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操作系统习题及参考答案

2020-04-20 25页 doc 738KB 18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振兴

人民教育工作者

举报
操作系统习题及参考答案操作系统习题集参考教材:汤小丹等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炎祥等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邹恒明著,计算机的心智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1选择题1.下列哪一条是在操作系统设计中引入多道程序技术的好处?AA.使并发执行成为可能B.简化操作系统的实现C.减少对内存容量的需求D.便于实施存储保护2.WindowsXP属于下列哪一类操作系统?BA.单用户单任务B.单用户多任务C.多用户D.批处理3.下列哪一条不是批...
操作系统习题及参考答案
操作系统习集参考教材:汤小丹等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何炎祥等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邹恒明著,计算机的心智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1选择题1.下列哪一条是在操作系统设计中引入多道程序技术的好处?AA.使并发执行成为可能B.简化操作系统的实现C.减少对内存容量的需求D.便于实施存储保护2.WindowsXP属于下列哪一类操作系统?BA.单用户单任务B.单用户多任务C.多用户D.批处理3.下列哪一条不是批处理系统的优点?DA.吞吐量大B.资源利用率高C.系统开销小D.响应及时4.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作出响应的操作系统是(C)A、分时系统B、网络系统C、实时系统D、批处理系统5.UNIX系统是一个____C______操作系统。A、单用户B、单用户多任务C、多用户多任务D、多用户单任务6.在分时系统中,当用户数一定时,影响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是_B_。A、时间片B、调度算法C、存储分配方式D、作业的大小7.WindowsNT属于哪一类操作系统?BA、单用户单任务B、单用户多任务C、单道批处理D、多用户8.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多道程序可同时进入A,在A的位置B,为使多道进程并发执行必须为每个用户作业创建进程,批处理系统由C创建,而分时系统由D创建。选择答案:(1)内存(2)系统(3)固定(4)不定(5)进程调度(6)中级调度(7)作业调度(8)输入进程(9)系统调用(10)命令解释进程 答案 A B C D 1 4 7 101.2填空题1.在手工操作阶段,操作员在进行装卸卡片或磁带等手工操作时,CPU处于空闲等待,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人机矛盾。2.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为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3.批量处理系统的缺点为周转时间长;缺乏人工干预(人机交互)。4.多道批处理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操作系统的形成。5.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6.分时系统的特征为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四个基本特征。7.以多道程序设计为基础的现代操作系统具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异步性。8.计算机系统按用户指定的步骤,为用户一次上机解题所完成的工作的总和称为作业。9.从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可把操作系统分为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处理机管理和作业管理五大部分。10.单道批处理系统是在解决人机矛盾和CPU与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1.3判断题1.分时操作系统必然建立在多道程序技术的基础之上。错2.联机批处理解决了作业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和手工操作时间。对3.交互性是批处理系统的一个特征。错4.解决了作业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和手工操作时间。对5.过载保护是分时系统的一个特征。错6.多道程序的引入是为了提高CPU的利用率。对7.多道程序技术可将一台物理CPU虚拟为多台逻辑CPU。对8.在分时系统中,时间片越小,一个作业的总运行时间越短。错1.4简答题1.研究操作系统的主要观点有那些?答:(1)资源的观点:研究如何对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怎样使计算机系统协调一致地、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如何既发挥计算机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服务质量,又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2)用户观点:操作系统是一个黑盒子,配置了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与原来真实的物理计算机迥然不同,因为它提供了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更方便手段,构造了一台虚拟机,采用的操作命令决定了虚拟机的功能。(3)进程观点:从进程角度分析操作系统,则所有进程的活动就构成了操作系统的当前行为,在每一个瞬间都有一棵进程家族树,它展示着操作系统行为主体的一个快照。(4)模块分层观点:用模块分层观点讨论模块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讨论如何形成操作系统的架构,如何安排连结这些程序模块才能构造一个结构简单清晰、逻辑正确、便于分析和实现的操作系统。2.什么是操作系统?简述现代操作系统的特征。答: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有效地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方便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从而起到连接计算机和用户的接口作用。现代操作系统具有如下特征:3.操作系统和用户程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及其界面给用户程序提供各种服务,用户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如用户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读写磁盘,这时就要调用操作系统的服务来完成磁盘读写操作。另一方面,用户程序不可能先于操作系统启动之前启动,因此每次启动一个用户程序,都相当于操作系统将控制转移给用户程序;而在用户程序执行完毕后,又将控制还回给操作系统。从这个角度看,操作系统是主程序,用户程序是子程序,操作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不断地调用各种应用程序。因此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可以看作是互相调用,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关系。4.推动操作系统进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推动操作系统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计算机功能和复杂性的不断变化。成本降低意味着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更为先进的计算机;而复杂性的提高自然需要操作系统能力的提高。另外,操作系统和攻击者之间的博弈也是影响操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5.试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答:操作系统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状态机操作系统(1940年以前)。此时计算机尚处于萌芽状态,操作系统运行在英国人贝巴斯想象的自动机上。驱动这一阶段操作系统的动力是个人英雄主义。第二阶段: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端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这种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端操作系统(SOSC,singleoperator,singleconsole)的操作系统是刚出现计算机时人们能想到的最直观的控制计算机的方式,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ENIAC计算机为代。操作系统提供一个命令供用户使用,满足用户基本的人机交互需求。(串行执行)第三阶段: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操作缓慢,致使SOSC的运行效率低下,即人机矛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出现了批处理操作系统,以IBM的1401和7094为代表。用户首先将自己的程序编在卡片或纸带上,交给计算机管理员,管理员在收到一定数量的用户程序后,将卡片及纸带上的程序和数据通过IBM1401机器读入,并写在磁带上。然后,计算机操作系统将这盘磁带加载到IBM7094上,一个个地运行用户程序,运行的结果写到另一个磁盘上。所有程序运行完毕后,将存有结果的磁盘连接到IBM1401上输出。因此批处理操作系统就是由批处理监视器和原来的操作系统库函数组成的。(串行执行)第四阶段: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批处理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高速设备(CPU)等待低速设备(I/O)的问题。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CPU和I/O重叠运行,以IBM的OS360为代表。同一时间可以运行多个程序(宏观上),但控制计算机的人还是一个,即用户将自己的程序交给计算机管理员,再由管理员负责加载运行。(并发执行)第五阶段:分时/实时操作系统(20世纪70年代)。分时操作系统是为了解决人机交互问题而出现的,以MULTICS和UNIX为代表。用户重新回到了机器的前面,通过RS232与主机进行通信,管理自己的程序;主机给每个用户分配一定的时间片,轮流地为各个用户服务。实时操作系统是为了解决对计算机相应时间有严格要求的临界系统或应用而产生的,以VxWorks和EMC的DART为代表。第六阶段:现代操作系统(1980年以后)。是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出现的结果,代表性的有DOS,Windows,Unix和Linux等。这时以信息安全、网络为主要特征。6.现代几个典型操作系统所属的类型?答:操作系统是由于需要而产生的,它随着计算机技术本身及其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它的功能由弱到强,现已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经历了手工操作、早期批处理阶段、执行系统阶段、多道程序系统阶段、分时系统、实时系统、通用操作系统。进入80年代,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微处理机的出现和发展,操作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单用户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及智能化操作系统。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以DOS操作系统为代表,继CP/M操作系统之后,还出现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盘操作系统。还包括Windows3.1/3.2/95/98等版本。多用户多道作业和分时系统,其典型代表有UNIX、XENIX、OS/2以及WindowsNT及其后来版本的操作系统。1.5综合题1.假设有一个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的计算机系统,其中每个作业都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对一个作业,在一段计算周期T中,一半的时间用于I/O,另一半时间用于处理器操作。每个作业总共运行N段计算周期。有几个定义如下:周期(TurnaroundTime)=完成一个作业实际用的时间;吞吐量(Throughput)=在一时间段T中完成的平均作业数;处理器使用率(ProcessorUtilization)=处理器处于激活态(非等待)时间的百分比。计算当有1,2或4个作业并发执行时的周期、吞吐量和处理器使用率,假设时间段T按一下任一种方式分布:(1)I/O在前半段,处理器运行在后半段;(2)将T分为4段,I/O在第1,4段,处理器运行于第2,3段。答:(1)I/O在前半段,处理器运行于后半段 1 2 N 完成时刻 运行时间 利用率 A I/O CPU I/O CPU I/O … … CPU I/O CPU N N 50% 1 2 N A I/O CPU I/O CPU I/O … I/O CPU I/O CPU N N/2 N B I/O CPU I/O CPU … CPU I/O CPU I/O CPU N+1/2 N/2 N+1/2 1 2 3 2N-1 2N A I/O CPU I/O … I/O CPU 2N N/2 2N B I/O CPU … I/O CPU 2N-1/2 N/2 C I/O CPU … I/O CPU 2N N/2 2N+1/2 D I/O CPU … CPU I/O CPU 2N+1/2 N/2 (2)I/O在第1、4段,处理器运行于第2、3段 1 N A I/O CPU CPU I/O I/O CPU … I/O I/O CPU CPU I/O N N 50% 1 N A I/O CPU CPU I/O I/O CPU CPU I/O I/O CPU CPU I/O N N/2 N B I/O CPU CPU I/O I/O CPU CPU I/O I/O CPU CPUI/O N+1/2 N/2 N+1/2 A 1 2 3 B I/O CPU CPU I/O I/O CPU CPU … 2N-3/4 N/2 2N C I/O CPU CPU I/O I/O CPU … 2N-1/2 N/2 D I/O CPU CPU I/O I/O … 2N N/2 2N+1/2 I/O CPU CPU I/O I/O … 2N+1/2 N/2 当同时运行2个作业时,系统吞吐量和CPU利用率显著增加,表明系统被充分利用。但当作业增加到4个时,吞吐量和CPU使用率变化不大,但平均周期却增加一倍,表明系统负荷过重,作业处理时间明显增长。2.某计算机用Cache、内存和磁盘来实现虚拟内存。如果某数据在Cache中,访问它需要tA(ns);如果在内存但不在Cache中,则需要tB(ns)的时间将其装入Cache然后开始访问;如果不在内存中,需要tC(ns)将其读入内存,然后用tB(ns)读入Cache。如果Cache命中率为,内存命中率为,则平均访问时间是多少?答: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平均访问时间为:==3.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答: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操作系统的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趋势下,操作系统的发展面临着两个不同的方向选择:一是微内核,二是大而全的全方位发展。微内核操作系统虽然有不少人在研究,但在工业界获得认可的并不多。对工业界来说,操作系统是向着多功能、全方位方向发展的。另外,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构建可靠、可用和安全的操作系统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从Unix的1400行代码到WindowsXP的4000万行代码,这种系统的爆炸性增长给系统的可靠、可用和安全性带来的安全隐患,在短时期内是很难解决的。综上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很难预测。4.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4.简述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答: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是由微软公司从1985年起开发的一系列视窗操作系统产品,包括个人(家用)、商用和嵌入式3条产品线(图1.4)。个人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Me、Windows95/98,及更早期的版本Windows1.x、2.x、3.x等,主要在IBM个人机系列上运行。商用操作系统是Windows2000和其前身版本WindowsNT,主要在服务器、工作站等上运行,也可以在IBM个人系列机上运行。嵌入式操作系统有WindowsCE和手机用操作系统stinger等。WindowsXP将使家用和商用两条产品线合二为一。截止至20世纪末,全世界运行各种Windows版本的计算机有两亿台左右。微软公司从1983年开始研制Windows操作系统。当时,IBMPC进入市场已有两年,微软公司开发的磁盘操作系统DOS和编程语言BASIC随IBMPC捆绑销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Windows操作系统最初的研制目标是在DOS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多任务的图形用户界面。不过,第一个取得成功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并不是Windows,而是Windows的模仿对象——苹果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MacOS(运行于苹果公司的Macintosh个人计算机上),Macintosh机及其上的操作系统当时已风靡美国多年,是IBMPC和DOS操作系统在当时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当年苹果公司曾对PC机和Windows操作系统不屑一顾,并大力抨击微软公司抄袭MacOS的外观和灵感。但苹果机和MacOS是封闭式体系(硬件接口不公开、系统源代码不公开等),而IBMPC和MS-DOS是开放式体系(硬件接口公开、允许并支持第三方厂家做兼容机、公开操作系统源代码等)。这个关键的区别使得IBMPC后来者居上,销量超过了苹果机,并使得在IBMPC上运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率超过了MacOS,成为个人计算机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操作系统。5.简述UNIX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答:“UNIX”这个名字是取“Multics”的反义,其诞生背景与特点一如其名。Multics项目(MULTiplexedInformationandComputingService)由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Telephone)Laboratories,简称BTL)、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发,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同时支持数千个用户的分时系统,该项目因目标过于庞大而失败,于1969年撤销。退出Multics项目后,1969年中期,贝尔实验室的雇员Thompson开始在公司的一台闲置的只有4KB内存的PDP-7计算机上开发一个“太空漫游”游戏程序。由于PDP-7缺少程序开发环境,为了方便这个游戏程序的开发,Thompson和公司的另一名雇员Ritchie一起用GE-645汇编语言(以前曾用于Multics开发)开发PDP-7上的操作环境。最初是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很快又添加了一个进程子系统、一个命令解释器和一些实用工具程序。他们将这个系统命名为UNIX。此后,随着贝尔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他们将UNIX移植到PDP-11上,并逐渐增加了新的功能。很快,UNIX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内部流行,许多人都投入到它的开发中来。1971年,《UNIX程序员手册》第1版出版,这之后直到1989年,贝尔实验室又相继发行了10个版本的UNIX和相应的手册。1973年Ritchie用C语言重写了UNIX(第4版),这使得UNIX的可移植性大大增强,这是UNIX迈向成功之路的关键一步。1973年10月,Thompson和Ritchie在ACM(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ry,计算机协会)的SOSP(SymposiumOperatingSystemsPrinciples,操作系统原理讨论会)会议上发表了首篇UNIX论文,这是UNIX首次在贝尔实验室以外亮相。UNIX的第一次移植是由Wollongong大学于1976年将其移植到Interdata机上。其它几次较早的移植包括:1978年,微软公司与SCO公司合作将UNIX移植到Intel8086上,即XENIX系统(最早的UNIX商业变种之一);1978年,DEC公司将UNIX移植到VAX上,即UNIX/32V3(BSD的前身)。UNIX的不断发展导致许多计算机公司开始发行自己机器上的UNIX增值商业版本。UNIX的第一个商业变种是1977年InteractiveSystems公司的IS/1(PDP-11)。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商业变种有SUN公司的SunOS、微软公司与SCO公司的XENIX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UNIX的迅速发展,众多大学和公司的参与,使得UNIX的变种迅速增多。这些变种主要围绕3条主线:由贝尔实验室发布的UNIX研究版(FirstEditionUNIX到TenthEditionUNIX,或称V1到V10,以后不再发行新版;由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布的BSD(BerkeleySoftwareDistribution)和由贝尔实验室发布的UNIXSystemⅢ和SystemV。到20世纪80年代,UNIX已在从微型机到巨型机等众多不同机型上运行。作为通用操作系统,当时UNIX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各计算机厂商的专有系统,如IBM的OS360/370系列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UNIX已经出现了很多变种,变种增多导致了程序的不兼容性和不可移植(同一应用程序在不同UNIX变种上不能直接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对UNIX进行标准化。这就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出现。1987年,在统一市场的浪潮中,AT&T宣布与SUN公司合作,将SystemV和SunOS统一为一个系统。其余厂商十分关注这项开发,认为他们的市场处于威胁之下,于是联合开发新的开放系统。他们的新机构OpenSoftwareFoundation(开放软件基金会,简称OSF)于1988年成立。作为回应,AT&T和SUN公司联盟亦于1988年形成了UNIXInternational(UNIX国际,简称UI)。这场“UNIX战争”将系统厂商划分成UI和OSF两大阵营。UI推出了SVR4,而OSF则推出了OSF/1。虽然两者都是UNIX,但他们在系统构架、命令操作以及管理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两者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两种UNIX系统并存,却又不能相互兼容,这对用户非常不利,因而直接影响了UNIX对用户的吸引力。随着Microsoft公司的迅速崛起,并以惊人的速度由传统的PC机市场向工作站和网络市场扩张,迫使UI和OSF两大阵营不得不相互让步、握手言和,从而共同制定了应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标准技术规范,并联合开发共同开放软件环境COSE(CommonOpenSoftwareEnvironment)。6.简述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答:Linux最初是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系大学生LinusTorvalds,在从1990年底到1991年的几个月中,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课程学习和后来上网使用而陆续编写的,在他自己买的Intel386PC机上,利用Tanenbaum教授自行设计的微型UNIX操作系统Minix作为开发平台。据Linus说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要编写一个操作系统内核,更没想到这一举动会在计算机界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最开始是一个进程切换器,然后是为自己上网需要而自行编写的终端仿真程序,再后来是为他从网上下载文件而自行编写的硬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操作系统内核,出于对这个内核的信心和美好的奉献与发展愿望,Linus希望这个内核能够免费扩散使用,但出于谨慎,他并没有在Minix新闻组中公布它,而只是于1991年底在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台FTP服务器上发了一则消息,说用户可以下载Linux的公开版本(基于Intel386体系结构)和源代码。从此以后,奇迹发生了。1993年,Linux的第一个产品——Linux1.0版问世的时候,是按完全自由版权进行扩散的。它要求所有的源代码必须公开,而且任何人均不得从Linux交易中获利。然而半年以后,Linus开始意识到这种纯粹的自由软件理想对于Linux的扩散和发展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障碍而不是一股推动力,因为它限制了Linux以磁盘复制或者CD-ROM等媒体形式进行扩散的可能,也限制了一些商业公司参与Linux进一步开发并提供技术支持的良好愿望。于是Linus决定转向GPL版权,这一版权除了规定有自由软件的各项许可权之外,还允许用户出售自己的程序复制品。这一版权上的转变后来证明对Linux的进一步发展确实极为重要。从此以后,便有多家技术力量雄厚又善于市场运作的商业软件公司加入了原先完全由业余爱好者和网络黑客所参与的这场自由软件运动,开发出了多种Linux的发布版本,增加了更易于用户使用的图形界面和众多的软件开发工具,极大地拓展了Linux的全球用户基础。Linus本人也认为:“使Linux成为GPL的一员是我一生中所做过的最漂亮的一件事。”一些软件公司,如RedHat、InfoMagic等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己的以Linux为核心的操作系统版本,这大大推动了Linux的商品化。在一些大的计算机公司的支持下,Linux还被移植到Alpha、PowerPC、MIPS及SPARC等为处理机的系统上。随着Linux用户基础的不断扩大,性能的不断提高、功能的不断增加,各种平台版本的不断涌现,以及越来越多商业软件公司的加盟,Linux已经在不断地向高端发展,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计算领域。Linux被许多公司和Internet服务提供商用于Internet网页服务器或电子邮件服务器,并已开始在很多企业计算领域中大显身手。1998年下半年,由于Linux本身的优越性,使得它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进而出现了当时的“Linux热”:首先是各大数据库厂商(Oracle、Informix、Sybase等);继而是其它各大软硬件厂商(IBM、Intel、Netscape、Corel、Adeptec、SUN公司等),纷纷宣布支持甚至投资Linux(支持是指该厂商自己的软硬件产品支持Linux,即可以在Linux下运行,最典型的是推出xxxforLinux版或推出预装Linux的机器等)。即使像SUN和HP这样的公司,尽管它们的操作系统产品与Linux会产生利益冲突,也大力支持Linux,从而达到促进其硬件产品销售的目的。7.自由软件的含义是什么?答:自由软件的自由(free)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免费,第二是自由。免费是指自由软件可免费提供给任何用户使用,即便是用于商业目的,并且自由软件的所有源程序代码也是公开的,可免费得到。自由是指它的源代码不仅公开而且可以自由修改,无论修改的目的是使自由软件更加完善,还是在对自由软件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开发上层软件。总之,可以对它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情,除了一两件不能做的事之外(如不能宣称这个系统是你自己开发的)。自由软件的出现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首先,免费可给用户节省相当的费用;其次,公开源码可吸引尽可能多的开发者参与软件的查错与改进;在开发协调人的控制下,自由软件新版本的公布、反馈、更新等过程是完全开放的。第二章进程管理2.1选择题1.进程在发出I/O请求后,可能导致下列哪种进程状态演变?DA.就绪→执行B.执行→就绪C.阻塞→执行D.执行→阻塞2.“临界区”是指:CA.一组临界资源的集合B.可共享的一块内存区C.访问临界资源的一段代码D.请求访问临界资源的代码3.使用一个信号量协调5个进程对3个同类临界资源的访问,下列哪个信号量值不应该出现?DA.3B.0C.–1D.–34.使用一个信号量协调6个进程对2个同类临界资源的访问,下列哪个信号量值不应该出现?AA.3B.0C.–1D.–35.“临界资源”是指:CA.正在被占用的资源B.不可共享的资源C.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D.可同时使用的资源6.下列哪种通信方式不属于:一个进程向中间实体发送消息,等待另一进程异步地接收。DA.共享存储区B.消息缓冲C.信箱方式D.共享文件7.如何从用户方式(用户态)转入特权方式(核心态)?DA.使用特权指令B.发生子程序调用C.使用共享代码D.进行系统调用8.进程由就绪状态转变为执行状态是通过以下那个调度程序实现的?BA.作业调度B.进程调度C.中级调度D.驱臂调度9.以下哪个不是程序并发执行时所产生的特性:DA.与速度无关性B.不可再现性C.相互制约性D.通信性10.当某个作业被作业调度程序选中,进入内存开始运行时,作业的状态为:CA.提交状态B.完成状态C.执行状态D.后备状态11.以下哪个不是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性(D)A.封闭性B.顺序性C.无关性D.不可再现性12.在消息缓冲通信方式中,通信的基本单位是___B___。A.文件B.消息C.记录D.字段13.可以使用银行家算法__D_____死锁。A.预防B.检测C.解除D.避免14.在消息缓冲队列中,消息队列属于_A_资源。A.临界B.共享C.永久D.可剥夺15.在操作系统中,进行资源分配、调度和管理的最小独立单位是_C_。A.作业B.程序C.进程D.用户16.进程控制的功能是首先将要参加并发执行的程序A,进程完成时撤销进程,以及控制进程B,进程控制通常是利用C实现的。进程从运行态到阻塞态的转换,由D的进程调用E原语来实现;一个进程因等待某类资源而阻塞,正在执行的进程释放该类资源时调用F原语把阻塞的进程转换为G。正在执行的进程响应外中断后再把阻塞的进程唤醒,被唤醒的进程原来等待的事件为H。选择答案:(1)创建进程(2)分派CPU(3)调入内存(4)状态转换(5)过程调用(6)原语(7)阻塞(8)唤醒(9)正在运行(10)I/O操作(11)就绪态(12)运行态(13)阻塞态 答案 A B C D E F G H 3 4 6 9 7 8 11 1017.如果多个进程共享系统资源或相互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则诸进程是以A方式运行的。对临界资源的访问时采用B方式,对于相互合作的进程采用C方式以协调各进程执行的D。选择答案:(1)共享(2)独立(3)互斥(4)同步(5)次序(6)次数(7)异步 答案 A B C D 4 3 7 218.一个数据(Dtab),在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写者去写,容许RN个读者同时去读。每个读者读前必须在登记表(Tab)上登记,退出时则要删除相应的登记项。对以下流程填入正确语句实现同步操作。(注:Tab=Ω表示登记表为空,即没有读者或写者正在操作Dtab。)varmutex,wmutex,count:semaphore:=1,1,RN//语义?beginparbeginreader:beginrepeatiftab=Ωthen--------tab的初值是多少呢?目前教学中《数据结构》均由Pascal语言改成了C语言。若用Pascal写信号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考试易出差错。P(wmutex)AddentryV(mutex)performreadingdtaboperation;P(mutex)deleteentryifTab=ΩthenV(count);untilfalseEndwriter:beginrepeatperformwritingdtaboperationuntilfalseendparendend选择答案:(1)p(mutex)(2)p(wmutex)(3)p(count)(4)v(mutex)(5)v(wmutex)(6)v(count) 答案 A B C D E F 1 6 5 4 2 519.在分时系统中用户登陆成功,系统要为该终端用户建立A,并把它插入到就绪队列。正在执行的进程请求读磁盘数据,若数据不在输入缓冲区中,则调用B将自己投入到相应的C。选择答案:(1)输入进程(2)子进程(3)终端解释进程(4)激活原语(5)唤醒原语(6)阻塞原语(7)阻塞队列(8)就绪队列(9)运行队列 答案 A B C 3 6 720.在含有线程的系统中,引入线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A,节省只有进程系统的B。线程是一个C单位,线程切换基本不涉及D的再分配。选择答案:(1)吞吐量(2)交互能力(3)并发能力(4)执行(5)资源(6)CPU(7)占有资源(8)时间开销(9)空间开销(10)时空开销 答案 A B C D 3 10 4 521.生产者与消费者分别利用计数信号量empty,full并借助单缓冲buffer进行数据传输:varempty,full:semaphore:=1,0;beginparbeginproducer:beginrepeatproduceaniteminnextp:buffer:=nextp:untilfalse:endconsumer:beginrepeatnextc:=buffer:consumetheiteminnextc:untilfalseendparendend选择答案:(1)wait(full)(2)wait(empty)(3)signal(full)(4)signal(empty) 答案 A B C D 2 3 1 422.利用消息缓冲通信机制进行通信,a为发送进程的发送区首地址,b为接收进程的接收区首地址,mq、mutex、sm分别为接收进程消息队列的队首地址、互斥信号量和同步信号量,对以下发送原语和接收原语实现正确的同步操作:proceduresend(receiver,a)//receiver为接收者,a为发送区首址begingetbuf(a.size,i)i.sender:=a.sender;i.size:=a.size;i.text:=a.text;i.next:=0;getid(PCBset,receiver,j);insert(j.mq,i)signal(j.sm);endprocedurereceive()beginj:=internalname;Wait(j.mutex);b.sender:=i.sender;b.size:=i.size;b.text:=i.text;end选择答案:(1)wait(j.mutex)(2)wait(j.sm)(3)signal(j.mutex)(4)signal(j.sm) 答案 A B C D 1 3 2 i:=delete(j.sm)23.进程get、copy、put分别对缓冲区buffer1、buffer2进行操作。get把产生的数据送buffer1;copy把buffer1的数据复制到buffer2中;put把buffer2中的数据取出来打印。请选择相关的wait、signal语句完善给出的流程:流程中s1是get的私用信号量;s2、s3是copy的私用信号量;s4是put的私用信号量。vars1,s2,s3,s4:semaphore:=A;buffer1,buffer2:item;beginparbeginget:beginrepeatproduceaniteminx;wait(s1);buffer1:=x;B;untilfalse;endcopy:beginrepeatwait(s2);C;copybuffer1tobuffer2;D;E;untilfalse;endput:beginrepeatF;y:=buffer2;signal(s3);printdatainy;untilfalse;endparendend选择答案:A:①1,1,1,1②0,1,0,1③1,0,1,0④1,1,0,0B、C、D、E、F:①wait(s1)②wait(s2)③wait(s3)④wait(s4)⑤signal(s1)⑥signal(s2)⑦signal(s3)⑧signal(s4) 答案 A B C D E F 3 6 3 8 5 424.用户级线程与内核线程之间的关系存在多对一、一对一、多对多三种模型。其中:多对一模型是指多个用户级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线程。在这种模型中用户级线程在内核之上支持,并在用户空间通过A实现;对线程的创建、管理、和调度B内核支持;任何一个用户级线程执行了引起阻塞的系统调用,则该C阻塞;开发人员可创建任意多的线程,系统的并发度(并发性能)D。一对一模型是指每个用户级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线程,在这种模型中线程的并发能力E,能F运行在多处理器系统上。多对多模型是指多路复用了许多用户级线程到同样数量或更小数量的内核线程上,开发人员可创建G的用户级线程,内核线程可在多处理器系统上并行运行。选择答案:A:①内核②线程库③原语④系统调用B:①需要②不需要C、D、E、F、G:①线程②程序③进程④任意数量⑤提高⑥并发⑦不变⑧并行⑨有限数量 答案 A B C D E F G 1 1 2 7 5 8 42.2填空题1.Sa、Sb、Sc是已定义信号量,初值分别为1、0、0;x、y、z是公共变量。下面三个并发程序段执行结束后,x=19_,y=10,z=28。prA(){P(Sc);z=x+y;V(Sb);}prB(){y=18;P(Sb);V(Sc);P(Sb);y=z-y;V(Sa);}prC(){P(Sa);x=10;V(Sb);P(Sa);x=z-9;}2.从物理意义上讲,信号量的值大于0时,其值表示有效资源的数量。3.管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为局部于管程的共享变量说明、对该数据结构进行操作的一组过程、对局部于管程的数据设置初始值的语句。4.系统感知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为进程控制块(PCB)。5.从结构上看每个进程由用户程序、用户数据、系统栈、进程控制块组成。6.一段时间内仅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7.在操作系统控制下的多个程序的执行顺序和每个程序的执行时间是不确定的,这种现象称为操作系统的异步性。8.进程的动态特征是指进程是动态创建、动态执行和动态消亡的。9.设有n个进程共享一个临界区,若最多允许m个进程(m<n)同时进入临界区,则所采用的信号量的初值应为m,信号量值的变化范围为[m-n,m]。10.在UnixV系统中,PCB大致可分为进程表项和U区两部分。11.并发进程之间存在着同步和互斥两种关系。12.把执行不能分割的过程称为原语。13.进程调度的两种基本方式为非剥夺调度和可剥夺调度。14.有2个同类临界资源,被5个并发进程访问,使用信号量机制实现互斥,则初值为2,信号量值的变化范围为[-3,2]。15.进程三种基本状态之间有四种基本变迁关系:1、2、3、4,如图所示。对下列给出的每个事件,在括号“()”中分别填上对应的变迁关系。例如:若事件只引起了变迁关系“2”,则只在括号“()”中填入2:若事件引起了变迁关系“2”,随后一定会再产生变迁关系“1”,则在“()”中填入2、1。2.3判断题1.原语仅可在管态下执行。对2.原语可在目态下执行。错3.进程就是作业。错4.所谓并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对5.处理机从目态转变为管态是通过置程序状态字来实现的。错6.所谓并发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错7.操作系统的不确定性是指同一程序使用相同的输入、在相同的环境下,经过多次运行却可能获得完全不同的结果。错8.处理机从管态转变为目态是通过置程序状态字来实现的。对9.广义指令必须在管态下执行。对10.在采用顾客/服务员模型的系统中,服务员必须在管态下运行。错11.在消息缓冲通信中,消息队列属于临界资源。对12.访管中断是由于程序执行特权指令引起的。对13.信号量的值不一定表示某类可用资源的数量。对14.在UNIX系统中所有进程都可在核心态和用户态两种状态下运行。错15.并发指的是在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着许多同时的或并行的活动。错16.在UNIX系统中,所有进程都是利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的。错17.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状态字,将CPU设置为内核态或用户态。对18.所谓的用户态、内核态实际上是处理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程序的状态。对2.4简答题1.对比“进程”和“线程”的异同。答:相同点:(a)二者都具有ID,一组寄存器,状态,优先级以及所要遵循的调度策略。(b)每个进程都有一个进程控制块,线程也拥有一个线程控制块。(c)线程和子进程共享父进程中的资源;线程和子进程独立于它们的父进程,竞争使用处理器资源;线程和子进程的创建者可以在线程和子进程上实行某些控制,比如,创建者可以取消、挂起、继续和修改线程和子进程的优先级;线程和子进程可以改变其属性并创建新的资源。不同点:(a)线程是进程的一部分,一个没有线程的进程是可以被看作单线程的,如果一个进程内拥有多个进程,进程的执行过程不是一条线(线程)的,而是多条线(线程)共同完成的。(b)启动一个线程所花费的空间远远小于启动一个进程所花费的空间,而且,线程间彼此切换所需的时间也远远小于进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c)系统在运行的时候会为每个进程分配不同的内存区域,但是不会为线程分配内存(线程所使用的资源是它所属的进程的资源),线程组只能共享资源。对不同进程来说,它们具有独立的数据空间,要进行数据的传递只能通过通信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而且很不方便。而一个线程的数据可以直接为其他线程所用,这不仅快捷,而且方便。(d)与进程的控制表PCB相似,线程也有自己的控制表TCB,但是TCB中所保存的线程状态比PCB表中少多了。(e)进程是系统所有资源分配时候的一个基本单位,拥有一个完整的虚拟空间地址,并不依赖线程而独立存在。2.为什么要引入信号量集机制。信号量机制可以被用于何种场合?答:1965年,Dijkstra在讨论并发进程时指出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机制。由于操作系统可以被看成一个并发进程集,如果提供一种能支持他们之间合作的可靠机制,用户就能很容易地使用它们。因此它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中。信号量的主要含义和用途如下:3.原语与广义指令的主要区别。答:所谓原语,是由若干条指令所组成都是一个指令序列,用来实现某个特定的操作功能。这个指令序列的执行是连续的,具有不可分割性,在执行时也不可间断,直到该指令序列执行结束。原语是操作系统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原语必须在管态下执行,并且常驻内存。广义指令是作为机器指令的扩充而提供的,以便增加机器的功能。它是通过执行相应的程序模块来实现的,使计算机成为功能强大的虚拟计算机。现代计算机CPU的指令系统中都有一条称为“访管”的指令,用户特别是编程人员可以利用这条指令来访问操作性并向它提出要求。4.管态和目态有何区别?如何区分二态?答:大多数计算机系统将CPU执行状态分为管态和目态。CPU的状态属于程序状态字PSW的一位。CPU交替执行操作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管态又叫特权态,系统态或核心态。CPU在管态下可以执行指令系统的全集。通常,操作系统在管态下运行。目态又叫常态或用户态。机器处于目态时,程序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用户程序只能在目态下运行,如果用户程序在目态下执行特权指令,硬件将发生中断,由操作系统获得控制,特权指令执行被禁止,这样可以防止用户程序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从目态转换为管态的唯一途径是中断。从管态到目态可以通过修改程序状态字来实现,这将伴随着由操作系统程序到用户程序的转换。5.什么是并发?什么是并行?答:并发与并行是两个既相似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并发性,又称共行性,是指能处理多个同时性活动的能力,如下左图所示;并行是指同时发生的两个并发事件,具有并发的含义,如下右图所示。并发则不一定并行,也亦是说并发事件之间不一定要同一时刻发生。所有的并发处理都有排队等候,唤醒,执行至少三个这样的步骤。所以并发肯定是宏观概念,在微观上他们都是序列被处理的,只不过资源不会在某一个上被阻塞(一般是通过时间片轮转),所以在宏观上看多个几乎同时到达的请求同时在被处理。如果是同一时刻到达的请求也会根据优先级的不同,而先后进入队列排队等候执行。6.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是什么?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是:进程状态转换的主要原因有:运行(阻塞:等待某事件的发生(如请求磁盘或键盘等执行I/O操作、等待同步信号、等待消息等)。阻塞(就绪:等待的事件已经发生(如I/O完成,消息已到达)运行(就绪:在可剥夺调度方式中,更高优先级的进程到达;在时间片轮转调度方式中,进程运行的时间片到。7.何谓临界资源?使用临界资源的原则是什么?使用临界资源的诸进程间如何实现进程同步。答: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内存变量、指针、数组等等也是临界资源。入临界区的准则:(1)每次至多有一个进程处于临界区;(2)当有若干个进程欲进入临界区时,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其进入;(3)进程在临界区内仅逗留有限的时间。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实现临界资源的访问同步:(1)锁机制(2)信号量机制(3)管程(4)消息机制8.何谓管程,管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说明引入管程的必要性。答:Hansan为管程所下的定义:“一个管程定义了一个数据结构和能为并发进程所执行(在该数据结构上)的一组操作,这组操作能同步进程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由上述定义可知,管程由四部分组成:局部于管程的数据结构,只能被局部于管程的过程所访问,任何管程之外的过程都不能访问它;反之,局部于管程的过程也只能访问管程内的数据结构。由此可见,管程相当于围墙,它把共享变量和对它进行操作的若干个过程围了起来,所有进程要访问临界资源时,都必须经过管程才能进入,而管程每次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管程,从而实现了进程的互斥。引入管程的必要性:管程的基本思想是将共享变量和对它们的操作集中在一个模块中,操作系统或并发程序就由这样的模块构成。这样模块之间联系清晰,便于维护和修改,易于保证正确性。9.对相关临界区的管理有哪些要求?答:为了使并发进程能正确地执行,对若干进程共享某一变量(资源)的相关临界区应满足以下四点要求:①空闲让进。当无进程处于临界区时,应允许一个请求进入临界区的进程立即进入自己的临界区,有效地利用临界资源。②以忙则等待。当已有进程进入临界区时,其它试图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必须等待,以保证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③有限等待。对要求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应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进入自己的临界区,以免陷入“死等”状态。10.进程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WindowsXP在启动时会有哪些进程产生?答:进程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系统初始化;正在执行进程创立程序(子进程);用户请求创建新进程。在一个系统初始化时,将有许多系统正常运行时必不可少的进程产生。如Windows初始化时自动产生对话管理(SMSS)、登录管理(WINLOGON)、(LSASS),Windows子系统(CSRSS)、Windows壳(explore)等系统进程。11.进程消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进程消亡的主要原因有:进程运行完成而退出(寿终);进程因错误而自行退出(自杀);进程被其他进程强行“杀死”(他杀);进程因异常而强行终结(处决)。12.进程创建的主要步骤是什么?答:进程创建的主要步骤是:分配进程控制块;初始化机器寄存器;初始化页表;将程序代码从磁盘读入内存;将处理器状态设置为“用户态”;跳转到程序的起始地址(即设置程序计数器)。注:最后2步由硬件作为一个步骤一起完成。13.消息队列和管道有何区别?答:管道是一个线性字节数组,发送线程在一端写入信息,接受线程则在另一端读取信息。管道所占的空间可以在内存,也可以在磁盘。而消息队列是一列具有头和尾的消息排列,仅存在于内存。基于此,消息队列与管道的区别在于:2.5综合题1.某宾馆门前有一个出租汽车停车位,假设宾馆每一位顾客出门都要乘坐出租车,并且对顾客约定:如果有其它顾客在此停车位等车则在旁等待;否则在此等车;此停车位有车则乘坐。对出租车作出约定:如果此停车位已停有车,则等待此停车位空闲;否则停到此停车位等待顾客;有顾客则搭载顾客离开。试用P、V原语编写程序描述顾客与出租车的行为。答:设置信号量empty1,empty2,vehicle_ready,cust_ready,其初值分别为1,1,0,0。顾客与出租车的行为描述如下:出租车:repeatP(empty1);进入停车位,等待顾客;V(vehicle_ready);P(cust_ready);顾客上车后,开走;V(empty1);forever顾客:repeatP(empty2);进入停车位,等待出租车;V(cust_ready);P(vehicle_ready);坐上出租车;V(empty2);forever2.使用P、V原语实现图示的前趋关系。答:设置信号量s12,s13,s25,s24,s43,s36,s46,s67,s57,初值均为0。各个进程的描述分别如下:S1:…V(s12);V(s13);S2:P(s12);…V(s24);V(s25);S3:P(s13);P(s43);…V(s36);S4:P(s24);…V(s43);V(s46);S5:P(s25);…V(s57);S6:P(s36);P(s46);…V(s67);S7:P(s57);P(s67);…3.现有四个进程R1,R2,W1,W2,它们共享可以存放一个数的缓冲区。进程R1每次把从键盘上读入的一个数存到该缓冲区中,供进程W1打印输出;进程R2每次从磁盘上读一个数存放到该缓冲区中,供W2打印输出。当一个进程把数存放到缓冲区后,在该数还没有被打印输出之前不准任何进程再向缓冲区中存数。当一个进程已把缓冲区中的数打印输出后,在缓冲区中还没有存入一个新的数之前不准任何进程再从缓冲区中取数打印。用PV操作来协调它们的工作。解:设置信号量:empty,full1和full2,其初值分别为1,0,0。进程描述如下:R1:repeat准备数据;P(empty);放置数据到buff;V(fu
/
本文档为【操作系统习题及参考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