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2023-03-16 6页 pdf 1MB 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620433

热爱文库,热爱新浪。

举报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31.1.设计目的..........................................................31.2.任务概述..........................................................3二、测区概况.......................................................3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目录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31.1.设计目的..........................................................31.2.任务概述..........................................................3二、测区概况.......................................................3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32.2民族种类...........................................................32.3已有资料情况.......................................................32.4测区的范围:.......................................................3三、设计的依据.....................................................3四、主要的技术指标.................................................44.1GPS测量............................................................44.2水平角观测.........................................................64.2.1水平距离的观测...............................................64.2.2导线网.......................................................6五、坐标系统的选择.................................................7六、设计.......................................................76.1布网的原则.........................................................7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7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8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106.5.外业选点埋石.....................................................106.5.1选点............................................................106.5.2标志埋设........................................................11六、仪器设备的选择................................................12七、外野实测方案设计..............................................127.1.GPS外业工作的原则...............................................127.2安置天线要求......................................................127.2.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137.3观测方法..........................................................137.3.1GPS观测方法................................................137.4地籍勘丈.........................................................147.4.1、地籍勘丈的方法:..........................................147.4.2.宗地图编号.................................................147.4.3.地籍图的规格及分幅.........................................147.4.4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147.4.5界址点的施测方法............................................157.4.6界址点边长的检核:..........................................1517.4.7地籍图的表示原则:..........................................157.4.8宗地图......................................................157.4.9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167.4.10提交成果...................................................167.5数据的记录........................................................16八、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178.1.外业观测数据处理.................................................178.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178.3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198.3.1数据处理....................................................198.3.1无约束平差..................................................198.3.2约束平差....................................................198.4GPS高程拟合.....................................................20七、提交成果......................................................20八、参考文献......................................................212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GPS”技术完成一项“GPS”D级网的技术设计,为下一步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提供基础控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实际问,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2.任务概述: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在辽阳市境内吉洞峪,对吉洞峪地区进行村庄的地籍测量。则需要在吉洞峪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二、测区概况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吉洞峪在辽阳市最南端,介于北纬40º40′至40º50′,东经123º00′至123º15′之间。东与河栏镇,南与岫岩县三家镇、牧牛镇,西与海城市接文镇马风镇,北与隆昌镇、八会镇接壤。乡政府驻地吉洞峪村距县政府(直线距离)45公里。乡域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80%,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该地区地势陡峭,山脉较多,北部和西南部比较平坦。2.2民族种类境内居民主要有满族、汉族,另有少量蒙古族、回族等。其中满族人口占大多数。2.3已有资料情况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A1、A2、A3、A4、A5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2)根据设计提供的1:5万地形图,1:5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所根据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7年9月航摄地形图)2.4测区的范围:1)测区的位置:测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º40′至40º50′,东经123º00′至123º15′之间2)测区的面积:施测范围呈规则矩形,范围面积约18*21=378平方千米三、设计的依据3(1)CH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GB-T2009》(2)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GBCH1001-91(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6)国土局制定,以下简称《规程》(7)《吉洞峪地籍调查协议书》参考技术标准(8)2.ZGB——96《地形图图式》(9)《地勘测绘规范》地矿部1985年(10)《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11)本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四、主要的技术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GB-T2009》和辽阳市吉洞峪地形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级GPS网,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4.1GPS测量(1)根据规程规范,D级GP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项目平均边长(km)固定误差比例误最弱边相对中误差a(mm)差b(mm)技术要5~10≦10≦101/45000求各等级GPS相邻点间弦长精度δ=a2(b*d)2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亦即等效距离误差。a—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d—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2)GPS点的密度标准4项目相邻点最小距相邻点最大距相邻点平均距级别离离离D2155-10四等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表1平均边长D/kmGPS接收机性测量量接受机标称精同步观测接收能度优于/mm数量2双频(或单载波相位10+3×10-6≥2频)四等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表2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卫星截止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观测时间段≥1.6观测时段长度/min≥10数据采样间隔5~15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8表3同步环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坐标分量相对闭合环线全长相对闭合的边数(条)差差6.010.0≤101/45000表4地籍控制测量二级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规定平均边附合导各边测测角中导线全测回数方位角长(km)线长度距中误差(")长相对DJ2DJ6闭合差(km)差(mm)闭合差(")0.22.41/1000013表5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导线的主要技术规定5级别导平均边测回数测回差方位角导线全坐标闭线长长(m)(")闭合差长相对合差度(km)(")闭合差(")一级1.212012181/50000.22二级0.77011/30000.224.2水平角观测使用科利达KTS-400型全站仪,采用方向观测法,其技术要求见表4和表6。表6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项目使用仪器:南方NGS-352同一方向各测回互差9〃一测回各方向值2C互差13°4.2.1水平距离的观测水平距离的观测用全站仪来完成,采用单程测量,测回数为1测回。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列各表:表7测距仪测距的各项限差项目使用仪器:科利达KTS-400全站仪同一测回读数间互差(MM)5MM4.2.2导线网对外业观测成果和起算数据均进行100%的自检和作业组间的互检后。平差用南方平差易-2000软件在微机上进行,计算前用已有的计算实例进行可靠性检查,然后进行平6差计算,并评定每个导线点的点位中误差及点间中误差。一、二、三级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分别小于1.4mm,4.2mm,14.0mm。五、坐标系统的选择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本测区相应的独立坐标系坐标。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系统。六、设计方案6.1布网的原则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Ⅰ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Ⅱ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Ⅲ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Ⅳ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Ⅴ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Ⅵ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本次主要采用边连接式,每次用四台接收机,组成GPS网,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7通过在1:5万的吉洞峪地形图上查找,找到国家二等水准点A1、A2、A3、A4、A5,以及国家三等水准点B1,并通过已知控制点向测区的村庄布设低等级的控制点C1至C7。并在图上进行展绘成图。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1)在选点布网前: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然后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2)进行图上设计: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GPS点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3)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我测区接收机的数量为4台套,根据m=CN/n,其中C=7,N=4,n=16,得到重复设站数为1.75>1.6,故符合。4)经济方面:考虑该项目投入的资金和具体支出,并且充分利用制高点和高建筑物等有利地形,充分利用旧点,以便节省造标埋石的费用。5)物力方面:选点时应考虑在村庄或者人口较多的地区,这样有利于基准站的架设,考虑到仪器的搬运问题和测区距员工的休息的远近。6)人力方面:选点时应在村落周围或者附近,避免山区和偏远的地方,有利于基准站架设和节省人力和时间。8具体的布网图形如下:(cass绘图)以及手机照射成图具体点见名称及高程信息见上图9设重复设站数m=1.75GPS控制点数:16接收机台数:4由以上数据计算观测时段数=(16*1.75)/4=7由图可知,观测时段数=7所以符合要求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布设点的时候应该判断所布设的点是否通视,别记录下不通视的边数。影响通视的因素主要是球气差的影响。通过对图纸分析和实地考察,以下三组存在通视问题。A1(大顶山)与C6(花红峪)A2(杉光山)与C4(后腰岭)A5(弯岭沟)与C9(平杏沟)但大顶山位于至高点,花红峪位于村落地带,故通视良好。而弯岭沟和平杏沟都是村落地带,故通视也良好,杉光山地势高,后腰岭位于村落地带,地势较低,故也通视。6.5.外业选点埋石6.5.1选点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Ⅰ应设在易于安装接受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Ⅱ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Ⅲ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Ⅳ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受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Ⅴ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Ⅵ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10Ⅶ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Ⅷ点之记:在埋石工作完成后按照统一格式绘制和整理点之记,采用标准A4纸张打印输出,确保点之记内容完整、格式统一、整齐美观。点之记中的交通路线图、交通情况、点位略图及点位说明要尽可能多地增加找点信息,以便查找点位,并力求简单,语言精练。位于测图范围内的D级GPS点无需绘制点之记6.5.2标志埋设(1)埋石点的埋设规格见下图:(单位:厘米)GPS点应埋设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以精确确定点位,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长久保存和利用。注:控制点中心标志要求:GPS点中心标志均为:Φ5cm×0.5cm的不锈钢顶盖,中间焊接10cm长Φ0.8cm的实心不锈钢螺丝,底部有螺丝帽。不锈钢顶盖中间有球面隆起,并刻有“+”字,不锈钢标志面上部刻有“市局”,下部刻有“GPS控制点”字样。(2)GPS点的埋设要求:◇在水泥路面上埋设时,用切割机切割成20cm×20cm的正方形边框,边槽深0.5cm,宽0.5cm,中心用冲击钻钻孔,埋入标志,并用混凝土固紧,标石面与地面高度保持一致。◇在沥青路面上埋设时,先将沥青面凿成20cm×20cm的正方形,深度以凿到路基碎石为准,清去杂土,灌入混凝土并埋入标志,标石面与地面高度保持一致。◇在岩石面上可采用浇灌岩标办法,标石规格为20cm×30cm×15cm的混凝土标石,标石面与岩石表面高度保持一致。◇在房顶表面浇灌房标时,标石规格为20cm×30cm×15cm的混凝土标石,浇筑前应将与屋顶的接触面打毛,再打入3-4颗水泥钉并清洗干净,使标石底面与房顶接触牢固,房标禁止浇灌在隔热层上;◇在土质地面埋设标石时,标石规格为20cm×40cm×40cm的混凝土标石(可以是预制的混凝土标石,也可以现场浇注)。标石面高出地面1~2cm,便于找点和利用。◇控制点埋设时,不锈钢标志面与标石面高度保持一致,以利于水准联测时标尺的自由转动。11(3)每个点位标石埋设结束后提交以下资料:a.点的记录。b.GPS网的选点网图。c.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d.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六、仪器设备的选择主要设备:5台南方中海达V300型接收机(标称精度为±(5mm+1×10-6D)以及科利达KTS-400全站仪若干台,仪器标称精度±(3mm±2Dppm),检测精度(-2.14±1.6ppm),测角精度为M<±2"ß七、外野实测方案设计7.1GPS外业工作的原则GPS外业工作一方面,要有较多的多余观测,以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各待测点的点位精度的均匀性和各观测时段的独立性。具体要求如下:①GPS网中各待测点的设站次数应相同;②优先测量点间距离较近的点,同时沿最短距离欠站;③应该联测相距较远的高等级已知点;④GPS网中各待测点每次重复设站都使用不同的接受机。7.2安置天线要求1)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B级不应在高标上安置天线;2)需在觇标的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应先卸去觇标顶部,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以投影点安置天线。投影点示误三角形的最大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不得大于5㎜,投影方法见GB/T17942;3)GPS点上建有寻常标时,应在安置天线前放倒觇标或采取其他措施;4)B级及以上各级GPS测量,其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估计当地磁偏角修正后,其定向误差应不大于±5°,对于定向标志不明显的接收机天线,可预先设置标记,每次按此标记安置仪器.5)天线集成体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居中,没有圆水准气泡的天线,可调整天线基座脚螺旋,使在天线互为120°方向上量取的天线高互差小于5㎜。127.2.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①用于GPS控制网观测的GPS接收机必须是符合GPS规范要求的双频机,其标称精度应优于5mm±1×10-6。②为便于观测、提高精度和可靠性,采用15~17台Trimbie5700GPS接收机参加作业,使全网一次同步完成(包括联测的大地控制点)。③GPS天线的相对中心稳定。参加作业的GPS接收机,均采用chokering天线。④对新购置的GPS接收机,应按GPS规范要求进行全面的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凡经过检修或更换主要插件的接收机,以及受强烈撞击或更新天线与接收机匹配关系的接收机,均应同新购置接收机一样做全面检查。对原有的GPS接收机也应有当年的检验资料。⑤天线及基座上的圆气泡及长气泡、光学对中器,天线高量尺,在作业前也应进行检校。⑥接收机的检验7.3观测方法7.3.1GPS观测方法a.GPS外业数据采集使用4台中海达V300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为±(5mm+1×10-6D)进行。外业观测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中有关D级的作业要求采用静态边连式的观测方案,每测段同步观测视不同边长一般为60~150min,接收机的其他参数设置为: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数据采样率为15S;卫星图形强度因子PDOP<4.0;同步接收卫星的个数不少于5颗。接收机的对准用光学对准器对准;天线高度用钢尺在不同方向上量测二次,其差值不超过4mm时,最后求平均值。b.天线安置完成后,在离开天线适当位置的地面上安放GPS接收机,接通接收机与电源、天线、控制器的连接电缆,即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c.接收机锁定卫星并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按照仪器随机提供的操作手册进行输入和查询操作。d.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50m范围内使用电台,不得在10m范围内使用对讲机或手机。f.每点观测数据,除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外,必须在软盘或光盘上备份。g.在整个GPS控制网范围内,选2个国家大地控制点,与GPS控制网点同步联测,以便将GPS控制网点的坐标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西安坐标系。13h.其余有关规定参照GPS规范执行。7.4地籍勘丈7.4.1地籍勘丈的方法:地籍堪丈采用解析法,基本地籍图比例尺为1:500。7.4.2宗地图编号按权属调查表上的编号进行编号7.4.3地籍图的规格及分幅选用0.07MM独立编号,最后封闭到1号点。在街坊范围内和街坊外围界址点均不统一。街坊周围界址点的编号按界址点所在的地号和所在宗地的点号来表示。7.4.4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1)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见表类别界址点临近图界址点间距允界址点与临近适用范围根点位误许误差地物点关系距差(观)离允许误差一中误差允许误±10cm±10cm村庄外围界址差点及主要街道明显界址点±5±10二±7.5±15±15cm±15cm村庄内部隐蔽的界址点(2)地籍成图方法14用南方cass7.0软件编辑成图。7.4.5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村庄外围及主要巷道的界址点用解析法测量。用科利达KTS-400全站仪直接进行数据采集(坐标格式),测量时加气象改正。对于墙上界址点,当棱镜中心不能直接立于界址点上时,应通过改变棱镜常数的设置来测得正确的坐标值。村庄内部的界址点用图解法测绘。7.4.6界址点边长的检核:用解析法求出的界址点边长与宗地草图上相对应的边长进行比较,如两边长交差大于10~15厘米时,应检查改正;用图解法求得地籍图上界址边长与宗地草图相对应的边长比较不得大于30厘米。7.4.7地籍图的表示原则:(1)只测定地籍要素以及相关的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不测注高程点。(2)本次地籍测量的临时性或违章的建(构)筑物按甲方要求表示。(3)为减轻图面负载,围墙只表示较大宗地界址线上的围墙,内部的不表示。(4)界址点按0.8MM的圆圈表示,相邻两个界址点间距小于1mm时,地籍图上其中一个界址点可以不绘圆圈。(5)对由于建筑结构或造型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凹凸不平小于30cm时,地籍图上可以进行综合取舍。(6)街区内各种管线均不表示。(7)建筑物均不注记结构和层数。7.4.8宗地图15宗地图由ARCGIS软件自动生成7.4.9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面积分类统计由ARCGIS软件自动汇总。7.4.10提交成果按辽阳市管理局与此次工程负责部签订的协议书要求执行。7.5数据的记录GPS外业观测手薄点号点名图幅编号观测员日期段观测日期号接收机名天线类储存介质编号称及编号型机器数据文件名编号近似纬度°′″N近似经°′″E近似高程m度采样间隔S开始记hmin结束记录时间hmin录时间天线高测定天线高测定方法及略点位略图图16测前:测后:测定值___________m修正值___________m天线高___________m平均值___________m时间(UTC)跟踪卫星信纬度经度大地高天气状况号(PRN)及°′″°′″m信噪比记录八、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8.1.外业观测数据处理D级GPS控制网的野外数据处理宜利用GPS接收机的随机软件,按原码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进行基线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外业观测采集的数据通过随机软件输入计算机内,应转成RINEX格式进行备份。8.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①重复基线边较差的检验同一条GPS基线边若观测了多个时段,可得多次基线边的观测结果,同一条基线边任意17两个时段结果的互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②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检验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获得的基线解,由其同步时段若干基线组成的同步多边形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Wx<=δ53Wy<=δ53Wz<=δ5式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σ为GPS网相应级别规定的观测精度。③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检验由若干条独立基线边构成的异步闭合环,其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Wx<=3nδWy<=3nδWz<=3nδ式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σ为GPS网相应级别规定的观测精度。异步环多边形闭合差的大小,是基线向量质量检核的主要指标。如果闭合差超限,应及时分析原因,对其中部分成果进行重测。基线处理采用标准参数解算,采用其它技术参数解算的基线以文本文件说明。④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式中: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a—固定误差10mm,b—比例误差系数20ppm,d—相邻点间距离(km)188.3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在基线向量检验符合要求后,按照《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程GB-T2009》的要求,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平差计算宜采用中海达公司的HDS2003随机软件进行。8.3.1数据处理8.3.1.1数据预处理为了获得GPS观测基线向量并对观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核,首先要进行GPS数据的预处理,根据预处理结果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以确保观测成果和定位结果的预期精度。GPS网数据处理分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各阶段数据处理软件均采用随机所带软件。处理的主要内容有:GPS卫星轨道方程的标准化、时钟多项式的拟合和标准化。8.3.1.2基线解算基线数据按同步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时,每个时段需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方差阵;按单基线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可以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8.3.1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平差结果须提供各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其精度信息。无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V△x≤3σ;V△y≤3σ;V△z≤3σ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8.3.2约束平差利用无约束平差后的可靠观测量,在1980西安坐标系和市城市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可以强制约束,19也可以加权约束。平差结果应输出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应满足:dV⊿x≤2σdV⊿y≤2σdV⊿z≤2σ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3)精度指标D级GPS控制网平差后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D级GPS网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45000。8.4GPS高程拟合高差比较大的山地上等不便于进行水准高程联测的D级GPS点,其高程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方式求得。平差时利用已联测等级水准的C、D级GPS控制点进行高程约束,所选择的约束点一般应在4点以上且须分布均匀。七、提交成果1.水准观测记录、平差计算手簿;2.水平角外业观测记录、平差计算手簿;3.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2.GPS控制点的点之记;3.GPS控制网展点图及通视图;4.GPS野外观测原始数据及平差计算资料;5.GPS野外测量作业调度表,;6.GPS外业观测记录手簿,;7.GPS-D级控制点成果表;8.D级GPS控制网技术总结报告和成果检查报告;9.接收设备、气象及其它仪器的检验资料;10.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野外检核计算资料11.测区技术总结报告;12.测区检查报告;13.仪器检定报告;20
/
本文档为【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