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

2020-10-22 8页 doc 283KB 0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举报
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是举世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躯,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师,她被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
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
.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是举世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躯,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师,她被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方法及发展出的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被专业人士、治疗师广为推崇、重视和运用。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由于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模式”[TheSatirModel]。在萨提亚模式中你可以深深体会到人本主义的精髓,处处流露出以人为本,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个性的同时,更关心你和我组成的“我们”。在萨提亚模式中,我们发觉原本复杂千变万化的人性,竟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出来。其中的治疗模式看似自然而不经意,实际上均灵活融合了行为改变、人本主义心理剧、当事人中心、NLP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场回顾以前的心灵之旅途,有人因此放下包袱,打开心结;有人决定要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更多人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平和。二个基本观念与倾向一.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情感、思维模式,并对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来比较一下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与她同时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其他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模式。为行文的简洁,我们把前者称为萨提亚模式,把后者称之为传统模式。传统模式的观点传统治疗师以一种单一因果联系的方式来看待心理疾病。传统治疗师会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是否有某个负面的信念,或者某个特殊的情绪,或发生了一件他想逃避的事等等。比较简略地说,对于传统治疗师来说,心理治疗的公式是:一个原因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只要消除了这个原因,就解决了症状。这里原因可能是信念、情绪、行为、事件、环境等因素。结果是指心理病症。萨提亚在治疗之初,用的就是这类传统的方式。萨提亚模式的观点萨提亚模式则认为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的(或说系统中)。所以,一个症状的出现,与人与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到的各种关系,以及积压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最为重大。人在各种关系中,图中所画的不是单向的箭头,而是双向的,所以,症状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这么简单。而是我们与周围的人事物,相互的影响。而这些关系中的沟通不良,导致了各种压力、情绪、症状的产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一:我们的压力、情绪、症状的产生过程中,没有谁是单纯的受害者或迫害者,我们都必须对这段关系的产生,承提部分的责任。其二: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来改善我们的心理状况。前面说过,“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经验到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最为重大”。而在这些家庭关系中,影响力最大的,又属我们从童年至青少年期(出生至16岁)之间,我们在家庭中经历的关系,影响最为深远。当我们长大成了人之后,在青年期之前经历、学到的思考、行为、感受的方式都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台、人际关系。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被我们内化的心理,然后,我们会在与爱人、孩子、朋友、上司、下属等人的关系中,重演这种关系。以前文中那个女孩的来说,运用传统的方法,对她个人进行治疗,并不解决问题。因为她活在一个沟通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她与治疗师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刚才培养出来的良好心态,在回到家庭中时,就会因为不良的沟通关系,而引发症状的复发。如果放任这些的情况继续来去,多年后她离开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新家庭开始生活后,还是会在新家庭中,把她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行为模式继续重演下去。所以,萨提亚创造出家庭图、影响圈来协助人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或整人际关系圈,与他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还有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应对姿态是怎么样的?(应对姿态是萨提亚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们在压力下,对他人、环境、自己的应对的方式,上面的图是四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萨提亚创造前面提到“雕塑”技术,可以呈现人们的心理症状背后,对受到怎么样的关系所影响的。并进一步,改善这些沟通不良的关系,以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二、人是正面的生命力的表现。当人们在高自我价值的情境中时,这种正面的生命动力,可以把人们功能不良的应对方式转化为高层次的自我照顾。所谓生命力,是指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在身体上、情绪上及灵性上的积极动力。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生命力,具备独特性,具备自我价值。而我们从婴儿至长大成年的过程,为了生存,为了符合父母寄托到我们身上的要求、期望,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们慢慢地、不自觉地、把家庭规条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以应对姿态作为求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外在的财富、名望、权力等作为自己安全感的寄托——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我们的自我价值,做想做的事。对此,萨提亚写下一首很美、很意味深远的小诗。五种自由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萨提亚把这样一种行为、生活的方式,称之为“一致性”。她指出“转化”的要领与方式,把讨好、指责、抽离(冷漠的,过度理性的)、打岔的应对方式,转化成“一致性”的行动方式。把“别人说应该要”,转化成“我想事”。把“别人说应该是这样子的”转化成“依情况来说,是这样子的”。把过时的“家庭规条”,转化为灵活的“生活指引”。“一致性”与“高自我价值感”是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萨提亚为此设计各种技术并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以推动我们去探索一种自主的、开放、坦诚的,富于力量的心态与生活方式。从成长模式中探寻冰山下的自我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没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比喻。提出者是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如今,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的成长模式———萨提亚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体验。  3月13日~15日,来自心理、法律、文化传播等领域的20多位学员参加了北京萨提亚中心、北京齐家成长中心主办的“萨提亚个性扩展工作坊”。导师为香港著名萨提亚治疗专家、英国心理学荣誉学士、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办者蔡敏莉女士。  原生家庭  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在蔡敏莉的介绍下,学员们开始渐渐了解萨提亚。“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蔡敏莉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咨询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着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咨询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咨询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咨询师评价。  自我价值  自尊的内在宣言  关于萨提亚的资料中有一篇《我对自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更能和自己熟悉、亲密。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是只要我友善地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多的自己。”  萨提亚希望每个人看到生命中的期待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当我们满足于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于成为好公民,甚至成功者的外在形象时,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内在有所觉察,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有能力接触内心深层的渴望吗?”  M不能接纳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能够接纳她。在一个游戏环节中,所有学员闭上双眼在全场走动,寻找令自己感觉舒适的另一双手。学员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可以拒绝别人,而不用考虑那人是否受伤。  M不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手很粗糙,不会被人接纳。黑暗中,每个人都在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双双地尝试和放弃。终于,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然后闭着眼睛坐下来,不能说话,也不能看对方是谁,只能用手和所选择的手交谈,表达感谢、开心、暂时离开、不要难过。  此时M已经泣不成声。咨询师请她站起来分享:“我不敢相信还有人选择我的手,我一直比较自卑……”  在咨询师的提示下,她抽泣地跟着念:“我很感谢你能接纳我。因为你的接纳,我更能接纳我自己……我不会再自卑,我要从内心深处和自己相处。”  大家一一上前,给她拥抱和支持。  蔡敏莉这样解读“自我接纳”的重要性,“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自尊是自信的基础。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爱自己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不观照自己的人也无法真正去体察别人”。沟通模式  指责、讨好还是表里一致  沟通是与人交往的桥梁,沟通模式也代表每个人的生存姿态。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沟通的需要和愿望,其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也常常因沟通受到影响。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蔡敏莉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对于学员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蔡敏莉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情绪释放  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结构图”使人能够从家庭结构中寻找自我的动力源。对于初次画家庭图的学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沟通模式,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不难,画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就难了。很多人不了解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信息,只得打电话回家问。于是,整个大房间里,每个人蜷曲在一块空地上,一手握手机,一手画草图。  W的家庭结构极其复杂。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共有五个孩子。她是中间的一个,这是一个注定不被重视的位置。她很小就被送到乡下抚养,换过很多人家,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无论父母还是她,都无法建立天然的亲子关系。  咨询师让她在现场挑一个学员扮演母亲,她则扮演自己。  寄居生活让W变得极其讨好,这是一个孩子自然选择的生存策略。咨询师却让她指责母亲,把一直以来的不满宣泄出来。她很艰难地举起代表“指责”的手指,声音很微弱:“妈妈,你爱我吗?”“为什么要把我送出去?”“这些年来我很孤单,我真的不喜欢在别人家的感觉。”……  情绪失控的W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等她平静之后,咨询师让她扮演母亲,从母亲的角度回复一个孩子的质疑。W温柔地为母亲辩解:“当时是没有能力抚养你才不得已送出去的。”“我们很爱你,你回来后我们想补偿,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最后,角色恢复原位。扮演妈妈的学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说:“孩子,到妈妈这儿来。妈妈爱你!”W犹豫着扑了过去,全场哭成一片。  “我们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但可以回到当时,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蔡敏莉都在用这种方式帮助案主处理情绪。“其实,不是咨询师帮助了案主,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案主自己看清了当时的情境,改变了看法,从而帮助了自己。”蔡敏莉说。  萨提亚成长语录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欣赏并接受“过去”,它是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内心的宝藏,她让我们有能力获得成功,并且成长。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在家庭治疗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萨提亚,因为有了她,才有了另一种新的家庭治疗模式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存在主义等众多思想,批判了心理分析的主导思想,为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与其他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一样,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之上。1.人性论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2.自我价值萨提亚对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期待,她认为一个人的良好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个人以及家庭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广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很显然,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3.人的需要人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和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的,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和谐组织。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和亲密的愿望,满足这些愿望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当人的这些需要顺利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相反,人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滋生。4.问题本质正因为非常强调人性的乐观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观,所以,萨提亚认为,尽管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萨提亚非常著名的一个发现,本质上还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意义。在此基础上,萨提亚认为,面对问题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其次,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最后,对问题有一个灵活性处理方式。5家庭本质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开放与封闭两种,相对来说,开放家庭对于家庭成员个体以及家庭系统整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二联合家庭治疗的主要内容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成员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家庭系统则是治疗的基因此,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主要关注的治疗内容集中在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系统两个方面。1.家庭成员的自尊萨提亚认为,家庭成员的自尊非常重要,自尊其实就是家庭成员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尊不仅容易导致家庭成员自身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家庭本身的问题。一个自尊过低的家庭成员往往过分依赖家庭,甚至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也容易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和父母的自尊程度有关,并且,和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现实之中,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伴随有如下特征:自我否定;难于与人沟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寻求权威庇护;心理防御机制明显。这些特征是对家庭成员自尊进行评估的基本依据。2.家庭沟通萨提亚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自尊偏低的人正是因为想掩盖自我的不良形象,所以,就故意表现出相反的举动。很明显,沟通是一个多方传递的过程,涉及到了自我、他人以及情境三方面因素,良好的沟通应该是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合理顺畅沟通,沟通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四种: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社工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开展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3.家庭规则萨提亚认为每个家庭都会形成特定的家庭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特定的家规则之下,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利于家庭成员发展,负面的家庭规则会阻碍家庭成员的积极发展,也会阻碍家庭本身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错误的家庭规则:第一,非人性化的家庭规则;第二,绝对化的家庭规则;第三,矛盾性的家庭规则;第四,不合时宜的家庭规则。社工应该帮助家庭成员发现这些不恰当的家庭规则,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推动家庭规则的合理化,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和家庭的良性发展。4.人对事物的反应萨提亚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人对事物的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确的反应会导致家庭成员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行为,错误的反应则会导致家庭成员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六个程序:第一,发现事件;第二,形成事件图像;第三,对事件做出主观解释;第四,对事件的解释产生的主观感受;第五,对已有感受的进一步主观感受;第六,由此产生外显的行为。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案主的主观感受使最终的行为反应大大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社工应该紧紧抓住事件本身,澄清案主主观化的偏离,帮助案主建立准确的判断和积极的感受。三联台家庭治疗模式的具体干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具体干预主要表现在社工的专业角色、于预的主要过程以及于预的基本技巧几个方面。1.社工专业角色在联合治疗模式中,社工的专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解释者。社工向案主解释家庭成员自我评价的问题、家庭规则的问题等,帮助案主认清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第二,示范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萨提亚并不十分注重专业技巧,而是非常强调社工本人的专业品质,希望通过社工的专业魁力向案主展示真实的自我,推动案主自觉并自决。第三,引导者。联合治疗模式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社工的专业引导才能帮助案主真正解决。通过这三种主要身份,社工首先可以真正为案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案主袒露自我;其次可以使每个家庭成员彼此建立信任和支持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肯定;再次可以使每个人增强自我改变的自信;再其次可以为案主做出明确的示范,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最后可以帮助案主学会积极健康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方式。2.干预技巧相对来说,萨提亚比较强调人本主义的影响,因此,她十分强调社工的专业品质,她认为这才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社会工作者自身人性的力量要比单纯的工作技巧对案主更具影响力,治疗只有通过治疗者的“自我使用”才能产生。这是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最重要的发现,日常工作中,许多社工往往过于注重所谓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忽视了自我的建设,实在是本末倒置!因为社会工作是社工和案主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没有一个崇高的心灵,单凭技术是不可能对案主真正产生触及灵魂深处的改变的。除了这种无形的治疗要求之外,_-萨提亚还提出了一些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专业技术,比如家庭重构、家庭图、家庭年表、自我环等。3.干预过程从实际干预过程出发,萨提亚将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第一阶段:接触期。这是联合家庭治疗的第一步,主要工作目标有三个:第一,与案主家庭建立信任关系;第二,观察案王家庭的交往互动万式;第三,与案王进行沟通。第二阶段:转变期。这是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的专业目标就在于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帮助案主认清自我,并推动案主及其家庭的改变。与此相关的主要方法有:第一,追溯以往生活经验,以便探求案主当前的行为偏离原因,这里还有弗洛伊德的影响痕迹。第二,赋予旧经验以崭新的意义,视角的转换将为案主打开新的世界;第三,促使案主将对旧经验的新理解落实到行为的新选择上,这是案主的真正转变体现。第三阶段:巩固期。本阶段的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巩固案主已经取得的专业治疗效果;第二,帮助案主整合治疗经验;第三,提醒案主今后可能面对新挑战。如果这三个目标都已经达到,则可以宣布结案,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判断,萨提亚从专业的角度列出了判断案主家庭真正健康的结案标准:第,,家庭成员可以表里一致地进行沟通;第二,家庭成员能够彼此接纳;第三,家庭成员能够明白自己与别人的相互看法;第四,家庭成员已经摆脱了过去负面的影响;第五,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第六,家庭规则富有灵活性;第七,家庭成员能够自由选择行为。四联台家庭治疗模式的现实应用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影响非常深远,在婚姻治疗、药物滥用、精神健康以及青少年矫治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同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家庭的重要意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家庭,换句话说,家庭对每个人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家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重要,在目前已经推广开的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犯罪人员、学校社会工作等众多领域中,联合家庭疗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2.社工专业品质的意义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中非常强调社工的专业品质而不是专业技能,这对于目前刚刚开展的中国社会工作尤其具有深刻启示,许多人往往把社会工作开展非专业化的问题归结为社工专业技能的不足,其实不然,社工专业品质的不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3.问题的本质萨提亚关于问题本质的揭示非常具有震撼力: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对问题本身的克服,而忘记了对案主面对问题的主观选择的关注,这其实是无视案主的一种非人性化的解决方式。4.个人改变的全面性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包括六个组成部分:渴望、期待、看法、感受、应对模式、行为。相应地,一个人的改变也应该是六个方面的全面改变。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案主的全面改变,而不仅仅是其中某几个侧面。Psytopic萨提亚在线教程是什么让你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对自己外表不满意,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过于挑剔,抱怨别人,家庭关系紧张,被孩子搞得筋疲力尽,纠缠在混沌的性伴侣之间…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对父母和世界充满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被尊重,渴望与世界沟通,但这些渴望并非都能一一满足。在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学习压抑我们的内在。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不妨和Psytopic一起学习萨提亚。在两个月前,因为一些机缘,萨提亚在上海的培训机构有与Psytopic合作的意向,我们期望这样的合作能给Psytopic读者带来更大的价值,于是有了这份免费教程的诞生。这是一份入门教程,资料和文字,除了部分引用之外,应是Psytopic所特有的,可能有别于你在其他网页上所看到;另外,Psytopic的成员多多已亲身体验了萨提亚,深受震撼,于是我们也邀请了她,从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度分享萨提亚课程心得。为了尽量使这一教程系统化和简单化,我们在后续部分会提供一些在线体验方式,同时在征得讲师本人同意后,将选择性地公布一些实用操作方法。整个教程以分集的形式进行介绍,不定期发布。无论您是一位心理学门外汉,或是一位想学习萨提亚技术的心理学工作者,相信这一教程都会有助于您更快地了解这一家庭治疗技术。如果您曾参加过萨提亚或对萨提亚有所了解,并且愿意和Psytopic的读者分享,请将您的文字投递到Psytopic信箱。另外,关于萨提亚的课程信息。因之前萨提亚在上海的培训机构已在Psytopic设立报名点,如果您正打算参加,不妨在Psytopic进行报名,这样您将能帮助Psytopic获得一些酬金,这些酬金将全部用于Psytopic的网站建设和活动经费。除此,Psytopic也将会送您一份小小的自制礼物,以表感谢。如果您没有参加的,仍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教程,当然是免费的。以下是Psytopic教程:什么是萨提亚萨提亚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名字命名的一种家庭治疗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在这个模式治疗过程中,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如何对问题做出应对。咨询师会指导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并教会他们一些沟通技巧或改变他们的一些行为,以使他们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之后咨询师会让所有家庭成员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并肯定自我的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萨提亚是教会人们如何肯定自我并和他人互动的方法。萨提亚的特点萨提亚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发展出高度的自我价值是萨提亚倡导的核心。我们并非生活在一尘不染的真空,所以,无论我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不顺意,都安心愉悦地接纳。我们也并非万能的主宰,所以,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与外界对话,都由衷感激我们的应对。每个人内在都拥有丰富的能量和资源,如果我们感受到这些资源的存在,生命将更加自信坚定、快乐平衡。2.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并非只求消除症状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常常因沟通受到影响。不强调刻意的训练,而是通过发掘个人内在的资源与能量,在自我价值获得提升的基础上,使外在(言和行)与内在(感受和需求)相联结,带来有效的人际互动,实现身心一致的沟通。3.最终目标使个人达成“身心整合,内外一致”一致性的沟通会将人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人与人之间不仅可以顺畅而自然地表达出内心的观点与愿望,并且,这种观点与愿望能够被对方接受——与心最近的距离,这也是双方建立真诚关系的起点。萨提亚的原话我在那时(1964)所做的事情都是全新的,甚至也许是异想天开的。在早些年,对待精神病人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医学模式治疗。这种模式只考虑病人个体。我认为该方法不是很奏效。我有一个直觉,存在其他治疗病人的方法。因此我开始寻找这些方法。我涉足和了解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工的概念和方法,但是在我研究人们怎样改变时,这些模式对我帮助甚微。由于不存在其他框架或模式来提供任何其他方法,因此我只有让我的直觉来指引我。到底什么是适合的?这种感觉指引着我去进行实验。只有在我能够总结我所做的事情之后,才知道什么是适合的。这条原则一致适用于我。我的直觉总是先于我的理论。然而,我有好奇心并需要去弄清楚我所做的事情,这种好奇和需要促使我发展和表达我的方法的基本原理。我发现求助于一些学科具有很大帮助,这些学科是生物学、语言学、神学、物理学、学习理论、戏剧学、历史学、艺术和剧本。在我进入这一未知的、经常是反潮流的领域期间,很多人被我所做的事情吸引,并成为了我的学生。这些人给我莫大的帮助: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萨提亚对个人生活的帮助目前,萨提亚除了在临床的治疗运用,更多地是被用于培训课程和短期咨询班。主要用于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例如:压力疏解、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家庭与事业等。你和你的家庭永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你的一生;同样,你和你的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你的不快乐很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从出生到死亡,成长与岁月相关。从家庭到社会,成长与环境相关。从稚嫩到成熟,成长与经历相关。从平凡到成功,成长与称许相关。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条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她在我们的心灵原野上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人生方向。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内在,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常常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而发展出高度的自我价值便是萨提亚倡导的核心。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具有高度的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在探讨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高自我价值。-psytopic.com高自我与低自我在很多杂志和普及书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概念,他们是“自我价值高”和“自我价值低”的简称,但是因为其两者命名都具有“高”和“低”的字眼,容易让人联想到高与低的级别色彩。为避免这种效果,Psytopic在这里使用“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内在自我觉知(privateself-awareness),对应于高自我的说法,这类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公众自我觉知(publicself-awareness),对应于低自我的说法,这类人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他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因此也常会感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产生距离,行动也更看重外在的行为准则。了解自己的“自我价值取向”在这里,Psytopic整理了心理学家Fenigstein等人编制的SCS量表,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修订,制作了这份《自我价值取向量表》(Psytopic特别版)。高自我价值能带给我们什么对自己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是与事实相符的),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对个人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有利的:在情绪方面,较容易拥有平和而愉悦的体验能力,对事件自主而灵活地选择应对,同时也能适当地释放压力。在沟通上,我们在珍视自己的同时,也能同样地珍视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需要同时也能洞察他人的需求,能够倾听对方并做出积极反应。对于家庭,我们会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独特性,从而建立平等信任的家庭关系;对于事业,坚固的自信心和清晰的人生目标,以及积极开发的心态,带来更多的成果机会。无论您是一位心理学门外汉,或是一位想学习萨提亚技术的心理学工作者,相信这一教程都会有助于您更快地了解这一家庭治疗技术。如果您曾参加过萨提亚或对萨提亚有所了解,并且愿意和Psytopic的读者分享,请将您的文字投递到Psytopic信箱以下是Psytopic成员多多从一位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为您讲述参加萨提亚课程的亲身感受。-psytopic.com第一天第一天主要是暖身,蔡老师做暖身真的非常细致和巧妙。第一个活动是两人一小组,互相介绍自己,而且是介绍自己的三个优点,每个优点最好举例子来说明。一人在说的时候,另一个不能有质疑或反问,只能很认真地听。因为男士比较少,所以蔡老师要求男士必须找到女性来搭档。我旁边的那个男士是私营老板,一直手抱着胸,很抗拒的样子。我俩组小组,我在说的时候我能感觉他并没有认真在听。后来他说他的优点的时候,我感觉到蛮诧异的,因为他说到一个善良,他对家人,身边的朋友都很善良。两人小组后,两人小组合并成四人小组,其中一人要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另一个人的优点,其实也就是重复一下对方的话。如果记不起来了,就必须道歉。果然,那个男人没有记住我的优点,只记得一个善良。而我说出了他所有的优点。四人小组后,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每人把鞋脱掉,地面是铺了地毯。所有人闭上眼睛,在蔡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自由走动。慢走的时候,我一开始不太敢走,因为怕撞到人和凳子。助教们手牵手围成圈,以免大家撞到凳子。我很小心翼翼地走着,步子很小。后来撞到人,发现也很轻柔,并不痛,胆子就稍微放大了一点。主要也不是怕撞到人,是怕撞到凳子或黑板,墙之类的。会很痛很痛。走了一会儿后,蔡老师要求大家快走,她用了一些言语来刺激大家:别人都成功了,你还这么慢,不行的!快点走!……我感觉到气氛有些紧张,周围的人开始很快速地走,我虽然受到气氛的影响,也开始加快速度,但仍迈不开步子。我下意识地把手挡在身体前面,以保护自己。很多人因为走得太快而撞到脑门了,撞的动静还很大。接着,一个新的游戏,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先是随便走,然后点头微笑。接着是拍对方的肩膀,至少找20个人。接着是捏捏对方的耳朵,然后是鼻子,接着是用力摇晃对方身体,再然后是互拎一条腿。最后是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再打招呼(我是觉得这个地方有待斟酌,因为平时大家喜欢的方式通常是点头示意。原本前面整个场子的气氛都暖了起来,但是最后这一个动作又有点把气氛往下沉)做完后,自发组成四人小组,分享刚才那个游戏的感受。分享完后,大家站成一圈,蔡老师带下一个游戏,她很形象地做演示。我们的任务是闭着眼镜找一双手,可能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有的手太软了,有的手太硬了,有的手太冷了,有的手太热了,有的手又太大了,有的手太粗糙了。可能一开始我们都会互相选择,如果你觉得这双手你喜欢,你就可以和他(她)四手交汇,两人找个地方坐下来。蔡老师说游戏开始的一刹那,我身体摇晃了一下,但是没有迈出步子。我停在原地,我觉得肯定会有人过来,所以我不需要动,走动还很累。就这样,我摸到了几双手,但是大家一开始都会比较挑剔,都没能两情双悦。我能感觉到周围很多人已经配对成功了,我有点急了,往前迈了几步。慌乱中摸到一双手,不是很满意,但是感觉她对我也还满意,于是,我俩就试探着坐下来。坐下来的一刹那,感觉到了心安。而仍有些学员没有配对成功,就被助教“国家分配”了。大组分享。这个游戏简直太像我们的择偶了!每对坐定后,大家开始先互相感受一下对方的手,用手能表达的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欣赏和接纳,打个招呼。然后是随着音乐用手玩游戏,我和对方同时想到“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但是,因为眼镜闭着,我们老是拍不准,她的指甲很尖,有时戳到我,有点痛。分享。大组分享。注:蔡老师特别强调一句:我让你们来分享,并不是因为我想知道,只是如果人有话在身体里面没有讲出来,身体会不舒服的。中午休息下午第一个游戏是两两配对,最好是身高,体重比较接近的。我和刁一组。两人背靠背,手不用绑在一起。一个人完全放松,尽量靠在另一个人的背上。我当时先选择了我慢慢弯腰,让刁靠在我的背上。然后再换成我靠在她背上。再接着玩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两人背不分离,慢慢坐下来。然后再慢慢站起来。站起来的过程有些艰难,但我们很快找到了诀窍,两个人都要用力去贴着对方的背。很快成功了,我们还很兴趣盎然地玩三人和四人的,也获得了成功。这个分享主要是在依靠和被依靠,信赖和被信赖的话题上。接下来做什么忘了。好像就是找了几个人来演示四种应对姿态了,分别是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每种应对姿态都用很夸张的身体语言来表现,有些学员的情绪已经很出来了。自我价值-被忽视了的罐子每个人的状态取决于自我价值感的高低。高自我价值感的人:l正直、诚实、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能力出众;  l相信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l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l敢于向他人求助;  l在该做决定时足够果断;  l能够自我欣赏,也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l尊重他人的价值;  l可以用智慧引导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需要用规则对抗自己的感受,也不用总是根据感觉来做事;  l可以平和地看待遭受的挫折和一时的不顺。低自我价值的人:  l感到自己会受骗,被人羞辱、鄙视;  l总是把事情想得很糟;  l自我封闭,不愿意相信别人,总是感到孤独而隔离;  l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显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习惯于挖苦、蔑视他人;  l受挫折后容易一蹶不振;  l不能承认和直面自己的消极感受,把这些感受看作不存在。自我价值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逐渐培养起来的:1、感受和正视自己的情绪、体验。放松,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现在的心境。你是怎么看自己的?在你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或正在发生什么?你的反应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如果你感觉现在的生活很紧张,那就给自己一点爱,让身心放松,做做深呼吸。现在睁开眼睛,感觉自己更强了。2、邀请你信任的一个家人,互相倾诉自己的感情,比如你现在的感受。每个人都感谢对方愿意和自己分享,不对对方的倾诉做任何评判和评论。这样的练习可以跨越心理障碍,增加和他人的分享;3、在全家人吃饭时,留意当别人和你说话时你的感受,然后留意你对别人说话时,如果你是对方,你会有什么感受。第二天,邀请更多家庭成员一起在吃饭时做这个小游戏。家庭教育与自我价值感的培养l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最初是通过与父母的接触和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接触,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形成都非常重要。l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会影响家庭氛围。系统: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家庭是一个系统,由各个独立的部分联合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目标和功能的整体。就像面包,由面粉、糖、苏打粉等多种原料构成,但其又不同于其中任何一种原料。一个运作的系统包含如下几个方面:l目的或目标:这个系统为什么会出现?在家庭中,目的是繁衍新的生命,并使已有的成员获得成长;l基本组成部分:在家庭中,这代表成年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l各部分工作的次序:在家庭中,这表示不同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规则和交流。l系统中的动力:即使个部分以及整体运转的能力。在家庭中,这些能量来源于食物、房屋、空气、水等,以及家庭成员对情绪、智力、身体、社会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如何一起运作的信念。l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家庭中,这意味着与变化的内容相联系,新鲜而且不同。 封闭系统的家庭特点 开放系统的家庭特点 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低 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高 交流间接、不清楚、不具体、不一致、阻碍发展 交流直接、清楚、具体、一致、促进发展 沟通方式通常为指责、讨论、超理智和打岔 沟通方式平等 规则隐蔽、过时、非人性化;人们需要适应已经确立的规则; 规则开放、顺应时代、人性化;有需要时规则就可以改变,有完全的自由可以评论任何事情; 结果:意外、混乱、破坏性与不合时宜 结果:与现实联系;符合时宜,有建设性 封闭系统的家庭规则 开放系统的家庭规则 自我价值次于权力和成就 自我价值是首要的,权力和成就是次要的 行动受最高权力者的支配 行动代表了一个人的信念。 变化受到抵制 交流、系统和规则都彼此联系衡量系统是否开放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交流与规则是否允许每个成员的蓬勃发展。家庭成员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处于不同的成长水平。也许有的人害怕人与人的不同,认为这是矛盾的原因。如果把家庭成员看作一块块积木,家庭生活就是用这一块块积木搭建各种有趣而稳固的事物,你会发现,家庭成员的差异越大,你能够搭建的有趣的事物越多,你从中获得的乐趣也越多。而且,不论是什么样的积木,你总能找到一些方法或使用一些工具使你所搭建的事物保持平衡稳定,并且保持稳定的方法还不止一种。萨提尔的治疗信念◎「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竭尽所能而为的。◎我们都拥有内在资源以成功地应对和成长。◎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反应,而不是对情况作出实时反应。◎治疗需把重点放在健康与各种可能性上,而不是病态上。◎「希望」是「改变」的一大重要成份。◎人们因「相似」而联结,因「差异」而成长。◎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为自己作出选择。◎我们是同一生命力的展现。◎大部份人倾向于选择其所熟悉的,而非舒适自在,特别是在承受压力之际。◎「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拥有它们。◎人性本善。想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联结并予以实现,就必须去发掘自身的内在宝藏。◎父母往往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熟悉的模式,即使知道这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该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欣赏并接纳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在迈向统整的目标之一是:接纳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的层次上,而非只是在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交会。◎「应对方式」是我们的自我价值层次的展现;我们的自我价值愈高,应对方式就愈统整。◎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文化和环境。◎「过程」是「改变」的途径;「内容」(content)形成了使改变可于其中发生的「情境」(context)。◎「一致性」与「高自我价值感」是萨提尔模式的主要目标。◎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价值上。我是我自己(萨提尔之诗)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是家族治疗之母,维琴尼亚.萨提尔写的。我常常拿来提醒自己,也和你分享!我是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的像我。/某些人有某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的像我。/因此,从我身上出来的每一点、每一滴,都那么真实地代表我自己。/因为,是「我」选择的。我拥有一切的我---/我的身体,和它所做的事情﹔/我的大脑,和它所想、所思的﹔/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所想象的﹔/我的感觉,不管它有没有流露出来---愤怒、喜悦、挫折、爱、失望、兴奋﹔/我的嘴,和它所说的话,礼貌的,甜蜜的或粗鲁的,正确或不正确的﹔/我的声音,大声或小声的﹔/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管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胜利与成功﹔一切失败与错误。/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能和自己更熟悉、更亲密。/由于我能如此,所以我能爱自己并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部分。/于是,我就能够做我最感兴趣的工作,/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只要我友善地去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的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多的自已。/然而,任何时刻,我看、我听、我说、我做、我想、或我感觉,那都是我。/这是多么真实,表现了那时刻的我。过些时候,我再回头看我所看的、听的、我做过的、我所想、所感觉的,/有些可能变得不合适了,我能够丢掉一些不合适我的,保留合适的,并且再创造一些新的。/我能看、听、感觉、思考、说和做。/我有方法使自己觉得活得有意义、使自己亲近别人、使自己更丰富和有创意,/并且明白这世上其它的人类和我身外的事务。/我拥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驾驭我自己。/我是我,而且我是可以的。家庭治疗的施行过程  家庭治疗跟婚姻治疗或个人治疗一样,乃是要经历一个大致的程序而进行的。虽然随每个家庭的治疗所需,其程序会有很多变化,但让我们描述一下基本且理想的进行过程,做为实际治疗施行的参考。    早期阶段(开头三至五次的会诊)  ⑴对家庭治疗原则的解释,的建立:因一般人对家庭治疗尚无认识,在治疗开始时,宜尽早找机会简单说明家庭治疗的原则,使参与的家人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说明治疗上宜遵守的条件及规则,以便能按规则进行。  ⑵治疗者的参与及被接受:治疗者要与家人熟悉,并彼此容纳接受,能亲近跟家人谈论,但也保持治疗者宜有的威信,以便发挥治疗者的功效。  ⑶问题的寻找及改正方向的建立:经由家人的描述家庭生活情况,过去的背景与经历,目前所面对的困难,并参考治疗者观察家人行为反应所得印象,建立家庭问题的诊断;并与家人研讨治疗改正的方向。  中期阶段(中间五至十次左右的会诊)  ⑴具体练习行为与关系的改善:不但继续增加家人对自己家庭问题的认识,及改正的方向,更宜着重心理与行为的更改。由家人相互反应过程中,练习新的适应模式,建立合适的处理方式。  ⑵处理阻力,调整全体“系统“的平衡变化:时时处理因更改新行为模式而产生的阻力。  ⑶处理及适应一层一层所发觉的问题:因家庭的生活及其问题乃是很复杂的。一样问题发觉且解决之后,随后又发觉问题其后中另有一层次的问题,又得去处理。因此,在治疗工作也得一层一层地继续下去,直到大致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获得整体的改善效果。    终期阶段(结尾三至五次会诊)  ⑴建立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的能力与习惯:成功的治疗,乃在治疗结束之后,家人能运用治疗的经验,继续改善自己家庭的情况。因此,在治疗的终期,治疗者宜协助家人,能对立自己审查自己家庭情况的习惯,并养成能自行改进自己家庭问题的能力。  ⑵归还领导权及恢复家庭秩序:与上述目的相配合而宜进行的事,乃是把一家的领导权,由治疗者手中逐渐归还给其家庭领导者,让他们去自己执行其功能,恢复原秩序,发挥家庭的功能,能自主、处立,并且能自救。  ⑶结尾与分离:对治疗过程做摘要,提示一家人的本身潜在力量,预祝他们自己继续发挥其功能,并与家人作分别的交待,让治疗者退出家庭,结束工作。未满足的期待人类存在必然拥有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因着这些渴望,所以我们有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或来自他人的期待使我们感到痛苦,未被满足的期待使心灵遭受捆绑,这些期待无法被满足的原因可能是早年能力有限又无法自我肯定,亦无能力辨视理解一些问题事件的道理,因着时空演变,所以没有机会满足,而期待中有关「他人」的部分,多半与原生家庭的父母有关,有时这些期待可能与家庭规则有关。对于未满足的期待,我们可以怎么办?萨提尔女士对于「未满足的期待」处理方式是:*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找出满足期待的其它替代方法。*决定依然保有一个尚未满足的期待,考虑减少付出的代价。*回到渴望的层次工作,找一个新的方法去拥有高的自我价值。*为满足此未满足的期待工作。当我们处理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时,我们愈能够从期待的束缚中走出来,愈能感受到自由,而不是等待或被一堆应该、必须的规条压得喘不过气来。萨提尔女士说人有三度诞生,第一度诞生是指发生于精卵结合之际;第二度诞生即我们实际上自子宫出生,第三度诞生则是在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形成之际。前二度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决定的,而第三度诞生,发生在当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生命,驾驭我们独特性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每个人都能够发展到第二度诞生,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第三度诞生,如果试图让其它的人或事物来掌控我们的第三度诞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的,例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药物依赖、缺乏能力、犯罪、战争……..,这份清单是长长一大串的,这样的代价,绝非不是你我愿意承担。就从现在开始,无论你的年龄,无论任何时空背景,试图让自己成为对自己及对他人负责任的人,驾驭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脚跟踏实的站稳之际,有人称之为「成熟」,愿你我都在这条路上努力,共勉之。内在资源运用及转化萨提尔女士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与学习的看法是:*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我们拥有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任何不满意或痛苦的过去学习,都能以新的学习取代之。*学习发生在一个舒适、温暖且滋润的架构里。*凡事皆可能被运用为资源。*所有的行动均是在成长中所做的努力。*选择即是一个人在当时、当地所作的决定。*最初的三角关系-父、母、孩子-代表我们认同基本成分,并且有潜能成为成长和能量的滋润泉源。因此萨提尔女士注重一个人的内在资源,来自原生家庭学习的特质及资源,无论是正向或负向的,都能够以新的学习来取代,新的学习不是向外找,而是整合个人内在的资源,这样的改变才可能且深刻长远。过去我们认定的负向特质之所以存在,其实有其功能及目的,如果无法看透这点,只想要去除之,很容易遭到抗拒;所以需要藉助内在其它特质来帮助它,也许是个提醒,也许给个思考,那么原来负向特质所隐含的正向成份才得以显现,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转化」。雕塑的力量为重建家庭互动模式,领导者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脑中所浮现的家庭画面呈现出来,她先在团体中找寻成员扮演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并且摆出在压力下相对应的姿态。扮演者戴上角色的牌子,有时用绳子代表关系线,用距离表示内在关系的亲疏远近,加上扮演者运用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显现在姿态上及言语上,一幅强有而力的画面于是出现。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家庭中发生的故事,用雕塑就可以直接显现一个家庭的核心问题,而当事人透过这样的画面,对于问题可以得到初步的领悟,加上身历其境,当事人在其间的体会常是强烈且深刻的,对于长久以来忍受的问题,较愿意做出改变的承诺,或是做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对话,达到宣泄或重新练习的目的,「改变」往往就很奇妙的发生了。创造人的自由度人们往往过度的为自己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负责,却未见到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让问题停滞在目前状态;有时抓住感受不放,就背负着期待,任凭未满足的期待伤害自己;有时过度抓住自己的观点,而无视于我们已负载过度的情绪;有时我们陷于早期未满足的期待,而在日后的生活里重复此一未被满足的模式。萨提尔女士说我们是有自由的:「自由地说出你所想的,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自由地感受你所感受的,来代替应该如何感受。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冒险,来代替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萨提亚的五种自由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对话约翰·伯曼博士:我常常回到我的冰山作者:《智地》杂志约翰·伯曼(JohnBanmen)博士,享誉国际的作者、治疗师和教育家。20年来,约翰·伯曼和他的妻子一道,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萨提亚模式,用他的话来说,他已经“活出了萨提亚”。在2005年首次造访中国大陆以后,于2006年6月再次来到北京,为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举行前后为期16天的萨提亚短期培训课程。看约翰·伯曼一对一辅导的示范工作,常常让人惊叹于他的洞察力、与当事人同在的慈悲、以及其“大象无形”般的高超技巧,他简直把心理咨询工作变成了一门艺术。课间,《智地》杂志对约翰进行了访问。“人们一直认为是我发明了冰山理论,是因为我住在温尼伯(Winnipeg),那里很冷,零下三十度,所以,人家就开玩笑地说我懂得很多冰山的门道,人们笑我是“冰山人””智地:据我所知,你是公认的冰山理论的发明人,我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John:其实这不是真的,我并没有发明冰山理论。实际上是,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早在1972年,《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一书中就提到过“冰山”,我并没有发明它,我只是拿了她的想法,并发展了这个想法。萨提亚有很多的想法,太广了,但没有进一步地完善。我做的只是采纳了她众多的想法,并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我想,人们一直认为是我发明了冰山理论,是因为我住在温尼伯(Winnipeg),那里很冷,零下三十度,所以,人家就开玩笑地说我懂得很多冰山的门道,人们笑我是“冰山人”。(笑)智地:按照我的理解,人们的这个误解可能还来自于,你总结了很多的传统的心理学的不同的学派,比如说,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等等,请问你是不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发展萨提亚的模式的?或者说,萨提亚模式整合了诸多的心理学流派?John:可以说,萨提亚在实践中整合应用了各个学派的东西,但她并没有标识出来。我把其他理论整合进来,并标识了出来。但是,我却得到了很多的声名,我觉得我并不该得的。智地:哈哈,这也成了你的标识了。John:哈哈,是啊,在北美是这样,现在,我来了中国,我要打着一面旗帜说,我是那个“冰山人,”哈哈……智地:萨提亚模式目前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如何?John:问题不应该是这样。问题应该是,维吉尼亚所创立的这个方法是家庭治疗的一个模式,对于家庭治疗师来说,这是他们的模式,尽管当时这个模式与其他的很多治疗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也开始用这个模式来做家庭治疗,它虽然不是来自于心理学,但是开始更多地融入到心理学界,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正在做的工作,我们把它更多地带入到心理学的层面来。很多的心理学家也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个模式,因为它不仅仅只是触及人的行为、情感、认知等单一的层面。智地: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用萨提亚模式来工作的人不一定需要一个心理学的学术背景?John:是的。很多社工、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他们不一定是心理学家,也没有太多的心理学背景,他们在用。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他们以前的一些旧东东不是那么好用,他们得找一些更有意思更有用的新东东,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对萨提亚模式感兴趣的原因,他们发现,在传统的僵化的心理学之外,有一种比他们有的更好的模式。智地:这个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是一个福音?因为这儿的心理学教育不如欧美国家,很多社工、治疗师也没有办法受到很正规的训练。John: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萨提亚模式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你真的要做到像我今天示范的那样,却很不容易,很复杂。对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让人家改变行为,让人家表达自己的情绪,叫人哭一哭,那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有个两三年(的训练)就行了。但是,萨提亚模式就复杂得多了。所以,我说对萨提亚的学习是渐进式的学习(increasethelearning),意思是要成为一个好的萨提亚治疗师,需要不停地学习。重点是,你可以从萨提亚模式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用,而且往往就很管用。比如说,你要拿它来教亲子教育,你就不需要用到“转化”这个部分,而如果你要用它来沟通,你也可以用。萨提亚模式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你不需要了解整体,光是它的部分你就可以用,而且很管用。智地:就是说,萨提亚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工具,我们既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用在我们的治疗工作当中。John:是的,是的。比如说,要身心一致,与我们的情感联接等等,有很多的部分,你可以应用在任何方面。律师会说,我们可以学会更多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更能帮助到他们的客户。而生意人会说太棒了,这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别人,更能帮助他们做到一致,等等。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怎么样做治疗。智地:说说萨提亚模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吧。John:我们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都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有的超过15年了,在韩国短一点,也有7年了,还有泰国、中国大陆,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北美是美国和加拿大,在欧洲目前有三个国家,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以及英国。在这些国家都有培训项目,是我和我太太在做。智地:哪些地方是政府资助支持的?John:泰国和新加坡是政府资助的项目。香港的情况不太一样。我是和香港的萨提亚中心以及香港大学一起工作,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合作关系。智地:我注意到很多是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工作,记得你在课上也说过,许多人怀疑萨提亚是不是个中国人。是不是萨提亚重视家庭的思想和东方文化比较接近的缘故?John:呵,我告诉你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我们去印度的时候,你知道印度人怎么说吗?他们说,萨提亚一定是个印度人!但我告诉他们,萨提亚从来没去过印度。但他们确信她一定是个印度人。我想假如我要是能去科威特的话(实际上加拿大政府不让我们去,因为当地人没法区分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他们也一定会说萨提亚是科威特人。(笑)我想,重要的是,萨提亚提出的问题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当然,另外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确实分身乏术了,我们去不了别的国家了。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我会愿意去欧洲国家多一点。最近,我答应了要去以色列,那是一个5年前的约定,我不得不去了。“维吉尼亚和我之间,也产生了很大的内在联结感,她说,我们在前世就生活在一起,我们前世就在一起工作过,所以,我就开始跟她一起工作和学习。”智地:能不能给我讲一下萨提亚国际组织(AvantaNetwork)的概况?John:AvantaNetwork是一个培训机构。因为当时维吉尼亚·萨提亚被很多人提问,她实在是回答不了所有的问题。所以,在1978年,她邀请了一群人来参加她的培训小组。此后,每一年,她都会和他们碰面,一起培训,她也会要求参加者来做一些治疗工作。这就是这个机构的开始。在十年后,也就是1988年,维吉尼亚去世,她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Avanta,,现在全世界大概共有250个会员。遍布全世界,有不少来自小国家。但这些人多数都已经年纪很大了,他们以前都和萨提亚一起工作或学习过,萨提亚以前总是很亲切叫他们“我的朋友”,就像她叫我“我的朋友JohnBanmen”。这些老人有的像玛丽亚·葛茉莉(MariaGomori),86岁了,简·戈本(JaneGerber)86岁,还有其他的有九十多岁的,有一些人已经去世了。我算是年轻的,但我需要再招募年轻的了。我已经连任了三届九年的董事,可能还会任另一届的董事。智地:能不能讲讲最初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你参加到这个组织里?John: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专业方向是人本主义-卡尔·罗杰斯。在那一年的九月我毕业了。下一年的一月份,我遇到了维吉尼亚·萨提亚。她所做的事情是我在研究生学习中完全学不到的,完全不同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她和我之间,也产生了很大的内在联结感,她说,我们在前世就生活在一起,我们前世就在一起工作过,所以,我就开始跟她一起工作和学习。智地:那是怎样的一次相遇呢?John:我去参加她的一个5天工作坊。那时候,我其实是在做一些行政组织的工作。也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遇见了玛丽亚·葛茉莉。智地:我记得你说过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你和玛丽亚·葛茉莉,还有简·戈本组成了你们的三人组。John:对。事实是,我们每年夏天去参加为期四周的培训,萨提亚要求我们以三人组的形式去参加培训。后来,在夏天的培训班中,我们三个分别带领三十个人的小组,一共九十个人,我们当督导。在后来,我们就开始一些高级的课程。后来,有香港的学员来学习,他们开始邀请人们过去讲课。维吉尼亚挑选了她认为“最好”的学员过去,你知道“最好”的(顽皮地笑),所以,我就去了香港。那是1986年。智地:萨提亚国际组织的近况如何?John:我们在今年八月份会有一会专门的萨提亚的期刊,开始的时候会是英文的,以后会慢慢发展其他语言的。在今年年底之前,我会有三本新的关于萨提亚模式的书出来。我们在温哥华每年都有高级的萨提亚培训课程,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培训师、治疗师和领导们聚集在一起工作。我们一直做得不错。现在我们在韩国已经开始了一个关于萨提亚的高级文凭课程。另外,在温哥华我们正要搬到一个非常贵(造价为900万加元)的建筑当中,有三层,我有一个很大的办公室在那儿,而且,里面的设备也很好,可以允许外面的治疗师来这里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培训。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再四处走动的原因。智地:资金是由谁出的?John:建筑物的钱完全是由加拿大政府出的。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绝大部分的钱都是从外面来的,我们的项目也赚了一些钱,但我们不大懂得赚钱(笑),也有一些捐款。智地:能不能分享一下你自己的冰山?John:哦,我可以分享一部分,对于我来说,“自己”(self)意味着非常灵性的那一部分,我也花很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灵性的这一部分。对于我来说,住在自己里面就意味着住在灵性、心智、情感以及身体的四个层面。另一方面,我也常常监察我自己的冰山。我常常会回到自己的内在,觉察自己的内在,尤其是当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会针对自己的一些反应,对我的冰山进行监察。比如说今天中午在餐厅的时候,一点钟了他们还在看菜单,我就有一点不耐烦了,嘿,我们来这儿干吗了。我于是就回到自己的内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耐烦,我在期待些什么?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很想早点吃完饭以后出去走走,放松放松。就像这样。智地:听说你也做静心?John:是的。当我还是很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花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静心。那给了我很大的力量。约翰·伯曼(JohnBanmen)博士简历兼具作者、治疗师与教育家于一身,于香港、印度、大陆、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委内瑞拉、美国及加拿大等地施教。其与人合著的《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一书1991年由美国出版,此书于1994年荣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A.A.M.F.T.)萨提亚研究及教育奖。与人合作编辑的《沉思冥想》(SatirMeditationsandInspirations)1985年出版;而《萨提亚的冥想》(SatirMeditations:PeaceWithin,PeaceBetweenandPeaceAmong)于1991年出版,而作品《思想之旅》(AJourneyofThought:AnAnthology)于1993年出版。乃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创办人、前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董事。担任萨提亚国际暑期学院导师十年,为太平洋萨提亚机构教务总监兼资深导师。现任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心理协会董事,曾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21年,现于代尔达(Delta)执业,从事家庭治疗的个人与婚姻咨询,并持续在全球若干国家进行训练课程。关于冰山理论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满怀好奇地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并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行为(行动、故事内容)应对方式(姿态)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观点(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渴望(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自己:我是谁(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萨提亚模式高级课程“高”在哪里重点训练学员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自我的同时,有能力进行个别及团体辅导,成为更有能力的治疗师。协助受导者作出内在的转化,提升选择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思想、感受和期望等负责任,从而建立更高的自我价值,达致内心和谐与平安。个人方面--会替个别有需要的学员做个别辅导或家庭重塑。专业方面--训练学员成为萨提亚的辅导员及团体带领导师。模式本课程会透过示范、短讲、小组讨论、体验学习、技巧研习等,让学员学习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及技巧,以增加对个案的评估和处理能力。内容—如何透过阅读身形,了解过去创伤及如何帮助及调整—了解及掌握属于自己的呼吸模式—如何设立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界限—了解人的身体能量的不同分布,及如何调整和释放—自我环—夫妻个性部分舞台—如何与自己身体相处的默想方法—厘清辅导目标和订定辅导计划—采取超越解难的辅导取向,协助受辅者将焦点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处理及转化事件对他的影响—引导受辅者探索其心路历程,将难题转化成正向的目标,并作出改变—运用「冰山的比喻」和家庭系统概念来评估受辅者所呈现的问题—运用「雕塑」以呈现受辅者个人内在及人际互动的系统—协助受辅者接触、接纳和运用其内在资源—协助受辅者处理未满足的期待—训练学员应用萨提亚模式于以下的范畴:*个人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夫妇问题(婚姻关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青少年问题、三代之间问题)—培养学员具备以下的效能及修养:*认同萨提亚的信念和治疗目标*运用萨提亚模式,协助受辅者作出正向的改变*有高水平的治疗效能*在辅导中能区分支持(support)、解难(problem-solving)及转化(transformation)治疗的分别*有内省的能力,在辅导中示范尊重、平等、自由地作出选择、负责任、高的自我价值及一致和谐的修养萨提亚模式课程讲些啥萨提亚模式训练文凭课程被誉为最震撼心灵的成长课程,彻底了解自己,体验真正的个人成长,达致身心整合,表里一致。萨提亚模式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被治疗师广为运用。在萨提亚模式中,你会学习和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萨提亚模式另一极富魅力的原因,是因她“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注重“你和我”的同时,更关心“我们”,在这样一个被充分尊重和关心过程中,我们对事业、家庭、婚姻、健康以及个人成长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学习,重获并掌握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萨提亚语录我和你的目标-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离开你亦无须言歉咎;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萨提亚--Goalsforme,Iwanttoloveyouwithoutclutching;Appreciateyouwithoutjudging;Joinyouwithoutinvading;Inviteyouwithoutdemanding;Leaveyouwithoutguilt;Criticizeyouwithoutblaming;Andhelpyouwithoutinsulting.IfIcanhavethesamefromyou,thenwecantrulymetandenricheachother.-VirginiaSatir—内容大组示范:导师会运用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工具,协助学员更加一致地应对人生的挑战。三人组演练:三人组会共同练习、分享和讨论,并运用家庭图、影响轮、自我环等,学习为自己负责任,创造更多的选择,提高自我价值。重点运用萨提亚模式使学员做出内在的转变,扩阔选择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思想、感受和期望等负责任,从而建立更高的自我价值,达致内心和谐与平安。模式本课程会透过示范、短讲、小组讨论、体验学习、技巧研习等,让学员学习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及技巧,以增加对个案的评估和处理能力。目标—接触童年时未圆的渴望,扩阔您对早年经验的观点,从而放开伤痛—重新发现您和至亲各具人性的一面—大大提高您身心一致的程度—透过家庭重塑,对原生家庭有新的认识—接触更多内在力量,驾驭自己的生命,成为更负责任及能够作出适当回应的人—探索更多内在资源,整合及主宰它们—有助作出第三层次──心灵上的改变,转化出更完整的人性—提高您作为辅导人员的自我觉察,让您更能在治疗中善用自己—引导学员了解以下技巧:*与受导者联系,并与之发展和谐互信的关系*鉴别受导者的沟通模式和在压力下的应对姿态*厘清辅导目标和订定辅导计划*运用「冰山的比喻」和家庭系统概念来评估受导者所呈现的问题*运用「雕塑」以呈现受导者心内互动及人际互动的系统*协助受导者接触、接纳和运用其内在资源*协助受导者处理未满足的期望*引导受导者探索其心路历程,将难题转化成正向的目标,并作出改变—训练学员应用萨提亚模式于提升人生中以下的范畴:*个人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夫妇问题(婚姻关系、婚外情之影响)—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青少年问题、子女学业问题、三代之间问题)萨提亚模式介绍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它跳脱了以往治疗时只针对个人问题加以解决的方式。而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家庭治疗学派在面对前来求助的病人时,并不认为案主是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个“背负问题的人”。病人所背负的问题,不单是出于自己本身,有些部份是出自社会、家庭(也就是“系统”)的影响。人在系统中,必然受到这个系统的制约、与整个系统互动。当系统出了问题,个人也会出现问题,他就变成背负问题的人。所以家庭治疗就是从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这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维琴尼亚·萨提亚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也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直到1989年去世之前,萨提亚女士一直热衷于将心理学中丰富而有效的观念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众。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是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着,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一九七零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因这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她在进行家族治疗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特别的活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这也表示萨提亚并不抱持强烈的本位色彩,她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兼容并蓄。萨提亚模式Vs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她所建立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不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SatirModel)(Banmen1976,Satiret.al1991)。萨提亚模式(TheSatirModel)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岁时已是一位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一九五一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StatePsychiatric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FamilyDynamics)。一九五九年,萨提亚联合DonJackson、Jules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ResearchInstitute简称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1985),她在一九六四年出版重要著作「联合家族疗」(ConjointFamily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已有二十二种文字的翻译。萨提亚后来加入了Esalen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self)与「家庭关系」(family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SatirModel)(Banmen1976,Satiret.al1991)。读书笔记:家庭如何塑造人整个家庭充满真诚、活力及爱,家庭分子的智慧、精神和心灵是一体的。每个人说话时,有人倾听。同样的,别人说话时,他也会专注。彼此关心,无所顾忌地流露出任何知觉和感触,即使是痛苦的,或是不愿意的。成员除了被爱外,也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此,他可以享受任何做人的权力;尤其是尝试做错的权利——他可以不必害怕做错,因为家人会认为他是从学习错误中长大而谅解他。同样地,他也会如此对待家人,彼此信任、互敬互爱。在滋润家庭李,每一个人的模样是:声音优美清晰、身体骨架柔顺、脸部表情自然轻松、眼光柔和正视,以及友善开放的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是明亮、顺畅和舒服的;但未必是豪华、美丽或端庄的。理想的家庭气氛是和谐而安详的,有静的一面,也有动的一面。静的意思,并非是小心翼翼;而动的意义也不是大声喧哗。动静之间,充满秩序,当并非刻板固定。在滋润的家庭中,成员无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用抚摸来表达关怀。在这类心连心的关怀下,家人可以自由交谈,无所顾忌。 如何在家里培养孩子的影响力?1、利用身体的接触表示关爱。尤其是在责备小孩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仍将小孩用臂揽着;这种接触在传递一种信息:虽然你做错了,爸妈骂你,可以爸妈还是爱你的。2、分清夫妻间的相异和了解不赞成的情境。3、倾听小孩的讲话。4、改变“怕出事”的观念和“防出事”的态度。做错是成长的垫脚石。滋润的家庭知道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自我价值――没人看到的自我罐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罐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罐子充满清新物的状态。罐子里装着什么,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而来的。既然是学来的,当然就可以利用学习来换掉罐子里面的内容。学习不只是言语,还包括表情、声音、行动等,这些随时随地都代表着你传递给孩子“他是否值得”的信息。自我价值――人生命能量的泉源自我价值就是我们身体里一个想像的能量中心。它负责维持生命并提供能量的来源。高自我价值与低自我价值的区别 高自我价值 低自我价值 当我喜欢我自己、觉得自己很不错的时候,我就能活得更诚实、更坚强、更尊贵,更有爱人的能力。 我不喜欢我自己,我觉得自己被害,并在行为举止中透漏出这种信息,盲目的惩罚自己和别人,指责的焦点都落在别人身上。 主动扩大自我空间,促进与外界的联系,缩短与他人的距离,减少冲突,通过沟通、澄清来改善关系。 将责任归于他人,让情绪淹没自己,形成仇恨工具,严重时会倾向操纵别人,要求别人爱自己,使双方都很不开心。 自私与自我价值的区别:自私是:我比你好的态度;自我价值:看重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以同等的态度来对待你,珍惜你。自我价值的提升,能让每人悉心接纳别人的相同之处,更重要的是认可自己的独特之处,当这样的体认形成后,我们将不再拿别人来比较,并提供机会停止自我批判、自我惩罚。允许我们的每一部份都有其光荣的价值。帮助孩子建立自尊:1、认识、觉察你给孩子触摸,设身处地的揣摩对方的感受;2、认识、察觉你的眼神所传递的信息,和你相的一样吗?3、区分事件,澄清你和孩子之间想法的差距。4、让孩子能在无恐惧的情况下,澄清他所担心的事,鼓励他发问,和他沟通。在孩子高自我价值的学习过程中,父母是激发者、教导者,也是高自我价值的典范。第二章       你的自我曼陀罗五种家庭沟通剧数字统计:讨好型:50%,不管他们感觉什么或想什么,都说“是”;责备型:30%,不管他们感觉什么或想什么,都说“不是”;超理智型:15%,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对别人的感觉毫无反应。打岔型:0.5%,其行为表现似乎是、否、或感觉不存在。一致型:4.5%的人是真实的。四种类型的连锁影响:讨好型的反应会引发责备型的罪恶感,若我引发你的罪恶感,则你就会怜悯我;隐藏了自己的需要。责备型的反应会引发对方的害怕,若我引发你的害怕,则你可能服从我;隐藏自己对别人的需要。超理智型的反应会引发对方的羡慕,若我引发你的羡慕,则你可能依赖我;隐藏对自己及别人情感上的需要。打岔型的反应只是追求笑闹,若我引发你的笑闹,则你可能容忍我;隐藏任何与时间、空间有关的事情。在这四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根本谈不上彼此的信任,谁控制谁?说到底,就是为了求生存。家庭规则和家人坐下来谈谈家中的规矩,并问自己下列问题:你们目前的规则是什么?选一位记录者,把这些讨论记录在一张纸上,帮助你们留下一些线索。不要去争论对与错,这不是用来发现家人是否都得遵从这些规则的时候。试着去找出家规,那些是合时宜的,哪些是不合时宜的。比方说,你是否用老式的方法驾驶一辆新车?一个良好家庭的特征之一,是有能力使家规维持在合于时空下。为了改变你们的家规,你曾做过什么?谁被允许来寻求改变?我们的司法体系可以上诉,你的家庭也可以如此吗?我们不妨在家庭中做更深一层的审视,你们的家规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定他的?这个人是家中年纪最大的?表现最好的最有权力的?或有缺陷的?你们的家规是从书上引述来的?从邻居学来的?或来自父母的原始家庭?你们的父母又都是来自何种家庭?家规对家庭的结构及功能来说,是非常真实的部份,如果规则能够修正,家庭的运作也可以改变。1、你们的家规是什么?2、你们现在正实施的家规是什么?3、你们觉得现在需要做些什么改变?4、目前你们有哪些家规是合适的?5、哪些家规是必须抛弃的?6、你们必须再制定哪些新的家规? 关于夫妇 女人会希望有个男人只爱她一个人,会尊敬她、看重她,并用这样的态度和她说话,使她们乐意做女人;还要支持她,让她觉得舒适,当在她有压力的时候,站在她这一边。男人则希望女人能看到他们的需要,女人会欣赏他们的强壮和他们的身体,并把他们当做睿智的领导者,当他表达自己需要时候,有人愿意帮助他。男人谈到佳肴和对性的乐趣,希望有个女人:她一起都是为我而做。我要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被尊敬的和被爱的――我是家中的国王。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只是局限于使他的身体有吸引力,只会增添麻烦。若要在生活中与某个人愉悦地创造性的生活,必须使双方在很多方面力求一致,真正花在床上的时间只是全部时间的极小部份。如何与配偶沟通?人们期盼要有一个和他们父母不同的婚姻,但熟悉对人是一个很强的拉动力,大多数的人会选择他们熟悉的,即使是不舒服的,而不是选择他所不熟知的,即使那是可能舒服的。配偶有三个部份:你,我和我们。也就是两个人有三部份。每个部份都有明显的生活特征。这三部份各有其容纳的空间,而且没有任何一部份是权威的,唯有这样,爱才值得夸耀。爱是一种感觉,无法用法律制定,它也不是永久存在,他的来临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可能持续且滋长。爱像种子,它需要培养。婚前婚后很多夫妇有一个错觉――既然他们彼此相爱,所以有的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完全把婚姻关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然后做许多的假设和要求。“假如你爱我,你将不会做决定时不考虑到我。”“假如你爱我,你将会照我所的去做!”“假如你爱我,你将会给我想要的”“假如你爱我,你将会在我要求之前,知道我需要什么”水晶球理论你假设因为某人爱你或你爱他,他应该事先知道你的需要是什么,你的要求是什么,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依照这些要求来做。没有这样做,表示没有爱。事实上,不管你和我相爱多深,爱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件事――是否你喜欢菠菜?或到底你喜欢菠菜怎么做?另一种破坏爱的神话是期待――爱就是相同。 家庭系统的两种类型――开放和封闭 系统包括下列部份:1、目标系统究竟是因何而存在?家庭系统:其目的是培育下一代,并使得他们健康成长。2、构成要素家庭中,构成要素是成人与小孩,男人和女人。3、维持该系统活动力的能量家庭中,该能量来自事物、房子、空气、水、活动,以及家庭成员在情绪、知性、身体、社会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想法。4、与外界互动的方式家庭中,指的是变化的成分,如新的和不同的部份。 封闭与开放系统 两者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对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不同,不论该变化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在封闭系统中:各部份之间若非很僵硬地连接在一起,就是彼此拆解。各部份之间并非资讯的流通,也没有资讯自外进入或由内出去。其特征是:1、 自我价值永远比不上权力和外在表现来得重要;2、 各种行动要看长辈的兴致而定;3、 变化是被抵制的。开放系统中:各部分彼此联络,彼此之间有感应、有反应,资讯在内外环境之间总自由流通。其特征是:1、 自我价值是重要的,权力和外在表现并非首要;2、 行动是个人想法的呈现;3、 变化为成员所欢迎,并被视为正常和必须的。4、 沟通、系统和规则是彼此相关的。大多数系统是封闭或是接近封闭的。人类无法在封闭系统中尽情发挥,最多只是生存而已。比较: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自尊 低 高 沟通 间接,不清楚,不明确,不一致,妨碍成长 直接,清楚,明确 方式 责备,讨好,电脑,打岔 一致,鼓励成长 规则 隐晦,落伍,不合人性,死板,人们改变自己的需求以符合既定的规则,不容许批评 公开、配合时代,人性化,视需要改变规则,可自由表达。 结果 混乱、破坏性、不适当,自我价值越来越受怀疑,并且越来越仰仗别人来决定自我价值。 合乎实际,适当,建设性自我价值愈加重要和可信,并且与自我的关系更加密切系统一旦建立,即使表面看不出来,它依然强使运作。简言之,构成你的家庭系统的要素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沟通方式和你的规则、想法。系统探讨问题时,问“如何”,而不是问“为什么”。 特殊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式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的父母,很容易将另一半的负面信息传给孩子。特别是母亲受害,极容易把父亲的坏形象转移给孩子。对男孩来说,实在是很难去相信男性是好的。又怎能感到自己是好的?对女孩来说,对男性产生偏见,造成日后与男人相处困难。单亲家庭中,如果唯一的家长是母亲,也很容易让长子来身兼父亲的责任,而造成长子对自己角色的错误认识。由母亲带大的男孩子可能面对的另外一个陷阱:由于母亲过度的照顾,使男孩认为女人是社会的操纵者,最后感到男人是一文不值的。经常他会感到为了成全母亲的无助感,所以一直扮演依赖的角色而无法独立的生活。或者走向反面!混合家庭中:以往的家庭成员仍具有影响力。孩子不应成为双方的间谍。若出现在这种情况,必须做两件事:1、必须鼓励他说出他所得到的指示是互相冲突的;2、所有关心这个孩子成长的成人必须定期与小孩聚会,以便发觉他们彼此已做了什么,彼此的意见是否一致。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小孩,让小孩有选择的余地,而不只是为成人保密而已。继父母难为:一个离婚有再婚的人,他的离婚经历多半是痛苦的,对婚姻和异性感到失望,进一步产生不信任感,因此第二个配偶做起来比第一个来得辛苦,其中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必须做得比他的前夫或前妻好。离婚最重要的是必须找出他离婚的意义,并了解这些意义。同时把这个经验当做一个教训,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有一个陷阱:女人常常迫切渴望一双“男人强壮的手”,期待丈夫有无所不能的权力,往往使得丈夫没有机会培养与孩子的关系。若这个继父过早地担负了父责,往往会从孩子身上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第1,他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过去的一段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影响他目前及未来的日子;第2,第二,凡是他不了解的,他必须自由的发问,直到了解。不要用猜想。第3,第三,在孩子心目中,不防留一个空间给继子女的生父母,因为他(她)是存在的,你不可能赶走他(她)。再一次提醒:你必须得到小孩的信任,给他很多的机会证明你并非想取代他的生父或生母。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爱孩子,然而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个人来尊重。父母的斗篷当孩子不能自行做某些事情时,父母必须做孩子的领导者,这成为“父母的斗篷”,这些斗篷不曾做任何改变,也无法脱下,在你的蓝图中,你穿了父母的斗篷,但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必须穿它?1、老板层面老板有三种脸谱:(1)      暴君:他夸耀自己的力量,知道每一件事,自以为是美德的典型;(2)      殉难者:他不需要任何的东西,只会替别人默默服务;(3)     石头脸:他不停地、无感情的对许多事情发表意见。2、伙伴层面属于玩伴关系,父亲沉溺于私事,常常不切题地与孩子交谈,孩子日后的不负责任,是在这种斗篷下成长起来的。3、引导层面我们常建议父母成为一个引导者,使其具有仁慈、启发性和了解别人的特质,以现实来做引导,而不是以权力来引导。 对家庭功能极具威胁的冰河1、无知:你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什么,所以你也不晓得应该去发现什么。2、你们的沟通可能是无效的。3、确定你的价值观,否则你无法教孩子一些事情,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打算教什么,如果你觉得无法使这些问题变得有条理,则易变成:为什么问我,你自己去判断!这种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虚伪和不公平。 蓝图的经纬 独特性,力量,性别,死亡,梦想等这些观念共同形成家庭蓝图中的最重要的部份。配偶双方是因相似而共处,因差异而成长。两者都是必须的,而人类相似和差异的综合,就是独特性。帮助孩子学习和欣赏父母间的差异,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去欣赏相同的特质,否则将很难成功地处理相异的人、事、物。认识人的力量身体的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其它方面的力量也需要发展,像智力的,情感的,社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力量。智力:人们学习、解决问题和发明等方面的智能力量;情感力量:能自由地感受他的情绪,并开放且清楚地表达他们,再导向建设性的行动。这常是令人害怕的力量。物质力量:利用现有的环境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能考虑到别人的需要。人们常常受限于此,无法运用这个能力。社会能力:是如何与别人接触、分享、共同追求同一目标及如何领导和遵从,但经常会变得重复和枯燥无味。精神力量:在一个人对生命的崇敬态度显示出来。包括自己、别人、动物及大自然的一切,对神赋予宇宙生命力的认知。死亡:除非我们把死亡当做是生命中自然的、必然的和重要的一部份,否则生命是无意义的。死亡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接受死亡,生命才显得真实与有价值。害怕死亡,拼命去避免死亡,即使他们活着,内心却已经死去了。人死去并不会变成圣人或魔鬼。在家庭中,安全和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教小孩如何考虑自己的安全,同时也要让他去冒险,他才能延伸自我的成长,我们要放松一点,让孩子有机会与生活中的危险去奋斗(当然是适当的危险),当孩子要去面对新的危险时,也正是他学习判断的时候。 梦想:梦想就是希望。家庭常常是梦想消失的地方。家人坐在一起来公开讨论彼此的梦想,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坐下来与家人共同探讨彼此的梦想,事先找寻出一些让你们兴奋的事。人们了解你的梦想之后,才可能帮助你实现梦想。你怎样做好家庭工程的设计师 如何运用每个家人最大的资产,首先你必须知道家人究竟有哪些能力。用“一致型”的方式问家人:你现在的能力是什么? 让孩子参与家庭工作人们很少关注孩子是否具有生产性,其实不妨问问他们,并给他们一个展示的他们才能机会。列出家庭工作清单大家坐下来,拿纸写出来:家务、财务付费、庭院建设、照顾亲人等。        是如何实施这些工作的?        是否发现有些工作是不需要做的?        是否有太多工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弹性调配家庭工作家庭中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方法:1、 命令方式。2、 投票方式;3、 冒险方式:这是最佳方法,每个人可以描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得经历现实的考验,看看究竟哪个最具可能性。4、 便利方式:谁方便谁做!家庭中,若总是把同一工作派给同一人去做,常会带来麻烦。另一个陷阱是以往的计划期望永远有效保留。 家庭时间的运用1、 自己的时间:让自己能独处;2、 配对的时间: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的时间;3、 团体的时间: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的时间。 如果每个人每天都有这样的时间,就太棒了。给家人一张纸,按时段,从第一个人起床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人上床为止。以半小时为单位:上午5:306:00…………晚上:12:30每个人都得填写好这些时间,当这一天结束时,由一个人把这些纸合在一起,每个人自己的时间,配对时间,团体时间就很戏剧性的显示出来。 每天至少应该有一次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这种聚会需要加以计划,而不是把它当做偶然的机会。时钟上的时间和个人的时间绝对没有直接关系。忙、喜欢就觉得时间过得快。闲、乏味就觉得慢。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体验时间的方式,和他的自知、动机、知识和兴趣有关。这是他独特的部份,了解每个人怎么利用时间是各种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因为没有两个人会完全相同的方式。时间原来是我们的仆人,有时却变成了主人。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和关心。只有当人们有充分的信任时,才能做到分享。往往在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去分享时,父母就要求他们去分享,这样的大人本身就没有学到如何成功地分享。分享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进入他的所有权、他的时间、他的思想和他的空间的一种决定。 正向的回应大多数人在威胁利诱的模式中长大,在这种模式中,每一方都认为他和对方在价值上并不均等。要做正向的回应,每个人必须自立。人们的心总希望被别人接纳,但脑袋并不了解该怎样去做,争议的深刻来源可能是缺乏深刻的人类平等的概念。当我们内心宁静时,当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如何采取正向方法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接触到自己的智慧。疗伤、生活和追求精神性就是体验精神力量过程的综合体。什么是萨提亚模式与家族治疗?   讨 好 型 指 责 型 超理智型 打 岔 型 一 致 型 语词 .都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一个人不行.我在这,就是为了让你高兴.我必须让别人快乐 .你从来没有做对 .你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我不是已经讲得很清楚,你怎么… .按照过去的经验来看.依据目前资料分析.一切都应该有个道理, 有个规矩.大家都理智就没错 .哎!谈点别的, 干嘛钻牛角尖.跟你讲个笑话,那天… .你是说….我觉得….让我们一起来想….你的看法是 ….我们的结论是… 情绪 .无助的.弱势的.依赖的.内疚的.自贬的 .愤怒的.不满的.疑神疑鬼的.叮咛的.孤单的 .固执的.就事论事的.有原则的.强迫的.正确的.讲理的 .不规律的.活动过多的.不合适的.唐突的 .自主的.愉快的.没有防卫的.尊重的.平等的.温和的 内在 .我感到一无是处.我没有价值.没有人喜欢我.我必须让别人快乐,别人才会喜欢我 .没有人关心我.除非我这样大喊大叫,否则没有人把我当人看.我是寂寞且失败的 .我必须让别人知道我很聪明、头脑清楚、讲道理的.我其实很容易受伤.我不喜欢情绪,所以表现出没感觉的样子.我觉得有压力 .头晕眼花浑身不对劲.没有我的位置.我必须引起别人注意 .协调一致.平衡   .满意   .自我价值感高 行为 .道歉.取悦别人.屈服.乞求.撒娇.顺从 .攻击.评断.不同意.找碴.高姿态 .优越感.操作、规律有原则 、理性化.权威、独断、固执僵化 .莫名其妙.牛头不对马嘴.顾左右而言他、 干扰、声东击西.俏皮、幽默、机智 .独特的.活生生的、积极的.关怀.胜任.对自己清楚、对你同理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更为治疗师们广为运用。SatirModel是什么?萨提尔女士依据对人的信念,见过无数家庭,所呈现的问题都出在他们的沟通方式,再融合心理治疗各派的观点,创立了四种压力下的沟通姿态、雕塑、冰山的概念、影响轮、自我环等,因着相信人有丰富的内在资源,所以她认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所在,所有的改变从自己开始,只要有一小部分的开始,内在其它部分也会跟着改变,后人统称此派为「萨提尔模式」--SatirModel。   萨提尔女士强调治疗师运用本身的资源,而「个人」就是很好的资源,有时当事人的观点与现实不是那么一致,有时卡在他们的生命经验中、有时困于自己创设的逻辑中、有时紧抓不可能达到的期待,有时则索求未被满足的渴望。所以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以下是我参加其课程感触较深的学习:   人的基本学习来自原生家庭   我们所面对的压力或情绪困顿、或任何容易挑起我们情绪的事件,甚至我们的坚强、脆弱…所有的反应,都可以在家庭的学习中找到答案。学习对象主要是父母,或是主要照顾者,即使我们试图仿同家中的其它人,或是寄望自己完全不同于父母,但终究发现自己仍难逃父母的影响力。也许我们会怨恨、自怜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或拥有这样的父母,但是记恨并不会让我们有所成长,反而让我们抱着这样的伤痛不放。   五种压力下的沟通姿态   萨提尔认为人在压力下的沟通姿态分为五种,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计算机型、打岔型,外加萨提尔女士最强调的一致型沟通。五种姿态各有不同的面貌,同时有相对应的身体姿势,兹以下表来呈现: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灵活的运用这几种方式与人沟通,有时讨好多一点,有时指责多一点,并不固定在某一型上,心理的冲突往往出现在这几种方式的程度或交替上,而「一致型」是我们所较为期待的目标。   鬼影子   在小组中,彼此之间是如何看待的呢?又是如何互动的呢?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看待彼此的观点都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学习到人际互动观点歧异,一旦发生人际磨擦,不能只用自己单一片面的方式来设想或解决,实有必要当面厘清。   所以在SatirModel中,我们称之为找背后的鬼影子,意即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早年生活中有谁的影子在其中,而我们无意中用当年对待重要他人的方式,在与眼前的人互动着,呈现一种过去与现实经验的纠结。   创造人的自由度   人们往往过度的为自己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负责,却未见到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让问题停滞在目前状态;有时抓住感受不放,就背负着期待,任凭未满足的期待伤害自己;有时过度抓住自己的观点,而无视于我们已负载过度的情绪;有时我们陷于早期未满足的期待,而在日后的生活里重复此一味被满足的模式。   萨提尔女士说我们是有自由的:「自由地说出你所想的,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自由地感受你所感受的,来代替应该如何感受。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冒险,来代替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   雕塑的力量   为重建家庭互动模式,领导者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脑中所浮现的家庭画面呈现出来,她先在团体中找寻成员扮演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并且摆出在压力下相对应的姿态。扮演者戴上角色的牌子,有时用绳子代表关系线,用距离表示内在关系的亲疏远近,加上扮演者运用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显现在姿态上及言语上,一幅强有而力的画面于是出现。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家庭中发生的故事,用雕塑就可以直接显现一个家庭的核心问题,而当事人透过这样的画面,对于问题可以得到初步的领悟,加上身历其境,当事人在其间的体会常是强烈且深刻的,对于长久以来忍受的问题,较愿意做出改变的承诺,或是做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对话,达到宣泄或重新练习的目的,「改变」往往就很奇妙的发生了。   内在资源运用及转化   萨提尔女士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与学习的看法是:    *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    *我们拥有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    *任何不满意或痛苦的过去学习,都能以新的学习取代之。    *学习发生在一个舒适、温暖且滋润的架构里。    *凡事皆可能被运用为资源。   *所有的行动均是在成长中所做的努力。    *选择即是一个人在当时、当地所作的决定。    *最初的三角关系-父、母、孩子-代表我们认同基本成分,并且有潜能成为成长和能量的滋润泉源。   v因此萨提尔女士注重一个人的内在资源,来自原生家庭学习的特质及资源,无论是正向或负向的,都能够以新的学习来取代,新的学习不是向外找,而是整合个人内在的资源,这样的改变才可能且深刻长远。过去我们认定的负向特质之所以存在,其实有其功能及目的,如果无法看透这点,只想要去除之,很容易遭到抗拒;所以需要藉助内在其它特质来帮助它,也许是个提醒,也许给个思考,那么原来负向特质所隐含的正向成份才得以显现,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转化」。   未满足的期待   人类存在必然拥有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因着这些渴望,所以我们有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或来自他人的期待使我们感到痛苦,未被满足的期待使心灵遭受捆绑,这些期待无法被满足的原因可能是早年能力有限又无法自我肯定,亦无能力辨视理解一些问题事件的道理,随着时空演变,所以没有机会满足,而期待中有关「他人」的部分,多半与原生家庭的父母有关,有时这些期待可能与家庭规则有关。对于未满足的期待,我们可以怎么办?   萨提尔女士对于「未满足的期待」处理方式是:   *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    *找出满足期待的其它替代方法。    *决定依然保有一个尚未满足的期待,考虑减少付出的代价。   *回到渴望的层次工作,找一个新的方法去拥有高的自我价值。    *为满足此未满足的期待工作。   当我们处理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时,我们愈能够从期待的束缚中走出来,愈能感受到自由,而不是等待或被一堆应该、必须的规条压得喘不过气来。   萨提尔女士说人有三度诞生,第一度诞生是指发生于精卵结合之际;第二度诞生即我们实际上自子宫出生,第三度诞生则是在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形成之际。前二度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决定的,而第三度诞生,发生在当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生命,驾驭我们独特性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每个人都能够发展到第二度诞生,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第三度诞生,如果试图让其它的人或事物来掌控我们的第三度诞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的,例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药物依赖、缺乏能力、犯罪、战争……..,这份清单是长长一大串的,这样的代价,绝非不是你我愿意承担。就从现在开始,无论你的年龄,无论任何时空背景,试图让自己成为对自己及对他人负责任的人,驾驭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脚跟踏实的站稳之际,有人称之为「成熟」,愿你我都在这条路上努力,共勉之。萨提尔模式家庭探源团体疗效研究----参与者观点的分析卓纹君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副教授黄创华私立台南仁爱之家心理疗养院临床心理师  摘要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Satir)是家族治疗的大师,她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不论理念与技术都与当时其它治疗的观点有显著不同。萨提尔不采用病态模式,而是以人类成长的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她的方法兼具治疗性与成长性,且已被世界各地所广为采用。技术上,萨提尔模式的成长团体或治疗团体是一种兼具经验性、认知统整性、和有丰富行为演练机会的人际学习团体。萨提尔的重要理念有「自我价值」、「沟通姿态」、「家庭系统」以及改变的方法,她称为「转化历程」。本研究即是依据萨提尔的理念设计了一个短期、连续三个周六,总时数达二十小时的家庭探源团体。参加成员有十八人,全部为女性,年龄分布为20至54岁之间;其中已婚九人,未婚九人。研究者采用事后焦点团体访谈探讨此团体的成效,并以Yalom(1985)的团体治疗因素量表(七点量尺)分析此团体的疗效因素。访谈内容之分析由两位研究者根据逐字稿,分别以团体设计理念所包含的项目,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再依萨提尔的冰山理念做归类整理,两人互相验证,直到达成一致共识为止。分析成员自陈的结果发现: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对成员知觉自己的沟通模式最有帮助,对成员了解或转化沟通型态也有帮助;但整体而言,一、在知觉自己的模式和实际付出行动间仍稍有差距。二、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对成员生活规条的转化或选择有帮助。三、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对成员改善人际关系有帮助。四、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对部份成员提升自我价值感有帮助。此外,本研究发现此团体有效的治疗因素依序为:1.存在的因素(平均数5.39,标准差0.97),2.自我的了解,3.团体凝聚力及家庭经验的矫正性重现并列,4.普遍性,5.注入希望,6.情绪宣泄,7.认同仿效,8.人际学习,9.利他性,10.信息传递(平均数3.36,标准差1.52)。此结果反映出短期萨提尔模式家庭探源团体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是存在的因素,此与萨提尔所说的自我价值的重建(我是我自己)颇有关连。以往的研究(Yalom,1985;李玉婵,民81;何纪莹,民83;林美珠、王文秀,民87)均未指出存在因素是相当重要的疗效因素,因此本研究的发现相当独特。研究者由此推论团体的治疗因素与理论架构应该有密切的相关,至于什么样的理论与什么样的治疗因素有关则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萨提尔模式,团体治疗,团体治疗因素壹、绪论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Satir)(1916-1988)是家族治疗的大师,她发展出来的方法不论理念与技术都与当时治疗的观点有显著不同。理念上,萨提尔不采用病态模式,而是以人类成长的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她的方法兼具治疗性与成长性,且已被世界各地所广为采用,且被视为一种增进自我价值的成长理论(Loeschen,1998;林沉明莹、陈登义、杨蓓译,民87;翁树澍、王大维译,民88)。在Satir与Banmen、Gerber、Gomoria合着的「TheSatirModel-FamilyTherapyandBeyond」(林沉明莹等译,民87)一书中便将萨提尔多年来的工作模式加以系统整理,并称之为「萨提尔模式」(SatirModel)。技术上,萨提尔模式的成长团体或治疗团体是一种兼具体验性、认知统整性、和有丰富行为演练机会的人际学习团体。应用上,萨提尔模式在国外是相当受到重视、且有效的一种家族治疗方式;它引导人们从家庭系统、规则、沟通姿态等许多面向来了解自我,并以提升自我价值为最终目标。近年来萨提尔模式在国内也有渐受注目的趋势,学习与实务带领者日众,但有关的实征研究仍颇为少见。目前有以情侣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参加萨提尔团体后之改变历程的研究(庄雅婷,民88;陈奕良,民90);以及了解在参加结构式或半结构式之萨提尔团体后,成员与其家庭成员之关系是否改善的团体效果研究(Pan,2000);这些均是集中在大学生或青年族群的研究对象。而简文英(民91)以国中生家长为主,探讨其参与萨提尔模式的亲职团体的辅导成效,则是极少数将萨提尔模式应用于社会大众的研究。再者,吕旭立基金会心理成长中心是台湾的萨提尔训练中心,它不仅提供萨提尔模式治疗的专业训练,同时也推出许多以萨提尔模式的成长团体或家庭探索团体。可惜的是,至今仍未见其针对这些团体的成效提出系统化的研究报告。这些情形均显示探讨实际运用萨提尔模式的现况或研究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以社区民众为样本,并从参与者的观点来探讨家庭探源团体对其有何影响,以及进一步了解这些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此外,本研究亦想探讨依据特定理论(萨提尔模式)的成长团体,其疗效因素有何特色。所谓疗效因素(therapeuticfactors)是指可以促使团体治疗发挥治疗效果的种种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导致改变的机制(changemechanism)(Rugel&Barry,1990;Yalom,1995)。早期的团体治疗拓荒者在临床实务上陆续发现可能是团体的某些因素造成成员的进步,例如希望的灌注(instillationofhope)、普同作用(universality)或替代学习(vicariouslearning)。直到Corsini和Rosenberg(1955)整理出九项治疗因子,才确定了疗效因素的概念。而后来Yalom(1985)研究团体有效的治疗因素时,归纳出更广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与引用的十二项因素,分别为利他性、凝聚力、普遍性、人际学习(又分为输入和输出两类)、信息传递、情绪宣泄、认同仿效、家庭经验重现、自我了解、注入希望及存在因素。本研究亦以Yalom的十二项治疗因素的概念与研究工具,以了解短期的萨提尔家庭探源团体有那些较为明显的疗效因素。总而言之,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如下:一、   短期萨提尔模式的家庭探源团体对参与成员在(一)了解或转化沟通型态方面,(二)生活规条的转化或选择方面,(三)改善成员的人际关系,(四)提升自我价值感等面向会有何帮助?二、   此一短期萨提尔模式的家庭探源团体有那些疗效因素? 贰、文献探讨一、 萨提尔模式的主要概念与治疗技术萨提尔之所以被视为经验人本取向的家族治疗大师,乃是其看待个人问题的特殊理念与角度;而其所发展的介入技术也独树一帜,为其在家族治疗或团体中奠立重要的地位。兹分述如下。(一)      主要概念萨提尔模式治疗的主要理念包括有「自我价值」、「沟通姿态」、「家庭系统」,以及改变的方法(亦即「转化历程」)(吴就君译,民72)。其中前三者息息相关,以家庭系统为影响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和沟通姿态的核心来源。Stair,Banmen,Gerber,与Gomori(1991)指出我们是在家庭中开始学习到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从出生的那一剎那起,就形成了最基本、最原初的三角关系(ThePrimaryTriad):即母亲、父亲、孩子(林沈明莹等译,民87)。由于家庭是个人在生命中所参与一连串及所有系统中的第一个、可能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此最初的三角关系(或称为原始三角)对个人和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以及自我价值感(自尊)有深远的影响(林沉明莹等译,民87)。萨提尔模式称个人和(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为沟通姿态,那是人们传递讯息的方式,个人将讯息赋予意义,传送出去,接收进来,并在内心或外在行为上做出反应。沟通姿态意味着个人如何辨认出其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个人处理人际互动,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关键(林沉明莹等译,民87)。萨提尔认为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源自人们自小所习惯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之间彼此互动模式(即原始三角)(林沉明莹等译,民87),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当我们感觉生存受到威胁时,便自然会有的实时反应,但人们也从中学习到了僵化的规则,相信一定要遵循一些来自家庭或社会的规范,否则就无法生存。家庭成员的沟通应对模式正反映着其自我价值、家庭规则与外界如何连结等层面(Banmen,1986),萨提尔将这些防卫性的沟通分为四类,即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等求生存姿态,这些都是自我表达与自我压抑二者之间不平衡所造成的结果。健康的沟通方式是一致型(congruent)的沟通,个人可以知觉到自己的状况、观察他人的状况并掌握整个情境,具有直接而确实表达感受与思考的自由,重视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是一高自我价值的表现(林沉明莹译,民88)。延续这些理念,萨提尔指出有困扰的人会有下列四方面的问题:(1)自我价值感低;(2)沟通是间接、暧昧不清,而且不真实、不坦诚;(3)规则是僵硬、非人性的,不能协调的,而且一成不变的;(4)与社会的联系是惧怕的、讨好的、或责备的。相对地,滋润的家庭或经过「转化」的人,也会在此四方面呈现一些健康的特性:(1)自我价值感高,(2)沟通是直接、清晰和坦诚的,(3)规则是有弹性的、合适的、能依情境而调整的,(4)联系社会是开放的、具希望的(吴就君译,民72)。再者,萨提尔常以正向的眼光来处理人们的问题,她常用重新框架来看待或指出问题背后的意义,并且视症状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这种使用转化的观点取代了矫治与改变的方式。其模式因此也被称为「人性认可历程模式(HumanValidationProcessModel)」(Satir&Baldwin,1983)。萨提尔的转化乃是以增加原则(addprinciple)的方式,吸收新的、更合适的、具建设性的行为模式,并扩充、调整、重新框架旧有的习惯模式,以面对压力,使个人更富有弹性、更具选择性(林沉明莹等译,民87;赖念华,民90)。由于所谓的改变乃是从自身中(原有模式)撷取资源,使人们任何求生存的努力以及原本隐含或被误用的特质,得以有正向的发展,同时再扩充新的学习,如此一来,人们不至于因自己有问题或错误而抹煞其自我价值。萨提尔强调每种规条或沟通姿态都可以转化,而不一致的沟通型态具有负向的特质,同时也隐含着正向的资源(统整性的种子)(Satir&Balswin,1983)。例如,讨好怀有关心的种子;指责含有自我肯定的种子;超理智具有理智的种子;打岔则是创造力与弹性的种子。因此问题不在于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本身,而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们以及是否具有弹性与觉察。这种由失衡的模式中找到正面潜能种子的想法,运用转化而非全然去除缺点的介入角度,是萨提尔模式最极富人性的一部份。上述观点都是萨提尔用来了解当事人的问题来源,以及协助其达到改变的方向与焦点。据此,萨提尔模式主要治疗的目标便包括了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价值、建立个人内外在资源、帮助当事人为自己做出选择、对个人行动负责任、表现表里一致的沟通、从家庭规则和父母的限制中培养个体化以及管理情感(Chan,1996;林沉明莹译,民88)。不论是个人或团体模式的工作,这些目标都是治疗者所依循的原则。(二)      治疗技术萨提尔在治疗过程中总是弹性地利用各种技巧,提供当事人表达、倾听、接触与爱等各种新的成长经验,因此也使她的理论与治疗模式显得更为生动且具实用性。萨提尔模式在转化历程的介入技术,不但包括从口语和认知上来了解不一致的沟通型态与僵化的规条,更从具像化、绳索的运用、具体行动(action)、雕塑(sculpture)、戏剧化及角色扮演(典型代表为家庭雕塑)等非口语方式来切入和探索当事人的问题(林沉明莹等译,民87)。她常使用具像化的技巧,以身体的姿势来探索内在情感;或者运用绳索来加强当事人身体感受、或具体呈现某种人际互动,以加深当事人的自我觉察,进而促进其做出新的选择。萨提尔认为行动可以形成图像,比语言文字更具有激发改变的能量(Andreas,1991)。这种行动化的方法(actionmethod)得以使当事人更能重温旧梦,经验性地处理当时的情绪与认知(郑玉英,民88)。例如,萨提尔常赋予某种沟通姿态一句话、一个代表动作,以具体呈现其所有重要的内涵与讯息;或利用行动连结当事人的内在期望与外在行为,以确认其语言与非语言沟通行为的一致性。此外,萨提尔的雕塑技术也是应用行动化的原理,将人际互动的系统动力具体呈现出来,使当事人加深觉察与感受,并且增加新的观点与选择。此法经常用于帮助当事人觉察到自己习用而不察的无效沟通型态,以及缠缚已久而不自觉的规条,并藉以练习有效的沟通型态或转化规条成为生活原则(林沉明莹译,民88)。家庭雕塑(familysculpture)便是萨提尔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行动最有名的例子。家庭雕塑协助当事人描绘家庭系统的互动,使家庭成员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不断重复的模式产生洞察。藉此,家庭规则可因此获得修正,新行为也得到尝试的机会(Satir,Bitter&Krestensen,1988)。冥想也是萨提尔常用来激励当事人,引导其整理并内化新学习的另一种方法。运用萨提尔模式的工作者(如Satir,Gormori,与Banman)经常会在其所带领之工作坊的开始阶段或结束前,进行一段冥想。冥想可以催化成员进入一种促进改变的出神状态(trance),使其觉察力能更聚焦于个人深层的内在。典型的做法为邀请成员找一个舒适的位置,放松,再引导成员自我欣赏与感激,促使个人自我接纳和觉察。此外,萨提尔的自我环描绘也是一种统整性的介入技术。萨提尔发现,虽然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但是基本的资源却是相同的,她用自我环描绘来呈现对全人类共同资源的全人性概念(林沉明莹等译,民87)。萨提尔自我环的图形,是八个同心圆所组成,最中心代表每个人的神圣自我,向外每环代表八种人类共同的资源,分别是生理的、理智的、情绪的、感官的、互动的、营养的、情境的、和灵性的。萨提尔的努力是提醒人们重视这八个层面彼此的平衡与整合。萨提尔对于技术的运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视当事人的问题与其文化脉络而得做调整。香港学者Chan(1996)便指出,萨提尔的沟通姿态及理论,在了解中国家庭上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一些家庭沟通模式,像不鼓励太多情绪表达、很少以语言来表达对其他家人的情感、比较喜欢间接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期待不用说出来对方就了解自己的心意等等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对有效沟通来说是不利的。他同时也指出其戏剧化的雕塑及角色扮演对中国文化下的当事人是有具吸引力的。具体而言,这种行动取向的治疗模式应有助于启发兼重原理与实际做法的国人,不但能引导其觉察到家庭与个人的互动与关系,并且能进一步在既有的架构下促进转化。运用萨提尔模式的实务成效如何,其相关的研究发现于下文中说明。 二、萨提尔模式团体的研究关于萨提尔模式的相关研究均支持此治疗模式的辅导效果。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夫妻婚姻沟通的主题上。例如,Bozeman(1985)将沟通姿态、夫妻间次系统、界限、口语及非口语沟通与冲突等概念应用于夫妻沟通课程中,研究显示Satir的沟通概念为良好的配偶关系教育方法,能有效改善配偶沟通与关系。Getz和Gunn(1988)采用萨提尔模式四种不一致的沟通角色架构来分析家人沟通问题,并采用合适的对应策略协助成员改善不一致的沟通,培养积极一致的沟通技巧,并以理情治疗策略挑战僵化的家庭规则。Wach(1992)的研究也指出此模式有多项辅导效果,能帮助配偶更自我了解、增进夫妻关系并获得使关系更新的力量。Bitter(1993)将此模式用于夫妻团体谘商中,结果发现成员能肯定其内在资源,且夫妻能被催化改变旧有相处模式。Willett(1996)结合其它理论设计教学录像带发现,即使萨提尔模式仅应用于录像带教学中,也能解决夫妻沟通问题,增进沟通技巧与婚姻满意度。而根据该模式设计的SIS(SayItStraight)课程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能协助成员发展有效的沟通技巧、真诚面对自己的渴望、提升自我价值并增进生活品质(Englander–Golden&Golden,1996)。针对国人为研究对象的报告也显示萨提尔处遇团体有不等程度或不同面向的效果。庄雅婷(民88)以质化研究方式呈现了萨提尔模式沟通姿态转化的过程。其分析指出多数参与团体的成员表示此模式能促进其松动旧有规则且增加新的因应方式、提升正向自我概念以及对过去不良模式有新的觉察;少数成员则经验到要觉察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对于感情经营有新的决定、增加尊重和接纳、觉察问题在自己身上、以新观点看待男友以及期待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大部份的成员均体会到自己改变也会牵动到关系的改变。Pan(2000)以台湾大学生为对象,探究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萨提尔模式团体的效益,在历时八周共二十小时的团体后,发现此模式使成员的家庭角色变得更正向而明确,家庭关系也获得改善,而且效果持续达八周之久。陈奕良(民90)的研究中运用家庭图、面貌舞会、沟通姿态的雕塑等萨提尔常用的介入手法,来研究婚前情侣的团体辅导效果,发现萨提尔团体对一致型的沟通具有立即的辅导效果。另外其访问发现,十八位成员中有七位能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及感谢,八位觉察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三位觉察到自己或伴侣与父母的相似处。简文英(民91)的研究也应用了萨提尔模式的行动介入方法、家庭原始三角雕塑等技巧,探究亲职成长团体对国中生家长的辅导效果,回馈问卷中发现前述活动都是让成员印象深刻的活动。虽然其统计结果指出家长参加团体之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但访问资料的分析则显示出萨提尔模式的亲职团体对提升家长对自身不当沟通的觉察,以及减少亲职困扰是有帮助的。综合上述,萨提尔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研究结果大致也显示萨提尔模式颇能达到团体目标,有效改善成员的问题;唯研究对象多半是配偶(情侣)或青年族群,有关社区民众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依据上述萨提尔的治疗观点,本研究设计了一个为时三周(三个星期六),总共二十小时的半结构式团体,以社区民众为对象,来了解团体对成员的影响以及成员由体验中获得转变的内涵。 参、研究方法一、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由某民间心理协谈中心代为对外招募(该中心为一宗教团体所创办),在了解团体性质与同意接受研究后,共有18名成员参加,其中有半数成员为该中心之义工。成员全数为女性,年龄分布为:20-24岁一人,25-29岁二人,30-34岁二人,35-39岁二人,40-44岁五人,45-49岁三人,50-54岁三人。学历分布为高中职三人,专科五人,大学九人,硕士以上一人。其中已婚九人,未婚九人。 二、  研究设计、过程与工具本研究中萨提尔模式的成长团体为连续三个周六,第一次六小时,其余两次各为七小时,为时共二十小时。团体带领者为第一位研究者,本身为担任婚姻与家庭谘商、团体谘商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团体带领经验,且受过三年以上萨提尔模式的专业训练。根据萨提尔模式的主要理念,本团体目标以引导并协助成员探讨其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藉以厘清其与家人或配偶或其它人的关系为主,团体名称为「家庭探源工作坊」。本研究属单组的类实验设计,但研究目的并不在于做实验前、后的对照。对于团体实施的效果除了由「团体后问卷」中的回馈表来了解外,主要透过「焦点团体访谈」内容之分析来加以呈现。团体治疗因素的探讨则根据「团体后问卷」中团体治疗因素量表之分析结果。有关施测工具部份说明如下。(一)团体后问卷:团体后问卷主要为「团体治疗因素量表」(李玉婵,民81),以及简单的背景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等资料。于每次团体后请成员填答,另在整个团体全部结束后,再请成员针对整个团体的感觉填写一次。全部团体后之施测与焦点团体访谈同时,施测时间离团体结束约一周至三周不等。本研究采用的「团体治疗因素量表」为李玉婵(民81)根据Yalom(1985)研究团体有效的治疗因素时所发现之十二项因素的卡片题目,加以改编所成。共有55题,包括十一分量表,分别为利他性、凝聚力、普遍性、人际学习、信息传递、情绪宣泄、认同仿效、家庭经验重现、自我了解、注入希望及存在因素等。作答采用Likert七点量尺,由团体参与成员就题目所叙述的内容与其在团体中经验相对照,圈选由1至7不同程度的号码,得分越高代表帮助越大。李玉婵(民81)以87名成员为对象,求得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值)为.95,各分量表的α值在.62至.88之间。李玉婵(民81)再请三名团体辅导专家进行专家效度考验,评定每个题目符合Yalom治疗因素的程度。总量表55题中有38题的符合度是100%,其余17题的符合度是66%;可知,其量表颇为符合Yalom的团体治疗因素理论。(二)焦点团体访谈:本研究进行焦点团体访谈主要是想要从参与成员的角度来了解团体的疗效和变化历程。在团体全部结束后,配合成员方便的时间分四次举行焦点访谈,每次包括四至五位成员不等。为求研究的客观性,访谈员为另一位研究者,本身熟悉团体治疗、团体动力、质化研究,对萨提尔模式也相当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主要问题如下:(1)你觉得参与家庭探源团体后最大的收获,以及对你的帮助是什么?(请具体说明);例如(A)与人的沟通,(B)规条的转化与选择,(C)看待亲友(原想寻求帮助的相关人)(含想法与感觉),(D)如何看待自己(含想法与感觉),或(E)其它。(2)你觉得这个团体会对你有帮助那是因为团体过程中的什么对你有一些影响或触发?例如:活动设计、音乐、时间长短、分组、领导员、成员、自己、情境......?(具体说明)。(3)对于此次活动,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何?为什么?(4)请说明你觉得这次团体和以前参加过的团体(或你认为的小团体)有何特别或不同之处?三、  团体过程描述「家庭探源工作坊」团体界于结构与半结构之间,前半段的团体活动为高结构,由带领者依团体发展原则和萨提尔模式原理来设计。团体进入中后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且较为自发时,带领者便依着团体当下的情况或成员的需要来进行后续的活动。团体性质亦界于成长与治疗性之间,带领者所把握的治疗守则为由个人探索,到获得新观点或有所体悟,终至自我整合。团体活动过程详见表一,其中单元主题若需进一步说明者,则于右栏以对应的号码来做团体进行内容或过程的描述。表一团体活动过程  时间   单元主题/目标  团体进行内容/过程之重点说明      第一周上午  1.      宾果游戏的认识活动  1.请成员根据设计好的空白宾果单(其中有可资访问的参考问题和16个空格),互相访问并在空格中任意填上受访成员的名字,待所有成员访问结束后,由领导者抽出名字并邀请有访问过该名成员的其它人介绍此一成员。最先喊宾果的前三人凑成一小组,数回合后,第二个三人小组形成。后因时间不足,未宾果者自行凑成小组。领导者鼓励三人小组利用中午用餐时间再进一步互相熟识。       第一周下午  2.      澄清团体期望与规范3.      沟通姿态介绍与体会:原始三角4.      家庭图绘制说明5.      团体结束仪式 作业:自己的家庭图  3-1.领导者一一说明萨提尔的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并请成员具体演出代表某一沟通方式的身体动作。之后再请成员两两一组,彼此体验当对方用某一沟通方式对待自己时的感受,以及自己后会出现的沟通姿态为何。3-2.由此引导出一致型的沟通,并加以说明如何对应才是一致的沟通方式。3-3.运用仿真家庭,请三位成员扮演先生、妻子和小孩,让成员体验原始三角的形成过程,以及小孩如何在父母的次系统中发展出生存之道(沟通姿态)。     第二周上午  1.      冥想2.      增进熟识3.      个人工作:家庭姿态雕塑4.      一致型沟通  3.某成员在冥想后于团体中分享自己感到困扰的家庭议题,领导者邀请该成员进一步探讨其困境。由团体其它成员办担任辅角,领导者雕塑出其与先生互动的样子,再加入女儿的应对方式,请该成员镜观,并引导成员思考是否有其它新选择。4.进一步澄清一致型沟通的内涵与意实际表现。           第二周下午  5.      分享与探索家庭图6.      家庭规则转化7.      个人工作:家庭姿态雕塑8.      团体空椅对话:期待的选择与放下9.      团体结束仪式  6.      领导者发出家庭图的问题讨论单,请该成员四人一组互相分享。7.      请成员就自己所列出的家庭规则中挑一仍令自己感到困扰的规条,由「我应该要…」开始念起,改为「我总是要…」,再改为「有时候我可以…」,再用「我选择在…时候,我要或不要…」念一遍,令其感受这几种说法的不同之处。8.      某成员从上述活动中透露并对团体分享自己的困扰,领导者邀请该成员进一步探讨其困境,进行家庭雕塑。结束时用翁倩玉的歌曲「永远相信」来滋养和鼓舞成员。8-1.个人工作告一段落后,团体的分享回馈中显露出许多成员对某一家人(多数为父母)未竟的期待,领导者因此邀所有成员择一关系人面对他(她)(座椅),运用之前的规则转化练习,试着对此关系人说出自己的新决定。8-2.用赵咏华的歌曲「我的爱我的梦我的家」引导成员来整理与滋养自己,并由此带出结束仪式。    第三周上午  1.      冥想2.      未竟事务的分享:规条转化再澄清3.      个人工作(一):家庭雕塑  2.经验过个人工作的成员分享自己有不安感,似乎正面临一新经验还未固化而旧规则被打破的状况。领导者藉此澄清家庭规则的转化其意义乃在有不同且较多的选择,而非将原有的完全丢弃不用。           第三周下午  4.      个人工作(一):家庭雕塑5.      自我环与新选择6.      团体回顾与结束  5-1  .领导者在下午的团体原本计划进入自我整合的工作,但某成员提出其困扰并表示想进行个人工作,在大家同意下便花一些处理此成员的问题。至下午四点个人工作分享与回馈结束,开始介绍萨提尔的自我环。5-2  .领导者邀一位想多了解自己的成员以自我环来探讨自己的议题。由团体其它成员伴扮演此主角成员的八个自我,领导者用绳子将主角和其它八个部份(成员)绑住,并具象化主角对每个部份重视与有无接触的程度。领导者一一问扮演某一部份的成员有何感受,并与主角核对以及引导其思考在此状况下可能有什么不同的选择。5-3  .请团体成员采绘自我环,并分小组互相分想与讨论自己如何重新整合自己八个部份。6.以蔡琴的歌曲「爱」做为团体的结束与给成员滋养和激励。 一、  数据处理与内容分析的过程「团体治疗因素量表」的分析是把资料键入个人计算机中,以SPSSforwindorw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每一种治疗因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访谈资料则采传统的内容分析方式(Lieblich,Tuvak-Mashiach,&Zilber,1998),以归类为主,再将整理出的类别加以计数(counting),藉以呈现团体对成员在各方面的影响情形。进行步骤为首先把焦点访谈录音过程转誊成逐字稿,成员以代号注记。两位研究者根据萨提尔模式的理念建立编码的原则,再各别以团体设计理念所包含的项目,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再归类整理。两位研究者互相核对结果,根据彼此分析的歧异处加以讨论,澄清概念再分析,直到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为止。计数部份则是回到访问稿找出所有符合某一编码类别的代表句,再加以计算次数,因此计数的结果数值自然会超过受访成员的人数。至于内容分析的步骤以及编码原则如下:(一)找出核心内容的原则:旨在找出受访者陈述中有意义的核心主题,以便于后续的分析,以及能够简要地呈现研究问题的结果。选取原则包括(1)以一个核心句子为主题中心,再对照句子前后的陈述脉络,把相关文句也划进同一主题范围内。(2)在此主题之前或之后的段落中,出现另一些句子是在重复描述或补充说明此一主题者,或在对照彰显此一主题之意思以使其更明确者,则不另画线,也不另成立为一单独主题。(3)如果另一段落是成员自发地描述过去的个人状态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况者,则可以成立为一独立主题。(二)主题类别的编码原则:把核心主题归入不同的而有意义的类别中,以便于计数。具体原则整理如表二。 表二主题类别的编码原则   觉知(Aware) 行为的落实(Behavior) (intra) 自己Self 1 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例如:知道/发现/警觉到…) 1 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例如:走出/减低…) 2 沟通姿态、模式 2 沟通姿态、模式(例如:改变/调整…) 3 规条 3 规条(例如:转化/改变…) 4 知觉(perception),例如认识到/信念/价值/眼光… 4 知觉(perception),例如改变对自己/表达出来 5 其它(自尊/情绪/想法……) 5 其它(期待、自尊、情绪、感受……) (inter) 他人Other 1 与人互动的方式与关系(沟通姿态) 1 改变与人互动的方式、态度、关系,但并无特定显示、指出某一特定沟通姿态 2 (对他人)的期待 2 放下(对他人)的期待 3 知觉(含规条、观点、想法、信念) 3 改变知觉(含规条) 4 其它(例如:自尊) 4 其它(自尊、情绪、感受…) 例如:找出的主题句为「觉知到自己有些常用的规条。」编码记为AS3;「改变了自己习用的规条。」编码记为BS3;「发现指责型的人原来是这样」编码记为AO1;「能鼓起勇气向一直想道谢的姊姊说谢谢!」编码记为BO1。(三)内容分析举例说明:譬如成员(代号388)说道:「我觉得参加这个团体帮助最大的就是说,探讨到我对原生家庭我爸爸跟我妈妈的关系,因为做家庭雕塑的时候,雕塑到xx那个家庭的时候,她跟我原生家庭那个爸爸妈妈那个问题很像啊,不过我爸爸妈妈是真的问题,他们是爸爸没问题,妈妈疑心的这样,结果对我的婚姻也是有影响的,那做那之后可以对我一个治疗啦,等于是一个治疗,治疗我自己这样子,等于是藉由她的,还有AA,做AA的家庭雕塑的时候,我就原谅了我爸爸。」根据原则(一),上述的句子可以被浓缩为一个核心句子「藉由其它成员的工作,了解了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并治疗了该成员类似的问题,且因此原谅了爸爸。」而根据原则(二),此核心内容有可被归类到主题类别的AS1及BO3。 肆、研究结果 一、访谈分析结果回顾成员在焦点访谈的回答,成员普遍表示团体的经验对她们或多或少都有帮助,也未在团体明显感受到伤害;成员大致对带领者的感觉为亲切、平易近人、敏锐与理性。但有一位成员(为佛教徒)表示对带领者在团体中区分学佛的真义与表象用理性压抑情绪是不同时的不满:「(带领者)用学佛说我们是被它所压抑,不是这样的,所以不能以用学佛来判定说,啊你因为学佛以后才变成这样,不可以这样子讲。」对于团体看法较为不一致的是团体的时间架构,有成员认为一整天的团体太累,要全程参加三周会有压力;也有成员认为这样的安排很好,可以回家实验从团体所学的东西;也有成员觉得团体还可以有进阶,三周不太够。成员感到印象深刻的还包括团体的个人工作与具像化的雕塑,以及带领者所选播的歌曲,认为颇能反映当时的心情并能从歌曲中获得领悟。有关研究问题一所欲了解的结果分别整理如下。(一)萨提尔模式家庭探源团体对参与成员在了解或转化沟通型态的帮助部份,成员典型的反应有:「我发现指责型的人原来是这样…」(成员代号399);「理解我当时是属于怎样的一个状态,是都是在扮演讨好型的…」(成员代号029,388);「现在我比较会观照自己,再表达情绪背后的那个念头了…」(成员代号520);「我对自己感觉会觉得说我现在比较会有那种同理心啦,可以比较能够对方在跟我谈事情的时候谈谈谈,然后我会比较更容易去进入到他的那个角色,去想说他当时候的情况是怎么样,然后他的心情是怎么样,他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成员代号818)。这些回答显示出团体帮助成员认识了某一特定的沟通姿态,或是成员自己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和底下的心理状态,甚至进一步帮助部份成员学习到与以往不同、较为有益的互动与沟通技巧。(二)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对参与成员生活规条的转化或选择的帮助部份,成员典型的反应为:「我现在比较会知道大家的有限性之后,比较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放下不合实际的期望,因此能更真实地互动。」(成员代号399);「我会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讲出来,不再受限于以前所学到的不可以说…」(成员代号098);「其实我比较困扰的就是家庭里面的公公…啊,因为我清楚原来实际上就是有这种类型的人,就是他这个样子…原来是真的有这种类型的人,所以我就会比较释怀」(成员代号217)。这些显示团体对成员另外的帮忙是在于松动其以往恪守的应对模式,或是协助其了解生活中的关系人且因而较能放下对他们的期待;而从成员的言语之中似乎也传递出一种自由与自在。(三)团体帮助成员改善人际关系部份,成员典型的反应为:「比如说我妈妈在关心你的时候,她是用负面的语气…那天我就我妈咪沟通说ㄏㄡ,妈,这份工作对我而言很重要,然后她也会觉得说,我上这个课程没有用啊,可是我会跟她解释喔,啊解释完之后我觉得心情很舒服」(成员代号399);「那天刚好A的剧嘛…那一天排那一个剧让她勾起了她之前没有对她爸爸讲完的话,然后我回家就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跟我爹地说,因为我们前两天才发生一个冲突嘛…,可是老师暗示我说,你觉得你这句话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吗?其实你是很想亲近他的,而且你能不能跟爸爸说,其实我很想亲近你,而且在你清醒的时候?而不是一直告诉他说,你在喝的是酒不是水ㄝ,…所以我回到家里之后我就跟我爹地讲,那天他吃饭的时候,他就跟我有眼神上的接触,我觉得蛮欣慰的,然后我爹地似乎知道了,所以当他…..归宁嘛,结婚那一次他还是有出槌,可是归宁那一次他就真的没有出槌了」(成员代号399);「变成说彼此之间的沟通会用比较温暖的方式,比较关怀的方式。」(成员代号666)。部份成员反应逐渐可以将在团体所学习到的一致且清楚的表达方法应用在其与相关人的对话中,尤其成员399更是明显经验到人际互动的良性改变。(四)团体提升参与成员之自我价值感是否有帮助部份,成员的典型反应为:「我觉得有达到那个效果,要找自信还是要走回来,看自己,而不是出去工作来证明自己的自信,而是走回来看自己…」(成员代号543);「这个家庭治疗的课程,让我感觉到我自己的选择,我要做一个自主的女人ㄏㄡ,我不要让你(指先生)这样,你有什么需求你有什么需要,你也可以向我表达我也会愿意去接受」(成员代号029);「嗯,对自己的看法,我对自己感觉会觉得说我现在比较会有那种同理心啦,…那时候是在第三天的课程吧,突然发现自己怎么有这种能力啊(呵呵),那现在比较会,感觉就是比较活出自己啦」(成员代号818)。提升自我价值是萨提尔模式的特色之一,由部份成员的回答中亦可一窥团体帮助成员调整其对自我的看法,甚至能反求诸己,而非任由他人来决定和评断自己的价值。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对参与成员了解或转化沟通型态、生活规条的转化或选择、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价值感都颇有帮助。而此四个面向与前述成员对自己的觉知和行为改变均息息相关。根据内容分析的结果做计数,则可进一步显示出团体对参与成员在下列面向的帮助情形。成员提及在参加团体后对提升自我觉察(AS类)的次数为56,对他人的觉察(AO类)次数为12,落实对自己的行动(BS类)为25,落实对他人的行动(BO类)为24。显见家庭探源团体对促进成员知道(发现或警觉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沟通姿态或沟通模式、生活规条等方面最有帮助,是成员在访谈中提到最多的一个面向;这亦可由引述成员的回答中看出来。比较而言,此团体对于帮助成员增加对他人的觉知部份(包括关系人的沟通姿态、对他人的期待、知觉他人的规条(观点、想法或信念)为最少。成员提及从这个团体发展出一些具体行动(改变)的次数,较自我觉知的次数减少一半以上,为他人的觉知次数的一倍;这反映此团体的主要功能乃在帮助成员觉察自我的状况,有些成员有了了解或觉察还不足以马上促成明显的改变,但也有些成员可以经由对自己的觉知,而进一步促发对自己或与别人互动时有异于以往且效果较佳的沟通。 二、疗效因素研究结果以Yalom的团体因素量表施测后,结果统计如下表(分数越高,代表受到帮助的程度越大)。 表三家庭探源团体各次与整体治疗因素之平均值和标准差(N=18) 平均值(标准差)治疗因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整体 排序 利他性 3.53(1.35) 3.07(1.19) 3.38(1.12) 3.46(1.33) 9 团体凝聚力 4.85(1.07) 4.79(1.23) 4.97(1.00) 5.07(0.85) 3 普遍性 5.63(1.27) 5.13(1.74) 4.67(0.85) 4.78(1.03) 4 人际学习 3.82(0.95) 3.72(0.96) 3.76(1.05) 4.00(0.93) 8 信息传递 3.57(1.61) 2.51(1.37) 3.13(1.59) 3.36(1.52) 10 情绪宣泄 4.16(1.14) 3.54(1.16) 4.13(0.98) 4.44(0.97) 6 认同仿效 3.97(1.04) 3.41(1.16) 3.92(1.16) 4.18(1.35) 7 家庭经验的矫正性重现 5.07(1.13) 4.27(1.37) 5.03(0.92) 5.07(0.87) 3 自我了解 4.87(1.16) 4.32(1.32) 5.01(0.95) 5.11(1.01) 2 注入希望 4.32(1.21) 3.81(1.28) 4.42(1.21 4.52(1.25) 5 存在的因素 4.84(1.11) 4.27(1.19) 5.03(1.03) 5.39(0.97) 1 由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三次团体(三周)所测得的团体治疗因素并没有太多显著的改变,但发现治疗因素的重要性依序为:存在的因素,自我了解,家庭经验的矫正性重现和团体凝聚力并列,普遍性,注入希望,情绪宣泄,认同仿效,人际学习,利他性,信息传递。就前三项最重要的治疗因素而言,颇能与上述结果呼应;本研究的短期萨提尔模式团体的确有助于增进成员的自我了解或觉知。而以家庭探源为名的团体活动设计自会引导成员回顾自己的成长家庭与互动背景,家庭雕塑的个人工作则具有矫正性的重现功能;最终的整合活动(自我环)也意在促进成员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些因素也反映出萨提尔模式团体的理念与设计。然而较为特别的是,本研究的萨提尔模式团体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是存在的因素。Yalom(1985,1995)认为团体最具有治疗因素的几乎都是人际学习此一因素,其次是凝聚力、普遍性、自我了解和情绪宣泄等;至于存在因素对住院病人则较为重要。李玉婵(民81)在其研究中则发现凝聚力、注入希望是团体历程中最有价值的因素。何纪莹(民83)针对大学生团体的研究发现,其依序为家庭经验重现、注入希望、凝聚力、信息传递、自我了解。此三位的研究都没有发现存在因素是重要的疗效因素,因此本研究的发现相当独特,这部份将于下文中加以讨论。 伍、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鉴于国内萨提尔模式的训练渐渐广为推广,相关研究仍颇有限,尤其是针对社区民众的研究报告更是少见,因此依据萨提尔的理念设计了一个短期、连续三个周六,总时数达二十小时的家庭探源团体。参加成员有十八女性,年龄分布为20至54岁之间。研究者主要以事后焦点团体访谈来探讨此团体的成效,并以Yalom(1985)的团体治疗因素量表分析此团体的疗效因素。本研究发现短期萨提尔模式家庭探源团体的确对成员了解或转化自己的沟通模式、规条转化、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价值有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对自我的觉察(AS类)的成效特别明显,具体行动的改变(BS类&BO类)其次,相较之下对他人的觉察(AO类)较少。此结果与陈奕良(民90)、简文英(民91)的报告有相似之处;透过萨提尔模式的团体谘商,成员普遍的响应是团体可以帮助其增加许多对自己的了解与觉察,观点的拓展和转换,或是有新的选择;但是针对其行为改变程度的测量结果(前、后测),往往未能呈现显著的差异,成员未出现具体的实践与稳定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团体的设计仍偏重在认知上的觉察与了解,时间上又不足以做更进一步的新行为的练习,或未及要求成员将获得的新观点和新选择试着落实于其生活之中,这些团体的限制可能影响研究的结果。另外有成员在访谈中提到改变需要时间,本研究并未针对这些成员加以追踪,因此这也可能是无法呈现出成员如何将觉察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原因之一,这是未来研究可再加以改善、探讨的。上述觉察与行动之间会有差距的原因,也可从另一个思考方向来探讨,亦即西方谘商理论模式的应用与本土文化特性的问题。张包意琴和陈丽云(民90)指出西方人乃是在「平等」与「个人」两个基本价值上建构出其文化体系,从「平等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出发,进行变革,较不须回避矛盾冲突。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从「权威集体主义」出发,有自己一套待人处世与持家之道,强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尊卑有序、以和为贵等价值。因此若由文化的观点思之,在强调人和与尊卑秩序的文化脉络下,要能直接实践萨提尔所说的一致型沟通是有一些困难的。这可由团体活动过程说明可以看出来,在本研究的团体中,对于如何沟通才算一致有颇多讨论(由第一周的团体延续至第二周的团体),带领者也曾一再澄清一致型沟通是在照顾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顾及他人与环境,但对于习惯优先考虑他人与情境的国人而言,要把自己的需求因素加进来时,便显得有如何平衡与落实的困难。焦点访谈中,也发现少数成员虽然能够觉察自己的沟通模式,但对如果冒然应用一致型沟通在实际人际互动中,则仍会顾虑引起对方反弹的可能。这种文化特性是否因此造成上述觉察与行动间落差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证实。但是综合这个发现和张包意琴和陈丽云(民90)的看法,未来带领者在应用萨提尔的一致型沟通时,可能需要花比本研究更多的时间来和成员(或当事人)讨论其运用的困难与可行性,同时亦需增加演练的机会,以协助成员真正落实在和谐中进行改变与真诚的沟通。此外,本研究发现萨提尔模式家庭探源团体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是存在的因素,也就是萨提尔所说的自我价值的重建(我是我自己)。这是一个相当独特且有趣的发现,与以往有关针对单一的团体治疗因素的研究发现不同(如Yalom,1985,1995;李玉婵,民81)。而Ribeiro(1998)整理分析四个不同性质(大学课程取向或完形或治疗性)、时段(周间或周末密集式)、时间长度(数周至数年)及不同年龄层(20-50岁)的团体,其中三团在英国进行,另一团体在巴西进行,其治疗因素有何不同;结果发现治疗师本身是促使成员获益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林美珠、王文秀(民87)也曾访问59位参加不同主题性质团体(包括生涯团体、两性、自我觉察、与家庭自我成长团体)的成员代表,藉以分析、找出团体治疗性事件、其结果指出从他人处学习、人际学习、凝聚力、讯息提供、共通性、希望感与自我了解为促成改变的治疗性机制。其研究显示即使是不同主题的团体有一些共通的治疗特性,但也未发现存在因素是主要的治疗因素。因此本研究的发现颇为特殊,别具意义。王文秀(民79)认为治疗因素可能涉及理论架构,Ribeiro(1998)则指出团体治疗的因子端视治疗者本身的带领、团体成员以及接受治疗的人本身而定。存在因素在研究工具上被总括定义为「为自己的生命承担最终的责任」(Yalom,1995),团体中强调人的存在觉醒是在真诚状态下的自我创造,因而提供成员一种改变的力量,这就是存在因素的疗效所在。可见存在因素的意义与萨提尔的理念是颇为一致的,而且本研究设计的萨提尔模式团体强调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人是有选择的理念,与存在的意义也是极有关连的。尤其团体带领者在团体中运用冥想,团体结束仪式,歌曲以及在进行规则转化的活动所强调、体会的个人权力和选择,都具有增能(empowerment)与自我承担的意义;而自我环的活动亦在帮助成员整合自我,从不同层面的自我思考自己要怎样的生活,此可能提升成员的自我负责,以及体会到人生的存有本质。再者,参与本研究之团体成员有一半为宗教信仰者,平日对宗教问题就较为关切,也可能在回答问卷时,容易关注人生存的意义,而把存在因素的地位高估,此为Ribeiro(1998)所言团体治疗的因子会因团体成员特质以及接受治疗的人而定有关。此外,本团体另外分居第二和第三重要的治疗因素,自我了解与家庭经验的矫正性重现,也是与萨提尔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与团体进行的活动亦有关联;另一并列第三重要的治疗因素,团体凝聚力,则是成长团体常见的一般治疗因子,是团体得以顺利运作的重要条件。总之,由本结果可以推论团体的治疗因素与理论架构有颇为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所发现重要治疗因素初步反映出萨提尔模式的精神;其它应用萨提尔模式的团体研究是否会有类似的发现则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至于其它什么样的理论与什么样的治疗因素会特别有关,亦有待未来其它研究或更多有对照组之团体实验的研究加以确认。基本上,本研究显示萨提尔模式的团体对社区名众的觉察颇有助益,是值得推广的一个成长治疗模式,而若能善用雕塑与音乐对成员(或当事人)应更能彰显效果。未来亦可根据内容分析的帮助面向进一步发展适合此一模式的量表,并加入对照组的实验研究来检验团体的效益。另外由于参与本研究团体的成员均为女性,此一事实反映了各地推广心理成长工作一直缺乏男性参加者的现象,因此萨提尔模式的家庭探源团体对男性成员的影响是否会有其它特殊的面向无法在本报告中呈现。恋父情节使她陷入了堕落情海当我们首次进入家庭的时候,正是我们来到世界的第一天;而当我们开始认识这个家的时候,我们还是稚龄幼儿。那时,我们作为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和理解力去感知父母,并在自己的家庭中学习今后的生活习惯、沟通形态、价值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因此,当我们成年后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童年的家庭影响实际上在伴随着我们。  小莉,卷入了一场三角恋爱,这个情爱的角色使她吃尽了苦头,委屈无处诉。旁人都以异样的眼光看她,质疑她的道德与品格,认为她是自找苦吃,自甘堕落。她也自责于本身的情不自禁,厌弃自己的不能自拔。仅仅26岁,却被情海所折磨,像是历经沧桑。她误听那些骗人的算命者说的她在情感上注定是没有归属,这使她认了命,继续沉浮于矛盾与失望的边缘。  小莉找到我咨询,下面是我和她在治疗中的对话  齐家:小时候你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吗?  小莉:我特别喜欢爸爸,爸爸常常带着我去散步、钓鱼。他非常优秀总是去外地开会他带着我去过很多豪华美丽的地方。  齐家:妈妈呢?  小莉:哎妈妈每天只知道做家务,爱唠叨,也没什么文化总喜欢和爸爸吵闹。  齐家:你觉得爸爸很委屈?  小莉:是……我觉得妈妈配不上爸爸。……  在我们的对话中,小莉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妈妈脉络有了重大的发现:从小她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小公主;隐约中,小小的心灵也可感受到母亲的爱,但是和父爱比起来太少了。她对母亲虽然有些抱歉,但却没有太多的同情,因为她觉得真正委屈的是她出色、完美的爸爸。妈妈的无知、唠叨、不解情趣,正是令她的父亲失望的地方,而善解人意的小公主,正可以安慰这颗孤寂的心。  小莉的父亲最后有了真正的外遇,这让小莉的心碎了,感到被爸爸抛弃了,感到自己完整的家被爸爸毁掉了。她把对爸爸深厚的爱转变为对父亲深刻的恨,她多年来都和父亲保持着很大距离,她不能宽恕爸爸的背叛,父亲的阴影深深地影响着小莉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追求。  一个感情丰富的男人,与一个平淡的女人生活在一起,而家里有位善解人意的小公主,像是部不断重播的老电影。某种事业成功、但情感寂寞的男子,对小莉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在帮助她认识自我后,我使用了萨提亚治疗中的角色扮演方式对她进行了治疗。我选择了一位扮演者,来扮演小莉的父亲,这位扮演者按照我的引导,和小莉有了如下的对话:  爸爸(扮演者):你是我的女儿,我爱你,妈妈也爱你。爸爸和妈妈的事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如果我们伤害到你,我很抱歉。  小莉:……(沉默着,慢慢流出了热泪,她虽然憎恨父亲,但是很久以来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所以听到父亲的忏悔,内心的恨就融化了……)  爸爸(扮演者伸出双手):来,小莉,你过来,不管我和你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我都是爱你的。  小莉自然而然地走过来与爸爸拥抱……(当年因父亲的外遇对小莉造成了伤害,但是她在内心中依然可望拥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个拥抱实现了小莉对感情的渴望)。  齐家:你还想跟女儿说什么?  爸爸(扮演者):孩子,你长大了,你有你自己的生活,你需要学习做一个成熟的女人,告别过去的小公主。(小莉近年来虽然最恨的是父亲,但是,内心最看重的还是父亲,依然看重爸爸的意见)。  小莉:爸爸,我舍不得你。  齐家:那个小公主已经长大了,她打算要去追求她的人生了。  爸爸(扮演者):我希望你快乐,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幸福,我会祝福你……  小莉:(给爸爸深深地鞠躬)再见,爸爸,我会找到我的幸福。  父母婚姻不幸的家庭,子女往往会在心理上有阴影。从前我们大多只是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还是很多。通过家庭重塑,理清了小莉与父亲的亲情关系,从这一点出发化解了小莉的成长问题。  与小莉一样的年轻朋友,不要陷于父母的矛盾之中,无谓的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并使自己的人生产生偏差。把父母的恩怨纠葛交还给父母吧,成年人的事情让他们去处理,不要卷入父母的婚姻困扰中,那样会使自己的家庭角色混乱,也会让自己的人生付出代价。  作为子女,总会长大,总要成熟,你要独立,不仅仅是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自己心理的独立,就是自己与父母在心理上达到独立。这种独立不会损害亲情,反而能用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增加自己对父母的感激、理解和接纳。亲情需要我们反思,拥有一份成熟的亲情之爱,我们自身可以达到健康而又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诱惑面前做出理性的抉择。我是我情绪的主人9月28日、10月12日,连续两次都是张麒的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感觉越来越喜欢听这个大头矮个子、其貌不扬的家伙讲课,这是个热心肠的家伙,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他在自己身上实践后获益匪浅的一种方法,所以他诚恳真挚的推荐它,希望别人也能从中受益,敬佩!大家讨论在咨询中使用认知疗法时存在的困惑,感觉要找准来访者的问题症结并不难,难的是改变的发生。我在最近几次咨询中也确实感觉如此,来访者总是困惑于“我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无用的,但我偏偏还是要这样去做,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那是因为错误的认知背后有强烈的情绪做后盾,而情绪的背后是无数个对自我的消极观念。不解决后两个问题而企图凭咨询师一己之力去改变来访者的认知,那无异于隔靴挠痒。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期待未被满足而引起的。所以事件只是导火线,焦点不在于事件本身的对错,而在于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使之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还是消极的态度体验,消极的态度体验即是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认识,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直接导致很多看起来似乎不可理喻的行为,已经与认知是否正确无关了,所谓“明知不可为偏要为”即是如此。所以认知疗法的重点要落在改变情绪上,情绪是导致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有当来访者坚信“我是我情绪的主人”并勇于承担起作为主人的责任,当他自己想改变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那么什么状态下人才愿意去改变呢?我认为只有痛到极点了人才会愿意去改变,因为个人的习惯是一种太强大的势力。所以很多时候皇帝不急急太监是没用的,咨询师在一边干着急与事无补,不如适当等待,让当事人自我成长。对理性和非理性的洞察力是认知疗法的关键,而这是漫长人生历练中才能养成的,绝非一朝一夕能速成。认知疗法的过程看似简单,无外乎建立关系、洞察、评估、改变和聚焦,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千变万化的。拿洞察来说,如何在一问一答中让来访者自己洞察到负性情绪和消极观念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的具体化,引导当事人进行各种情绪背后的自我对话,找准情绪点,找出此种负性情绪的各种可能来源。然后是评估,先要听当事人在事件发生后怎样来评价自己,“所有事件发生后你怎样看自己?”并且尽量数字化,看事件影响“我”到何种程度了,再引导其重新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事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象“按喇叭事件”“给你10秒看世界”“渔夫与离婚女子的对话”等等,让当事人体悟:认知错误是客观存在的,信念是可以改变的。当来访者理解这一点后,如果他渴望改变,那么你才可能帮助他尝试改变。做些改变的练习,可以是改写错误认知,也可以是一系列行为作业,关键要“让我学会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所谓的调焦其实是再评估,即在作业后让当事人自我评估情绪有无改变,通过积极的反馈去体验积极的情绪,不断正强化、正循环。认知行为疗法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的一切情绪均是由我的认知产生的,情绪不解决试图单纯通过改变认知来解决问题是徒劳的。我只能改变我自己,当我尝试改变他人、改变外界时,总有一天会失败。我的口头禅是:快乐其实很简单,先假装快乐,然后你就真的快乐了。咨询师的工作是“授之于渔”,当然有时候也需要“授之于鱼”,看情形了,呵呵。用忽略的态度享受母爱____彼此都不满意的母女____我从小就知道,她不是我想要的母亲,我也不是她想要的女儿。____我心目中的母亲,应该对孩子温和耐心,说话轻声细语。当我有开心的事想向她诉说的时候,她会用含笑的目光注视着我;当我在外面受了委屈,她会用温暖的手搂着我因抽泣而颤抖的肩;她喜欢哼着歌为我梳小辫儿,会用疼爱的语气对别人说:“我那闺女呀……”____可事实上,母亲对我们说话时常是“高八度”。记忆中,她从来没有夸奖过我,尽管我成绩优秀,是众多邻家孩子的“学习榜样”,可她总能“鸡蛋里挑骨头”,并在别人夸我时抖搂出这些材料来贬低我。她不许我读小说,不许我留长发,不许我和男生说话,甚至不许我去女同学家玩儿!长大后回想起来,给我最多委屈的就是她!____毫无疑问,我也令她失望,她并不避讳这一点。首先是我的长相令她不满意。从小我就听她对人抱怨:“就这一个女儿,还长得不像我!”母亲很漂亮,鹅蛋脸,细眉大眼,皮肤白净,读书时就是无数男生倾慕的对象。可她最后却嫁给了貌不出众的父亲,而我偏偏长得像父亲。____我的性格也令她不满,不仅“倔得像驴一样”,而且生性不活泼,一点儿都没有继承她绘画、吹箫的艺术天分。最让她恼火的是我“不听话”,她不许我做的事我都做了,而且拿定主意就不听任何劝阻。最后更是借上大学之机一跑了之,毕业后在外地结婚成家,远远地逃离了她的掌控。____心墙在“灵魂伴侣”面前倒塌____在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儿童早期经历时,有一个躲不开的概念——“重要他人”,这是指在儿童早期生活中与之关系密切的抚养人,通常指父母。在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也曾无数次地回顾和探究自己的童年经历,并庆幸在我生命中排第一位的“重要他人”不是母亲,而是外婆。____在我出生仅4个月时,母亲就把我送回老家交给外婆抚养,3年以后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在人生的最初3年,外婆给了我无条件的关爱与呵护,此后她也一直是我精神上的“坚强后盾”,无条件地支持我的任何决定。所以我一直认为,外婆是我的“重要他人”,父母只能位居其后。____但是在萨提亚学习班上,我第一次接触到另一个概念——“灵魂伴侣”,这指的是那个对你的生命产生深刻影响的人。这影响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____在获知这个概念的第一瞬间,我感到内心深处仿佛有一堵坚硬的石墙在刹那间崩裂、倾倒,我不禁泪如泉涌。因为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母亲,也才忽然发觉,我的所有任性之举都是为了反抗她对我的控制,我个性中的许多方面都是在与她对抗中形成或得到强化的。而且,我是那样地爱她,害怕失去她!我的母亲才是我的“灵魂伴侣”!____抗拒母亲的生命谜团____在萨提亚学习班上,蔡敏莉老师说到,婴儿也会有记忆,一个人在婴儿期是否受到良好的照顾、抚养人对他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否,会被铭记在他的身体里,铭记在每一个细胞上,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生命中的一些谜团也就有了答案。在我和外婆共同生活的时候,父母、爷爷、奶奶等亲戚长辈都曾来探望过我,我对其他人都表现得乖巧有礼,惟独对母亲充满敌意。母亲第一次来看我时,我还不满两岁,但我就是不许她踏进“我和外婆的家”,也不叫“妈妈”。也许,当时幼小的我用身体“感知”到了面对的是谁,于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愤怒,用拒绝承认母女关系来控诉她对我的“遗弃”——这为母亲与我的关系定下了不和谐的基调。____回想起来,青春期与母亲的争斗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躲避母亲的指责,我埋首于书卷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乐趣,并在一生中受益匪浅;为了避免受到干涉,我常常独自决策、行动……这虽然有些冒险,却让我有了面对社会的勇气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唯上、不唯权”的个性;为了逃离她的控制,我远离出生的小城,让自己得到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视野,收获自然更多!____能否以尊重我的方式爱我____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自己成为母亲后,我对母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谅,也知道她对我的所有控制和管束都是出于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她深深的不安全感,这与她自幼丧父,又生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关。____虽然明白了这些,但我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却没有大的改观。母亲仍然经常在电话中指责我,说我没有以她认同的方式照顾孩子;我的应对模式也仍是回避,“顾左右而言他”。____我不再对她的指责生气,但仍然在内心感觉不舒服。即使我已经能从指责中感到她对我们的爱,却依然不能接受她的方式。我希望母亲能尊重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将她的模式强加于我。____在心理学研修班上,对父母的“控诉”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因为没有一对父母能够做到完美无差错,也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曾受到父母有心或无心的伤害。在萨提亚学习班,同样有不少人哭诉父母的偏心、苛责甚至离弃。这时,蔡敏莉老师会问哭诉的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100%,但你的父母只能给你50%或30%,甚至更少,你愿意接受它吗?”____她告诉我们,父母受到他们自身和环境的种种限制,不可能100%地照顾好孩子,而且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接受父母给予你的不完美的爱。“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顺服。否则你只能一直背着这个愤怒,让它继续耗费你的能量,影响你的生活质量。”____奇迹发生在喋喋不休之后____从逻辑上和理论上我能接受这一说法,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在抗议:“我愿意接受她的爱,但就是无法接受她的方式!”____那几天,无论是在结对或分组讨论中,还是在课间及午餐时,我一直在喋喋不休地与同伴探讨我与母亲的关系。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之所以对母亲有着那么多的怨恨和失望,都是因为我对她有着太多的期待!____我是那么在意她对我的态度,那么渴望得到她的赞扬,那么关注她的情绪,那么害怕会失去她!我为多年来我们之间的相互伤害而感伤,同时也感觉到我内心仍留存着对母亲的愤怒,因为我一直期待着她能改变爱我的方式。这愤怒同样让我感觉不舒服。____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天晚上,在向一位朋友讲述那些天的学习所得时,我突然发现,说起母亲“爱的方式”,我的内心竟然能保持平静,委屈和愤怒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感激——感激母亲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爱着我这个“不如意”的女儿,感激她对我桀骜不驯、恣意顶撞的宽容,也感激命运让我在今生今世成为她的女儿!____也许我们和父母的缘分就是如此____这种变化是奇特的,我至今也感到惊讶,也许是充分的宣泄让我的愤怒得到舒缓。心理学实践表明,多次倾诉可以使人情绪归于平稳,并能够较为平静地看待现实。这几天的讨论看来让我的委屈得到了宣泄。____也许是在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我期待母亲改变爱我的方式,但这种期待是我的。但当期待不可能实现的时候,我是否一直要捧着它?我是可以选择放下的。____放下它,对爱不再追求完美。我们总说人生不必追求完美,但对于情感,我们往往期待它符合我们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可能是单方面的——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母亲。____我要做的应该是接受这个观点,并顺服它。在这里,顺服并不是屈服、顺从的意思,而是正视现实。也许,今生今世我和母亲的缘分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能改变一个人,那就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爱吧!这会让你减少愤怒、终止无谓的消耗,可以把注意力放到那些具有建设性的事情上来,迎接新的开始。____我何必对理想母亲的那个梦念念不忘呢?父母只能给我这种形式,可它已经是爱了。____上周末去外地出差,回来的路上因雷雨导致航班延误,辗转到家洗漱后上床,已是后半夜了。第二天一早,被电话铃声吵醒,我摸索着拿起听筒,就听见母亲的女高音在喊:“什么时候回来的?也不告诉我一声,你做事从来都不考虑我们的感受……”____睡意蒙目龙的我忙解释:“飞机晚点了,半夜才回来的……”____“哦,那你接着睡吧!”母亲“啪”地撂下了电话。____清醒过来的我不禁莞尔: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她爱我的方式!也许她今生都无法改变了,但我可以主动放下我的期待——用忽略的态度,直接接受她的爱,享受这份爱。从成长模式中探寻冰山下的自我  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没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比喻。提出者是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如今,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的成长模式———萨提亚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体验。  3月13日~15日,来自心理、法律、文化传播等领域的20多位学员参加了北京萨提亚中心、北京齐家成长中心主办的“萨提亚个性扩展工作坊”。导师为香港著名萨提亚治疗专家、英国心理学荣誉学士、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办者蔡敏莉女士。  原生家庭——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在蔡敏莉的介绍下,学员们开始渐渐了解萨提亚。“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蔡敏莉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咨询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着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咨询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咨询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咨询师评价。  自我价值——自尊的内在宣言  关于萨提亚的资料中有一篇《我对自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更能和自己熟悉、亲密。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是只要我友善地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多的自己。”  萨提亚希望每个人看到生命中的期待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当我们满足于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于成为好公民,甚至成功者的外在形象时,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内在有所觉察,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有能力接触内心深层的渴望吗?”  M不能接纳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能够接纳她。在一个游戏环节中,所有学员闭上双眼在全场走动,寻找令自己感觉舒适的另一双手。学员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可以拒绝别人,而不用考虑那人是否受伤。  M不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手很粗糙,不会被人接纳。黑暗中,每个人都在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双双地尝试和放弃。终于,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然后闭着眼睛坐下来,不能说话,也不能看对方是谁,只能用手和所选择的手交谈,表达感谢、开心、暂时离开、不要难过。  此时M已经泣不成声。咨询师请她站起来分享:“我不敢相信还有人选择我的手,我一直比较自卑……”  在咨询师的提示下,她抽泣地跟着念:“我很感谢你能接纳我。因为你的接纳,我更能接纳我自己……我不会再自卑,我要从内心深处和自己相处。”  大家一一上前,给她拥抱和支持。  蔡敏莉这样解读“自我接纳”的重要性,“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自尊是自信的基础。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然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爱自己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不观照自己的人也无法真正去体察别人”。  沟通模式——指责、讨好还是表里一致  沟通是与人交往的桥梁,沟通模式也代表每个人的生存姿态。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沟通的需要和愿望,其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也常常因沟通受到影响。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蔡敏莉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对于学员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蔡敏莉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情绪释放——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结构图”使人能够从家庭结构中寻找自我的动力源。对于初次画家庭图的学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沟通模式,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画自己的原生家庭还不难,画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就难了。很多人不了解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信息,只得打电话回家问。于是,整个大房间里,每个人蜷曲在一块空地上,一手握手机,一手画草图。  W的家庭结构极其复杂。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共有五个孩子。她是中间的一个,这是一个注定不被重视的位置。她很小就被送到乡下抚养,换过很多人家,直到10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无论父母还是她,都无法建立天然的亲子关系。  咨询师让她在现场挑一个学员扮演母亲,她则扮演自己。  寄居生活让W变得极其讨好,这是一个孩子自然选择的生存策略。咨询师却让她指责母亲,把一直以来的不满宣泄出来。她很艰难地举起代表“指责”的手指,声音很微弱:“妈妈,你爱我吗?”“为什么要把我送出去?”“这些年来我很孤单,我真的不喜欢在别人家的感觉。”……  情绪失控的W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等她平静之后,咨询师让她扮演母亲,从母亲的角度回复一个孩子的质疑。W温柔地为母亲辩解:“当时是没有能力抚养你才不得已送出去的。”“我们很爱你,你回来后我们想补偿,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最后,角色恢复原位。扮演妈妈的学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说:“孩子,到妈妈这儿来。妈妈爱你!”W犹豫着扑了过去,全场哭成一片。  “我们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但可以回到当时,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蔡敏莉都在用这种方式帮助案主处理情绪。“其实,不是咨询师帮助了案主,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案主自己看清了当时的情境,改变了看法,从而帮助了自己。”蔡敏莉说。  萨提亚成长语录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欣赏并接受“过去”,它是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内心的宝藏,她让我们有能力获得成功,并且成长。.
/
本文档为【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