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2019-06-29 15页 doc 9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守望

暂无简介

举报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1.僧宝在当代佛教复兴和弘法中的作用和意义(佛法传承)(教内传承)佛教中的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具体而言佛教中的三宝是指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本意是指僧侣团,现已经将概念进行了扩展,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僧宝是在俗世弘扬佛法的使者是佛教组织的核心和骨干,代表着佛教信徒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佛法的化身,在现代人的观点中很容易将僧人的行为同佛教的教义和形象相互联系,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僧宝成为...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1.僧宝在当代佛教复兴和弘法中的作用和意义(佛法传承)(教内传承)佛教中的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具体而言佛教中的三宝是指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本意是指僧侣团,现已经将概念进行了扩展,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僧宝是在俗世弘扬佛法的使者是佛教组织的核心和骨干,代表着佛教信徒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佛法的化身,在现代人的观点中很容易将僧人的行为同佛教的教义和形象相互联系,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僧宝成为了当前弘扬佛法,传递教义,广大佛法的基础和重要依托,对于当代佛教的复兴中能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本章的研究工作正是围绕僧宝在佛教复兴和弘扬佛法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分析,分别从僧宝的组织,僧宝的素质提升,僧宝在弘法事业的中作用发挥以及僧人行为自律和相关的培养和教育,同时分析现代人对僧人的认识特征和认识误区进行论述,避免在实际的弘法和复兴佛教的事业中走上邪路,滋生恶果。1.1寺院恢复和建设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伊始,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中国门户大开,外来文化传入,佛教也经历着自身的一个发展低潮期,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僧界寺院颓废,宗风不振,加之近代许多曾属佛教禁地的偏远地区不断对外开放,而且政府的各种政令的限制,特别是国民党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和没收佛寺财产兴办学校的政策,把一些寺庙改为学校。对中国近代的佛教寺院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僧侣团队数量也锐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僧宝的破坏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对于刚刚在新的宗教政策下恢复发展的佛教寺院和僧侣团队建设工作又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直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我国的佛教文化和寺院建设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传佛教的寺院数量已达3万多所,许多寺院已经基本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汉传佛教寺院亦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道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道风建设、佛学院教育、社会弘法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寺院的恢复与建设对于中国佛教的僧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寺院作为重要的佛教宗教事务开展的场所,对于僧宝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四个方面:(1)寺院为僧侣弘扬佛法提供了场所寺院作为专门性质的宗教场所,是僧人们向俗世宣扬佛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坛讲经的方式广播福音,与善男信女们广结善缘。寺院不仅为僧人的清修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同时继承和发扬了历史的传统和经验,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机制,为僧人自我的修行和觉悟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由于寺院中都有高僧先人的指点迷津,使得普通僧人通过自学修行或者是听经的方式对佛法有更高的行为,而寺院是提供这些条件的基础场所,因此在对僧宝的传承和发展光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寺院提供了僧侣生活起居和必要的物质保障寺院不仅为僧侣们从事修行,参禅,早晚课的学习,以及僧众的设立法事等宗教活动提供了专门的场所。同时还为僧侣提供了生活起居和饮食等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这让僧人居有定所,每日有斋饭果腹,才能专心于佛法的研修和个人的修行,如果没有寺院的庇护,很难保证一定规模的僧侣专门性人才,而这些僧众就是僧宝是弘扬佛法的中坚力量。(3)寺院为僧侣的个人修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寺院都有严格的戒律体系和管理系统,同时也为僧侣的个人在佛法层面上的个人发展的体系和制度保障。为僧侣的个人修行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寺院也集聚了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这些高僧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初入禅门的修行者提供了良好的表率和榜样,通过僧侣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乃至有关佛法心得的相互交流,使每位修行者都能够有所进步,而这正是由于寺院提供了这些完备的学习资源。(4)寺院为佛教发展壮大集聚基础力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对寺院进行自主的经济活动,当前寺院的物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呈现复杂多元的态势。经济是寺院为僧众提供生活物质保障的基础也是寺院自我建设与设施维护,扩建与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物质条件,才能更好地应对佛教事业发展中的所涉及的人力,财力的开销,而寺院是开展相应经济活动的基础场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发展与壮大所需的力量必须依赖于佛教寺院的经济活动和物质管理。1.2佛教教育的开展及僧尼的培养作为宗教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宗教文化得以顺利传播的保障,宗教教育可视为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有宗教即有宗教教育,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宗教教育,也不能设想没有宗教教育的宗教。自从佛教应世以来,教育始终是佛教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释迦牟尼本人就被视为伟大的导师、教育者。佛教的哲学思想、信仰理念、行为方式等等,无一例外都要通过教职人员传播与弘扬。佛教教育具有两种涵义,一是广义而言,凡是能增进人们佛教知识、技能,引导人们信奉佛教思想的一切佛教活动;二是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在佛寺中进行的佛教教育活动。它是佛教教育者有目的、有、有组织地对佛教徒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佛教所需人才的活动,也就是成为合格优良的僧宝。佛教教育的原则和手段归纳为五点:其一,区别对象,因材施教;其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三,利用教具,直观形象;其四,启发思维,由近及远;其五,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以上五点也是开展佛教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对僧尼的教育中也有所体现。然而佛教中不同的宗派,其具体实施教育方式也有所区别。(1)汉传佛教中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对僧侣的培养汉传佛教传统的僧教育大体分为三支:宗门(禅)主要是坐禅参话头,加以机锋训练,禅师指点。参禅者得悟呈谒,由高明的禅师加以印证认可。教门(天台、华严、法相)则主要通过听经与阅藏。宗门与教门都属专宗教育。此外,僧尼还必须接受戒律教育,受戒合格后才能获戒牒,这属于普及教育范畴。三支的共同点就是师徒式的传授。但近代以来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以上传统的僧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和质疑,原因一是明清以来纯粹宗门高僧已不多见,对参禅得悟者的鉴定认可乏人;二是讲经法师整体佛学水平下降;三是可供僧众阅藏的寺院少之又少;四是受具足戒时的考核问答流于形式。更致命的弱点在于,寺院职事的提升与住持的继承跟佛学水平并无必然联系,反而与年资辈分、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导致僧尼多不求学上进。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后,一些寺院恢复了活动,出家人也日渐增多,有条件的寺院恢复了丛林制度,与之相伴而生的丛林教育也逐步恢复。(2)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对僧侣的培养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侣并无严格的晋升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但其僧侣制度中的僧侣世俗化和僧侣还俗制,却具有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也是区别于佛教其他派系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这一独特的僧教育体制与当地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息息相关,促使其最早开始探索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适应时代变迁而获得新生。在我国西南省份的一些地区,例如西双版纳一些地区,由于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范围,当地的学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同时照顾其入寺为僧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和尚生现象,因此佛教教育的社会受众性质更高,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相类似,几乎所有的适龄的男童都有一段时间接受正统的佛教教育,佛教教育更倾向于公民化教育。(3)藏传佛教中的教育活动的形式及僧尼受教的主要形式藏传佛教的僧侣基本上都是要去各自的宗主寺院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学位。其中噶举派的僧人一般首先开始普通的文字及经典学习,在寺院中经过数年的学习之后,可以担任学生助教,协助教授对学生进行指导。又经过若干年之后,如果学问有进展,则可成为一名教授对学生施教。至此,便算是达到了显宗方面的最高成就级别。由于噶举派僧宝对密宗的重视,当一位僧侣的学习程度达到了教授级别,其实际受到的礼遇并不十分高,仍不能获得很高的威望和地位。因此,僧人在取得了教授头衔以后,往往还要在静室中经过三年的隐居生活,从事密宗方面的修习。在静室中完成了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训练之后,他便可以成为一名“喇嘛”(上师)了。此后随着高深程度的发展而被称为“自完喇嘛”、“教人喇嘛”和“教人完善喇嘛”达到不同的头衔而受人尊称。噶举派对僧侣的培养具有比较完备的系统,其流程一般从儿童入寺成为一名“班着”(小僧)后,在寺内经过二三年的学习和服役,便要到其宗主寺院受戒成为一名“格隆”,若有能力继续学习,则可留在宗主寺院深造,经过10年以上的学习,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后,取得了教授头衔,便回到原寺在静室中闭关修炼,经过三年三个月零三天又三刻的密宗修炼之后,便可以在本寺成为一名“格西”(格威喜联,意为“善知识”或“良师”)了。完成整个系统化的学习和修为需要将近20年的时间。宁玛派的僧人照例要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噶托寺或西藏的敏珠林寺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学位。噶托寺设有教学学院和训练学院,初入寺的小童需要跟着师傅学习,到20岁左右,受36戒之后,便可进入教学学院作旁听生,被称作“格吹”,直至受了比丘253戒即成了一名正式僧人之后,才算正式入学成为教学学院的学生。经过显密二教至少5年的学习毕业之后,便可进入训练学院。再经过训练学院的六年学习毕业,就有资格到各个寺院担任长老一职。僧侣的整个培养过程也需要将近20多年的时间。佛教不同的宗派都十分重视对僧尼的教育,相比而言藏传佛教的培养和选拔的机制最为完善,既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也有比较清楚的考核办法。当然,随着寺院的恢复和建设的日臻完善,汉传佛教中的丛林制度的传承和发展,其对僧侣的考评和培养制度也会得到切实的发展。1.3佛教弘法事业的开展(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佛教的弘法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弘法利生是佛教的宗旨之一,也是佛教作为宗教事业的核心事务,对于当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佛教的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形式,有些形式是对传统弘法形式的继承有些是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催生出的新鲜事物。(1)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社会意义佛教寺院的弘法利生至少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功能:1传法教育的功能,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一方面为解决人们精神上的贫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导致一部分人的贪、嗔、痴的无限膨胀,道德沦丧等种种罪恶现象在社会中不断滋长蔓延。寺院作为修行弘法的地方,僧伽以身教和言教,将善恶有报的因果律的教义向大众弘扬,教人一心向善,净化身心,完善自我。2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当前世界环自然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寺院素有育林护林、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葱茏,净无尘,景色奇秀,幽静宜人。一座座寺院恰似一个个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公园,不仅美化了环境了还可陶冶人的情操;3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佛教寺院本着佛陀慈悲的本怀,不但宣传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而且劝导人们对异类生灵的友爱,救助,通过组织信徒进行放生护生活动,来保证生态平衡。4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寺院不但是僧人修行用功的道场而且是接引成千上万佛教信徒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由四海信众实践着佛陀的教诲,使佛法常新,代代相承,千古流传。5具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佛教连绵发展了两千多年,那些古老的经典,典雅的建筑,精美的雕塑,传世的书画、碑刻,警世文字等在寺院中被完善的保存,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民俗研究的价值。6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现代社会,竞争残酷,人的生存压力大,遭受心灵创伤的人们,当他们进入寺院,置身于清净环境,化的人性被唤醒,凡尘俗气洗净,身心清凉,意境开朗。(2)佛教弘法利生的主要形式佛教弘扬佛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弘法形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总的说来目前佛教弘法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形式:1开坛布道讲经论经由高僧长老主持的讲经说法可以看作是佛教弘法最为传统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视频电话会议,电视直播等技术的应用赋予了开坛布道这种弘法形式新的生命力,使得受众的范围更广,弘法的效果也更深刻。2著书立说广结善缘著书立说或者是将经文印刷成册向大众发放广结善缘也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途径,当前除了传播纸质的印刷品,一些音像资料也成为了传播佛音的良好媒介,更在文化层次不高的人群中更受青睐。3慈善布施举善弘法社会制度允许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佛教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有着良好的政策背景。当代佛教弘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组织慈善活动,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将社会的善心和好心人聚集在一起,同时以此为契机广播佛音,不仅讲经布道,还身体力行行善乐施,慈善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参与社会服务,为社会成员的福利服务是佛教慈善实践的重要方式。4借助网络平台广播佛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当代科技发展最为典型的一种技术手段,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同时也对佛教的弘法利生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一些有远见者,就充分把握了网络平台的机遇,通过开设网站的形式来广播佛音,其中在华人地区比较有影响的佛教网站就有佛音网,学佛网,佛门网等多种网站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1.4僧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和戒律的严持及修行的带头作用僧人只有重视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严格持守戒律方可被誉为“僧宝”。僧人在自我修行中以培养自己的僧格为核心,所谓僧格就是僧人被誉为僧宝应当拥有的品格和德行,其中既有僧人作为人的人格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友善待人,爱护自然环境,救死扶伤等优良品行,这与俗世的人品美德是想通,当然僧格中也有僧人特有的品格要求,例如严持戒律,清苦修行,舍弃种种名闻利养亲友俗情志存菩提一心向道等对佛法的坚守,这些要求是超越俗世凡人。自古至今,诸多具备的高尚僧格的前辈先贤皆为当下之人做足了楷模,吾辈之中也有严持戒律虔诚修行的典范。(1)六渡重洋弘法扶桑终成“天平之甍”唐朝僧人鉴真大师,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在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期间,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在天宝元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鉴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真正让佛教成为了日本的国教,对于佛法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这种于困难中坚忍不拔一心向佛的决心不仅成为了后世僧侣瞻仰的榜样,也成为了俗世中被公认的精神楷模。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 ",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弘一法师高尚的僧格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高僧文艺先驱教育家律学宗师,他的大志高行善言法语依然启发和教导着众多正信佛子。大师的高贵不仅在于他超世绝伦的精湛才艺更在于其巍峨皎洁的精神品格,弘一法师高尚的品德被当时的文化名流丰子恺誉为“十分像人的人”即使在俗世之中,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受其十分崇仰。大师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其自身品格的严明清净,更体现在他对佛教事业不遗余力地奉献与发扬上。他戮力纾解,使强占寺院的庙产兴学运动化为无殃,他创办佛教养正院,培育法门幼子,他深愿大行,重树南山律幢,使南山律学重兴于末法时代奠定了中国佛教复兴的坚固基石。从弘一法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出家人的高贵僧格的“志至刚,气至柔”便是这种高贵僧格的生动写照:他精严毗尼大义阐扬古圣微旨,将复兴戒律,绍隆佛种作为毕生心血灌注之处,是其志刚也;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深念四恩,育人辅世,随缘普化,德馨后来,是其气柔也。这一高贵的僧格值得后世吾辈之徒仰止而向学。(3)以苦修醒世以身行弘法辽宁海城地区的—大悲寺,在中国大陆不设立功德箱的佛寺院之一,全体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中一食。被誉为“一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僧团”一时间被世人所赞扬。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休息时间4个小时。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行脚途中托钵乞食。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大悲寺提出了八条常住的规定,这在当世十分难得,1.不捉金钱戒,2、日中一食,3、行脚、4、乞食(度化众生)、5、不接客僧礼、6、一切供养归常住、7、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8、不化缘、不求人(有求皆苦,无求苦才逐渐息减,心不攀援方能人心死道心生)​。更有许多轶事被世人称道传颂,一位僧人从五台山行脚回辽宁,2个多月时间。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们也没有钱,都是持金钱戒律)在乡下柴草垛、树林、桥洞过夜。中午托钵乞食。路过繁华之处,目不斜视,低头观自在;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里面有动物的图案,问原因,师答:“一切众生我之父母,怎能够不尊重”。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动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点点滴滴中,都能体验戒律、慈悲心的存在。大悲寺的僧众正是以苦修来坚持的就是佛陀戒律,实当代修行僧人的楷模。(事例、戒律的坚守严持)、(1.5现代人对僧人的认识与误区(帮助结论增加说服力)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俗世之中的普通人对佛教和僧人的认识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当前普通人对佛教和僧人的理解和认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少有普通人会去翻阅佛经参拜寺院并且与僧侣面对面的交流。由于影视作品中的僧人形象多需艺术性的加工了突出人物特点,即使是有历史人物对应素材也都进行了夸张或者是加工,这就对广大民众对僧人形象的认识产生了误导。分析现代人对僧人认识和误区,同时研究其产生的根源,为本文分析和研究僧宝在当代佛法的弘传中作用和途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1)现代人对僧人认识误区的现状分析具体来说,现代人受到小说,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对佛教和僧人的误解是广泛存在得,这些认识误区体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1.认为所有僧人都应该吃斋念佛不得吃荤而且要不近女色。这点认识虽然符合佛教对僧侣戒律的一般要求,但是不能以偏概全,细说起来,目前有8个主要宗派,其中有三支是允许僧人结婚生子、喝酒吃肉的,正常过性生活的,迄今如此。一支是密宗,一支是禅宗,一支是净土宗,密宗是藏传佛教的一支,甚至讲究男女双修,禅宗,讲究静坐,修心见性,信教者可以选择在家修行,有妻室才叫家,在家修行者现在通称为“居士”。净土宗,信奉《阿弥陀经》,该宗教义大概在三世纪时传入中国,同样允许僧人结婚,且无须过寺院生活。但是现代人往往不会具备这么专业的佛教知识,对看到的一些现象,因自己的无知,却反而添油加醋的渲染,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误区传播开来。2.认为僧人应该有武艺在身且均为武林高手这种误区主要是受到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的形象,金庸武侠中对各类少林高僧的艺术形象塑造的影响,当然也受到了《少林寺》以及相关的武术影视剧的影响。但是如果稍微对佛教和僧人的戒律有些认识的人便知道,当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建立禅宗目的跟尚武没有什么关系,佛教中有杀戒,也就是戒杀生连普通的动物甚至是蝼蚁都不曾伤害,更不会以孔武之力来替天行道了。当年少林寺的武学的也是为了强身健体,更好的来研习经文和潜心修行,而非是为了习武而出家,当然这些认识误区也与近年来少林寺在媒体中多次出镜有关联,原本佛门禁地却多次招惹凡尘是非,其中曲直自有明鉴。3认为苦行才是僧人修行的正道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在普通人的观念中,认为苦修的僧人需要极高的自控能力和忘我的境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苦行僧更能激起世俗之人的怜悯和敬仰之心,所以苦修在佛教中的概念和意义被人为的放大,但是从弘法利生的角度来看,苦修僧人对佛法的弘扬和传承作用发挥毕竟有限,但是现代人甚至把苦修当作了僧人修行的不二法门,这也形成了当前一个比较显著的认识误区。(2)现代人对僧人认识误区的产生根源分析现代人对佛教和僧人的认识错误是多方面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国家开放的宗教政策,使得虽然在中国发展了近2000多年的佛教并没有占据绝对的思想或者是宗教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人的思想更开化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就更为理性,淡然这种伴随着这种理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信仰的真空,同时也有些好事之徒喜欢制造话,对大众舆论产生误导,这是造成现代人对佛教认识偏差和对僧人认识产生误区的根本原因。第二点原因是当前佛教的宗派分支较多,不同的宗派别支其具体的修行和持戒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俗世普通民众对某些僧侣行为的误解甚至把这些归咎为僧众的行为失当,因此难以用统一的来对僧侣的行为进行约束。第三点在于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寺院的世俗化情况严重。佛教寺院本为僧人清修之地,以清静避世为其特点,但当前特别是越来越开放的寺院经济建设政策,造成了一些寺院不但成为了旅游胜地,同时整日络绎不绝的旅客将寺院原本清静的生活状态打乱,寺院的开放程度越高,僧人的行为就越容易会被更多的社会舆论所监控,同时也会起到对不良现象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一点,也不能排除当前僧侣队伍中的人员素质的鱼龙混杂,这是造成了僧众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因此寺院应该加强对丛林制度和戒律制度的把控,及时将害群之马清理门户,从根本上维护僧众的良好的社会形象。2、僧宝在当代佛法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对社会)僧宝作为佛法传承的中流砥柱,自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要得,我国近代佛教的衰微,既有外部因素例如“庙产兴学”等思潮政策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僧侣团队的损失,造成了佛法的后继无人,这更说明了僧宝对佛法继承和弘传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越来越理想,对宗教的需求已经由原先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转变成为了对精神世界的满足。这种从认识层面的转变对当地僧宝弘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引导意义,僧宝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广泛性,才能确保弘法事业的顺利进行。本章以当前社会的变化的为分析的切入点,分别从面向知识阶层需求的僧宝转型,僧宝如何应对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以及如何通过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弘法利生,最后总结分析在当代特殊宗教环境之下,僧人弘法的重要意义。2.1面对知识阶层的需求僧宝的转型(1)中国知识阶层的兴起对宗教需求的变化中国的知识阶层是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产生得,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阶层掌握着国家的物质发展条件和相应的技术和知识,因此是当代社会构成的精英阶层和中流砥柱,如果能够将佛法在知识阶层中进行有效的弘传那么对于我国佛教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我国历史时期上的人群和阶层相比,知识阶层对于宗教的需求看似更为纯洁和彻底。这点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金字塔模型可以得到结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社交的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今社会中知识阶层从1-4层次的需求都被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因此他们对于宗教需求的主要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而宗教的作用本来就是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点燃一盏明灯,其社会意义就是为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人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所以在这点上,知识阶层对于宗教的需求显得更为纯粹。(2)知识阶层皈依佛教的原因剖析中国当代的知识阶层皈依佛教的原因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暂时性的精神空虚需要对生活价值的重新定位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在人前显贵,但是却饱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情绪高度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秩序,容易产生生理或心理的健康问题,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一时陷入了对人生价值迷茫,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慰藉,需要宗教的力量来加以引导,佛教由于其包容性和哲理性,还有历史原因等对知识阶层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皈依或者是需求是暂时性或者是阶段性得。2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的寄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知识阶层处于一个信仰真空的状态,信仰的缺少并不利于其自身的精神健康,所以一些知识阶层对宗教产生了兴趣,并且有长期乃至终身皈依的要求。例如,中国当代许多的文艺公众人物都选择皈依了佛教来作为自己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层面的寄托。3处于对佛学知识兴趣的皈依知识阶层内的一部分人受佛学知识博大精深的吸引,特别是对佛学,佛理相关的经典中的科学性和哲理性的兴趣,或者说是具备“慧根”又有佛缘而选择遁入空门或作俗家弟子来潜心修行。当然这种行为可能并不为社会主流,但是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这种对佛学知识感兴趣而驱使的皈依可能会越来越多。(3)僧宝面对知识阶层需求的转型研究为应对知识阶层的需求,僧宝需要加强自身学习来成功地实现转型,应对在知识阶层内弘扬佛法的要求。具体来说需要以下5个方面进行提升进而实现成功转型。1.系统的佛理知识僧宝首先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刻苦研修佛学经典和相关的佛理,培养自己的僧格,同时形成比较系统的佛理知识。因为知识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只有具备了系统的佛理知识,才能为知识阶层的信众指点迷津,如果自己的佛理知识捉襟见肘,那么将无法满足知识阶层的需求。2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学习僧宝除了需要对佛学经典的认真研修还需要还学世俗科学中的心理学和成功学方面的原理或者知识。因为当代知识阶层到求诸宗教的地步,多半是有心理方面的认识误区,有的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疾病,所以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既便于“对症下药”切实地针对知识阶层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弘法过程的科学性。3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僧宝在对知识阶层的弘法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对象,因此需要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这样在弘法的过程中可根据对象的知识背景的不同而选用相近的实例来进行奖罚辩经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4良好的个人形象的树立僧宝对知识阶层,特别是高水平的知识阶层中的社会精英层面的人的弘法式,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外表虽然只是副“臭皮囊”但是在世俗的眼光中却是专业性的标志甚至是作为经验道行高低的评判,特别是便于在初学者中留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后续的弘法工作的开展。5创新高格局的弘法活动僧宝在面对知识阶层对佛法的需求时,不仅需要对佛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全面储备,同时要具备革新精神,提出与时俱进的弘法行动,将社会慈善,公益宣传和佛教弘法相互结合,或是将佛学养生与佛性修行相互结合推崇全民化的学习和活动来增加佛教事业的公众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知识阶层人士加入僧宝的行列,为佛教弘法利生大事增添能量。2.2僧人如何应对知识爆炸、网络信息发达的环境当前,知识爆炸网络信息十分发达,这种环境为僧人的弘扬佛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僧人应利用这一新兴事物加大对佛法在当代弘法利生的功能发挥。(1)网络信息时代对佛法弘传带来的新的机遇网络对佛教弘法的积极意义表现为:第一,网络赋予了佛教突破地域空间限制的传播张力,佛教组织借力于网络便捷、迅速、互联、多媒体等诸多技术优势,通过营造信息化在场的方式方便了网络受众的佛教教义认知,仪式参与和体验获得。于是,网络成了电子传教士。其实,佛教运用网络弘法是符合佛教的内在精神的,网络弘法是网络与佛教弘法精神高度耦合之产物“因机施教,随缘度生",机和缘,在佛教中都不是某个固定的现成之物,而是在弘法(传播)情境中的一切可资利用之物。第二,网络大大改善了佛教组织的生存环境,网络本身乃是现实社会抽象的投射,具备特殊的社会属性,能够为佛教组织弘法架构起虚拟的社会公共领域,佛教组织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独立发展并践行自身价值目标,这极大地加速了前网络时代国家政权统摄之下总体性社会结构对于佛教组织约束的瓦解。社会存在的实质乃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此互动的重要内容则是信息的相互交流,作为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的超级媒介,网络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架构起网络社会公共领域。网络所建构的虚拟公共社会对于佛教组织弘法极具现实性的宗教社会学意义,网络媒介的开放、匿名、互联、多媒体、去中心化等特性决定了佛教传播能够超越物理空间限制,为所有网络个体共享,由此形成基于佛教信众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将信众连接成为佛教组织,极大推动了网络社会公共领域中佛教组织及其网络弘法的发展。(2)僧人在网络时代弘传佛法的策略研究为应对当前的知识爆炸和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僧人团队的网络弘法的具体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僧侣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应该有所调整僧团的地位接近卡里斯马型权威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在网络时代受到挑战,因为居士群体利用网络,局部分解并分担了僧团的功能,由此产生佛教组织的专业化改变。这里僧团的外延小于佛教组织,指的是专业佛教人士,如和尚,而不包括居士。在前网络时代,僧团是弘法主体,是专业化弘法权威。特别是在古代,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教育落后,宗教信仰资源被高度垄断于少数僧侣手中,宗教信息在僧团和信众之间高度不对称,进而导致僧团成为不可替代的教义解读权威。但是,网络技术基本上粉碎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佛教信众大都掌握了获取宗教信息的物质手段,他们运通网络技术的整体能力超过僧侣,于是引发了佛教组织专业化的变更。虽然,网络弘法的出现弱化了僧团在神圣信仰资源中所占的权重,但是对僧侣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网络弘法时代要求僧侣不但要深谙佛理,还要熟悉网络使用,包括熟练使用互联网资讯平台收集资料,发布信息;与各方信众交换信息,沟通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互动功能;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佛教网络建设,为信众提供网络佛教体验,以实现佛教网络弘法的利生理念。然而,现实中,僧团网络弘法的认识程度与使用情况并不理想,网络媒介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发挥。2.僧团要适应组织的的重大变化佛教组织专业化导致信众由以前的依附转变为网络时代的独立,而这进一步导致佛教组织的管理制度的重构。在前网络时代,以高僧为核心的丛林制度是佛教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而到了网络。时代,信众和居士自由,开放地接触佛教,接受佛教,并参与佛教的弘法,甚至参与寺庙建设和佛教组织的建构,而丛林制度则有所弱化。也就是说,信众和居士在佛教中整体影响力和权重在上升。3.僧团的借助网络弘法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在组织目标方面,参悟教义,弘法利生的宏观目标基本明确,但是次级目标却纷繁冗杂,很多寺院网站将生态,旅游,文化等等作为次级目标,而且在网站建设中更是突出次级目标内容而忽视了对最为重要目标的实现;其次,成员方面,现在寺院的网络组织建设基本是以居士群体为首,并在网络上招募有佛教信仰的义工从事佛教网络传播,期间根本没有固定的网络组织团队,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也无从谈起;还有在组织结构与行为方面,网络、网络组织、网络行为等相关文件的搜索发现,尚无针对佛教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的专门规定,目前可供参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化网络组织结构与通则化网络组织行为规范,因此这就赋予了僧团利用开展相关弘法事业的自由度。总之,在网络时代,佛教弘法越来越自由,开放,佛教也越来越社会化,随时随地向大众敞开,而只要大众有心向佛,网络就成为他们自由、开放的寺庙和佛法之源,因而,借助于网络弘法,佛教也就越来越成为人间佛教。2.3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僧人作为主体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弘法利生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以“话题”为主导的时代,热门话题或者是热点事件往往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僧人通过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如果能够借机进行弘法那么受众会很广,进而收获良好的社会效果。当然僧人在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的行为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并且掌握一定的技巧。(1)僧人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基本原则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僧人在通过网络或者是大众媒介参与社会热点讨论中要考虑在发表合理正当的观点时既要遵循佛法中的一些戒律也要适当进行弘法,具体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1.选择恰当的话题僧人是出家人,出家人本该不过问凡俗之事,但是为了弘法利生才入世辩道才去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因此僧人应该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佛法精神的热点问题来参与讨论,例如拒绝皮草爱护动物的热点问题,救死扶伤的功德慈善典型的宣传,或者是弘扬社会正气,输出正能量的热点事件或者是人物楷模的讨论。2.保持较高的姿态对待争议宽容大度由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大多是通过网络平台或者是媒介,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僧人即使是通过输出正能弘扬正气的态度或者是评论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非议或者是刁难,在这种情况下,僧人更应该以出家人的宽容大度为主,保持较高的姿态,切勿图一时口舌之快而有损了僧人的形象,人人心中自有公道,反而高姿态的行为会更好地树立了僧侣和佛教的形象。(2)僧人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可用的弘法的技巧僧人在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应该充分利用以下几点技巧,来保证在借助社会热点讨论中对佛法的弘传。1.善于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僧人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使,要注重自己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善于从表面的现象中分析其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善于与人的“八苦”等诸多基本佛理进行结合,这样既能在广大民众面前体现了僧人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觉悟境界,同时也对佛法进行了弘传。2善于对热点问题的延伸和关联僧人在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可以进一步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延伸将该问题的相关的一些深刻的佛理包蕴其中,将看似深邃的佛理借助热点的时事来进行相互的结合,同时还可以将一些具有的关联性的问题进行组合和联系,这点要求可能对一般的僧人要求较高,所以要求僧人平时需要关注和留心当下社会的热点。3注重弘法和谈论之中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僧人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不宜一味的说教,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令对这一事件关注的芸芸众生而觉得索然无味。僧人在辨析热点问题时在把握了其本质和关联性的基础之上要注意谈论的问题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善于活用都叫经典中的典故故事,通过讲典故传真理的方式来教化众生。2.4当代特定的宗教环境中僧人弘法的作用当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切实落实的宗教自由政策使得当前的宗教环境更加自由和多元化。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宗教与国家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从前的那般紧密,宗教可以在某些程度方面不屈服于特定的政治社会背景,向着自身的理想本源发展,所以在这种宗教大环境下,僧人的弘法作用也显得十分必要。(1)当代宗教环境的特征分析为能够更好地发挥僧人弘法利生的功效,首先要对当下的宗教环境的特征进行分析,总体看来当前的宗教环境是不断开放和自由的,而且随着人的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对于宗教在精神归宿和信仰方面的需求也就越大。具体来说当前的宗教环境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发展与封建农耕时代不同,没有专制力量的强制对宗教进行控制和对统治区域内的宗教进行单纯化清理,对异教徒进行迫害得。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尊重人宗教自由权利,认为这是基本人权之一。所以不同的宗教在同一区域内相互重叠,各类宗教间对其影响和信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2.宗教信仰的自由化普通民众具备信仰自由,其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全凭自愿,不再有国家或者是行政力量的强制,因此民众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源于自己对其教义的追随和对皈依的执着。3宗教发展的精神纯粹化与以往时代不同,当前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为人们对宗教的信奉已从之前对物质回报层面的需求,转变成为了对精神世界需求的满足,对宗教慰藉心灵指引生命价值层面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更为看重。4宗教社会事业公益化宗教发展到现在,也渐渐走下了起初神秘而高傲的神坛,高僧和大师也不再是终日归隐山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而是变成了镁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有些具备特殊性格和特色的法师或者禅师也成为了网络上的红人。随着这些宗教人士在公众媒体前的曝光率不断增加,其在公众间的号召力也潜力巨大,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用实践来体现了佛教的弘法利生。(2)僧人在当前宗教环境下的作用体现针对当前的宗教的环境,僧人的作用发挥也较从前有了较大程度的差异,其在当前环境中对佛教弘法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众思想中的明灯指点迷津自古至今,无论是哪一宗教里,僧侣的专业性造就了其作为普通信众心目中的精神导师的形象。而在当代的宗教环境下,这种看似一对一的精神辅导越发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僧人可以不再仅仅靠面对面的言语沟通,而是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相关手段来实现线上的精神辅导,这种交流方式更具效率。2僧人应当是广大信众的行为楷模僧人的表率作用不仅体现在了对佛法的解读的较高的境界,同时应该在其日常的行为言之中彰显僧格的高风亮节,僧人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为广大信众提供一个行为样板和楷模。3僧人是佛法精髓的传承者僧人不仅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弘法利生,更应该潜心苦修,特别是对佛法经典中包含深层次的精髓来进行研读,要学会发掘其中的知识和哲理的财富,找到这些思想精髓与当代社会事业可以结合的点,在弘法的事业中既要有输出也要有输入,理想的状态是一边弘法一边学习,进而能够保证了弘法的事业的青春永葆,经得起时间的琢磨。
/
本文档为【僧宝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