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历缘对境修止观 6寸PDF

历缘对境修止观 6寸PDF

2013-09-09 20页 pdf 98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0888

暂无简介

举报
历缘对境修止观 6寸PDF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歷緣對境修止觀 嘉遁 一、前言──集聚資糧與道前方便 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論時間之久長,遠 推則須歷經三世之種、熟、脫;若論範圍之廣 闊,細數則理論或實踐上之事無一不須學習通 曉。而修行者之根性有利鈍之差別,在成就上 自然也就有遲速之不同。然而必須知道的是, 所謂利鈍遲速,乃依於修行者累劫以來資糧準 備之充分與否而論,並非一成不變之事,且是 可以藉著今生之努力而轉鈍為利,轉緩成速的。 《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卷二十九 云:「所謂資糧者略說有...
历缘对境修止观 6寸PDF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歷緣對境修止觀 嘉遁 一、前言──集聚資糧與道前方便 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論時間之久長,遠 推則須歷經三世之種、熟、脫;若論範圍之廣 闊,細數則理論或實踐上之事無一不須學習通 曉。而修行者之根性有利鈍之差別,在成就上 自然也就有遲速之不同。然而必須知道的是, 所謂利鈍遲速,乃依於修行者累劫以來資糧準 備之充分與否而論,並非一成不變之事,且是 可以藉著今生之努力而轉鈍為利,轉緩成速的。 《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卷二十九 云:「所謂資糧者略說有四:福德資糧、智慧資 糧、先世資糧以及現法資糧也。」前二者是資糧 之種類,後二者是集聚資糧之時間差別。前約 宿世所累積之善根,於今生獲得成熟而言(由 此而有利鈍遲速之別);後約今生所應努力培養 資糧的項目來說,其中包括了自圓滿、他圓滿、 善法欲、戒律儀、根律儀、正知而住(劣緣), 乃至聞思正法,如理作意(勝緣)等等。由此 得知,從發起修學聖道之願望開始,「積聚資糧」 一事全面地包括了生活之起坐應對、食衣住行、 見色聞聲,乃至起心動念上的點點滴滴。修行, 必須從生活中這些最平凡、最微細的地方著眼, 所以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 惺」。又云:「口頭說得千千尺,心下須教寸寸 行。」 二、歷緣對境修止觀──談正知與正念 日常生活中的修學項目包羅萬種,經論之開合 亦有差別;廣談如《摩訶止觀》二十五方便,《瑜 伽》「二道資糧」中十四項分別詳述,大要則以 《小止觀》之「歷緣」及「對境」二事攝盡可 爾;若直論其精神之所在,則唯是「正知」與 「正念」而已。何謂「正知」、「正念」?印順 導師在《成佛之道》云:「對於外來的境界,或 內心的境界,能正確認識他的危險性是好、是 壞,叫『正知』。對於正知的,時時警覺,時時 留意,叫『正念』。……說修行,在平常日用中, 要從這些地方著力!」(增注本 193 頁)由此可 知,所謂「正知」,是對內外種種境界有正確的 認識,知其如夢如幻虛妄不實,無常、苦、空、 無我--「觀」義;而「正念」者,則是於佛 法的正見(以無我為中心),乃至於曾憶習的所 緣境(如不淨想等)時時憶念不忘,令其明了 現前--「止」義。「正知」能對治放逸及懈怠 的過失,「正念」則能免除忘失聖言的過失;若 能保持正知正念,即是修止觀。 廣泛來說,這包涵了戒、定、慧三學之範圍, 須要在佛法中數數地多聞、思惟、修習方能獲 得;隨著聞思修三慧的逐漸增上,方能逐漸強 大有力。故《瑜伽》卷二十三云:「由聞思修增 上力故,獲得正念。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 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於時時中,即於多 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 行,不離加行。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 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 名為防守正念。」(大正 30,406 下) 故「正知」、「正念」之修習,有次第程度上之 差別。一屬道前方便位,一屬正修行位。《瑜伽》 將之分成「思擇力所攝」以及「修習力所攝」(大 正 30,408 上),前者屬「資糧道」(資糧位), 後者則「墮在離欲地攝」(加行位以上)。二者 之差別主要在於「正知」、「正念」之力量,是 否已有奢摩他的攝持(至少是未至定以上),足 以斷除煩惱,見第一義而定。本文的討論重點, 主要屬於資糧道之範圍,針對初修學習佛法、 未得禪定的人來談。 《瑜伽‧思所成地》云:「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 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由正信心捨離 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 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 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 臥具......,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 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 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 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 恆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 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 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 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 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 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 (大正 30,370 上~中)由此可知,「正知」 與「正念」乃是以正信佛法所生起的出離願為 先導,為斷除內心煩惱而發起修習的;由出家 而斷除粗重的事欲,由修習四念住而根本斷除 內心微細的煩惱欲。正知與正念兩者是互相為 用,互相增上,非可截然劃分;但在說明及修 習次第上,可以有所偏重。《瑜伽》將此分別在 「正知而住」及「密護根門」二項中說明,而 智者大師則將之分為「歷緣」與「對境」二種。 所謂「緣」、「境」者,所謂「於緣生作,於塵 生受」;前者約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種種行 動而言,後者則約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生觸 受之點上說。以下則分別說明之。 三、歷諸緣務--談正知而住(正知) 簡單說,「正知」乃正確的認知;對於日常種種 事緣勞務,皆能依著正確的認知來從事活動, 名「正知而住」。關於諸緣務之項目,智者大師 歸納為「六種緣」,即行、住、坐、臥、言語、 作作等。而《瑜伽》卷二十四則攝為:一、「行 時五業」──1、身業:往、還;2、眼業:睹、 瞻;3、一切支節業:屈、伸;4、行時衣缽業: 持僧伽胝(即三衣)及以衣(百一長衣)、缽等; 5、行時飲食業:食、噉、嘗、飲。二、「住時 五業」──1、身業:行、住、坐;2、語業:語; 3、 意業:臥、默、解勞睡;4、晝業:初夜後 夜勤修悎寤瑜伽;5、夜業:臥(大正 30,416 下)。 從這裡可以看出二件事:一者,佛在世時修行 人(主要指出家人)生活單純,修遠離行。平 常之起居及修行處為「住處」,多是遠離聚落之 地點。另外日中以前,行步往聚落托缽乞食等 活動為「行時」。出家人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行 乞食,此外所有的時間,或宴坐或經行,莫不 皆用於修行辦道。 二者,在此行住二時中所謂的「正知」,和戒律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對於何時何處、如何作、 作何事,皆須有明明了了的認知,恰如其分的 去行動,即名「正知而住」。如此,不但可以遠 離犯戒造罪之因緣,保得人天善趣等可愛果報 不失;另則遠離掉舉惡作之因緣,身心安樂無 悔,容易入定。這即由依律而行,持戒清淨的 功德而來。故卷二十四云:「若於是事、是處、 是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所應作者,即於 此事、此處、此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正 知而作。彼由如是正知作故,於現法中無罪、 無犯、無有惡作,無變、無悔,於當來世亦無 有罪。身壞死後,不墮惡趣,不生一切那落迦 中。為得未得積集資糧,如是名為正知而住所 有略義。」(大正 30,417 上) 現在由於時代地域之差別,我們的生活型態與 方式和以往不盡相同,但就修斷煩惱來說,根 本精神應該不變。掌握「正知」的精神,無論 行處住處,晝夜六時如法如律而行,此為修行 的前方便,亦為積聚道糧也。 四、根境相對--談密護根門(正念) 無始劫來的無明顛倒,使我們向內執著剎那生 滅、五蘊假合之身中,有一常恆不變的「我」 存在(我執),而為一切愛見煩惱之根本;向外 則錯認有真實之境界(法執),而生出種種「無 明相應觸」。既無智慧徹照,不能覺知諸法如幻, 起貪瞋痴造作諸業;從此諸趣流轉,升沈疲極。 因此,對於欲出離生死,趣向涅槃的修行者而 言,於根塵觸對時,能運用佛法的智慧思惟觀 察,保持正念不失,不為虛妄境界所轉,是特 別重要的事! 如前所述,若日常中能如法如律正知而住,則 已為正念打下良好基礎了。正念云何修習?《瑜 伽》說修「根律儀」,重點即是「密護根門」。 卷二三:「云何名為密護根門?謂防守正念、常 委正念,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 儀。」(大正 30,406 中)既為「正念」,此念 必從佛法中多聞、思惟、熏修得來,於此「聞 思修所集成念」,能時時善加防守,「無間」、「殷 重」修習守護而不忘失。如此「無忘失念」逐 漸有力,能在根塵相對時產生止惡行善的任持 力,以智慧觀照而「不取相」(分別執取為真實 相等)、「不隨好」(於諸塵境妄取為淨妙相等)。 心不隨之流漏,故能遠離雜染,令煩惱不現行; 乃至煩惱現行時,也能由於正念的力量隨即斷 除。「謂或善捨、或無記捨。由彼於此非理分別 起煩惱意,善防護已,正行善捨、無記捨中, 由是說名行平等位。」〈抉擇分〉釋云:「捨是無 貪、無瞋、無癡精進分故,即如是法離雜染義 建立為捨。」(大正 30,406 下)能到達這樣「行 平等位」的境界,方可謂是真正的正念有力! 五、小結 綜上所述,資糧之集聚雖有種種,但以日常生 活中歷對諸緣時能「正知而住」(正知),及根 塵觸對時能「密護根門」(正念)之修習最為緊 要。「密護根門」總約六根對六境之防護說,若 細分別,靜坐中主約第六意根對法塵(即修意 根律儀),而日常之中則通於一切六根對六塵之 修習也。靜坐中止觀之專修雖為勝要,但行、 住、起、臥,語、默、作作,乃至眼見色、耳 聞聲等根境觸對時的道前方便卻攸關甚大。本 文只是略依《瑜伽‧聲聞地》中的內容整理說明。 然而,關於「正知」和「正念」之修習,除了 必須在生活中精勤地實踐之外,所應學習之處 甚多,須廣尋經論以探求。祈與一切發菩提心、 有志於聖道之行者共勉。 (选自《法云》第八期)
/
本文档为【历缘对境修止观 6寸PDF】,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