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泉蒙微信周刊第一期20140101-0105

泉蒙微信周刊第一期20140101-0105

2014-01-22 50页 pdf 1M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2268

暂无简介

举报
泉蒙微信周刊第一期20140101-0105 泉 蒙 周 刊 2014 年 第一期 (0101-0105) 1 编者按:泉蒙周刊每周选登泉蒙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文章五篇,包括被拒掉最终 没有发出的文章,并附本周全部文章目录,需要未选登文章的读者请关注微信公 共账号 quanmeng2012。 目 录 20140101 【全萌】哲学家的七种武器 【泉蒙】图书馆也能走出教改新路来 2 20140102 【泉蒙】关于《泉蒙书目》的几点说明 【全萌】香港这一年: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10 20140103 【泉蒙】儿童成长的规律 21 20140104 【泉蒙...
泉蒙微信周刊第一期20140101-0105
泉 蒙 周 刊 2014 年 第一期 (0101-0105) 1 编者按:泉蒙周刊每周选登泉蒙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文章五篇,包括被拒掉最终 没有发出的文章,并附本周全部文章目录,需要未选登文章的读者请关注微信公 共账号 quanmeng2012。 目 录 20140101 【全萌】哲学家的七种武器 【泉蒙】图书馆也能走出教改新路来 2 20140102 【泉蒙】关于《泉蒙书目》的几点说明 【全萌】香港这一年: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10 20140103 【泉蒙】儿童成长的规律 21 20140104 【泉蒙】国文学习中的字与词 【全萌】回应韩寒《太平洋的风》及一点小看法 39 【全萌】台湾外省人的六十年 20140105 【泉萌】小橙子的故事 1 52 2 【泉蒙】图书馆也能走出教改新路来 20140101 徐能英 泉蒙 (本文是作者于2011年8月在参加刘道玉教育基金会“路石计划”时所作演讲, 在本刊发表时略时改动) 为什么办图书馆? 作为一名基层小学的校长,我时常在思考:怎么样才能当好校长?又怎么调 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呢?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曾说过:“我们应该做一个职业的教育 家,掌握教育规律”。多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基层教育事业,因此深知目前的教 育体制的运行逻辑。在这个体制逻辑里,想要做点真正有利于教育本身的事情是 3 很难的,因为体制的逻辑和教育的规律往往是矛盾的。我也曾了解过,今天的中 国有很多可敬可佩的老师和志愿者们在进行各类支教或教改的实践。但老实说, 他们所怀抱的理想和他们所得到的支撑,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很多热血的老师慢 慢变得疲惫和消极,很多志愿者在燃烧完自己的道德、激情后就黯然地离开。说 句残酷的话,如果“悲情”成了老师们的宿命,如果“问心无愧”成了志愿者的 慰籍,那么这样的教育改革实践其实也是注定走不通的一条路。 因此,我们应该换条教育改革的思路,而办图书馆就是其中的思路之一。首 先,图书馆是当前教育体制并不关心的一个环节。就我多年来的了解,图书馆对 于上级领导来说,就是个门面点缀。换句话说,图书馆办得怎么样,来自体制的 压力与阻力其实非常小。其次,图书馆对老师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学校的 实践证明,只要选择了好书,只要制订了方便可行的借阅制度,图书馆就能发挥 出非常出色的效果。再次,图书馆能够对基层教育改革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 这个作用甚至比老师要好,因为它不但成本低,而且功效久远。打个不恰当 的比方,培训教师犹如培养引导学生成长的人才,建设图书馆犹如培养引导学生 成长的土壤。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土壤起到的效果要大得多。 怎么样办图书馆? 大部分基层学校的图书馆,其大体情况往往如下:一间专门的图书馆教室, 一批上级拨下来或者团委捐赠的书籍,一位兼职的图书馆管理老师。理论上说, 图书馆管理、运作的工作是很繁重的,而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要让一个本身负 有教职的老师做到真正负责,是多少有些苛求于人的。因此,在一般的小学里, 学生通常很少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图书馆往往成为一个摆设。另外,据我所 4 了解,大部分基层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的。因此,即使有些学校 的图书馆限时开放学生借书,孩子们也多半借不到几本真正的好书。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向乐于并勤于阅读,而且深知学生阅读对于我的教学工 作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我很早便 提倡学生阅读,并坚持搜集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提供给学生,比如,我经常购书 借书给学生看,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文章读物,再就是鼓励学生自己从学校图 书室借阅等等。此外,我还常通过网络或者他人推荐知道一些好书,号召家长们 为孩子购书。尽管这些做法收到了一定的功效,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孩子们 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多少还是显得有些贫瘠。 令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这种局面,从今年和泉蒙读书会的合作开始得到了 改观。从今年5月份开始,泉蒙读书会陆续向我校捐赠了数百册图书,和我们开 始合办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图书馆。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图书,质量非常高, 内容丰富,特别适合我们的学生年龄段阅读。三年级的邓老师说分发新书那天的 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孩子们都伸长了脖子,眼睛睁得大大的,领书的学生更是 欣喜若狂,孩子们看着这些书都尖叫起来,不时地说:“哇,太好了,有这么多 好书。”还有很多孩子说:“老师,这些书我们平时见都没见到过哦。”六(1)班 朱华娇说:“我长大后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向学校捐赠图书。”领到书后,学 校一些老师还在晚饭后安排时间让同学们交流。孩子们对书的渴求让我们感到欣 喜,更让我们高兴的是,这些书就是孩子们需要的“好书”。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做出非常精确的各类图书阅读反馈信息,但确 定无疑的是,这个图书馆让孩子们读到了更多的好书,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阅读 体验。这个图书馆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5 一方面,泉蒙读书会所遴选的书籍,比我们之前所搜集的书籍要优秀得多。 我们之前所推荐的阅读,无非是《格林童话》、《爱的教育》、四大名著等等,但 泉蒙读书会所捐赠的书籍,涉及各门学科,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都非常高, 所以很受孩子们欢迎。仅举几例: “从小爱科学”图书系列:国内最全的启蒙科普读物,内容涵盖多种科学现 象和原理。这套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小朋友们发现身边经常发生的物理现象, 然后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图画,来解释这些现象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寓教于乐,让孩子的好奇心变成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那些故事中的情节, 很多孩子都曾亲身经历,因此极易产生共鸣并理解透彻!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来自法国的儿童哲学启蒙书。书中所介绍的哲 学内容,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词语,所有的思考都融入在一个个小故 事里,融入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然后用孩子们熟悉的思维与语言表达出来。这 样的书最容易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难怪我们六(1)班的杨洋读了后这样说: “这套书正是教你如何控制心中的胆小和胆怯,还叫你如何变得勇敢。” 沈石溪小说系列与《西顿动物记》系列:这两套书都是与动物有关的小说, 拟人化的动物世界里,动物们的感情,动物们的生活,动物们的悲欢离合和生老 病死,都会让孩子们牵肠挂肚。这个不但能增进他们对动物知识的了解,培养他 们的动物保护意识,还能促进他们自己人格和感情的发展。六(2)班的徐凯说:“我 喜欢看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如《黑熊舞蹈家》《和乌鸦做邻居》,还有我没有看 过的《狼王梦》《斑羚飞渡》《戴银铃的长臂猿》《雪豹悲歌》等,我喜欢看这些 书是因为我喜欢这些动物可爱、可怜、可悲、可喜的样子,我多么想拥有这些书 啊!我长大后,一定要把这些书买回家拼命的读。” 6 这批图书还考虑到了不同年龄孩子阅读需求。就孩子们所写的读后感来看, 高年级学生的最爱有沈石溪小说系列、西顿动物记系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 书》、皮皮鲁童话系列、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小木屋故事系列等等;中年级学 生的最爱有图画版《昆虫记》、《森林报》、花袜子小乌鸦成长故事系列、中国优 秀图画书典藏系列、从小爱科学系列等等;低年级学生也有很多合适他们看的绘 本书籍。至于像希利尔人文启蒙系列、中国科普家名作数学系列、蔡志忠古典漫 画系列、天文类书籍等等,受欢迎程度也不过稍逊前面一筹罢了。四年级的邹国 晴同学说:“那《昆虫记》我已经看了3本了,我以前不爱看书现在变得非常爱看 书了。”六(2)班图书管理员雷昊说:“我作为图书管理员看过的书当然比较多 啦,我只看过这些书的冰山一角,我想读更多一些来满足我的欲望!” 另一方面,我们所设计的图书借阅制度,也是有利于让学生看书的。对于图 书来说,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惠者,因此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管理图书。这样 做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们对书的感情,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更让他 们能够更方便地借到自己喜欢的书。在我们这里,老师们退居其次,只是在必要 时起指导的作用。或许有人会问:“学生把这些书弄坏、弄丢了怎么办?”当然, 这个担心始终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书籍不被阅读是没有任何价 值的,而且,真正让学生学会珍惜和保护书籍的好习惯,就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去 管理图书,一如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事实证明,我们的图书馆由学 生自己管理以来,书籍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校设立一个图书馆总站,每个各设一个图书角, 各班的图书角由各班的图书管理员自己进行管理,负责班上同学借阅,各班每周 的借书时间最少有三次,周末借书带回家的书籍可以比平时更多些。学校图书馆 7 总站所起的作用无非是定期(通常为一个月)将图书收取,并马上重新调配分发 到各班图书角。很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能够在一周阅读三到五本书籍, 假以时日,其阅读量非常可观。 总之,要办好一个图书馆,其核心也就两条:足够好的书,足够方便的借阅 制度。 图书馆的影响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才刚刚上了轨道,现在就谈它的效果与影响可能为时过 早。不过很多事情现在也有了苗头,所以我们在这也不妨憧憬几句: 一、图书馆的未来是有保障的,后继是有人的。现在的农村,基本是文化荒 漠,我们所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如果能考上大学,一般来说也不会再回来。在 这样的精英人才不断流失的农村,如果出现了像图书馆这样的文化绿洲,一定能 得到孩子们的青睐。这些学生将来即使不回农村,他们对自己生命成长中的这块 绿洲,也会感念于心。 比如,发起泉蒙读书会的这些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就是出身农村,他们对农 村教育的热情与关注也是缘于对农村基层教育的痛心;再比如,我们学校很多学 生都说,长大后要把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优秀书籍捐赠给别的地区的小朋友。学生 们有了这样的心,那么图书馆将来的维系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二、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化营养大得惊人。只要书籍选得好,只要书籍能够 畅通无阻地被使用与阅读,孩子们通过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就会远远超过我 们的想象。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很多书籍不但孩子受益,而且老师 们阅读后也受益。完全可以设想,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阅读的孩子,在他初三 8 的时候,他的知识结构可能会比大部分小学老师还要强。我以前习惯推荐书籍给 学生们时先介绍一番,但学生们现在都想一睹为快,说句玩笑话,自从有了好书, 他们就不再需要我了。 三、图书馆能起到移风易俗的社会影响。经验告诉我,一个爱看书的孩子, 自然就会对低俗文化有抵制力。但农村教育最让人悲哀的地方是,当孩子们渴求 知识和精神粮食的时候,整个社会提供的却是电视、网吧、低俗读物。我们教育 最大的尴尬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但却没有好的替代品去取代它。比如说, 常常看电视是不对的,但不看电视孩子们又能干什么呢?所以说,要让一块地里 不再出现杂草,光除草是不对的,而是要种上庄稼。图书馆就是这样的一块庄稼。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学校办图书馆以来,就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图书馆与教育改革 泉蒙读书会给我们学校老师遴选了一批阅读书籍,其中有民国的老教材,也 有美国的教材,我们还编写了自己的教材。虽然我们上课教学用的是通行的教材,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各类教材进行比较与使用。而学生如果能够接触到各种教 材,他自己慢慢也是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的。 我觉得图书馆在教改中起的就是这么一个作用。它并不直接指出现行体制的 僵化与荒谬,而是用一种更务实也更灵活的方式去充实具体教学内容。在这个不 断做“加法”的过程中,从老师到学生都能够进行对比与鉴别,从而知道什么才 是好的教育。 所以我们要进行教育改革,办图书馆必然是重要的一环。从教育的薄弱环节 入手,这是“避实就虚”;让最需要看书的学生去管理图书,这是“因势利导”; 9 从批评官方教材到增加各类其他优秀教材,这是“兼容并包”。有了这几点,移 风易俗并不难,中国的教育改革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系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小学校长) 本文选在《泉蒙》第一期,2011年12月出刊 10 【全萌】香港这一年: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20140102 张洁平 泉蒙 一个淡出很久的词在2013年重新回到香港人的视线:移民。 香港保安局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有约3900名香港居民移居海外,较去 年同期增长8.3%。这个人数虽然比不上香港历史上几次移民潮的规模(67暴动 之后、中英谈判期间、1989之后、1997之前),但却是回归16年以来的最大升 幅。中介公司也重开了97之后很少见的周末移民讲座,以应对来势汹汹的移民 咨询热潮。 11 但是这一年,没有疫病,没有金融危机,甚至也没有巨大的政治变动。 离开,好似也没什么突如其来的戏剧性因素。 “楼价太高”、“小孩抢名校 太辛苦”、“生活压力大”、“年轻人没有条件创业”……林林总总,不外乎平淡的 切肤之痛。很多人说是“香港的政治环境令人厌弃”:争吵──无解,抗议──无 解,危机──无解,人们越来越不耐烦,街头激烈,政治空转,深层次、结构性 的社会矛盾看不到解决的希望,于是用脚投票。他们卖了楼,卖了车;或者一无 所有的,就这么走了。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健民说:“这种谈论移民的趋势,已经十几 年二十几年没听过了,体制内的朋友私下会说,这么多年没想过移民,现在也要 想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经济数据依旧向好,并没有重大政治 变故发生的情况下,用脚投票的沉默选择显示社会管治危机正趋向临界点。 这弥漫社会的消极气氛,在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三项调查数字中,量化 地呈现出来: 2013年11月26日,特首梁振英的最新民意支持度调查出炉,100分是满分, 梁的得分是40.6。这是他自去年上任以来的最低点。这个分数远低于前任特首曾 荫权的支持度,并直逼首任特首董建华的最低支持度40.4分──董的最低分出现 在2003年4月,就在这之后3个月,2003年7月1日,香港爆发了回归以来最大规 模的抗争行动,50万人顶着烈日上街,要求董建华下台,抗议基本法23条立法, 12 给回归后的香港划下第一个历史拐点。 港大调查还显示,香港人对香港政治社会状况的满意度,从1997年上半年 调查的45.3%,下滑至2013年上半年的13.4%。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净值(有 信心减去没信心),也从1997年下半年的45.3%,跌至2013年下半年的15.2%。 而在一项关于香港人身份认同问题的调查中,2013年上半年,只有34.9% 的香港人认同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包括“中国人”和“香港的中国人”); 这个数字甚至低于97回归时的37.8%。其中,只有14.6%的年轻人(18岁到29 岁)认同自己是“广义中国人”,比1997年的31.2%低了一倍还不止。 这些数字直观地反映:特首不被多数市民信任,特区政府施政令多数人不满; 港人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度减低,对北京插手香港事务的焦虑日渐升高;主权回归 16年,对中国的身份认同竟低于回归前──人心没有回归,反而被越推越远。 回归之后的香港并非总是如此。回归初期、特首曾荫权的首个任期,都是民 调指数相当积极的时候,而对中国身份的认同感,更是随着内地时局变化、政治 文明度的表现有鲜明的对照反应。比如2008年,在四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的双重 感染下,港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艾未未、李旺阳、 刘晓波等人权受到侵害的事件发生后,这个认同度又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 2013年发生了什么,令香港社会陷入如此躁动而无力的低迷状态? 13 丑闻政治 香港一向以公务员队伍的清明廉洁著称于世。然而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政坛 丑闻曝光之多、之深,却是十数年来罕见,一再挑战港人将“廉政”作为核心价 值的心理底线。 时任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梦熊在年初向媒体爆料,称梁振英竞选特首时联 手著名媒体操纵民意,并不惜以“污点证人”之姿声称梁振英与他有利益输送的 口头却未兑现,引发舆论大哗。刘梦熊后被揭露其爆料之时正在被廉政公署 调查,被疑有报复动机。连续数周的媒体密集跟进令人看到高层政坛被撕开的一 角,读者大呼荒谬:这就是小圈子选举的真相! 4月,审计署报告揭发前任廉政公署专员汤显明在任期间,廉署以“分拆账 单”及改作“宣传费用”入账手法,支持2010年11月初以及12月初的两场“超 标”晚宴,宴请中国内地官员代表团,走捷径绕过申领酬酢开支规管指引。这个 被内地网民调侃为“不就是请客多花了一点钱嘛”的行为,却给廉政公署近40 年来的清誉蒙上污点,震惊全城。 港府立即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11月27日,香港立法会发表调查报告,认 为廉署行为失当,“痛斥”汤显明不廉不洁,有议员更批评汤显明“厚颜无耻”。 旅居北京的香港作家陈冠中在7月香港书展的公开演讲中特别提到了廉政公 14 署丑闻。他说:“我周围的同龄人都觉得特别惊讶,在香港,在我们成长的年代, 好像‘廉政’已经是不用再强调的概念了,大多数人根本不想再做贪污腐败的事, 不想把钱给贪污腐败的人,也不想贪人家给的便宜。……这种行为让我觉得不可 思议,尤其是廉政做了这么多年,这么有成效,怎么一下子就突然变了?自律没 有了。原来,这些东西是这么容易掉回头去的。” 丑闻接二连三。梁振英幕僚、前任香港发展局局长麦齐光上任仅12天,即 被曝出涉嫌20多年前骗取公务员租金津贴,后辞去局长及行政会议成员职务。 “在过去十多年,香港政局似乎从没有这么乱过,”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感叹。 在年尾,一场围绕电视遥控器的风波更把今年针对梁振英政府的民怨燃至最 高点。香港长年以来只有 TVB 和 ATV 两间免费电视台,港府增加免费电视牌照 的决议酝酿多年,2013年10月宣布结果,却没有发牌给筹备造势最大、观众呼 声也最高的“香港电视”,而是发给两家名不见经传的电视台。 “香港电视”及 几大媒体质疑行政会议黑箱作业,引发了10月20日全港12万市民游行,抗议黑 箱作业,要求政府“交待发牌准则”、“反对媒体垄断”。争议至今仍未平息,特 首梁振英的民望更进一步跌至他上任以来的谷底。 贫富悬殊和工人运动 9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公布香港“贫穷线”。贫穷线定为家庭入息中 位数的50%。根据2012年底数字估算,香港共有131万贫穷人口,贫穷率为 15 19.6%。尽管香港自70年代以来的基尼系数一直都高于国际警戒线的0.4,显示 香港有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但在80年代实施公共与福利政策颇见成效之后这 么多年,贫穷人口比例仍接近二成,这个数字令人震惊。 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显示,在2001年,最贫穷家庭与最富裕家庭的收入差距 是27倍,而10年后,2011年,他们之间的差距拉大到了42倍。在过去十年,香 港经济总体向好,人均GDP 上升了47.6%,但贫穷家庭却没有因此受惠。他们 的收入越来越少,生活越见吃力。当“地产霸权”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基层力量 也成为近年来香港的社运生力军。 2013年初爆发了香港二战之后历时最久的工人运动。 3月28日开始,数百 名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外判工人要求加薪20%,并宣布将持续罢工直至诉求达成。 他们在码头长期扎营,行动第三天,便有不同的团体组织,成立了“各界支援码 头罢工后援会”。音乐人为码头工人唱歌,文化人编写码头工人报《大众码经》, 法律界义工帮助集体谈判。更值得关注的是左翼学运与工运在这次码头工人罢工 事件中形成的合力:在抗争现场,除了工人,最常见的就是青年学生的身影。明 确支持工人的学联和青年组织“左翼21”的口号是:“学生就是工人”。 长达40天的罢工以资方同意加薪9.8%、码头工人让步结束。但“学生”+ “工人”反抗“李嘉诚”+“地产霸权”的社运新趋势,似乎才刚刚开始。 中港矛盾 16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陈韬文在分析近年来香港人对“中国人”身 份认同的下跌时认为,影响认同度的,除了中国大陆政治文明度的表现之外,还 有一个新因素:资源争夺。内地孕妇来香港生孩子、妈妈来买奶粉、跨境学童上 学、大学与职场中的内地生竞争者、地产市场中的内地豪客……香港本地社会面 临的资源争夺在近年愈发突显,加剧了近几年的中港矛盾。 父母均非香港居民,但只要孩子在香港出生,即享有香港永久性居留权。香 港这一法律判例自从2001年由“庄丰源案”成立,便吸引了不少内地妈妈到香 港产子。然而在政府未作合理评估及政策配套的情况下,从婴儿在医院降生到吃 奶出行、幼稚园入学,“双非”孩童在各个环节挤占本地有限资源的现象引发了 极大争议。 2013年国庆假期香港靠近深圳的新界区一些幼稚园外,近千名家长 通宵排队为子女报名的阵仗,再次引发了本地家长的怨气。 面对社会不满及排外情绪,大陆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高调发文回应, 称香港出生率低,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新香港人”作为补充人口;文章并引述政 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的言论,认为新来港人士的学历在过去10年整体有所上升, 有14%是大专或以上学历,他们大部分是自食其力,不依赖社会援助。 然而官方媒体对“新香港人”的主动定义及支持,并未面对港府政策失当的 根源,其“家长式”的说教口吻,反而引发了香港本地舆论的反弹。有内地在港 毕业生组织的“新香港人”讨论会被指责为“洗脑”,还有言论认为“新香港人” 并不单是民间自由流动的结果,还包括有政治目的的“人口置换” 。港人对中 17 央插手香港事务,或者北京意识主导香港决策的担忧和焦虑可见一斑。 普选亮剑 2013年12月4日,香港政府宣布启动为期5个月的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政 改咨询,征询公众意见,包括届时的提名委员会、选民基础等。在政府主页上公 布的《2017年行政长官及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咨询文件》,文件的名字叫做 “有商有量,实现普选”。这“有商有量”四个字,侧面呈现了2013年关于香港 政治民主化改革已几近撕裂无法弥合的争议。 香港自回归以来,根据基本法的规定,行政长官的产生一直是经由选举委员 会委员提名候选,再由选举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并报中央政府任命。 选举委员会按照功能界别划分,规模由1996年的400人循序渐进增至2002年的 800人、及2012年的1200人,一直被诟病为“小圈子”选举。 研究选举政治的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马岳认为,以功能组别为 基础的“小圈子”选举设置,直接扶持了香港的工商界力量,削弱基层声音,并 弱化了立法会作用,本意是加强特首对香港施政的控制力,但反而大大减低了特 首的认受性及支持度,令政府管治频现危机,长期来看,更令香港的产业结构失 衡,助长地产霸权。 基本法附件一中规定,这种选举委员会产生的办法适用于1997年到2007年 的十年。 “此后如要改变选举办法,由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行 政长官同意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18 因此自2003年开始,香港民间社会就一直在为争取2007年普选行政长官努 力,但04年全国人大对基本法释法,否决了07年普选的可能;07年全国人大常 委会又再次宣布,2012年普选行政长官亦无可能,“201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 五任行政长官的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 漫长的等待让民主派人士与北京之间的信任度降至低点,而人大07年决定 中,含糊其辞的说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实行普选产生的办法时, 须组成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可参照选举委员会的现行规 定组成。”——更引发了猜疑。以功能组别为基础的选举委员会的现行组成方式 被民主派公认为不具有代表性,且伤害香港民主根本,但人大决定中“可参照” 这个暧昧说法,令民主派人士担心提名委员会可能成为一个不公平的预筛选机 制,“北京不喜欢的人无法进入选举程序”,会否真的存在这样的筛选?若果真如 此,普选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是香港民间普遍的焦虑。 学者马岳说,如果此次讨论2017年普选的设置,真的设置了有政治针对性 的准入门槛,而不是符合国际的真普选,那他悲观预测香港未来只能是“未 来十年,街头见”。 在这种情势下出现的“占领中环”运动,也给2013年留下了必然要记录的 一笔。这是一个事先声张的“公民抗命”违法行动,它的诉求是争取“真普选”, 还未发生便搅动起全城舆论风暴。 19 早在1月16日,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在《信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 写道:香港民间要争取迟迟不来的普选,且要确保争来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真 普选”,而不是设立特殊筛选门槛的“假普选”,那么,“公民抗命是最具杀伤力 的武器”。 戴耀廷说自己会身体力行,亦号召有志者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公民抗命的手段 ──“占领中环”。该手段非法,所以如果被捕,行动者不抗辩,甘愿坐牢。 这种以自我牺牲唤起民间觉醒的激进抗争方式还从未在香港出现过,首次便 是由法学教授提出,无疑在舆论场投下一枚深水炸弹。戴耀廷认为,香港自1997 年以来迟迟不能完成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是导致今天香港管治危机、发展失衡的 根源之一,香港人应该为民主付出更多,“不能再等”。 之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健民、牧师朱耀明加入,和戴耀廷一 起成为“占领中环”的三名发起人。然而“占中”并不是明天就发生,甚至不知 道会不会发生。戴耀廷说,“可以这样说,发起‘占中’的目的是为了最后不需 要占领中环。”他的意思是,如果可以凝聚起足够的压力与民意,逼迫特区政府、 立法会及中央最终推出一份符合国际标准的普选,那“占中”就不必要真的 发生;因此,“占中”的重点在于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件事、投入讨论这件事, 思考香港究竟要什么样的民主与未来。 20 “公民启蒙与协商是我们更大的目的,占领并非目的,而是最终万不得已的 选择。”为此,他们在“占中”的实际行动前设置了诸多活动议程:签署誓约、 商讨日、公民授权,等等。在预计可能的占领时间(2014年)到来前整整一年, 各种普选方案已经开始在社会上讨论,并激起讨论。本地亲建制媒体亦高密度、 高强度地批判占领中环,激化争议,客观上也搅动起全城对普选议题的思考和关 注。 2013年在姗姗来迟的政改咨询启动中画下句点。 5个月后,会有什么样的 普选方案出炉,民意是否认可?是否符合“真普选”的标准?立法会能否以三分 之二票数通过?中央能否批准?“占中”会不会发生?回归以来,关乎香港未来 的最大悬念将会在2014年揭开,而2013年,箭在弦上,弓已拉满。 21 【泉蒙】儿童成长的规律 20140103 鲁道夫·史代纳著 卢安克译 泉蒙 22 按:在茨威格眼里,人智学(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是这样一个 形象:“他那双眼睛好象蕴藏着催眠力,我听他讲话似乎不盯着他看注意力更集中, 因为他那副精神矍铄但却像苦行僧似的瘦长面孔甚至会使妇女们着迷。” “我甚至这样想:人智学之所以有诱惑力,主要不在于这种学说的思想,而在 于鲁道夫•史代纳这个富有魅力的人物。……我从他的富有想象同时又十分深奥的 学问中认识到:真正的渊博知识不是像我们上中学时所想象的那样,依靠泛泛地读 书和讨论就能获得。而是要通过常年累月的刻苦钻研。” 100年以后,人智学的一个虔诚信徒卢安克,在中国作为山区小学志愿老师 而闻名全国。很多人敬佩他的事迹,解囊捐赠;还有很多人前往卢安克所在学校, 要做他的小伙伴;甚至还有好些女士想要嫁给他……而这一切仅仅是给卢安克带 来了困扰。卢安克有他的个人魅力,但更重要的是他翻译介绍史代纳的人智学研 究,并知行合一地钻研。所以诸君与其做卢安克的粉丝,不如多读读史代纳的文 章吧。 ------------------------------------------------------------------------------- 幼儿时期的教育 孩子出生后,躯体要受环境的影响。 胎儿本来是得到母体的遮掩保护的, 出生前依靠脐带从母体得到养分,出生后由母体外部的世界供给能量。直到换牙 时(7岁),人体有一种对自己的、跟另外阶段不同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形成知觉 器官的结构,并得到具体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尽管这个时期之后还要生长,可是 以后的生长主要是根据知觉器官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基础发生的。如果现在形成的 形态很合适,以后身体生长的形态也是合适的;如果现在塑造身体的构成力不合 适,以后会长成残疾人,以后的生长也改正不了现在留下的缺陷。孩子出生之前, 23 大自然给小孩安排了母体这个合适的物质环境;同样,孩子出生以后,教育者也 应该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在时期的小孩起到合适的作 用,帮他把自己的物质的知觉器官造成合适的形态。 教养幼儿有两个秘诀:模仿和样板。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最会模 仿的动物。模仿对于1—6岁的孩子特别重要,孩子模仿物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 通过模仿,孩子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形成了今后不再改变的合适形状。孩子通过 模仿造成他借助遗传得到的躯体,发展他在换牙时产生出来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力 (也可以说:构造生命的力量获得个人独立的状态)。物质方面的环境包括很多, 不仅包括孩子身边物质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孩子所能看到的过程和环境能对孩子 的精神起作用的方方面面,还包括孩子身边的人所有有道德的和没有道德的活 动,所有能看到的有道理和没有道理的活动。 用语言来教育孩子懂得道德和道理,这时对孩子来说还不能起作用。只有父 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做有道德的事情,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由于模仿 能进入一种动作习惯,而这又影响到造成身体结构的过程。教导对小孩的躯体没 有塑造和构成作用,对正在形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才有作用。可是构造生命的力 量在换牙之前还被自然遮掩保护着。1—6岁的小孩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发展想象、 习惯和记忆力等等,一定要是没有受外来影响而是自己发展出来的,就像孩子的 眼睛和耳朵在母体里面没有受光的影响而发展一样。 Jean Paul 写的书《Levana oder Erziehlehre》写的很对:一个周游世界的 人,在他刚生出来的几年内学到的东西,比他在旅行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小 孩所学到的东西不是从受教导中学会的,而是通过模仿学会的。孩子物质的知觉 能力是受物质环境影响形成的。物质环境给孩子的眼睛合适的颜色和光,孩子的 24 眼睛就会健康发展。同样,只要孩子身边的环境有道德的榜样,他的头脑和血管 就会形成健康的道德的物质基础。7岁以前的小孩,如果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只 是没有道德的活动,他的头脑也将形成适合做不道德的事情的形态。 适当的劳动能使肌肉发达起来。同样,给孩子一个合适环境的印象,头脑和 其他身体的知觉能力也能形成合适的方向。举一个例子:给孩子做一个娃娃玩具。 可以用一张纸的边缘做成手和脚,打一个结做成头,用墨水画出眼睛和嘴巴;也 可以买一个有真头发的很真实的漂亮娃娃玩具。比较两种娃娃,当然纸做的娃娃 很丑陋而且能破坏美丽感觉。可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看到纸做的娃娃 时,不得不发挥想象力把娃娃想象成真人。这种想象工作对头脑的形态有形成和 塑造的作用。这样,孩子的头脑就象肌肉一样做了合适的工作而发达起来。如果 小孩得到的是很形象的漂亮娃娃,他的头脑就不需要做发挥想象力的工作,这样 头脑就发达不起来,只能渐渐萎缩…… 如果人们能象精神科学研究家一样看到孩子头脑的形成,那么他们选给孩子 的玩具,肯定是能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能促进头脑发育的玩具。象电动玩具一样 的那种复杂玩具,抑制了孩子的头脑发育。能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玩具,是那种 能灵活发挥孩子想象力并且需要孩子动手建造的玩具。这种好玩具会在孩子物质 方面的知觉器官里面发挥出一种活动力,而且通过这种活动使知觉器官形成合适 的形态。我们现代社会很少能造出好玩具。 当然在这里还不能写得很具体,可是根据精神科学,将来还可以找到很多具 体的方法。因为精神科学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有活力的事实,能够给人们实际 的观念。 这里要提几个例子,不同性格的孩子比如兴奋好动型的孩子和冷淡不好动的 25 孩子需要起不同作用的环境。对环境要考虑到:环境的色彩、衣服的颜色等等。 如果不是根据精神科学来考虑,常常会起不好的作用。因为物质方面的思想常常 是恰好相反的。例如紧张的孩子需要红、黄的环境,不想动的孩子需要蓝、绿的 环境。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里会发出互补的颜色:在红色的环境里身体里面起的 是绿色,在蓝色的环境里起的是红色和黄色。如果长时间一直看红色的面积,然 后看白色,眼睛的感觉是绿色,就可以想象这样的反应。(这只是对于1到6岁的 小孩说的,过了8岁,心理就没有这样的反应)这种互补色是孩子物质方面的知 觉器官发出的,而且知觉器官通过发出这种颜色的工作能形成他们需要的结构。 如果紧张的孩子的环境有红,他身内会发出绿,而且发出绿的工作使他安静的作 用,使物质知觉器官得到安静。 对1到6岁的小孩最重要的是身体能得到一种应该接受什么的感觉,这种感 觉是通过发挥欲望做到的。可以说,健康的欲望对身体是有利的。发展躯体的这 个阶段特别要注意健康的欲望和高兴享受的是什么。高兴和兴趣是合适的能把物 质知觉器官的形状激发出来的力量。如果不让孩子与合适物质环境接触的话,就 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对吃的本能方面。如果给孩子吃不利于健康的东西太多, 孩子就会失掉自然的饮食本能。给孩子的饮食安排合适的食谱,能保留孩子的自 然的饮食本能,甚至小孩还会根据他自然的选择饮食的本能,要求他身体所需要 的饮食。根据精神科学可以找到所有教育需要的方法,包括吃的等等。精神科学 对生命来说是很实际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只是一部分研究人类精神的人走 上歧路,以为精神科学是可以脱离现实的理论。 (可塑造物质方面的知觉器官的力量来自孩子对他环境的愉悦,也来自教养 孩子的人快乐的表情和真正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因为该爱才去爱。能充满孩子环 26 境的爱能够孵化物质知觉器官的形状结构。) 如果孩子在爱的气氛中能模仿他身边的好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如鱼得水。特 别要重视在孩子身边环境中避免发生不让孩子模仿的活动,如果教养孩子的人在 孩子身边干了某一些事情,然后对孩子说:你们不能学习我干的这些事情。这是 很不实际的。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孩子多么会追求模仿的办法。孩子能理解 写字的意思之前,已经要很自然地把它们抄下来。而且孩子先把字抄下来,几年 之后才理解字的意思,这是一种好办法。因为模仿的活动是属于发展躯体的阶段, 字的意义是激发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可是要在7岁起没有自然遮掩才对构造生命 的力量起作用。7岁以前孩子所有说话的学习要靠模仿,通过听大人说话来学说 话最合适,所有规定和人为的教训对这个阶段的小孩不会有好作用。 这时候,比如教孩子唱歌最重要的是好的歌曲给孩子的感官既有节奏又有美 好印象,好的声音比歌曲的意思更重要。一种活动对于小孩的耳朵和眼睛越爽快 越好,不要以为跟着音乐节奏跳舞的活动,对于孩子形成知觉器官的力量没有用。 儿童时期的教育 7到13岁的小孩根据天性发展的本质要改造他从父母遗传得到的构造生命 的力量,要把它改成有个人特点的。 换牙的时候,孩子要丢掉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的自然遮掩保护,从这时开始, 我们从外界来故意引导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做法才起作用。那么,现在我们要搞清 楚什么对构造生命的力量才能起作用。构造生命的力量做改造和生长的过程,也 是发展习惯、良心、个性、气质、记忆力和脾气的过程。怎么对这些起作用?就 是让小孩发挥的形象、象征、例子和被引导的想象力。过去给孩子物质方面的榜 27 样能让他模仿,现在要给孩子一种能给他意义的环境,给孩子一种能追求的价值 观念,给孩子一种意义的形象和比喻。这对于7到13岁的孩子最合适。如果被引 导的想象力能接受他身边鲜活人的或者精神上的形象和比喻的根据,让孩子找到 一些规律把他们变成生活方面的观念,构造生命的力量就能发挥它的力量。抽象 的概念不适合引导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形成,不是感观直观而是精神直观才适合对 它起作用。精神方面的观念在这时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所以最重要的,是孩子 在教育者中发现具有一定素质及个性的人,通过这个人的观念启发得到聪明才智 和道德观念。 现在不是以前(1到6岁)那样以模仿和榜样作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而是 遵循和威信。不是通过压力,而是通过直接的精神观念。通过精神观念,孩子才 能造成良心、习惯、爱好和协调脾气,然后据此观察认识世界。美丽的诗句“每 个人都要找到并且学习自己崇拜的偶像”,这句诗对于7—13岁的孩子特别的重 要,通过威望使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很好的发展。在7到13岁时,如果孩子不 能完全去敬仰佩服某个人,那么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心里的痛苦。 如果缺少敬仰,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活力就会枯萎。可以看一个对于孩子心理起作 用的例子:一个8岁的小孩,从我们这里听到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孩子每次听 到那个人的事情就会又敬畏又害羞,终于有一天准备要见到那个人就会感到颤抖 和敬畏。通过这种经历得到的美好感觉给这个小孩留下永远存在的感受。如果孩 子不仅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很自然地敬仰教养他的人,而且都能保留这种崇敬的 情感的话,孩子就能很幸运地面对未来。 孩子在精神上能接受的智慧、聪明和道德都具有活力的权威。历史和故事的 人物形象必须引导孩子的良心和精神方向。抽象的道德基础,在性成熟(构造生 28 命的力量成为了个人的东西)时,才能真正地起作用,特别注意要把历史课当作 有这种教育作用的课。7岁以前,给小孩讲的故事主要给他一种趣味、舒畅和高 兴,现在通过故事要能给孩子一种在精神上能追求的生活形象,通过故事把孩子 的不良习惯改掉。依靠提醒,改不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爱好,只有用故事上某种 人的真实形象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了解一种爱好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才能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和爱好。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的 不是抽象的想象,而是直观的生动精神形象。可是也不能随便运用这种方法,如 果不注意把握分寸,会引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讲故事时,老师一定要领会故事 里的精神形象,通过恰当的方法、表情和语调表达出真正的精神形象,不要随便 用书本来代替自己要说的故事。 精神形象和象征的想象,在另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7到13岁的孩子认识 到大自然规律和生存的规律,不能通过逻辑说明学会,而只能通过代表意义的标 记接受到。这些的在精神上存在的联系通过比喻能让孩子感觉到生存的规律。不 要通过逻辑说明来教育孩子,可以用名人一句话“能吸收的都只是比喻”来引导 教育。生活的道理要通过作出比喻来接受。逻辑上能理解生活道理之前,通过比 喻使孩子在精神上接受,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下边的例子能说明这回事: 比如给孩子讲精神在人体死之后还存在,怎么说明精神是如何离开身体的 呢?可以通过蝴蝶从蛹里出来的情况做一个比喻,来说明精神象蝴蝶一样离开死 的身体。没有接受过这种形象的人,不会通过智力理解这种精神上的事实。通过 这种比喻,不仅对孩子的智力起作用,而且对于他跟精神联系的感觉起作用,因 为这样学到的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范围留下印象。一个接受过这种比喻的小 孩,将来遇到这方面的说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甚至,如果小孩不是先利用感 29 情(通过比喻感觉到)接触生存道理的话,对于他的将来是有害的。因此教育者 需要知道世界所有规律的比喻。 比如跟孩子研究植物的时候可以让他通过植物直觉到他离不开的宇宙。如果 我们吃鸡或者吃根据科技学造出的另外一种有同样营养的动物,我们嘴巴分得很 清楚两种肉对我们不同的享受。一样的,宇宙不同范围对我们生命也起普通科技 学分不出的不同作用。如果我们让孩子通过研究植物象吃肉一样直觉到我们跟宇 宙的联系,这样把他们的精神扩大,小孩就很自然的得到学习上的兴趣。孩子要 用人不同范围,包括感觉和全身体经过活动去学习。感觉和身体活动(根据学习 内容的活动)能给孩子一种健康的好奇感,能帮助孩子管理他学的知识,把它变 成真事。如果只用智力来教给抽象的理想,这个理想就进入不了包括所有范围的 实际生活,使学到的知识被孩子用不上。 可见,精神科学对于实际生活多么有用。如果一个人只是从物质和逻辑方面 去想象,找出一些比喻来给孩子听,他能给孩子的印象就很少。原因就是因为他 是在利用逻辑思维来想出比喻。这种为了适应孩子特点而发明的比喻,不能让孩 子感觉到真理的事实。因为一个人利用形象对孩子说什么,起作用的不只是说的 或者给他看的,还有从说话的人精神上洋溢并传到孩子的心里去的东西。如果说 话的人没有热情相信自己说的比喻(的感情),他不会留给孩子什么印象。为了 能真正起作用,要自己相信说的比喻有事实上的道理。 只有教育者有了精神科学的思想,而且把比喻从这种思想中提炼出来,才能 相信它。真正的精神研究家,很容易找到前面提到的比喻,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事 实。对他来说,蝴蝶离开蛹,就是在低级阶段说明本质上在高级阶段同样的道理: 精神离开身体。他对此深信不疑,这种相信通过神秘的感应就传到小孩的心里去, 30 使孩子没有怀疑。这样,教育者和小孩就把自己的生命活力直接互相交流,互相 感染。可是为了这些,教育者的话和所有的做法都需要从精神科学研究的泉源和 真正精神科学的思想得到感情。这样,教育就能进入美好的未来。 如果教育从精神科学得到富有成果的教育方法、得到一种能了解一切的动 力,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许多模糊的方法。精神科学对于所有存在的道理都有合适 的比喻,都有从实际情况的本质得到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人为塑造的,而是世 界形成所依赖的形象,是造成一切的基础。所以精神科学应该是教育的真实形象 的基础。 7到13岁是孩子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种精神才能是记忆力。记忆 力的发展依赖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改造,因为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的结果是构造生 命的力量变成了个人自己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记忆力 的发展。如果这个时候不重视发展记忆力,记忆力永远达不到本来可以达到的发 展程度,以后也改正不了现在留下的缺陷。 物质和智力的思想会犯很多错误。被这种思想影响的教育,很容易产生一些 通过记忆力学习方面的偏见。有这种思想的人很严肃的对待关于记忆力学习的问 题,他们想出很多巧妙的办法来说明:不需要让孩子记太多他们还没有理解的东 西。这种说法对于成年人是正确的,成年人只要学会找到知识的方法,但是7到 13岁时期是能练习记忆力的时期。理解到底是什么回事?持物质和智力思想的 人比较容易认为,除了抽象的说明以外没有更好的可以深入了解生存规律的方 法。这种思想很难承认,除了智力以外还必需利用其他的精神力,才能理解。抽 象说明只是理解一切道理的一种手段。只有物质主义者才以为没有其他手段(事 31 实上,一件事情,不只可以通过智力来理解,也能利用感觉、感情和性格来理解)。 当然,有很多人以为自己不是物质主义者,可是他们只承认智力理解的方法。甚 至有人自己认为有理想主义的或者有精神主义的世界观念,可是他们还是用物质 方面的兴趣来看精神主义。因为智力就只能是了解物质的精神手段。 为了能更深入地说明“理解”的基础,需要看前面提过的 Jean Paul 写的书, 这本书包含有很多对于教育的宝贵观念。可惜,这本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 其实,对于教育,这本书比人们所重视的书更重要。看下面这段话: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怕说明不清楚。你们的表情和声调,还有孩子的追求 和能了解的欲望能表达一半,另一半让时间去表达。表情对于孩子来说,象中国 人的声调是组成语言的一半一样。我们要注意,孩子就象学外语的人一样,先听 得懂后才能说——依靠时间和周围事物的作用。一个5岁的小孩,虽然听得懂‘可 是、虽然、不过、尽管’,可是要说明这些词的意思,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说明 一个‘虽然’,就需要几乎达到哲学家的水平。既然8岁的小孩能让3岁的小孩理 解他话的意思,为什么大人为了适应3岁的小孩而只要说小孩自己能说出来的语 言?大人对小孩说话的水平应该比孩子的年龄水平先进几岁(哲学家给我们写的 书,水平比我们先进几百年)。跟1岁的小孩要说2岁的话,跟2岁的小孩说6岁的 话,因为孩子的长大年龄和孩子学习的速度成反比例。 “教育者容易以为孩子学的东西全部是他教的,可是孩子要学的一半,他已 经有了,这就是精神的部分,比如道德和形而上学的思维内容。在孩子的心里已 经完全存在的东西,我们只需要用物质上的比喻来激发它们,而不是重新教育。 我们跟孩子说话需要快乐和自信,相反,我们从孩子也学到快乐和自信。我们利 用语言教育孩子,也能根据孩子的语言理解到一些事情,孩子很勇敢地造出一些 32 新词,比如4岁的孩子说……” 虽然上面那本书说的是在语言方面的智力能理解之前的了解。可是不同方面 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孩子的精神结构也在接受语言的结构,不一定需要在逻辑上 理解语言规律。同样,孩子为了培养记忆力,要学会一些几年之后才会利用智力 去理解的东西。甚至,前边通过记忆力接受的东西,以后更加容易能利用说明来 了解。一样的道理,学会了一种语言以后更容易理解这个语言的规律。认为“背 一些还不能理解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只是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比如小孩只 需要利用手指从几个简单例子学到最基本乘法的规律,然后就背乘法口诀。这种 做法就是根据形成少年儿童(7到13)的天性去做的。如果在孩子发展记忆力的 时候利用智力太多的话,就会破坏孩子的天性学习方法。 智力是一种14岁的时候才独立产生的精神力,还没有到性成熟的时候,还 不需要智力起作用。性成熟之前孩子要通过记忆力获得人类已经得到过的文明财 富,以后在14岁时再利用说明深入了解他所背过的东西。那时候,他不仅要记 住性成熟时候了解的东西,而且也要了解他以前接受和背过的东西,象小孩先听 后了解一样。 所有方面都应该这样:学历史,应该首先记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然后利用 说明来理解;学地理,首先记下地理内容,然后才理解地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 说:所有清楚的理解,是从背过的内容中得到的。一个人在他理解之前,具有的 知识越多越好……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对于孩子的7到13岁时期,以后不一定适用。 过了14岁以后,也许合适的学习过程刚好相反。当然那个时候学习方法还离不 开学生的精神状态。总之,在孩子7到13岁的时候,不要利用孩子太多的智力来 说明,避免削弱孩子的精神力。 33 课题中过分重视感官的观念,是物质主义者通常犯的错误。这个时期(7到 13 岁)的孩子,所有观念都要经过精神的范围。例如,说明植物本质通过感官 观念来看种子、花等等,也要把植物当成精神范围的对象。一粒种子不只包括我 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还包括植物隐藏的所有将来形态,这是要有感觉想象力和性 情才能理解到的真实形象。如果孩子要感觉到这些,他们对生命规律会有一种直 觉。不能说这样的做法影响了感官观念,其实相反,如果不超越感官观念,就得 不到真正的事实情况,因为完全的事实是由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构成。如果 利用所有的精神才能,这并不是说可以排斥做认真的感官研究。 如果人们象精神科学研究家一样能看到,只利用感官观念的课题使孩子的身 体和精神力多么萎缩,人们就不这么想保留现在的教育方法。孩子只看到矿物、 植物、动物的物理作用,直觉不到精神规律的比喻,那有什么用呢!很难爱护自 己的环境。精神科学研究家很了解,这里的内容因为不符合物质主义的思想,肯 定用不上,可是他也知道真正实用的教育不可能是从物质主义想到的。虽然物质 主义看起来很实用,可是在要理解生活的真实形象如何给孩子生活能力的时候, 它是不实用的。对事实来说,物质主义的思想是异想天开;同时,对于物质主义 的思想来说,真正的精神科学研究看起来也只能象异想天开的。从生活诞生的精 神科学的基础,肯定还要经过很多阻碍,才能进入教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现 在很多人对精神科学的事实还是不习惯的。可是,如果精神科学的基础真的是事 实的话,它肯定将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教育者意识到不同教育方法对于孩子起什么作用,他才能找出对于某种 情况的合适的做法。具
/
本文档为【泉蒙微信周刊第一期20140101-010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