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日本汉学的特征

日本汉学的特征

2013-10-10 5页 pdf 268KB 1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5114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汉学的特征 日本汉学 的特征 〔日 〕 连 清 吉 一 前 言 提到 日本汉学 , 我们总会认为 日本 受中国影响很深 , 日本汉学的研究很精 细但是气象不大 。 不错 , 日本受到中国的 影响很深 , 如 日本天皇是“ 万世一系 ”的 神道思想 , 即参揉了中国儒学与中国佛 学的色彩 。 又幕府时代立为官学的程朱 理学 , 即使其后草乳的阳明学 、古义学 、 古文辞学 、 折衷学 、考据学等流派 , 无不 以中国汉唐注疏 、宋明理学 、乾嘉考证学 作为其学间的底据 ① 。 至于其精细而不 宏大者 , 是由于 日人对于汉籍的研究...
日本汉学的特征
日本汉学 的特征 〔日 〕 连 清 吉 一 前 言 提到 日本汉学 , 我们总会认为 日本 受中国影响很深 , 日本汉学的研究很精 细但是气象不大 。 不错 , 日本受到中国的 影响很深 , 如 日本天皇是“ 万世一系 ”的 神道思想 , 即参揉了中国儒学与中国佛 学的色彩 。 又幕府时代立为官学的程朱 理学 , 即使其后草乳的阳明学 、古义学 、 古文辞学 、 折衷学 、考据学等流派 , 无不 以中国汉唐注疏 、宋明理学 、乾嘉考证学 作为其学间的底据 ① 。 至于其精细而不 宏大者 , 是由于 日人对于汉籍的研究 , 先 从字义训话入手 , 甚且力求精确 。 因此 , 其研究大抵以原典的正确解释为首要 , 即使是细微处 , 亦推敲再三 。然而或许过 分拘泥于字句的训解与典故出处的考 索 , 故重大突破的研究就较少 。如以其学 术成果而言 , 于历史考据的研究 , 精密有 加 , 惟倾向于小题大作 。 又 目录 、索引的 作成 , 诚斐然可观 , 但这仅是学间研究的 工具 , 并非风雨名山的巨著 。 以上的论调 , 的确指出了 日本思想 与其汉学研究的概况 。但是 , 如果进一步 地思考 , 文化的融合与思想的形成 , 其终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 http://xszz.taobao.com 极是否在于 自我文化与思想的开创 。 再 者 , 开创的文化与思想是否适用于 自身 的国度 。 日语中的“ 受容 ”与“变容 ”二词 或许可以解释日本于文化思想之融合与 开创的现象 。 所谓 “ 受容 ”是接受融合 “ 变容 ”是转益更新 。 以 日本神道的形成 和发展而言 , 固然接受了中国儒家思想 与佛教教义 , 但也融合了其 自身的神话 与传说 , 而衍生其独特的君权神授与圣 贤死后成神的神宫 、神社的神抵信仰 。 至 于学问研究的倾向 , 日本汉学虽不及中 国本土学问 , 但精密的钻研 , 小题大作的 成果果真不足观吗 又立为官学的程朱 学的研究 , 岂可轻易忽视呢 关于 日本汉学的特色为何 , 明治期 东京大学教授重野成斋 曾撰文叙述及 之 。 汉学遂 同化于我国民之 间 。 于德川 时代 , 非但林 罗山 的 贞观政要谚解 至 于 山 崎 门 斋 、 浅 见纲 斋 、 三 宅 尚 斋 、 佐藤直方等人亦承 袭此风 , 流行 所谓 的 笔记体 , 而 诸种 的但谚秒 盛 行 。 故汉学普及于 国民 , 平 民亦有汉 学的兴趣 。 而 元禄 、 享保时代的汉 学 家兼修 国 学 , 故 擅 长 国 学的 汉 学家 不 乏其人 。如祖徕 的政谈 、 白石 的藩 翰 谱 , 不 仅是称 绝 于汉 学家中的 国 文 , 与国学家的 国文 相 比亦 不逊 色 。 诸如此者 , 汉学家而 兼道 国学 , 诚 为 汉学 日本化的极 大助 力 尸 二 重野成斋“ 本汉学的特征 ” 重野成斋指出 “ 汉 字汉学传来我 邦 , 大约有二千年了 其发展演变过程 中 , 值得注意的有三件大事 。 ①中国的儒 家思想 , 特别是忠孝节义之道 , 诚有助益 于我国固有道德的发展 , 我 国国民道德 的养成 。 ②假名的发明 。 ③日本的汉文 、 汉籍国字解的发达及 汉学者的 国学修 养 。 ” ② 日本平假名乃脱胎于汉字的草 , 片假名则采取汉字偏旁而成的 。此“ 假名 的发明 ” , 固 日本汉学发展的大事 , 但为 众人所周知 , 故可以不必再详论 。 至于第 三点 , 重野氏说 五山时代 年前后 流行的 口 义体 , 德川初期 年左右 的笔记体及元 禄 、享保 年前后 的汉学家兼长国 学 , 使得汉学能以 日本化而兴盛于五 山 以迄江户时代的四 、 五 百年 间 。 换而言 之 , 汉学之传入 日本 , 经过 口语 、谚解 、笔 记式的传授 , 而为众人所接受而广被流 传 。 其后 , 与 日本国学的结合 , 逐渐形成 日本化的汉学 。 此一中国汉学的“ 受容 ” 而 日本化汉学的“ 变容 ”的发展 , 曾深入 民间 , 亦曾流传于库序讲席 , 而民间如何 反映汉学的精神 , 师弟之 间如何解释汉 学 , 则值得探讨 。 三 重野氏说的讨论 五 山 时代前后 的名僧 , 兼修 佛 书与汉籍 , 并以之授徒 , 且以 口 义 体 来解释汉籍 , 而 形 成国字解的汉籍 。 江 户时代 , 德川幕府掌权 , 战乱止 息 , 社会安定 , 人民乃有接受教 育 , 极求 学间之志 。 而当时 日本所谓的“ 国学 ”未 兴 , 洋学未行 , 一般所谓的学间 , 即是“ 汉 学 ” , 所接受的教育 , 即是儒教主义的教 育 。 因此 , 虽乡野僻壤 , 亦可以习四书五 经的素读 , 闻孝梯 忠信之教 。 此 虽天 下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 http://xszz.taobao.com 太平的 自然趋势 但是探究其儒家思想 广披天下的因由 , 则在于幕府以德治天 一 的政令颁行 , 以至无论都城或乡里 , 皆 有儒家之教 。 如 宽永十二年 六月 , 幕府颁布 十九条法令 , 其第一条为 励 忠幸 、 正礼 法 , 常 以 文 道 武 艺为 会 , 专于义理而 不 可乱风俗之事 。 即列儒家教育之必要且具体之事 , 责求 各藩侯国确实遵行 。 又享保六 年 正月 , 召集木下 、 室 、 服部 、 上肥等四人 , 讲述《四书 》各章要旨 。 由是 , 德川吉宗屡 召儒臣讲习儒家经典 , 并会近臣共同讲 听 。 不仅如此 , 当时为教育国民而刊行 《六谕衍义 》。所谓 “ 六谕 ”乃清康熙年间 , 为施行道德教育而设定六项具体纲领 。 其六项为 一幸顺父母 、 二车敬长上 、 三 和 睦 乡 里 、 四 教训 子孙 、 五 各安生理 、 六毋 作 习卜为 。 至于《六谕衍义 》, 即德川吉宗令荻生祖 徕训点 , 并加以平易解释而成者 。其后于 翌年 , 又命室鸿巢附加和文疏义 , 以官板 付梓 , 而成《六谕衍义大意 》, 发给寺子屋 的师匠 即私塾的教师 。当时江户 即东 京 的私塾教师约八百多人 , 每以《六谕 衍 义大意 》为习字的 , 朝 夕研 习诵 读 , 并以之教授子弟 。 据牧野谦次郎说 , 当时书肆有新刊间世 , 辄唤人到街头宣 传书名及提要 。 《六谕衍义 》印行之 后 , 京都 、 大 阪的书店 向幕府借得此书 后 , 由于书店店员高唱求售 , 即便是村野 之人 亦 购 买珍藏 。 以 故 , 在 昭和 年 间 一 , 乡村 图书馆仍然保存有 《六谕衍义 》一书 。 由此可见当时于 民众 教育之普及 , 果真有显著的效果 ④ 。 再 者 , 元和 一 至元禄 一 年间 , 备前 今冈山县 的池 田光政 推行儒家思想的德治教化 , 故有“ 渔家儿 女亦知字 , 笑将孝经教老翁 ”的诗句传 世 。 盖以《孝经 》为儒家的根本 , 故以《孝 经 》为学问的根抵而教育民众 , 以至乡野 子女 皆知字 , 且能奉行尊长事上之道 。 时 至今 日 , 于 日本社会及民间节庆仪式 , 仍 然可以见到儒家思想的教化意义 。 如 日 本天皇体制的封建制度及幕府将军统治 而严阶级分层的体系 , 给 日本后世 留下 了深刻的影响 。 非但家庭有非常易见的 伦常关系 , 学校有师弟长少的尊卑先后 关系 , 社会的公司行号也有上下先后的 阶段意识 。 并且藉此伦常关系及年纪长 幼的区别 , 架构了今 日日本依然极为严 密的社会结构 。 若从德川幕府之统治政 体的分藩诸侯及今 日社会各行业的阶级 意识来看 , 中国周代宗法制度似乎转到 东派而 自古以来具体地实施至今 日 。 再者 , 就人的生 长过程而 言 , 在 日 本 , 婴儿 出生 时 , 由父母抱着到神社报 生 又三岁 、 五岁 、 七岁时 , 有所谓“ 七五 三 ”的仪式 , 也到神社膜拜 , 或有在每个 成长阶段 , 都向报生的神明告示 , 祈求佑 福 , 顺利长成的意义在焉 。 到了二十岁 , 在正 月十五 日那天 , 男穿西装 , 女着和 服 , 或到神社 或在特定的场所 , 由司祝 祷念 , 在静谧庄严的气氛中 , 责成“ 成人 ” 的社会责任 。 然而在所有节 日中 , 值得 留 意的有二 , 其一是 “ 儿童节 ” , 其二是 “ 彼 岸 ” 。 日本的“ 儿童节 ”在阳历五月五 日 , 当天各家悬挂着绢布做成的鲤鱼 , 盖取 诸“ 鲤跃龙门 ”之义 , 有望子成龙的企望 。 唯各家的“ 鲤鱼 ”不只一 尾 , 颜色亦异 。 有代表父母者 有代表男孩者 代表女孩 者 。 并且按照父 叶在上 , 子女在下的顺 序 , 串联悬挂着 。 深究其意义 , 固有不忘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 http://xszz.taobao.com 其所生而长幼有序的含义 。 再者 , 此“ 鲤 鱼 ”是由祖父所赠与的“ 儿童节 ”礼物 。 如 此 , 便说明了家庭世代绵延的薪传内涵 了 。 至于“ 彼岸 ”在 日本有春 、秋两度的祖 先坟垄的祭祀 。 自然是“慎终迫远 ” , 藉着 对祖宗的崇拜 , 期能维系社会伦常于不 坠 。 此今 日日本依然可见之儒家教化的 所在 。 四 日本汉学的特征 江 户 时代 一 的汉学发 展 , 盖可分为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 — —朱子学勃兴时期 诸学兴隆时期 朱子学一尊时代 受容时代 批月的受容时代 汉学绚烂时代 诸学开花的时代 三阶段 ⑤ 。 德川初期 , 国学未兴 , 幕府奖 励学术者 , 仅能因袭前期 , 即镰仓 、 足利 时代学术的宗 尚 , 即僧侣所传授的朱子 学 。盖五山时代以来 , 僧侣 自中国留学回 东滚 , 以在中国所学新学间 , 即《四书 》的 研究以探究佛经大义 。换而言之 , 以朱子 《四书集注 》为最新颖的学间而传授于 日 本 。 自此以来 , 朱注《四书 》乃成为 日本汉 学研究的显学 。德川掌政 , 为巩固其春秋 大业 , 乃 以朱子学为其治国平天下的治 具 , 故委任藤原惺窝传朱子学于全国 。其 后立惺窝的弟子林罗山为“ 大学头 ” , 林 氏亦讲朱子学 , 自此德川三百年中 , 朱子 学始终为幕府的官学 。 此江户第一期学 术的大势 , 即接受中国学的时代 。十八世 纪初 , 一百多年的诸子学之探究 , 或有势 穷的趋势 , 故享保元年 以后 , 乃有 朱子学非纯粹的孔门之学的学说兴起 , 即所谓的“古学派 ”兴盛于一百多年的 日 本汉学界 。 “ 古学派 ”的学者 , 非但否定朱 子学的儒学纯粹性 , 甚且怀疑儒门经典 的一致性 或逐渐有本土意识的兴起 。 如 “ 古义学 ”的伊藤仁斋 以为《论语 》二十 卷 , 依形式体例 , 宜分为前后各十卷 。 而 “ 古文辞学 ”的荻生祖徕则以为《论语 》非 仅是道德的经典 典章制度的陈述 , 亦为 其主题之一 , 宜与《周礼 》、《荀子 》二书同 为探讨先秦政治制度之重要依据 。再者 , 荻生祖徕的“ 国字 ”解释中国经典 惮使 日本学者能广泛阅读 , 进而在本土生根 , 而有本土文化的滋生 。 此江户汉学第二 期的发展大势 , 即对程朱学及 中国古典 成书之批判 , 进而有独立性之意识产生 。 故可称为“ 批判性的接受 ” 。 十八世纪末 叶 , 幕府于宽政元年 , 实施 “ 异学 之禁 ” , 即独尊朱子学而视古学 、 阳明学 为异端 。 于是产生官学与私学对立的形 势 。 虽昌平暑学问所及各藩藩校讲习程 朱之学 而私人研究 , 仍有古学 、 阳明学 、 折衷学 、考证学的传授 。 再者 , 各藩藩校 及私人兴设的私塾 , 如雨后春笋般的滋 生 , 故宽政以后 , 日本教育极为普及 。 最 显著的例子是 , 以往的人才往往 出 自江 户 东京 、 京都 、大阪 , 即所谓的“ 三都 ” 。 但是宽政 以后 , 各地藩校 , 甚且穷 乡僻 壤 , 也有俊才的产生 。 如幕末的昌平 贵教 授安井息轩 , 即九州东部一小乡野沃肥 藩的子弟 。至于此时期的学术风尚 , 由于 官学一尊 , 仍然 以程 、朱之学为正宗 而 私学的研究 , 则转趋于纯学间的探究 , 特 别是考证学派的学者 , 以清代考据为学 问研究的新 , 专注于训话考据的精 细研究 。 以至此时期的学界颇推崇皓首 穷经之学者 。 如古贺精里以大阪之中井 履轩研究经史而成《七经雕题 》、《四书雕 题 》、《史记雕题 》, 乃称其为学界伟人 。又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 http://xszz.taobao.com 安井息轩虽非朱子学之学者 , 以著述《左 传辑释 》、《管子纂话 》等考据学的著作而 知名海内外 , 故破格任用为官学 昌平 畏 的教授 。 是知 , 以精密的研究 , 并审慎地 涂释中国古典义蕴为宗 尚的学术风潮 , 乃 本汉学第三期的大势 , 亦即诸学大 成的时期 。然则 , 此一时期之殊异于前二 期者 , 在于所谓“ 汉学 ” , 不仅仅是儒学 , 即经典的研究而 己 举凡诗歌的咏叹与 散文的创作等 , 只要能表达心灵的感受 , 比深具趣味性 , 而足 以玩味赞叹之文艺 性活动 , 皆属 于“ 汉学 ”研究的范畴 。 换而 言之 , 以诗文见长的文学家亦可以称之 为“ 汉学家 ” 。 以故 , 时人极推崇饶富文采 之文学家 , 如 卜川日的广懒淡窗即以文学 而知闻于 。 此第三期汉学独具特色 的 风尚‘ 影响所及 , 幕末 、 明治期的学界 , 即 耀客 寺人独领风骚的时代 。 盖儒学的研 究 , 虽仍有其传承授受 但是发言为诗 , 卜笔成文 , 或寄兴遣怀 , 或酬醉唱和的文 艺创作则盛极 一 时 。 因此 , 可以说幕末 、 明治之际 , 汉学 叭研究乃 以文学活动为 其主流 。 ⑨ 至后世 。 日本汉学的流衍亦复如此 。 幕 府之初 , 为巩 固其政权而提 倡程 、 朱理 学 。此后 , 有以为朱注非孔门学间真传的 学派出而另辟研究中国古典研究的新蹊 径 。 即古学派的流行 。 其后朱学独尊及 异学之禁的反弹 , 汉学的研究趋向专门 之学 而盛极一时 。 就此演变而言 , 初期 程 、 朱学之导入 , 是受容期 古学派及折 衷 、 考证学的兴起 , 则是对程 、 朱学批判 性的受容 , 然而祖徕 、 白石等以国字解中 国典籍及古证学派的学者 , 如龟井昭阳 及古义学的伊藤仁斋之寻求考据方法的 建立 , 则是本土文化意识之 自觉 一「的产 物 , 此乃 日本汉学的特征之所在 。 厂 卫 五 结语 从幕府教化的实施及今 各项节庆 祭典所举行的仪式 来石 , 口本之接受中 国文化乃是 一 汀选择性地吸收 。 即汲取适 用者 , 并加入本土色彩而实行之 。 然则 , 一旦不再适用于 世 , 则舍而弃之 , 再选择 新的文化 、技术而用之 , 故 日本虽历经数 次变 羊 , 始终没有无法割舍 “ 传统 ”的包 袱 。 坏者 , 日术之接受外来文化 、 思潮 、 甚 至析器 川 卜 抓部经过受容 一 批判性 受容 一 转化为本 卜性的进程 。 即由接 受 、 反省 转化 , 终以本土性的文化流传 ① 安 井小太郎 一 撰《里村遗文跋 》指 出 “ 本邦经术盛衰 , 与汉土同其辙 , 而每后于彼 , 或百年或二百年 ⋯ ⋯盖注疏之学盛于平安 , 及南 北朝 , 洛闽说始入 。 至元禄 、 享保之际 , 仁斋氏 、 祖 徕氏倡古学于东西 , 击排程朱 , 而后折哀 、 考证二 家出 , 以至今 日 。 ”即以 日本之汉学盖原原本本承 续中国学术而有 , 虽豪杰之士亦不免如此 , 且学术 研究的成就 , 亦不能超越中土学者 ② “ 日本的汉学‘ 就 ,’《重野博士史学 沦文集 》 雄山阁出版社 , 昭和十三 、十四年刊 。 ③ 同上 。 ④ 说见牧野谦次郎《日本汉学史 世界堂书店 , 昭 和于一八年再版 页 。 ⑤ 日本汉学发展的三 阶段区分 , 本叮 田三郎先生 之说 。 又前引牧野氏书亦区分 日本汉学为三时期 第一期 家康将军宣下一一 吉宗 庆长八年 — 享保十二年 第 期 言宗一 朱子学勃兴时代 家治 元文元年 一 天明八年少 占学隆盛时代 第三期 庆喜 宽政元年一一 明治元年 官私对 立时代 咒﹃一 则与盯 川先生说大同小异 唯牧野氏以幕府为经 学术发展为纬 叮 田先生则 以学术流 派之发展为 终始 参叮 田先生之说 , 又牧野谦次郎《日本汉学 》第 四章“ 明治 初期刃汉诗 ” , 以为明治汉学以文学 创作为及富文采 。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 http://xszz.taobao.com
/
本文档为【日本汉学的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