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胡晓光:唯识要义 (1)

胡晓光:唯识要义 (1)

2019-01-14 5页 doc 17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胡晓光:唯识要义 (1)唯识要义 胡晓光 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 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 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唯识思想来源于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瑜伽师地论》就是本着《阿含》的精义而造的。《阿含》认为“心为法本”,能观心者才能解脱。唯识学就是基于“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心为法本”之义的阐释。 2、唯识思想就是讲转识成智、唯识无境。 唯识者,一切法不...
胡晓光:唯识要义 (1)
唯识要义 胡晓光 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 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 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唯识思想来源于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瑜伽师地论》就是本着《阿含》的精义而造的。《阿含》认为“心为法本”,能观心者才能解脱。唯识学就是基于“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心为法本”之义的阐释。 2、唯识思想就是讲转识成智、唯识无境。 唯识者,一切法不离识而有。一切法唯识而变现,故名唯识。心所观境,皆由心识变现,非有识外之境,故名唯识无境。凡夫不知唯识之理,内执身心为实我,外执自然世界为实法,转识成智就是要转舍凡夫之遍计所执自性,转得依它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遣分别之心识为无分别之智。众生贯习,恒执心外有法,不知一切皆心所变也。修佛悟道,重在观心,于心识上用功,这就是唯识之方法也。唯识之性即圆成实性,唯识目的就在于成就此性也。 二、瑜伽行派包括法相与唯识两方面内容 1、法相与唯识的区别 过去人们不加分别法相与唯识,其实法相与唯识是有区别的。法相与唯识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略举几条:①缘起义是唯识学,缘生义是法相学。②根本智摄后得智是 唯识学,后得智摄根本智是法相学。③能变义是唯识学,所变义是法相学。④约观心义是唯识学,约教相义是法相学。 ⑤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⑤平等平等是法相学,殊胜殊胜是唯识学。法相广泛,唯识精纯。从学理入手,从观行起步,唯识与法相必须详加分析,不然因果混乱,次第不明。当然在终极原理上法相与唯识是不二的。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唯识之识是存在的心体,法相之相是在心中所现之相,心体与心相是不一不异的。 2、法相与唯识的各自作用 学习法相就是要了达一切法之实相,法相学就是文字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法住智,学习唯识就是要如是观心,唯识学就是观照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涅槃智。 3、瑜伽行派的殊胜 瑜伽行派于事于理皆为殊胜。是佛法中无上无空之法门。《解深密经》中,佛陀自己为一生之教法进行判释,断定唯识为中道了义教,是三时教法的第三时,是无上无空究竟圆满的大乘。一切法门皆只讲到六识而已,唯有瑜伽行派广讲第八识。这就是于事实上的殊胜。瑜伽行派广讲阿赖耶识缘起论,昭示万法,皆依识现。这就是于理性上的殊胜。 4、唯识的心物时空观 唯识并不把识当成实有。《成唯识论》曾云:“若执识为实有,也为法执。”唯识是对治法。在对治无明烦恼时,要如实起观行,就必须单提一念,假设“现有”,外师不解此义,往往认为唯识是认为“现在为实有”者,其实不然。唯识对心物之存在,皆以缘起无性义来观得。时空之存在在唯识学中不过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而已,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时空存在。时空心物都是遍计所执性所幻现之物,是情有理无的。唯识学的目就在于超情离见,转识成智,最终悟到离言离思的大般涅槃境界。凡夫之境界,内在为心(主体、主观存在)外在为物,立物必有方分,讲心必具三世, 时空不过是凡夫心量的形式而已。超越时空,超越心物,这就是唯识学所要做的事业。唯识者是唯缘起能相识,是了别识学;法相者是能相不是所相,是心识之能相,所谓能相者就是能界定之义。心物时空之法相皆心识之种子变现之影而已。究其根源,实无自性。 5、唯识的转八识成四智 八识者,眼耳鼻舌身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也。唯识学讲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八识在转依过程中,是六七二识在因位转,五八之识在果位上转。妙观察智是破理惑,平等性智是破事惑。理事之无明被破,自然心识之镜光明炳现。学佛用心就在于对治六、七二识的虚妄。转识其实就是从它两开刀。六识多闻正理,多思正理就会明理解惑,七识常行平等之心,念念离我执情,就会自他融一烦恼断除。六识主要是慧学增上,七识则是在定学上增上耳。 三、唯识学与其它法门 1、唯识学与禅宗 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实际上与唯识学的转识成智是有 相通之处。禅宗是集瑜伽学和中观学为一体,并且以真常唯心论为宗要,达摩思想与《楞伽》有关。六祖与《金刚》有关,但是禅宗在思想实质上是有其独特性。在方法上、在实证上却是别树一帜,顿悟成佛是禅宗特有的法门。虽然禅宗认为自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在禅理中,我们仍然可见唯识和中观对禅宗的影响,比如,禅宗的明心见性,其实就是“转识成智”的演变,所谓明心者,就是开发心识之无漏智,即观照般若也;所谓见性者,见是般若智,性是法性,也就是实相般若也。心性就是真如性,也就是圆成实性。明见就是照见,明心见性就是“照 见五蕴皆空(真如法性)”,转识成智就是转迷成悟,就是明心见性。唯识与禅宗不同的是对于心体的认识,唯识学的心是个体的阿赖耶识,而禅宗的心则是指真常心,是字宙心,是大全本体。应该说禅宗在唯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唯识学的心体观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家风。 2、唯识学与净土宗 唯识学认为一切法(包括外在物质世界)都是唯识所变现。所以在唯识学看来,外境是由心生,所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心是内在,土是外在,内外一体,能所而已。中国净土宗所讲净土其实也有唯心观“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不过中国的净土是属于真常唯心论。这与唯识论有所不同。我认为要真正认识佛教的净土思想必须在中观与唯识的理论上才能解释清楚。净土宗的《阿弥陀经》,玄奘法师和罗什法师都翻译过,它们对净土思想的本质都有如实的说明。从中观学上讲净土的究竟处是法性土,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之土,这是理体,是一切佛的归趣,一切佛子的目的。从唯识学上讲,净土之生成,必是由心识所变现,土为所生,心为能生。观心净心实则就在净土。唯识重在转染成净,不过唯识多从内在讲,其实更本质也。因此学唯识就是净心净土,唯识学可以摄尽净土思想一切妙义。 3、唯识学与密乘 西藏崇尚密乘,但是也不废弃显教。西藏佛教认为是显教有深广二般若之法门。唯识学是属于广般若,中观学属于深般若。在西藏佛教中,文殊菩萨(代表中观)和慈氏菩萨(代表唯识)是最受崇敬的。由此可见凡是学修密乘者,不能如实通达唯识与中观之显教是无有是处的。密是显的密,显是密的显,显密本性不二。所以学密乘者一定要由显入密。在西藏佛教中,以唯识见为了义的密乘宗派是很多的。如“觉囊派”就是以唯识为终极的。其实应成中观派的格鲁 教,不也是把唯识的经典《俱舍论》做为显教五部大论之一吗!再者唯识学是精深的心理科学,它对心理微细的存在结构及性能阐释得十分详备。密乘与瑜伽法对色身的变化阐释得究竟无遗。它与唯识合一就可以将色心之法的法相因果性理揭示出来。唯识学是密乘揭示生命奥秘的有力工具。所以学密乘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唯识学。 摘自《浙江佛教》2001年第2期
/
本文档为【胡晓光:唯识要义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