图中用划横线的方法来寻找占优策略均衡。具体做法如下:先看甲的策略选择。当乙采取合作策略时,甲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得报酬12,则我们在报酬12下划一横线。当乙采取不合作策略时,甲仍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得报酬8,则我们在报酬8下划一横线。类似地,再看乙的策略选择。甲选择合作或不合作策略时,乙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则我们分别在相应的乙的报酬12和报酬8下各划一条横线。最后,矩阵图中惟一的两个数字都被划上横线的那一格报酬组合(8、8)所对应的(不合作、不合作)的策略组合就是该博弈的占优策略均衡。 乙 L R 7 10 3 5 6 8 8 9 U 甲 D 图7—18 纳什均衡 2.纳什均衡 在一个博弈中,只要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占优策略,那么,该博弈就一定存在占优策略均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有的博弈中,并不存在占优策略,仍可以达到博弈均衡。以图7—18说明这一点。图中的支付矩阵表示甲有两个策略U和D,乙有两个策略L和R。对于甲的策略选择而言,当乙选择L时,甲会选择U(因为7>6);当乙选择R时,甲会选择D(因为8>3)。显然,甲没有占优策略,甲的最优策略随乙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类似地,对于乙的策略选择而言,当甲选择U时,乙会选择L(因为10>5);当甲选择D时,乙会选择R(因为9>8)。同样,乙也没有占优策略,乙的最优策略也随甲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注意到,在以上的博弈过程中,对于(U,L)策略组合而言,只要甲选择了U,乙就不会改变对I的选择;同样,只要乙选择了L,甲也不会改变对U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组合(U,L)也达到了一种均衡状况。由此,我们给出纳什均衡的定义: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图7—18博弈中的(U,L)和(D,R)这两对策略组合都是纳什均衡。而另外两对策略组合(D,L)和(U,R)都不是纳什均衡。因为,以(D,L)的策略组合而言,当甲选择D,时,乙就会改变策略,选择R而不是L。所以,(D,L)策略组合不是均衡的。 由此可见,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强的一个博弈均衡概念。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最优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也是最优的。所以,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策略均衡。在我们前面分析的例子中,图7—17的博弈均衡既是占优策略均衡,同时又是纳什均衡。图7—18中两组均衡的策略组合都是纳什均衡,但都不是占优策略均衡。 三、寡头厂商的共谋及其特征 在寡头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厂商,因此,每个厂商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每个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采取降低价格的竞争手段。但是,某一个厂商首先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后,其他厂商也会采取相应的降价手段回应或报复,以保住甚至扩大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于是,在经过寡头厂商相互之间的这种轮番降价的竞争过程后,市场的价格会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每个寡头厂商都会受到惨重的损失,或者说,最终形成一种类似“两败俱伤”的局面。面对这种由于竞相削价的恶性竞争造成损失的结局,寡头厂商们意识到与其相互激烈的进行价格竞争而招致惨重的损失,还不如相互之间达成协议使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格水平上,这样,每个厂商都可以在一个稳定的高价格水平上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而避免了由于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损失。这便是寡头市场上共谋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事实上,在西方经济社会中,寡头市场上大量的卡特尔组织和其他的一些共谋(或合作)组织的存在,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寡头市场上的共谋现象是很普遍的,但是,寡头厂商们之间的共谋却是很脆弱的。当寡头厂商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达成共谋协议之后,这种随时都有可能被破坏。于是,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为什么合作协议会被破坏?这种合作不稳定的现象是否应该避免?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释寡头市场上合作的不稳定性特征,我们将先介绍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囚犯困境”,然后,我们再把囚犯困境的博弈模型及其体现的思想扩展运用到寡头市场的共谋问题中去,以解释共谋的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1.囚犯困境 囚犯困境的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是:甲、乙两个被怀疑为合谋偷窃的嫌疑犯被警方捉获,但警方对他们偷窃的证据并不充分。他们每一个人都被单独囚禁,并单独进行审讯,即双方无法互通信息。警方向这两个嫌疑犯交待的量刑原则是: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者从宽处理,判刑1年;不坦白者从重处理,判刑7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每人都各判刑5年。如果两个都不坦白,则警方由于证据不足,只能对每个人各判刑2年。图7—19的支付矩阵描述了这‘博弈。图中的报酬均为负数,以表示判刑的年数。 在警方交待了量刑原则以后,如图7—19所示,甲、乙各自都有两个策略:坦白和不坦白。他们需要做出的决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人应该选择坦白策略,还是选择不坦白策略。于是,两个囚犯之间的博弈便开始了。 这两个囚犯之间的博弈过程如下:先考虑囚犯甲的策略选择。囚犯甲要决定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要先考虑囚犯乙的选择,即囚犯甲是在考虑了囚犯乙的策略选择的前提下来决定自己的策略选择。那么,囚犯甲一定是这样思考的:根据已知的支付矩阵(即图7—19),如果囚犯乙选择坦白,则囚犯甲选择坦白,会判5年;选择不坦白,会判7年。于是,在囚犯乙坦白的前提下,囚犯甲会选择坦白(因为5<7)。如果囚犯乙选择不坦白,则囚犯甲选择坦白,会判1年;选择不坦白,会判2年。于是,在囚犯乙不坦白的前提下,囚犯甲仍会选择坦白(因为1<2)。很清楚,无论囚犯乙选择的策略是坦白还是不坦白,囚犯甲都会选择坦白这一策略。也就是说,囚犯甲有一个占优策略即坦白。 按照以上相类似的思路,当我们分析囚犯乙的策略选择时,我们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具体分析从略):无论囚犯甲选择的策略是坦白还是不坦白,囚犯乙都会选择坦白这一策略。也就是说,囚犯乙也有一个占优策略,这个占优策略也是,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博弈双方都有一个占优策略,它们都是坦白。这就是说,囚犯困境的博弈有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坦白、坦白)。当我们得到这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图7—19的支付矩阵,我们会发现:如果两人都是选择不坦白(即合作),则都可以获得最好的结局(—2,-2)。但由于他们之间不能互通信息,所以每一方都担心由于对方坦白而自己不坦白时自己所遭受的重判(即对方坦白判1年,自己不坦白判7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最后的选择都是坦白。显然,(坦白、坦白)是囚犯困境博弈模型的一个必然的均衡结果,而且是一个很强的占优策略均衡。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囚犯困境的均衡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5, —5),却不如合作策略的结果(-2,-2)。或者说,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的结局,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很清楚,囚犯困境的占优策略均衡反映了一个矛盾:即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 囚犯困境的博弈模型所体现的合作不稳定的特征及其后果,可以扩展运用到寡头市场上,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共谋不稳定性及其相关的问题。 2.囚犯困境模型的扩展应用:寡头厂商合作的不稳定性 让我们再回到图7—17中的两个寡头之间的博弈的例子。从对该博弈中的四个可能的策略组合及其相应的报酬组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发。首先,很清楚(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要优于(不合作、不合作)的策略组合。这表明甲、乙两个寡头勾结起来,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谋求总报酬最大化{总报酬为20,每人得10),就可以避免由于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和相互竞争所造成的两败俱伤的局面(总报酬仅为16,每人仅得8)。正因为如此,实际上,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经常会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组织,共谋卡特尔组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也均得到一定的好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进一步地发现,在(合作、合作)策略组合的前提下,如果有一方坚持合作策略,而另一方偷偷地采取不合作策略,则对于偷偷采取不合作策略的方来说,(合作、不合作)或(不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要优于(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因为12>10)。这意味着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们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每一个寡头都有强烈的利己动机去偷偷地背离协议,以获得自身的更大的利益,由于每一个达成协议的参与者都会这样想和这样行动,最后的结局将是 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让位于(不合作、不合作)的策略组合,即(不合作、不合作)的策略组合是均衡的,而且是占优策略均衡。也正因为如此,寡头们之间所达成的卡特尔协定往往是不稳定的。而且,在不少地方,卡特尔组织是非法的,它不可能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和惩罚违约成员,这就更加深了卡特尔组织的不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从每个厂商的个人理性出发所达到的占优策略均衡(不合作、不合作)的结果(8,8),要差于他们团体共谋即策略组合(合作、合作)的结果(10,10)。也就是说,在这里体现了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这一冲突,形成了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挑战。因为,根据“看不见的手”原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理性的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会同时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或者说,“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的经济思想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是一致的。而在寡头市场上,寡头们却陷入了类似“囚犯困境”的结局,即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往往是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引入了重复博弈的概念,以走出“囚犯困境”,解决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 3.重复博弈:走出囚犯困境 前面所分析的博弈都是一次性的,即每个参与者只有一次策略选择,而且,在每一个参与者选择自己的策略时,他并不知道其他竞争对手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为,每个参与者都是同时做出自己的一次性的策略选择的。在这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施加什么影响。这类博弈被称为静态博弈。与静态博弈相对应的是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在重复博弈中,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 在一次性静态博弈的情况下,寡头市场上结成共谋的每个寡头都面临着囚犯困境:每个寡头出自个人理性的占优策略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的结局,即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仅总体利益下降,而且个人利益也是下降的。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清楚:一方面,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每个寡头厂商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都有一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即单方面偷偷独自采取不合作的策略,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当合作协议规定各寡头厂商共同维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价格水平时,每个厂商都会有一种利己的冲动去单方面偷偷降低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当每个寡头厂商都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之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就会下降,寡头们的合作协议便被撕毁,最后,每个寡头都落到了最差的结局。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一次性博弈中,任何厂商的违约和欺骗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当每个厂商完成一次性的策略选择(包括违约和欺骗的策略选择)以后,整个博弈也就永远地结束了,即没有后续的博弈来对已经发生的违约和欺骗行为进行惩罚。正因为如此,寡头厂商之间的共谋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一次性博弈的囚犯困境的不合作解是必然的。 在重复博弈中,以上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变。在分析重复博弈时,我们首先要增加一个假定条件,该假定条件是: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种“以牙丕牙”的策略。该策略的内容是:所有的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背弃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即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的策略在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的策略。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在施加了“以牙还牙”策略假设条件下的寡头厂商们之间的重复博弈过程及其结果。首先我们来分析无限期(次)重复博弈。所谓无限期重复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只要任何一个参与者在某一轮的博弈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违约和欺骗行为,他便会在下一轮的博弈中受到其他参与者的“以牙还牙”策略的惩罚与报复,即其他所有的参与者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不合作策略在以后的无限次重重复博弈中永远进行下去。这样一来,首先采取违约和欺骗行为的一方就会永远丧失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并由此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由于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违约和欺骗方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机会总是存在的,所以,每一个参与者为了避免“以牙还牙”策略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损失,就都会放弃首先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做法,这样一来,寡头厂商们之间的合作解就得以维持,或者说,寡头厂商们就可以走出类似的“囚犯困境”。 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图7—17来进一步说明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具体情况。对甲厂商而言,在“以牙还牙”策略的前提下,如果他始终采取遵守协议的合作策略,那么,他所得到的长期支付是10+10+10+…。如果他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先破坏协议采取不合作策略,那么,他可以得到一次性的好处即支付为12,然后,在以后的所有重复博弈中,由于受到对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的报复,他以后每轮的支付均只有8。也就是说,他为了获得一次性的好处即支付12,而使得以后的长期支付由原来合作策略时的10+10+10+…,下降为不合作策略时的8+8+8+…。这样一来,通过短期和长期所得支付的比较,任何一个寡头厂商都不会因为短期的一次性的好处而丧失长期的经济利益。于是,在具有“以牙还牙”策略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所有的寡头厂商都会遵守协议,采取合作的策略。 下面,再来分析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我们得不到以上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结论。假设博弈只重复有限的5次。我们用逆推法来分析5次重复博弈的全过程,并仍然保持“以牙还牙”的策略假定。由于第5轮博弈是最后一轮博弈,以后不会再有重复博弈,因此第5轮博弈和一次性的静态博弈并没有什么两样。在第5轮采取的违约和欺骗行为是不可能被报复或受到惩罚的。于是,在第5轮博弈中单个寡头厂商出于理性的占优策略就是选择不合作的违约行为或欺骗。逆推到第4轮,在第4轮每个参与者都知道第5轮大家肯定都是不合作的,于是,每个参与者在第4轮都会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因为反正第5轮肯定大家都是不合作。如此等等,一直逆推到第1轮。也就是说,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一开始的第1轮,每个参与者就有可能会采取不合作的策略。所以,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寡头厂商们的共谋是不稳定的,博弈的占优策略均衡解就是(不合作,不合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来理解有限期重复博弈及其结果。仍然使用逆推法来分析。先考虑最后一轮即第5轮博弈。如果甲寡头厂商考虑到在第5轮采取不合作策略不会遭到报复而采取了不合作策略,于是,按照图7—17的支付矩阵,甲厂商得支付12,l而乙厂商只能得支付6。倒推到第4轮,在第4轮乙厂商一定会考虑到:即使乙厂商自己在第5轮坚持合作,甲厂商也总是会在第5轮采取不合作策略。所以,乙厂商就会认识到:与其等着甲厂商在第5轮采取不合作的欺骗行为而使自己遭受损失,还不如乙厂商自己抢先在第4轮采取不合作策略。如此等等,一直逆推到第1轮。也就是说,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一开始的第1轮,每个寡头厂商都会抢先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分析到此,我们的结论是:在“以牙还牙”策略的前提下,对于无限期重复博弈而言,博弈的均衡解是(合作、合作);而对于有限期重复博弈而言,博弈的均衡解是(不合作,不合作)。而在现实生活中,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总是有期限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寡头之间的长期合作总是不可能的呢?这一结论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相悖。其实,无限期重复的主要特征是每一个参与者都不知道哪一期是最后一期,所以,欺骗或违约行为总会被报复的这一威胁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把合作策略维持下去。换言之,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如果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能准确地知道哪一期是最末一期,那么,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期就一定认为在下一期还要继续相互打交道,这就和无限期重复博弈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在不能确定终止期的有限期重复博弈的寡头厂商共谋模型或者囚犯困境模型中,纳什均衡的合作解是可以存在的。 四、威胁和承诺的可信性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有时需要对竞争对手采取威胁或承诺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厂商采取的是威胁策略,还是承诺策略,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必须是可信的,否则,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就会失败,他所期望的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 在此,我们以“在位者和进入者”博弈为例,说明厂商采取威胁或承诺策略的可信性的重要性。“在位者和进入者”博弈的主要内容是:假定寡头市场上的厂商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在位者厂商为了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他所采取的威胁策略是扩大生产规模,并向外宣称:新扩大的生产规模目前是闲置的,在位者愿意花费相当的资金来维护闲置的生产设备。但是,只要潜在进入者敢于进入此行业,则在位者就立即动用那部分扩大的闲置的生产能力来进行生产,并将大量的产品抛向市场,以压低市场价格。在被压低了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实力雄厚的在位者能承受这一价格压力,而新进入者显然无法承受如此低的市场价格的压力。所以,潜在进入者受到在位者的这种扩大生产规模和压低价格的威胁,便有可能放弃进人该行业,这样在位者的威胁策略便有可能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此博弈的关键问题是:潜在进入者是否真的相信在位者的威胁或者说,在位者的威胁是否真的可信呢?只有在威胁策略可信的条件下,在位者才能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下面,我们给出关于“在位者和进入者”博弈的两个不同的支付矩阵,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两个支付矩阵来理解威胁的可信性对威胁策略取胜的重要性。在图7一20的支付矩阵中,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位者的威胁是不可信的。因为,在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前提下,如果在位者采取威胁策略抵制进入,则在位者可获支付800;如果在位者不采取威胁策略抵制进入,则在位者可获支付900.。所以,在位者的抵制这一威胁是不可信的(因为800<900)。换句话说,在位者扩大生产规模的威胁只是一种摆设,它不会被真正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潜在进入者根本不相信在位者的威胁,潜在进入者采取的行动就是进入。 进入者 进入 不进入 800 600 1300 900 900 1200 1300 900 抵制 在位者 不抵制 图7—20 不可信的威胁 我们再分析图7—21的支付矩阵,这是一个威胁策略可信的博弈。因为,在潜在进入者进人的前提下,如果在位者采取威胁策略抵制进入,则在位者可获支付800;如果在位者不采取威胁策略抵制进人,则在位者只可获支付700。所以,在位者的抵制威胁是可信的(因为800>700)。换句话说,在位者的威胁是一种在必要时能真正被实施的威胁,潜在进入者一定会相信在位者的威胁,于是,潜在进入者采取的行动只能是不进入。 进入者 进入 不进入 800 600 1300 900 700 1200 1300 900 抵制 在位者 不抵制 图7—21 可信的威胁 由此可见,在寡头厂商的相互博弈过程中,所采取的威胁策略一定应该是可信的。只要这样,其威胁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关于策略的可信性这一点,对于寡头厂商的承诺策略也是同样适用的,即只有当寡头厂商采取的承诺策略是可信时,这一承诺策略才能取胜。 当然,我们还需指出,在以上“在位者和进入者”博弈中,当在位者采取扩大生产规模的威胁策略时,自身是面临很大的风险的。因为,一方面,维护已扩大的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当他真的动用新扩大的生产规模来进行生产时,有可能由于市场需求的限制,使得大量的产品找不到销路。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最后甚至导致在位者的工厂倒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失败的实例是存在的。 总而言之,在寡头市场上,威胁策略和承诺策略的可信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威胁策略和承诺策略可信性的角度,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厂商在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的重要性。正因为这样,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诚信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第五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 本节将对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在此,经济效益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益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益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经济效益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益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益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益越低。其具体分析如下。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关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可见图6—11。)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它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关于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可见图7—12和图7—13。)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 (关于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可见图7—5。)设想,垄断厂商若肯放弃一些利润,价格就可以下降一些,产量就可以增加一些。在寡头市场上,没有统一的寡头厂商均衡模型。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接近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寡头厂商的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高,产品的均衡数量比较低。 除此之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行业在长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即P=LMC,也是判断该行业是否实现了有效的资源配置的一个条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户通常被看成是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商品的长期边际成本LMC通常被看成是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当P=LMC时,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它表示资源在该行业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倘若不是这样,当P>LMC时,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大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它表示相对于该商品的需求而言,该商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应该有更多的资源转移到该商品的生产中来,以使这种商品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最后使该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这样,社会的境况就会变得好一些。 在完全竞争市场,在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有P=LA4C,它表明资源在该行业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在非完全竞争市场,在不同类型的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都有户>乙A4C,它表示资源在这些非竞争行业生产中的配置是不足的。尤其在垄断市场,独家厂商所维持的低产高价,往往使得资源配置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以上是西方经济学家在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益比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此外,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垄断市场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厂商会阻碍技术进步。因为,垄断厂商只要依靠自己的垄断力量就可以长期获得利润,所以,垄断厂商往往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甚至为了防止潜在竞争对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其垄断地位造成的威胁,还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去阻碍技术进步。但也有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因为,一方面垄断厂商利用高额利润所形成的雄厚经济实力,有条件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重大的技术创新,并将成果运用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垄断厂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在长期内保持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更高的利润。这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关于垄断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寡头厂商也是适用的。 关于规模经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对不少行业的生产来说,只有大规模的生产,才能收到规模经济的好处,而这往往只有在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条件下才能做到。不能设想,无数个如同完全竞争行业或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企业,可以将钢铁生产和铁路运输等经营在有效率的水平上。 关于产品的差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完全相同的,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偏好。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众多厂商之间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多样化的产品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可满足不同的需要。但是,产品的一些虚假的非真实性的差别,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在产品差别这一问题上,产品差别寡头行业也存在与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相类似的情况。 关于广告支出。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竞争市场和产品差别寡头市场的大量广告,有的是有用的,因为,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但是,过于庞大的广告支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抬高销售价格,再加上某些广告内容的过于夸张和诱导,这些都是于消费者不利的。 _1161187315.unknown _1161187527.unknown _1161189354.unknown _1161191539.unknown _1161191693.unknown _1161191955.unknown _1161192196.unknown _1161191661.unknown _1161190035.unknown _1161191523.unknown _1161189429.unknown _1161187632.unknown _1161189333.unknown _1161187598.unknown _1161187402.unknown _1161187510.unknown _1161187366.unknown _1161187015.unknown _1161187152.unknown _1161187191.unknown _1161187041.unknown _1161186920.unknown _1161186970.unknown _1161186850.unknown
/
本文档为【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七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