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伤寒论背诵(繁体版)

伤寒论背诵(繁体版)

2014-02-20 11页 doc 82KB 1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1252

暂无简介

举报
伤寒论背诵(繁体版)今天是我新生命的第一天,今天是全新的开始,所有的好事情将不断降临,我为活着表达感激。我看见身边美好的一切,我的生命充满热情与目标,我每天花时间欢笑,进步。我清醒,精力充沛,充满生命力。我专注生命中美好的一切,我为此表达感激。我与万物和谐一致,我感受到周围的爱,欢乐与富足。我自在的做自己。我拥有壮丽美妙的肉身。我的生命如此完美,我非常感激成为了技艺高超,受人信赖的医生。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伤寒论背诵(繁体版)
今天是我新生命的第一天,今天是全新的开始,所有的好事情将不断降临,我为活着达感激。我看见身边美好的一切,我的生命充满热情与目标,我每天花时间欢笑,进步。我清醒,精力充沛,充满生命力。我专注生命中美好的一切,我为此表达感激。我与万物和谐一致,我感受到周围的爱,欢乐与富足。我自在的做自己。我拥有壮丽美妙的肉身。我的生命如此完美,我非常感激成为了技艺高超,受人信赖的医生。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37、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5、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7、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8、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58、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61、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6、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83、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84、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89、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複下之。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107、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108、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109、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110、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撚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113、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115、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116、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119、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121、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122、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126、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127、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128、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129、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130、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132、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133、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134、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6、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137、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139、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複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140、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141、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142、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143、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45、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148、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0、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151、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5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複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5、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雲,忍之一日乃愈。 157、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160、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161、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162、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164、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165、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1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168、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1、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174、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175、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76、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177、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178、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79、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182、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183、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184、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185、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186、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187、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188、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190、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191、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192、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193、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194、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195、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196、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197、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198、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200、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201、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202、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205、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複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16、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217、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218、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於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20、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222、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225、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227、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232、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下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23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235、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43、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49、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7、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258、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61、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檗皮湯主之。 262、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266、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267、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26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270、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271、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272、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28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複吐利。 284、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285、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複不可下之。 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289、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293、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295、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297、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298、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299、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複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8、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311、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312、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314、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17、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324、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325、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328、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330、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331、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332、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333、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9、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341、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343、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344、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345、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347、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複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34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59、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複緊,為未解。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364、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367、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368、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369、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370、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5、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376、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377、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378、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79、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380、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複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複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382、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383、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複更發熱也。 384、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複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385、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38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388、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390、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 391、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辨陰陽易差後勞複病脈證並治 392、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393、大病差後勞複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394、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395、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396、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397、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398、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
本文档为【伤寒论背诵(繁体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