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乘起信论直解 憨山

大乘起信论直解 憨山

2009-12-31 50页 pdf 408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0894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乘起信论直解 憨山 大乘起信论直解 马鸣菩萨造论 真谛三藏释论 唐法藏造疏 明德清直解 《憨山大师》 刻起信论直解辞 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下 刻起信论直解辞 起信论者,乃马吓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 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 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 钥、禅宗司南也!以文约义博,幽深窈渺,难以致诘;贤首旧疏科最为精详,加以 记文瀚,学者望...
大乘起信论直解 憨山
大乘起信论直解 马鸣菩萨造论 真谛三藏释论 唐法藏造疏 明德清直解 《憨山大师》 刻起信论直解辞 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下 刻起信论直解辞 起信论者,乃马吓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 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 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 钥、禅宗司南也!以文约义博,幽深窈渺,难以致诘;贤首旧疏科最为精详,加以 记文瀚,学者望洋杳莫可究。予尝就本疏少删其繁,目为疏略,业以刻双径,率多 尊崇;顷念法门寥落、讲席荒凉,初学之士既无师匠可凭,己眼不明,非仗此论以 入大乘正信,将恐久而无闻焉!山居禅悦之暇,因祖旧章率意直注本文,贵在一 贯,不假旁引技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视白黑,足有便于初学,非敢 闻于大方也;门人超逸久依在座,深讨论义似得其旨,今携草归粤,志欲刻之以为 法施。予谓无佛法地,后学有志参究大法者,又当以瓦注也!若夫得意遗言,直入 唯心现量,是在当人智眼! 时泰昌改元岁在庚申仲冬朔 匡山逸叟憨山释德清述 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华严七祖以马鸣为初祖,然此论中未及圆融之旨,何以称耶?向未有知其者, 后学竟茫然莫辩,故了不加意,使古人建立宗旨 无以畅明于世也!故今略示其 要,令知所宗。 华严圆宗以一真法界统四法界,依四法界立十玄门,惟四界十玄皆由六相立, 是则六相以成圆融无碍之宗也!此论总明六相,则包括四界十玄理趣无遗;以六相 为圆融之统,是则此论摄法界而无尽矣!故首标一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也!且此论宗百部大乘所造,然百部大乘乃化佛建立即实之权,今此论总摄权乘归 于一实,要显即权之实,引归果海圆融之极致也!然论中虽未明显圆融之旨,且三 乘五性顿渐修证都归一心果海之源,而圆融具德皆一心之妙,已具华严宗中,故此 不说;单为引摄归于性海,故论中最初所归者乃报身佛,及断惑所见者亦报身佛; 而论义具明染净同真,为一心之相用,以一念为染净之源起,是则全同华严以法界 缘起为宗,而十二绿生即如来普光明智也!是知要入华严法界必由此论为入法界之 门也! 言六相者-乃总、别、同、异、成、坏也! 一者总相-即一心真如为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二者别相-即一心二门、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修断差别也! 三者同相-即圣凡染净、因果性相同一真如,即瓦器微尘之喻也! 四者异相-即染净诸法各各差别,不一不杂,如尘器之不一也! 五者成相-即染净诸法皆由一念绿起而成也! 六者坏相-即染净诸法各住自位,各各无性,无以自立也! 言四法界-乃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者理法界-即一心真如,更无别法,全一真理。 二者事法界-即一切圣凡染净、依正因果诸差别事法也! 三者理事无碍法界者-由上理事相成共有十门,以事揽理成,故全理成事;以 理成事,故全事即理。以理能成事,故事不碍理而能显理;以事揽理成,故理不碍 事而能融事。理能成事,故全事即理;事能显理,故全理即事;以理事相即,故得 理事融镕无碍也!法界观十门分别最为昭著,此略举其要。 四事事无碍法界-以上理事无碍,今全理成事,故不必更言其理;以全事全 理,故事事融摄无障无碍。但以六相该收一切事法,则法法圆融,故成十重玄门, 以彰法界之大用;故此论义会六相,则已摄事事无碍圆融具德宗也!十玄门义具在 华严玄谈中说,今但列名。 十玄门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 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 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融具德门此十玄门义如法界观及玄谈中说。 大乘起信论直解卷上 此论之题目乃一论之纲宗也!言大乘起信者-为欲发起大乘正信故。言大乘者 -即所信之法体。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间法,具有体、相、 用三大义,故云大也!乘者-谓此一心有运载义,以诸佛乘此而证菩提涅槃;菩萨 乘此广修万行,下化众生、上求佛果;众生乘此而轮转生死。以此一心是一切圣凡 迷悟因果之总相故,故下文云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今者欲令众生谛信此心即 是大乘,正解不谬,意要发起大乘正信,故云大乘起信。然能信者是人,大乘即所 信之法,义兼人法,以法为机设故。此论之作以佛入灭六百年中,小乘之人不信唯 心,心外取法多起诤论,外道邪执破坏正法,故论主兴悲特造此论,故下因缘云为 欲除疑舍邪执故;以疑与信反,今信此心则疑自除矣!此论盖宗楞伽、思益等百部 大乘经所造,发明唯心识之旨统归一心,遵为性、相二宗之纲要,深穷迷悟之根 源、指示修行之捷要,所谓总摄如来所说深广之义,实大教之纲宗、禅门之的旨 也;论者-决择是非,发明正理,拣非经律,故以论明。贤首本疏精详,但科段少 隔,前已删繁从略,谓之疏略;然其中文义少有不驯,故今仍遵本疏正义顺为直 解,以便初学,非敢妄有臆说,观者幸无以人废言,取信于心是所望也! 马鸣菩萨造 此造论人也!马鸣者-以此菩萨初生之时,感群马悲鸣,故以为名;及说法 时,诸马闻之亦皆悲鸣。疏引摩诃摩耶经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 兴毁灭佛法,有一此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 真谛三藏译 此译人名也!论有二译-一西印土优禅尼国沙门波罗末陀,此云真谛,梁元帝 承圣三年于衡州建兴寺译成一卷、二十四纸。一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喜学, 大周则天时于东都佛授记寺译成两卷,亦二十四卷。今行前译。 唐西京太原寺沙门法藏造疏 明匡山法云寺沙门德清直解 将著论文先归敬请加,后正述论文。且初- 归命尽十方 将造斯论先须归命三宝请求加被,所以然者,以造论释经,经乃佛说,佛智甚 深非情可测,故请三宝威力加被摄受,故使论义印契佛心,且云归命,能归之心 也!欲入法性先忘我相,然命以统摄六根,今以命归则身心俱亡,能归之至也!十 方乃所归之分际,意谓所著论义乃十法界之宗,故须归命尽十方之三宝,以心无分 限,故境亦无量,意在归十界帝网刹中无尽三也宝也!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此归佛宝也!佛以三轮应物,今所归三轮皆最殊胜,意显非应化身,乃从法垂 报之身也!遍知-意业最胜也!凡夫不知、外道邪知、二乘偏知、菩萨分知,唯佛 遍知。以实智证理,理无不彻;权智鉴机,机无不宜;乃至法界众生念乐欲无不尽 知,云遍也!色无碍自在-身业最胜也!华严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根根圆 融周遍自在,十身历然无坏无杂,故云无碍。救世大悲-语业最胜也!佛以音声轮 应机说法,一音各解,故语最胜也!世-乃众生世间所救之处。大悲—乃能救之 心,如来唯用大悲为力故。者-指人也!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 此归法宝也!及者-谓不但归佛,亦归法也!彼身-指上佛身,佛以为身故; 谓从真如所流教法即是法身常住,以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意显此法即佛之体相本 无二故。法性真如-正指法体,谓真如法性即法身真体,以此法身在有情为佛性, 在无情为法性,以与一切染净诸法为体性故。以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喻如 海。遇风起诸波浪,湿性无二,故云相也!如来藏中含摄众德,故云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此归僧宝也!僧通凡圣大小,今言如实修行乃地上菩萨也!据后译云:无边德 藏僧·勤求正觉者。则上句叹德,人能摄德,故名为藏。 下述造论意-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此述造论意也!法不虚设必有所为,今有四意-一以二乘不信唯心,故显示一 心正义令除疑惑。二以外道邪执,故对治执令舍邪见。三以修行者未起正行,故分 别发趣道相,令起正信以为行本。四为使信成满,入住不退,堪受佛果,故云佛种 不断。为此多意所以造论!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此总标论宗本也!法者-即论所依宗本,谓一心法具二门、三大义,故正示所 宗。摩诃衍-此云大乘,谓所宗心法即是大乘。能信此心即是大乘根本,有此胜益 是故须说。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 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此标作论规制,初开章门也!然分章者使知义有所属,故此一论大文立有五分 而为次第。法不孤起必有因由,故首列因缘;由致既彰必有宗本,故次立义;宗本 幽深非释莫解,故次解释;既解法义非行莫阶,故次修行信心;解行虽陈钝根懈 退,故次劝修;此一论之大节也!凡经有三分-此因缘即序、中三分为正宗、劝修 为流通。 下释因缘分-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此八因缘中第一总相与一论为发起之由也!以凡夫、外道迷此一心,以招苦 苦、坏苦、行苦、分段生死之苦;二乘、菩萨尚有变易生死之微苦;今开示此心令 依之而修,则证得菩提觉法乐、涅槃寂灭乐;但为众生离苦得乐,非求世间名利恭 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此与立义分及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作发起因缘也!以众生无有正解多 起邪见,以不达如来根本义故;今立义分中一心二门、三大之义乃如来之根本,今 广解释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也!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此即下分别发趣道相因缘也!以彼文云令根者发决定信进趣大道,堪任住于不 退信故。此当十信满心,故云成熟。入十住正定聚,故云不退。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此即下修行信心分!谓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发四种心、修五种行,渐得善根成 熟。以信未满,故云微少。令进向满,故云修行信心也! 五者为示方便销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此下为根劣易退者赖多方便,故有四也!四中前三为下中上,后一劝修,今当 下品;谓为令业重惑多者善根难发,故说礼忏方便销恶业障,远离痴慢,出邪魔网 故。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此当中品也!下文修习止观门中,双明止观遣凡小二执,故云对治。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此当上品也!即下文修行信心分末劝生净土,为劣根怯弱众生恐后报缘差成 退,故令往生净土成不退也!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此即下劝修利益分!谓为懈慢众生举彼损益劝令修习,总策成前诸行也!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此造论因缘也!盖菩萨本意为度众生,故以众生发起造论之因缘也!八因 缘,初一是总,余七别缘,总括一论具载下文。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 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 等解,则不须论。 此问明所以造论之意也!问曰:如上所示一一法门,佛说契经中具有,何暇重 论?答曰:以众生根有利钝、受教之缘不等,故有经论之殊。所谓下,释成根机不 同、受解各别,故有经论广略之不一也!盖如来在世众生根利,机因胜也!亲见佛 身三业殊胜,亲闻圆音,缘胜也!如此则一音演说,异类齐解,此则尚不假结集之 经,又何须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 此言如来灭后,根机不一、因缘各别、受解不同,于经于论则有广略不等也! 且如来灭后当正法之时,去佛不远,众生根利有自智力,故能广闻多经而取解者。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此亦利根众生有自智力不假多闻,或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 如上二类之机则不须论。 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此乃劣机钝根无自智力,不能于经解甚深义,要假广论多闻而得解者。 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此自有厌烦要略之机,故略论不可不作,正为此论之因缘也!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此结今造论之意也!此论始终万一千余言,则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妙义尽 在其中,可谓文至略而义至广;所谓总百部大乘奥义包括无遗、廓法界一心如观掌 果,诚入理之玄门、修行之妙指也!学者可不尽心焉?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 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 衙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 相用故。 此立义分首标一心宗体,以显大乘名义也!所言法者-谓一真法界大总相法门 体,即如来藏清净真心也!然而此心体绝圣凡,本无迷悟,自性清净,了无妄染, 离名离相,绝诸对待,唯一真源更无二法,又何有大乘之名耶?楞伽云:大乘非 乘。今言大乘者,盖依众生心而立此名也!所言总摄世出世法者-经云如来藏转三 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是则迷如来藏而为识藏,乃众生心也!以此心乃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而成,名阿赖耶识,而此识体原是真如,亦名本觉,本无生灭;今因无 明动彼净心而有生灭,故为业识;以此心本是真如,故摄出世四圣之法;以依业识 则有生死,故摄六凡之法;故云是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今依此心显示大乘义 者:以法界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今依此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若约真 如门则离一切相,名言双绝,但显其体,不显相、用,故云即示摩诃衍体;若约生 灭门则妄依真起,即显相、用。故于生灭门中具显、相、用三大之义,是故名大; 依此真妄二法有二转依,是故名乘;故云依众生心显示大乘义也!此总出大乘得名 之所以,先示真妄心法通为大乘法体也! 下示三大义-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 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此标列义门以显大乘得名,为下正义之张本也;所言义者-谓名依义立。有何 义故而立大乘之名耶?以有三大义,故得大名;以有二运转义,故得乘名。此之名 义盖依真妄二法和合而有,故云依众生心显示摩诃衍义也!若言其体则唯一真如, 平等不二,不增不减,故但言‘体’。今依如来藏随染净缘,以随净缘则具无量自 性功德,则成出世间因果;以随染缘则变自性功德而为恒沙烦恼,则成世间因果; 故‘相’、‘用’方显。以此三大染净之所不亏、生灭之所不变,是故名大。诸 佛、菩萨皆乘此心,是故名乘。一论大旨唯释此义,故为宗本。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此结前生后-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 道。 此标列释名也!显示者-正释大乘所依法义。对治者-既明正体,须遣异计。 上释‘大’义!发趣者-趣进次第。正明‘乘’义!此正宗一分有此三段,依义解 释。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 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此标宗本正义,以释立义依众生心显示摩诃衍义,为一论之纲要也!此论宗楞 伽等经所造,今一心二门盖依经而立也!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 藏。此心一法不立,有无俱遣,生佛智空,故云:远离觉所觉·是二悉皆离。是则 真妄不立,寂灭湛然,故经中百八句大慧约十法界名、相、妄想而问,故佛答云一 切皆非。今云是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经所示寂灭一心也!以一心寂 灭,不可说示,故大慧便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约生灭门中容有言说,故五法、 三自性皆依生灭门而有也!以经云:诸识略有三种相-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 故今论依一心立二门者,盖依真识立真如门,依现识、分别事识立生灭门;故今真 如乃一心之真如,故名、相、妄想一切皆非,一法不立,四句俱遣;以依二识,故 三细六粗、五意六染总属名、相、妄想,皆生灭门收,此论立义之宗本也!前立义 中云众生心摄世间法者,盖总约真妄和合之一心以通含染净诸法,为显大乘依之而 得名也!今云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以显如来藏、识藏真妄和合,各有力用 互相含摄,以显不思议熏变之妙也!以如来藏具有恒沙诸净功德,今迷而为识藏, 而变恒沙净功德而为染缘。今言各总摄者,以如来藏随净法熏,则真有力而妄无 力,故染缘即变为净法,则总摄染缘于如来藏中通为不思议之净用;若随无明染缘 熏,则妄有力而真无力,故净德即变为染缘,则摄净德于藏识中通为不思议之业 用;是则总是一如来藏,但随染净熏变,以致真妄各别户相含摄,故云以是二门不 相离故也!此明如来藏不思议熏变之妙,故以此各总摄标显,向下论文中生灭因 缘、染净熏习发挥此三字而已!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 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 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标释立义分中是心真如也!何以名真如耶?谓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一 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万法之所因依。界者-因也!总相法门体者-即一切圣凡 依正因果之总相皆依此心而为其体,然此心体本不生灭,所谓常住真心也!既云一 真,元无差别之相,而今有差别者,唯依妄念而有返显,若无妄念则湛寂一心,了 无差别境界之相矣!虽则万法差别,法法皆真,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言思路绝,心 行,处灭,故一切言说、名字、分别皆不可得,故皆云离也!由是染净不能异,故 云毕竟平等。四相所不迁,故无变异。不属有为,故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更无别 法,以不妄不变,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 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 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此释上离缘,以显真如绝待也!问:何以真如离名言相耶?答:以一切言说假 名无实故。问:何以离心缘相耶?答:以随妄念不可得故。问:若名、言、心缘一 切皆离,如何是真如相耶?答:真如者亦无有相,以真如体离相寂灭,不可以相取 故。问:既离名绝相,何以有真如之名耶?答:以真如之名乃言说之极,此名之外 更无有可加者,故以真如之名以遣名言之执耳!非是真如有相可名也!问:若名既 遣,而此真如之体亦可遣耶?答:此真如之体真实无妄则无可遣,以可遣者妄耳! 不可遣者真也!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无可遣也!问:若诸妄俱遣,唯立真如一法 耶?答:亦无可立!谓若真外别有一法则言可立,以一切法皆与真如同体,无二无 别,又何可立?以有如是义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此究竟离相 之地也!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 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此问明随顺得入,以明观智境也!问曰:言真如之体既言思路绝,举心即错、 动念即乖,则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得悟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可说,虽念 无有可念,此是方便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云得 入。 上明离言以明观智境,下依言辩德以明生信境-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 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此依言辩德,以释立义分中是心真如相也!前显离言但示其体,故云即一法界 体平等无二;今则依言辩相,故云有二种义。义-即相也!以即体之相故,但标真 如,谓显体有空、不空二义也!如实空者-谓真如实体之中空无妄染,以妄空故, 实体自显,故云究竟显实。如实不空言有自体者-以异妄无体,谓自体不空,非断 灭也!言具足无漏性功德者-以异恒沙有漏烦恼,故云具足等,言如实体中虽空无 妄染,而能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佛性论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 空,与法界相随。是则妄染虽空而德相不空也!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 念故。 此略释空义也!谓真如实体但依妄染本无,故说体空,若离妄染则无空可说, 谓此真体从来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妄法差别之相则绝境,以无虚妄心念 则绝心,心境皆绝,故言如实空耳!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 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此广释空义,以显真如实体本离四句、绝百非也!然有无四句乃内教学佛法不 得意者所计也!一异等四句乃外道谬计也!谓真如之体即般若真空,若不得般若义 则妄起四计,是为四谤;今显四句既离,百非自遣,般若实体平等现前,故总云 非;楞伽百八俱非总不出此二‘四句’计。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 可空故。 此结显空义也!谓真如实体非思量分别之境,故众生种种妄想分别皆与此体总 不相应,以为遣彼妄念,故说体空;若离妄心则空亦不立矣!又何有空之一字可说 也!此则妄念既离,真亦不立,所谓究竟显实也!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 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异唯证相应故。 此明不空义也!谓此不空更非别法,即前已显法体空无妄染,即是真心常恒不 变之实体;而此体中本有恒沙净德,向被妄染遮障不显,今妄染既离则本有净法满 足,以此义故,名为不空,不是别有实法可取也!惟此不空之体非妄念分别可到, 乃是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永嘉云:唯证乃知难可测也! 上释心真如门竟,下释心生灭门有二大科- 初释生灭心法、二辩所示之义- 初中又二:初染净生灭、二染净相资- 且初-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 为阿黎耶识。 此释立义分中是心生灭因缘相,先明生灭心以显一心之源也!言依如来藏者- 即所立一心真如乃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以此心体本来无染,故云自性清净。寂 灭湛然,故云不生。常住不动,故云不灭。不妄不变,故名真如。一切如来恒沙净 德性自具足,故名如来藏。以此藏性本无迷悟,了无圣凡,而为十法界一切圣凡因 果所依,故云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故论立此为一心真源。楞伽云:如来藏为生死 因,若生若灭。故今在生灭门中要显此心为迷悟依,故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譬如 波涛依海水而有也!若据此一心真如则了绝圣凡,故云三界唯心,则心外无一法可 得。今显圣凡迷悟因果皆生灭门收,所谓不了一法界义故,不觉动念而有无明,迷 此真心变为藏识,故经云识藏如来藏;故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 阿黎耶识。经喻如波涛依水,正显万法唯识也!故论立此识为生法之本,故下三细 六粗、五意六染皆依识变,即返妄归真亦此识断证;故楞伽约真如门则一切皆非, 不容有说,而可说者盖约生灭门耳!此一论之宗依,学者顺先识其源头,故概示于 此。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 义。 此依真妄和合释此识有二种义,以显迷悟因依也!二义者-即觉、不觉二义 也!经云: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以此识称心意识,故名众生;谓此 识本如来藏所成,而为众生本有之佛性,故云觉义:今被无明障蔽而不知,故云不 觉义。能摄能生者---谓圣凡依正因果依此一心建立,含摄无遗,故云摄一切法;今 以随无明流而生三细、六粗一切世间之染法,依始觉返流则生出世四圣之净法;是 则染净因果皆从真妄熏变,皆此识之力用,故云能摄能生。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 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此显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所言众生佛性者乃如来藏,实诸佛之法身;今虽 流转五道而为众生,而本体湛然常住,不动周圆,未曾欠缺,但因众生一念无明妄 心遮障而不显现,故日用而不自知,以众生从来不曾离念故;若能离念则本体廓然 如太虚空无所不遍,则一切妄差别境界融成一味真心,唯法界一相更无对待;惟此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乃众生之本有,故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大经云:我于一切众生 身中成等正觉。盖依此平等法身,故说生旧成佛,依此义也!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 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 觉。 此核本觉得名,以显始觉为返流还净之智也!由前明妄依真起,故说依黎耶有 觉、不觉,此迷妄之通相也!今就一觉而分本、始二义,盖别显从迷返悟要依觉之 智为张本也!然此觉性若约不迷,但直名觉;今因在迷中一向不觉,特因始觉而 显,然非新生,乃是众生之本有,故云本觉。今日方觉,故云对始觉而说也!且此 始觉亦不从外来,特由本觉内熏之力而发,更无二体,故云即同本觉,是则始、本 不二,元一觉也!又今言始觉义者亦创起,盖依迷本觉之无明心中而发,一向不 觉,今始觉之者,要显实由本觉内熏之功,故云依本觉等。譬如醒人而有睡梦,从 梦觉者即本醒人,非他人也!原此觉性元无二义,今就三细六粗迷源既远,若返流 还净,要始觉有功,本觉乃显;然依四相,始觉灭相渐渐觉至生相,生相既破,归 一心源,法身全显,名究竟觉;其在中路未至心源,皆非究竟也!故下约四相以明 始觉之渐。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 觉故。 此征释上究竟不究竟义,以明始觉渐次也!若约返流寄位当依三细六粗,此中 正说一心生灭,尚未发明粗细之相;今因说始觉故,姑就始终生住异灭四相,以明 从凡至圣以显返流渐渐至究竟觉,假此以显始觉之相也!如凡夫人下,谓从观行位 先觉灭相也!言觉灭相者-谓众生造业之心念念生灭未曾暂止,今觉此一念灭处, 正是引起后念造业之心令生也 ;故觉了前念起恶之心灭时,即就灭处止其后念之 恶更不容起,故念念灭时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则令恶念不生,此所谓止恶防非;故 虽觉恶念不容其起,但在生灭心中遏捺,未见不生灭性,故云虽觉即是不觉,若约 后六粗当起业相。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 相似觉。 此明觉异相,当三贤位也!言如二乘观智者-谓二乘人作生空观,破分别法 执;初发意菩萨即依彼生空作空观,破分别法执;从信入住,至十向满心,渐断分 别二障,名相似觉,为觉异相。言异相者-谓我法差别对待不忘,渐渐觉破执取之 念了不可得,故云念无异相。约六粗,当破‘执取’、‘计名字’,故云舍粗分别 执著故。以未见真如,但比观而知,故云相似。 如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此明觉住相,当地上菩萨也!言法身者-谓地上菩萨依真如法为自体,故名法 身。言住相者-谓分别境界,能所对待念念未,心有所著,故云住相。今地上菩萨 入真如观,观察自念念分别,住无住相,则能离分别粗念。此约六粗三细,当觉 ‘智相’、‘相续’、及‘能见’、‘能现’四种住相,此四名为俱生我法二执, 分破分证,故名随分觉。此上三相皆非究竟,以未至心源故。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 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此明觉生相也!谓十地菩萨真穷惑尽悉皆究竟,故云满足方便。言方便者-乃 观行修断之法也!以此菩萨研真断惑至此,以一念观心与念相应,从此更无可断 矣!此总显究竟觉心,下明究竟之所以。言相应者-但觉一念无明动心初起之时, 自心体中了无初起之相,本自寂灭无生,故云心无初相。是则无念真心远离最初微 细动念,故得见心性。既无生相变异,唯一心源,故云心即常住。至此始、本本 一,名究竟觉也!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此证明无念为成佛之捷要也!意谓不但菩萨修断以至无念名为究竟,即凡诸众 生二六时中苟能观察无念者,则念念向佛智矣!成佛之要无逾此者,故特揭示于 此。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 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此重显无念,以释心有初相之疑也!恐惑者闻觉心初起之说,将谓有初相可 知,故此释云: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今言知相者,盖知最初本无念也!以此 无念为究竟觉,则知一切众生皆不名觉,以从来未曾离念,以有此念,故说无始无 明。由是观之,一切众生无边生死但依一念而系之也!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此明究竟一心真源也!良以真源湛寂,本无生灭,然此生灭但因妄念而有;今 若得无念则知四相同时,寂灭平等,唯一真心,更无先后,是则真觉圆明,本来不 迷,又何有觉?以寂灭心中四相同时,其体本空,故皆无自立。以当体无生,故云 平等同一真觉。此言既无四相可觉,又何有始觉之异耶?此实究竟一心之旨也! 上明始觉,下明本觉义有二- 初明随缘本觉、二明性净本觉- 且初-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 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此明本觉出缠还净有二种相也!言生二种者- 以前云黎耶生一切法,以本觉内熏起觉之智,转染令净,显此二种,故云生。用不 离体,故云不相舍离。言智净相者-由始觉智除染还净,此出缠本觉也!不思议业 相者—谓本觉转染还净,自然而有不思议用也! 此标名,下释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 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此明本觉出缠智净相也!依法力者-谓由真如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熏之力, 发起信解,依教熏修,故云法力熏习,此地前三贤比观相似行也!以修习力得见真 如,称真实而修,故云如实修行,登地修真如三昧也!满足方便者-以至八地深证 真如,破和合识内根本无明,灭三细相续微细生相,显现法身,染缘脱尽,觉体淳 净,此全仗始觉之功也!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 坏。如大海水因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 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 故。 此明相灭性不坏,以释上灭相续心之疑也!恐疑者前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 阿黎耶识,此识生灭即相续心也!今灭相续心则连体俱灭,岂不沦于断灭耶?故此 释云:生灭者,心之相之!不生灭者,心之体也!以一切生灭心相皆是无明,以此 无明依真而起,故云不离觉性。非一非异,故云非可坏、非不可坏。以非一,故可 坏,以无明生灭而觉性不生灭;然可坏者,无明生灭心也!如波因水有,波可灭而 水不可灭,湿性不坏故。以非异,故不可坏,以无明不离觉性,其体本空,故云俱 无形性。无明实性即是觉性,是则但了无明体空,则相续心相自灭,非觉性灭,智 性不坏故也!楞伽云: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藏 识若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故可灭者,乃转识生灭心相,非不生灭之心体也!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 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此明本觉还净而有不思议业用也!意谓本觉在迷,而众生依之造业,故云业力 不可思议。今出缠还净,而本有不思议神通妙用能作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随众 生根自然相应而现令得利益。此正观音大士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得上与十方诸 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能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等一一功德利益 众生。此不思议力性自具足,故云依智净相也!故唯识若破七识,则云如来现起他 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诸佛既尔,则众生有能修得本智则妙用亦然,此显始觉之 成功也! 上明随染本觉竟,下明性净本觉-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此标性净觉体,意显不迷之本觉也!谓即指前觉体,故云复次。上由始觉所显 智净相,意显属修生;此下四种显属本有,故云觉体相。以虚空喻其广博包含,以 净镜喻其圆明能现,二喻相成,故双举之。若依法界一心,约海印三昧,则虚空即 镜,以森罗万象皆现于空镜之中;若海湛空澄,则空镜之影像印于海底,谓之海 印;佛心普应法界,故名海印三昧,此理更著。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此明性净本觉如实体空义也!谓本有真心乃真如实体,本自清净,不属迷悟, 不假修为,广博包含,寂灭离相,故云远离一切心境界相。绝诸对待,唯一真心, 故云无法可现。寂灭湛然,故云非觉照义。此乃众生具法身,不假始觉而有者。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 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 漏,熏众生故。 此明性净如实不空义也!此有二义,先明不空、次明熏习。言不空者-谓此真 觉之体如大圆镜,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以十法界染净依正因果皆在此一心中分 明显现,此心本无内外,故云不出不入。缘至即现,故云不失。所现即真,故云不 坏。以离生灭,故云常住一心。此心亦名常住法身,即是一切诸法真实之性,故在 无情谓之法性,在有情谓之佛性,以众生本具,故作内熏之因也!又一切下,明熏 习义,谓此觉性虽在众生无明染污之中,其体清净,故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以智体 不动故、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故,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故令众生觉悟无常,厌生 死苦,发心修行,求出离道,实仗此自体为内熏之因,故云因熏习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和合相,淳净明故。 此明本有觉性依法出离也!谓众生觉性本自具有智慧德相,但为妄想颠倒而不 证得,今由始觉之功治障离垢,断二种碍,破和合识,显现本有,淳净明故;譬如 磨镜,垢净明现,虽云离垢而光明本有,不是新生,但一向障蔽,今始出离耳!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此明出缠本觉即能与众生作外缘熏习也!言法出离者-即上离障出缠之本觉 也!谓此觉体生佛等同,向为众生本有佛性作内熏之因,今修行者离障出缠,证得 法身,即能遍照众生之心,而起同体大悲现种种身相调伏众生作外熏之缘。以大圆 镜平等显现,与众生心光明互照,以众生迷而不觉,觉智圆明,故能遍照也! 上释觉义,下释不觉义-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 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 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之心则无真觉自相 可说。 此明不觉依觉而有,要显不觉即觉也!问曰:觉性湛然圆明寂照,何以而成不 觉耶?答曰:由不称真实而知真如法一故,忽然心起而有其念,即此一念名为生相 无明,由此无明即失本明,故云不觉。即此一念本无自相,不离本觉之体,是则全 真觉之体而成不觉故;如迷人依方故迷,故众生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之相 矣!问曰:何以知其不觉即真觉耶?答曰:然不觉者乃众生妄想之心也!众生虽是 妄想一向不觉,若今指示即心是佛,即能知名义,以能知名识意,便是本有真觉之 性,轨持生解,以此故为说众生佛性即是真觉。以此不觉乃是真觉全体而成故,若 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以此不觉即觉故;众生但一念回光即同本有,能知 无念便证法身。 上明根本不觉,下明枝末不觉二- 初无明不觉生三细、二境界为缘长六粗- 且初-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末不离本,故云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即有 苦,果不离因故。 此标‘无明业相’也!以拣本觉不思议业,故云无明业相。以依最初一念不觉 心动,即此动心名为业相,返显觉即不动,谓觉真如则无动念,足知不觉故心动 也!动即有苦者-以无边生死苦果皆因此动念而生,故云果不离因故。若离动念则 二死永亡,故云若观无念则为向佛智。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以依能见故境界妄 现,离见则无境界。 此标释‘转’、‘现’二相也!以能见名‘转相’者-谓真如智照本无能所, 今既迷智体而转为妄见,以妄有境界可见,故名为转。此见盖依动念而有,以一念 动心失彼精了便成妄见,返显不动则无见也!境界相者-即‘现相’也!以无相真 心因一念妄动,则形所相而为妄见所见之境界,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然此境 界即虚空、四大之妄相。楞严三细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则先 ‘现’后‘转’,此则先‘转’后‘现’。然彼约山河大地生起之相,重在境;此 单约心法生起之相,重在心;其实三细同时本无先后也!此三细皆依无明而立,前 云若无明灭,则相续心灭;盖相续心依此三细而立也!以不相离,故灭则同灭。 上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下明境界为缘生六粗-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 不爱故。 此标六粗,先明智相也!智-即分别心也!谓先所现境界不了唯心虚妄,创起 慧数分别逆顺、好丑、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此释相续相也!谓依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爱则生苦受,数数起 念相续不断,起惑润业,引持生死相续不断,故名相续相。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此释执取相也!谓先缘念境界于苦乐等不了虚妄,深生取著。故下文云:即此 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也!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此释计名字相也!谓依先执取虚妄心境分别假名言相,云计名字相。上来四相 若配我、法二执,前二法执,后二我执。又惑业苦三,上四皆惑,下二业、苦。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此释起业相也!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寻名取著,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名起业 相。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此释业系苦相也!谓先所造善恶等业受苦乐等报,轮回三界长缚生死,不自在 故,名业系苦。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此结末归本以显无明为生死染法之因也!然一切染法皆依根本无明而生,根本 无明乃最初动念也!以众生从来未曾离念,故云一切染法皆是不觉之相。意显若了 无念则一切烦恼顿断,故此结指最初一念为生死苦本,欲令行人见苦知因,要知离 念为修行之要也!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辩真妄同异相也!初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 异,名阿黎耶识。今既明生灭心,要明生灭即不生灭,故此辩同异也!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 如性相。 此喻显生灭即不生灭也!依微尘而有瓦器-喻显染净生灭皆依真如也!无漏- 本觉净法。无明-染因。此二乃是真如随缘相因,故同一真如之性也!种种业幻- 谓本觉有不思议业,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无明业力能生三细六粗,作一切生死苦乐 等事;此真妄二法皆是幻有,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故云皆同真如性相,故染净 二法皆真如相、用也!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 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 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此引经证成同相义也!谓觉与不觉皆即真如,故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故净 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谓本、始二觉皆即真如,故诸佛菩提非可修 相,毕竟无得。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次约觉智即真,故诸佛菩提无 新得也!问曰:众生既本是佛,何故不见报、化之色相耶?答曰:但约真如性德而 言,以真如法体本无色相可见故也!又问言:真如法性非色相者,何故诸佛证之而 有报、化种种色相耶?答曰:彼诸佛色相但随众生染幻心中变现,亦非本觉不空性 中而有也!以本觉智非可见相故。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 故。 此喻明即同而异也!言种种瓦器虽同微尘,但随造作缘各各不同;如是本觉、 无明真妄二法虽同一真如法性本无差别,但今随染幻缘故种种差别。真妄皆言随染 差别者-以诸净功德皆就染翻成,故单约染幻;所谓心性有动则有过恒沙等妄染之 义,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此但就众生心中转变,故云随染幻 也!意谓差别者乃是染幻差别,非真如法性有差别也!此结归本无差别义也! 上释生灭心竟,下示生灭因缘-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 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明一心生灭乃真妄互为因缘,以显阿黎识生一切法也!而众生长劫相续生死 不断者,独‘意’之一法为最重,以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也!依心者-经云如 来藏若生若灭,今识藏即如来藏,故说依心。然此藏心本无生灭,而生灭相续者乃 意,而起惑造业者意之识也!此句标定,下征释云此义云何,谓如何生灭相续者是 意耶?答曰: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此生灭之源也!依心等者-谓真 如一心本无生灭,但以一念妄动熏彼心体,迷本圆明,故说无明;此无明依真而 起,熏彼藏心为藏识,此真如为因、无明为缘,生起赖耶,当‘业相’也!是则心 通真妄。然此无明业相尚未分能所,了无对待,故虽生不生;但以无明返熏赖耶, 则本有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令无相真体变为所现之妄境,由此‘见’、‘相’既 分,能所对待,故妄见能取境界,心境和合,复起念著相续不断,故说此相续者乃 意,非心也!此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故又生起六粗之相,所以生死相续长劫而 不断者,‘意’之过也!论显为生灭之主,以七、八二识通名为意,故下释有五 种。 此意复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此显最 初生相,即名为意。》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此显能转真智而为 妄见者亦意也》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 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此显精明识 体圆现五尘境界,所以任运恒起持而不失常在前者,亦意之力取以为境,此三细 也!》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此显八识虽能圆现五尘,但现而无分 别,至分别染净取舍者,乃意为主也!此六粗之智相也!》五者名为相续识-以 念相应不断故、《此正显念念相续不断者,指归于意也!以一念最初无明虽生三 细,心境尚未和合,故不相应,因智识分别取以为境,而念念攀缘生生不断者, 名相续相,皆是意转,故此三细二粗皆名意也!》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 不失故、《上言念念相续乃自体相续,今云住持过去等业不失令他生死相续,以 此意乃执取善恶染净等法,以赖耶所藏之处以为种子,名我爱执藏,故不失坏, 以作未来长劫生死之因,亦意之力也!》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 《此明以前所藏善恶种子为因,能惑未来生死苦乐之果而不差者,亦意之力 也!》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此明众生日用念念攀 缘者,盖由种子习气内熏,发起现行,念念不断,现前起业者亦意之力也!下结 妄源。》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结过归意也!谓如 来藏中本无三界生死虚假之相,故曰唯心;于今现有三界之相者,乃意依心所作 耳!若此妄意一念不生则无六尘之相,尘相既空则妄见亦泯,一心圆明,如此则 六尘境界又何从而有耶?盖显生死乃意依心所作耳!》 此明生灭因缘最初以真如为因,以一念妄动之无明为缘,故转彼真心而为藏识 之业相也!既而妄念返熏业识,而转成能见、能现,此无明不觉生三细也!见、相 一立,心境对待,而妄念取为我有,分别净秽执之不舍,种种分别念念相续,以取 长劫生死者,此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生起六粗之相,总之皆以念念相续而为根 本,故此三细、二粗通名为意,故八识论通名思量。是知意乃生灭之本,故此论云 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此特生灭相续者乃意转,至若起惑造业者乃意识,谓是此 意所发之识耳!故下意识别说,显此意为根也!向云此论不立七识,今此‘智 相’、‘相续’为意即是七识,故云一种是思量,七识偏名意。今三细、二粗通名 意者,正瑜伽之作意,以念念生灭者乃作意耳!故以此意为生灭之源。 此义云何?《征问生灭既云是意,如何说依心生灭耶?》以一切法皆从心起 妄念而生,《谓心是法界总相之体,本来不生,了无一法,今现一切法者皆从妄 念作意而生,非心生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诸法唯心所现,以无明不了 妄生分别,其实所分别者皆自心耳!以心外无法故。》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以所分别者皆妄相耳!真心无相,岂可得分别耶?》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 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若了真心无相则三界顿空,当知现有三界之相者,特依 妄心而得住持耳!》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三界妄相乃 业幻所作,本来不实,如镜现像,但唯众生妄心分别而有。》以心生则种种法 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从此义云何下,征明诸法由心生灭,盖归重一念为生法之本也!良以真心本无 生灭,只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遂转广大无相真心而为三界之妄法,是则诸法皆从 心起,由妄念而生也!推一念元无自体,依真而立则妄本即真,故诸法唯心,而妄 分别者皆自心也!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但众生不了心本无相,故妄境不 空,故知众生妄法皆依心住持,于真心中了不可得。以一念之迷则万法齐彰,故云 心生则种种法生;若了一念无生则三界顿空,故云心灭则种种法灭。此论直指一 心,但了一念无生则顿登佛地,所谓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矣!悲夫!众生从 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生死不断耳! 上明相续意,下明意识-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 烦增长义故。 此明意识即前相续识,但依凡夫取著外境执为我我所,攀缘六尘为我受用,故 名意之识;盖以相续为根,故深执著我爱起惑造业者乃意识耳!此六粗之‘执 取’、‘计名字’二粗相也!以此识外依五根分别取境,故名分离识 ;又通缘内 外根境种种事相,故又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等者-盖五住地无明,显前五意总 依无明住地,此意识见爱等四住地烦恼将以起惑造业也! 上明一心生灭因缘乃顺无明流生起生死染法,下明依一心生灭因缘即染还净以 明顿渐不同-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 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此略明还净以显缘起甚深也!谓此根本无明业识甚深最极微细,今欲返妄归 真,直须破此无明根本业识,方证一心之源乃为究竟。良由此识甚深,施功不易, 以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智慧所觉,以二乘不知有此识故。即菩萨修行从初正 信发心观察,历过三贤但以比观,故少分知;乃至登地法身大士但觉住相,以极十 地究竟亦不能尽知,皆属分知;唯佛能了,故知此识甚深,岂易破哉?此言顿悟之 难也!悲夫!今之参禅之士此识行相尚且不知,即以悟道自负,岂非增上慢者哉? 下释难知所以-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
本文档为【大乘起信论直解 憨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