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朱凡毕业论文(初稿)

朱凡毕业论文(初稿)

2018-09-07 9页 doc 55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朱凡毕业论文(初稿)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 2005(秋)级 毕 业 论 文 姓名:朱 凡 学号:051090528 二00八年四月十八日 目 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正文 标题:老舍笔下的国民精神…………………………………3 (一)老舍先生作品中国民精神的梳理 ………………………3 (二)《二马》对国民精神的探讨 ……………………………4 (三)《猫城记》对衰败的民族性的惨痛呼喊...
朱凡毕业论文(初稿)
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 2005(秋)级 毕 业 论 文 姓名:朱 凡 学号:051090528 二00八年四月十八日 目 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正文 标题:老舍笔下的国民精神…………………………………3 (一)老舍先生作品中国民精神的梳理 ………………………3 (二)《二马》对国民精神的探讨 ……………………………4 (三)《猫城记》对衰败的民族性的惨痛呼喊 ………………4 (四)《离婚》中以“返归幽默”和“含泪的微笑”对国民 精神的揭示………………………………………………5 (五)《四世同堂》是国民精神的群雕 ………………………5 (六)老舍作品及本人性格中的国民精神给 当代作家的启示 ………………………………………6 四、注释 ……………………………………………………………8 五、参考文献目录 …………………………………………………8 摘要、关键词 摘要: 民族劣根性,即所谓的国民精神,对它的思考与批判,来源于鲁迅拿文学先驱,然而不独是他们几个人的专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国民精神的探究和揭示,老舍先生自有其独特的贡献,功不可没。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眼睛是X光,犀利深刻,能够洞悉一切的话,那么老舍的眼睛则是市民的眼睛,又是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的眼睛。他笔下国民精神的主流是他舍尽心血描写的一大群平凡而又复杂的中间人物。老舍是集传统精神之大成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社会现实、处世态度产生矛盾,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知识分子,这些,都从他的作品中或隐或现的得以流露。本文试图通过老舍具体作品,对其中有关国民精神的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宏观上对老舍作品中国民精神的思考与批判,作了概括性的梳理与观照。接着着重结合其四部作品《二马》、《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具体阐述这些作品中所描绘和揭示的国民精神形象。 《二马》是对民族性探讨的第一个里程碑;《猫城记》是对衰败的民族性的惨痛呼喊;《离婚》以“返归幽默”“含泪的微笑”对民族性进行揭示;《四世同堂》是国民精神的群雕。文章的结尾部分论述了国民性具有时代性,老舍作品及本人性格中显露出来的国民精神给当代作家的启示我们应从中领悟国民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老 舍 国民精神 国民性 民族性 老舍笔下的国民精神 对国民精神的思考和批判,并非鲁迅孤军所为,从20年代的周作人,直到40年代的钱钟书,很多现代作家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以至大张挞伐①。他们虽然不如鲁迅那样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他们以触及层次之广,感受角度之多,共同结成了鲁迅这面大旗下向愚腐的国民精神宣战的整齐阵容。 在所有现代作家中,最丰富具体、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国民精神的千姿百态的,恐怕要推老舍。由于鲁迅后期专力于“匕首和投枪”的严酷斗争而没有创作更多的小说,所以在国民精神形象塑造的种类和数量上,老舍恐怕是超过了鲁迅的。当然,老舍并未明确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发表过自己的主张、见解,但是,老舍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客观存在。思想水平平庸的人,读了老舍的作品,哈哈一笑完事儿;思想水平深刻一些的,能从老舍的喜剧中看出悲剧,从幽默与荒诞中看出严肃与庄重;而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读者,则理应出老舍对民族心理的深入观察与剖析,为他的传神描写与精妙表现而拍案叫绝②。如果说,不深入了解鲁迅,就不能触目惊心地认识到国民性问题之严重与深刻的话,那么,不深入了解老舍,恐怕就不能感同身受地认识到国民精神无处不在的普遍性和它的复杂性。 老舍不愧是一位“写家”,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一个相当浩瀚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几乎囊括了老舍所有的生活经历,像生活本身一样在我们面前起伏着、喧闹着。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都是一个小型的“国民精神”的负载系统,要将这些形象按精神状态进行分类,是很难做到科学化的。因为他们像生活中的人一样各具情态,绝少雷同。 一、老舍先生作品中国民精神的梳理 从第一部长篇《老张的哲学》开始,老舍就以“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1] 的态度,挖掘那些恶俗人物的卑陋的灵魂。所谓“老张的哲学”,简直把中国这个独特社会所产生的种种市侩③心理概括殆尽。朱自清说:“老舍先生写老张的‘钱本位’的哲学,确乎是酣畅淋漓,阐扬④尽致;但似乎将‘钱本位’这个特点太扩大了些,或说太尽致了些。”[1] 其实,老舍概括的这个“哲学”,同鲁迅概括的“精神胜利法”一样,具有广泛的覆盖性,并非老张所专有。这是北洋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一切无赖恶棍的哲学,同时又是几千年的封建毒汁掺杂了西洋文明的垃圾所结的恶果。 然而这些败类并不能代表我们的国民性,他们不过是国民精神这道大河里的几股浊流。老舍最熟悉、把握得最准确、写得最多、最精彩、最能代表国民性之愚弱的,正是像《二马》中的马则仁那一批复杂的人。像这一类并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形象,还有《牛天赐传》中奉行一整套陈规陋习的牛老者夫妇,《四世同堂》中以“和气生财”为格言的、就怕过不了八十大寿的祁老太爷和《茶馆》中聪明圆活、谨小慎微的王利发等。他们的处世哲学的遭遇可用老舍两个短篇的名字来概括,即《老字号》在《新时代的旧悲剧》。王利发说:“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⑤,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可是这些人没一个有如意的结局,老舍意在证明“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就是‘出窝老’。出窝老生下来便眼花耳聋痰喘咳嗽的!”,“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不动,便一声不出的呜呼哀哉了!”[2] 正是这些人物,成为老舍描写国民精神的作品中的主流,成为国民精神其他方面的原始参照。从老舍的全部作品来看,《二马》、《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四部长篇集中描绘了国民精神,代表了老舍塑造国民精神形象的最杰出成就。 二、《二马》对国民精神的探讨 《二马》是老舍有意探讨民族性问题的第一个里程碑。他比较了东西方民族精神,肯定了英国人的积极紧张的生活态度、求实苦干的工作精神和乐观自信的爱国思想——虽然是带有民族偏见的爱国思想。用西方人的朝气蓬勃,深刻地对照出我们民族的衰老、可笑中的可悲。通过马则仁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细致解剖,把老一代中国人的畸型心理揭露无遗。老马“一辈子不但没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没有一回钉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的。”既无知,又处处附庸风雅,养花玩狗而耻于关心自己的生意。书中有一段传神的描绘,胜过任何分析和说明。书中写道: 老马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⑥雨、雾、风的美。中国人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出美来,而且美的表现是活的,是由个人心中审美力放射出来的情与景的联合。烟雨归舟咧,踏雪寻梅咧,烟雨与雪之中,总有个含笑的瘦老头儿。这个瘦老头便是中国人的美神。这个美神不是住在天宫里,是住在个人心中的。所以马老先生不知不觉的便微笑了,汽车由雨丝里穿过去,美。小姑娘的伞被风吹得歪歪着,美。一串灯光在雾里飘飘着,好像几个秋夜的荧光,美。他叼着小烟袋,看一会儿外面,看一会儿炉中的火苗,把一切的愁闷苦恼全忘了。他只想一件东西,酒![2] 三、《猫城记》对衰败的民族性的惨痛呼喊 老舍在尝试了以老马为模特的典型概括之后,力图以全景俯瞰式拍摄下旧中国从上至下的各个角落所结成的国民精神的大网。采用群像描写的方法,涉及到了国民精神中的一切弱点:折中妥协、敷衍马虎、贪婪世故、怯懦糊涂、自私分裂、欺软怕硬……虽然思想性艺术性尚不敌鲁迅的《阿Q正传》,但在铺陈描绘上有过之而无不及。30年代就有人指出这一点:“《阿Q正传》只创造一个典型的社会人物,而《猫城记》却是在于要企图创造一个典型的社会。”[1] 在这个社会中,上层统治者闭关自守,却又狐假虎威,利用外国人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各种政客团体的创办、活动只是为了起哄;学者们发表奇谈怪论只为了争第一、争“迷叶”;军人以抢劫为天职;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都成了儿戏;教育只是为了赚钱和空头学位;人们之间相互利用,毫无真诚。而这一切又都是在麻木糊涂之中的自然情景。当那位为了替猫人雪耻而牺牲的大鹰的头被悬挂出来后,猫人们争相围观,以至挤死了三位老人、两名妇女,使人想到鲁迅的《示众》、《复仇》、《死后》、《铲共大观》等作品中所出现的相类场面。小说显示出,猫国的灭亡并非由于不如那伙“倭人”的强大,而在于自己腐败的国民性。猫国的最后两个人被抓在木笼里还要互相厮打,这样的民族焉能不灭!但老舍把调子压得如此之低,不等于他在思想上对现实中的国民精神完全绝望,而应看作是他对整个民族发出的“不治将恐深”的最危险的警告。非现实的描绘使他塑造的这个“典型社会”在艺术上并不十分成功,当他回到现实中来,直接面对国民精神时,他的笔锋才闪耀出最本色的光华。这就是另一部长篇《离婚》。 四、《离婚》中以“返归幽默”和“含泪的微笑”对国民精神的揭示 《离婚》以“返归幽默”和“含泪的微笑”成为“高出于他先前的一切作品”的最能代表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佳作。经过了《二马》中的民族对比,经过了《猫城记》中的非现实的象征,老舍在这里发挥出他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两方面的特长,以挥洒自如、分寸适当的艺术性幽默去透视一个小市民的世界,从而获得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功。 在《离婚》中,老舍集中火力攻击国民性中最普通、最深入人心、最难以医治的几个方面,即敷衍、折中、妥协、怯懦。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多侧重于麻木、愚昧,这与他笔下农民形象较多有关。市民与农民不同,他们思想中的自我意识较强,但是无力自拔于周围的现实环境,便满足于生活现状,悠然自得,在灰色的人生中呼吸、行动。老舍笔下的财政所实际上是旧中国全套官僚结构的缩影,他所解剖的市民哲学实际上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庸人哲学。 这个财政所的职员们平素满足于庸俗的小康生活,上班只是胡混。“男性媒婆”张大哥是这群人里的一个典型。他“多数的日子是没公事可办,而没有一天缺乏婚事的设计与经营”。他的一切以“折中”为上,“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张大哥最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老还要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时候的样式与风格”。这个毫无苦闷感的京油子,既是灰色人生的产物,又是灰色人生的制造者。而老李则是灰色人生的牺牲品,他有理想和热情,向往“诗意”的生活,可是由于他缺少勇气和决断,一味妥协退让,终于免不了悲剧的笼罩。老邱可说是老李的补充,他说:“我不甘心作个小官僚,我不甘心做个好丈夫,可是不作这个做什么去呢?”明知苦闷仍要妥协敷衍,使他成了“苦闷的象征”。直到今天,《离婚》中那种“财政所”,在我们的社会里不是仍然为数不少吗?许多人认为,老舍的小说时代性不强,其实这并不意味着是老舍的一个艺术缺陷。国民精神的变化与时代的变迁并不能简单地用“物质决定意识”去理解。《茶馆》葬送了三个旧时代,但是葬送不了王利发、松二爷、刘麻子等人的心理意识。《离婚》正是把这些民族意识的描写推到了一个高峰。老舍后来能够在《四世同堂》中再一次大规模描绘国民精神,应该说得力于《离婚》等几部小说所奠定的艺术基础。 五、《四世同堂》是国民精神的群雕 老舍的内心深处,从未把我们民族的精神看成漆黑一团,无可救药。他之所以在《猫城记》等一系列作品中痛鞭国民性之弊端,不过同郁达夫、闻一多等许多民族战士一样,“爱之愈深,疾之愈切”也。鲁迅说得好:“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 老舍在民族精神中同样看到了那些能够成为、应该成为我们民族脊梁的东西。在老舍的作品中,这主要是通过他所认为的民族精神里的传统美德来表现的。如《老张的哲学》中狷介⑦正直的李老人,《赵子曰》中舍身除害的李景纯,《二马》中自尊爱国的马威和埋头苦干的李子荣,《黑白李》中“砸地狱的门”的革命者白李,《离婚》中行侠仗义的丁二爷,《牛天赐传》中“心红”豪爽的四虎子等。以《骆驼祥子》为转折点,老舍一方面把国民性放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同社会批判相结合,并且努力在艺术上表现出“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的思想上“近来的发现”。[1] 另一方面也随着老舍投身政治活动的“八方风雨”时期的来临和他思想的发展,老舍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开始放射出光彩。祥子善良而老实,“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是下层人民的样板,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为了生活理想百折不回,他要自由,要独立,他身上充满了值得歌颂的我们民族那种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但是这精神之光终于淹没于社会的黑暗深渊,“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几经奋斗、挣扎,最后竟成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说明老舍已经改变了早年那种企图单凭医治国民精神来救国的理想。正由于老舍的认识有了如此发展,从抗战末期开始动笔的《四世同堂》,才得以集老舍对国民精神认识之大成。虽然这不是该作品的中心主题,但作品正是凭借这一重点优势,加上老舍动用了几乎全部有关北平的生活积累,从而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雄踞⑧文坛。 老舍在《四世同堂》以前的作品里描写过的各类国民精神,在这部巨著里都可以找到。老张、欧阳天风一班恶棍,在这里以冠小荷、大赤包、蓝东洋为代表,卖身求荣,丧尽天良。老马、牛老者夫妇那一代,有祁老太爷等为代表。韵梅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于一身,而瑞宣、瑞丰、瑞全三兄弟则可说是民族性中优、劣及其中间物的象征。该书庞大的人物体系包括一百三十多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体现某一种“国民性”,但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有许多确是与老舍笔下以前的人物一脉相承的。在这部书里,老舍将他们置于一张大网中,塑造了一组国民精神的群雕。 《四世同堂》中的国民精神不仅丰富、全面,而且同人物个性紧密结合,表现出其复杂性。祁老人满脑子封建观念,以委屈对强暴,受到汉奸侮辱,他却满脸堆笑地说:“是!是!你哥儿们多辛苦啦!不进来喝口茶吗?”二孙祁瑞丰当了伪科长,他不以为忧,反以为喜,认为一来“可以仗胆子”,二来祁家几代没有作官了,“不表示欢喜,就有些不近人情”,三来证明他买的房子确实有“风水”,充分暴露了他的麻木愚弱。但祁老人又同时是个慈善的长辈,爱亲人,讲义气,勤俭持家,毫不虚伪,传统的民族精神在他身上是多面的、立体的存在。祁瑞宣有一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但孝亲育子的传统义务观念使他像巴金的《家》中的觉新一样,逃避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屈辱偷生。洋车夫小崔凭着朴素的民族义愤敢于痛打日本兵,但是却由于“好男不跟女斗”的观念,白白挨了大赤包一个嘴巴。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精神的复杂性。 《四世同堂》最突出地表明了一点,就是国民精神是可以变化的。祁老人目睹了敌人的累累暴行之后,由怯懦变成强硬,怒对敌寇,赶走冠小荷,责骂瑞丰。钱默吟从一个闭门饮酒、吟诗赏花的儒士,转变为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勇士。与描写北京市民接受良民证、交纳废铁、参加敌伪组织的活动等妥协忍辱一面的同时,老舍还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一面。祁天佑的跳河自杀,钱仲石的与敌同归于尽,尤其是那一对清朝侯爷的后代小文夫妇能够在暴敌面前站着死去,充分写出了国民精神赖以重放光芒的中流砥柱⑨。 这样,老舍不仅把国民精神同时代风云、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而且着重描写了人民群众从麻木到觉醒的过程,并对国民精神中先进的优秀的一面战胜落后的腐朽的一面给予热情歌颂、寄予强烈的希望。老舍的国民精神观在这部《四世同堂》里结出了最繁盛的果实。 六、老舍作品及本人性格中的国民精神给当代作家的启示 老舍笔下的国民精神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他既写出了其落后、腐朽、麻木、愚弱、妥协的一面,又写出了其进步、优秀、善良、自尊、侠义、勤劳、坚忍、反抗的一面。而且,他笔下的前一面是向后一面转化的。他笔下那些能够长久屹立在文学史上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地负载了我们民族精神中的某一突出方面,他们每一个都是“中国式”的。这不仅是老舍本人的创作贡献,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功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老舍对国民精神的思考、对国民精神的描绘,与他本人性格中的国民精神也是具有很大关系的。 从老舍与国民精神的关系还可知道,国民精神不但是复杂的,而且是发展的。今天的国民精神与老舍的时代相比,又具有了许多新的因素、新的特点。时代要求我们比鲁迅、老舍那一代人迈出更大的步伐。 从老舍本人身上,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何扬弃国民精神的一些具体启示。老舍一方面成为描绘国民精神的巨匠,另一方面,他虽然善于把握病症,却很少能开出药方。对于自身,他不断用先进思想来完善,同时又恪守民族美德,努力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诗句)。这样,他内心世界的复杂动态就不时表现为世故、妥协。鲁迅的内心世界也极其复杂,但鲁迅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对一切在走下坡路的国民性坚决否定。而老舍却十分留恋给他印下美好印象的往昔。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北京”的浓重感情。他眼看着传统美德与恶习常常玉石俱焚,不能不感到隐隐的悲哀。他洁身自好,把这种情感灌注于作品中。他从不乞求知音,不与人分辩,只用作品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才力,任人们作各种评价。他骨子里一贯坚持自己的主张,始终忘不了自己最心爱的艺术世界。他笔下的“老北京”完全可以看作是贯彻了他国民精神思想的一个全方位的意象。老舍在最后的岁月里写出重现他艺术追求、艺术风格的《正红旗下》这部压卷之作,就是上述结论的最好证明。 老舍曾向日本作家井上靖讲述过“壶”的故事:一个乞丐,带着一只心爱的壶四处流浪,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肯割爱;临终之前,他把壶摔得粉碎。井上靖因此称老舍之死为“壶碎人亡”[4]。这只“壶”是否可以象征着老舍心中美好的、理想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呢?应该说,老舍虽然含冤而死,但那只“壶”并没有碎。老舍的作品给我们保存了一个活生生的国民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老舍本人留给我们的精神一道,启发我们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同国民精神的关系上作出更深的思考,从而推动我们的文学在民族性、世界性上取得更加光辉的成就。 注释、参考文献目录 注释: ①大张挞伐 :dà zhānɡ tà fá 指进行猛烈抨击或声讨。 ②拍案叫绝:pāi àn jiào jué 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③市侩 :shì kuài 买卖的中间人。借指唯利是图,投机取巧之人。 ④阐扬 :chǎn yánɡ 阐明发扬;宣扬。 ⑤顺民 :shùn mín 旧指听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 ⑥咂摸 :zā mō 体会;品辨。 ⑦狷介 :juàn jiè 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⑧雄踞 :xiónɡ jù 有力地占有。 ⑨中流砥柱 : zhōnɡ liú dǐ zhù 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的砥柱山。比喻坚强的,能起到支柱作用的人或力量。 参考文献目录: [1]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老舍研究资料[G].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2]老舍. 二马[M]. 长沙:商务印书馆,1931. [3]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A]. 且介亭杂文[M]. 上海:三闲书屋,1937. [4]佟家桓. 老舍小说研究[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PAGE 5
/
本文档为【朱凡毕业论文(初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