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应城民俗文化

应城民俗文化

2018-06-21 48页 ppt 10MB 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

暂无简介

举报
应城民俗文化---蒲骚故地,应城民俗文化应城概况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江汉平原北部。中心城区东距武汉90公里,处在武汉、襄樊、荆州、宜昌大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应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蒲骚故地,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3500年前就有商代贵族在这里定居,地址位于城西30里的蒲骚故城。在周、春秋初期,楚国和郧国在此展开了著名的“蒲骚之战”。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县,门板湾、四龙河等新时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展示了应城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西...
应城民俗文化
---蒲骚故地,应城民俗文化应城概况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江汉平原北部。中心城区东距武汉90公里,处在武汉、襄樊、荆州、宜昌大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应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蒲骚故地,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3500年前就有商代贵族在这里定居,地址位于城西30里的蒲骚故城。在周、春秋初期,楚国和郧国在此展开了著名的“蒲骚之战”。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县,门板湾、四龙河等新时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展示了应城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西河古渡、宋代孔庙、玉女温泉、义马文峰,更是应城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佳句。李白、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现为孝感市暂时代管,但财政自主,湖北省已有把应城划为省直管市。2007年加入武汉城市圈。内容提要一、婚丧文化二、过年风俗三、膏矿号子四、温泉文化五、饮食文化六、其他习俗一、婚丧文化(一)、古朴婚俗谈婚论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乐不可支的话题,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的不同,地方风俗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娶婚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应城人给自己的子女选择谈婚论嫁的年龄往往是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当然并不排除那些指腹为婚、娃娃亲以及自由恋爱的现象。一般来说,当儿女到这个年纪的时候,双方的父母就会通过亲戚或者熟人在周边物色般配的、门当户对的对象。认为适合的话,就找一个能说会道、十拿九稳的“媒婆”(大多是已婚女人)牵线。这时就进入了婚姻的第一个环节。1、对象一般是女方的父母其中一人带上自己的姑娘,在媒婆的陪同下,在农闲的日子来到男方家(或者男方亲戚家)见男方一面,一起吃个饭,拉一下家常,儿子伢(方言)、姑娘伢互相找一下感觉,女方父母窥探一下男方家庭状况、儿子伢的各方素质。觉得满意的话,媒婆就递上男方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红包多少,视家庭经济实力而定多少不一),悄悄的塞进姑娘伢或者姑娘母亲的手中,女方要是在推辞中愿意收下,表明基本同意了,爱情的种子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萌芽了。于是乎,就可以进入婚姻的第二个环节。2、上门上门的时间一般是要由媒婆周旋,约定一个日子。男方要摸清女方家有几门叔子伯爷,并且要亲自挑上礼物送到女方家。儿子伢来到女方家叫做走亲妈地(走亲妈地时称为女婿伢),走亲妈地是要注意礼节的,一不小心就会泡汤。一般而言,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眼睛要会看,看到亲妈地堂屋里有灰尘,要主动打扫;看到愁屋的水缸里没有水要主动去担;第二,脑子要够用,进亲妈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亲妈娘招待未来女婿的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女婿伢在吃之前要数一数鸡蛋的个数,一般是双数八个,不能吃完,留着的要么是三个或者是五个。第三,嘴巴要会说。没有事闲暇的时候,给人递上一支烟,聊上几句家常话,向长辈多请几次安。获得一个好印象如同给已经发芽的禾苗催生一点养分,可以稳固婚姻的基础,也可以给爱情的天平添加一点砝码。二步顺利的话那做开始第三步了。3、发八字所谓八字,是指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配合干支,合为八字,以此推算人的命运。发八字,也称“合八字”。是男家托媒到女家提亲,如果女方认为男家堪称“门当户对”,尚合“东床之选”,即将女子的年庚八字开具在一张红纸条上,俗称“庚帖”,或曰“草帖子”,交媒人发至男家,与男家之子的庚帖交换,以利各自合算。应城地区发八字时,庚帖人装套盒,其上压枣子、桂圆、彩线、松柏枝,表示姻缘美好,松柏长青,早生贵子;下放戒指、首饰、押钱,称“吉礼”。由男家伯叔陪同媒人送女家。女家收礼叫“纳吉”。纳了吉,依式填人女方“八字”,回送彩线、墨斗、毛笔、花生、瓜子各一对,尽饰红色,表示“千里姻缘一线牵”、“瓜瓞绵绵”。亦备柏叶、松枝,表示白头偕老、幸福美满。媒人将“庚贴”、“回贴”携至男家,家长烧香燃烛,叩拜列祖列宗。拜毕,将庚贴放在神龛上,随后宴宾,俗名“喝八字酒”。4、接春客、传期、接嫁姑娘“接春客”顾名思义就是在春节时接客,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履行这一手续,请各自家庭的至亲挚友到自家坐坐,然后吃一餐饭,告诉大家婚期的时间,也就是传期,让亲戚做好送送彩礼或嫁妆的准备。春客接过以后,姑娘家的姑妈、舅妈、姨妈和叔子伯父是要轮流接嫁姑娘的。接嫁姑娘是将待出嫁的姑娘接到姑妈、舅妈的家中玩上一两天,让嫁姑娘耳濡目染做家的艰难,教会她到婆家后如何做人,待嫁姑娘走时,送上准备好的陪嫁品,留作纪念,因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再想走娘家的亲戚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家亲戚多,嫁姑娘可以玩上几个月。待姑娘休整得水嫩俊秀后,爱情的鲜花已经含苞待放了。“过日子”(应城人结婚的代名词)的时间就到了。5、过日子、嫁姑娘结婚在应城是要分五天进行的。对于男方家来说称作“过日子”对于女方家来说则叫做“嫁姑娘”。第一天筹客、做好准备工作。跑堂的(帮忙的人,一般是自家的晚辈们)都要请到家里。工作忙完后,所有的这些人都可以尽情的大宴一场,因为以后几天的工作是要他们吃苦的。第二天是待媒和顺礼。顺礼,是男方家包括新郎到嫁姑娘家去将女方家贮备的嫁妆全部拖回来,但必须将所有的彩礼如数交给女方家,包括送去的猪肉和招待客人的烟酒。待媒的这一天,中午亲戚都来吃个便饭,吃完便饭后,新郎官要去祭祖。祭祖回来后,就开始贴婚联、着“喜”字,布置新房。晚宴时,是待媒。酒宴完毕后,天已经黑了下来,这时就开始上礼单,用应城话说就是上礼碑。第三天是结婚的正式日子,应城人叫“起亲”。新女婿进门后,厨房里就物色一位金童或者玉女端来了小半碗长生面让新郎官吃,新郎官吃长生面时是要拿出红包打发端面的孩子。吃过长生面之后,女方家就开始签席喝酒了。一般是为了尽早发亲,以免碰到丧葬的场面。第四天早晨,新郎新娘起床,洗过脸后,就要开始拜堂了。拜堂是新郎、新娘并排跪在蒲毯子上,对着神龛,面前放一个盒子。首先跪拜祖先,拜了祖先就拜父母,拜了父母再拜舅爷、姑爷、姨父、伯、叔。磕一下头,受拜的人就要丢一个红包。送了红包的人就可以去坐下来高高兴兴的吃饼子、喝茶了,这叫酬茶客。拜完了自家就拜村邻,等盒子装的满满的,就有了做家的本钱。第五天吃过早餐后,新郎陪着新娘一起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之后,新姑娘就是姑妈了,女婿就是姑爷了。应城婚俗尽管有那么一点繁缛锁节,铺张声势,但也反映出应城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展现出婚姻场面的热烈喜庆,也体现出应城地方民风的淳朴、应城人的重情讲义懂礼。(二)、丧礼文化人生活一辈子,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配偶,交往朋友,创造辉煌的事业,最后要永远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确实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我们当地的丧葬习俗一般包括如下一些过程:盘出:一个人如果病得特别严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处于弥留之际,家人就要把他从房里抬出来,在堂屋左面的地面上铺上稻草,安个地铺,让他头朝上睡在铺上。送终:一个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征兆,所以,周围的亲人尤其是家里人,都要来到他的身边,倾听他的临终遗嘱,亲眼看到他闭上双眼。遮堂:人死了,家里马上要用簸箕将堂屋供奉的菩萨遮盖起来,意思是不要让死人照了堂不吉利。洁身:一个人离开阳世,不能让他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入阴间,所以要象征性的跟他擦澡。装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装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下榻:人如果断了气,就要用两条板凳搁一个铺板,把死者抬到铺板上。让死者平直地躺在铺板上,腰部系一缕白线腰带,两脚也用一缕白线将双脚带拢,不让分开。铺板下面要用一个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灯草,点上长眠灯。烧落气纸:人一断气,就要在他下榻的铺板头部下方焚烧钱纸,叫烧落气纸。同时还要放鞭炮,以告诉他人这一噩耗。烧床铺草。人死后,将他睡过的床和地铺上铺的稻草全部搂出去烧掉,叫烧床铺草。烧床铺草时,儿子要从火中大步跨过去,听说这样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搭望望台。在本家门前当面的一棵树的主干上一人多高处绑上一叠草纸,叫作望望台,意思是死者的灵魂会在望望台上。接重殇。人死了必须要请八个重殇,他们的职责: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个亲朋好友家通知这一噩耗,并接他们在出殡前前来参加悼念:二是给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个坟坑,叫打井;三是将死者入殓、送火葬厂直至送到坟墓下土为安。请道士乐队: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请三个道士。一般还要请一个乐队(有的是喇叭、军鼓军号,有的还加戏班)。入殓。人死的第二天,重殇就要将死者从铺板抬进棺材,叫入殓。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间,用方桌或板凳搁着,棺材大头(即死者头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里头部要枕三块瓦片,里面垫上棉絮,盖上棉被,嘴巴上盖一张草纸。棺材下面仍然要点上长眠灯。带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辈们要有带孝的标志。过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缝上一块白布片。等老人入土后,在回来的时候,都必须将戴孝的服饰取下来。剃头。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辈们要接理发师到家理发,表示对老人的悼念。开路。农村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请道士开路。道士来后,一是跟死者活着的所有后辈亲属上孝名;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殡时辰,以及七个七、百日、周年、两年、三年的具体日期并贴在灵堂旁边的墙上;三是跟亡人开路。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会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历数死者(一般人)人生经历的十磨九乱,教育后辈要不忘前辈受的苦,对老人要讲孝道。哭灵。如果请了戏班,唱戏的女角有一个节目叫哭灵。就是戏班走下台来,到死者棺材前下跪边唱边哭,无论是来了悼念的客人还是唱孝歌、哭灵,家中的孝子(尤其是长子)孝女都要跪在棺材前焚烧纸钱、磕头。孝子孝女一般要穿孝服,一个星期内不能走进别人家中。出殡。根据道士定好的时辰(一般在12点以后),死者就要出堂了。盖馆,将棺材盖子合上盖馆;接着将长眠灯在棺材上用力摔破;再接着是八个重殇将棺材抬出大门外;同时清扫堂屋,揭下神柜上的簸箕;道士做法,孝子孝女等时而长跪,时而跟着道士绕棺数圈;起棺送行的队伍顺序向坟地出发。下葬。棺材到达坟地后,先放在坟坑前面,所有送葬的人都要面向棺材跪下来,一方面道士继续超度亡灵,另一方面安排人在坟坑里面烧一捆稻草,叫暖坑。然后重殇将棺材抬入坟坑,,道士拿出罗盘定准棺材是否在坟坑的中间位置,定准后,道士一边超度,一边向四周人群撒稻米。再接着就是向坟坑填土,做坟,此时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一起返回,只留下重殇完成做坟的任务。孝子回家。老人入土后,孝子就揣着灵牌走直路回家。回家的路上,要一直不停地呼唤着老人:“爸爸(妈妈、爹爹、婆婆等)回家”!只能叫唤,不能往坟墓方向回头望。回家后将灵牌安放在堂屋左上角的灵台上。接望望台,回煞。人死第三天下午(往往是出葬的那天),老人入土了,孝子们全体到坟墓去做坟,烧纸磕头,然后回家开始接望望台。守七。人死的前七天,孝子要为老人守七。就是每天晚上要有人在灵堂守夜,特别是老人没出堂的前两天,常常的通夜有四个以上的人不睡觉执守。过七。亡人过世了,每隔七天都要举行一次纪念仪式。很亲的后辈(如儿子、媳妇姑娘、女婿,舅侄等)应该每个七都要参加,特别是头七和五七。过百日。老人去世一百天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后辈及亲属们都要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在灵堂前烧香磕头。过亡年。办丧失事的家庭,在当年要提前几天过大年,就是在腊月26日吃年饭。姑娘女婿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提前两天为灵牌买一个灵屋,将灵牌罩在灵屋中间。如果没有姑娘,就由其他后辈购置灵屋。馨香。办丧事人家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所有的亲戚朋友和村民都要前来参加馨香活动。仪式很简单,就是在灵堂前放一挂鞭炮,然后烧纸磕头,接着跟主人家拜年就行。主人家还要挽留所有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在家里喝酒吃饭,以答谢各位。过周年。俗话说,守孝三年。去世的前每年后辈和亲属们都要在灵堂和坟墓去烧香磕头,举行纪念仪式。在第三年纪念仪式时,就应该将灵堂和灵牌烧毁,表示尽孝期已满。当然,现在提倡破除迷信,丧事简办。死者火化后开追悼会寄托哀思,送花圈悼念,主张节约,反对浪费,讲究文明丧礼。二、过年风俗过年是一年中的大事,此时正值农闲,一年的辛勤劳动得到一个好年成,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我们当地的过年风俗主要有下面几个特色:一、忙年货到了腊月,人们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人们之间问候语大多为“年货办齐了吧”。年货主要内容大多为食物。如自制腊货,腊肉、腊鱼;蒸晒阴米(将糯米蒸熟后晒干);自制各种炒货,如炒米,炒豌豆黄豆、瓜子等;自制各种油货,如麻花、油炸饺子等;自制糖货,如麻糖(孝感麻糖最为有名);自制糯货,如糍粑、年糕等。所以,大户人家,进腊月后,要开蒸坊(蒸阴米)、开磨坊(磨米、磨豆腐)、开糖坊,准备的年货少可吃到三月份,多可以吃一年。二、过小年小年是哪一天,各地有各地说法,有的说是腊月二十三,有的说的腊月二十四,也有点说是官家二十三,民家二十四。而我们这里过小年大多为二十四。主要是为了祭灶,或叫送灶。二十三的晚上在厨房举行仪式,送灶神上天,到腊月三十晚上,再举行仪式把灶神接回来。  三、吃年饭过了小年,年味就逐渐浓起来了,过年就进入倒计时。过小年,各家就可吃年饭了,吃年饭也叫吃团圆饭。吃年饭我们这里看得很重,先选定一定时间,腊月二十四至三十都可,要通知一家人都要参与(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远千里回家过春节的原因),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主要是敬神、祭祖之类,程序大致有:点神灯,上香,升表,摆祭品,放鞭炮等。这些仪式后,才能吃。人吃过年饭后,家禽、家兽也要吃年饭,吃了年饭,就大吉大利了。这里特别要注意,凡吃过年饭的桌子再也不许挪动了,要等到正月十五吃过元宵饭才能挪动。四、吊清香如果有新亡人家庭,吃年饭通常都在过小年之前。也就是说,过了小年,他们要守孝(也叫守服),守孝一般要守三年。“守孝不知红日出,思亲惟望白飞”。过了小年,他们就要准备祭奠新亡人了,家里布置像祭堂一样,家里贴的对联是祭联,祭联也要贴三年,祭联第一年是白色,第二年是绿色第三年是黄色。他们的近亲,也要用相同颜面色的纸裁成纸条制成“Ⅹ”贴在春联上,我们这里叫戴孝。亲友到这样的家里拜年叫吊清香(有的写作馨香)。我们这里有清香为大之说,简言之,吊清香要在给其他人拜年前进行。吊清香主要仪式有燃放鞭炮,到祭堂上香、叩头等。关于吊香的时间,就是在应城这块也有不同的习俗,如分水等地是年前年后,即乡邻是腊月三十下午至傍晚(不能太晚至凌晨),现在大多在七点钟之前;远亲大都在大年初一,也有的在初二至初四的,到初五、初六吊香的就不多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被别人说是心不诚。不过有的地方如杨林、西江等地从过小年就可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城关地区规定在初一之后。现在人们对这个仪程也在改革,有清香的家庭,通知亲戚朋友集中到一天吊香,如腊月三十或大年初一集中举行,这样吊清香可节约人力物力。五、除旧布新除旧,就是把家里的灰尘、垃圾等杂物除掉,就是家里要进行一次搬家式的大扫除。此外,每个人在过年前,要理发(也叫剃过年头),要洗澡(把一年的晦气洗掉),做到内静外净。  布新的内容就比较多了,大致有:(一)贴春联。(二)贴“福”字。“福”字要倒着贴到门上。(三)贴年画。年画内容大多喜庆、发财、多子多福等。  (四)贴门神。贴门神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五)布置客厅。应城一带,客厅又称堂屋,布置是很讲究的,大致来说有客厅正面墙上的中堂画,中堂画一般为中问一幅卷轴画,两边配上对联。“堂上挂古画,必是诗书家”。中堂下面放一张香案,有的地方也叫茶几,香案上放着供牌,上书“天地君亲师”,这是老派作法,现在供奉着各种神。神案上放置着供品、蜡烛、香炉等祭祀用品,神案前放一个葡团,供敬神下跪嗑头之用。神案前是一张八仙桌,桌子两边放着八把的椅子。家里重要祭祀都要堂屋举行,团圆饭就要在这张八仙桌上吃。  (六)穿新衣。六、出行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叫出行。没有春晚的时节,出行大多比较晚,约为早时晨五点至六点钟,出行了,男主人要出去拜年,女主人要接待来拜年的人。现在有春晚了,把春晚看到零点就出行了。出行了才上床睡觉。过去出行也是有仪式的,现在大多不太讲究了,把鞭拿出放了就行了。过去的仪式内容有扫地,即使堂屋非常干净也要扫一扫,而且扫地要从大门向后门扫,寓意是把财往家里扫,不能往外扫,扫了的垃圾要用桶装着,不能倒掉了。地扫了后,要穿戴整齐,一家之主要带一家敬神、祈告,开门时,要念“开门大发”,在外放鞭炮一般用燃香点,鞭炮要一次性放完为佳,如果放断了,就显得不吉祥,所以把鞭买回来后,先要晒一晒,再放到香案上供着,出行再拿出去。把鞭放完后,要向天作三个揖。七、拜年  一般来说,大年初一出行之后,就可拜年了,先是下辈给家里的长辈拜,这个仪式要慎重,要下跪、嗑头,说吉祥话,然后长辈会给一个红包,我们这里叫利事。  应城拜年顺序是这样的:初一是父党,即给村里长辈拜年,拜完年后再去故去的长辈上坟;初二是母党,给舅父舅妈拜年;初三是妻党,给岳父母拜年,应城一般拜年就这三天。三天后就没有顺序了,有的地方约定俗的初四一般到姑妈姨妈家拜年。往后就朋友家走走,有心拜年不为迟,到正月十五前都可以拜年。  应城还有走新亲戚之说。刚出嫁的姑娘的婆家对于她的娘家来说就是新亲戚,过年时节,娘家人就要到她们新家来就称为走新亲戚。走新亲戚在应城有几层意思,一是为新亲戚拜年;二是看望出嫁的姑娘在新家过得怎么样;三是有为姑娘开始新的生活打气。走新亲戚一般安排在大年初四、初五。八、祭祀祖先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的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将祖宗的牌位掸得干干净净。祭祖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亦有的为家祖上坟,燃香纸鸣鞭炮,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九、送财神接送财神,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应城这一带接送财神时间大约从腊月三十就开始了,到正月初五(财神的生日)结束。送财神的人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的来了!”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十、玩龙灯我们当地玩龙灯与其它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大多数地方是从正月初九开始,还有的是从正月初三开始,玩到正月十五晚上结束,其中还有采莲船、楚剧等表演。  十一、吃团子应城一带有年小月半大之说,过元宵节不是吃汤园,而吃团子。团子的做法是将米磨成米粉,用开水搅拌后包上各种各样的芯子,如菜芯、肉芯、糖芯等,做成如铅球般大小的圆球形,上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蒸熟的团子冷了后,可在火上烤了再吃。吃的程序依旧是先敬神,再吃,吃过团子后,就表明春节过完了。三、膏矿号子膏矿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流传于湖北应城矿区,故也称膏洞号子、石膏号子。旧社会的石膏开采,生产环境极其恶劣,矿工在不见天日的低矮坑道中作业,每一道工序都是十分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些还是群体劳动。为缓解劳动的繁重枯燥,调节呼吸,统一劳动动作,减轻疲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出了前呼后应的呼喊,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劳动歌谣,这种劳动歌谣所注入的文化内涵,是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心血、汗水、智慧的结晶。它很好的矿史教材,被称为应城膏盐文化的活标本,由市文化部门推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保护项目。膏矿号子的产生于应城几百年的膏矿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应城有“膏都”的美誉,数以亿万吨的矿藏正是这个“应城名胜”的价值基础所在;400多年的矿业发展史,在这里尽情展现了应城民族工业的精髓;这里有近百年走出“国门”的经贸历史,演义出许多精彩、生动的故事;应城石膏工业创造了集镇文化、行商文化、河滩文化(或码头文化)、洞商园林、建筑文化及矿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湖北通志》载:石膏《清一统志》、《康熙通志》均称以湖广应城所出者为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西北团山北麓,因崩岩,石膏露头而发现,从此,应城兴起石膏开采业。1662—1735年间(清·康、雍时期),应城石膏由浅采变为深采,合伙开凿井洞者日多,经营膏业渐成当地利源。旧志载:“雍正四年(1726年)石膏出城西诸山,光莹细腻,视他境产者独佳,土人采之,贾舟收买,载运汉皋,以贩四方。”湖北膏税向属汉阳县征收,1723年改归应城县。采膏规模由此可见。石膏产于应城,集散于武汉,外销运向赖汉江。汉口艾家嘴和兴汉陨码头一带的汉江边,久为膏船停泊起运场所。驰名于武汉三镇的“石膏一条街”就在如今的汉口桥口区牌楼街。那时人们不知道汉口有牌楼街,只知汉口有个石膏帮(街)。牌楼街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字号的膏行,小字号的膏号,老字号招牌多达数十家,至武汉沦陷,其中商贸繁华可见。现存应城石膏矿一、二分矿,主矿井高大空阔,有轨道东道采矿区巷道可直立行走,井矿内巷道延伸有序,绵延几公里,尤如地下长城,直通风良好,冬暖夏凉,是旅游观光体验矿工生产生活的好去处。即使在二、二矿服役时繁忙生产期,有常有外地人士下井考察、采风,矿井内安全无虞,尘灰极少,西装革履如走平地,升井时不带任何光致发光痕。应城膏矿号子流传很多、很广,分为有歌词和无歌词的号子。无歌词的号子如正眼号子和水眼号子,一般没有词只有调,一人领唱,众人哼和。正眼,即矿工上下和出膏的矿井;水眼,往外排水的矿井。矿工们在出膏和用木辘车吊铁桶放打水时,一般要三人以上操作,由一领众和的形式唱和,没有歌词,全由一些感叹性的助词组成,如正眼号子中的“哦呵……嗨唷呵……”之类的调子组成。有歌词的号子如:锤工、拖工和抬工号子等,则采用民间快板、顺口溜、应城民歌等民谣形式,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和新生活的呼唤。如这首《锤工号子》:三月下峒(哦)腊月上(呃哦)爹妈认不得(嘞)儿子相(呃哎咳)这是脱的(唷哦唷)么人生(嘞咳)我越思越想(呃)越心(嘞)伤(呃咳唷哦唷哦)膏矿工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还加深了对石膏知识的认识。有一首关于石膏用途的歌谣,非常逼真,歌谣唱道:火暴牙,满口火,疼得恶涎往下椭,不用郎中开药方,心肺石膏当药喝。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激发了矿工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歌颂新矿山的热情,各种新歌谣层出不穷。其中一首《我有好歌拿来唱》唱道:我有好歌拿来唱,开口一唱难收缰。从小唱到十八九,还未唱完半座矿。割岩机,通风机,机械化,电气化,坐上电车上下班,巷是战场矿是家。汽车运,火车拉,国家建设跨骏马。要我把好歌都唱完哟,小妹子会唱成老大妈。改革开放,给应城10里矿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矿工们用歌谣来宣传经济承包责任制。如一首《包字歌》这样唱道:包字好,包字好,包字原来是个宝,包字添刀旁,能把穷根刨;包字加提手,能把金伢抱;包字长上脚,向着幸福跑。新旧社会两重天,解放后膏矿工人翻身作了矿山的主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专门派人在矿上收集整理膏矿号子,拍摄了电视,并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项目。应城膏矿号子所注入的文化内涵,是几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它既是劳动号子,也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所以,今天我们弦扬膏盐文化,就要好好记住这些膏矿号子。汤池温泉在应城市区西20公里。相传昔为王女炼丹之处,故名。泉有三眼,分上、中、下三池,水由眼中喷出,汹涌翻滚,雾笼云蒸,气象十分壮观。水温高达70摄氏度。富含硫磺等矿物质,以此沐浴,对风湿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四、温泉文化概况汤池温泉堪称一绝。热田面积大,水温高(63℃),水量大(日涌量达4000吨),化学成份稳定,且富含有十多种对人体保健有益的化学元素。境内旅游景点诱人,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树珍、石古、崖悬,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汤池风景名胜区”。60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63峰72景,分布着九寺十三庵。自八十年代起,省、市、县十多家单位纷纷慕泉而来投资开发建立干休所和康复中心等。上海、苏州、合肥等地客商拟在汤池投资建设。景区内建有500多间各类客房,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住宿,其中由名师设计、洋溢欧陆风情的26幢别墅,共有200多个独立房间,可同时容纳400多人,既可成幢包宿,又可单间分租,设施完善,加上温情式服务,一定会圆您一个美妙的温泉之梦!景区设有7间大小会议厅组成的国际会议中心,不同规模会议室可容纳20—450人的各种会议接待,内置高品质投影、进口音响及上网终端设备等,可为各类会议团体开会、商务展示等活动提供一流高效的服务。地理汤池温泉又称玉女泉。在应城市区西20公里。汤池温泉距武汉市中心仅110公里,车程不到2小时,为了做大温泉产业,汤池温泉旅游有限公司准备在汤池镇开发温泉旅游二期。玉女泉是国内产量最大、矿物质微量元素最多的“亚洲第一泉“一汤池温泉,星罗棋布于景区中有动感池区、儿童池区、养生池区、异国风情池区、生态池区以及情侣池区等108种风格各异、大小不一的功能温泉池,露天池区内并设有大型冲浪池、环状漂流河、八色汤、玉女汤、沐芳园、日式温泉汤屋、休息平台等,后赴大口,晚餐后入住。文化底蕴  汤池温泉风景景区人文底蕴深厚,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江南时,曾隐居汤池,留下“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诗篇佳句,“汤池”之名即来源于此;革命前辈陶铸于1937年在此举办农村合作事业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也曾在汤池休养度假,并与汤池女护士由昆相恋、结合。景区在前国家领导人陶铸纪念馆(建筑群20000多平方米)、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纪念馆等基础上建立了红色教育基地。素质训练基地设有攀岩、跳级、绳索天梯等项目,并聘请专业教练给学员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非常适合各类团体进行现代人才素质教育和专业培训。历史传说汤池温泉古称“东坑泉”,汤池镇因温泉而得名。此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始建庐江国时就曾有“坑泉”分东西之说。宋神宗时,王安石被贬舒州,途径此地,曾入池沐浴,留下千古绝唱:“寒泉时所咏,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发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高欠然雪满塍。”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戴名世也曾来此濯足并作《温泉记》。三国周郎、小乔沐浴温泉,扶琴雅颂,并留有“曲有误,周郎顾”之佳传。五、饮食文化砂子馍砂子馍是应城长江埠特有的面点小吃。砂子馍做得最好的掰开后,能清楚地看见里面的一层层酥,有五六层之多。做砂子馍一般用猪油,用麻油的口感更好。和面时特别讲究风向,若是南风,就少加点水把面和干;若是北风,就多加点水把面和清点,因为南风涨朝,北风收潮。把面揉开后,抹一层油后又合拢揉匀,如此反复五六次,面团和好放着待用,做砂子馍多用桶炉,其炉面形似“鸡窝灶”,便于放锅,炉子旁边有一个二层的木架,便于操作和摆放用具。其操作过程是:将干净的鹅卵石(直径不足一寸)放入铁锅预热,不时加入食油搅拌鹅卵石,待鹅卵石在锅内发烫时,铲出一半放入备用锅中,再用锅铲扒平铁锅内的鹅卵石,将一尺见方的面饼盖于其上,再将备出的鹅卵石置于面饼上面,利用上下的热石子将面饼烤熟。金刚脐  饼面呈六角齿轮状,中间凹陷有似肚脐的特征,又因六个角张得很开,形如兽爪,故有称“老虎脚爪”的。该品用桶炉以微火烤制而成,有甜、咸两种(甜的为淡黄色,面中放有糖;咸的为黄白色,面中和有盐)。城关海老板做的金刚脐香脆酥爽,极为食客喜爱,他每天半夜起来装炉烤制,只做一炉,很是紧俏。该品便于贮存,携带,也是人们时常用作馈赠的佳品,成为应城独具特色的饼类名品。在三合店街上,制作的同类饼品,叫做“勾炉饼子”。它制作时面上是四角突起的爪子,每爪子上扑以芝麻,放在炉中烘烤,用勾子勾出炉,吃起来很焦,以形同驴脚爪子因而又得名“驴脚爪子”。豆皮  豆皮是湖北省应城著名的传统小吃。以我市的豆皮最负盛名。当年曾受到毛泽东好评。应城豆皮加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因豆皮质白、耐煮、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被作为礼品馈赠亲友。传统特色食品——三结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用稻米为主料,兼以绿豆或小麦,经水磨成浆,放在铁锅中摊开烙成一张一张的面皮,再将面皮卷成筒,切成丝,摊放在箩筐或晒垫上晾晒成干丝,名为豆丝,或称豆皮。平时可贮存起来,食用时取出即可,比米煮成饭熟得快,且别具一番风味。比如煮食,先用清水将干豆丝冲洗一遍,待水烧开后下锅,添入白菜及所需佐料后,捞起即可食用。还可炒食:将干豆丝用温水浸泡至软,再下锅翻炒,佐以大蒜等配料即可食用。这样制作的豆皮不仅本村老少喜吃,而且传之于外,均争相购食。豆油卷应城市地方小吃,以味道独特,老少皆宜,咸淡可口、烹饪简单著称。用豆油皮、芹菜、杨河千张、苕粉、辣椒粉等等作为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简单,是一种招待客人的不二美食。其中犹以“劝业市场”西头的豆油卷最为地道!冰冻凉粉冰冻凉粉是夏天不可缺少的饮品,老少皆宜。制作的方法简单好学,所以只是看着大人们做过的,几乎就都会做了。普通的豆粉,用凉水调成浆,锅里烧上水,等水开了,把浆慢慢倒入开水中,边倒边用用筷子或者勺子搅动着。搅成一锅透明的糊糊时,关火。把糊糊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放在水中让它尽快冷却。最后在变成乳白色的时候再往容器中倒入冰开水,然后再块状的凉粉上画上几横几竖,成了一块块豆腐块。要吃的时候取上一块,再用专用的竹片或者水果刀把它放在手上切成小定状(这个是要一定得刀工的哦)放入碗中,加上冰水,红糖,醋,一碗美味的凉粉就可以喝了。黄滩清蒸鳝鱼历史悠久,人文气氛浓厚,最初起源于清朝末年黄滩华家的四海酒楼,以其口感腻,回味悠长而闻名于世。此菜乃取义马河之清澈河水,并以上乘的葱、姜、蒜为辅料,配以几经筛选之后的鲜活大鳝鱼精心烹制而成。其汤料秘方独特,为华家祖传,所用鳝鱼要求活力强,大小一致。此菜一经出锅,立时香气四溢,熏人欲醉,令人食欲大增。鳝片入口绵软,且具弹性;蒜仔入口即化,齿颊留香,确为餐桌佳品。松花皮蛋早在明末清初,本县专门从事饲鸭的湖区农民,开始利用鸭蛋加工制成皮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所制皮蛋个大质优,蛋白部分为半透明体,呈茶褐色,光泽晶亮,有明显的松花纹理;蛋黄部分稀酥软嫩,凝而不固。不仅味道醇正更清香,而且属性温凉,具有清热解毒、降压明目、醒脑补体、解暑止渴的功效。应城人以其外表呈松针花纹,风味奇特而称之为“松花皮蛋”,并以“蒲阳佳品”进贡朝廷。清·康熙皇帝吃后大加赞赏,钦定为朝廷贡品,每年必上贡,名声更加远扬于世。松花皮蛋不仅皇上爱吃,更是成人和儿童的佳品。应城制作的皮蛋代代传继,且不断提高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畅销各地经久不衰。近年来,还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革新生产工艺,改进配方,试制成功无铅松花皮蛋(含铅量为0.08P.PM),其营养成分和指标均达到国家。传统制作的松花皮蛋,分内外三层:第一层象玻璃一样透明,清凉可口;第二层有如碧玉般清澈,柔嫩味美;第三层更似阿胶一样软和,开味润喉,且不涩口,香味纯正。在药典上还特加载述:松花皮蛋系营养型高蛋白中成药,位列湖北特产而行销于市。除行销北京、天津、辽宁、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外,还远销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年投放市场的松花皮蛋达500多万枚。应城三扒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应城市,物产丰富,湖泊广布,地下矿产资源丰富。这里的人特别讲究吃,尤其是享誉遐迩的应城三扒(传统名肴),深受当地食客喜爱。制法:(1)将蹄膀放入冷水中煮至断血水捞出,用刀轻刮皮上的污质,趁热刷上糖色,晾干。(2)入油温为六成热的锅中炸上色,捞出用刀改成十字花刀,不可破皮,再入锅中煮10分钟,以去尽油质。(3)取1只大碗,猪皮朝碗底,放入酱油、白糖、精盐、料酒、八角、桂皮、姜片、葱结、冷水坐旺火蒸熟烂。(4)取出熟烂的蹄膀,滗去汤质,去掉姜片、葱结、八角、桂皮,扣入卧盘中,将滗出的汤勾成玻璃芡,浇在蹄膀上,淋上香油少许,撒上葱花,盘边稍加点缀即成。特点:色泽金黄,香美醇鲜,肥而不腻全席大餐过去应城富户宴请贵宾亲朋,流行举办全席大餐。所谓“全席大餐”即所谓“八大、四小、十二围碟”,肉、鱼、菜蔬、蒸炒、烧、煨、炸样样俱有,荤素搭配,调节脾胃。所以很长时间,应城以谓“出席丰盛宴席为“吃八大碗”。先看“八碗大菜”,计有蒸肉、蒸鱼,蒸蹄膀、蒸藕夹、荔枝肉、蒸肉糕、蓑衣元子、蒸走油元子、排骨煨藕、红烧全鱼、因多属蒸菜,故先放进蒸笼蒸好,开席时即可用合盘端出。再看“四碗小菜”,计有醋溜大包菜、清炒小白菜、烩豆腐、臭干子。吃了大荤菜,再吃些清淡菜,化解油腻,荤、素相调,肥而不腻。再就是“十二围碟”,多采用油炸、盐腌,如油炸花生米、油炸糖汁黄豆,腌盐鸭蛋、皮蛋、萝卜丁、腌百花盐菜、霉豆腐、懒豆豉、清皮豆拌胡萝卜、炒韭菜、辣萝卜丝、海带丝。均用小瓷盘、小瓷碟,围满方桌四周,如众星捧月。这类菜既有押酒的又有下饭的,管保酒醉饭饱,又不食隔肠道。六、其他习俗1、做九朝  做九朝与送祝米是湖北应城的生育习俗文化。孩子出世后第九天举行的庆贺仪式谓之“做九朝”。从婴儿出世的那一天算起,第九天为婴儿做九朝,过去旧法接生,许多婴儿生下就咸染破伤风(又名脐风),一般在出生一天发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发病说明小儿算过了“关”,所以做九朝,以示庆贺。相关的亲朋好友会闻讯聚在一起,都来“看月母”,庆祝宝宝的诞生,也祈愿宝宝能够健康长寿,大富大贵。2、喝早酒应城的早酒却是一大特色。三三二二朋友相邀,随便找一家早点铺里坐下,小炒一盘卤顺风,一盘猪拱嘴,一盘卤牛肉,一碟卤鸡蛋千张拼盘,每人一盎用枸杞泡得暗红的散酒,边吃边喝好不自在。而且喝早酒一般都不兴劝,更不兴赌,由着个人的兴致。末了每人还少不得一碗鳝鱼粉或者三鲜面或者肚片煲之类,之后,拍拍肚子,打个饱嗝,分手的时候还道一声“中午再约”,尔后各人去搞各人的事。不过要是天天都这样过早法,绝大多数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应城的早酒也不会源远流长了。上了年纪的人更多的是一碟花生米、一个素拼盘,自带老酒,独个享用。应城的早酒,在于它的“精”,它的“神”,它的“气”。所谓的“精”,是指早酒的内容的丰富。应城的早点品种之繁复,其它任何地方是难望其项背的。烹炸烩卤,炖蒸烘烤,只要你能想象得到的,在这里不怕找不到吃处。经膳食家们考究,认为“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是极大的养生之道的。所谓的“神”,就是通常说的“早起二两酒,一天昂头走”。早酒是有个说法的,叫还魂酒。意思是前一天晚上喝多了,第二天一早小咪上一两口,人就来劲了。大约这种说法没有多少科学根据,增广贤文里有这样的话——“不喝晨时酒,一天昏到酉。得罪酉时妻,一夜守孤寂。”所谓的“气”,是说喝早酒对应城人来说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要。在应城过早,已绝对不是停留在果腹意义上的,而是在那温吞慢嚼、陶然自在,你起我兴、其乐融融的韵味。象重庆人爱泡茶馆,欧洲人爱听歌剧一样。我们应城乡里待客之道,就是大鱼大肉,一壶老酒。想一想“茶满欺客,酒满欺主”的老俗话,可知酒实在是一种奢侈品。喝早酒已经成为应城人的一个招贴,里头实际上也有应城人的性格在里头,喝点早酒其实是好吃的成份居多,而好吃的人一般不坏,所以孝感几个县市区的人都不约而同得出一个结论——应城人特别适合做朋友。
/
本文档为【应城民俗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