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护理学导论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2019-02-16 50页 doc 153KB 2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护理学导论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名词解释1 1.Primary Health Care: 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极康复服务。 2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循证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是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并运用证据,对服务对象实施最佳的护理。 3护理伦理:指护士在其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总和。 4.一般适应综合征: 又称全身适应综合征, 是人体对压力源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反应 5.危机危机是一个...
护理学导论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名词解释1 1.Primary Health Care: 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极康复服务。 2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循证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是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寻找并运用证据,对服务对象实施最佳的护理。 3护理伦理:指护士在其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总和。 4.一般适应综合征: 又称全身适应综合征, 是人体对压力源的全身性、紧张性、非特异性反应 5.危机危机是一个人重要的生活目标遇到障碍, 利用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无法解决问题时, 引起的日常生活的混乱及瓦解, 即人体的平衡状态突然遭到破坏后的反应。 6.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地、科学地为服务对象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它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7.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服务对象之间在特定环境及时间段内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8.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 9.举证倒置是指当事人提出的主张,由对方当事人否定其主张而承担责任的一种举证分配方式。 10.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进行取舍。 11.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循证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是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并运用证据,对服务对象实施最佳的护理。 12.工作疲溃感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工作压力所造成的一种无助、无望的心理体验, 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情绪的疲倦感、工作的冷漠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的综合表现。 13.文化休克——特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 14.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5.护理伦理——是以护理道德为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护理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如何运用护理道德原则与规范去调整护理人际关系,解决理护理实际中的伦理问题。 名词解释2 1.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现代护理: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使护理逐步走上了科学的发展轨道及正规的教育渠道。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期,这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现代护理学的开始。 3.国际护士会的护理定义INC:护理学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平静地死亡。 4.美国护士会的护理定义ANA:护理学是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5.WHO 对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整体观的健康概念:是从生理、社会心理及精神及人与环境 的和谐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健康,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健 康的。整体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感到不 适,而是一个人努力适应外面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的生理、 社会心理及精神处于平衡状态的动态过程。 7.患病:是指病人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 病人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 我感觉和体验。 8.疾病状态:是对自我感觉或他人认为患病的人的各种症状 进行测量或测定的一种表述,或者是用病理生理等各种医学 术语概括及解释的可观察、可感知的现象。 9.疾病:是客观的存在,一般是指根据医学科学的知识及理 论对疾病状态所作的病理生理学的解释和说明。 10.病人角色:当一个人患病时,不管是否从医生那里得到证 实,这个人就获得了病人的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便部分 或全部被病人角色所替代,以病人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11.需要: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病提的本能。可以理解为由 为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是人对 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12.文化: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 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语言、知 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 准则,一集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13.文化休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定势、思 维定势、价值标准定势及行为方式定势。当一个人从熟悉而 固定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常常会产生由 于态度、信仰的差异而出现的一定的危机与陌生感,这种现 象被称为文化休克。 14.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 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反映人与人 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距离。这种关系是双方均产生一种 相互影响的心理性联结。 15.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和发展的 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16.人际沟通/沟通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简 称沟通,有时又称为交往、交流等。 17.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 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18.压力源: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19.认知评价:是指个体觉察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 过程,包括对压力源的标定、思考及期待,以及对自身应对 能力的评价。 20.危机:是一个人重要的生活目标遇到障碍,利用常规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而无法解决问题时,引起的日常生活的混乱及 瓦解。简单的说,危机是人体的平衡状态突然遭到破坏后的 反应。---联想到我和杨的感情危机 21.(压力)适应: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 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22.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人事及判断护理及其他相关方 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23.护理理论:是对护理现象及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24.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为护理对象确认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25.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的价 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26.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影响个体和群体 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 27.希望:stotland 认为,希望是个体在心中对未来美好前景 的憧憬和消除不幸的期盼。这种憧憬和期待的基础源于自信、 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应对能力、人生目标及其可能性的 认识。 28.失望:是指个体内心对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失去信心,感 到没有希望或因为希望未实现而感到不愉快的一种心灵体 验。 29.临终关怀: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理念,希望通过提供临终 关怀的人员对生命、对死亡及生活价值的认识,来协助晚期 癌症及其他患绝症的病人,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支 持、安慰及鼓舞,是病人在濒死悲哀的过程中平静的面对现 实。 30.临床死亡:人的身体重要系统如心脏、呼吸及血管等停止 工作。 31.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重 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 态,即临终。 32.濒死:是临终的一种状态。从医学角度解释,濒死就是在 接受治疗性或缓和性医疗后,虽意识清醒,但病情迅速恶化, 各种现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的状态。 33.法律:狭义,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广义, 泛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34.医疗卫生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关于医疗卫生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 35.医疗事故: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 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 等不良后果的事件,均属医疗事故。 36.医疗事故法:我国尚无正规的医疗事故法。1987-6-29 国 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 关于医疗事故处理问题的行政法规。它使我国对医疗事故的 处理走上了规范化、法规化的轨道,对于保障病人和医疗人 员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医疗活动中医疗单位和病人及 家属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促进医 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填空题 1.1.希波克拉底认为从事医学的人应以(观察),(诊断),(记录) 等方法探求疾病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1.2.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从(南丁格尔) 时代开始的. 1.3.护理专业根据工作的专业性质可划分为(专业性),(类专业 性),(非专业性). 1.4. 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社区卫生), (心理卫生)及与预防 保健有关的活动. 1.5.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公众对健康的不断 重视,未来的护理专业将从(护理教育),(护理实践),(护理管 理), (护理科研)等方面发展. 1.6.护士的资历包含其(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及(专业证书). 1.7.目前世界上许多西方国家基本上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资历 要求及分类,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操作护士)及(注册护 士)两个水平. 2.1.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是以(公平),(可近性),(充能),(文化的 感受性)和(自我决策性)为基本原则的. 3.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之分,按其重要 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 5 分层次,依次为(生理 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次需要以"金字塔"的形状排列. 3.2.美国护理学家卡利什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加以修正和 补充,在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之间增加了一层新的需要, 即刺激的需要,其包括(性),(活动),(探索), (操纵)和(好奇). 3.3.成长与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精神),(社会),(道 德)6 方面的内容. 3.4.成长与发展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5.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包括(意识的层次),(人格结构) 和(性心理发展阶段) 三个要点. 3.6.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 (潜意识)和(前意识) 三个层次. 3.7. 压力包括(刺激), (认知评价)及(反应)3个环节. 3.8.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中,适应反应的过程分为(警告 期),(抵抗期)和(耗竭期)3 期. 4.1.人际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个体或群体在交往过程中的 (互动性),(情感性),(明确性),(渐进性)和(复杂性)方面. 4.2.在现代社会中,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际关系紧 张). 4.3.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4.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4.5.心理方位包含两种状态,即(心理差位关系)和(心理等位关 系). 4.6.人际关系按照心理方位确定方式分为(法定权威型)和(精 神权威型)两类. 4.7.按照心理方位的表现形式将人际关系分为(外显型)心理 方位和(内隐型)心理方位. 4.8.人际关系按照心理方位确定的时间分为(始定型)心理方 位和(渐定型)心理方位. 4.9.情感越密切,心理距离越近,称为(正性心理距离). 4.10.一般可以根据人际关系心理距离,行为指标及交往模式, 可以将人际关系从(+4~-41)分为9 级. 4.11.情感越疏远,则心理距离也越远,称为(负性心理距离). 4.12.个人特质包括个体的(外貌),(个性品质),(能力)等. 4.13.相互性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相悦性)三方面. 4.14.人际交往的目的包括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和以(功利 定向)的人际交往. 4.1 5.双方相互留下的"(第一印象)"决定人际关系是继续发 展还是中止. 4.16.表达人际关系的"A—B—X"模式中, A 代表(一个认知的 主体),B 代表(另一个认知主体),X 代表(第三者). 4.17.(沟通)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4.18.(人际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4.19.沟通一般分为五类:(自身沟通),(人际沟通), (小组沟通), (公众沟通)以及(大众传播). 4.20.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4.21.心理学家海因以系统论的传播模式为背景,提出沟通过 程由(沟通的触发体), (信息发送者),编码,信道,解码,(信息接 收者)及(反馈)等基本要素组成. 4.22.信息由发送者到接收者之间的媒介物称为信息的(传递 途径). 4.23.(信息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目标,也是信息的接受及解 码者. 4.24.(礼节性沟通)是沟通的最低层次,属于沟通的初级阶段. 4.2 5.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语言性沟通) 及(非语言性沟通). 4.26.语言沟通可分为(书面语言沟通)及(口头语言沟通)两种. 4.27.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信 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表情). 4.28.手势有多种复杂的含义,常见的包括(情意手势),(指示手 势),(象形手势)及(象征手势)四种. 4.29.(护患沟通)是人际沟通的特殊形式. 4.30.护患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 的主要内容. 5.1.(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总称. 5.2.文化现象一般包含 3 个方面:(人们活动的物质财富),(精 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本身). 5.3.(方式文化)是文化现象的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 5.4.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5.5.文化模式包括符号,物质特质,艺术, 科学,习俗,(家庭社会 制度),(财产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政府),(战争)9个方面. 5.6.根据文化现象的特点,将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5.7.根据生成区域将文化分为(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 5.8.(心理积淀)是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文化层面. 5.9.兴奋期又称为(蜜月期). 5.10.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包括兴奋期,意识期,(转变期),(接受 期). 5.11.中国文化自汉末以来就形成了一个以(儒学)为主,以 (释),(道)为辅的相对稳定的形态. 5.12.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则是商周时期就产生的(中和主义). 5.13.(礼仪)即礼节与仪式,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 5.14.汉族风行的祝寿礼仪,通常以50岁为分界线, 岁前称(贺 生), 岁以后为(做50 50 寿). 5.15.西方礼仪文化中,每个人所经历过的最重要的礼仪包括 (诞生礼),(成年礼), (婚姻礼)与(丧葬礼). 5.1 6. 复活节也称"(耶稣复活瞻礼)" "(主或复活节)" . 5.17.(圣诞节)是西方传统最隆重的有盛大节日. 5.18.圣诞节的时间是每年的(12 月24 日) 起,至次年的(1 月 6 日)止. 5.19.愚人节又叫(万愚节),定于每年(4 月 1 日),主要的礼俗 包括举办愚人节宴会即"(鱼宴)" . 5.20.(多元文化)或(跨文化现象)是跨文化护理产生的理论根 源. 5.21.按照莱宁格的设计,护理关怀作为(亚层次),包括(文化关 怀保存),(文化关怀调适)以及(文化关怀重建)三种关怀行为, 是一般关怀和专业关怀间连接的桥梁. 5.22.莱宁格的"日出模式"中,Ⅰ级有人称其(超系统). 5.23.莱宁格的"日出模式"Ⅲ级是(健康系统)层. 5.24. 莱宁格认为, 护理关怀是以(服务对象) 的健康为目的. 5.25.莱宁格的"日出模式"第四层揭示了护理关怀的(决策) 和(行为). 5.2 6.莱宁格的"日出模式"理论是由多层次的研究复合而成的, 这个复合层应用了三种方法,包括(微观法),(中间法)和(宏观 法). 6.1.(科学思维)是人类智力系统的核心. 6.2.思维的(逻辑性)特征,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 6.3.(观察)是科学思维中常用的方法. 6.4.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 式. 6.5.(形式逻辑思维(普通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 6.6.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6.7.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6.8.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可分为以(逻辑思维) 为主的创造性思 维和以(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6.9.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的优化组合. 6.10.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6.11.评判性思维的组成包括智力因素,(认知技能因素)和(情 感态度因素). 6.12.(评判性思维的层次)是影响临床问题有效解决的重要因 素. 6.13.评判性思维(基础层次),复杂层次和(尽职层次). 6.14.处于(复杂)层次的个体开始走出权威, 独立地分析和检 验选择. 6.15.评判性思维的专业标准包括(伦理标准),(评价标准)及 (专业职责标准). 6.16.目前对护理评判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价值观)进行评价. 6.1 7.决策过程是基于(量表)的判断,通常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加利福尼亚评判性思维技能测验), WatsonG1aser 评判性思维鉴定表等. 6.18.临床护理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情境因素). 6.19.影响临床护理决策的个体因素包括价值观,(知识及经验),(个性特征). 6.20.环境因素可分为(物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6.21.发展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包括(实践反思法),归纳性思维的教育模式教学法,(苏格拉底询问法)和采用促进评判性思维的九个问题. 6.22.循证护理的实施程序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提出循证护理问题),(发现相关证据), 确定证据正确可靠并能解决所提出的循证护理问题. 6.23.常见的循证护理问题中,一般性的问题包括(涉及服务对象所患疾病的一般性知识问题)和(涉及服务对象疾病的基本问题). 6.24.PICO 格式中,P 即(特定的人群);I 即(干预); 即对照组或者另一种可用于比 C 较的干预措施;O 为(结局). 6.25.常见的循证护理问题包括一般性的问题,特殊的临床护理问题,(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和(护理实践科研问题). 6.26.可靠的证据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具有普遍意义),(可通过公共途径获得),所依赖的理论依据被同行广泛认同. 6.2 7.(荟萃分析)引入护理领域,为系统评价奠定了基础. 6.28.(实践指南)是以系统评价为依据,经专家讨论后由专业学会制订. 6.29.概述性循证资源,由专家评估撰写而成,包括(问题性质),(证据来源),(评估标准),(评估结果). 6.30.(循证护理)与以(科研)为基础的护理均建立在科研基础上,但两者并不等同. 7.1.(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安排护理活动的一种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 7.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7.3.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将系统划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7.4.按学科领域将系统划分为(自然系统), (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 7.5.按范围将系统划分为(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7.6.按与环境的关系将系统划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7.7.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通过(输入),(输出)和(反馈)来完成. 7.8.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 . 7.9.信息论分为3 种不同类型,包括(狭义信息论),(一般信息论),(广义信息论). 7.10.(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7.11.护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 (生活状况及自理程度),(健康检查)及(心理社会状况)等. 7.12. 种人类反应型态包括(交换), (沟通), (关系),(价值),选择(移动),感知,(认识),感觉. 7.13.根据收集的资料做出(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第二步. 7.14.预期目标或预期结果的陈述方式为(主语+谓语+行为标准+条件状语). 8.1.理论以用途而分为(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以应用的范围而分为(宏观理论)及(微观理论);依专业性而分为护理理论, 生物学理论,医学理论等. 8.2.按照护理理论的抽象程度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将护理理论分为(护理理念), (护理模式)和(护理理论). 9.1.保健教育过程模式主要由(3)个阶段, (7)个基本步骤组成,涉及诸多学科. 9.2.根据理性行为理论,决定某行为是否发生的最直接的心理因素是有无行为意向, 而决定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包括(个人 对此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行为规范)两个方面. 10.1.悲哀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习俗性悲哀和(预感性悲哀). 10.2.每个人在面临悲哀所表现出的行为有所不同,然而这些 表现可归纳为情感方面, (生理方面),(认知方面)和(行为方面). 11.1.赫曼提出临终病人在濒死过程中会出现两个主要心理 问题,即(孤独无助感)及失落,失控感. 11.2.1965 年,格拉泽与斯博斯提出了临终抛物线学说,该学 说揭示了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变化曲线与(病人所经历的临 终过程曲线)一致. 线性变化包括急转直下, (平缓拖延)及 (波动起伏). 11.3.1975 年,凯文纳夫提出了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及适 应学说,他将病人家属的心理变化归纳为(震惊),不知所措,情 绪反复无常,(内疚罪恶感),失落与孤独, 解脱及(重组生活)7 个阶段. 11.4.对于临终病人而言,首要任务是(如何减轻其痛苦与不 适). 11.5.提供临终关怀的机构一般有三种运作模式:以(社区)为 主的模式;以(医院)为主的咨询模式;以(机构)为主的临终关 怀模式. 11.6.临终关怀目前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临终关怀),综合性医 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和(专门机构居家照料). 11.7.若临终病人受压部位出现皮肤红肿瘀血时,采用(红花乙 醇)按摩;若出现水疱及压痛时,应抽出泡中液体,用(复方安息 香酊)外敷,配合紫外线照射. 11.8.如临终病人眼睑不能闭合,可涂(金霉素),红霉素眼膏或 覆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防止角膜干燥发生溃疡或结 膜炎. 11.9.若病人选择药物止痛,可采用(WHO 推荐的三步阶梯疗 法)控制疼痛. 12.1.法律制裁包括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及违宪 制裁. 12.2.我国现行的医疗事故法规是(2002)年由国务院颁布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2.3.医疗事故的处理包括医疗事故的报告, (医疗事故的技术 鉴定),医疗事故的解决, (医疗事故的赔偿与处罚). 12.4.医疗过失行为责任依其程度可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 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12.5.护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包括(执业考试与执业注册制度)和 护理质量标准. 12.6.各种护理记录的书写应该工整,清晰, 在书写过程中出现 错字,应(用双画线划在错字上),不能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 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12.7.护理人员接收病人入院的惟一标准是(病情的需要). 简答题目录 1.1.简述南丁格尔对护理学发展的贡献。 1.2.简述国际护士会的宗旨。 1.3.简述专业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要求。 1.4.简述专业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 2.1.简述WHO的健康定义的优点。 2.2.简述健康促进的内涵体现。 2.3.简述近代疾病观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概念。 2.4.简述现代疾病观的基本特征。 2.5.简述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 3.1.简述需要满足的影响因素。 3.2.简述韩德森提出帮助个体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内容。 3.3.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 及特点。 3.4.简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 期及特点。 3.5.简述皮亚杰认为人的智力发育的4个阶段。 3.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三个级别的内容。 3.7.简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3.8.简述压力预防及应对的主要原则。 3.9.简述护理人员对工作压力的应对。 3.10.危机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11.简述满足住院病人安全需要的护理措施。 3.12.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13.简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理论中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 系。 3.1 4.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3.15.简述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 3.16.简述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学说的中心思想。 4.1.简述人际关系的功能。 4.2.简述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途径及社会刻板印象的利弊。 4.3.简述心理差位程度分级。 4.4.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其含义。 4.5.简述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信誉原则。 4.6.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4.7.简述护患关系的特征。 4.8.简述由于护患关系是一种工作性质关系,双方应避免过 度的感情卷入的原因。 4.9.简述护患关系的意义。 4.10.简述引起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 4.11.简述人际沟通的意义。 4.12.简述非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 4.13.简述提问时应注意的内容。 4.14.简述倾听的技巧。 4.1 5.简述护患沟通的意义。 4.16.简述护患沟通的特征。 4.17.简述日常护患沟通技巧。 4.18.简述治疗性会谈的过程。 4.19.简述治疗性会谈时的注意事项。 4.20.简述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4.21.促进护患关系的方法有哪些? 4.22.简述护患关系的分期。 4.23.简述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及特征。 5.1.简述文化的特征。 5.2.简述影响文化休克进程的因素。 5.3.简述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5.4.简述礼仪文化的基本原则及主要表现。 5.5.简述西方文化的进餐礼仪。 5.6.简述莱宁格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5.7.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其含义。 5.8.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中文化的主要 表现方面。 5.9.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中文化关怀具 有的特点。 5.10.简述莱宁格认为在跨文化护理实施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方 法。 5.11.简述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程序。 5.12.简述超越文化关怀理论的10个因素。 5.13.简述文化的功能。 5.14.简述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 6.1.简述临床护理决策的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 6.2.简述临床护理决策的步骤。 6.3.简述实践反思法的反思内容。 6.4.简述采用促进评判性思维的九个问题。 6.5.简述循证护理的意义。 6.6.简述确定循证护理问题时应具备的条件。 6.7.简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特点。 6.8.简述系统评价的作用。 6.9.简述循证护理证据分级。 6.10.简述循证护理与以科研为基础的护理的区别。 7.1.简述护理程序的特征。 7.2.简述护理程序的步骤及其含义。 7.3.简述护理评估中健康检查的内容。 7.4.简述护理评估的方法。 7.5.简述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对资料的分类。 7.6.简述资料收集的途径。 7.7.简述从护理诊断的定义可以看出的内容。 7.8.简述护理诊断的命名意义。 7.9.简述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7.10.简述护理的目的及意义。 7.11.简述护理计划的种类及其含义。 7.12。简述排列护理诊断顺序应遵循的原则。 7.13.简述确定预期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7.14.简述护理计划的书写方法。 7.15.简述护理实施前思考的问题。 7.16.简述护理实施的程序。 7.17.简述以问题为中心的记录方法。 7.18.简述以要点记录表格的记录方法。 7.19.简述以问题、干预、评价系统记录方法。 7.20.简述实施护理计划的常用方法。 7.21.简述护理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7.22.简述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 7.23.简述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 8.1.简述现代护理理念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8.2.简述罗伊适应理论中刺激的定义及分类。 8.3.简述奥瑞姆自理缺陷学说的内容。 8.4.简述奥瑞姆自理理论中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8.5.简述纽曼保健系统模式中对机体的防御功能的阐述。 8.6.简述纽曼保健系统理论中预防性护理活动的阶段及各阶 段的护理重点。 8.7.简述奥瑞姆护理系统学说中完全补偿系统的主要内容。 8.8.简述罗依适应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8.9.简述护理理论的特征。 9.1.简述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9.2.简述保健教育过程模式中评价阶段的内容。 9.3.简述理性行为理论基本框架中相关术语的含义。 9.4.简述专题讲座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9.5.简述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0.1.简述希望的特征。 10.2.简述失望的表现。 10.3.简述丧失事件对个体影响大小所取决的因素。 10.4.简述丧失的分类。 11.1.简述脑死亡的定义及标准。 11.2.简述临终关怀的定义。 11.3.简述费尔斯特和霍克提出的临终病人家属七大需要。 11.4.简述临终关怀教育的内容。 12.1.简述道德的三要素。 12.2.简述职业道德的特征。 12.3.简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 12.4.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2.5.简述护理道德的范畴。 12.6.简述护理道德规范的内容。 12.7.简述医疗事故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2.8.简述临床工作中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 12.9.简述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的防范。 12.10.为保护病人和自己,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该注意哪些 问题?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南丁格尔对护理学发展的贡献。答:(1)南丁格尔为 护理事业向正规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她所提出 的护理理念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基石。(2)南丁格尔通过著书立 说以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在1858年及1859年分别撰写了 《医院札记》及《护理札记》。(3)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 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4)南丁格尔同时也创立了一 整套护理制度。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求 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 护理。注重了护理人员的训练及资历要求等。 1.2.简述国际护士会的宗旨。答:(1)推动各国的健康服务, 提高护理学术标准。(2)改革护理教育的设施,扩大护理服务 的范围。(3)通过改善护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及经济条件以提 高护理人员的地位。(4)与相关的卫生机构及组织合作。(5)强 调护理人员应尽自己的公民职责。(6)发展护理人员间的国际 合作及友谊。 1.3.简述专业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要求。答:(1)有端庄的仪 表及表率作用。(2)有专业责任心。(3)有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有敏锐的洞察能力。(5)有同情心及能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 着想。(6)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7)有良好的沟通、 咨询及教育能力。(8)有主动性及进取心。(9)有独立学习的能 力。(10)有自我反省及完善能力。 1.4.简述专业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答:(1)良好的人生 观及职业动机;(2)敏锐的观察及感知能力;(3)精确的记忆力; (4)良好的分析及评判性思维能力;(5)稳定的情绪状态及积极 的情感感染力;(6)坚强的意志力;(7)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8)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2.1.简述WH0的健康定义的优点。答:(1)对健康的解释从 过去局限于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 诸多方面,将人作为整体看待,为护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 据。(2)把健康看做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说明健康可以有不 同的水平。(3)从关注个体健康扩大到重视群体健康。(4)把健 康放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广阔背景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医务工 作者的目标,也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因此,这一健康定义 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健康的理想追求。 2.2.简述健康促进的内涵体现。答:(1)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 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2)健康 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 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等。(3)健康促进是运用多学科、 多手段来增进人们的健康。(4)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不仅仅是 卫生部门,而是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5)健康促进强调个 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有组织地参与。(6)健康促进是建 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基础上,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简述近代疾病观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概念。答:(1)疾病 是由医师治疗的、不符合人类需要的一种状态;(2)疾病是不 适、痛苦和疼痛;(3)疾病是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力的丧失或 改变;(4)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形态的异常;(5)疾病是机 体内稳态的破坏;(6)疾病是机体对有害因子作用的反应。 2.4.简述现代疾病观的基本特征。答:(1)疾病是发生在人体 上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是生命现象中与健 康相对立的一种特殊征象。(2)疾病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偏离或 破坏,表现为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超出正常 范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和机体与外界 环境之问的协调发生障碍。(3)疾病不仅是体内的病理过程, 而且是内外环境适应的失败,是内外因作用于人体的一种损伤的客观过程。(4)疾病不仅是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是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完整的疾病过程,常常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5. 简述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答:(1)焦虑及恐惧;(2)依赖性增强;(3)自尊心增强;(4)猜疑心加重;(5)主观感觉异常; (6)情绪易激动;(7)孤独感;(8)习惯性心理;(9)害羞和罪恶感; (10)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 3.1.简述需要满足的影响因素。答:(1)生理因素:是指由于个体的体力、外貌或某些生理残障等所带来的限制,包括疲劳、疼痛、损伤、疾病、生理缺陷和活动障碍等。(2)情绪因素:情绪状态与个体的躯体功能密切相关,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状态会导致食欲下降、失眠、人际沟通能力下降等,从而影响个体各种需要的满足。(3)个性特点:需要的满足受个体的性格特点影响。(4)知识方面的因素:个人的知识基础会影响基本需要的满足。(5)信仰与价值观: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会影响个体对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6)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会影响人体基本需要的满足。(7)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的道德观、文化习俗和宗教等会影响个体对需要的认识和满足方式。 3.2.简述韩德森提出帮助个体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内容。答: (1)正常地呼吸。(2)适当地摄入食物和水。(3)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代谢废物。(4)移动并维持所期望的姿势,如走路、坐、卧和改变姿势等。(5)充足的睡眠和休息。(6)选择恰当的穿着。 (7)通过调整衣服或环境,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8)保持身体清洁和良好的修饰,保护皮肤的完整性。(9)避开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且避免伤害他人。(10)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观点等与他人进行沟通。(11)遵照自己的信仰从事相关活动。(12)从事可带来成就感的工作。(13)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14)学习、发现和满足各种促进正常发展和健康的好奇心。 3.3.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答:(1)口欲期:0~1岁。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婴儿专注于与口有关的活动,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与口有关的活动获得快乐和安全感。(2)肛欲期:1~3岁。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门区,儿童关心与直肠及肛门有关的活动,愉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3)性蕾期: 3~6岁。此期原欲集中在生殖器,儿童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并察觉到性别差异,恋慕与自己性别相异的父母,而排斥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父或母,出现恋母(父)情结。(4)潜伏期: 6~12岁。此期儿童早期的性欲冲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等各种智力和体育活动上,儿童的兴趣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外界环境,愉快感来自于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一起游戏或活动。 (5)生殖期:12岁以后。此期原欲重新回到生殖器,注意力转向年龄接近的异性伴侣,逐渐培养独立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性心理的发展趋向成熟。 3.4.简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答:(1)婴儿期:一般为0~18个月,此期发展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危机。(2)幼儿期:指18个月~3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自主对羞愧或疑虑危机。(3)学龄前期:指3~6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主动对内疚危机。(4)学龄期:指6~12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危机。(5)青春期:指12~18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危机。(6)青年期:指18~35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亲密对孤独危机。(7)中年期:指35~ 65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创造对停滞危机。(8)老年期:指65岁以上,此期发展的危机是完善对失望危机。 3.5.简述皮亚杰认为人的智力发育的4个阶段。答:(1)感觉运动期(0~2岁)儿童由感觉及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世界。(2)前运思期(2~7岁)此阶段的儿童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的 象征性、表象性。另一种是思维的直觉性,4~7岁的儿童开 始从表象思维向运演思维过渡,而直觉会导致出现初步的逻 辑性,思维常具有一些概念性的特征并伴有类推的方式,但 具有片面集中及分散片面集中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原始推理 能力。(3)具体运思期(7~11岁)儿童开始获取逻辑思维的能 力,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及逻辑性,思考方式有一定的组 织性及稳定性。(4)形式运思期(10~12岁)此阶段的思维能力 开始接近成人的水平,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儿童能够 设定及检验假设,能监控、调整及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能 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实,通过假设推理答案或解 答问题,并能进行组合推理及命题推理,具有综合性的思维 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决策能力。 3.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三个级别的内容。答: (1)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期又称为道德他律期,为4~9岁的 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儿童认为道德规则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为避免处罚或得到奖励而遵守制度。(2)二级水平:习俗道德 期又称道德循规期,一般为9~12岁的发展阶段,此期人的 道德观念开始形成,在面对道德两难境地时,一般以社会习 俗或规范为准则,行为动机主要为符合父母、家庭及社会的 需要,能遵守社会道德及法规。(3)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期 又称道德自律期,一般为12岁以上的儿童。此期人已经将社 会道德规范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理想及良心感,能全面进 行自我约束,有个人需要、团体利益的道德观念及原则。 3.7.简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答: 该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社会心理发 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危机及转机的关键,预防人格发展障 碍或心理危机,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也可以明确不同年龄 阶段人的心理需求及人格与行为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 心理发展特点来提供护理。 3.8.简述压力预防及应对的主要原则。答:(1)减少压力的刺 激、正确认识评价压力、减轻压力的反应及寻求专业帮助。 (2)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学会管理时间可以减少压力的刺激。 (3)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事物,培养积极的工 作生活态度,均可有效提高个人对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4) 大多数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只有提高身心的压力承受力,才 能减轻压力反应,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如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注意饮食营养和适当的休息,应用各种放松技巧有效调节心 理平衡,及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当个人遇到强度过大的压 力,通过以上方法不能减轻压力且造成不良影响时,必须及 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这些帮助既可以来自心理医师、专 业咨询师,也可以来自其他医护人员。 3.9.简述护理人员对工作压力的应对。答:(1)定期进行自我 压力评估:评估有无产生全身适应综合征,必要时采用工作 压力源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进行自我评估,以及时提醒自身 分析压力源的性质及压力强度等。(2)提前做好缓解压力的计 划:许多引起压力的事件是难以预料的,但对那些能事先估 计到的情况可以及早采取缓解措施。(3)正确认识压力并创造 一种平衡:树立客观的职业观,对工作压力进行积极的评估, 树立“适度的压力是有好处的”的观点,充分了解自我,设 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4)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可进行 反思性学习,善于总结自身的有效压力应对技巧,定期采用 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及寻求支持系统来减少压力对健康的损 害。 3.10.危机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答:(1)当危机事件严重威胁 人的内在平衡时,人会尝试使用各种解决危机的方法,在此 阶段,会产生焦虑及紧张感。适当的焦虑可以引导个体采取 行动,解决问题。(2)当各种所尝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能 成功地解决问题时,危机下的人会出现混乱,进入不平衡状 态,焦虑感增加。(3)当紧张焦虑感进一步增加时,人会动员 所有的内外资源,企图重新恢复自我平衡。在此阶段,人会 从各种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会放弃原来的目标。(4)如果危 机没有得到解决,也无法逃避,心理压力会更高,焦虑更加 明显,正常的生活秩序完全被破坏,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身心 障碍及个体的崩溃或瓦解现象。 3.11.简述满足住院病人安全需要的护理措施。答:(1)提供 安全的住院环境,防止发生意外。(2)进行入院介绍,提供恰 当的疾病及其诊疗信息,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问题和疑虑, 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等。 3.12.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在护理学中的应用。答: 应用此理论对儿童及家长进行理论指导,促进儿童的道德发 展,如要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首先要教育他遵守 既定的社会规范,在适当的场合表现适当的行为。如学龄期 的儿童处于好孩子道德发展阶段,向他们说明必要的规章制 度,对他们的行为多鼓励及赞赏,就能使他们按照严格的规 章制度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道德观念的形 成及发展,而且有利于儿童病人服从治疗方案,如按时服药 等。 3.13.简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理论中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 系。答:(1)必须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考虑较高层次 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最低级 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2)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 同,有些需要必须立即且持续地予以满足,如对氧气的需要; 而有些需要可以暂时延缓满足,如对食物、水和睡眠的需要; 还有些需要可以无限期地延缓,如性的需要。即使有些需要 的满足会被延缓,或不断地修改,但需要仍然存在。(3)较低 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当较低一层的 需要被满足或基本被满足后,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出现,并逐 渐明显、强烈。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正体现了此关系。(4)各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并非固定不变, 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非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出 现,一般表现为前后层次之间略有重叠,最明显、最强烈的 需要应首先得到满足。古人云“饿死不受嗟来之食”,即体现 了为了维护人自尊的需要而放弃生理需要的满足。(5)层次越 高的需要,其满足的方式差异越大。如人们对空气、食物、 睡眠等生理需要的满足方式基本相同,但对自尊、自我实现 的满足却因个人的性格、教育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而 大相径庭。有的人把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 而有的人则认为能有钱有权便达到了其人生追求的目的。(6) 有些高层次的需要虽然并非生命所必需,但它能促进生理功 能更加旺盛。如每天晨起的锻炼,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而免于 病菌的侵袭。 3.1 4.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答:该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身心发展过程,特别是健 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按照不同的性心理发展时期 提供护理,以保证服务对象健全人格的形成。 3.15.简述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答:主要包括为病人 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 种需要、为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 及加强病人的意志训练等。 3.16.简述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学说的中心思想。答: 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后,能否产生压力,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 的心理学过程,包括认知评价及应对。(1)认知评价:是指个 体觉察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过程,包括对压力源 的确定、思考及期待,以及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主要的 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考、推理及决策等。认知评价包含3 种方式: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及重新评价。(2)应对是应用行 为或认知的方法努力处理环境与人内部之间的需求,解决二 者之间的冲突。 4.1.简述人际关系的功能。答:(1)个体功能:①发展健全的 自我意识:a.自我认知依赖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 的认知成分;b.自我体验依靠人际关系:自我体验是自我意 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C.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自我 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②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人际 关系对促进人的行为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③保持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2)社会性功能: ①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氛围;②增强群体凝聚力。 4.2.简述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途径及社会刻板印象的利弊。 答:(1)社会刻板印象一般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与某个 人或群体交往的亲身经历,通过泛化而推断出这个群体的所 有成员的特征;二是来自于对群体成员的概括印象。(2)社会 刻板印象一方面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成分,或多或 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而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 刻板印象形成后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使人们的认识僵化或停 滞,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容易导致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4.3.简述心理差位程度分级。答:(1)微弱差位。在交往时, 若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可以坦率地提出。交往关系中的一 方尊重对方的意见,但最终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是否 照办。(2)中强差住。心理下位者尊重上位者的意见,且能按 要求照办。若持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以委婉的方式提出。当 对方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会依照吩咐行事,但保留自己的意 见。(3)显著差位。心理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吩咐立即照办,即 使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也不敢当面提出,但执行时心里有一 定的保留意见。(4)超强差位。心理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意见绝 对照办,甚至盲目服从,完全不存在任何怀疑。 4.4.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及其含义。答:(1)交互原则:指在 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主动接纳对方,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 相互对应性。(2)平等原则:指在人际关系中双方需要在平等 的基础上交往。平等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3) 互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只需要心理倾向性趋于一致 对等,更需要保持交换的互利。(4)信誉原则:指在人际关系 中讲求信用,遵守诺言。(5)相容原则: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 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 宽容及忍让。(6)情景控制原则:人进入新的情景,对所处情 景不明确或不能把握,会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和自我防卫状 态,引起强烈的焦虑。 4.5.简述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信誉原则。答:(1)要自信。 首先自己应有充足的自信心,在交往中占据主动,使他人乐 意与你交往,并能够博得他人的信赖。(2).信任友人。这是 建立及发展友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即平常所说的“用人 不疑,疑人不用”,在人际交往中也一样通用。(3)不轻易许诺。 古人说,“轻诺则必寡信”,如许诺,就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并严守对方或双方约定的秘密,使对方产生信任感。这是取 信于人的方法。(4)以诚待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态 度,这样才能够获取对方的信任,得到同样的回报,相互之 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6.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答:(1)定向选择阶段:在现 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与任何人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2)情感探索阶段:是交往双方寻求和确立建立共同的情感联 系领域的一个过程。(3)情感交流阶段:交往双方有了更深层 次的情感交流,并期望引起对方的共鸣和关注的阶段。(4)稳 定交往阶段:双方心理上的相容性显著增加,沟通内容更为 深刻和广泛,允许对方分享深层次的个人情感世界和生活空 间,双方关系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 4.7.简述护患关系的特征。答:(1)帮助与被帮助性关系:护 患关系是以解决服务对象在患病期间所遇到的生理、社会心 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 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2)工作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不同, 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需要,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人 际交往是一种职业行为。(3)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护患 关系的中心是服务对象的健康及安全。(4)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不完全局限于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它涉及医 疗护理过程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5)互动关系:护患关系是 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医患关系。(6)治疗关系:①在日常 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健康; ②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人产生愤怒、焦虑等负性情绪, 损害人的身心健康。(7)短暂性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是服务 对象在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有一定的 时限性,一旦护理服务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就会结束。 4.8.简述由于护患关系是一种工作性质关系,双方应避免过 度的感情卷入的原因。答:(1)护患关系中双方过多的感情卷 入,会导致服务对象与护理人员情感上的高度互动,一旦服 务对象或护理人员出现情绪变化,则会导致对方产生相应的 情绪变化,不仅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情绪,也会使服 务对象的情绪产生不良变化而影响健康。(2)护患之间过度的 情感卷入,必然导致出现其他的非工作关系,如友谊、爱情、 功利等关系。(3)过度的感情卷入,会花费护理人员大量的时 间及精力去满足与护理无关的服务对象的需要。这会影响护 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甚至个人生活。 4.9.简述护患关系的意义。答:(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开展护 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护理过程中,各种护理措施的实施必 须依靠护患双方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为了及时了解服务对 象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收集服务对象的详细资料,做 出客观的护理诊断,制订及实施护理计划,并及时反馈护理 效果,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合 作非常重要。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能明 显提高护患合作程度,也有助于有效地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2)融洽合作的护患关系对服务对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心 理支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心理及社会支持功能, 能使服务对象在轻松、友好的氛围及积极的心态中进行治疗 康复。 4.10.简述引起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答:(1)角色不明:护 患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双方对关系的角色期望及定位是否明 确。(2)责任冲突:在服务对象的治疗和护理活动中,护患双 方应参与多少,各自承担多少责任,往往不是很明确,容易 产生冲突。护患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造成健康 问题该由谁承担责任引发的冲突。②对改变健康状况该由谁 承担责任引发的冲突。(3)权益差异:每个服务对象都有要求 获取安全、高质量的健康服务的正当权益。但由于大多缺乏 相应的健康知识,加上病痛的折磨,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 控制及照护的能力,因此,多数服务对象难以维护自己应有 的权益,而不得不依靠医护人员来维护。这样就增加了护理 人员的优越感,在处理护患双方的权益之争时,往往会倾向 于偏向医院或医护人员的利益,较少考虑服务对象的正当权 益。(4)理解分歧:当护患双方对信息的理解不一致时,就难 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这种理解的分歧,最终会损害护患关 系。 4.11.简述人际沟通的意义。答:(1)信息沟通功能:人们通 过与他人的沟通,可以提供及传递信息,并搜集自己所需的 信息资料。(2)心理保健功能:人际沟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人际间的沟通,人们可以向他人倾诉自 己的喜怒哀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个人的孤 独、空虚情绪,化解人的忧虑及悲伤,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从而使人精神振奋,维持正常的精神心理健康。(3)自我认识 功能: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的,是在社 会活动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及沟通,为 个体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刺激,从而保证了个体社会性意识 的形成与发展。(4)建立及发展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有利于提 供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团结。(5)改变人的知识、态度及能 力:只有通过人际沟通,才能掌握特定社会环境的语言,了 解社会文化,并从中了解及获得社会知识。通过与他人交换意见、思想及感觉,增加自己的社会知识,改变自身态度,提高能力。 4.12.简述非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答:(1)辅助语言:是由伴随口头语言的有声暗示组成的,包括语速、语调、语气、音质、音量、音域及音调的控制等。(2)环境安排:环境安排及选择表达了信息发送者对沟通的重视程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3)空间和距离:空间和距离是指使用周围空间的方式,以及坐或站时与他人保持的距离。①亲密距离:是人际沟诵中最小的间隔或无间隔的距离,一般为15cm左右。②人际距离:是人际间沟通时稍有分寸感,可以友好沟通的距离,一般为50cm左右,主要传达个人的或秘密的信息,低语调。这是进行非正式个人交谈时经常保持的距离。③社会距离:是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较为正式的距离,一般距离为1.2~3.7m。这种距离往往为双方庄重的交往创造条件。④公众距离:是一种大众性、群体性的沟通方式。一般距离为3.7m以上,用于发表公共演讲或讲课,声音要超出正常范围,手势要夸张,必要时使用扩音设备。(4)仪表:指人的外观和外貌,包括一个人的修饰及着装等。(5)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表情,而人类的面部表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8类:感兴趣一兴奋;高兴一喜欢;惊奇一惊讶;伤心一痛苦;害怕一恐惧;害羞一羞辱;轻蔑一厌恶;生气一愤怒。(6)眼神:由眼睛单独传递的信息,是人际间最传神的非语言表现。主要用于表达感情、控制及建立与沟通者之间的关系。(7)身体姿势:包括手势及其他身体姿势,它体现了一个人沟通时特定的态度及当时所包含的特定意义。手势可以用来强调或澄清语言信息。 4.13.简述提问时应注意的内容。答:(1)善于组织问题。引起猜测的疑问句可以引起兴趣;提起注意的设问句可以引起听者对下面内容的重视;激起反思的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激起听者思考。(2)注意把握时机。过早提问会打断对方思路,影响沟通的进行;过晚提问则易产生误会。(3)注意语速、语气。在提问时如果语速过快、语气生硬、语调过高、句式不协调,就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而不愿回答问题;若语速过慢,则会让对方着急,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5)避免诱导式提问和引起不愉快情绪反应的提问。 4.14.简述倾听的技巧。答:(1)准备花时间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2)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以虚心、坦诚的态度表示愿意去听。(3)适当地使用目光接触。(4)注意对方语言和非语言表现,仔细体会弦外音。(5)接受对方的观点,不打断对方的谈话。(6)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和评论。(7)主动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或回馈,应用不带威胁的语气提问。(8)在倾听中应用移情、核实和总结等沟通技巧。 4.1 5.简述护患沟通的意义。答:(1)建立完善护患关系。有效的护患沟通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开放性的护患关系,为实施护理活动创造适宜的人际工作环境。(2)收集资料。通过护患沟通,与服务对象商讨有关的健康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为制订服务对象护理计划提供充分的依据,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及护理目标,鼓励服务对象的参与,与服务对象共同努力,达到护理目标,促进服务对象的康复。(3)提供健康知识。向服务对象提供有关的健康知识及相关信息,帮助服务对象预防并发症,并努力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4)提供心理支持。有效沟通所建立护患关系的本身就有治疗作用,它能满足服务对象的精神需要,使服务对象心情愉快,促进身心健康及全面康复。 4.16.简述护患沟通的特征。答:(1)治疗性沟通:护患沟通是一种专业性、目的性、工作性的沟通,围绕着服务对象的治疗,有特定的沟通内容及形式要求。(2)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沟通信息涉及服务对象的健康及生命安危。一般性的沟通中,双方的交往强调平等互利的原则,而护患沟通是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护理活动主要是满足服务对象的 健康需求。(3)渠道多、范围广:沟通的内容涉及服务对象身 心康复的各个方面,需要护理人员应用护理学、社会心理学、 人文学、医学等知识与服务对象沟通。根据服务对象的年龄、 文化程度、社会角色等特点来组织沟通内容,并采用相应的 沟通方式。沟通渠道不仅涉及护患沟通,也涉及护理人员与 服务对象家属、护理人员与医师及其他的健康工作人员的沟 通。(4)法律及道德意义:沟通信息有时涉及服务对象的个人 隐私,具有一定的法律及道德意义。 4.17.简述日常护患沟通技巧。答:(1)设身处地为服务对象 着想;(2)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3)及时做出适当反应;(4) 随时进行健康教育;(5)为服务对象保守秘密。 4.18.简述治疗性会谈的过程。答:(1)准备会谈:包括护士、 服务对象和环境的准备。①准备好会谈环境,提前服务 对象会谈时间、地点,使服务对象在良好的身心条件下会谈。 ②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有关情况。③明确会谈的目标。④准 备会谈内容,并列出提纲,使会谈能紧扣主题。⑤护理人员 自身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2)开始会谈:与服务对象开始 会谈时,护理人员需要:①有礼貌地称呼服务对象,使其有 被尊重和相互平等的感觉。②真诚介绍自己,告诉服务对象 自己的姓名及职责范围,使服务对象产生信任感。③帮助服 务对象采取适当的体位,使其身体尽可能舒适。④向服务对 象介绍会谈的目的,会谈所需要的大概时间,创造一个无拘 束的会谈气氛。(3)正式会谈:在相互认识,初步了解之后, 护理人员需要:①根据会谈目的及内容,应用会谈技巧,有 计划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沟通。②观察服务对象的各 种非语言表现。③应用沉默、集中注意力、核实等方法引导 会谈方向,加强会谈的效果。(4)结束会谈:一般会谈结束前 需要:①让服务对象有心理准备,如护理人员对服务对象说 “我们今天只有5分钟的谈话时间了”等。②尽量不要再提 出新问题。③简要总结会谈内容。④对服务对象的配合表示 感谢,并安排服务对象休息。⑤必要时预约下次会谈。 4.19.简述治疗性会谈时的注意事项。答:(1)对服务对象有 同情心、责任感,关心和体谅服务对象;(2)尊重服务对象的 人格,对服务对象称呼得当;(3)尊重事实,实事求是;(4)会 谈时注意紧扣主题;(5)语言措辞得体,尽量少用专业词汇; (6)应用人际沟通技巧;(7)注意服务对象的非语言表现;(8) 注意会谈内容的保密;(9)仔细做好会谈记录。 4.20.简述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答:(1)愤怒者:护理人员 要用移情的方法处理问题,了解愤怒的真正原因,应对愤怒 的服务对象做出正面反应,视服务对象的生气和愤怒为一种 健康的适应反应,尽量为他提供发泄的机会。若是护理人员 工作不到位引起服务对象的不满,应真诚地向服务对象道歉, 并及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减轻服务对象的愤怒情绪,使 服务对象的身心恢复平衡。(2)要求太高者:护理人员应多与 服务对象沟通,并仔细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理解服务对象 的行为,允许服务对象抱怨,对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及时做 出回应。有时也可应用幽默或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让服务对象 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及重视。对一些没有特殊原因的无理 要求或抱怨,护理人员在表示理解的同时,要对服务对象的 不合理要求进行一定的限制。(3)不合作者:护理人员应主动 与服务对象沟通,了解服务对象不合作的原因,争取家属的 支持与配合,逐渐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使服务对象更好地 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若服务对象对治疗失去 信心,应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关心,帮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 疾病。(4)悲伤、抑郁者:护理人员应注意应用沟通中的鼓励 发泄、倾听、移情、沉默等技巧对服务对象表示理解、关心 及支持,鼓励服务对象及时表达自己的悲哀。设法取得服务 对象亲友的合作与支持,尽可能多地陪伴服务对象,尽可能 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使其恢复对生活的信心。(5)病情 危重者: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沟通时应尽量缩短时间,避免 加重服务对象的病情。鼓励家属陪伴服务对象,并与其沟通。 对意识障碍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刺激,如触摸服 务对象,以观察是否有反应。鼓励其家属不要放弃,反复、 不断地与他们进行交谈。(6)感知觉障碍者:护理人员应学会 与此类服务对象沟通的技巧。如对听力障碍的服务对象,护 理人员可以更多地应用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对视力障碍的服 务对象,护理人员可以用触摸的方式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护理 人员的关心,在接近或离开服务对象时要及时告知,不要使 用服务对象不能感知的非语言沟通。 4.21.促进护患关系的方法有哪些?答:(1)营造良好护患关系 的氛围;(2)健康的工作情绪;(3)与服务对象建立充分的信任 关系;(4)为服务对象树立角色榜样;(5)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4.22.简述护患关系的分期。答:(1)熟悉期:指护理人员与 服务对象初期接触阶段;(2)合作期:此阶段是护理人员与服 务对象在信任的基础上开始合作;(3)终止期:服务对象康复 出院时,护患关系进入终止阶段。 4.23.简述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及特征。答:(1)主动一被动 型:其特征为“护士为病人做什么”,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占主 导地位,护患双方的心为显著的心理差位关系。(2)指导一合 作型:其特征是“护理人员教会服务对象做什么”,护士在护 患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护患心理为微弱的心理差位关系, 护患双方在护理活动中都是主动的。(3)共同参与型:其特征 为“护理人员让服务对象选择做些什么”,护患双方的关系建 立在平等地位上,双方为心理等位关系。 5.1。简述文化的特征。答:(1)超自然性和超个人性;(2)地域 性与超地域性;(3)时代性与超时代性;(4)象征性及传递性; (5)继承性和变异性;(6)阶级性和超阶级性。 5.2.简述影响文化休克进程的因素。答:(1)新旧文化间的距 离;(2)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3)个人因素:①健康状 况;②年龄;③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④应对类型。 5.3.简述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答:首先,礼仪是协调 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人际关系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表现 为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如当你走路妨碍了对方,你表示 歉意后,对方还之你以友好的微笑;当你遭天灾人祸,朋友 会伸出友谊之手援助你。人与人之间的互谅、互让、相亲相 爱等等,都是这种互动行为产生的效应,而这些互动行为往 往以礼仪为手段去完成行为的过程。其次,礼仪又是人际关 系的尺度。人们常以“远”、“近”、“亲”、“疏”、“厚”、“薄” 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程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往往 也根据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礼仪去交往。如亲密朋友之间 的交往与一般相识交往的礼仪方式就有不同。 5.4.简述礼仪文化的基本原则及主要表现。答:(1)直率坦诚 原则: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表达自己意愿时尽可能简单明 了,以利于交往,他们希望别人怎么想就怎么说。(2)女士优 先原则:女士优先是西方传统的礼仪规范,与法兰西社会传 统的“骑士风度”有着渊源关系。女士优先原则的核心是要 求男士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要在行动上尊重妇女、照顾妇女、 帮助妇女、保护妇女。(3)尊重隐私原则:隐私是指个人不愿 意告诉他人或不愿公开的私人事件。隐私权的核心内容是指 公民在遵守公共利益准则的条件下,个人生活有不受打扰的 权利。尊重隐私原则是西方人重视和尊重人权的具体表现。 西方人说话虽然直率、坦白,但对于属于个人的秘密却特别 谨慎,认为个人隐私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4)尊重宗教原 则:①宗教节日大众化;②宗教禁忌社会化;③宗教礼仪和 情感世俗化。(5)守时守约原则:守时即日常交往中一定要遵 守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符合社交礼仪。过早赴约,会使对 方措手不及;过晚赴约,对方因等待而烦躁不安甚至愤怒。 守约的反面是失约,而失约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禁忌,会使 失约者失信于人。 5.5.简述西方文化的进餐礼仪。答:(1)铺餐巾:餐巾可折叠 成各种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平放于菜盘上,铺在膝盖上、 腿上,不要围在脖颈上或胸前。使用餐巾动作要轻微。(2)动 刀叉:要等待全体客人面前都上好菜,并且在女主人(或其他 主持人)的示意后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或主持人拿刀叉之 前,不要食用任何一道菜。(3)吃面包:面包是西餐餐桌上最 常见的食品之一,在上汤之后进食。面包要用手去拿,将面 包放在旁边的小碟子中或大盘子的边沿,不可用刀叉取面包。 取黄油时要使用黄油刀而不是自己的餐刀,黄油取出后放在 小碟子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面涂抹,而是用手撕扯一小块 面包,吃一小块面包涂抹一次黄油。(4)吃沙拉:一般只用叉 子。右手拿叉子,叉尖向上。咀嚼食物时要闭嘴,不能发出 声音。(5)进汤饮:喝咖啡、茶、汤之前先擦拭干净嘴上的油 渍,将碗、碟或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喝。喝茶、咖啡时不 要将勺子放在杯子里。(6)进餐毕:等待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 身后,再随之离席。男士应帮助女士将椅子归回原处,将餐 巾放在桌子上。 5.6.简述莱宁格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答:(1)人: 是指不但能够接受他人的关怀和帮助,而且能够给予他人关 怀和帮助,并能够关注他人的需要、健康和生存的特定对象。 (2)健康:是指个体或群体,按其特定文化进行日常活动时, 所处的完好的或恢复原有完好的一种状态。(3)环境:可以是 整体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也 可以是某种处境状况和经历过的某一事件的具体环境。(4)护 理:护理是一门需要专门培训,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研究人 类关怀现象和活动的专业。 5.7.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其含义。答: (1)文化:是指不同个体、群体或机构通过学习、共享和传播 等方式塑造的,并随时间代代相传形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信仰、行为标准、个体特征和实践活动的总称。(2) 关怀:是指对丧失某种能力或有某种需求的人提供支持性的、 有效的和方便的帮助,从而满足自己或他人需要,促进健康, 改善机体状况或生活方式,更好地面对伤残或平静地面对死 亡的一种行为相关现象。(3)文化关怀:是指为了维持自己或 他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完好健康,应对伤残、死亡或其他状况 的需要,用一些符合文化、能被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 和定势的表达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文化相适应的综合性 帮助和支持,开展促进性的关怀行为。(4)跨文化护理:莱宁 格认为跨文化护理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来影响服务对象的心 理,使其能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康复。 5.8.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中文化的主要 表现方面。答:(1)主位:是指局部的、本土的或内部人士对 某种现象的看法和评价。(2)客位:是指更为普遍的外部人士 对某种现象的普遍看法和评价。(3)世界观:是指个体或群体 对外部事物的看法,是关于自身生活或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和 价值取向等。(4)文化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某一特定文化里, 具有内在联系的、动态的一些结构或因素。文化社会结构指 许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的、整体的和相互关联的文化或亚文化 结构模式,包括宗教信仰、社会亲缘关系、政治法律、经济、 教育、科技、文化价值、哲学、历史和语言等。(5)环境:包 括整体环境和具体环境,是对个体的认识、感受和决策起指 导作用或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6)种族史:是指持有 同种文化的某一特定群体内部人人皆知的,并有文件记载的, 经过了长时期沿用并得到发展的经常性发生的行为、事件及 其发展过程。 5.9.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主要概念中文化关怀具 有的特点。答:文化关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点。(1)文化 关怀的多样性:是指同一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同一群 体内部或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在关怀的信念、定义、模式、 价值观、特征表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衍生出 的不同关怀的意义、价值、形态和标志,使关怀与文化相适 应,表现为多样性。(2)文化关怀的统一性:作为一个整体来 看,人类在关怀的意义、定势、价值、标志及关怀方式等方 面具有相似性或共性,这种相似性或共性是从人们对待健康、 处境和生活方式或面对死亡的文化中衍生而来的,是人类共 有的自然属性的反映。 5.10.简述莱宁格认为在跨文化护理实施过程中所应采取的 方法。答:(1)文化关怀保存:是指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 进性专业文化行为或决策,帮助特定文化中的人群维持其有 利于健康,疾病康复及应对伤残或死亡的关-陈价值和生活方 式。(2)文化关怀调适:是指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 专业文化行为或决策,帮助特定文化人群或个体适应其他文 化,或者在不同文化环境里与他人协作,从而对其健康产生 有利的、有效的和积极的影响。(3)文化关怀重建:是指通过 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专业文化行为和决策帮助服务对象 改变其生活方式,或塑造一个全新的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 为。(4)文化相匹配的护理关怀:是指以文化和健康知识为基 础,通过灵敏的、有创造性的、有目的的和有意义的方式, 提供适应某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护理关怀,帮助 其获得完好健康,更好地面对疾病、伤残和死亡。 5.11.简述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程序。答:(1)护理评估: 相当于“日出模式”的工、Ⅱ级,评估分两步进行:①评估 “日出模式”的最外层,评估服务对象所处的文化氛围、文 化社会结构和世界观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评估和收集与服务 对象相关的环境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关系、亲朋关系、政 治法律制度、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哲学、历史 和语言等因素。②评估“日出模式”的第二层,评估护理对 象的具体情境,以及服务对象对一般关怀、专业关怀的期望 和采取的行为。(2)护理诊断:相当于“日出模式”的Ⅲ级。 通过鉴别和明确跨文化护理中的共性及差异性,作出护理诊 断。(3)护理计划和实施:相当于“日出模式”的Ⅳ级。进行 护理诊断后,在护理关怀决策和行为层进行计划和实施,除 对共性问题进行护理关怀外,应考虑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方式 进行护理,采取文化关怀保存、文化关怀调适及文化关怀重 建措施,提供与文化相匹配的护理关怀。(4)护理评价:在“日 出模式”中,没有提到明确的评价,但却提出了护理关怀的 方式要对病人有利的原则,要求对护理关怀进行系统性研究, 以明确何种关怀行为符合病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提供 有利于病人疾病恢复和心理健康的行为模式。 5.12.简述超越文化关怀理论的10个因素。答:(1)赋予和延 伸个人的意义,形成利他为乐的人生价值体系。(2)在护理人 员与病人之间灌输忠诚与希望的理念对促进健康有积极意 义。(3)加强通过接纳和认可他人这一理念的构建以达到自我 实现这一目的。(4)在超越式人际关怀的积极或消极的护患关 系中,帮助与信任式关怀关系是基础。(5)促进和接受积极或 消极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对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双方都是一 种挑战性的经历,双方都必须做好获得积极和消极反馈的两 手准备。(6)将决策理论中系统地和科学地解决问题方法应用 于护理关怀过程中。(7)关怀与治疗区分开来。(8)护理人员必 须识别和评价与病人的疾病和健康相关的环境状况,包括内 在环境,如精神心理情况;外在环境,如舒适和安全等问题, 从而保诬为病人提供支持性和准确性的护理,建立适合病人 精神、心理和身体的社会文化环境。(9)科学地应用人类的需 要理论,护理人员在满足较高层次需求前,应先认识和满足 病人较低层的需求。(10)人类的思维和对现实的理解推动自我 认识水平,从而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与自我文化不 同的令人困惑的现象或状况。 5.13.简述文化的功能。答:(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 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 有了重要的基础;(4)文化塑造社会的人;(5)文化满足了人类 的需要;(6)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和信息。 5.14.简述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答:(1)沟通交流:①语言沟通;②非语言性沟通;(2)日常生活活动差异;(3)孤独;(4)风俗习惯;(5)态度和信仰;(6)社交技能不足。 6.1.简述临床护理决策的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答:(1)确定型临床护理决策:确定型临床护理决策是指在事件的结局已经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所做出的决策。(2)风险型临床护理决策:风险型临床护理决策是指在事件发生的结局尚不能肯定,但其概率可以估计的情况下做出的临床护理决策。 (3)不确定型临床护理决策:不确定型临床护理决策是指在事件发生的结局不能肯定,相关事件的概率也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所做出的决策。 6.2.简述临床护理决策的步骤。答:(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合理决策、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2)陈述目标:在临床护理决策时,问题一旦确定后,就应陈述通过整个决策工作所要达到的解决目标。(3)选择方案: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决策,选择最佳方案前,应该充分搜集信息及有用证据,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正确评估。①寻找备择方案:护理人员根据决策目标,运用评判性思维寻求所有可能的方案作为备择方案。在护理临床实践过程中,这些备择方案可来自护理干预或服务对象护理策略等。②评估备择方案:护理人员对各种备择方案根据客观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与服务对象充分合作,权衡备择方案,共同选择、检验、评价各种方案。此外,还应对每一备择方案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进行预测。③做出选择:对各种备择方案评估后,采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如可采用列表法,将备择方案进行排列做出选择。(4)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阶段,护理人员需要根据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制订相应的详细计划来执行该决策。(5)评价和反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后,护理人员对所运用的策略进行评价,对策略积极和消极的结果进行检验,确定其效果及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6.3.简述实践反思法的反思内容。答:(1)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问题的依据。(2)临床情况与教学和学习者想象中的情况有无不同,如何评价。(3)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者观察到的行为和态度,这些行为和态度的合理性。(4)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方法、技巧、效果。(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临床问题。(6)实践者的情感和态度发生的变化。(7)在实践中产生的新观点或疑问等。 6.4.简述采用促进评判性思维的九个问题。答:(1)期望达到的主要结果是什么?(2)为达到主要结果,应提出哪些问题?(3)在什么样的环境下?(4)需要哪些知识?(5)允许误差的空间有多大?(6)决策的时间有多少?(7)可利用的资源有哪些?(8)必须考虑哪些人的意见?(9)影响思维的因素是什么? 6.5.简述循证护理的意义。答:(1)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以及卫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而适应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下,公众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增加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2)促进护理科研成果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我国护理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护理研究的成果仍未得到广泛应用。护理人员缺乏系统、集中而精简地获取科研成果的途径。医疗机构也常为确保安全而限制某些护理科研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循证护理以自我反省、审查、同行认证的方式评价护理研究结果,因而能有效促进护理科研成果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3)促进护理科研和论文水平的提高:根据循证护理学的一系列客观且准确评价科研文献质量的标准,将达到标准的论文列入统计分析及推广应用的范畴,能有效促进我国护理科研和论文水平的发展。(4)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从社会环境考虑,目前更多服务对象要求深入了解自身病情并参与医疗决策的制订。循证护理的实施有助于确保优质的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提高。 6.6.简述确定循证护理问题时应具备的条件。答:(1)对服务 对象有高度的责任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考虑问题,在与其 交谈和进行观察过程中寻找需要解决的循证护理问题。(2)掌 握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知识。(3)具有一定的人文 科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4)具备扎实的护理基本技能,包 括与服务对象有效沟通、正确全面采集病史的技能等。(5)综 合分析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6.7.简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特点。答:(1)有清楚阐明的评价标 题和目的。(2)有以评价研究为目的的全面的检索策略,从而 最大限度地纳入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研究。(3)有明确和合理 的任何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4)有所有被检索研究报告的综 合一览表。(5)有被纳入的每一研究特点和方法学的质量分析。 (6)有被排除的每一研究的综合一览表及其排除理由。(7)可能 有用荟萃分析来处理的研究结果。(8)可能有对合成的资料进 行的敏感性分析。(9)有对系统评价质量的评价。 6.8.简述系统评价的作用。答:(1)增大样本含量,减少各种 偏倚和随机误差,从而增强了检验效能,得出更为科学可靠 的结论。(2)作为临床治疗护理决策的依据。循证专家认为, 高质量的系统评价结果与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一样、可被列入质量最高的证据级别,故常作为护理实践最 重要的证据基础,供护理决策。(3)作为实践循证护理的重要 工具。循证护理的特征就是在确定护理实践时不仅注重经验, 更遵循科学证据。由于系统评价被认为是最佳级别的证据, 故对系统评价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循证护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内 容,所产生的系统评价结论又成为护理人员实践循证护理的 重要工具。(4)节省时间。系统评价是对现有的所有相关研究 结果通过合成、二次分析后产生的综合性结论。应用系统评 价,可免去护理人员花太多的时间去搜索和分析评价复杂繁 多的原始研究信息,从而节省护理人员大量的宝贵时间。 6.9.简述循证护理证据分级。答:Ⅰ级:强有力的证据,来 自于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从至少一项设计 良好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或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 (包括荟萃分析)中获取的证据。从至少一项“全或无”的高质 量队列研究中获取的数据,且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用传统方 法干预,全部服务对象死亡或治疗失败,而用新的干预后有 部分服务对象存活或治愈(如结核病、脑膜炎的化学治疗或心 室颤动的除颤治疗);用传统方法使许多服务对象死亡或治疗 失败,而用新疗法无一死亡或失败病例(如用青霉素治疗肺炎 链球茵感染)。Ⅱ级: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于适当样本量的合 理设计的RCT。从一项中等规模RCT或由中等数量服务对象 参与的小规模荟萃分析提供的证据,或从一项RCT提供的证 据。也可从高质量非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结果以及设计较好的 队列病例研究数据和病例对照研究。Ⅲ级:来源于一些设计 良好但非随机的研究,或某组前后对照实验。证据来自于非 随机但设计严谨的试验。有缺点的临床试验或分析性观察性 研究。Ⅳ级:证据来自于多中心或研究小组设计的非实验性 研究。系列病例分析和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Ⅴ级:专 家个人意见、个例报告。 6.10.简述循证护理与以科研为基础的护理的区别。答:(1) 在外延上,循证护理是以科研为基础的护理。循证护理所提 供的证据是科研结果、专家经验以及病人意见的综合体,而 科研为基础的护理强调对科研结果的应用。(2)在系统性上, 循证护理建立在对某一专题的系统综述基础上,由专题小组 协作完成,系统、全面地对相关研究进行客观评价及鉴定, 较以科研为基础的护理系统性更强。(3)循证护理针对护理实 践的整个过程,注重连续性、动态性及终末质量评审,并且 能相对节约卫生资源和经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对某项 具有Ⅰ类、Ⅱ类实证的专题,则可不重复进行科研,直接整 理和评价其结果,推广至实践中。 7.1.简述护理程序的特征。答:(1)目标性:运用护理程序的 目的是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整体需要, 帮助服务对象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2)个体性: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具 体需求和个体特点设计护理活动。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不同, 预期目标也不同,护理活动也因人而异。(3)系统性:护理程 序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指导护理工作的各个步骤系统而有 序地进行,每一项护理活动都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保证了 护理活动的连续性。(4)科学性:护理程序不仅体现了现代护 理学的理论观点,而且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如控制 论、需要论等学说。(5)动态性:运用护理程序并不限于某一 特定时间,而是随着服务对象的变化随时修改。当服务对象 情况变化时,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应随之改变。(6)互动性: 在运用护理程序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同事、 医师及其他人员密切合作,以全面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7) 普遍性:护理程序适合在任何场所、为任何护理服务对象安 排护理活动。无论护理服务对象是个人、家庭、还是社区, 无论其工作场所是医院、家庭病房、社区诊所、还是保健康 复机构,护理人员都可用护理程序组织工作。 7.2.简述护理程序的步骤及其含义。答:(1)护理评估:是护 理程序的第一步,指收集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 健康资料并进行整理,以发现和确认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 (2)护理诊断:是在评估基础上确定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列 出护理诊断,以描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3)护理计划:是 对如何解决护理诊断涉及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包括排列护 理诊断顺序、确定预期目标、制订护理措施和书写护理计划。 (4)护理实施:是按照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的过程,以达到 护理的预期目标。(5)护理评价:是即将服务对象对护理的反 应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根据预期目标达到与否,评定护理 计划实施后的效果。必要时,应重新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状 况,引入护理程序的下一个循环。 7.3.简述护理评估中健康检查的内容。答:(1)神经系统:包 括意识状态、定向力和语言能力。(2)皮肤黏膜:包括皮肤的 颜色、温度、干燥程度、弹性、完整性、伤口外观、眼睛和 口腔黏膜等。(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的节律、频率、有无呼 吸困难及咳嗽、咳痰情况、呼吸方式及呼吸音是否正常。(4) 循环系统:包括心率、心律、心音、有无杂音、组织有无水 肿,脱水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5)消化系统:包括有无消 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反应,腹部有无肌紧 张、压痛、反跳痛,有无引流管、造瘘口及引流液的颜色、 性质及量等。(6)性生殖系统:包括月经周期及月经量是否正 常,外阴、阴道及乳房有无异常,性生理及心理情况等。(7) 肌肉骨骼系统:包括骨骼发育情况、活动能力、活动耐力、 步态等。(8)认知感受型态:服务对象的感受性如有无疼痛、 眩晕、麻木、瘙痒等;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有无异常;认知过程,如:思维活动、记忆能力等有无障 碍。 7.4.简述护理评估的方法。答:(1)交谈:通过与服务对象和 家属的交谈来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包括①正式交谈; ②非正式交谈。(2)观察:观察是收集有关服务对象护理资料 的重要方法之一。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初次见面就意味着 观察的开始,一般观察可以与交谈同时进行。(3)体格检查: 护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程度的体检技能,能够为服务对象进行 身体评估,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发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 题。(4)阅读:包括查阅服务对象的病历、各种护理记录以及 有关文献等。(5)也可以用心理测量及评定量表对服务对象进 行心理社会评估。 7.5.简述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对资料的分类。答:(1)生理需 要:包括服务对象的饮食习惯、排泄习惯、活动及休息型态、 睡眠型态、个人嗜好、主诉或就医理由等。(2)安全需要:包 括对家庭、社区、工作和医院环境的感受;对目前健康和疾 病的期望;住院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3)爱及归属的需要: 包括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社交状况、宗教文化背景、生活 习惯和禁忌、在家庭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家庭对健康和疾 病转归的影响。(4)自尊的需要:包括服务对象对自己身体的 感觉、对工作的评价、对家庭的评价、教育程度、职业、收 入、服装、仪表、个人卫生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服 务对象住院后引起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攻击、 快乐;还包括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对自我目标的设立、压力 处理方式、思维能力、注意力等。 7.6.简述资料收集的途径。答:(1)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是资 料的主要来源。服务对象所提供的资料是其他途径无法得到 的。只要服务对象意识清楚,精神稳定,又非婴幼儿,就应 通过观察、会谈、体格检查的方法来向其获取资料。(2)服务 对象的亲属及有关人员:服务对象的亲属及有关人员常能提 供重要资料,可以证实和补充服务对象直接提供资料的不足。 (3)其他医务人员:包括服务对象的医师、营养师、放射医师、 化验师、药剂师以及其他护理人员等,都可提供重要资料。 (4)服务对象的病历和记录:病历记有服务对象既往疾病史和 现有疾病的情况。记录包括社区的卫生记录和儿童的预防接 种记录等。病历和记录上已有的资料不需要重复询问服务对 象,只有存在疑问时,才需要澄清。(5)医疗护理文献:护理 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文献可为服务对象的病情判断、治疗和 护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7.7.简述从护理诊断的定义可以看出的内容。答:(1)护理诊 断描述的是人类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而非护理需 要和护理措施。(2)护理诊断涉及与人的生命有关的生理、心 理、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问题。(3)护理诊 断所描述的人类健康问题,必须在护理工作范围之内,是能 够通过护理职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4)护理诊断所描述的人 类健康问题,不仅包括已经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潜在的和可 能的问题。 7.8.简述护理诊断的命名意义。答:(1)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 护理诊断发展了专业术语,强调了护理的整体性,为护理学 科向科学性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2)有利于临床护理质量 的提高。护理诊断为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计划提供 了依据,便于护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服务对象提供高 质量的护理,体现了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同 时诊断名词的统一,也利于总结和交流护理经验,进一步提 高临床护理质量。(3)引导护理教育和研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护理诊断能提高护理教育和护理研究的条理化程度,同时将 教学和研究的重点导向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而不是医疗问 题。(4)促进护理信息管理现代化。护理诊断的统一命名为护 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带来了方便,也使应用计算机进行护理 资料管理成为现实。 7.9.简述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答:项目|护理诊断| 医疗诊断。临床判断的对象|对个体、家庭、社会的健康问题 /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对个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 临床判断。描述的内容|描述的是个体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描述 的是一种疾病。决策者|护理人员|医疗人员。职责范围|在护理 职责范围内进行|在医疗职责范围内进行。适应范围|适用于个 体、家庭、社会的健康问题|适用于个体的疾病。数量|往往有 多个|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是否变化|随病情的变化而改变| 一旦确诊则不会改变。 7.10.简述护理计划的目的及意义。答:(1)指导护理活。动 护理计划按照健康问题的主次顺序进行组织和排列,护理措 施在其中成为有目标、有组织的护理活动,是护理人员满足 服务对象需要的行动指南。(2)实现个体化护理。护理计划针 对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而制订,致力于处理服务对象对健康 问题的反应,满足服务对象独特的需要,因此,护理计划是 为服务对象提供个体化护理的保障。(3)有利于护理人员之间 的沟通。护理计划可帮助各班次护理人员之间进行沟通,保 证护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4)提供护理评价的标准。护理计 划是科学而系统的护理活动的前提,确定预期目标是护理计 划的重要步骤,预期目标既可为护理活动指明方向,又可成 为护理评价的依据。(5)增进护患关系。在制订护理计划过程 中,服务对象参与护理活动,在调动他们配合护理积极性的 同时,增进了护患关系。(6)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制订护理计划,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医学、护理学和一定的人 文社会学知识,以及评判性思维技能,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 平和能力的提高。 7.11.简述护理计划的种类及其含义。答:(1)入院护理计划: 指护理人员经入院评估后制订的综合护理计划。评估资料不 仅来源于书面数据,而且来源于服务对象的身体语言和直觉 信息。由于住院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因此计划应在入院评 估后尽早开始,并根据情况及时修改。(2)住院护理计划:护 理人员根据获取的新评估资料和服务对象对护理的反应,制 订较入院计划更为个体化的住院护理计划。住院护理计划也 可在护理人员接班后制订,主要确定本班为服务对象所提供 的护理项目。根据住院评估资料,护理人员每日制订护理计 划,以达到以下目的:①确定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生 改变。②排列本班护理活动的优先顺序。③决定本班需要解 决的核心问题。④协调护理活动,通过一次护理活动解决服 务对象多个问题。(3)出院护理计划:随着平均住院期的缩短, 服务对象出院后仍然需要护理。因此,出院护理计划是总体 护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出院护理计划的制订从第一 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开始,护理人员以全面而及时的满足服务 对象需要的信息为基础,根据服务对象住院和出院时的评估 资料,推测如何满足服务对象出院后的需要而制订。 7.12.简述排列护理诊断顺序应遵循的原则。答:(1)按照马 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排列。按照马斯洛的人类基 本需要层次论,未满足的生理需要问题首先解决。但马斯洛 学说并未说明各种生理需要的优先顺序,因此应将对生理功 能平衡状态威胁最大的问题排在最前面。如对氧气的需要优 先于对水的需要,对水的需要优先于对食物的需要。(2)注重 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根据服务对象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对健康问题的观点和感受,在与治疗、护理原则无冲 突时,与服务对象协商,按照服务对象的意愿优先解决其身 心需要。(3)一般先解决现存问题。一般认为现存问题应优先 解决,但有时潜在的和需协同处理的问题并非都不是首优问 题,有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护理人员应根据理论知识和临 床经验对潜在的问题全面评估。例如大面积烧伤处于休克期 时,有体液不足的危险,如果不及时预防,就会危及病人生 命,应列为首优问题。 7.13.简述确定预期目标时的注意事项。答:(1)目标应以服 务对象为中心:目标陈述的是服务对象的行为,而非护理活 动本身。(2)目标应有明确的针对性:一个预期目标只能针对 一个护理诊断,一个护理诊断可有多个预期目标。(3)目标应 切实可行:预期目标应是服务对象所能达到的。(4)目标应具 体:预期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 词。(5)目标应有时间限制:预期目标应注明具体时间,为确 定何时评价提供依据。(6)目标必须有据可依:护理人员应根 据医学、护理知识、个人临床经验及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 订目标,以保证目标的可行性。(7)关于潜在并发症的目标: 潜在并发症是合作性问题,仅通过护理措施往往无法阻止, 护理人员只能监测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潜在并发症 的目标可这样书写:并发症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 7.14.简述护理计划的书写方法。答:(1)标准化护理计划: 标准护理计划是根据临床经验,推测出在一个特定的护理诊
/
本文档为【护理学导论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