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2019-05-16 16页 pdf 849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蒋辉

人民教师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名词解释】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又称“巴黎手稿”。马克思写于1844年4—8月。(2)涉及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本质、异化劳动的复归等几个范畴。(3)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4)第一次对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述。(5)表明了费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名词解释】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又称“巴黎手稿”。马克思写于1844年4—8月。(2)涉及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本质、异化劳动的复归等几个范畴。(3)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4)第一次对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述。(5)表明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的努力。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共11条。(2)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自己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发表。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提纲》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作为新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初步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雏形和框架,从根本上同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来。(4)《提纲》既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地继承,又是对新哲学的创建和开拓,是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初的萌芽,同时也正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走向唯物史观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里程碑。P33.《德意志意识形态》(1)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2)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3)主要内容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P14(4)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4.《共产党宣言》(1)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在伦敦发表。(2)《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3)主要内容有: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③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④阐明了共产党的行动纲领,为共产党人开展斗争指明了道路。(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25.《反杜林论》(1)全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6年-1878年,恩格斯为批判杜林所写。(2)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第一编,哲学。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阐发了唯物主义物质观、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的阶级论、道德论、平等观等,完整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尤其是“暴力决定论”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编,社会主义。批判了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方法论,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必然性,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4)《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P1686.《单面人》(1)又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2)包括导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3)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经济体制所全面地高度地控制着的“单向度社会”。因此,社会正在变成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人也正在变成只有物质需要的社会管制之工具与材料,思想与哲学变成了为既定现实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4)此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也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7.市民社会(1)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常用的术语。(2)随着近代市民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关系及其设施逐渐摆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政治共同体而具有独立的意义。与此相应,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用“市民社会”这个术语来表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从而与表示国家和法律等政治关系的“政治社会”相对应。(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里使用过这一术语,通常表示当时社会的财产关系等;有时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这个术语主要是表示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政治形式或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又是其基础。后来马克思、恩格斯用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这一科学概念代替了“市民社会”这个术语。8.考茨基(1)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理论家,曾经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堕落为机会主义者。(2)曾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89年参与编辑马克思的遗稿《剩余价值学说史》。恩格斯逝世后,编辑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3)1918年发表《无产阶级专政》,攻击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4)主要著作有《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等。9.杜林(1)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2)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敌视马克思主义。[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3(3)在哲学上,把庸俗唯物主义、康德的形而上学、孔德的实证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拼凑成自相矛盾的庞杂体系,企图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鼓吹发现了新的“社会主义”体系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4)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杜林理论给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肃清影响,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杜林主义进行了批判。10.消费社会列斐伏尔指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主要现象特征就是:(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2)这是一个欲望被制造被引导的心理躁动世界;(3)符号-想象的“假装”成为“现实”;(4)形形色色的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最高物神。11.西方马克思主义1923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12.平等(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13.异化劳动(必考)马克思认为经济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即劳动的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四个方面:(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4)人同人的异化。14.现实中的人马克思用语。指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15.世界历史指各民族、各国家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而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指各民族、各国家摆脱各自孤立发展的状态,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4【名著解析】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一)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二)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性)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意义: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理论的意义: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观的目的、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1.异化:哲学概念。主要是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2.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4)人同人的异化:“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53.异化劳动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异化,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来表现。”通过异化劳动,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马克思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即异化劳动产生出剥削关系和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4.异化劳动的复归(1)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来证明其共产主义理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2)结论:①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②共产主义只是扬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③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④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运动之中。(五)重要补充:当代异化现象1.社会关系的异化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却经历着社会生活的危机,出现反社会行为。自杀式爆炸、枪击、投毒,危害公共安全。目前人们正经受着人际危机的困扰。“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红心蛋、石灰面粉等一系列阴影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公德心缺乏、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使人逐渐远离了人的本性。2.环境的异化人与环境本来是和谐统一的,但目前,水土资源缺乏,全球气温变暖,沙尘暴横行,酸雨增加,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的发展。3.科学技术的异化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异化”了人的发展。核能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人们对植物基因的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人们对动物基因的控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人工生殖技术的产生干预了人的自然生殖程序和行为,使人出现某种“不自然”的状况。4.人的解放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的类特性的发展;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命题,是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内容的理论概括。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内涵。[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61.它揭示了社会的基础和起源。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实践,便没有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条件,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基础。2.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除此以外,政治实践、艺术实践、科学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整个社会生活由此展现出丰富的内容。3.它揭示了社会规律的本质特征。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形成存在并实现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表现为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4.它揭示了理论认识的根源。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二)哲学家的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反对以往在抽象的王国中研究哲学的思想家,主张立足于现实改造世界。按其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性的、实践性的。然而,西方传统的哲学家是学院派的理论家、思想家,他们不关注现实生活,而是在自己构造的“绝对精神”的抽象的世界历史里活动。马克思高明之处,就是用新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本身来解释社会历史,这种说明和解释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实践,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所以能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在改变世界中,才能正确解释世界,这正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表达了马克思对全部哲学的根本批评,显露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实践转向”。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其根本任务不仅是要说明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关于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的观点。马克思不是否认人类具有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类的本质。2.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7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1)说明各种社会关系是彼此影响、制约、渗透的统一体,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2)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四)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1.阶级性“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2.实践性“已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任何真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P4)(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P6)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环境创造人。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详述P7)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一)意识形态1.含义: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导致“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的关系就像照相机中一样是颠倒的。”他还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一方面粉饰统治,一方面作为统治的手段。但是马克思除了在贬义上使用外,主要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2.特征:其一,统治阶级的统治性。其二,对社会真实关系的遮蔽性。其三,伪普遍性和伪人民性。其四,伪永恒性和伪真理性。3.“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P22)(1)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8(2)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3)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4)思想、观念、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产物。人的解放只有通过对旧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4.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斗争(1)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于无声处”推广其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新特点。(2)对策:要区分规律性全球化与西方全球化模式。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应保持清醒认识,尤其是对依托于前沿技术的文化侵略与生活方式颠覆,应有有效的应对策略。(二)唯物史观的前提“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8页)(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三)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现实的自然界作为社会历史基础、从而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应当是伴随着人们的活动而不断变更“人化的自然界”,而不应当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那种非人化的自然界。(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P23)1.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第37页)这里指明了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主义方法的对立,也特别指出了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方法原则。(五)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也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P41)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统治地[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9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出于本阶级利益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六)科学与意识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在社会政治哲学的层面上,意识形态是一个上层建筑的范畴,而科学技术则归属于生产力。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科学是以客观地、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根本特征的,是与“虚假性”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事实判断。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定应该怎样。”意识形态是为人类的思想和行动定向的价值体系,它引导人们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辨别善恶和美丑,提供人类活动的价值框架(),也提供人类追求的价值理想(信仰)。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科学所不能代替的。当然,对某些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它可能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我们辨清这两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功能。2.二者的联系:科学与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意识形态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不断地处于或明或暗的相互冲突之中,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加强或改变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科学理论的发现、检验、修改、发展、应用无不受意识形态(世界观、宗教、道德等)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伟大的科学发现则往往影响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科学成就也常常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利用,被用于论证和维护特定的政治制度。四、《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一)结合《共产党宣言》中世界历史理论,谈谈你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1.世界历史理论指各民族、各国家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而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指各民族、各国家摆脱各自孤立发展的状态,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从总体上看,在近代之前,人类历史是各民族、各国家各自孤立发展的历史。而在近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生产的繁荣和社会化以及需求的扩大,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力图建立世界市场;大工业的建立、交通工具的发展、美洲的发现以及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的发现,使世界市场得以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基础上人类交往普遍化的产物,它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形成。2.对全球化认识目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根据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和思想,世界性历史进程是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必经环节,只有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0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推动社会生产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过程。必然会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必然伴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也伴随着传统安全中的战争威胁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中的恐怖主义、贫富分化……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及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应的。经济全球化给当代资本主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发达国家攫取了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宿命。(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金钱关系。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力量,使得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得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了文明中来。4.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落后的农业,使得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半开化和未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三)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四)阶级斗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1.阶级斗争理论:马恩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后来,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阶级矛盾和阶就斗争,只不过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取代了旧的阶级、旧的压迫条件和旧的斗争形式。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使得阶级与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身于死地的武器,即现代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运用这一武器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无产阶级。2.必然性: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因而真正革命的阶级和未来社会的创造者。(革命性、先进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无产阶级成为资本家增值的手段,资本则成为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力;无产阶级造就了财富,但自己却成了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彻底性)无产阶级的这种历史地位与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掘墓人。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为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对抗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则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自觉的独立运动。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使得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五)《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在当代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1)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理解经济全球化具有指导意义。[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1(2)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六)《宣言》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趋势怎样?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各国经济走向联合的现实过程。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指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的过程;从狭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特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出现的迅速联合的现象和势头。《宣言》中的“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概念,与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同质的内涵,因此,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进程的方法对我们今天认识全球化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启迪意义。(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虽在今天表现得更加充分和明显,但早在150年前已经初露端倪,并马恩所洞察:“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国消费。……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P81)世界市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马、恩在《宣言》中深刻分析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指出正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P81)(3)20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本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认清这一趋势及其内在必然性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实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在这一浪潮中,不进则退,随时有被边缘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可能。启示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在《宣言》中,马恩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变动不安的时代特征及其背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生产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P80-81)(5)《宣言》对资产阶级时代特征的分析,对于我们把握全球化的脉搏,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并没有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一方面与资本主义国内社会关系不停的变动有关,一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有关。从现在的情形看,资本主义并没有消灭竞争,相反,他们在保护竞争,限制垄断。不停地竞争,不断地调整,这可能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表现。现在,我国经济已经纳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互竞争的全球化体系,我们惟有打破过去求安稳的习惯和惰性,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启示二:由资产阶级开始并由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停变革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七)原句解析1.“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P83)解析:封建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了。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了,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2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阐述了资产阶级曾经起过历史作用的同时,指出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揭示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2.“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含义:这里说的“过去”,指的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表现为资本。“现在”指的是活的劳动即工人。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工人却没有。3.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P82)解析: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即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不断变革生产工具,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表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4.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P89)解析:说明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5.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坚持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最坚决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了解运动的条件、进程一般结果。(P90)解析:(1)和其他工人政党相比,共产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2)共产党比其他工人政党具有更长远的代表性,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3)共产党是由各国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4)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的分子组成的。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P90)解析:(1)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共同使用。(2)阶级差别已经消失,公众的权力失去政治性质,即不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3)消灭了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无产阶级的统治也归于消亡。(4)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五、《反杜林论》恩格斯,1876-1878(一)恩格斯关于平等问题的相关论述1.总述:平等只能是历史的产物,是经济和阶级的产物;任何时代和阶级的平等观,都不是永恒真理;杜林的平等观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2.无产阶级平等观(1)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平等观提出来的。(2)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平等要求在无产阶级口中有双重意义:其一,自发地反对一切阶级不平等现象,是无产阶级革命本能的简单表现。其二,自觉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不平等现象,利用平等口号,加进无产阶级消灭阶级的内容,发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3.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1)阐明马克思主义对待平等观念的历史态度。恩格斯指出,批判杜林的平等观,并不是要否认平等观,它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过重要的鼓动作用,所以必须确立科学的平等观,以推动阶级斗争向前发展。[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3(2)阐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平等观。原始社会的平等观认为,应该人人劳动,平均分配,这种平等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自由民与奴隶之间是根本谈不上平等的。(3)早期基督教和封建社会的平等观念。基督教承认原罪的平等,同时承认上帝特选子民的平等。在封建社会,不同等级的人,是根本谈不上平等的,从根本上消除一切平等观念。(4)资产阶级平等观产生的条件、主要内容和阶级实质。①基础和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壮大;②主要内容:商品交换的平等权利;工人出卖劳动力的人身自由和资本家的雇工自由;商品等价交换;消除封建特权;自由通商和机会平等。③特点和实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采用普遍人权的形式,似乎代表全民普遍利益。④原因:其一,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也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其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超出了个别国家的范围,被宣布为普遍的“人权”,似乎代表了一切人的利益。分析:社会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分析(现状、原因、举措)(二)恩格斯对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的论证以及对于我国政治自由民主建设的建议。1.含义:(1)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2)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固有的客观规律。2.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1)承认和看重自然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2)自由是以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意志的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能力,自由不在于摆脱规律性而存在,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具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和可知论。(3)自由就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和外部世界,有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获得的自由只具有相对意义,它随着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不断发展。火和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自由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但只有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才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人的自由,才能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3.自由权利法律赋予公民不受干涉的某种权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政治自由”,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纲领。他们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把自由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资产阶级法确认的自由权,最根本的是雇佣劳动的自由、贸易自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却只有出卖劳动力和受人剥削的自由。社会主义法确认的自由权,最根本的是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真正的广泛的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从法律上和物质上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与纪律是统一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不能超出法律限定的范围。[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4(三)2.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1)恩格斯从人的认识能力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思维至上性”的谬论,阐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P186)①人的思维是一个矛盾,它是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对立统一。②这种思维矛盾的对立表现在: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无限的、绝对的。另一方面,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和相对的。③这种思维矛盾的统一表现在:至上性存在于非至上性,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人的思维的至上性通过一系列个人的思维的非至上性表现出来,人的无限的认识能力通过一系列个人的有限的认识能力表现出来,人们对绝对真理的获得,是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克服和纠正一个个谬误而获得的相对真理中实现的,因而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统一的。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恩格斯说:“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的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地社会实践,通过解决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才能不断地把人们的认识推向前进,从而实现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和绝对性。(2)从思维成果方面,批判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谬论,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恩格斯看来,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总是相对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是相对真理。(3)恩格斯从真理的界限方面,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阐明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对矛盾,人们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追求真理,但是在认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又难免发生错误。二者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四)恩格斯对于道德观的阐述(历史性与阶级性)1.含义:道德是以善恶为,通过社会舆论等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1)任何道德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善恶观念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常常矛盾,绝不像杜林所认为的那样,恶永远是恶的,善永远是善的,是超时代超历史的。第二,道德的种类是不断变化的,当时欧洲并存着三大类型的道德,从根本上说,哪一种道德也不是永恒的道德,无产阶级道德也不例外。(2)道德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实质。道德是经济状况的产物,它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的道德总由一定的阶级地位所决定。道德总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的利益。”3.共同道德论一种否认道德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理论和观点。伦理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许多伦理学说的共同特点。它们从抽象的人、人性或神出发,宣传抽象的善和恶,把道德[Codeless-SpaceStudio]无码空间工作室学而不厌copyright©2013诲人不倦15看作是全人类共同的。如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理”产生的道德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德国哲学家杜林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5页),费尔巴哈宣传不分阶级、不分民族的“爱”的道德说教等,均属此类。现代一些西方伦理学家,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仍然存在的现实状况下,抹煞道德的阶级性、宣扬全人类的所谓共同道德,就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观念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打上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承认不同的阶级处于共同的历史背景中,由于处于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因而也存在着某些人们自觉遵守的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简单的生活规则。如“讲信誉”、“尊老爱幼”、“守秩序”、“讲卫生”等等。而且阶级道德所反映的该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性质。但承认不同阶级有共同的生活规则和某些道德规范,与抹煞阶级道德之间的根本对立具有本质区别。(五)原句解析1.“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P170)解析:(1)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因此,杜林从思维中获得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2)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阐述原则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观。2.“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rd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