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24 23页 doc 45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哪种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哪种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 ?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来源(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5、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7、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8、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其中什么是最根本属性, 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最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 科学的态度。 第一章 唯物论部分(1、3节)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是什么, 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世界本源问题。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什么界定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观点是什么, 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列宁的物质定义有什么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6、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 具体问题具体。 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最基本的形式是什么,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最基本的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8、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9、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实践。 10、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1、什么是规律,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如何把握: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 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部分:(第2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什么,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其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联系和发展。 2 内容:对立统一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揭示了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 4、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对立和统一(或称同一性和斗争性)。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实现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什么是两点论与重点论,二者统一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原理: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第一,掌握适度原则; 第二,注意量的积累; 第三,抓住机遇,促成事物发展。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 3 第二章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什么, 认识的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哪里,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6、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经历了哪两次飞跃,其条件是什么,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 条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什么错误, 基础:实践。 割裂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特点以及辩证关系怎样,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 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的特点 辩证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关系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9、为什么说认识过程需要经历第二次飞跃,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0、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原因: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1、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这种说法对吗, 4 不对,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另一方面反对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1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4、成功的实践必然以什么为前提,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弘扬哪两种精神, 前提:真理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5、价值的功能有哪些,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价值评价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16、从实际出发关键是什么,就是要做到什么, 关键: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17、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什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8、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那两个方面的创新与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第三章 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哪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的构成,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3、生产方式的构成及其作用, 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 5 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最根本的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最根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5、生产力的构成,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构成: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6、生产关系的构成,其基础是什么, 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8、什么是经济基础,在整个上层建筑中什么居主导地位,核心是什么,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居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 核心:国家政权。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 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 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 6 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0、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1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分别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何区别,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13、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存在哪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1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1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7、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能力与手段,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7 18、结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省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 使用价值和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与商品二因素有什么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怎样, 成反比(劳动生产力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5、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职能有哪些, 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8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8、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9、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定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途径/手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意义:?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剩余价值论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价值增值和价值形成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价值增值过程是越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资本的本质: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5、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什么, ?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 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资本主义积累的唯一源泉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后果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唯一源泉:剩余价值。 后果: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7、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各是什么,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级是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9 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客观要求是什么,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客观要求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中之间的矛盾。 表现: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产生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哪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组织的形式有哪些, 原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以及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什么特点, 关系:垄断是从自由经济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发杂和剧烈。 原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它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特点: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4、什么是金融资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什么,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主要借助于“参与制”实现的。 5、垄断资本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 10 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6、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7、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什么,基本形式有哪些, 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后果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积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0、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 11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什么, 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什么, 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5、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次飞跃是哪三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 6、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 式,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第七章 1、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远大理想是什么, 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什么社会的分配方式, 共产主义社会。 3、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一种科学理论;第二,它是一种现实运动;第三,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第四, 它是一种社会理想。 4、共产主义社会有什么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实现共产主义 6、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 13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题 辽宁中医药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