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法兰西阶级斗争

法兰西阶级斗争

2020-05-18 1页 pdf 776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Vivian_Anne

暂无简介

举报
法兰西阶级斗争历史背景发行方式连载单行本中心任务总结1848年革命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为建立一个不依靠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人阶级独立政党而斗争理论背景理论武器唯物主义思想用这一观点从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政治事件意义发现了一条基本规律政治事件最终是经济原因的作用,揭示了政治与经济的内在因果联系提出了两条认识方法把政治冲突归结为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把各个政党看作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大体相应的政治表现,提供了认识和处理政治、政党问题的两把钥匙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世界各国工人政党共同的经...
法兰西阶级斗争
历史背景发行方式连载单行本中心任务总结1848年革命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为建立一个不依靠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人阶级独立政党而斗争理论背景理论武器唯物主义思想用这一观点从经济状况出发来政治事件意义发现了一条基本规律政治事件最终是经济原因的作用,揭示了政治与经济的内在因果联系提出了两条认识把政治冲突归结为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把各个政党看作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大体相应的政治现,提供了认识和处理政治、政党问题的两把钥匙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世界各国工人政党共同的经济改造与政治解放目标为——“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福利主义绝对平均主义保存小私有制思潮新生的马克思主义混乱了人们的认识,也干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新生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拨乱反正和引领未来的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实践指导意义揭示了经济与政治的本质联系,教会了人们透过经济现象认识政治事件的正确方法澄清了一直以来工人运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指明了新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与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具有广泛应用的实践价值第一章“1848年的6月失败”第一部分(1一16段)七月王朝时期各阶级状况内外政策王朝的本质着重分析了金融贵族的阶级特性第二部分(17一66段)六月起义的背景和原因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共和派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无产阶级在当时处于不成熟状况的根源第三部分(67一81段)说明六月起义及其意义,阐发了贯串全篇的“革命死了,革命万岁”的思想提出了革命战斗口号第二章“1849年6月13日”结构第一部分(1一4段)说明六月起义失败后的阶级斗争形势第二部分(5一37段)说明共和派在制宪议会前半期的统治第三部分(38一67段)述制宪议会后半期(共和国建成时期)的历史第四部分(68一75段)说明立法议会开幕前后的阶级斗争形势和6月13日事件主要内容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揭露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质分析俱乐部的性质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关于社会经济改造的著名公式中心问题对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特性的分析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以及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第三章“1849年6月13日事件的后果结构第一部分〔1一16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一时期(1849年5月28日至6月13日)的历史第二部分(17一27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二时期(6月13日至11月l日)秩序党独裁时期第三部分(28一88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三时期(1949年11月l日至1850年3月20日)的历史第四部分(89一95段)主要内容中心问题论述无产阶级主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不间断的革命”等重要原理。第四章“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结构第一部分(1一5段)说明法国经济在1847年危机后,自1849年起又趋于繁荣的请况。第二部分(6一16段)说明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加强,其标志是废除普选权。第三部分(17一24段)说明秩序党与波拿巴.之间的斗争及后者的权力加强的原因。第四部分(25一30段说明波拿巴政变的准备主要内容说明法国1848年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得胜的经济原因说明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关系问题揭露资产阶级普选制的实质观点的明确经济危机是革命的导火索,也是反动统治政权巩固的原因经济繁荣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新的革命只能随着新的危机而发生。但是,新的革命之到来正如新的危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对普选权提出下列的判断资产阶级的普选制必须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的工具,其实行须以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为准废除普选权意味着选举的结果终归不能越出资产阶级所规定的范围资产阶级的普选权“若不被革命所废止,就要被反动派所废止哲学角度提供了以唯物史观研究当前事变的典范初次以唯物史观来说明历史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一系列原理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采取了去人格化的叙事策略具体体现革命理论提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断具体论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所肩负的任务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的问题子主题2意识形态的分析危机工人阶级受国家意识形态的蒙蔽陷入现代经济社会滋生的金钱拜物教之放弃本阶级的长远目标马克思的基本判断只有把革命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之上才是可行的此判断的缺点经济危机是工人摆脱意识形态和拜物教观念束缚的根本机制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从危机理论来看过高估计了危机的破坏力没有认清危机的内在本质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国家学说第一次直接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来说明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国内1]孙乐强:意识形态的魔力与主体的祛魅——哲学视域中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载《学海》。[2]王梅,王开富:浅析秩序党——读《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之1849年6月13日有感,载《法治与社会》。[3]唐新历:浅析山岳党在1849年6月13日事件中的表现与影响——读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三节有感,载《长三角》。[4]丁匡一:从叙事者与叙事对象的视点看马克思历史文本中元叙事的生成——基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王巍:历史辩证法主客体向度的双重推进——对《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解读,载《JournalofHuanyinCollege》。[6]杨希:浅析法兰西共和国矛盾的宪法内容——读《1848年-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有感,载《理论研究》。[7]韩承文;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载《历史研究》。[8]郭台辉张俤:谁是流氓无产阶级——马克思的经典解释及其当代争论,载《学术争鸣》。[9]王荣堂:马克思关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分析,载《辽宁大学学报》。国外[10]SpencerMartinE:“MarxontheState:TheEventsinFranceBetween1848-1850”,《TheoryandSociety》。[11]McPheePeter:“SocialChangeandPoliticalConflictinMediterraneanFrance:CanetintheNineteenthCentury”,《FrenchHistoricalStudies》。[12]BergerHelge,andMarkSpoerer.“EconomicCrisesandtheEuropeanRevolutionsof1848”.《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13]CobbanAlfred:“The"middleClass'inFrance,1815-1848”,《FrenchHistoricalStudies》。[14]HayesPeter:“Marx'sAnalysisoftheFrenchClassStructure”,《TheoryandSociety》。[15]MiddlemasKeith:ReviewofClass:ImageandRealityinBritain,FranceandtheUSAsince1930,《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16]ScottJoanW:ReviewofTheFrenchSecondRepublic:ASocialHistory,《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17]Amann,Peter:ReviewofTheFrenchSecondRepublic:ASocialHistory,《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18]Amann,Peter;“WritingsontheSecondFrenchRepublic”,《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19]HarrisonCarol:2006.ReviewofPeopleandPoliticsinFrance,1848–1870,《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0]LehningJames:ReviewofFrenchSecondEmpire:AnAnatomyofPoliticalPower,《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1]HymanPaula:ReviewofAntisemitismDuringtheFrenchSecondEmpire,《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22]SchnerbRobert:“NapoleonIIIandtheSecondFrenchEmpire”,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3]Reddy,William“TheBatteursandtheInformer'sEye:ALabourDisputeUndertheFrenchSecondEmpire”.[24]AgulhonMaurice:ReviewofRevolutionandReaction.1848andtheSecondFrenchRepublic.背景历史背景:《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写作,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著作一样,是同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需要密切联系着的,是同当时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各样的冒牌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密切联系着的。1850年初,当马克思写作本书时,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曾积极参加并领导德国的革命运动而遭到德国反动当局的迫害,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初侨居法国,后到伦敦。各国的革命力量遭到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被破坏,革命领导分散,革命精英备受摧残。面对着这种艰难的形势,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最坚决的革命精神,“从失败中学习,因而获得新的力量以准备将来的胜利。”他们制定了这一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即总结1848年革命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为建立一个不依靠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人阶级独立政党而斗争。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他们在积极组织革命力量的同时,展开了巨大的理论宣传工作并为此而创办了继承《新莱茵报》的刊物一一《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时期的理论研究工作中把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置于首位,是因为1848年的革命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它“完全证实了新的理论”,又提出了有关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与策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马克思思格斯参加1848年革命斗争时期是“他俩生平事业的中心点”,而他们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法兰西阶级斗争》便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经验加以理论总结的典范。书中根据法国革命经验论证了无产积极专政和工农联盟的历史必然性,第一次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术语,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无产阶极专政的学说,因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总结整个1848年革命经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注意了法国的革命经验。这是因为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具有典型性,其革命的经验教训也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理论背景:“目前再版的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用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现代历史的初次尝试。”——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产党宣言》和《新莱茵报》上发表的系列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其说明近代史和现实政治事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用这一观点从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政治事件,却是马克思的“初次尝试”。这一尝试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重要意义:其一,发现了一条基本规律,即政治事件最终是经济原因的作用,揭示了政治与经济的内在因果联系;其二,提出了两条认识方法,一是把政治冲突归结为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二是把各个政党看作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大体相应的政治表现,提供了认识和处理政治、政党问题的两把钥匙。其三,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即世界各国工人政党共同的经济改造与政治解放目标为——“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使本书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扼要表述自己的经济改造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第二章中,马克思提到“六月事变”前关于“劳动权”这个概括无产阶级各种革命要求的公式时指出:“其实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恩格斯在《导言》中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概括了马克思的这段表述,并提出这一结论“使本书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笔者认为恩格斯之所以用“特别重大”评价,是因为这个公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说,19世纪的欧洲大陆,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竞相登场,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改造诉求。福利主义、绝对平均主义、保存小私有制等思潮不仅混乱了人们的认识,也干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新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斗争中,从探索政治经济因果联系的角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的以及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具有拨乱反正和引领未来的双重理论意义。从实践上说上述关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经典概括,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是揭示了经济与政治的本质联系,教会了人们透过经济现象认识政治事件的正确方法;二是澄清了一直以来工人运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指明了新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与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三是具有广泛应用的实践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表述的:“如果说马克思后来把这个公式也扩大到占有交换手段上,那么这种扩大不过是从基本原理中得出的结论罢了。《法兰西阶极斗争》文本分析马克思所著《法兰西阶级斗争》写于1850年1月至11月间,起初以连载文章的形式刊于《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1895年集成单行本在柏林出版,在单行本中附有恩格斯的导言,并由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原有三篇文章外,增添了他与马克思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中有关法国事件的部分作为第四章,使这部书成为完整的著作。第一章“1848年的6月失败”这一章说明自1848年二月革命至六月无产阶级起义这段时期的历史。大体上可分做三部分:第一部分(1一16段)。根据七月王朝时期的各阶级状况和七月王朝的内外政策揭露七月王朝的本质。进而说明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是二月革命的原因。其中着重分析了金融贵族的阶级特性。第二部分(17一66段)。从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临时政府和共和国的实质及其政策中说明六月起义的背景和原因。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形式上只不过是把君主国的名称和衣裳改换成共和国的名称和衣裳,实际上是共和派和大资产阶极的联合统治。因此,它以多少改变的形式继续推行七月王朝时期的反动政策:在“自己活,让别人也活!”的口号下勾结国内外反动派;在信用和赋税上,以牺性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方法收买金融贵族的信任和欢心。资产阶级既已归附金融贵族,工人阶级便成了它的唯一敌人,而它在革命时期对无产阶级所做的让步和所做的诺言,也已成了它的桎梏。所以,“临时政府的全部存在时期都是不断地对无产阶级的要求进行斗争”。资产阶级先是建立起一支专门阴谋镇压无产阶级的军队—别动队。然后举办了一些名义上仿照路易·勃朗等人的“人民工厂”,实际上类似育民收容所的“国民工厂”,从而使“社会主义”受辱于众人之前,挑起承担赋税重负的农民对于“好吃懒做的工人”的仇视。这样,“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行将来临的搏战中,一切优势,一切最重要的阵地都掌捏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步步紧逼,迫使无产阶级发动了伟大的六月起义。在这一段落里,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共和派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无产阶级在当时处于不成熟状况的根源。第三部分(67一81段)。说明六月起义及其意义,阐发了贯串全篇的“革命死了,革命万岁”的思想。马克思尽管认为六月起义是注定要失败的,但他对工人的英勇斗争给以热情的赞扬和高度的评价,并援引列于《新莱茵报》的他所写的《六月起义》一文中痛斥了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罪恶。最后,依据六月起义的血的教训第一次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这一伟大的革命战斗口号。论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是这一章的中心问题。其中以具体史实表明: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只允许无产阶级进行一种篡夺,既对于斗争权的篡夺”因此,资产阶级曾经在二月革命中做过无产阶级的消极的同盟者。但是,一旦无产阶级的斗争危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时,资产阶级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把工人干掉才行”。实际上,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职能就是镇压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而且只有如此,它才显露出它的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性质。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其正摇篮不是二月胜利而是六月失败”。2)因此,无产阶级的地位“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内获得稍微改善都只是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在一开始企图实现的时候就会成为罪行”。在1848年革命时期,法国工人阶极由于受到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毒害而抱有太多幻想。他俩在二月革命中曾把推翻七月王朝的统治设想成推翻资本的统治,在二月革命后幻想资产阶极并肩求得解放。当时,工人代表提出过“保证劳动权”“成立专门的劳动部”这样一些“实质上无聊甚至是资产阶级性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不会实现的。历史事实表明,资产阶级对这些要求多半报以空洞的诺言,把它化为只能在远景中实现的一种模糊的福音,或者把这些要求化为“救济”和“慈善”事业的庸俗事物。而当法国工人阶级坚持在现实中实现这些要求的时候,其结果则是遭致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六月起义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六月起义者的血并没有白流,它使得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散布的幻想象泡沫一般在起义者的血泊里幻灭了。同时,当巴黎的无产阶极“在火中受烧、呻吟,流血的时候”,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画皮便被彻底戳穿了。“只有浸过了六月起义者的鲜血之后,三色旗才变成了欧洲革命的旗帜—红旗!”。马克思正是根据六月起义的经验教训,教育工人阶极丢掉幻想,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在另一本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著作《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一书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第二章“1849年6月13日”。这一章阐述自六月起义失败至翌年6月”小资产阶级失败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一4段)。说明六月起义失败后的阶级斗争形势。共和派的得胜导致制宪议会时期共和派的独裁统治。第二部分(5一37段)。说明共和派在制宪议会前半期(六月起义后至1848年12月总统选举)的统治。制宪议会的种种反动措施既打击了无产阶级也损害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惊愕地认识到,它把工人击清之后,就使自己毫无抵抗地陷入那些债权人的掌握中了。”于是小资产阶级又不得不起而反抗共和派和大资产阶级。共和派采取了迎合大资产阶级而牺牲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如马克思所说,当共和派感到自己立足稳固时,它马上就把过去的盟友小资产阶级抛弃,而慌忙跑去依靠大资产阶级的双肩支持。这样一来,在各阶级也就形成了一种仿佛势均力敌的局面:无产阶级的斗争暂时失败,共和派完全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大资产阶级在经受二月革命的打击后刚刚抬头尚有所忌惮,广大农民借共和派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似乎代表了过去革命传统的某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斗争的情势,就创造了一些条件使得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人物在12月10日当选为总统。马克思对12月10日事件的分析是他运用阶极分析方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的典范,在这一章里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38一67段)。述制宪议会后半期(共和国建成时期)的历史。这段时期贯穿着共和派的制宪议会同代表秩序党的巴罗内阁之间的斗争。其根源在于工业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之间的利害矛盾。这两者在共和国建立和建成的两个阶段上势必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主张共和制,大资产阶级推护君主立宪制,前者在利用群众斗争建立共和之后必然暂时当权,然而一当共和确立它便失去群众基础,政权乃逐渐转归势力雄厚的大资产阶级之手。所以制宪议会后半期的历史以“1月29日事件”(制宪议会通过解散自身的提案),“3月21日事件”(制宪议会通过关于废止结社权的提案),“5月11日事件”(制宪议会默认了波拿巴政府对罗马共和国的武装干涉)标志了共和派的彻底失败。第四部分(68一75段)。说明立法议会开幕前后的阶级斗争形势和6月13日事件。立法议会于1849年5月28日开幕。此时阶级力量的对比有了新的变化,秩序党日益取得优势因而在立法议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联合组成新山岳党。在共和派失败后,新山岳党与秩序党之间的斗争便突出起来,结果导致6月13日事件(新山岳党推护宪法的和平示威运动)。这个事件既是小资产阶级失败的标志,也是大资产阶级胜利的标志。这一章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例如,在揭露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质时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只能不外是整个资产阶级的纯粹而完满的统治形式”,又如在分析俱乐部(当时多指无产阶极革命活动的据点)的性质时,进一步发挥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特别是在提到宪法中把原有的“劳动权”条款改变成“享受社会救济权”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关于社会经济改造的著名公式:“劳动权是表示控制资本,而控制资本又表示占有生产资料,使其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从而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除此而外如果想依靠资产阶级实现劳动权,那便是一种可怜的善良愿望。但是,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对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特性的分析。自六月起义后在整个制宪议会存在期间都贯穿着小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的斗争,因此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特性表现得异常突出。而6月13日事件更是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式纯粹表现”。所以马克思就以这一事件为本章的标题。法国当时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由于无产阶极尚不成熟和小生产者的广大地位而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二月革命时,它是革命的动力,是共和派的附属物。在二月革命后,它又成了反革命资产阶级的“保镖者”和镇压六月起义的帮凶。然而在六月起义后,它却成了共和派和大资产阶级的牺性品。马克思通过这一过程深刻地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以及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他指出,法国当时小资产阶级的地位使它在斗争中处于左右摇摆自相矛盾的状态。它想“把资产阶极的势力粉碎,同时却不让无产阶级有行动自由,或只是让它在远景中出现;把无产阶级拿来利用,但是不让它成为危险的东西。”所以它拥护共和派的“正直共和国”而反对无产阶级,并且在镇压六月起义中表现了它的狂热性。但是,它却认识不到,当它拥护共和国时,只不过是捍卫着一个理想的形式,而这个共和国的内容则正是大资产阶级既它的债权人和敌人;当它反对无产阶级的时候,正是在反对自己的盟友和真正的群众支柱。小资产阶级突然失去了自己的支柱,加以本身的软弱性,因而在反对大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浓限于“纯粹理性的范围内”,以宪法条文为据在国会里进行空洞的斗争和举行非暴力的和平的示威游行,结果当然要遭致惨败。小资产阶级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是马克思从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经历中逻辑地引申出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第三章里得到了回答。第三章“1849年6月13日事件的后果”。这一章细述立法议会时期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作四部分:第一部分〔1一16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一时期(1849年5月28日至6月13日)的历史,讲述了6月13日事件的源尾。说明立法议会第一时期(1849年5月28日至6月13日)的历史第二部分(17一27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二时期(6月13日至11月l日)秩序党独裁时期。秩序党在战胜了新山岳党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公开显露出隐匿多时的保皇派的面目。第三部分(28一88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三时期(1949年11月l日至1850年3月20日)的历史。当秩序党全权在握时,促使它团结的因素也就消失了,于是秩序党的内争及其与波拿巴之间的斗争乃日益尖锐化。这种斗争的根源在于大资产阶级的两个不同阶层—金融贵族和大地主之间的利害矛盾。斗争结果,波拿巴获胜,波拿巴的奥普耳内阁代替了秩序党的巴罗内阁,此后金融贵族的愈益反动的统治激起了广大的中间阶层的反抗,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再度与无产阶级的代表团结起来,结果在3月10日立法议会的补缺选举中赢得了胜利。第四部分(89一95段)。说明立法议会解体时期的历史(1850年3月10日以后)。秩序党与波拿巴面对着群众的反抗也再度勾结并以废止普选权的反动措施报复了新山岳党的选举胜利。马克思通过这样的线索阐明了6月13日事件的后果,既金融贵族统治的确立和人民群众反抗的增强。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论述无产阶级主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同时结合这一中心问题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不间断的革命”等重要原理。法国阶级斗争的史实为马克思的工农联盟思想提供了历史根据。在秩序党专政和奥普耳内阁统治时期,法国农民的处境在苛税和暴政下日益恶化的事实证明:l)“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单个的资本家通过抵押制和高利贷剥削单个的农民;资本家阶级通过国家赋税剥削农民阶级。农民的所有权是一种符咒,它至今还使农民遭受资本支配”。2)奥普耳通令”“取谛学校教育法”“取谛自治局长法案”“军令”等等反动法案无不是针对农民阶级的。因此,在资产阶级国家里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也同无产阶级一样得不到任何根本的改善。“只有资本的倾覆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只有反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终结它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上的衰落。”就是说农民必须“团结在作为决定性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的周围”。但是,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与形形色色冒牌“社会主义”划清界限而团结在革命的社会主义既马克思主义的周围。因为其他一切“社会主义”,不外是资产阶级的抑或是小资产阶级的,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使全部运动整个都服从于运动中的一个段落”,既服从于自身狭隘的阶级利益所要求的那个阶段,于此阶段反对革命。二是抹煞阶级斗争。或者直接为了粉饰资本主义而抹煞阶级斗争;或者“幻想借一些借小伎俩和巨大伤感事件来消除完全必要的阶级斗争”。同这等“社会主义”根本对立,革命的社会主义“则是宣布不间断革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必要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这些差别所自出的一切生产关系,消灭一切适应于这些生产关系的社会关系,变革一切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第四章“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大体上可分作四部分:第一部分(1一5段)。说明法国经济在1847年危机后,自1849年起又趋于繁荣的请况。第二部分(6一16段)。说明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加强,其标志是废除普选权。第三部分(17一24段)。说明秩序党与波拿巴.之间的斗争及后者的权力加强的原因。第四部分(25一30段。说明波拿巴政变的准备。这几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经济繁荣是反动统治加强的动力;废除普选权是反动统治的标志;统治集团之间的“漫无止境的争吵”正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还比较牢固;最后,波拿巴政变的准备是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必然趋势。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说明法国1848年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得胜的经济原因,亦既说明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关系问题,同时揭露资产阶级普选制的实质。从1850年春天起,马克思对于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做了细密的研究,从而使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的观点:1)1847年的经济危机促使法国二月革命和德国三月革命的爆发,而在1849年和1850年达到了全盛的工商业繁荣,乃是重又强固的欧洲反动统治所由以促成的动力。2)这种经济繁荣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因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3)因此,“新的革命只能随着新的危机而发生。但是,新的革命之到来正如新的危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它既证实了马克思在本书前三章所作阐述的正确性,又使之得到了完整的补充。废除普选权,是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标志,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最后一言”。普选权,在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自1792年正式产生后,几经兴废,在1848年二月革命后又重新确立了,当时规定凡在一地居住达六个月以上的法国公民都有选举权。1850年5月31日立法议会通过废除普选权法案,规定在一地居住三年以上并有一定财产者方有选举权,于是广大的劳动者则被排除于普选权之外。马克思根据这一历史过程,对普选权提出下列的判断:)l资产阶级的普选制必须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的工具,其实行须以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为准。正如言中所指出的:“宪法的解释权只是属于宪法接受者……对于宪法条文是应该就其切合实际的意义去解释,而资产阶级的意义却是其唯一切合实际的意义”。2)5月31日废除普选权是对新山岳党在3月10日选举胜利的报复,这就意味着选举的结果终归不能越出资产阶级所规定的范围。3)资产阶级的普选权“若不被革命所废止,就要被反动派所废止”。后来,恩格斯在本言《导言》中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和他关于普选权的判断。恩格斯为了同无政府主义者斗争而强调了无产阶极利用普选权进行斗争的必要性,但他同时也强调指出,资产阶极的普选制不会为无产阶般提供“更多的东西”,无产阶极利用普选权的斗争只不过是革命决战前的准备而已。评价:哲学方面就法兰西阶级斗争这一历史文本而言,马克思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去人格化的叙事策略,即叙事者(马克思)与历史规律的同一,换言之,文本的作者本质上就是历史规律本身,马克思也因这一叙事策略确立了自己历史科学家的地位"此处,马克思可能存在越出自身限度的独断论风险,而元叙事的生成又必然要求以某种形式实现叙事者与历史规律的同一;同样,在叙事对象上,马克思以阶级作为叙事对象(叙事主角),然而阶级的本质与现象均是在生产关系中确立起来的,而生产关系又植根于生产方式的内在结构之中,所以以阶级为叙事对象是切入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发展核心线索的必然要求,而元叙事历史学始终都与某种历史线索的建立互为支撑"这样一来,法兰西阶级斗争这一叙事就从叙事者(历史规律)与叙事主角(阶级)这两个方面生成了一种洞悉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的线索式的元叙事历史话语"这一点对于生成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理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伊格尔顿写道: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元话语或元叙述,那不是因为它所论断的是某种绝对真理,某种不断被唾弃的幻想;而是因为它坚持任何人类叙述,无论它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须正视’’具体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再生产’’若没有叙述这些宏伟的故事,任何其他的故事叙述将索然寡味。《法兰西阶级斗争》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这部书中,马克思初次以唯物史观来说明法国历史上“对全欧洲都很紧要而标本的多年历史发展时期”,结果既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又以丰富的史实阐发了关于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和经济变革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论。此外,在这方面使这部书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它提供了以唯物史观研究当前事变的典范。马克思由于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和具有对法国历史的精湛知识,以致在很难避免产生谬误的对于当前事变的研究中,得到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正确结论。在总结法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综合考察当时法国社会“所有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一系列原理,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具体体现1、在革命理论上,提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断,它指出革命大大推动社会进步,加速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这历史的巨大动荡中,在这革命的热情、希望和失望的惊人的起落中,社会各阶级从前以半世纪为单位来计算自己的发展时期,现在却必须以星期为单位来计算了。它具体论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所肩负的任务,指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的立场,他们由于惧怕无产阶级,已不愿担负起领导一切人民力量去彻底消灭封建残余、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运动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才能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这就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可能在彻底完成后有新的转变,即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的问题。但是,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本身发展还不够,还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革命。因为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是受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所制约的。只有在工业资产阶级统治下,它才能获得广大的全国规模的存在地位,这种存在地位能够把它的革命提高为全国规模的革命;只有在工业资产阶级统治下,它才能创造出现代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同时又是它用以达到革命解放的手段。工业资产阶级还没有在法国占据统治。所以在革命发生时,法国无产阶级虽然在巴黎拥有实际的力量和影响,但是在法国其他各地,它几乎完全消失在占压倒多数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充分发展的现代形式的反资本斗争,即工业雇佣工人反对工业资产者的斗争,在法国还不是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起义能不能夺取胜利,关键在于团结广大的中间阶层,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无产阶级本身的幼稚外,就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没有支持这次起义。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还把无产阶级社会经济改造的任务概括为:“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从而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关系。”这个概括的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它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的封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揭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2、意识形态的分析上,马克思看到工人阶级不仅会受国家意识形态的蒙蔽,而且还会陷入现代经济社会滋生的金钱拜物教之中,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放弃本阶级的长远目标。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中,无产阶级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阶级意识,除了受到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的蒙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产阶级陷入到现代经济社会的金钱拜物教之中。马克思指出:“我们还不应当忘记,1850年是少有的工商业繁荣的年头,所以当时巴黎的无产阶级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可是1850年5月31日的选举法根本剥夺了无产阶级参政的权利,甚至断绝了他们接近战场的机会。这个法律使工人回复到他们在二月革命以前所处的贱民地位。面对着这样的事变,他们却让民主派来驾驭自己,为了一时的安逸而忘记了自己阶级的革命利益,他们放弃了作为致胜力量的光荣,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并且表明,1848年6月的失败使他们长期丧失了战斗能力,最近的历史进程又要撇开他们而向前发展。此外,法国农民不仅深受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还深受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拜物教观念的束缚。马克思指出:“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间造成了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送还他们。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人来冒充这个人,只是因为他取名为拿破仑。经过20年的流浪生活和许多荒唐冒险行径之后,预言终于实现了,这个人成了法国人的皇帝。侄子的固定观念实现了,因为这个观念是和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阶级固定观念一致的。”由此来看,传统的“拿破仑观念”“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而路易·波拿巴就是利用这种传统意识形态,最终赢得了国家大选。这也表明,农民一开始也像工人一样没有能力鉴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陷入到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的圈套和虚假承诺之中。另一方面,农民也会形成现代日常意识,陷入到货币拜物教的漩涡之中,例如,农民为了减少自己的货币支出,就主动地放弃反抗,轻信波拿巴废除葡萄酒税的虚假承诺,甘愿接受波拿巴的愚弄,最终越来越深地陷入到货币拜物教的旋涡之中,沦为一个不可挽救的可怜虫。所以马克思自然会认为,只有在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工人才会从眼前的拜物教中苏醒过来,找回已经丧失的本性,爆发出革命的热情,将革命成熟的时机定为经济危机上。这是马克思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解释资本主义灭亡的一种积极的尝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是一切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危机就是资产阶级社会内在矛盾的外在体现。因此,当马克思把革命建立在危机之上时,实际上是试图证明只有把革命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之上才是可行的,换言之,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现实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面展开,革命本身是不可能的。这是马克思对革命时机的一个基本判断,这一点是必须要予以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时马克思的观点还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首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工人摆脱意识形态和拜物教观念束缚的根本机制。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旦商业危机过去,资产阶级的经济出现复苏,工人又必然会再次陷入到拜物教观念之中,因此,仅仅留在工商业危机的外在层面,马克思是无法为工人找到一条彻底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拜物教束缚的科学之路的。要想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深入到工人与资本家的内在矛盾之中,其次,从危机理论来看,此时马克思显然还是不科学的。他过高估计了危机的破坏力,把危机当作资产阶级社会“病理性”的根本标志,没有认清危机的内在本质;同时,他将革命建立在危机之上,直接确立革命与危机之间的依赖关系,显然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了。直到后面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真正制定了自己的危机理论。在那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生理周期性”表现,它本身还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的必然性,只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危机才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内在不可克服的界限,因此,只有立足于再生产理论才能真正地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暂时性,没有科学的再生产理论,就不会有科学的危机理论。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制定科学的危机理论,就必须要把理论的支点推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层面。3、在国家学说上,这部著作的伟大贡献是:第一次直接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来说明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它指出,法国现代社会中两大阶级的斗争,特别是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后资产阶级对革命群众的血腥镇压,把蒙在共和国头上的一层幕布撕破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制度成为资产阶级的恐怖统治。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出了原形,原来它是以巩固资本和劳动奴役为其公认任务的国家。这就使无产阶级摒弃了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切幻想,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文献1]孙乐强:意识形态的魔力与主体的祛魅——哲学视域中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载《学海》。[2]王梅,王开富:浅析秩序党——读《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之1849年6月13日有感,载《法治与社会》。[3]唐新历:浅析山岳党在1849年6月13日事件中的表现与影响——读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三节有感,载《长三角》。[4]丁匡一:从叙事者与叙事对象的视点看马克思历史文本中元叙事的生成——基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王巍:历史辩证法主客体向度的双重推进——对《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解读,载《JournalofHuanyinCollege》。[6]杨希:浅析法兰西共和国矛盾的宪法内容——读《1848年-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有感,载《理论研究》。[7]韩承文;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载《历史研究》。[8]郭台辉张俤:谁是流氓无产阶级——马克思的经典解释及其当代争论,载《学术争鸣》。[9]王荣堂:马克思关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分析,载《辽宁大学学报》。[10]SpencerMartinE:“MarxontheState:TheEventsinFranceBetween1848-1850”,《TheoryandSociety》。[11]McPheePeter:“SocialChangeandPoliticalConflictinMediterraneanFrance:CanetintheNineteenthCentury”,《FrenchHistoricalStudies》。[12]BergerHelge,andMarkSpoerer.“EconomicCrisesandtheEuropeanRevolutionsof1848”.《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13]CobbanAlfred:“The"middleClass'inFrance,1815-1848”,《FrenchHistoricalStudies》。[14]HayesPeter:“Marx'sAnalysisoftheFrenchClassStructure”,《TheoryandSociety》。[15]MiddlemasKeith:ReviewofClass:ImageandRealityinBritain,FranceandtheUSAsince1930,《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16]ScottJoanW:ReviewofTheFrenchSecondRepublic:ASocialHistory,《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17]Amann,Peter:ReviewofTheFrenchSecondRepublic:ASocialHistory,《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18]Amann,Peter;“WritingsontheSecondFrenchRepublic”,《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19]HarrisonCarol:2006.ReviewofPeopleandPoliticsinFrance,1848–1870,《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0]LehningJames:ReviewofFrenchSecondEmpire:AnAnatomyofPoliticalPower,《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1]HymanPaula:ReviewofAntisemitismDuringtheFrenchSecondEmpire,《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22]SchnerbRobert:“NapoleonIIIandtheSecondFrenchEmpire”,The《JournalofModernHistory》。[23]Reddy,William“TheBatteursandtheInformer'sEye:ALabourDisputeUndertheFrenchSecondEmpire”.[24]AgulhonMaurice:ReviewofRevolutionandReaction.1848andtheSecondFrenchRepublic.
/
本文档为【法兰西阶级斗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