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新全球史_与杰里_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2010-06-05 4页 pdf 118KB 5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36842

暂无简介

举报
_新全球史_与杰里_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魏凤莲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写作的《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 流》(原名为 T raditions & Encounters :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直译为《传统与碰 撞 :以全球史观看历史》)一书 ,自 2000 年出版以来 ,在美国各大高校广受欢迎 ,是目前美国 最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最近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中译本 ,中译书名为《新全球 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全书七大部分 ,42 章 ,...
_新全球史_与杰里_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魏凤莲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写作的《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 流》(原名为 T raditions & Encounters :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直译为《传统与碰 撞 :以全球史观看历史》)一书 ,自 2000 年出版以来 ,在美国各大高校广受欢迎 ,是目前美国 最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最近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中译本 ,中译书名为《新全球 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全书七大部分 ,42 章 ,共 155 万字。① 除了颇具规模、图文并茂、文 字简洁流畅等一般特点之外 ,该书更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试图完全摒弃 欧洲中心论的新的全球史观 ,以及其编纂世界历史的体例。以下是对该书特点的简要分析。 一、试图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的前言中 ,谈到了他所理解的全球史观。他认为 ,以全球史观透视 历史 ,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 ,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 ,因而要考察每一 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考察那些对不同社会中人们之间交流有促进作用的网络和结构 , 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② 在他看来 ,世界上 所有的民族都理应受到尊重 ,所有民族的历史都理应得到考察 ,所以 ,他关注个体社会的组 织、维持和衰落。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 ,人群中就产生出特点各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 化传统来管理社会事务。某些传统出现了 ,又很快消失了 ,而另外一些传统则影响人类达百 年、千年之久 ,有些甚至传至今日。所以 ,《新全球史》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考察曾经塑造了 各民族生活和经历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书中特别重视那些大型的、 人口密集的、以城市为基础的复杂社会 ,它们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同时对那些较 小的和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新全球史》 关注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没有局限于欧亚大陆 ,当然更没有局限于欧洲。该书最成功的地 方 ,可能就是对非洲和澳洲的描述。国内的世界史编纂多数都是在讨论大西洋的奴隶贸易 和欧洲的殖民帝国时 ,才会涉及到非洲。而在《新全球史》中 ,从第一部分到最后一部分都分 出专门的章节来描述非洲 (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发展。大洋洲相对较小且相 ① ②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 9 —10 页。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英文原书第三版由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 2005 年出版。 对孤立 ,但本特利却认为大洋洲能微观而清晰地反映整个世界的历史 ,因而对这里的移民、 文化传播、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等非常关 注。对欧洲人到来之前的美洲 ,他也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讨论了中美洲庞大的帝国 ,同时也 没有忽略北美不同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在别的世界史教材中是很少见的。 二、关注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在本特利笔下 ,世界不只有一个中心 ,在不同的时期 ,世界可能有着多个不同的中心 ,形 成了多种不同的传统 ,因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世界五彩斑斓 的画卷 ,促成了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 ,共同 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新全球史》自觉突破强调社会特殊性、文化排他性、经验地方性的史 学传统 ,特别关注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 ,突出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 ,将每个 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 ,《新全球史》在考察一个地区 (或社会)的文明传统的同时 ,也考察这种社会传 统对其他地区 (或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考察不同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除了它们自身的特 点与发展逻辑外 ,是否还存在着横向的互动。该书通过两个主题来完成这一任务 ,“传统”主 题考察一个地区的文明传承 ,反映单个社会的独特经历 ;而“交流”主题则考察文明之间的横 向联系和互动 ,关注在多种文化交流中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 从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开始 ,人们就有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只不过当时的交流还 局限于某个区域范围之内 ,接下来 ,联系和交流逐渐增多 ,范围逐渐扩大 ,人们之间的交流也 有了交通、运输和贸易网络的支撑。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有效发展 ,这些网络反过来对世界 各地人类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日渐加深 ,也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集和系统化。在 全球运动的总趋势中 ,本特利强调互为因果的三点 :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 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帝国扩张战争、远距离贸易、农作物的传播、疾病的传染、生产技术 的传播以及宗教和文化的传播 ,都是人们联系和交流的形式 ,它们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化 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对各个社会组织以及世界整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些交流 形式中 ,跨地区的技术传播、农作物传播、病毒传播容易一些 ,而文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 最大 ,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的态度 ,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 少见。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认为 ,英文原著的书名 T raditions and Encounters 所表达 的含义更为贴切 ,encounter 不仅指“交流”,还强调“冲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交流和融合 有正面的效应 ,也会有负面效应 ,经济摩擦、文化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这一观点在《新全球 史》一书中表达得也较为充分。 为了说明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新全球史》做了一系列的主题研究 ,关注大范 围、长时段的整体运动 ,拓展了世界历史研究的视野。从一些章节的题目 ,我们就可以看到 研究范围的延展 :“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第 12 章) 、“跨文化的交流”(第 22 章) 、“跨 洋交流与全球联系”(第 23 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第 29 章) 、“亚洲、非洲和 541《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帝国认同”(第 36 章) 、“帝国的结束”(第 39 章) 、“没有国界的世界” (第 40 章) 。作者不仅关注跨越国家和种族的经济互动、技术转移和帝国扩张 ,而且 ,举凡能 够影响各个文明之间互动的自然环境变化、移民潮流、疾病传播、观念和信仰的演变等历史 现象也都在作者的思考和挖掘之列。很多被传统史学研究忽略的现象被揭示出来 ,也因此 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 ,如“哥伦布交换说”就是指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和动植物的 广泛传播。而对这些主题的思考 ,也使世界历史的基本叙述单元“社会”成为一个变动的空 间 ,可能覆盖一个局部地区 ,也可能覆盖整块大陆、整个大洋、半球甚至全球。 三、新的世界历史分期的提出 《新全球史》把复杂的世界历史分为七个阶段 ,这种划分是按照时代特征、社会内部结构 的变化、文明间交流的程度和全球化的进展情况而定的 ,这七个阶段代表着紧密联系的几个 历史时期 ,搭建了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依照这种划分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 3500 —前 500 年) 探讨的是人类出现后的早期社会 的发展 ,关注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北部、中国、中美洲以及安第斯山脉中部各自独立 发展出的复杂社会。这一部分关注的焦点是各复杂社会发展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经济传 统 ,以及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商业交流和人口迁移。 第二部分“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 500 —公元 500 年) 关注的是在波斯、中国、印度和地 中海地区发展起来的社会。这些社会面临着共同的挑战 ,如管理庞大疆域的挑战、来自古典 社会内部的起义、内战和派系冲突的挑战、来自外部游牧民族的挑战 ,等等。同时在这一时 期 ,远距离商贸活动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欧洲的广阔土地 ,商业活动加速了社 会内部的经济一体化。 第三部分“后古典时代”(公元 500 —1000 年)是东半球各社会做出重大调整的时期。多 数古典帝国衰落之后 ,后古典社会面临的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建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开始 了谋求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历程 ,远距离贸易得到重建 ,贸易量的增加便利了物种的交换和先 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 ,人口规模得以增长。后古典时代对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也至关重要 ,伊斯兰教兴起于这个时期 ,并很快成为横跨北非至北印度的扩张性帝国的文化 和宗教基础 ;佛教超越南亚次大陆和中亚 ,成为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社会的一种宗教信 仰 ;而在欧洲 ,基督教一统天下 ,后来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公元 1000 —1500 年) 关注了游牧民族的影响。游牧民 族建立了跨越后古典国家疆域的帝国 ,为不同社会和文化区域的各族人民之间的贸易和交 流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一时期 ,跨文化交流使东半球尤其是印度洋地区的相互交往更为密 切 ,为欧洲航海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公元 1500 —1800 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与 1500 年以 前不同 ,因为此前东西半球和大洋洲之间只有零星的联系 ,也与 1800 年以后的现代历史不 同 ,因为此后欧裔人口凭借种种经济、政治、军事、交通、通信条件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取得 了优势地位。这一阶段是全球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动植物、疾病和人群跨过大洋来到新的土 641                 史学理论研究 2008 年第 2 期 地上 ,商人利用新航路的便利创立了真正的世界经济体系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世界上的广 大地区赢得了大量的皈依者。欧洲人在这一时期兴旺发达起来 ,非洲人、美洲和大洋洲的土 著人经历了打击和破坏 ,被迫卷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作者在这一部分和第六部分 ,也通过 宏观的综合分析指出 ,“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 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 1750 —1914 年)关注的是欧洲人在世界上建立 霸权的过程。19 世纪末 ,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 ,同时欧裔美洲 人也统治了美洲。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这三个历史进程展示了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对世 界控制的过程 ,同时也使 19 世纪世界各地的冲突升温 ,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 程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七部分“现代全球重组”(1914 年至今)对 20 世纪的世界史进行描述。两次世界大战 和大萧条 ,加重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即开始的冷战和殖民 帝国的解体 ,使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的世界重新组合。二战后 ,非殖民化运动快速展开 ,亚 洲和非洲出现了很多新的国家 ,全球化拓宽了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使经济和政 治的选择更为接近 ,并培养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但与此同时 ,推动地区文化传统和政治 认同的力量也对全球的一体化提出了挑战。 历史编纂必须面对分期问题 ,自启蒙运动以来 ,人们对“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划 分方法是基本认同的。《新全球史》在七个时代的划分上显然拒绝了这套概念 ,而是按照自 己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提出了新的分期方法。在这一分期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整体 结构关系的变化 ,也就是说 ,本特利是在“全球史”的层面来为世界历史进行分期 ,而不是依 据对于个别社会或者某个“主导社会”的性质判定来分割世界历史的各个阶段。 当然 ,书写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新全球史》存在一些瑕疵也是难免 的 ,比如作者特别关注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对传统沿革的叙述上难免会有割裂之感。在探讨 历史发展时 ,否定“国家本位”,而以“社会”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一 种进步和开放的视野 ,但在使用时 ,两个概念偶尔会出现混淆。比如 ,在第 19 章“撒哈拉以 南非洲的国家和社会”,“国家”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在第 13 章“拜占庭共同体” 中 ,两个概念是混用的。另外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有疏漏和错误。这些都是读者在阅读 时需要注意的。 (作者魏凤莲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邮编 :264024) (责任编辑 :姜   ) (责任校对 :董欣洁) 741《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
本文档为【_新全球史_与杰里_本特利的全球史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