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宣贯

2021-10-12 271页 ppt 606KB 208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hs154

hx主要从事图文设计、ppt制作,范文写作!

举报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宣贯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014年10月1号实施)宣贯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2设计3.3材料与制品3.4施工3.5竣工后的措施GQ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一般规定4.2勘查与气象资料4.3地基变形控制4.4建筑与结构措施4.5施工5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5.1一般规定5.2设计5.3混凝土材料5.4施工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宣贯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014年10月1号实施)宣贯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2设计3.3材料与制品3.4施工3.5竣工后的措施GQ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一般规定4.2勘查与气象资料4.3地基变形控制4.4建筑与结构措施4.5施工5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5.1一般规定5.2设计5.3混凝土材料5.4施工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目次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1一般规定6.2材料6.3设计6.4施工7轻质隔墙裂缝控制7.1一般规定7.2轻质条板隔墙7.3骨架覆面板隔墙GQ8外墙外保温工程裂缝控制9建筑装修工程裂缝控制9.1一般规定9.2材料9.3墙面装修工程9.4室内地面装修工程9.5吊顶装修工程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目次10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1一般规定10.2装修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3外墙外保温层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4轻质隔墙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5砌体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6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7地基变形裂缝的判断与处理GQ附录A混凝土热物理性能测试与估算附录B混凝土收缩特性的测试与估算附录C混凝土徐变的测试与估算附录D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试验附录E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平板试验附录F砌筑墙体抗裂构造措施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目次附录G抹灰砂浆抗裂性能圆环试验附录H混凝土裂缝处理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1总则1.0.1为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裂缝的控制,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制定本规程。【条文说明】本条提出编制本规程的目的。通常,建筑物的裂缝对结构的适用性或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有影。但是对裂缝不予以控制任其发展,也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耐久性能。对建筑工程的裂缝进行控制,有助于提高房屋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1总则1.0.2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和裂缝的治理。本规程不适用于偶然作用引起裂缝的防治。【条文说明】本规程提出的控制建筑工程裂缝的措施,是对正常情况下的建筑工程的裂缝预防措施。预防建筑工程的裂缝要靠优化设计、控制材料质量、加强施工措施等实现。建筑的裂缝可能出现在施工阶段,也可能出现在交付使用之后。有时使用方对建筑的开裂也负有责任。使用方正确的使用、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也是避免出现裂缝的有效措施。发现裂缝及时治理则是避免问题恶化的有效措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1总则1.0.2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和裂缝的治理。本规程不适用于偶然作用引起裂缝的防治。【条文说明】火灾、爆炸、撞击和罕遇地震等偶然作用,必然造成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损伤甚至坍塌。本规程提出的技术措施不能预防上述作用造成的裂缝1.0.3建筑工程裂缝的防治,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裂缝cracks建筑构配件或构配件之间产生可见窄长间隙的缺陷。2.1.2受力裂缝loadedcrack作用在建筑上的力或荷载在构件中产生内力或应力引起的裂缝,也可称为“荷载裂缝”或“直接裂缝”。【条文说明】《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将建筑上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受力裂缝是指由直接作用造成的裂缝,可称为“受力裂缝”、“荷载裂缝”或“直接裂缝”。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3变形裂缝deformationcrack由于温度变化、体积胀缩、不均匀沉降等间接作用导致构件中产生强迫位移或约束变形而引起的裂缝,也可称“非受力裂缝”或“间接裂缝”。【条文说明】由《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标准中所指的间接作用所引起的裂缝,是由于季节温差、太阳辐射、混凝土水化热、混凝土体积收缩、基础不均习沉降等非荷载作用产生的强迫位移或约束变形而引起的裂缝,故也可称为“非受力裂缝”或“间接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4结构缝structuraljoint为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主动设置缝隙用以将建筑结构分割为若干独立单元的间隔。包括伸缩缝、沉降缝、体型缝和抗震缝等。2.1.5裂缝控制crackcontrol通过设计、材料使用、施工、维护、管理等措施,防止建筑工程中产生裂缝或将裂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技术活动。2.1.6裂缝处理cracktreatment对建筑中已产生的裂缝采取遮掩、修补、封闭、加固等措施,以消除其不利影响的技术活动。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7不均匀沉降non-uniformsettlement基础底面各点下沉量不相等的沉降,或相邻基础的沉降差。2.1.8体积稳定性volumestability材料或制品的体积变化情况。2.1.9空鼓hollowing面层与基层或基层与结构层结合面出现的分离或局部鼓起的缺陷。2.1.10表面裂缝surfacecrack装修面层的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术语和符号2.2符号2.2.1作用效应、变形及承载力Rd──构件承载力的设计值;Sd──荷载作用效应的设计值;σ0──在t0时刻施加的应力。2.2.2材料性能c──比热;Ec,28──龄期为28d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fcu,28──龄期为28d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k,e──实测材料强度特征值的推定值;Q──水化热;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2术语和符号2.2符号2.2.1作用效应、变形及承载力αc──线膨胀系数;β──混凝土的表面放热系数;φ(t)──徐变系数;λ──导热系数;ρ──密度。2.2.3计算参数β(fcu)──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γm──材料强度的分项系数;γRd──构件抗力模型不确定性分项系数。 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建筑工程裂缝的控制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条文说明】建筑裂缝的控制包括预防与治理两个方面的措施。在这两方面的措施中应以预防措施为主。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2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措施,应根据建筑的特点确定并实施。【条文说明】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与建筑设计、材料与制品的质量和恰当的施工措施等相关,有效的措施要通过相关各方相互支持与协调实现。目前关于裂缝预防的新技术较多,所有新技术,包括本技术规程提出的预防裂缝的措施,都应该经过有关各方的判别后实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3建筑工程裂缝的治理,应先判明开裂原因,对造成影响开裂的因素进行处置后,再进行裂缝处理。【条文说明】出现裂缝不加分析,贸然采取处理措施,处理效果一般不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2设计3.2.1设计应结合建筑工程的特点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降低荷载作用和间接作用;2释放作用效应;3提出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体积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的要求;4提高建筑构配件及其连接或材料抗裂性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2.1【条文说明】预防建筑裂缝的设计措施包括“降”、“放”、“限”和“抗”等方面的技术措施。所谓“降”是减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措施,如增加保温隔热层减小环境温度作用效应的措施和避免屋面积水、积雪等降低荷载作用措施。所谓“放”是使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效应得到释放的措施,如设置伸缩缝、设放置滑动支撑等措施。材料和构配件的体积稳定性涉及建筑结构、围护结构、保温层和装修等的裂缝问题,设计应对材料体积稳定性采取限制措施。所谓“抗”则是提高材料或构配件抗裂能力的措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2.2结构设计除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关于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规定执行外,尚应对特定情况和特殊因素影响下地基和结构的变形实施控制。【条文说明】设计资料不全,是设计考虑问题不周的重要原因。特定情况或特定因素影响下地基或结构的变形会比常规设计计算值明显增大。地基的变形会造成结构或围护结构的开裂。有时结构的变形虽然不会造成结构构件的开裂,但会造成非结构构件和装修等的开裂或损伤。本条提出要对特定情况下地基或结构的变形实施控制措施,也就是所谓“控”的措施。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2设计3.2.3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时,不宜增大国家现行结构设计标准限定的伸缩缝设置的间距。当建筑情况复杂时,应根据体型特征、地基情况、建造过程的先后次序等设置结构缝,并宜做到一缝多用。【条文说明】伸缩缝的间距是综合考虑太阳辐射热、温度变化和结构材料线膨胀系数确定的。伸缩缝不仅起到保证结构构件不出现裂缝的作用,还要保证装修和围护结构不出现损伤。当微膨胀混凝土、抵抗收缩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等不能改变构件材料热胀冷缩的基本性能时,一般不要突破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限制,加大伸缩缝的间距。建筑体型复杂时,即使按现行规范设置伸缩缝,也不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开裂,应适当减小伸缩缝的间距或考虑综合因素设置结构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2设计3.2.4在选用新材料或制品时,应根据工程应用情况,其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体积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等进行确认。【条文说明】建筑工程中许多裂缝是由于对新材料等的性能了解不够所致。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3材料与制品3.3.1建筑材料或制品除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合格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设计或施工企业提出的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的要求。【条文说明】使用合格的产品是最基本的要求。除了基本要求外,设计与施工方提出的特殊要求也应得到满足。3.3.2进场材料应有性能检测、产品合格证书或绿色环保检测报告。3.3.3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使用应符合有关施工工艺的要求,并应正确堆放、运输和保护。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4施工3.4.1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进行。对裂缝问题应采取预防措施。【条文说明】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对施工企业的基本要求。本条所称的国家标准主要为施工规范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当施工企业遇到难于控制的裂缝问题时,要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洽商恰当的预防裂缝的措施。如使用强度等级过高的混凝土,没有降低水化热或减少收缩量的有效措施;缺乏新型材料与制品的体积稳定性或抗裂性资料或数据等。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4施工3.4.2建筑工程的施工应有施工工期和施工工序安排。【条文说明】合理的施工工期和工序,有利于保障施工质量和对完工的分部或分项工程实施保护,避免出现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4施工3.4.3验收前,对时出现的裂缝应进行有效的处理。【条文说明】由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限制构件裂缝宽度的规定,许多技术人员认为建筑工程出现裂缝是规范允许的。实际上,除了混凝土结构之外,其他规范都不允许建筑在使用阶段出现裂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也只是允许特定构件在使用阶段出现裂缝,也并未允许这类裂缝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出现。工程施工阶段常见的裂缝也不是该规范允许出现的裂缝。因此,在施工阶段出现的各类裂缝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5竣工后的措施3.5.1建筑工程竣工后,应清除建筑周边的堆积物。【条文说明】本条规定适用于建筑工程竣工后,也适用于建筑长期使用的管理。在建筑周边堆积重物会造成诸多问题。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5竣工后的措施3.5.2对大跨度的屋面工程,应采取下列防裂或损伤的措施:1降雪后,应及时清除屋面的积冰或积雪;2对带女儿墙的屋面,在雨季到来前,应疏通屋面的排水口。【条文说明】屋面积雪和积水不仅可以使建筑出现开裂,严重者可出现破坏或坍塌的现象。本条规定不仅适用于刚刚竣工的建筑工程,也适用于房屋建筑使用阶段的管理。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3基本规定3.5竣工后的措施3.5.3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冬季,宜向已竣工的工程供暖,对于地面采暖的房屋,应采取下列预防楼板或墙体出现裂缝的措施:1启用地热采暖系统时,应缓慢升温;2关闭地热采暖系统时,应缓慢降温。【条文说明】不向已竣工工程供暖,会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和建筑的开裂。地面采暖是我国近年推广的节能采暖方式,但骤然改变温度容易引起温差裂缝,升温和降温均应采取缓慢调节的措施。这一措施也适用于房屋建筑的使用期。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一般规定4.1.1建筑设计应在分析和利用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地基处理措施,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条文说明1】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压缩性土的变形特征控制指标不同。由于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导致的地基不均匀变形可造成基础、首层及地下结构、围护结构、给排水设施等出现裂缝,其预防措施主要靠设计和施工共同努力完成。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一般规定4.1.1建筑设计应在分析和利用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地基处理措施,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条文说明2】设计单位应在充分获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土冻胀、融陷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下结构、设施的特点、以及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等,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结合类似工程,通过采取建筑、结构控制措施和地基处理等方法,减少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影响,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目的。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一般规定4.1.2建筑施工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季节因素,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工期安排,制定冬雨季施工措施等。【条文说明】建筑物的施工应具备完备的地质勘察资料和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设施的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方法与既有地下支护形式等,评估周边建(构)筑物对地下水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的承受能力,分析场地岩土的工程特性,充分考虑作业现场影响地基变形的各种边载条件及相邻场地施工作业的相互影响,制定专项技术,按照先深后浅、先高后低的施工顺序安排施工进度,同时应考虑季节因素。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2勘察与气象资料4.2.1地基变形计算时应对下列条件进行认定:1场地成因及地基土应力历史;2岩土层及其均匀性;3土的压缩性指标的应力条件与建筑物地基土实际受力条件;4经验性变形计算参数与地区经验的符合性。【条文说明】地基变形的准确计算应当从如下方面正确分析、理解与使用工程勘察报告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可补充勘察: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2勘察与气象资料4.2.1【条文说明】1分析场地成因与地基应力历史,把握地基土的固结状态、沉积类型,当建筑物基础埋置较深时,应考虑地基土的回弹变形及回弹再压缩变形;2地基受力范围土性的差异变化对不均匀变形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考虑土层的空间分布是否均匀、局部软弱层验算等。对于岩石地基,尚应考虑其完整性、坚硬程度的差异、基岩岩面的起伏及岩溶土洞的存在与否等等;3变形计算时压缩性指标的选用及相关室内试验应考虑地基土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实际受力状态的变化;4由于砂性土钻探取样的困难,难以通过试验得到其压缩性指标,沉降计算需充分重视地区实测资料积累和经验公式总结。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2勘察与气象资料4.2.2建筑物的基础及管线的埋置深度宜大于该地区的场地冻结深度,并应采用基侧填砂、斜面基础、基础保温等防冻害措施;室外散水下的土层应进行防冻胀处理。【条文说明】冻胀、冻融会造成基础变形,首层地坪出现裂缝或沉陷,埋地管线的冻裂也会影响房屋建筑的地基和基础,故要求基础及管线的埋置深度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场地冻结深度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规定。基侧填砂、斜面基础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切向冻胀力,其机理与特点详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条文说明。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地基变形控制4.3.1地基变形计算值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允许值。【条文说明】地基变形允许值是地基设计计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大量建筑物长期沉降观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分析、统计得到的。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地基变形控制4.3.2地基处理应在了解当地经验与施工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基土质特性以及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选择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法,减少地基变形和不均匀变形。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地基变形控制4.3.2【条文说明】大量工程实践证明,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时,应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施工水平、施工条件及环境状况等因素,详细收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与结构设计资料,综合分析结构类型、基础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加强上部结构与处理地基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案,按照承载力和变形双控确定设计参数。应注重方案实施前的现场试验和施工结束后的工程质量检验工作。采用地基处理的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地基变形控制4.3.3复杂条件下的建筑物抗浮设计,应进行专项论证确定抗浮设防水位。【条文说明】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筑物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抗浮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整体或局部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均会导致基础底板开裂、渗漏甚至上浮及地下结构梁、柱开裂等。抗浮验算的相关规定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预测建筑物使用期间水位的可能变化和最高水位比较困难,故抗浮设防水位难以确定,需专门研究。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地基变形控制4.3.4在同一结构单元内宜采用相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可采取下列减少地基不均匀变形的措施:1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2按沉降控制的要求调整基础底面积或基桩的位置、数量、桩径和桩长等。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地基变形控制4.3.4【条文说明】设置地下室,可加大基础埋深,同时减少附加应力,可提高地基的稳定性,是减少地基变形的有效办法。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摩擦型桩基,以控制沉降为目的的桩基,均应进行沉降验算。桩基础与底板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刚度的共同作用,在有效控制地基变形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同一建筑物或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相同的地基处理方法控制不均匀沉降。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4建筑与结构措施4.4.1砌体结构建筑宜采用下列结构措施:1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屋,结构单元的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2.5;2当结构单元的长高比为2.5<L/H≤3.0时,纵墙宜连续贯通,并应控制其内横墙间距;3在±0.000m标高处,应在纵横向内外墙处设置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地圈梁;4应采用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4建筑与结构措施4.4.2当结构单元之间存在沉降差时,沉降量较大的结构单元各层结构层的标高,宜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4.4.3建筑物与管沟之间,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应预留孔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施工4.5.1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结果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条文说明】本条强调沉降观测的重要性与沉降观测的时效性。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采用地基处理或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由于勘察、设计、施工的原因或周边环境变化导致地基产生的不均匀变形,会造成建筑物在施工阶段出现不均匀沉降,应当及时发现,及时分析,找到原因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沉降观测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的有关规定。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施工4.5.2地基基础施工应采取下列防止地基土扰动的措施:1基槽开挖时,可在基底保留200mm厚度的原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采用人工清除;2雨期施工时,应防止雨水浸泡扰动地基土;3冬期施工时,应采取基底的防冻措施;回填土方时不应将冻土、冻块填入基底;4当地基土已被扰动时,应将扰动土挖除,换填后再压实。4.5.3当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有差异时,埋置较深的部分应先施工;建筑物高度较大的部分应先施工。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施工4.5.4对于荷载存在差异的结构单元,宜设置施工后浇带。【条文说明】目前所建主、裙楼群体建筑,多采用同一不断开基础底板,主、裙楼间荷载差异悬殊,易产生沉降差。应在主、裙楼交界的适当位置设置混凝土临时断开的后施工带,待主、裙楼结构封顶,地基沉降基本稳定时,再将后浇带封闭。减少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和结构附加内力,防止裂缝发生。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施工4.5.5地基基础施工期间,应采取防止基坑灌水以及地下水位突然升高造成基础底板上浮产生裂缝的措施。【条文说明】抗浮稳定验算同样适用于地基基础及结构施工期间。由于未采取有效抗浮措施,施工期间结构荷载未完全施加而提前停止基坑降水,或者由于暴雨等原因导致未及时封闭的基坑灌水,都可能造成基础上浮或结构开裂。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施工4.5.6深基坑毗邻既有建筑物时,应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全面鉴定,并应采取支护措施,确保毗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不受到损伤。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施工4.5.6【条文说明】有效措施一般包括基坑支护和地下水控制等。基坑开挖前,应全面收集既有建筑物及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等的结构设计、施工资料,获取基础形式、埋深、荷载大小及地基处理(如有)的竣工资料,并对既有建筑物的现状进行开挖前的沉降、位移监测及结构、地坪或维护结构的裂缝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制定详细、周密的基坑支护方案与地下水控制方案,重点控制基坑位移或地下水变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加强实施时的沉降、位移监测,制定基坑支护专项监测方案,采取信息化施工,随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指导施工,确保毗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不受到损伤。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1一般规定5.1.1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关于裂缝控制的规定,并在构件容易开裂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预防裂缝的产生【条文说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已详细规定了在荷载作用下受力裂缝的计算方法,对于控制间接裂缝也有原则性的规定。本规程列举了应考虑的控制裂缝的原则并将其具体化,还补充了若干针对特殊情况的专门规定。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1一般规定5.1.2结构混凝土的配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保证其体积稳定性。【条文说明】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应全面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混凝土强度和拌合物的和易性以满足振捣密实的需要外,还特别强调必须保证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以控制凝固过程中的水化热和收缩。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1一般规定5.1.3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压面、养护和拆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范》GB50666的规定;2对容易出现裂缝的结构或构件宜采取避免开裂的措施。【条文说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控制裂缝有重大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范》GB50666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已有详细的规定,此处本规程不再重复这些规定。本规程仅强调特定情况的防裂措施和对可见裂缝进行处理。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Ⅰ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1对体量大或外形和刚度变化的混凝土结构,宜设置伸缩缝或设置适量的后浇带。【条文说明】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裂缝往往是由于体积收缩、温度变化、强迫位移等非荷载间接作用的积累,或形状、刚度突变引起的应力集中所造成的。而设置各种形式的结构缝对结构体系加以分割,则是消除间接裂缝的有效手段。对不便设置结构缝的部位应设置足够的后浇带,尽量减少施工阶段不利因素的影响。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Ⅰ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2对表面尺寸大的墙体、楼板等面状混凝土结构构件,可设置引导开裂的控制缝(图5.2.2)。控制缝应设置在不影响观感、不易渗漏或后续施工能掩盖的部位。【条文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难以完全避免,与其不规则地任意开裂,不如主动引导裂缝在确定位置出现并加以控制。控制缝也称“引导缝”,是结构缝的一种,特点是利用混凝土的收缩自行形成。控制缝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贯通过,因此并不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同时在控制缝处预先采取措施(如预埋止水带等)消除开裂后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Ⅰ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2GQa)墙体中的控制缝b)楼板中的控制缝图5.2.2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缝1—引导缝;2—预留缺口;3—掩饰或装修线条;4—预埋止水带;5—预留缺口或插片;6—后浇墙体;7—引导缝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Ⅰ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3对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和刚度较大的室外构件,宜设置允许位移的支座。【条文说明】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和刚度较大的室外构件,在太阳辐射或冬季寒冷温度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就可能引起间接裂缝。设置橡胶支座或可伸缩变形的支承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类不利的影响。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Ⅱ防裂构造措施5.2.4在混凝土结构下列受到约束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或采取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1按简支构件设计,但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板、预制板或梁的端部;2按铰接端设计而实际为约束连接的混凝土墙或柱的端部;3按铰接梁设计但实际与墙或柱浇筑成一体的梁端及墙、柱连接部位;4预制构件的拼接部位;5预制板的板侧拼缝;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Ⅱ防裂构造措施5.2.4在混凝土结构下列受到约束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或采取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6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类型构件的连接部位;7按受压设计,而实际可能承受拉力的构件;8大跨度构件的支撑部位;9大跨度楼板的角部区域;10结构单元楼板的角部区域。【条文说明】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由于计算简图简化的需要,某些构件或部位按计算模型所得的荷载效应与实际的承载受力状态存在看一定的差异。这种非设计工况引起的应力,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控制这类裂缝的方法是配置适量的构造钢筋。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Ⅱ防裂构造措施5.2.5在混凝土结构下列形状、刚度突变的部位,宜配置防止应力集中裂缝的构造钢筋或采用圆角、折角等防裂构造措施:1构件的凹角部位;2结构中部有局部凹进的部位;3楼板、墙体厚度变化的部位;4门、窗、设备、管道、施工洞口的角部;5结构体量、外形、质量、刚度突变的部位。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Ⅱ防裂构造措施5.2.5【条文说明】本条是为防止在结构体量、外形、质量、刚度突变部位出现的应力集中裂缝。第1款所指的是屋盖折梁底部、楼梯板底转折部位等。第2款所指的是结构的蜂腰、瓶颈部位。第3款为变厚度墙、板区域。这些部位很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引起的局部裂缝,一般采取构造配筋或改变形状(圆角、折角)的防裂措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Ⅱ防裂构造措施5.2.6在混凝土构件容易引起收缩变形积累的下列部位,宜增加抵抗收缩变形的构造配筋或钢筋网片:1现浇混凝土板面的板芯部位;2板边、板角部位;3墙面水平部位;4梁类构件侧面;5混凝土保护层中。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Ⅱ防裂构造措施5.2.6【条文说明】混凝土收缩是造成构件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开裂的构件主要为:素混凝土板面、板的四角、高度较大梁的侧面以及厚保护层的构件表面。这些部位可以用构造配筋控制收缩裂缝。长度较大的板类、墙类构件也容易开裂,施加预应力也是有效的防裂措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Ⅲ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7大体积混凝土或表面积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宜选用强度较低的混凝土。当采用高强混凝土时,宜延长其达到规定强度的龄期。【条文说明】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水化热和收缩量都相对较大,体积稳定性差。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Ⅲ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8对容易开裂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采取下列控制间接作用的防护措施:1混凝土结构的屋面应设置保温层和隔热层;2直接暴露在室外空气中的阳台、雨罩、檐口板、女儿墙等构件或配件应减小伸缩缝间距;应设置保温层;易受阳光曝晒的部位应做成浅色;3对采用地板采暖的楼盖,采暖设施与楼板之间宜设置隔热层。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Ⅲ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8【条文说明】本条是对使用期混凝土结构提出控制温差作用的要求。温度升高的体积膨胀或温度下降的体积收缩,会使受到约束的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太阳辐射热和季节温差是造成顶层、山墙和阳台、女儿墙等暴露构件开裂的主要原因。同样,地板采暖也是造成某些建筑楼板开裂的原因。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Ⅲ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9对于裂缝控制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分析估算间接作用的效应,确定结构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性能。分析估算所需的混凝土热物理性能参数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取值;混凝土收缩的规律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确定;混凝土徐变的规律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确定。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设计Ⅲ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9【条文说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解决裂缝问题。定量计算不能照搬己有的现成模式,而必须对特定的结构具体分析,建立模型,确定参数才能进行有效的计算。本规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设计参数。实际计算时还应通过具体分析,作出适当的调整。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1混凝土的生产方应根据设计和施工方对混凝土性能提出的要求和原材料性能实际检验结果,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有较高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可使粗骨料的紧密堆积密度达到最大进行混凝土配合比抗裂优化设计。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1【条文说明】本条要求按设计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和抗冻等级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收缩速率和检验得到的原材料实际性能指标,进行配合比设计。建筑的设计有时会提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额外要求,这种要求应考虑到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粗骨料的堆积密度ρc可按《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JGJ52规定的方法测定。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2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指标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胶凝材料和外加剂等相容性试验可按本规程附录D进行。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2【条文说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性能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混凝土生产单位不对混凝土原材料经进行检验,是造成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和裂缝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条提出质量检验为通常的合格性检验,有关标准已做出具体规定,应遵照执行。目前混凝土掺合料或外加剂的品种繁多,这些材料与水泥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不宜凭经验判定。在进行试配前,宜对这些材料之间是否匹配进行试验。此外,同样是合格的原材料,有些与原材料性能相关的指标超过合格指标过多,也可能对配置混凝土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3进行施工混凝土试配时,宜进行下列同条件养护试验: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2混凝土收缩量和收缩速率;3混凝土抗裂性能;4混凝土微膨胀性能。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3【条文说明】标准养护试件所反映的混凝土基本性能,尤其是与龄期相关的时随性能,与结构混凝土有较大的差异;混凝土的时随性能与养护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收缩量与现场养护条件下的收缩量,有明显的差别。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抗裂试件基本上不会开裂,而现场养护条件下的情况却大不相同。这些都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此最好采用与施工现场施工养护条件接近的同条件养护试件,才能比较接近实际情况。有些微膨胀外加剂要浸没在水中养护才能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效果。而施工现场一般并不具备水中养护的条件,即使浸水养护,由于构件尺寸比试件尺寸大,比表面积的差异使水中养护构件的效果也会比试件差。因此,试验试件的养护条件必须起到真实模拟的效果。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4对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宜按本规程附录E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条文说明】长期以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受到普遍的关注;近年来混凝土耐久性能也受到重视;但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随着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改革和水泥细度的改变,其早期收缩增大,这些都是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收缩性能、耐久性能对控制受力裂缝、收缩裂缝和耐久性裂缝有重要意义。本条提出了混凝土塑性开裂性能的试验方法。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5对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下列控制水化热的措施:1宜采用低热水泥;2可按设计允许的延迟龄期要求使用粉煤灰和缓凝剂,调节胶凝材料水化速度;3在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与浇筑过程中,应进行温度控制。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混凝土材料5.3.5【条文说明】对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和体积稳定性进行控制,是避免大体积构件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有效措施。本条提出了对原材料品种、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调节水化速度等防裂措施。应该指出,高强混凝土一般水泥含量多,水化发热量大,早期收缩加大,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抗裂。当混凝土掺入粉煤灰或缓凝剂之后,水泥的水化速度受到抑制,水化热释放延缓,对防裂有利,但混凝土强度增长的速度减缓。因此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值的强度试验龄期。例如高层混凝土结构底层的柱和墙,大体积的基础底板等,真正需要结构承载,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一般要在1~2年之后。适当延缓其强度增长的速度有利于结构的抗裂,而且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1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应针对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采取专门的预防裂缝的措施。【条文说明】本规程并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规程,只是对造成裂缝的特殊情况提出建议,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问题。本规程仅针对这两类问题提出预防性的施工措施。造成板类构件的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主要为混凝土的收缩。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水化热问题。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2后浇带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后浇带的间距不宜大于30m,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800mm;2后浇带宜在混凝土干缩速率明显下降后浇筑;混凝土的干缩速率可通过现场同条件养护试件测定。【条文说明】本规程附录B和附录C提供的混凝土收缩规律和徐变规律可作为上述计算的依据之一,但是任何关于混凝土收缩速率的模型都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准确的数值要靠现场同条件养护的试件确定。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3后浇带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浇筑前应清除后浇带两侧松散的混凝土;2当后浇带的主筋切断时,可采用搭接或机械连接形式连接;3后浇带混凝上强度等级宜较其两侧构件提高一个等级;4当采用补偿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时,应对其补偿收缩或微膨胀的性能进行检验;5后浇带施工后,保湿养护不宜少于14d。【条文说明】对于补偿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相应的性能可通过同条件养护试块测定。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4对于板类构件,除采取规定的养护措施外,应采取下列附加处理措施:1在混凝土初凝前,应采用平板振捣器进行二次振捣;2终凝前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压;3掺加粉煤灰、缓凝剂的混凝土应增加养护时间。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4【条文说明】只有楼板可以采取初凝前二次振捣的处理措施,墙体等无法采取这种处理措施。二次振捣可以减小水化收缩的不利影响,消除表面水化收缩和沉陷裂缝。表面抹压可阻断混凝土表层的毛细孔,减少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的速度。掺加粉煤灰或使用缓凝剂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当适当延长。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5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宜采用分片浇筑、分层或分段浇筑的施工措施,其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1分片、分层或分段浇筑的最小块材尺寸及时间间隔,宜以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为控制目标;2当通过分片、分层或分段界面处的钢筋较少时,应增设通过界面表层的连接钢筋,连接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mm,钢筋深入界面内的长度和外露长度宜大于150mm;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5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宜采用分片浇筑、分层或分段浇筑的施工措施,其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3对有防水要求的构件应在连接处放置止水带;4跳仓法施工或分段浇筑的构件,宜经7d以上养护后,再将各段连成整体,其跳仓接缝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5【条文说明】跳仓施工和分层施工主要针对厚度较大基础和板类构件,分层施工和分段施工主要针对厚度较大的墙类构件。内外温差不小于25℃,适用于厚度两个表面都可以散热的构件,如混凝土墙体或楼板;不小于20℃的情况,适用于基础底板,紧靠土层施工的墙体,分层施工的上层混凝土等。通过计算得到的内外温差会有一定的差异,准确的温差情况要通过现场监测得到。根据现场监测的温度情况,调整养护方式或分层或分块施工措施。厚度较大构件的钢筋配置量一般较小,后浇混凝土界面容易出现裂缝,建议在界面表层增设一些短钢筋,避免界面出现开裂现象。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5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4施工5.4.6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宜进行内外温差和环境温度的监测。早期养护不宜用冷水直接冲淋混凝土表面;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宜采取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快速降低的技术措施。【条文说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早期养护用冷水直接冲淋混凝土表面以及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浇筑混凝土都会产生表层混凝土温度梯度过大,引发表层开裂。表层开裂后,裂缝会向内部发展。5.4.7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裂缝控制,宜按本规程第5.4.5条第1、2款的规定执行。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1一般规定6.1.1砌体结构应按承重墙体和非承重墙体分别采取裂缝控制。6.1.2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应采取措施,预防太阳辐射热、环境温度、局部作用、材料体积稳定性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造成的裂缝。【条文说明】本条提出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应当注意的问题,其中太阳辐射热和环境温度是典型的间接作用,局部作用裂缝属于荷载裂缝,材料体积稳定性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会造成变形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1砌体结构块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墙体材料统一应用技术规范》GB50574的规定。【条文说明】砌筑块材强度是决定砌体强度的重要因素,砌筑块材的抗折强度或劈裂强度对于砌体抗裂起着关键的作用。砌筑块材的体积稳定性也对砌筑墙体的开裂有明显的影响。6.2.2砌体结构不应采用免蒸压硅酸盐砖或砌块。【条文说明】免蒸压硅酸盐砖等的耐久性较差,墙体开裂较多。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3砌体结构块材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自承重墙块材的最小强度等级应符合表6.2.3的规定。表6.2.3自承重墙块材的最小强度等级注:防潮层以下宜采用实心砖或预先将孔灌实的多孔砖。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3【条文说明】轻集料砌块在建筑中应用,应采用以强度等级和密度等级双控的原则,避免只顾块体强度而忽视其耐久性,调查发现当前许多企业,以生产陶粒砌块为名,代之以大量的炉渣等工业废弃物,严重降低了块材质量,为墙体开裂埋下隐患。实践表明,自承重墙块体用全陶粒保温砌块强度等级不小于MU3.5、密度等级不大于800级的条件实施双控,以保证砌块的耐久性能。这既符合目前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也可满足工程需要。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4承重墙块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孔砖宜为半盲孔,孔洞率不应大于35%,中肋及边肋厚度不宜小于18mm;2多孔砖孔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应大于2,孔的圆角半径不应小于20mm;砌块肋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5mm,壁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mm;3块材的折压比不应小于表6.2.4的最小限值要求: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4表6.2.4块材的折压比最小限值GQ注:1折压比为块体材料抗折强度与其抗压强度等级之比;2蒸压实心砖包括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3多孔砖包括烧结多孔砖和混凝土多孔砖。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4【条文说明】实践表明,蒸压实心砖等硅酸盐墙材制品的原材料配比直接影响着砖的脆性,砖越脆墙体开裂越早。研究表明,制品中不同的粉煤灰掺量,其抗折强度相差甚多,即脆性特征相差较大,因此规定合理的折压比将有利于提高砖的品质,改善砖的脆性,也提高墙体的受力性能。同样含孔洞块材的砌体试验也表明:仅用含孔洞块材的抗压强度作为衡量其强度指标是不全面的,因为该指标并没有反映孔型、孔的布置对砌体受力性能、墙体承载力的影响,提出此要求还可规范设备制造企业在加工块材模具、块材生产企业设计孔型方面更加满足工程应用要求。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5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得有未切割面,切割面不得残留切割渣屑,其劈压比不应小于表6.2.5规定的劈压比最小限值:GQ表6.2.5蒸压加气混凝土劈压比最小限值注:劈压比为蒸压加气混凝土试件劈拉强度与其抗压强度等级之比。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5【条文说明】为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时容易脱模,生产时须将模具内侧涂刷脱模油。带有脱模油的砌块表面不易与砂浆粘接,因此必须对沾有模具油的砌块面进行切除。本条同时提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劈压比限值要求。据悉,日本等国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劈压比指标为1/5,我国目前的块材大多为1/8~1/10,本规程出于应用的需要,以1/7为目标。因此企业应将提高制品的劈裂强度作为产品质量的攻关目标,将单纯用制品的抗压强度指标衡量其质量优劣改成用抗压强度和劈压比两项指标来判断。而要达到理想的劈压比指标,就一定要有原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配比、养护工艺等各环节的技术保障。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6块材的物理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燥收缩率和吸水率应符合相应材料标准的规定2碳化系数不应小于0.85;3软化系数不应小于0.85;4非烧结块材材料的抗冻性能应符合表6.2.6的规定。表6.2.6非烧结块材材料的抗冻性能注:非采暖地区指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地区;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执行。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2材料6.2.6【条文说明】材料的抗冻性指标的高低,不仅能评价材料在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应用效果,还可表征材料的最终水化生成物的反应水平及其内在质量的优劣。工程实践表明:生产过程中的水化反应不彻底,将
/
本文档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317—2014宣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