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

2019-04-29 7页 doc 285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佳乐

资深物流管理师从事采购、供应链、物流管理多年。

举报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NFCS2-CMS-PD-0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二○一一年七月审定:邓坚审核:辛立勤刘志雨吴礼福任齐编写:辛立勤刘志雨吴礼福任齐杨建青赵峥成建国詹全忠祝明王金星王琳胡健伟王光生曾焱付静杨丹钱峰毛学文陈德清目录1第一章项目综述11.1项目背景31.2现状及存在问题31.2.1一期工程建设成果61.2.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71.2.3现状与差距141.3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依据16第二章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162.1建设目标172.2建设原则182.3建设任务192.3.1信息采...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
NFCS2-CMS-PD-0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二○一一年七月审定:邓坚审核:辛立勤刘志雨吴礼福任齐编写:辛立勤刘志雨吴礼福任齐杨建青赵峥成建国詹全忠祝明王金星王琳胡健伟王光生曾焱付静杨丹钱峰毛学文陈德清目录1第一章项目综述11.1项目背景31.2现状及存在问题31.2.1一期工程建设成果61.2.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71.2.3现状与差距141.3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依据16第二章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162.1建设目标172.2建设原则182.3建设任务192.3.1信息采集系统202.3.2移动应急指挥平台202.3.3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212.3.4数据汇集平台与应用支撑平台212.3.5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242.3.6业务应用系统262.3.7视频监控系统262.3.8系统集成与整合27第三章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273.1工程概述273.1.1工程项目名称283.1.2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283.1.3初设及概算编制单位283.1.4概算编制依据293.2工程建设单位情况293.3需求分析293.4总体建设和总体结构303.5系统的主要功能323.6信息采集系统323.6.1水情信息采集333.6.2工情信息采集343.6.3旱情信息采集363.6.4工程视频监控试点383.7移动应急指挥平台383.7.1设计范围383.7.2设计内容383.7.3设计要求403.8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403.8.1设计范围403.8.2设计内容413.8.3设计要求433.9数据汇集与应用支撑平台433.9.1设计范围433.9.2设计内容443.9.3设计要求443.10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443.10.1设计范围453.10.2设计内容453.10.3设计要求463.11业务应用系统463.11.1设计范围483.11.2设计内容503.11.3设计要求513.12系统集成设计513.12.1设计范围513.12.2设计内容523.12.3设计要求533.13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533.13.1项目建设管理543.13.2项目运行管理553.14人员配置与培训553.15项目实施进度563.16初步设计概算563.16.1编制说明563.16.2概算依据583.16.3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书593.17风险及效益分析60第四章设计任务划分62第五章设计成果及进度要求625.1设计成果625.1.1水利部初步设计成果(提交初步设计审查成果)625.1.2流域机构初步设计成果635.1.3省级初步设计成果645.2进度要求第1章项目综述1.1项目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决定了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治水旱灾害,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整治江河,建设防洪抗旱工程。目前,各江河流域都基本形成了能够抵御不同量级水旱灾害的以水库、排洪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不同类型工程组成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抗灾能力大大提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防灾减灾重要的非工程设施,工程的建设将提高水旱灾害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更充分地发挥水利工程减灾效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的骨干工程,其采集的信息资源、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形成的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为水利行业其他专业系统建设奠定技术和物质基础。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2005年5月,水利部正式批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一起完成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并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核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经费为:8.02亿。目前,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工程总体竣工验收。2005年6月16日水利部部长专题办公会议,提出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二期工程早日立项建设。2006年7月13日,水规总院审查通过了二期可研报告编制任务书。2006年10月~2007年9月编制可研报告。2007年10月22日~25日水规总院对二期可研报告进行了审查,2008年5月12~14日进行了复审。2009年2月13日水利部正式将二期可研报告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于2010年9月11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会议,评估认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系统已经在近几年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一期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防汛抗旱信息服务、预报调度和决策支持水平,积累了数据库建设、应用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等宝贵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系统奠定了基础;二期工程可研报告总体目标、规模和建设内容符合总体可研安排,基本满足可研阶段深度要求;按照总体可研的安排,结合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是必要的。2010年10月,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评估意见和部项目办要求,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成立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初步设计编制组,开始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工作。1.2现状及存在问题1.2.1一期工程建设成果根据水利部批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核定的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按照水利部颁发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验收管理办法》等规定,为更好地组织开展工程建设,便于工程实施、验收和移交,结合项目特点,项目法人单位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部项目办”)将整个一期工程建设划分三阶段,即前期项目、2003年实施项目、后期项目3个阶段,并将一期工程划分为280个单项工程进行建设。其中:前期项目包括43个单项工程,2003年实施方案包括6个单项工程,后期项目包括231个单项工程。各单项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整个项目已经通过竣工验收。一期工程的主要建设成果包括:1、在5个流域机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125个水情分中心,完成了1893个中央报汛站的改造,提高了实时监测的能力和精度,提高了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的自动化水平;建立了水情分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强化了水情分中心的管理。实现了改造的中央报汛站实时监测信息30分钟上报到国家防办的目标。2、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络资源,建立了连接水利部至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以下简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并结合一些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建设,延伸连接到一些地市级水利单位。为防汛抗旱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提供了网络保障,为水利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结合一期工程建设,基于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实施了连接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异地会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防汛抗旱指挥、防洪调度、决策会商、水利系统电视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4、建立了水利部、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分中心四级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1:25万比例尺和覆盖东部重点洪涝易发区的1:5万比例尺的图形库,实现了对常用水利空间信息存储和管理;实施了历史大洪水数据库建设;在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建立了防洪工程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5、基于一期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建立了覆盖125个水情分中心、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流域机构、水利部的水雨情信息传输的数据汇集平台,为防汛抗旱信息的逐级传输,分级管理提供了保障。提高了数据传输、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和可靠性。6、在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为水雨情业务应用、防洪调度业务应用、抗旱管理业务应用等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提供了基本环境,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与资源整合奠定了基础。7、在水利部和流域机构建立了大江大河主要河道断面的洪水预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洪水预报的精度;对各流域现有预报调度模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8、在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建立了重点地区重要防洪区域以及4个重点工程的防洪调度系统,实现了防洪形势分析、调度方案生成及仿真、调度成果管理等功能,为防洪调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9、基于常规的旱情信息统计工作和一期工程5个省(直辖市)重点易旱地区的旱情信息采集试点建设,初步实施了抗旱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了旱情信息管理、统计、查询的一般功能。基于气象部门已建的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建立了国家气象局到水利部的网络连接,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建立了天气雷达应用系统。一期工程的实施较大地提高了水雨情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应用的现代化水平;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统一的防汛抗旱应用支撑平台和各类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异地会商系统、水雨情业务应用系统、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抗旱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了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的支撑能力和技术水平。一期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培养了一大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开发维护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二期工程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积蓄了力量。1.2.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体系仍不完整。一期工程在建设范围上主要包括重要防洪流域、省份的重点防洪地区,在建设内容上主要侧重于重点防洪地区的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及连接国家防总、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洪抗旱管理部门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建设。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除中央外,也着重于重点流域、省的重点地区,由于大部分数据库数据源建设适宜于由下而上逐级建设管理并汇总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尤其是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系统建设,因各地的差异性太大,难以采用单一模式解决,并且受一期工程建设规模所限,一期工程中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经费集中于中央和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的建设经费相对薄弱,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另外抗旱信息采集、工情信息采集及其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仅做了少量试点。尽管一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有相当一部分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且在工情、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由于一期工程的投资限制和西部地区配套资金落实等原因,一期工程的实施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需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近年来,出现旱情的地区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一些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期工程由于投资和技术等原因,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的功能尚不够完善。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整体作用,积极应对各种防汛抗旱等水利应急事件,特别是加快重点易旱地区的系统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期工程建设成果,扩大系统的建设范围、深化系统的建设成果,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功能完整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2、一期工程建设对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难度估计不足。存在建设经费与建设任务不相称、预算分散等情况,一期工程数据库建设的还不完善,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步骤相对滞后,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系统建设仅限于水利部和流域机构负责调度的大江大河的重点地区和重要区域,并且预报调度模型和方案不全,难以较好地实现方案比较。3、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一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周期相对较长,有些软件开发项目的工程量估算较难,有些单项工程的划分过细,使得部分工程建设内容与技术在实施中有所调整,加大了系统集成的难度。1.2.3现状与差距1.2.3.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0200多个报汛站点组成的全国水情站网。在一期工程建设中,更新改造了125个水情分中心所属的1893个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实现了雨量、水位等信息的自动采集,提高了测洪能力,报汛时间缩短为30分钟以内上报水利部,水情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但未列入一期工程或其他工程建设的中央报汛站,其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老化失修等问题仍存在。1.2.3.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尤其是实时工情信息是防汛抗旱抢险救灾中重要的信息资源,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直观反映抢险救灾第一线的情况,为防汛指挥、决策的迅速反应提供重要依据。一期工程仅安排了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当前我国工情信息采集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水库水位、蓄水量和闸门启闭情况、下泄流量等少量工情信息作为水情信息的一部分由水情报汛站采集,没有实现实时工程险情的快速采集及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水利部的实时工情信息报送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为防汛抗洪提供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1.2.3.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主要包括旱情基础信息、旱情实时信息和旱情统计信息,以及水库及江河湖泊蓄水量、地下水等水文信息和土壤墒情等。一期工程也安排了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的试点,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当前旱情信息采集工作的基础非常薄弱,墒情监测站较少,形不成站网,旱情信息传输手段落后,大多以电话、传真甚至邮寄的方式上报。1.2.3.4移动应急指挥平台部分流域机构和个别省建立了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总体看,目前水利系统防汛通信应急抢险机动通信能力还非常薄弱,亟待全面开展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提高紧急情况下的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信保障能力和应急机动通信和指挥能力,满足灾害性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和指挥的需求。1.2.3.5计算机网络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水利信息骨干网。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显著效益。但水利部机关与各流域机构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采用星型结构,线路带宽为2Mbps。随着视频会商(会议)和多媒体数据传输的要求越来越多,现有的网络结构及带宽不能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尚没有覆盖到全部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1.2.3.6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两台一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下汇集数据,对上支撑服务的核心作用。1、一期工程数据汇集平台建设,主要实现了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水利部(国家防办)实时水雨情信息的汇集、处理和入库功能。在工情、旱情、灾情信息以及防汛抗旱综合管理信息汇集等方面尚需扩展。2、一期工程搭建了应用支撑平台基础软硬件环境,实现了资源服务、公共基础服务、应用服务等不同层次上的基础功能构件,在水利部(国家防办)、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建了软件资源支撑服务平台的雏形。尚需在水利部、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丰富支撑平台所能提供的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应用。1.2.3.7综合数据库一期工程建设主要围绕防汛抗旱业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服务需要,安排建设了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图形库、历史洪灾数据库、旱情数据库八大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尚需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补充入库工程类别和重点小型工程数据;图形库尚需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范围,同时扩充工程类别和重点小型工程,与防洪工程数据库相适应;旱情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数据库需要在一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建设;新建洪涝灾情数据库。1.2.3.8水雨情业务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的水雨情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气象产品应用系统、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和水情会商系统等。1、天气雷达接收与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完成了淮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的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的试验建设,实现了6部天气雷达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图形显示、流域面雨量定量估算等应用功能。目前气象部门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15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及配套系统。需要在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实施流域所辖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天气雷达资料的接收处理和产品制作,建立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2、洪水预报系统通过一期工程的建设,中央洪水预报系统、7大江河洪水预报系统初步建成。全国已初步建立起了296个断面的预报方案,建设了一些常用的集总式概念性模型和少量的水力学模型,基本满足7大江河干流防洪调度的需要。为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扩大预报范围,尚需补充完善洪水预报断面方案,扩大洪水预报断面的数量,建设融雪径流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强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及水力学模型在洪水预报方面的应用。1.2.3.9防汛业务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的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包括防洪调度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防汛信息服务系统和防汛会商支持系统。1、防洪调度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范围主要涉及中央、流域机构和24个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以下类同),在应用范围上还没有形成覆盖全国主要防洪区域的防洪调度应用体系。为提高防洪调度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水利部和流域级防洪调度系统尚需进行优化、提高和完善。需要扩充防洪调度系统建设范围,调整和补充防洪调度区域;完善防洪调度系统功能,增加系统的可视化、实时性和应急处理等功能,完善流域级调度模型的实用性。2、洪灾评估系统一期工程没有建设灾情评估系统,根据防汛业务需求,二期工程需要在水利部、流域机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洪灾评估系统。1.2.3.10抗旱业务应用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的抗旱管理应用系统,包括旱情数据库、旱情信息查询服务、旱情分析等。设计了统一的旱情数据库结构,作为试点项目完成了抗旱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二期工程将重点完善水利部的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部署7个流域机构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抗旱业务应用系统。1.2.3.11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了防汛信息服务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抗旱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均有信息查询或信息发布功能,为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服务。集成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已有各类信息查询与服务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门户,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系统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建立防汛抗旱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工程将重点建设水利部和流域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开发部署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1.2.3.12安全系统一期工程只进行了部分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水利部机关、各流域机构及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依托其他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安全系统的建设,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安全建设不平衡,安全措施不全面,安全策略不一致,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了确保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安全应用,二期工程将建立一套有效、先进、实用的安全系统。1.2.3.13系统集成与整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一个大型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建设只对硬件、软件系统进行了初步集成。硬件集成基本实现了硬件资源的共享;软件集成建立了应用支撑平台雏形,对防汛抗旱数据和一些公用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但是由于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技术和运行的方式不同,各业务应用系统基本上是独立运行,只是在信息服务方面得到初步整合。为了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合一期工程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软硬件的优化配置,减少由于部门、系统的划分造成的硬件、软件重复建设,增加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系统集成提出各级系统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优化配置和部署方案。1.3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依据1、《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NFCS-CMS-OD-02),2001年10月;2、《关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报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咨农水[2002]466号,2002年7月22日;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5年7月;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投资[2005]517号;5、《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水利部,水总[2005]171号,2005年5月9日;6、《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2003)456号文);7、《关于2006年旱情信息报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防办,办综[2006]16号;8、《2007年报汛报旱通知》,国家防办,办综[2007]5号;9、《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书的批复》,水利部,水规计[2007]220号,2007年6月11日;10、《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增补建设内容材料;11、《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评估报告》,中咨公司,咨农发[2010]1828号;12、国家发改委对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意见(待批复);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55令;14、《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及相关材料;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2章工程建设目标与任务2.1建设目标二期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中央报汛站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重点工程的工情信息采集体系,增强重点工程的监视能力;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地县的旱情信息采集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移动应急指挥能力;扩展重要江河预报断面方案和调度区域,增强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优化调度方案,强化旱情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整合资源,扩展和提高异地会商能力;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国家级防洪抗旱决策支撑体系。具体目标:1、进一步实施中央报汛站的更新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央报汛站的雨量和水位观测的自动采集,提高观测精度,实现全部中央报汛站的实时水情信息在20分钟内上报到国家防办。2、完成全国范围内工情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和水利部的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加强移动险情采集能力,加强重点工程的监视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3、完成建设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扩大墒情监测站(点)的建设范围,初步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4、扩充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带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接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的水利信息网络。5、建设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提高移动应急指挥能力。6、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建设,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扩大数据汇集平台的实施和应用范围;扩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强化应用支撑平台的作用。7、补充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功能,扩大应用范围。8、组织实施安全系统建设。9、实施资源整合,完善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2.2建设原则二期工程建设在继承一期工程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将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与先进性结合在二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要认真研究分析防汛抗旱的业务需求,重点加强信息采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要利用成熟实用的先进技术解决好工情、旱情信息采集问题,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工情、旱情信息采集体系,将实用的预报和调度模型与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确保建设的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2、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二期工程建设要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期工程的建设效益,遵循一期工程“两台一库”的体系结构,继承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补充完善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增加洪水预报断面,增加防洪调度的区域,提高预报的精度,提升洪水调度的技术水平。3、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二期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一期工程建设的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与存储、数据库、数据汇集与应用支撑平台、综合数据库、业务应用系统等各种资源,尽量减少设备的重购和开发的重复。加强系统集成,有效地将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和二期工程建设集成为一体,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整体作用。4、投资分摊与任务分担二期工程的建设内容涉及水利部、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在水利部和地方分别实施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的建设内容由国家投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内容中为水利部、流域机构提供支撑和服务的部分由国家和省共同按比例投资,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提供支撑和服务的部分由各省投资。2.3建设任务2.3.1信息采集系统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完成覆盖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7个水情分中心和相应933个中央报汛站的采集设备、报汛站与水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通信信道、以及水情分中心的信息管理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完成覆盖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1个工情分中心建设及相应的移动采集系统建设。具体建设内容为:381个工情分中心;以分中心为基本单位配备险情移动采集设备,对7个流域机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情分中心配置2套,其他单位工情分中心配置1套,所有移动采集要实现与工情分中心的信息传输;实施工情分中心的应用系统建设和接入骨干网的网络设施建设。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59个县(区)级和322个地市级旱情信息统计报表系统。建设覆盖全国2259县(区)的墒情采集系统。在全国的每个水情分中心配备一套墒情采集标定设备;在全国的2259个县(区),每县配置1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每一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动态监测5个墒情监测点;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和华北)的1154个县(区)的1154个固定墒情监测站建设。墒情监测信息报送流程遵循各单位的水情信息传输流程。市、县级单位可通过网络共享旱情信息。2.3.2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47套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为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提高移动指挥能力。2.3.3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任务:1、扩大水利部与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带宽,优化水利部机关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之间的骨干网网络系统,增建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与水利部之间的连接;2、建设与国家防总成员单位之间的网络连接;3、建设与中国气象局、流域气象中心等气象部门的网络连接;4、建设具备数据容灾能力的异地灾备系统。安全系统建设任务:1)水利部机关安全认证平台(CA系统)扩充方案,新建7个流域机构网络中心的安全认证平台方案;2)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31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络中心的安全集中管理平台方案;3)在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网络中心划分安全域方案及对重点安全域进行安全防护的方案;4)根据等级保护要求,设计骨干网的安全加固方案;5)制定安全;2.3.4数据汇集平台与应用支撑平台1、数据汇集平台完善一期工程开发的数据汇集平台并扩大应用范围,实现新建157个水情分中心水雨情信息(包括土壤墒情)到所属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汇集;7个流域机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情信息的汇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旱情信息的汇集;31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灾情信息的汇集;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汛抗旱管理信息的汇集。2、应用支撑平台遵从一期工程建设的应用支撑平台的技术体系和框架结构,扩充、完善平台资源与服务功能,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完善相关的标准与开发规范,形成基于统一技术架构的防汛抗旱业务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2.3.5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历史洪灾数据库和热带气旋数据库已经完成建设任务。二期工程重点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图形库、旱情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和洪涝灾情数据库的续建和新建工作。1、防洪工程数据库二期工程防洪工程数据库建设覆盖范围包括全国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洪工程数据库包括基础工情数据库和实时工情数据库。1)基础工情数据库在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基础上,补充完成非重点防洪调度区段的大中型和重要小型防洪工程;新增重点防洪调度区段的跨河工程、治河工程、地下水监测井和灌区四类工程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入库,形成四级(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分中心)防洪工程数据库;完成新建工情分中心数据库部署。每一类工程的建设范围参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具体规定如下:河流:普查流域面积为50km2及以上河流的名称、位置、流域面积和数量。湖泊:常年水面面积在1km2及以上湖泊的名称、位置、常年水面面积和数量。水库:总库容≥10万m3,不含地下水库。水闸:过闸流量≥5m3/s只计江、河、湖泊、渠道上或水库岸边的水闸工程(不含船闸及挡水坝枢纽上的泄洪闸和冲沙闸)。机电排灌站(泵站):装机流量≥1m3/s,或装机功率≥50kW,只计江、河、湖泊、渠道上或水库岸边的泵站工程。各类工程名录可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清查登记名录。其他类别工程建设范围,参照二期可研确定的建设范围。2)实时工情数据库与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相配合,建设水利部、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工情分中心的实时工情数据库。实时工情数据库存储工情采集系统采集的实时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工程险情信息,包括决口、漫溢、管涌、陷坑、滑坡、裂缝、崩岸、滑动、闸门损毁、渗水、淘刷、溃坝、倾覆、坍塌、控导工程冲毁、堰塞湖和其它险情信息,以及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信息。2、社会经济数据库在一期建设930个县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基础上,重点建设覆盖全国1118个县(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县为基本统计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库,并与县级行政区划空间数据连接。建设覆盖全国96个蓄滞洪区(涉及10个省)以乡镇为基本统计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库,并与乡镇行政区划和蓄滞洪区边界空间数据连接。3、图形库1)1:25万比例尺图形库运用1:5万图形库建设成果,补充1:25万比例尺图形库中水利专题图层中的中小工程位置和属性。即将1:5万图形库中的河流、湖泊、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灌区的属性信息,添加到1:25万数据库中。2)1:5万比例尺图形库除去一期工程完成的3118幅,水利前期项目中国中东部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完成7655幅外,在二期工程中完成分布在西部的10187幅1:5万比例尺数据。建设方式通过整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包括河流、水库、湖泊、堤防、海堤、水闸、泵站、灌区、控制站等11类。新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以外3个专题图层,即跨河工程、治河工程、险工险点。4、旱情数据库以旱情统计信息为基础,在一期工程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旱情数据库建设。5、洪涝灾情数据库以灾情统计信息为基础,进行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洪涝灾情数据库建设。2.3.6业务应用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水雨情业务应用系统、防汛业务应用系统、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1、水雨情业务应用系统重点增加完善水利部、7大流域机构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报分级管理所需要建设的断面方案,扩充和优化水利部和流域级洪水预报系统。根据中国气象局天气雷达信息传输技术要求提高水利部和流域机构与气象部门间信息传输能力,在一期工程天气雷达信息应用试验的基础上建设水利部和各流域机构的天气雷达信息应用系统。2、防汛业务应用系统重点对水利部和流域级防洪调度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和完善。主要是扩充防洪调度系统建设范围,调整和补充防洪调度区域,全面建成覆盖全国主要防洪区域的防洪调度体系;提高完善防洪调度系统功能,增加系统的可视化、实时性和应急处理等功能,提高完善流域级调度模型功能,增强调度模型的实用性。在水利部、流域机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洪灾评估系统,建立洪灾评估指标体系;中央集中开发原型洪灾评估系统,并部署到7大流域机构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需求,实施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定制构成各级洪灾评估系统。结合遥感技术,由中央集中开发遥感灾情评估子系统,其评估成果供流域、省级灾情评估系统共享使用。3、抗旱业务应用系统重点建设完善水利部包含旱情监视、旱情分析与预测、旱情会商和旱情评估等4大功能的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并部署到7大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需求,实施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定制建设各级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结合遥感技术,由中央集中开发遥感旱情监测业务系统,其旱情监测成果供流域、省级抗旱业务系统共享使用。4、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重点是整合原有的各类系统的信息查询与服务功能,基于应用支撑平台和门户技术,开发集水雨情、气象、工情、旱情、灾情、天气雷达等防汛抗旱信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由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个性化较强,中央、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分别建设中央、流域、省级综合信息服务系统。2.3.7视频监控系统在防洪重点地区选取120个特别重要的防洪工程(断面78、重要行蓄洪区19、水库23)作为试点建立视频监视系统,每个工程配置2个监控点,配置视频监控设备以及相应设施240套。在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以及安徽、湖北、湖南、浙江、黑龙江、吉林、广西、广东、山东、福建、辽宁、河南、河北、江西、江苏、北京、天津建立共25个视频监控中心。2.3.8系统集成与整合涵盖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中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心的系统集成,包括二期工程的建设集成和一、二期工程整体优化集成。整合已有的视频会议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第3章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和进一步开展需求调研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55号令中关于《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编制要求》,初步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二期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方案;进一步确定各项建设内容、建设方案的技术细节;进一步明确各单项工程的划分和组织实施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并确定二期工程的经费概算、经费筹措方案,以及年度投资比例;进一步确定二期工程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并明确分工责任。进一步确定二期工程建设的周期和年度实施。3.1工程概述以下部分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编写。3.1.1工程项目名称1、工程项目名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2、水利部报告名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3、流域机构报告名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流域初步设计报告》。4、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名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设计报告》。3.1.2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1、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责任人:姓名职务水利部参建单位名单2、**流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责任人:姓名职务**流域机构参建单位名单3、**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责任人:姓名职务**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建单位名单3.1.3初设及概算编制单位1、水利部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单位。2、流域机构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单位。3、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单位。4、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及设计资质(如有多家单位应全部列出),并附资质复印件。3.1.4概算编制依据参照3.16.2列出所有概算编制的依据,包括文件、规范、参考资料等的名称、印发单位、文件号、规范编号等。3.2工程建设单位情况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依据有关文件规定摘录与项目有关职能的全部条款。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介绍实施机构与项目建设单位的关系,及其有效职责范围。3.3需求分析1、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结论:如果与可研报告一致可以直接引述,如果有变化,对变化部分论述变化内容及其理由。2、系统功能指标:列出量化指标,列出各分系统,特别是业务应用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及指标要求。3、信息量指标:列出量化指标,分析系统各种信息的量化指标,网络传输的信息量级分析,各类数据库的基本信息量、周期性增量的分析。4、系统性能指标:列出量化指标,描述各类设备的性能指标,网络的性能指标,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各分系统的性能指标。并需明确项目建设边界。3.4总体建设方案和总体结构1、项目建设原则:阐述项目建设原则,并与本期项目设计方案一致。2、项目目标:基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阐述建设将达到的目标。3、项目建设任务与内容:基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阐述项目建设任务和内容。可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任务及内容范围内,在投资不突破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内容的适当调整。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基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示,要用文字、符号或颜色显著标明二期工程与总体的界线和相互关系,说明哪些是一期工程已经建设的内容,哪些是二期工程将建设的内容。3.5系统的主要功能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技术兵团应基于二期可研,结合各单位实际,提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成后总体上可实现的主要功能。从全国整体角度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成后,总体上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1、全部中央报汛站的雨量、水位观测全面采用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技术,观测精度满足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国家防总可在20分钟内收集齐全部中央报汛站的水情信息。2、初步实现全国土壤墒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实现工情、旱情、洪涝灾情统计信息和防汛抗旱管理信息采集的规范化、数字化和传输的网络化。3、实现对120个重点工程视频监控。4、通过水利部、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形成标准统一的全国水利应急指挥体系。5、可依据卫星云图、天气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天气雷达资料,结合短、中、长期天气预报,针对水利特点和防汛抗旱需要,进行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防汛抗旱提供短期、中期降雨预报和干旱专题信息,可以应用天气雷达实时监测全国强降雨过程,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度和暴雨监测的时效性。能对7个流域机构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大江大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控制站、主要潮位站、重点大型水库和重要行蓄洪区提供优等或不低于《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规定的预报精度、符合预见期要求的洪水预报。、6、能在洪灾发生前估算发生在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内重点区域的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淹没范围,预估洪水灾害发生时可能的强度和经济损失;能在实际洪水发生过程中,快速判断洪水的影响范围、受灾人口、淹没损失等;能收集、传输灾后统计信息,汇总分析灾害统计信息,为核实实际发生的灾害损失提供技术手段。7、在国家防总和流域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调度系统,能针对不同的防洪形势,结合实时水、雨、工情信息和降雨洪水预报以及灾情评估,提出多种防洪工程调度方案及其比较和综合评价,供高层决策。8、在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系统支持下,能够实现全国省级、流域机构、中央防汛抗旱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能为各类用户提供快速、图文并茂的汛情、旱情查询和监视。3.6信息采集系统3.6.1水情信息采集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在附件4《水情分中心及中央报汛站名录》范围内核实各水情分中心及各监测站的实际建设内容,确定采用的技术和相应的建设方案,形成完整的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部分的设计。3.6.1.1设计范围基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二期工程范围内建设的水情分中心,以及分中心所属相应的中央报汛站的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及报汛通信网络的设计。水情分中心、中央报汛站的名录及相应的建设内容参见附件4《水情分中心及中央报汛站名录》。3.6.1.2设计内容一、水文测验1、雨量观测2、水位观测二、报汛通信1、提出每个水情分中心的报汛网络结构(单一星型网或有集合转发站的星形网)。2、进行报汛通信信道选定。3、提出设备配置(包括电源和防雷设备)。三、水情分中心1、提出水情分中心的网络基本结构。2、提出每个水情分中心的设备配置清单。3、提出每个水情分中心的基本建设任务。3.6.1.3设计要求描述每个水情分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技术指标,确定每个水文监测站改造的具体内容及信息传输方式。水情分中心设计的具体要求,参见附件1《水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要求》。3.6.2工情信息采集工情信息采集包括工情分中心、险情移动采集和实时工情信息上报系统。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在附件5《工情分中心名录》范围内核定建设内容,确定采用的技术和相应的建设方案,形成完整的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3.6.2.1设计范围各单位应基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附件5《工情分中心名录》进行二期工程范围内的工情分中心以及所属的险情移动采集设备设计。实时工情信息上报软件的开发与完善由二期工程的数据汇集平台部分统一完成,其设计和管理由中央统一组织。工情分中心的业务应用系统设计由流域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各工情分中心的需求,按照统一建设的模式设计。3.6.2.2设计内容1、信息流程分析及信息分类(水利部初步设计工作组统一设计);2、工情分中心设计;3、险情移动采集设备配置设计;3.6.2.3设计要求工情信息采集设计的具体要求参见附件2《工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要求》。3.6.3旱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包括旱情统计上报系统及墒情采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在附件7《旱情信息采集单位及土壤墒情信息采集站(点)名录》范围内核实各地市、各县级建制数量以及固定墒情监测站、移动墒情监测设备的数量,明确每个县相对固定的5个移动墒情监测点,确定采用的技术和相应的建设方案,形成完整的二期工程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3.6.3.1设计范围二期工程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是:建设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59个县级和322个地市级旱情信息统计报表系统。建设覆盖全国2259个县的墒情监测站及墒情信息采集体系。调整后的地市、县级建制的名录及相应的建设内容参见附件7《旱情信息采集单位及土壤墒情信息采集站(点)名录》。3.6.3.2设计内容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59个县(区)和322个地市级防办的旱情信息统计报表系统及网络传输系统。旱情信息统计上报软件的开发与完善由二期工程的数据汇集平台部分统一完成,其设计和管理由中央统一组织。2、在全国水文部门的266个水情分中心,名单见附件8《配备墒情采集标定设备的水情分中心名录》,每个水情分中心配备一套墒情采集标定设备,对整个区域的墒情监测仪器进行标定;在全国的2259个县(区),每个县(区)配置1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按一套移动墒情监测设备最多动态监测5个墒情监测点设计,共需确定11295个移动墒情监测点,墒情移动监测设备由所属的水情分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根据旱情发生发展等的需要,开展应急和补充监测;三北地区的1154个县(区),每个县(区)范围内建设1个固定墒情监测站。3.6.3.3设计要求旱情统计信息要以国家防办制定的旱情信息统计报表为标准,墒情信息监测要符合水利行业标准《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364-2006)。旱情统计信息报送流程设计如下:县级旱情统计单位(县防办)通过远程登录填报或本地编辑远程传输的方式报送到省级(省防办),并集中存储在省级数据库中;地市级旱情统计单位(地市防办)通过远程登录对所属各县统计单位进行汇总、审核;省级(省防办)汇总审核全省数据,并通过远程传输的方式报送到国家防办。墒情监测信息报送流程设计如下:墒情监测信息应按照水情信息传输方式,由监测站(点)传送到所属水情分中心(水文分局),再由水情分中心传送到省水情中心(省水文局);也可由监测站(点)直接传送到省水情中心,再通过网络传送给所属的水情分中心。县(区)、地市级防办可通过网络共享旱情信息。具体要求见附件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要求》。3.6.4工程视频监控试点3.6.4.1设计范围基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补充材料,对重点工程进行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并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对120个重点工程视频监视点数量及设备配置做相应的调整。重点工程视频监视点的名录及相应的建设内容参见附件6《视频监控点名录》。此部分内容由水利部初步设计工作组统一设计,各地做好配合。3.6.4.2设计内容1、视频监控试点和视频监控中心总体结构和功能设计。2、视频监控试点详细技术实现方案(含设备配置、部署方案)。3.6.4.3设计要求1)提出视频监控试点项目的建设范围,即视频监控点的名录、工程类别、和监视对象等信息。2)提出视频监控试点项目的总体结构,并设计其详细视频流程图。3)提出视频监控中心的分级设计,并给出不同级别的功能设计。3)提出视频监控试点项目的详细设备配置数量及核心设备的技术指标。4)提出视频监视点管理单位。3.7移动应急指挥平台3.7.1设计范围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对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现状及设备配置做相应的调整。此部分内容由水利部初步设计工作组统一设计。3.7.2设计内容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15套移动应急指挥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套移动应急指挥平台。3.7.3设计要求1、给出各流域机构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的实际配置数量。2、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的实际需求及具体设备配置。3、提出每套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的组成部分。4、提出车体改装的技术要求。5、提出各地面接收系统的技术指标。6、提出车载卫星及其它通信系统技术指标。7、提出配备的单兵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8、提出语音、图像、视频信息传输的技术指标。9、在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经费概算方案。10、设计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的布局及实际运用策略。3.8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统3.8.1设计范围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主要范围为国家防办及各流域机构,水利部与国家防总成员单位,水利部与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各流域机构与各流域气象中心的网络连接与改造。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等网络设计纳入相应的分中心。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安全体系的设计范围应主要包括水利部、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存储、应用等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系
/
本文档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