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师附中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师附中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04-08 6页 doc 242KB 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坚持101

暂无简介

举报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师附中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二下生物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师附中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二下生物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第4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比开始时大C.10年内,第6年的种群数量最小D.第6-10年大山雀数量一直保持增长2.下列有关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作用效果,相似的是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D.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链是:丙→甲→乙→丁B.丙种群数量增加,甲、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这4种生物中,丙的个体数量一定最多D.若丁的体型最大,则其个体数量应该最少4.某种植物的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宽叶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宽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宽叶③用植株甲给窄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宽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③或④5.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人的肠道上皮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变化是A.细胞内有些酶活性降低B.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增多C.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D.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6.DNA分子在复制完成后,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应分别与A.其中一条模板母链相同B.各自的模板母链相同C.两条非模板母链相同D.两条非模板母链互补7.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其原因是()A.能产生新基因B.发生的频率高C.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8.(10分)下列关于真核生物核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每个碱基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B.双链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A+C)/(G+T)的比例上C.某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A:T=1:2,则该DNA分子中A:T=2:1D.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该生物样品不可能是噬菌体二、非选择题9.(10分)某种农业害虫夏季数量最多,到了冬季,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又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杀虫剂个体,○表示敏感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存在_____________。(2)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大多被杀死了,这是由于杀虫剂的______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_____________的频率。然而,在未使用杀虫剂的自然情况下越冬,敏感个体却更多的存活下来,说明敏感个体更能适应冬天(缺少食物)的条件,这也说明,变异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4)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型基因,也有敏感型基因,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多样性层次,生物多样性还有两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注: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1)图中代表核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8-13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分裂过程。(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4)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__________个。11.(14分)如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若干曲线变化图(甲图)和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图像(乙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虚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乙图中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代号表示)。(2)乙图中的C相当于甲图曲线中的________________段(用大写字母表示),根据乙中图形推测,甲图中的4N应该等于________________。(3)乙图B中4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它在B图所示时期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4)甲图中AB段曲线上升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此段相当于乙图分裂图像中________________(字母时期);甲图中bc段曲线上升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法则。(2)图中标号②表示____过程;⑤表示____过程。(3)图中④表示____过程。(4)图中过程③的模板是_____,该过程的场所是____。(5)如果DNA分子一条链(a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AT······那么,在进行②过程中,以a链为模板形成的子链的碱基顺序是____________。(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在2~4年期间,λ大于1,表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4~6年期间,λ小于1,表明种群的数量在减少,第4年时,λ等于1,此时种群的数量最大,故A错B正确;在4~8年期间,λ小于1,表明种群的数量在减少,第8年时,λ等于1,即种群的数量在此时达到最小,第8年后,λ大于1,表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故CD均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D【解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详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B、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顶端优势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C、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都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D、茎的背地性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植物的向光性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D正确。故选:D。3、C【解析】考查学生对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和应用。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得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进而分析数量变化。【详解】丙、甲、乙、丁四个营养级所含能量递减,因此构成的该食物链是:丙→甲→乙→丁,A正确。丙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越多,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越大,所以甲、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B正确。丙含的能量最多,但其个体体积越大则其个体数量越少,所以数量不一定最多,C错误。丁营养级含的能量最少,若丁的体型最大,那么其个体数量应该最少,D正确。【点睛】能量流动逐渐递减是营养级的能量不是个体的能量,因此要避免做出个体体积逐级减小的判断;与营养级能量相关的量,有个体体积和数量,因此营养级能量多而个体数量不一定多。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性状分离的相关知识,熟悉分离定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①植株甲自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确定植株甲为杂合子,故①符合题意;②植株甲为杂合子或显性纯合子时,给另一宽叶植株授粉,子代均可能为宽叶,所以不能确定植株甲为杂合子,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当宽叶植物(植株甲)为隐性纯合子、窄叶植株为杂合子时,子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也可为1:1,所以不能确定植株甲为杂合子,故③不符合题意;④用宽叶植株(植株甲)给另一宽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3:1,出现性状分离,可以确定植株甲为杂合子,故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5、B【解析】细胞衰老的特征包括:细胞内水分含量降低,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减慢;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线粒体数量减少,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核膜内折,体积增大。【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人的肠道上皮细胞在衰老过程中有些酶活性降低,但部分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增强;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导致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故选B。【点睛】巧记细胞衰老的特征6、C【解析】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两条母链均做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地原则合成新的子链,在复制完成后,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应分别与两条非模板母链相同。故选C7、A【解析】试题分析:A.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能产生新基因,因而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A正确;B.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B错误;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多数是有害的,C错误;D.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D错误。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名师点睛】基因突变的机理注:④⑤⑥填写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8、D【解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没有连接磷酸,A错误;B、不同双链DNA分子(A+C)/(G+T)均为1,不能体现其特异性,B错误;C、某双链DNA分子中A、T配对,故该DNA分子中A:T=1:1,C错误;D、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该生物样品不可能只含有双链DNA,噬菌体只含有双链DNA,不含有RNA,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生存斗争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选择抗药性基因环境的变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表示物种形成模式中的渐变式,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药时,由于大多数害虫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农药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当多次使用该农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害虫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所以农药对不同变异的害虫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详解】(1)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生物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2)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三年间●基因的频率由2%变为3%再变为0%,说明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3)农药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害虫来说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变化。(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型基因,也有敏感型基因,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层次。【点睛】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10、曲线A减数受精作用有丝0~48~1340【解析】根据DNA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特点可知,曲线A为DNA的变化曲线,B为染色体的变化曲线。0〜8表示的是减数分裂;8处发生受精作用;8〜13表示的是有丝分裂。具体的时间段1〜2、2〜3、3〜4、4〜5、5〜6、6〜7、7〜8依次为减Ⅰ的前期、中期、后期、减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9〜10、10〜11、11〜12、12〜13依次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详解】(1)DNA在间期的S期复制,是逐渐加倍的过程,所以图中代表核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是曲线A。(2)分析曲线图可知,图中0~8时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减半,所以该段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从减半恢复正常,所以8处是受精作用,8~13表示形成受精卵之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4〜8)中,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图中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0〜4和8〜13。(4)1~4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这一阶段DNA已完成复制,但细胞还没有分裂,因此,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由于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所以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40个。【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受精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1、DNA染色体EADCBFDE12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细胞壁DNA复制E着丝点(粒)分裂【解析】(1)由图可知实线中有条斜线,代表了DNA的复制,即代表的是DNA的数量变化。虚线表示的是染色体。乙图中A染色体散乱,是细胞分裂前期。B出现细胞板是分裂末期。C着丝点分裂,是分裂后期。D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细胞分裂中期。E是细胞分裂的分离间期。F是末期末将马上形成两个子细胞,因此分裂的顺序是EADCBF。(2)乙图中的C是有丝分裂后期,相当于甲图的DE段,甲图中AB是分裂间期,BC是分裂前期,BC是分裂中期,DE是分裂后期,EF是分裂末期。C中有12条染色体,应有12个DNA分子,所以甲图中的4N等于12.(3)乙图B中4是细胞板,在末期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细胞壁。(4)甲图中AB段曲线上升是因为DNA复制,在图乙中E代表的是分裂间期。甲图中c即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着丝点分裂。【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图形的识别能力。【名师点睛】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易错警示与有丝分裂有关的3点说明:(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始终都有同源染色体存在,但它们既不配对,也不分开。(2)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3)用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体的形成,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复制后的染色体的着丝点照样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就说明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所致。12、中心转录(RNA)复制逆转录mRNA核糖体·····UGCUA······结构【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逆转录过程;⑤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其中逆转录过程和R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详解】(1)此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在遗传学上称为中心法则。(2)图中标号②表示由DNA形成RNA的转录过程;⑤表示由RNA形成RNA的复制过程。(3)图中④表示由RNA形成DNA的逆转录过程。(4)图中过程③为翻译,其模板是mRNA,该过程的场所是核糖体。(5)转录过程中DNA模板链和所形成的RNA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所以若DNA分子一条链(a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AT······那么,在进行②转录过程中,以a链为模板形成的子链的碱基顺序是······UGCUA······。(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传递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本文档为【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师附中生物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