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

2017-08-03 6页 doc 13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4283

暂无简介

举报
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     一、灯谜的源流   灯谜,又名文虎,也称“猜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俗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在古代,每逢元宵佳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它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思维、提高品位,所以历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灯谜起源于古代的隐语和廋辞。钱南杨《谜史》载:灯谜“古谓之‘隐’,《韩非子·喻老》‘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语’是也。亦谓之‘廋’,《国语·晋语》五‘秦客为廋辞于朝’是也。《集韵》:‘隐,廋语也’”。   春秋至汉代之隐语,其特点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
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
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     一、灯谜的源流   灯谜,又名文虎,也称“猜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俗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在古代,每逢元宵佳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它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思维、提高品位,所以历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灯谜起源于古代的隐语和廋辞。钱南杨《谜史》载:灯谜“古谓之‘隐’,《韩非子·喻老》‘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语’是也。亦谓之‘廋’,《国语·晋语》五‘秦客为廋辞于朝’是也。《集韵》:‘隐,廋语也’”。   春秋至汉代之隐语,其特点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诞生在三千五百年前的灯谜,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根据生活需要创造的。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及背景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战事不断,君王专横残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直谏者为了避免酷刑,就常借助隐语和廋辞。这就是隐语和廋辞产生的历史根源。   两汉时期,隐语和廋辞慢慢地向灯谜文义谜方向发展。《汉书·东方朔传》载,这一时期代人物当推东方朔与郭舍人相互制隐竞射的故事。   宋代是灯谜发展的兴盛时期。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等。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   明清是灯谜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黄周星、周工亮、李开先及大文学家冯梦龙等人。《廋辞四十笺》、《字触》、《诗禅》、《黄山谜》等谜书相继出现。各种文体小说也都有灯谜活动的记载,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广陵十八格》、《春雨楼春灯格》有关谜格的书刊也在此时问世,标志着灯谜不但在题材方面而且在谜理、谜艺方面日趋完善和发展。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这一举措为灯谜从文人们狭隘天地走向民众大舞台,从儒雅高深走向通俗普及,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灯谜活动星罗棋布,遍及祖国的各个地方。国运昌盛谜事兴盛,灯谜发展到了黄金时代。   二、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   (一)灯谜与民俗的关系   灯谜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项瑰宝,植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这样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早在隋唐时期,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已经成为民间习俗,但猜谜用灯始见于宋。到了北宋,元宵佳节显得热闹隆重。有“嘉靖八才子”之一之称的李开先曾这样描述“宋元以来,通都大市,每于元夕,盛张鼓乐,罗列华筵,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例用主谜之一人,出片纸书谜其上,数人传播里巷。无长少喧聚相猜,中则予纸请入座,上座贺以酒;虽穷乡偏邑亦然”。这里把谜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写得极其具体。可以这么说,没有一种文字艺术可以像灯谜这样简洁地、轻巧地得到大众的认可。“谜”由最初“表义”发展到民俗化的“灯谜”,这是“谜”生命力强盛的表现,作为汉字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没有停留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追名逐利的工具层面上,而是走到民间,变成一种民俗。这不能不说是灯谜的一种新生,也是其生命力强盛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灯谜发展的民俗走向,是一种文化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灯谜生命力越来越强的表现。   (二)灯谜与汉字的关系   文字游戏中的灯谜,主要利用汉字在义、音、形上的可变性成谜的。灯谜着眼于文字的含义、字形的结构,经常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多义,运用笔画组合、摹状象形等方法,通过别解、假借、离合、增损、用典等手法隐寓谜底。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灯谜后面,还注有谜格。谜格,也称谜律,就是某些谜语在制谜和猜谜的时候必须遵守某种特殊格式,不是所有的谜语都有谜格,但凡是有格的谜语就必须按各种格的规定来猜。谜格在清朝中期逐渐兴起,发展到晚清已经十分盛行,各种谜格开始出现。如,灯谜中常用的一种谜格———蝇头格,与汉字就有很大关系,谜底的首字上下分成两个字称为“蝇头格”。例如:俚词鄙语皆诗句(射四字句一),谜底即是“斐然成章”,第一个字“斐”上下分成“非”与“文”两字,意谓非文言然而成诗章。   想要猜出灯谜的意思有很多方法,大致有四种类型:字义法、字形分析法、形义综合法及特殊分析法。具体阐释一下字形分析法中的离合拆拼法。它是利用多数汉字是由几个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这一特点,将谜面上有关字的部首、偏旁、笔画进行拆离,而后重新拼合,变成新的字,就是谜底。   这类灯谜的谜底与谜面字的含义无关,比较容易猜射。例如:笔(植物名一)———毛竹;第二次负债(字一)———欢;大小一一俱全(字一)———奈。   由此可见,在制谜与猜谜的过程中,灯谜与汉字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体现民俗性的两类灯谜   (一)方言谜   谜语,尤其是民间谜语,由于多属于群众的口头创作,谜面语言往往带有强烈的口头色彩。现在,虽然很多谜语使用普通话,但在群众中流传的大量谜语,即使同一个谜面,在各地区仍有很大差异,原因就是运用了方言土语。这种方言谜,尽管在本地区具有形象、生动、通俗、亲切的特点,但有很大的地区局限性,就在于它反映的是当地的民俗语言现象,所以造成别的地方的人听不懂。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方言的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和民俗的混合体,以方言入谜,趣味醇厚,雅俗共赏。接下来,举几个例子了解方言谜。   例如,妙趣横生的苏州方言谜:①城墙上鏖战(三字苏州方言体罚用语);②推算亡故的时间(三字苏州方言);③明说故乡不熟悉(四字苏州方言);④工作完成仅三成(三字苏州方言)。   谜底①:立壁角注:谜底原意是体罚站墙边角落里。猜谜扣合时“,角”作“战斗”解“,壁”作“城墙”解。   谜底②:度死日注:谜底原意是混日子。猜谜扣合时,“度”作“猜度、推测”解,“死日”作“死亡的日子”解。   谜底③:直白生里注:谜底原意是突然。猜谜扣合时,“白”作“说”解,“里”作“故乡”解。   谜底④:活七欠注:谜底原意是不成样子。猜谜扣合时,“活”作“工作”解,“七欠”作“完成仅三成”解。   (二)俗语谜   众所周知,俗语学同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俗语是各民族语言中的“特种语汇”,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俗语学研究可以为很多现代科学领域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这些有待深入发掘的俗语资源,是一种无穷尽的、多层次、多品类的矿藏,是人类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也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形式之一,是认识、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经验积累。   俗语因其幽默精警,在民间流传下来,用作谜材,倍有情趣。现以潮汕俗语谜为例进行阐释。   ①小舟犯浪如平地谜底:刀过水无痕释:潮语意乃指事情过后不留迹象,如利刃之割水。《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刀通舟刀,小船也,故别解刀为小舟。谜面为清·魏源诗句。   ②暑汗如汤日未曛谜底:湿湿热释:谜面句出处同上,曛乃落日余光,暑日未曛则尚热,潮语意指人为某事所苦,烦扰不宁之状。   ③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谜底:枵人目孔大释:谜面为庾信咏王昭君诗,潮语意指饥饿者食欲过奢,枵(潮音夭)木中空状,用指腹中空虚。   ④避贤初罢相谜底:官去秀才在释:旧时命官革职,尚留秀才身份。潮语转义为事业失败根基犹在。罢相扣官去,避贤乃知尚有秀才者在矣,谜面为唐代李适之诗句。   ⑤亦贫贱骄人耳谜底:不重不谦释:潮语俗称人不修边幅,行为失检。谜以不重扣贫贱,不谦扣骄人,谜面为《史记·魏世家》田子方语。   综上所述,方言谜和俗语谜与民俗有着深厚的关系,是最能体现民俗性的两类灯谜。这些灯谜资源值得人们去吸收与再创,从而为灯谜增添一股活力。   四、灯谜的传承与创新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灯谜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来为文人雅士和巷闾民众喜爱,呈现出雅俗共赏、寓教于乐、老幼咸宜的特点。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灯谜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不过,灯谜在当下受关注的程度日渐减弱,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传承灯谜艺术并加以创新发展,使之既能保持原有的神韵,又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这是灯谜传承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也是当代谜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灯谜的传承   就目前情况来看,灯谜的传承工作颇为成功,这与各地谜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大家的积极活动下,灯谜知识的普及和灯谜后继者的培养等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谜事活动此起彼伏,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谜人新老相继,将灯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传统灯谜在新世纪保持着可喜的活力。新时期以来,灯谜传承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策略。灯谜艺术馆的建立使传统灯谜的保护传承由自发状态走向系统化,中国首个灯谜艺术馆漳州灯谜艺术馆、首个镇灯谜艺术馆蚶江灯谜艺术馆、首个农民灯谜艺术馆徐市灯谜艺术馆建立以来,成为灯谜艺术的重要阵地,为弘扬灯谜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的努力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为灯谜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广东澄海,福建漳州、蚶江、晋江,江苏徐市、刘桥等地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相比较而言,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中,灯谜的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值得广大谜人骄傲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内外的灯谜活动多以中年人为主,有些地方甚至以老年人为主,要使灯谜进一步发扬光大,就必须从速培养后继的有生力量。各地热心灯谜事业的有识之士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下一代身上,一些中等学校如福建莆田第六中学、江苏常熟职业中心校、广东汕头私立广厦学校等先后开设了灯谜课程,将灯谜普及融入教育,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培养了大批灯谜人才。香港雁云灯谜基金会将“谜艺传承突出贡献学校奖”授予这些学校,正表明海内外谜人对这一努力的高度肯定。有理由相信,随着灯谜知识的普及和新世纪大批灯谜人才的涌现,灯谜的传承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灯谜的创新   众所周知,文化的发展包含着传承与创新,两者互为作用,彼此交融。传统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与时俱进的,它以不断扬弃、更新的方式保持自身的活力,以与时代相适应、相协调。灯谜的创新也是如此,只有保护其传统特性,在传承基础上体现时代性,才能保持其不衰的生命活力。因此,推动灯谜文化的发展,基础在继承,而关键则在创新。   新时期以来,灯谜创新一直是谜界的主题。现时的灯谜之所以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主因即在善于创新。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新世纪灯谜的创新活动中,网络成为重要的推手。在网络上,灯谜创作空前活跃,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面貌,谋面、立目、设底皆奇巧玄幻,自成系统,大有颠覆传统灯谜之势。如以“八戒”射“截至目前没有发生过但未来有可能发生其实未来也不大可能发生的某NBA球员的技术统计情况”,谜底为“莫四双”,其古怪程度令谜界皆感震惊。此类网络谜在传统谜人看来,完全是走火入魔,不足为法。而一些网络谜手则认为传统灯谜猜射不逾常轨,思维钝滞,过于刻板。   其实,认真剖析一下网络灯谜便不难发现,其中虽有荒诞不经之作,却也不乏灵动之思,如吴波以“薄雨掠尘时点点”射张惠妹歌曲《54321》。如风马小子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射“还是那个鸟样”,等等,均是传统谜艺的发扬光大,其实践足为广大谜人开启灯谜创作的新思路。新世纪以来,网络灯谜与传统灯谜在冲突中彼此影响,相互融通,为灯谜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颖的网络谜手法与纯正的传统谜艺相结合,促进了当代灯谜艺术的再度辉煌。   平心而论,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走偏锋、趋极端的状况,灯谜毕竟是富于娱乐性的文字游戏,各种探索都应当允许。经过多年探索,增损离合、谐音形似、顿读别解等传统灯谜中的手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灯谜中继续存在并不断变化发展,而谜格则渐趋式微,陆续消解或以特殊方式融入底面,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解放思想,积极创新,这是当代灯谜发展的重心所在。我们立足当下,不忘传承的同时,更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创新。   结语   要使灯谜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保持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形式,关键是要营造一个适合灯谜等传统艺术生存的人文生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张扬已经成为近来的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灯谜的民俗价值、经济价值、投资价值将会得到重估。灯谜完全有可能再度走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崔慧明,孙玉华.古今灯谜大观[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常巧萍,李方舟.灯谜[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梁国雄.灯谜艺术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5]翟鸿起,李庆瑞.趣味京剧灯谜[M].学苑出版社,2005.
/
本文档为【灯谜与民俗、汉字的关系及其传承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