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2013-06-08 9页 pdf 620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6780

暂无简介

举报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第21卷第1辑 2006年 1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1. No. 1 .fan. ,2006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周 (河南大学马列部, 松 河南开封,475002) 优 次 心眨产乙(_父 心 弋次 次 之咬 努 , 弋 J 吧刁屺J 之弓r , , , 色吧力 之 乙护 , , 月仁 朴 , 尔 , 杯 阶 杯 叻 朴 朴 林 朴 朴 ~ ~ 〔...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第21卷第1辑 2006年 1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1. No. 1 .fan. ,2006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周 (河南大学马列部, 松 河南开封,475002) 优 次 心眨产乙(_父 心 弋次 次 之咬 努 , 弋 J 吧刁屺J 之弓r , , , 色吧力 之 乙护 , , 月仁 朴 , 尔 , 杯 阶 杯 叻 朴 朴 林 朴 朴 ~ ~ 〔提 要〕元末,北方两大军事集团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军阀集团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在南方红巾军割据的同时,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割据。尽管元廷为恢复权威与控制能力进行过努力,但最终军阀集团 的斗争在事实上瓦解了元朝的统治 【关翅词〕元禾政治 河套周边地区 军阀集团 [中圈分类号]K928.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 (2006) 01-0072-09 [收稿日期]2004-11-18 〔作者简介」周松 (197D-),男,浙江既海人,历史学硕士,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毕 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北方民族与边毅史地. 随着元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元朝在江南大部 地区的统治陷于崩溃。全国性动乱的迅速蔓延使 得围绕着河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路、中书省 河东宣尉司各地区以地方军阀为核心的各种不稳 定因素逐渐发展起来,并相互交织、互相推动, 最终造成了上述各类矛盾的走向激化。这一矛盾 综合体对元王朝的大失败和明朝的迅速胜利客观 上形成了间接和直接的影响。以往学术界对于包 括元末农民战争在内的元末历史进行深人研究的 同时,附带探讨了军阀集团在元末政治中的活 动,如 《元朝史》、《剑桥中国明代史》等著作的 相关部分;另,近年还有诸如瞿大风、崔树华 《元末统治集团对山西地区的争夺及其作用》① 这样一些文章发,细化了这一问题的研讨。本 文无意从元末农民战争史的角度探讨这些因素, 仅仅立足于黄河中游的河套周边地区 (包括陕 西、山西、宁夏、鄂尔多斯等地)这一整体,就 元末军阀的存在状态,主要是它与中央和农民军 两方面关联来展示元朝放弃大都 (今北京市)的 前20年中,以本地区为代表的纷乱政治形势, 为明朝占领西北和形成新的西北边防体系探寻某 72 种动态背景 。 一 红巾军北伐的影响与结局 元末农民战争全面爆发后,战争波及范围的 逐步扩大对于北方各地政治格局的转变产生了直 接影响。战争进程中,原有的地方军政机构遭到 破坏。军队被严重消耗,诸王实力受到削弱,战 争持续造成的危机成了敌对政治集团斗争的借 口,进而加剧集团间的冲突,一句话,大多数原 有的军政运行机制迅速丧失了继续运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与农民军的斗争中,特别是在脱脱 下台后,新崛起的地方实力派们却逐步壮大起 来,他们抓住农民军战略战术上的种种缺陷,遏 制了北方红巾军的发展,取得了政治、军事上的 主动。对于朝廷而言,这些架鹜不驯的军阀们就 是一柄极 具破坏性的双 刃剑 ,用它压制农 民军 的 ①韩儒林:《元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丈剑桥中国 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瞿大风、崔 树华: 《元末统治集团对山西地区的争夺及其作用》, 《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2期。 同时,也加速肢解了王朝正常运作的体系,地方 军事集团的兴起这一现象本身就宣告了中央控制 地方局势的能力已经严重退化,甚至不复存 在 了。 至正十一年 (1351年)北方掀起了红巾军 反元斗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北方红巾军集团取得 了重大胜利,正式建立与元朝相对抗的 “龙凤” 政权。从至正十六年 (1356年)起,红巾军兵 分三路北伐,其中的西、中两路都曾分别进人陕 西、河东 (山西)、塞北等地。西路军由李武、 崔德率领,主要活动在汉中,威胁奉元 (今陕西 西安市),当至正十七年 〔1357年)察罕帖木 儿、李思齐进人陕西后,西路军很快陷人被动, 最终于1361年向陕西军阀李思齐投降。因此, 陕西方面,从至正十七年到至正十八年间,元军 主要的敌人来自于四川方面的白不信、大刀敖、 李喜喜率领的农民军。当时的形势是 “巴蜀、荆 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 势相联结”①,朝廷同时进行镇压似乎已经无能 为力了,仅能有选择、有重点地消除主要威胁。 在川蜀农民军 “陷秦、陇,据巩昌,遂窥凤 翔”②的情况下,解决陕西危机成为首要面对的 急务。至正十八年 (1358年)四月,“察罕帖木 儿、李思齐,会宣慰张良弼、郎中郭择善、宣慰 同知拜帖木儿、平章政事定住、总帅汪长生奴, 各以所部兵讨李喜喜于巩昌,李喜喜败人蜀。察 罕帖木儿驻清漱 (今陕西眉县东),李思齐驻斜 坡,张良弼驻秦州 (今甘肃天水市西),郭择善 驻崇信 (今甘肃崇信县),拜帖木儿等驻通渭 (今甘肃通渭县),定住驻临挑 (今甘肃临挑县), 各自除路府州县官,征纳军需。李思齐、张良弼 又同袭杀拜帖木儿,分总其兵”③。五月 “李思 齐杀同金枢密院事郭择善”④。此前,察罕帖木 儿已派军攻占了径州 (今甘肃径川县)、平凉 (今甘肃平凉市),驻守巩昌 (今甘肃陇西县)。 上述史实表明,地方军阀们在击退四川农民军之 后,竟公然袭击了部分听命于朝廷的官员,瓜分 了他们的军队,独立于国家指挥之外的特点表现 得淋漓尽致。由于察罕帖木儿很快回到河东,察 罕一系在陕西最主要的领导人就是李思齐。最迟 到1358年年中,李思齐无疑已经控制了东起长 安 以西 ,西至陇东南部 (大约隔陇山与张良弼相 邻),南到秦岭的地区,中心在凤翔 (今陕西凤 翔县)。 对河套周边地区产生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关先 生 (关铎)、破头潘 (潘诚)等率领的中路军。 他们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闰九月进人山西, 后兵分两路,分别由沁州 (今山西沁县)、绛州 (今山西新绛县)进攻山西中、北部,先后攻陷 了冀宁 (今山西太原市)、辽州 (今山西左权 县)。至正十八年 〔1358年)九月攻克完州 (今 河北完县)后,于十月占领大同 (今山西大同 市)、兴和 (今河北张北)等路,元大同达鲁花 赤完者帖木儿逃跑。十二月攻克上都 (今内蒙古 多伦西北),进占全宁路 (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 丹城)、辽阳路 (今辽宁辽阳)。大都西、北、东 北三面的重要城市均为红巾军攻陷,严重威胁了 元朝统治中心的安全,朝廷从陕西紧急调回察罕 帖木儿围追红巾的同时,又在至正十九年(1359 年)年初命李罗帖木儿镇守大同,力求建立起拱 卫大都的屏障。李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两集团 向河东地区的快速集中,立即引起了双方瓜分势 力范围的混战。至正二十二年 (1362年),中路 红巾军主力在辽东、高丽被消灭。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春天,关先生余众在回攻上都的时候 被字罗帖木儿击败,归降了后者。在围剿中路红 巾军的过程中,元廷在对所依靠军事集团的选择 及布防问题上煞费苦心,力求通过换防、调动、 分配辖区、与敌作战等种种手段的共同作用达致 某种程度的力量平衡,在此基础上,朝廷才有可 能以仲裁者的姿态出现,以期部分的实现对军事 集团的控制。于是在命令察罕帖木儿回援河东不 久,朝廷把保卫京师西部重镇— 大同的任务交 给了李罗帖木儿,甚至在对两军阀防区的划分 上,还颁布了有利于字罗帖木儿的诏旨,也就是 说,从至正十九年起到至正二十五年 (1365年) 间,面对察罕集团咄咄逼人的态势,朝廷把自身 依靠的重心偏移在李罗帖木儿一侧。在李罗帖木 儿与察罕帖木儿 (后有扩廓帖木儿)的争夺中, 0《元史》卷 141《察罕帖木儿传》,第 3386页,中 华书局,1976年,下同 ②《元史》卷 141《察罕帖木儿传》,第 3385页 ③《元史》卷 45《顺帝八》,第 942-943页。 ④《元史》卷 45《顺帝八》,第 943页. 虽然前者在河东方面没有获得进展,但在陕北方 面还是最终扩展了地盘,并非一直处于劣势。 在席卷全国的动乱风潮影响下,宁夏府路和 汪古部赵王辖区内也程度不同的发生了战乱。至 正十八年 (1358年)汪古部赵王属部灭里起义, 围攻王宫,赵王八都帖木耳①依靠昔班帖木儿一 家舍身相救才得以脱身的逸事表明汪古部对自己 的辖区②也正渐渐失去控制,河套东北方向大青 山以北的局势的确岌岌可危,砂、净诸州业已遭 遇了来自于外地的红巾军和本土的灭里战乱破 坏。经过一系列战乱影响的汪古赵王在这一地区 的统治能力必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在以 后 “勤王复国”重要政治军事活动中再也难觅踪 影。另外,《元史》记有至正十九年 (1359年) 四月 “己丑,贼陷宁夏路,遂略灵武等处”③。 这条材料内容显示了宁夏府路辖区是由北至南渐 次遭受蹂埔的,显然这里所谓的 “贼”并非来自 于南方,也就是说,西路红巾北伐军肯定没有深 人至此④。换一个角度观察,既然这一路义军起 自北方,是否与前一年爆发在汪古部内的灭里起 义有关,值得思索,因为李罗帖木儿大军聚集大 同,红巾军北走,灭里孤立无援,如果当时未被 马上消灭或者留有残部,那么他们不大可能东出 或南下去碰李罗帖木儿这颗硬钉子,选择西出宁 夏也是自然之举,此事姑存疑。无论如何,1359 年发生在宁夏府路境内的战乱应当被认为是自元 朝初年浑都海战乱结束以后对宁夏打击最严重的 事件,史称 “元末寇贼侵扰,人不安居”⑤。正 因为陕西行省南北方向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事 态,那么当年五月,朝廷以陕西行台御史大夫完 者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左承相,授予 “便宜行事” 的专断大权很可能与此有关 总体而言,以红巾军为主的北方人民暴动, 迅速消耗了元朝的行政、军事实力,破坏了正常 的行政结构,促进了大范围出现军事力量的分散 化和地方军队的个人集中倾向,直接推动地方军 事割据集团的迅速崛起。人民反抗战争在打击元 朝地方统治的同时,在特定时间段内,为军阀集 团控制地方军政权力创造了客观条件。所以从某 种程度而言,早在元廷退出中原的10年以前, 河套及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业已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脱离了元朝的直接控制。1368年及以 74 后的时间里,明军在本地区的军事活动,与其说 是推翻元朝统治,扫除其统治基础,不如说是将 元朝政治失控后遗留的国家碎片重新组织起来罢 了。换言之,洪武初年的战争对象更像是打着元 朝旗号的军阀集团而已 二 北方军阀割据局面与混战 农民战争暴露了元末统治危机的深重,特别 表现在政府军备的废弛、军队战斗力下降和政治 军事领导层的腐化无能。地方武装崛起得到朝廷 认可后,多少具有了正统性和号召力。虽然他们 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军一样也是元朝治下滋生的 异己势力,但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在对付农民军 一事匕的一致性是他们合作的政治经济基础。半 独立性的地方军事力量在与农民军的不断斗争中 壮大起来,终于形成了新的庞大的军阀集团。如 果不考虑所谓性质的差异,仅从表面上观察,实 ①参见周清澎:《汪古部统治家族— 一江古部事辑之 一》。《文史》第 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0元代汪古部直接辖区大体包括以黑河 (今内蒙古 艾不盖河)流域为中心的德宁 (今内蒙古达茂旗鄂伦苏 木)、集宁 (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巴彦塔拉乡土城子)、净 州 (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城 卜子村)等路和砂井 (今内蒙 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总管府等大硫以南、阴山山脉以 北的广大地区 ③《元史》卷45《顺帝八》,第 947页。 印《明史》卷 122《韩林儿传》载至正十九年 “李喜 喜余党复陷宁夏,略灵武诸边地”。似乎攻陷宁夏府路 的正是红巾西路军。笔者认为,其一,以当时的战争结 果揣度,陕西驻有重兵,西路军已于前一年被元军彻底 击溃,余部退往四川,岂能穿越强敌密布的陇东进人宁 夏,颇为可疑;其二,《元史》与 《明太祖实录》均为 明朝初年相继完成,叙述韩林儿事应更为贴近实际,竟 然不知袭击宁夏者为何入,侯明末钱谦益作 《国初群雄 事略》,于此照撅 《元史》并无异词。可见已成疑窦, 清人所修之 《明史》于数百年后反而对此言之凿凿,实 难从信,因之,作为孤证,不便采用;其三, 《元史》 和 《明史》对此事的记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肯定了对宁 夏的侵扰是从宁夏府开始,跨黄河到灵武这样一个由北 往南的过程,试想。在此情况下,进攻来自北方似乎比 来自南方更有说服力,清人不察,自相抵悟。据此 《中 国史稿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元末农民 起义部分在宁夏的标注同样值得商榷 ⑤仁明」胡汝砺: 《嘉靖宁夏新志》卷 1,第 9页,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际上,新军阀集团与南方的各类割据集团 (包括 红巾军)一样,都对元朝的统治产生了愈来愈严 重的瓦解作用。而且,元廷利用军阀集团打击农 民军多少有些饮鸿止渴的味道,当然,这也是当 时条件下的唯一选择。 1.北方两大军阀派系的构成 从军阀集团的起源看,最主要的就是察罕帖 木儿和答失八都鲁两人。他们两人正是日后肆虐 于北方晋、陕各地几乎所有军阀武装的鼻祖。答 失八都鲁于至正十二年 (1352年)拥有个人武 装,至正十七年 (1357年)年底在与红巾军对 峙时死于军前,由子字罗帖木儿代领其众。至正 十九年 (1359年)二月 “诏李罗帖木儿移兵镇 大同,以为京师捍蔽’,①。从至正二十年 (1360 年)起,李罗帖木儿为扩大地盘,取得更多的军 队给养,与察罕帖木儿在山西境内展开了争夺。 双方大致以石岭关 (今山忻县南)为界,即沿岚 州 (今山西岚县北)、兴州 (今山西兴县)、保德 州 (今山西保德县)、石岭关一线形成两个军阀 集团在山西境内的势力划分线,从而使冀宁路 (今山西太原市)主体仍归察罕帖木儿掌握。南 下冀宁受阻以后,李罗帖木儿转而西向寻找扩张 空间,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李罗帖木儿部 将脱列伯占领了延安 (即延安路),从陕北方面 威胁察罕帖木儿的大后方。李罗帖木儿集团中汇 集了一批重要的将领,他们包括方脱脱、保保、 殷兴祖、竹贞 (1363年投降扩廓帖木儿)、高脱 因、脱列伯、张良弼 (1362年起接受李罗节 制)、孔兴等人,其中后三个成为李罗帖木儿死 后反扩廓帖木儿集团中很有实力的三个军阀。 行省左承,同时进人陕西还有李思齐。除了李思 齐外,察罕靡下聚集了养子扩廓帖木儿 (王保 保)、关保、貂高、李克彝、虎林赤、赛因赤、 贺宗哲、魏赛因不花、关关、商裔、完哲、白琐 住等一大批将领,其中不乏日后的新军阀头目。 至正二十年 (136。年)时,察罕势力达到极盛, 史称 “察罕帖木儿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镇关陕、 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放旗相 望数千里”⑧。同年在与李罗帖木儿的争夺中, 察罕帖木儿调发延安驻军在东胜州 (今内蒙古托 克托县)一带与李罗帖木儿军作战③。此时察罕 帖木儿在陕西的势力也达到顶峰,不仅有老战友 李思齐,张良弼也被迫暂时屈服于他,整个陕北 直至东胜州黄河沿岸都是他的势力所及。至正二 十二年 〔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在山东军 中被王士诚、田丰谋杀,由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 其位。 2.陕西地区李思齐、张良弼的辖区及其 活动 察罕帖木儿与字罗帖木儿两人的战争主要在 山西境内④,在陕西却分别由他们各自的同盟进 行着另外的争夺,那就是察罕一系的李思齐和李 罗一系的张良弼之间斗争。为此,有必要首先将 李、张二人的情况作一考察。至正十七年 (1357 年),察罕帖木儿和起兵时的盟友李思齐一起进 人关中,察罕军阀集团从此控制了陕西。察罕本 人在陕西活动的时间不长,该集团在陕西的活动 主要是由李思齐组织进行的。李思齐刻意以风翔 为根据地,长期盘踞在陕西关中,同时极力扩大 他在关陇的势力范围。所以任何企图或者可能动 摇李思齐在陕西存在的行为都遭到他的激烈反 对,不论是这种可能的威胁来自于朝廷,还是来 自于昔日的同盟。与此同时元政府的某些在 早期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李思齐独立性的增强。 圈 1 元末北方军阀系统示意图 察罕帖木儿于至正十二年 (1352年)与李 思齐同时在河南起兵,以察罕为首的军事集团在 围剿红巾军的战争中转战于晋、陕一带。至正十 七年 (1357年),察罕帖木儿平定关中就任陕西 ①《元史》卷45《顺帝八》,第 946页. ②《元史》卷 141《察罕帖木儿传》,第 3387页 ③屠寄 《蒙兀儿史记》卷 129《察罕帖木儿传》谓 “别调延安军出榆林塞,与李罗帖木儿属部交战于东胜 等州,抚大同之背”。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第 773 页 ④战事经过详见瞿大风、崔树华 《元末统治集团对 山西地区的争夺及其作用》、《元史 ·顺帝纪》及相关列 传. 75 如在至正十七年年中撤销陕西行枢密院,罢免知 行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并将其放居草地。至正 十八年 (1358年),在李思齐袭杀了拜帖木儿、 郭择善之后,中央竟也无可奈何,没有切责或处 罚 (实际上也做不到)。对于中央政府催促进攻 四川明玉珍,李思齐一直阳奉阴违,至正二十二 年 〔1362年)佯作出兵哄骗秃坚帖木儿;至正 二+五年 (1365年)到二十六年 (1366年)干 脆将朝廷的催征钦差滞留一年不予放还。李思齐 独立性的日渐加强与其控制区的逐步扩大似乎同 步而行。前面提到,到至正十八年时,李思齐至 少控制了长安以西、陇东南部一带的地区,中心 在凤翔 (今陕西凤翔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大概因为材料缺乏,李思齐的活动情况很少记 载。直到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正月,李思 齐开始进兵平定了伏羌 (今甘肃甘谷县)等 县。。这一纪录不应忽视,因为此前的至正十八 年,陕西各路军马赶走李喜喜后,曾经有一划分 势力范围新驻地的说明 (引文见前),当时就提 到秦州 (今甘肃天水市)驻扎的是张良弼。尽管 那时张良弼与李思齐一起袭击拜帖木儿,瓜分了 他在通渭 (今甘肃通渭县)的军队,但依照军队 部署的分布态势考虑,李思齐不大可能跃过秦州 而占有通渭,亦即李思齐的势力不会一下子向西 发展那么多、扩张那么远,除非张良弼放弃了秦 州。所以1361年李思齐进占秦州西面临近的伏 羌县正说明很可能张良弼的力量离开了秦州。检 诸史料,至正二十年 (1360年)的十月,元廷 曾 “以张良弼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讨南阳、襄 樊’,②,以此联系到3个月后李思齐对秦州西部 的进兵,就可发现至正二十一年时张良弼的主力 已经不在秦州地区了。同年三月,张良弼驻兵蓝 田县 (今陕西蓝田县)时,被朝廷划归察罕帖木 儿节制。李思齐趁机侵其后方的行为必然激怒了 张良弼,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再听从察罕帖木儿的 调遣,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弼只能暂时与陕西平 章政事定住结盟.听命于陕西行省左压相— 手 握 “便宜行事”大权的帖里帖木儿。张良弼最终 被安排在长安北面的鹿台驻军。很快.察罕帖木 儿和李思齐于十一月进攻鹿台的张良弼,双方矛 盾完全公开,朝廷下诏劝和,才告罢兵。然而朝 廷最终不得不对力量强大的察罕集团做出妥协, 76 至正二十二年 (1362年)正月诏命完者帖木儿 再次出任陕西行省左承相,取代张良弼的靠山 一一帖里帖木儿;同时命令察罕在陕西屯种,要 求李思齐、张良弼 “各以兵自效”,实际上承认 了李思齐对原张良弼辖区的占领和察罕集团在陕 西的优势地位。察罕集团势力的迅速膨胀,已成 尾大之势,朝廷的疑虑进一步加深。为对此有所 遏制,同年三月,元廷加封字罗帖木儿,命张良 弼归宇罗节制,这最终明确了张氏在两大军阀集 团的归属。同月张良弼在武功 (今陕西武功县) 大败李思齐的进攻,确立了察罕集团李思齐控制 关中西部、渭水中上游地区;张良弼控制陇东、 关中东部的割据格局。此后张良弼与李思齐之间 互有征伐,战争状态持续到至正二十五年 (1365 年)年底。战争集中在关中平原地区,双方在其 他地方的活动少见记载,所以一些明初的材料当 有助于辨明李、张二人在陕西行省西部的控制范 围。至正二十五年二月为围攻李罗帖木儿,皇太 子曾 “命甘肃行省平章政事多儿只班以岐王阿刺 乞儿一C((校勘记》:‘儿’当作 ‘巴,〕军马,会 平章政事减卜、李思齐,各以兵守宁夏”③,这 说明李思齐在宁夏也是驻有军队的。另,《明太 祖实录》曾提到李思齐养子赵琦在明军进人关中 后,劝说其养父西窜临挑之事,并附记说 “琦, 狄道人,一名脱脱帖木儿,时呼为赵脱儿,世为 元土官云”④。元朝的临挑赵氏是当地著名土司, 起源于宋代吐蕃确厮罗家族,获赐国姓为 “赵”。 这一段记载虽属追述性质,但了李思齐在降 明前实际控制的地盘中应当还包括由其养子控制 的狄道 (今甘肃临挑县)地区,又从一个方面暗 示了李思齐在经营关陇时与当地土司业已结成很 深的关系。所以说,在至正二十五年以后,李思 齐占领的地区向西部扩展很多,已经到达了挑河 流域;而在西北方向上至少也达到了宁夏的黄河 南岸地 区。 以上对李思齐和张良弼在陕西的活动范围与 斗争情况进行 了陈述 、 ,从 中可见张 良弼及 ①《元史》卷 46《顺帝九》,第 955页。 ②《元史》卷45《顺帝八》,第 952页 ③《元史》卷46《顺帝九》,第 968 969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 41,洪武二年四月,(台北)中 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第。823页 其军阀集团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关于此 人的早期活动仍付胭如,其后期的行动也模糊不 清,下面略作补充探讨。张良弼初次见于史载是 在至正十八年四月诸将会攻李喜喜的战争中,当 时张良弼的官衔是 “宣慰”,无疑是陕西地区的 宣慰司官员,那么至正十八年前后陕西及其周边 地区宣慰司的设置情况如何呢?陕西行省本身原 来仅有察罕脑儿一处宜慰司,属于 “掌军民之 务”,又 “边睡军旅之事”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黄河以东山西境内则是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这 两处设立的时间都比较早①。此外,至正十五年 十二月 〔1356年初),在陕西汉中添设兴元等处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②。从那时的军事形势以及道 里远近推测,张良弼很可能是1356年设立于汉 中的宣慰司长官。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从 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改授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行省 参知政事为从二品,而宣慰司副长官--一 宣慰同 知为从三品,正官— 宣慰使为从二品。1358 年史书记录的将领中曾将宣慰张良弼和宣慰同知 拜帖木儿并列,由此可知张氏当时应为宜慰使, 更确切的说是兴元宣慰使,可见张氏在兴起之初 已经是陕西地区的重要官员了。另一个奇怪的现 象是 《元史》中的张良弼在 《明实录》中消失, 陕西地区的元朝高级将领中却出现了张思道、张 良臣兄弟。《元史》创修于洪武初年,《明太祖实 录》虽历经建文、永乐朝历次重修,但修改的重 点决不在此。笔者认为所谓张良弼与张思道应为 ,人,根据有二:一、两者事迹相同。《元史· 顺帝纪九》所载部分相关张良弼的内容与 《明太 祖实录》、《明史·太祖纪》、《国榷》等书相同, 甚至在 《明史》中竟出现过张良弼和张思道两者 并见的情况③。仅就以上著述记述的史实而言就 能够断定张良弼和张思道确为一人。二、张良 弼、张思道、张良臣三人姓名关系。《明太祖实 录》又记载说 “初,张思道在庆阳,闻王师克临 挑,惧而走宁夏,而使其弟良臣与平章姚晖守庆 阳。思道至宁夏,与金牌张等俱为扩廓帖木儿所 执。⋯⋯会 (汤)和部将谢三遣人招良臣,以其 兄被执,遂以城降。良臣晓勇善战,军中呼为小 平章”④。既然张良臣与张思道是实际上的兄弟 关系,而前述良弼与思道事迹又为一人,那么张 良弼就是张 良臣的兄长了 。再者 ,良弼、 良臣的 名字也更像是弟兄二人。因此,笔者认为元末明 初的张良弼和张思道实为一人,至于出现这种记 载上的不同,窃以为其原因或与材料来源中一载 其名,一以字行有关吧。 3,内战的加剧与反扩廓帖木儿阵曹的形成 至正二十二年 (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儿 被杀以后,察罕集团的领袖成了扩廓帖木儿,原 察罕阵营高级将领对此极为不满,察罕集团开始 走向分裂。当然,从心理上的猜忌、不满,发展 到对立也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其中标志性的 事件是至正二十五年 (1365年)李罗帖木儿与 皇太子矛盾公开化以后,带兵人京,逼走太子, 囚禁皇后,挟持顺帝导致了大规模内战的暴发。 至正二十四年 (1364年)和二十五年 (1365年) 间,元廷中央党争将地方军阀势力再次引入,导 致了白热化结果的出现,国家政治分裂的倾向进 一步加剧。李罗帖木儿两次进兵大都,皇太子被 迫出逃于扩廓帖木儿军中,依靠扩廓一系以及陕 甘诸王的军队联合进攻李罗帖木儿。为此,二十 五年,皇太子爱酞识理达腊命令 “诸王、输马及 陕西平章政事李思齐等,各统军马,尚其奋义戮 力,克期恢复行。,又 “发Jc相也速兵屯东鄙, 魏、辽、齐、吴、豫、幽诸王兵驻西边,而自率 扩廓帖木儿兵取中道,4抵京师’,⑥。同年四月, 扩廓所部关保军攻人大同;七月学罗在大都被 杀。字罗死后,其集团陷于瓦解。为了拉拢扩廓 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皇太子在战后军事力量整 合的问题上,采取了提高和加强扩廓帖木儿地位 与实力的做法。闰十月朝廷 “诏张良弼、俞宝、 孔兴等悉听调焚扩廓帖木儿··一辛末,诏封扩廓 帖木儿河南王,代皇太子亲征,总制关陕、晋 冀、山东等处并逸南一应军马,诸王各爱马应该 ①详见 《元史》卷91《百官七》,第 2308-2309页. GJ《元史》卷92《百官八》,第 2339页。 ③《明史 ·本纪 ·太祖一》至正二十六年载 “是岁, 元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张良弼构怨,屡相攻击,朝命 不行,中原民益困”〔第 15页),次年十月的北征诏书中 则变为 “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袅张猜忌” (第 16 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 42,洪武二年五月辛丑条,第 0828页。 ⑤《元史》卷 46《顺帝九》,第 969页 ⑥《元史》卷 141《察罕帖木儿传》,第 3390页. 77 总兵、统兵、领兵等官,凡军民一切机务、钱 粮、名爵、黝涉、予夺,悉听便宜从事”①。然 而事情很快出现了逆转,史称 “初,李思齐与察 罕帖木儿同起义师,齿位相等。及是扩廓帖木儿 总其兵,思齐心不能平。而张良弼首拒命,孔 兴、脱列伯等亦皆以功自恃,各怀异见,请别为 一军,莫肯统属’,②。扩廓帖木儿与张良弼等人 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争。原察罕集团内部, 除了李思齐之外,“关保自察罕帖木尔起兵以来, 勇冠诸军,功最高;而貂高善论兵,尤为察罕帖 木儿所信任’,③。关保、貂高等人的离心倾向也 加剧了。另一方面,皇后奇氏、皇太子一方图谋 利用扩廓军力废黝顺帝的计划却没有得到扩廓的 配合而流产,扩廓自然遭到了太子的忌恨。于 是,扩廓帖木儿马上变成了一切矛盾的焦点,他 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不能消除太子的愤怒,激化 了与原李罗集团旧部的矛盾,还面临着内部分裂 的现实困境,一句话,从至正二十六年 (1366 年)到二十七年 (1367年)间,扩廓帖木儿陷 人了复杂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在中央与地方看 来都认为应当将其消灭。在陕西方面,几方力量 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局面,原属察罕的盘踞于陕西 的李思齐独立为另一军阀集团,与扩廓帖木儿并 立。李思齐停止了与张良弼在陕西的战争,并逐 步与扩廓帖木儿的敌人结成了同盟。这一同盟的 标志就是至正二十七年陕西四将 (李思齐、张良 弼、脱列伯、孔兴)的含元殿基会盟,再加上山 西境内的关保、貂高,形成了反扩廓的大联合。 至于具体的战争过程,这里不作详述,只是有一 点必须提起注意的是,这一次内战的规模超过了 此前讨伐李罗的程度,而且还是在南方朱元璋逐 步消平群雄,准备大举北伐的极端不利的局面下 展开的。在元朝灭亡的最后关头,我们把失败的 主要责任加诸参加内战的任何一方都显得片面, 反过来说,所有参加内战的军政集团必须为元朝 的败亡集体负责是没有问题的。 的同时,一直努力保持或在某些地方恢复自身的 权威。这一点在对河套周边地区的经营上表现得 较多,其目的就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中央 对陕西的控制,从而起到稳定甘肃、西番、西北 诸王局势,增加大都地区粮食供应的可靠性,扶 植、培养一些能为这一战略目标服务、同时又听 从朝廷支配的地方军政权力。 据周清澎先生考证④,作为安西王封地的察 罕脑儿地区,应该是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 (今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辖区)。察罕脑儿,蒙语是 “白海”之意,当时曾建有城池,遗址在今陕西 靖边县与内蒙古交界处之白城子古城⑤。整个察 罕脑儿的归属在元朝史上发生过较多的变动,总 的倾向仍是取消该地区宗王的特权,以直属中央 控制的机构统驭当地。具体表现是早在至大三年 (1310年)九月,朝廷就 “立宜慰司都元帅府于 察罕脑儿之地”⑥。这一机构一旦设立,似乎一 直存在到元朝灭亡,尽管期间有短期的宗王镇 守、太皇太后、皇后属地的特殊情况出现,并未 发现明令裁撤宣慰司的诏旨。唯一的例外是泰定 元年 (1324年)一天历元年 (1328年)间有一 个短暂的湘宁王八刺失里镇守察罕脑儿的时间, 在此期间撤罢过宣慰司,1328年后又得到了恢 复。至正十八年 (1358年)“冬十月丙寅朔,诏 豫王阿刺戒纳失里徙居白海,寻迁六盘”⑦。阿 刺戒纳失里短暂逗留察罕脑儿 (白海)后,接着 就被朝廷安置在六盘山,即原开城路 (今宁夏固 原南)地区驻扎,直至洪武二年 (1369年)为 明军所逐⑧。至正十九年 (1359年)七月 “庚 三 元廷加强对河套地区的控制 元政府在对军阀集 团退 让的同时,利用战时 机制 ,清除了藩王势力 ,实现了对河套地 区的直 辖统治。更进一步说 ,朝廷 在全力平衡军 阀集 团 78 . O《元史》卷46《顺帝九》,第 971页 ②《元史》卷141 q察罕帖木儿传》,第 3391页。 ③《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儿传》,第 3392页. 田周清澎:《从察罕脑儿看元代的伊克昭盟地区》, 《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⑤参见周清澎主编 《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自考 办 1991年 5月编印,第 108页 ⑥《元史》卷23《武宗二》,第 526页 0《元史》卷45《顺帝八》,第 945页. ⑧实则明徐达进攻豫王时,豫王已不在开城。《明太 祖实录》卷 41,洪武二年四月,第0824页云:“谍报故 元豫王驻西安州 (今宁夏海原县西) 遂令平章俞通源 立栅守开城,移兵趋西安,次于海那都 (或作海刺都, 今宁夏海原县)。” 子,诏以察罕脑儿宣慰司之地属资正院①,有司 毋得差占。察罕脑儿之地,在世祖时隶忙哥歹太 子四千户,今从皇后奇氏请,故以属之资正 院”⑧。根据上面提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一定 程度上只是把察罕脑儿的收人与特定的亲贵挂起 钩来而已,特殊性可能没有人们猜想的那样大。 察罕脑儿地区由于长期缺乏直接材料记载, 致使许多问题含混不清,不易清理出较为明确的 线索和得出更加肯定的结论。不过通过对一星半 点散见资料的分析归纳,仍然能约略感知本地区 的概况。察罕脑儿所在的鄂尔多斯南部草原具有 宜农宜牧的自然地理特征,不论是军民屯田,还 是马政建设,都颇有成就,所以本地区具有相当 的经济潜力和战略纵深,对它的经略意义也就非 同小可。人口上, 《元史》在至顺元年 (1330 年)二月曾有 “察罕脑儿宣慰司所部千户察刺等 卫饥者万四千四百五十六人,人给钞一锭”③的 说法,结合上引归属资正院条记载可知察罕脑儿 地区包括了察刺等四个千户所 (或卫),人口总 数接近15000。为便于理解起见,我们还可以看 一看察罕脑儿周围行政区的人口分布,以加深对 察罕脑儿的认识。陕西行省所辖兴元路领4县、 3州,有 190378人;凤翔府领 5县,有 14908 人;延安路领8县、3州,有94641人④。察罕 脑儿至少与凤翔府所辖人口相当,略少于汉中的 兴元路,可知其以游牧为主的人口数量还是很大 的。这些人口从其来源上讲,应该就是初封安西 王时期配备的蒙汉军队的后裔⑤,属于军事编 制,而他们正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为朝廷直接控制 的军事力量。随着王朝灭亡的临近,元廷于至正 二十七年 (1367年)恢复了在至正十七年 (1357年)撤销的陕西行枢密院,八月 “丙寅, 立行枢密院于阿难答察罕脑儿,命陕西行省左垂 相秃鲁仍前少保兼知行枢密院事”⑥。秃鲁此人 一直得到中央的信任,他先在至正二十五年 (1365年)十月从资正院使升任御史大夫,而资 正院实际上是属于奇氏 (二十五年十二月改称肃 良合氏)皇后个人的专设机构,秃鲁的升迁也可 以看作是皇后对朝廷施加更大影响的表现之一。 至正二十七年七月任命秃鲁为陕西行省左ZE相, 立即引起了李思齐的严重不满,然而朝廷并未进 一步退缩,而是在八月更将陕西最高军事指挥权 交给了秃鲁— 兼任知行枢密院事,统领陕西四 将,组织对明军的抵抗。 早在元顺帝统治初期的至元三年 (1343 年),朝廷在宁夏设立了宣镇侍卫屯田万户府, 这是元代后期较少的几次军屯活动之一。至正十 八年 (1358年)九月,朝廷下诏 “置奉元、延 安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于耀州,巩昌等处团练 劝农安抚使司于那州,以行省72相朵朵、行台大 夫完者帖木儿领之”⑦。至正十九年 (1359年) 年初,元廷 “置大都督兵农司,仍置分司十道, 专督屯种,以李罗帖木儿领之。所在侵夺民田, 不胜其扰”⑧。由于河东地区屡遭兵R,加之屯 种措置失当,寄希望山西提供大都粮食供应的想 法无疑落空,只得另寻他途。在元代历史上,鄂 尔多斯南部、陕北、宁夏、河东等河套周边地区 都有过大规模屯田的记载,屯田的类型齐全 (有 军屯、民屯),涉及的民族众多 (包括许多原以 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 延续的时间长 (伴随元朝始终)。于是,陕北、 宁夏就成了提供粮食的重要基地之一。1365年 大都地区面临严重的粮荒,相应解决对策的出台 则凸现了陕北粮食供应对经济的意义。史载: “至正二十年 (1365年)五月十九日,皇上御延 春阁,大臣平章塔失迭木儿等官奏:因为近年调 兵,军储仓糜不敷 若不各处措备呵怎中。俺商 量来,陕西所辖延安路与东胜州相近。有今后专 委陕西省官一员,延安路所出粮解内斟酌交和 朵,运赴东胜州收贮,借运人京等事。制日: 可。至正二十年七月十五日,··⋯即目各处调兵 之际,全藉馈响供给。已经差官于延安等处和朵 粮解,就于彼处创造船只,径由黄河运至东胜 州 ,权且收贮 ,借运人京 。⋯⋯骆驼站 ,宁夏运粮 , 山资正院系至元六年十二月专为皇后完者忽都皇后 奇氏设置的机构,详见 《元史》卷 92《百官志八》。 ②《元史》卷45《顺帝八》,第 948页。 ③《元史》卷34《文宗三》,第 753页。 ④详见 《元史》卷 60《地理三 ·陕西等处行中书 省 》。 ⑤《元史》卷 99《兵二》记有 “七月,以西川蒙古 军七千人、新附军三千人付皇子安西王”,第 2541页 ⑥《元史》卷47《顺帝十》,第 980页, ⑦《元史》卷 92《百官八》,第 2341页 ③《元史》卷 45《顺帝八》,第 946页。 79 1362年北方军事 集团势力苑围 1张良弼}主要军事集团 大4路 /74 fkOf 宁夏府路 呵 }iH 尸全里些鲤 趁 _ :p 一 -1 JT* 介王阿刺 式纳失里 7 绥德州 ,,‘”、、延安路 ,.i’J 凛 次晋宁路 ad 耐处P -V ' =*# *Arci-1-611 M#*)L E*}}O f4sk 是1理 AA--7N 、鹿合买- 奉元 图 2 元末北方军脚分布示意圈 即延安粮运人东胜,所造船只顺流而下。’,①河套 兵农司的危害可见一斑,至正二十二年 (1362 地区沿河运粮东胜州只有逆流与顺流两种走法。 年)四月扩廓帖木儿解往大都的粮食是个别事 以上引文中将 “宁夏运粮”解释为 “即延安粮运 例,也是察罕集团讨好朝廷的姿态,不具持久 人东胜”,那么运往东胜的粮食只能是先由陆路 性。大都周边地区的粮食保障恐怕主要来自于张 西出宁夏,再沿黄河顺流而下直到东胜州。一方 士诚的海运,部分依赖陕西粮食。黄河大河曲粮 面排除了延安运粮沿黄河逆流而上的猜测,一方 食水运线路是以延安和大都作为粮食供应地和消 面暗示了延安等处粮食的种植与运输的范围有可 费地,以宁夏和东胜作为中转和存贮地,在此基 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样与察罕脑儿的辖区似 础上连接起来的运输线。这一意义在元末北方朝 乎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如果确实如此,笔者认 命不行的混乱形势下,显得极为抢眼;此外,它 为,察罕脑儿可能管理的事务以军事、畜牧为 对明代河套边防中一些特征的形成似乎也有某种 主,而延安地方管理的事务可能包含了所有陕北 影响,值得思索。 的农业生产,包括各类屯田,详情当另考。 — 元末朝廷指望从军阀集团激烈争夺的河东地 ①《析津志》, 《永乐大典》卷19426《牛站》条, 区获得对大都的粮食供应并不现实,前引大都督 (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9月影印本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W arlord Bloc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rea During the Last Time of the Yuan Dynasty Zhou So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Mor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介,g,475002) Abstract; In the last time of Yuan Dynasty, the actions of the two military blocs in the northern had produced th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politics at that time. The administrative ability of the gov- ernment had been weakened by the warlord blocs. So it formed another regime when the regime of the Hong Jin army formed in the southern area. The Yuan government had made an effort to resume au- thority and the govern ability, but at last,the struggles among warlord blocs had disintegrated the Yuan's governance in fact Key words; the politics in the last of Yuan Dynasty; the region around the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He Tao);warlord bloc 80
/
本文档为【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