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案)第四章_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0年10月修订)0

2019-02-25 6页 doc 20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案)第四章_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0年10月修订)0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教案)第四章_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0年10月修订)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这一理论,主要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一问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呢?我们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力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来-分析。 1、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1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变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存在,而且有适当的发展。 2、政治上:从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加以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和斗争,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与这种两面性相联系,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相对抗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相妥协的一面。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特殊身份:既是被消灭的对象,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综上述可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 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则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必将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确定的。但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共产党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最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最初提出的是“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要把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分开来进行,时间为15到20年。 后来,随着1949-1952年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任务,经过三年时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党中央对原有设想有了新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1952年)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建设、改造并举”的思想。 195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地、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通过毛泽东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我们可以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可见,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先来看一下必要性。 (必要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先进的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工业基础还是十分落后的,仅有一些轻工业,有些重工业也是残缺不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个体经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资本 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实行“建设、改造并举”路线的主要原因。 (现实可能性)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首先,新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这条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广大农村开始了农业互助合作的运动,农民具有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种形势的出现为党提出这条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是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而这期间我们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这种情况使中国人民不可能对资本主义有什么好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深刻危机,其发展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其发展显示出了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成就及其榜样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加上当时朝鲜战争停战,世界形势开始和缓,也促使我们党考虑尽早向社会主义过渡。 正在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达到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坚强决心,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补充:(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问题。在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这样一个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本文档为【(教案)第四章_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0年10月修订)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