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北宋三体

2017-11-13 50页 doc 96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北宋三体北宋三体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有这么一段话:“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 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的确,宋代的一些诗人缺乏创新,难以逾越唐诗的高度,以唐 诗的艺术风格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旗帜。在北宋初年出现的尚俗的“白体诗”、尚淡的“晚唐体诗”和 尚雅的“西昆体诗”就是如此。 一、王禹偁和白体诗人的创作情况: 1.白体诗人是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等。他们主要模仿白居易的 ...
北宋三体
北宋三体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有这么一段话:“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 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的确,宋代的一些诗人缺乏创新,难以逾越唐诗的高度,以唐 诗的艺术风格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旗帜。在北宋初年出现的尚俗的“白体诗”、尚淡的“晚唐体诗”和 尚雅的“西昆体诗”就是如此。 一、王禹偁和白体诗人的创作情况: 1.白体诗人是指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等。他们主要模仿白居易的 闲适诗、“元和体”以及其浅易流畅的诗风,却大都忽视了白居易讽谕现实的精神,多应酬唱和、流连 光景之作,风格浅切闲雅,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2.但白体的一代表人物王禹偁却写出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优秀诗篇,感情纯 朴真切。在他的诗作中,既有《感流亡》、《对雪》等讽谕现实、朴素流畅的反映时政民瘼的古调长篇, 也有《村行》、《杏花》等清新明净、饶有风韵的写景抒情的近体小诗,内容较为丰富深刻。王禹偁的 诗风平易雅淡,浅切明畅,已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古体长篇多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宋诗 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于此也初见端倪。他首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是形成宋代诗文特色的先驱者。 下面我们可以看看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作品选第83页) 二、林逋和晚唐体诗人的创作情况: 1.晚唐体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 境界偏于纤小狭窄。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岛、姚合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 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 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一类是比较特殊的寇准,诗作意 境清寒,含思凄婉。晚唐体诗人与白体诗背道而驰,他们依自己的性情去了晚唐诗歌的清淡素雅,同时 也承袭了晚唐诗人僻静的生活方式和视野拘束的毛病。寇准的诗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春 日登楼怀归》)为人称道,但实际上是脱胎于晚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令人兴味索然。 2.林逋是晚唐体的代表作家,也是宋代隐逸诗人中名声最大的一位。他擅长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 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其诗的主要内容是歌咏西湖美景,尤其善于咏梅。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林逋 的生平(见作品选的85页)。晚唐体诗人一般以五律见长,而林逋的五言、七言近体俱有佳作。诗风清 淡闲远,澄澹峭特,往往透出一股高洁超逸之气,如其为人。林逋的诗作以其清幽的意境在白体之浅俗、 西昆体之秾丽中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并已经对贾、姚诗风的藩篱有所突破。下面我们一块来看看林逋的 生平与他的代表作品《山园小梅》(作品选第85页) 三、“西昆体”诗人的创作: 西昆体因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而繁盛,《西昆酬唱集》就是 这种风气下的产物。诗人们以李商隐等人为宗,诗歌好用典故,文辞富丽典雅。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 演等。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宁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少小聪慧,出口成诵,下笔立就, 深得宋太宗上市。宋真宗时,任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等职。曾受命修撰《册府元龟》,书的体制 和群僚所撰篇序,都由杨亿审定。西昆体中的确有李商隐诗歌的影子。如在李商隐“无题”诗影响之下, 杨亿、钱惟演都有无题诗,比方说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就很有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 夜风》的痕迹。所用的韵与李商隐所用的风、东、通、红、蓬大多相同。李商隐诗中梦的意象也被采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杨亿的一首《南朝》(作品选86页) 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文坛上雕琢矫饰的余习仍然存在,“西昆体”的富丽文风又进一步推波助澜。对于此,北宋初年 的柳开等人首先提出倡导古文、拯救时弊。之后,又有范仲淹要求救文章以厚风化。这些为欧阳修的诗 文革新作了铺垫。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特点:(1)该运动在北宋初年即已开始,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未能取得明显成就。 欧阳修的参与并领导,使该运动迅速走向成功。(2)宋诗的特点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宋代散文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其正宗的地位。(3)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 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其复古与革新都有很深的现实背景。 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2) 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 (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 二、欧阳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他四岁时, 父亲去世,主要由母亲进行启蒙教育。后偶尔读到韩愈的文集,遂以之为师。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前期较 开明,而后期则较为保守。曾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详细生平可参见前面词的部分) 2、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这类诗歌同情人民的疾苦,有很强的现实 性。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这类诗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言志,注入士大夫的文化情趣。(3)反映民 风民俗以及酬唱题赠诗。 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 向。欧阳修的诗歌既学李白的畅达却少其豪放之气,也学韩愈的峭健又无其艰涩之态。在表现手法上, 他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传统,以古文的气势、叙事手法和大量的散文章法、句法来丰富 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具有散文般流动的气韵与品格;他还喜好摅思说理、发表议论,无论写景状物, 还是咏史言情,触处即生议论,其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意趣情韵。这些特点都显露 出宋诗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征。他诗歌创作“全在用古文章法”(方东树《昭昧詹言》),使宋诗别开生面。 他的许多古体诗的散文化倾向比韩愈更强,而且表现在不同表述方式中,比方说以说理为主的《颜跖》 就是以颜回、盗跖的命运谈论人的生死观;以叙事为主的《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回忆往事,叙 说他与梅尧臣离别后的生活以及对梅的思念之情。壮景如《菱溪大石》表现菱溪大石的嶙峋多奇。言情 如《再和明妃曲》叙说王昭君远嫁单于,抒发“红颜胜人多薄命”的感慨。欧阳修最负盛名的一首诗作 是《戏答元珍》(作品选第89页) 三、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 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 1、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传世,存诗8200多首。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因为他性格直诚,“既不慕富贵,亦不妨巧倾”(《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所以仕途不顺,长期沉沦下僚。 此人醉痴于诗歌,宋代的刘廷世在《高邮孙君孚谈圃》里就记载过梅尧臣与杜廷之等人游于汴河的轶事, 其中说梅尧臣“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梅尧臣自己也说过“人生诗癖胜钱癖,搜索肝脾过几春” (《诗癖》)。 他在诗歌创作上有自己的主张:“不书儿女语,不作风月诗。惟存先王法,好丑无使疑”(《寄滁州欧 阳永叔》),这里他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直接继承《诗经》的兴寄传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大多 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其中《田家语》、《汝坟贫女》邓作品都是秉笔直书,撷取 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场面进行描写,比方说“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田 家语》)。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这体现了宋诗人的开拓精神。诗歌 开始不回避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是在中晚唐,但是尚未形成风气。可是梅尧臣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 的探索,尽管也出现过《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这样的凡俗不堪的失败之作(正如 胡适提倡新诗,写的《蝴蝶》一样),但更多的作品成功地实现了题材的开拓,比方说《七月十六日赴庾 直有怀》写值夜时想念妻儿,写得很有兴致。 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 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 美。譬如《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开头“春洲生获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四句, 以平易的语言写出河豚的珍贵,而后描绘它的面目可憎、剧毒可怕,人们却“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最终归结为“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把食河豚这一日常生活的现象,与“至美与至恶相随”这一具有 普遍意义的、颇为深刻的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诗的分量就显得不一般了。这也是宋诗在热情减弱以后, 向其他方向发展的一个途径。我们还可以看他的一首《鲁山山行》(作品选第87页)这首诗作于其39岁, “平淡”之中带有几分清丽,结尾尤其蕴藉。此诗紧扣“山行”,以所行表现山的连绵起伏、不同的美丽 景色,给人行于山中的动感。当他迷道的时候,见到“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暗示了山中的静谧, 最后以云外鸡鸣,动中写静,进一步突出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惬意的情怀。这首写景诗以时空推移 作为结构线索,细致入微地描写晚秋山间的萧瑟景色,虚实结合,动静互衬,意境新颖,饶有情趣。 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也追求“意新语工”,即意境的深警新奇与语言的古硬怪巧,已经开创宋诗以新 颖工巧取胜的途径,对江西诗派也有一定影响。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在梅诗中业已初露端倪。 比方说他因欧阳修、苏舜卿的月石砚歌写的《读月石屏诗》论说欧、苏二人的月石屏诗,戏讥欧阳修的 石上有月迹语焉不详,而苏的奇思幻想也不足取,而认为月上有嫦娥、玉兔才有灵性。 欧阳修曾全面地梅尧臣的诗歌风格:“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 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梅圣俞墓志铭》),这个评价还是很准确的。 2、苏舜卿,字子美,河南开封人。与改革派范仲淹等时相过从,政治上亦受其影响。晚年被削职 为民。他以诗歌创作驰名,与梅尧臣齐名。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可以遭诬削职的“进奏院事件”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政论性。比方说西夏侵扰庆州时 士兵的状态是“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箭何所施”,兵败势在必然。被俘的战士遭割鼻去耳的羞辱, 苏舜卿愤而说到“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庆州败》)后期诗作主要是描写闲居生活和 寄情山水的作品,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情调沉郁悲壮。比方说他的《怀中晚泊渎头》“春 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对苏舜卿、梅尧臣进行过比较,认为“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 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谈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这概括的很准确。 苏舜钦诗歌的主体风格是雄奇奔放、超迈横绝。写景境界阔大,气象峥嵘;抒情激昂慷慨,不加阻 遏;议论言词激切,锋芒毕露,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诗想象奇特,笔力豪隽,力图在立意与语言 上求新求变。其长篇古体诗多铺叙,少曲折,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较突出。另有一些写景小诗,也别具 韵味。但苏舜钦作诗往往是落笔疾书,所以推敲、剪裁的功夫都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不够精炼。 宋诗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这里已见端倪。 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但他们革新了宋初诗风,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 路。稍后的大诗人王安石、苏轼等人正是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的。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在仁 宗、英宗两朝,他在许多地方担任过地方官,也曾在中央部门任职,对于民间情况、政治的弊病和国家 所面临的危机有相当的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政治、经济主张,并曾在给仁宗皇帝的上书中提出变 法的建议。神宗即位后,面对外族压迫、国力虚弱、财用匮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急欲找到出路,遂于 熙宁二年(1069)起用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但他的一 套激烈变革的政策措施,既触犯了士大夫集团以及富商豪绅的利益,又与封建官僚不相适应,造成 很多流弊,招致强有力的反对,几起几落。后期退居江宁。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后不久,忧愤而卒。 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其理想 有《临川集》。 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在他三十多岁会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在赠诗中比之为李白、韩愈这样的文学 家,他在酬答诗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 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他对文学的看法,也是特别强调其实用功能。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可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把诗歌作为议事议政的工具, 多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河北民》(写河北人因干旱而无食,逃到河南,河南人则因为年丰 而无食,天灾与人祸是并存的,正因为如此,王安石积极于变法)、《感事》等,都表现了作者关切时 政民瘼、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理想。有意思的是重今轻古的王安石写了大量的咏史诗,孔子、孟子、秦 始皇、汉武帝、汉文帝、贾谊、扬雄等人都出现在他的笔下,往往是借咏史以抒怀,表现诗人特立独行 的人格和超越流俗的胆见,有的诗篇还借古喻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他的这类诗歌往 往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比方说《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绝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前人咏贾谊,多着眼于其才高位下的悲剧命运,而王安石却认为 贾谊的政治主张多被汉廷采纳,其作为政治家的命运远胜于那些徒得高官厚禄者。在咏史诗中,他最为 人传诵的是《明妃曲二首》,我们可以先看其中一首(作品选94页)。这首诗独出机杼,所咏的本是传 统的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借“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为毛延寿作翻案文章以衬托昭君之美。 而且通过昭君不幸的命运感慨“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失意的普遍存在及人生乐在 相知客观上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这首诗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在表达方式上同样体现了以议论为诗。 王安石的后期创作,观照自然山水的诗增多,古体诗减少而近体诗增多,前期所具有的思辨色彩和 议论化特点相对减弱,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新颖别致,雅丽精工。比方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泊船瓜 州》、《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有寄予自己高尚情操的《北 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前期的诗作“以意气自许”,诗风峭刻简劲而又壮丽超逸,以议论为主,又喜好在散文化的 古体长诗中运用典故,直露爽快,尖锐泼辣,却缺乏意境与情韵,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宋调以文为诗、以 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 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 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天然浑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 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苏轼的生平见前面的词的部分的介绍。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 材多样,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常用佛道精神来消解自己的情绪,比方说他在《听僧昭素琴》 中说昭素的琴声“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他理想的生活是“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 (《雨夜宿净行院》)。尽管如此,苏轼在诗中更多的是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下 面我们来看看他诗歌的主要类型。 一、苏轼诗歌的主要类型及内容: 1、反映现实的政治诗。此类诗作主要针对社会弊端及新法流弊而发,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 虑国家命运的情怀,是作者批判精神的体现,比方说《吴中田妇叹》,这首诗哀怜农民的痛苦,诗中写 到梗稻迟熟,又霜风与雨并至,农夫们“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清泥”,可是赋税仍然没变;农 夫们本来就歉收,而“官今要钱不要米”,逼得农夫不得不卖牛拆屋交纳赋税。不仅如此,苏轼还直接 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朝廷官吏。比方说作品选中101页选到的《荔枝叹》,这首诗从唐代的进贡荔枝到宋代的贡茶鲜花,着重凸现了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 2、表现自我的抒怀诗。此类诗作多是描写个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是在诗人个人经历与社会政治、 时代环境的碰撞中产生的,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颇能代表苏诗的特色和成就。比方说苏轼被 贬到惠州后,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消沉,而是写下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 岭南(今广东)人”,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绪。再比方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品选第102页,自 学),这首诗是苏轼从海南岛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决心与豪情。 3、歌咏自然的景物诗。此类诗作是苏轼一生所见所闻的忠实,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同 时还注入了诗人的浓郁情感和高雅情趣,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作品选第102页)、《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品选第100页)等。 4、因物寓理的理趣诗。作者在对富于情趣的自然景物、生活片断的叙写中,往往融入深刻的哲理体 悟,即景寄理,意在言外,具体意象与哲思理趣浑然一体,这是苏轼对宋诗的一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题 西林壁》等,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西林壁,而是就西林壁发了一通感慨。人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的真面目, 主要是所见往往是局部而不是全体,以偏概全也就失真。在这一类诗歌中,苏轼还写得幽默诙谐,比方 说《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本来,琴 赖弹琴者的手指的拨动与和谐的按捺才有音乐,苏轼明知道这个道理却把二者分开说,琴声发于琴,那 么琴在匣中为什么无声?琴声发于指,那么为什么在手指上听不到音乐?琴与指的相互依存关系就自然 显现了。这不是在说人生,却有人生中人与物、人与人相互依存的道理。 5、咏物题画诗。其题画诗充分发挥诗歌的想象特点,成功地将空间艺术化为语言艺术,扩展和深化 了画中的意境;其咏物诗既深得事物精髓,又和自己的性格、情趣融合无迹,情韵独具,代表作品有《惠 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梅花二首》等。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苏轼善于打通各种文体,以文为诗,以古体写近体,其诗纵横开阖,收放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 了诗歌的自由度。他的诗还精于议论,新奇警策,深刻透辟,即事明理,叙议结合。我们多次谈到以文 为诗,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像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题乐府这样的叙事的作品人们不 谈它的散文化的问题。那是因为诗歌的散文化的确与叙事有很大的关联,但并非叙事的诗歌就是散文化 的诗歌,关键在于是个叙事时失掉了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蕴没有。以文为诗中,议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 面。比方说苏轼的《观鱼台》中说“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重述了庄子万物齐同的理论。 在这些诗歌中,理是诗歌的基本要求,其次才是情。 2.构思新颖,想象奇幻,比喻新巧。比方说他在《百步洪》中连用了多个比喻来描摹奔水:“有如 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膝珠翻荷。” 3.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苏轼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无论体情绘物,还是叙事说理,都能化 隐为显。 4.以才学入诗。苏轼博学多才,在诗歌中往往用典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灵活妥贴,浑然无迹。但 也正因为他用典过多,也遭到了后人的批评,认为他有逞才使气的嫌疑。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 说苏子瞻“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这批评虽有些过火,但也说中了苏轼诗的缺点。 5.艺术风格以清雄豪放为主调而兼具多种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其风格也有不同表现。苏 轼的早期诗作偏于雄健奔放,中期绚烂多彩、气象峥嵘,晚期趋于质实平淡而内蕴精深华妙。而且在诗 歌创作中特别注意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相结合,显现出“清雄”的风格,比方说《游金山寺》中把惆 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为一体。 在北宋诗坛上,苏轼十分引人注目,他不仅在题材上、表现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他 主张兼收并蓄,一个方面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另一个方面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的缺点。 一、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 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生长在一个文学氛围特 别浓厚的家族。并与苏轼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思想上也与苏轼接近,以儒家 为本位,圆融佛、道两家,因此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尽管他对新、旧两党的领袖都很友善, 说王安石是一代伟人,称赞他的诗歌创作;也对司马光德的德行和功业都有很高的评价,但是仍处在新 党和旧党的夹缝中受人排挤,仕途不顺。他在诗坛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又《山谷集》传世。 2. 黄庭坚的文学主张。 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理论:第一,他论诗以杜甫为宗,也强调诗歌 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好用奇字僻 典,刻意苦吟。第二,他主张创新,为了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新求奇。往往 追求格韵高绝的境界,好用拗律( 押险韵(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 他强调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概括为 两种方法:一种是“夺胎换骨”(见惠洪的《冷斋夜话》),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 言词或有所引申发展;另一种是所谓“点铁成金”(见《答洪驹父书》),就是取前人之“陈言”时, 必须经过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黄庭坚的这两种说法是诗歌创作上的陌生化原 则,是诗歌具有推陈出新的效果。总之,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对宋诗的艺术 作出了贡献;但因为比较忽视现实生活,所以作品的思想价值相当有限。 3.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 黄庭坚存诗近2000首,其中律诗的成就较高。代表作有《寄黄几复》等。前人评论黄庭坚的诗歌“清新奇崛”、“自出己意以为诗”。黄庭坚的诗学地位也由此奠定。黄诗只有少数作品直接反映了社会政 治现实,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写自我怀抱,揭示了自己卓行独立、不同流俗的内 心世界与精神追求,抒发了诗人数遭贬谪、转徙江湖的愤懑之情。 黄诗的艺术特点:第一,黄诗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不落常格;结构往往是回旋曲折,绝不平铺 直叙。第二,黄诗的意象新奇别致,擅长运用意象的跳跃与联缀展开诗的情思脉络。第三,黄庭坚在“以 才学为诗”,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事用典,广征博引,甚至用了不少冷僻的典故和稀见 的字面。比方说他有首诗《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这本来是杭州的一个叫钱勰的人在出使高丽的时 候得到了一支猩猩毛笔,他高兴之余写下了一首诗,黄庭坚唱和了三首。在这一首中,黄庭坚使用了《礼 记•曲礼》、《易经》、《汲冢周书》等很生僻的典故,语虽然新奇,可是给人生新瘦硬的感觉,不免生 涩。 第四,在声律方面,好用拗律,押险韵,拗峭奇崛;在字句方面,重视练字造句,好造硬语,用奇 字,力避陈熟。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个性特征,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由生新瘦硬进而反朴归真,表现出平淡质朴的审美趋向。下面我们一块看看黄庭 坚的《寄黄几复》(作品选第103页) 4.江西诗派的由来与发展。由于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追随他的诗风, 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社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 坚等11人是江西人),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下附诗人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而 来。元代方回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 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这个诗派一直延续到南宋。 二、陈师道诗歌的创作情况: 1、 陈师道的生平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16岁时,以文章拜见曾巩,深 得其赏识,收在门下,后曾游学于苏轼门下。虽然如此,但他的诗歌创作方式与苏轼截然不同,一个是 “闭门觅句”的苦吟,一个是挥洒自如。原因是在诗歌创作上他更推崇黄庭坚。他家境贫寒,虽说他有 “宁为鸡口官无小,欲试牛刀久要新”的政治抱负,可是因为性格狷介,所以直到48岁才任秘书省正字, 第二年冬天因为冒寒参加郊祀,不肯穿妻子从品质不好的亲戚那借来的棉衣,受冻得病而卒。 2、陈师道在诗歌创作上,受黄庭坚影响最深,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也是“闭门觅句”的苦吟 诗人。他的诗歌题材较为狭窄,主要内容是写个人贫困失意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其中那些抒写对家 人亲友关怀的亲情诗,如《示三子》、《别三子》等,皆至情流露,浑厚深沉,不加雕饰,自然成文, 堪称陈诗中的精华。总的看来,陈诗的诗境不够开阔且常著有凄冷色调。 3、陈师道在诗歌创作,努力通过刻苦锻练来寻求与质朴情感相适应的表达方式,由此形成了以朴 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其长处在于:文字朴素无华,简洁精炼而形象丰腴,意蕴深厚;其缺陷在于: 有时过于追求简约而使诗意含混难明。我们看看他的一首《示三子》(作品选第108页) 三、南宋前期的陈与义 1、 陈与义的生平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史称他天资卓越,年少时即有文名。性情外柔内刚,曾任太学 博士、兵部员外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在诗坛上,他是江西诗派后期的重要诗人, 有《简斋集》传世。 2、陈与义的诗歌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黄、陈为宗主,讲究句法,注重 神理气韵,内容以写景咏物为主,多是抒写个人生活情趣,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较少。后期特别推 重杜甫,继承了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感慨国事、反映时局、描述个人在国难中的经历及辛酸的作品成 为创作的主题,诗风也趋向慷慨悲凉、沉郁雄浑。代表作品有《伤春》、《渡江》。《伤春》一首,标 题取自杜甫的《伤春》,当时今人破临安,宋高宗逃到海上,长沙太守在潭州奋起抗金。诗歌诉说了朝 廷没有良策抵御今人的入侵,以致宫室都燃起烽火,京城战马嘶鸣,皇帝从京城逃到了边远的海滨。陈 与义把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和杜甫的《伤春》“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关 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化为“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表现了他因国土流失的深重愁苦。 幸有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他在悲伤中才有了一点喜色。 3、陈与义是南宋前期诗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身为江西诗派的一员,却能突破此派的藩 篱而自成格局,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其诗尤其是后期的诗歌“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 巧”(刘克庄《后村诗话》),语句明净,思力沉挚,寄意深切,格调悲壮,诗风直追老杜,在一定程 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繁缛尖新、瘦硬艰涩的作风。在他抒写日常生活情怀的诗篇中,特别是那些描写自 然山水和闲适心境的诗作,又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即善于用平畅流丽而又新颖精巧的语言,细腻而明 净地描绘一些片断和细节,并把自己深挚的情感寄寓其中,有清远平淡之致,风神酷似陶(渊明)、柳 (宗元)。 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 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一)、陆游诗歌创作 1、陆游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 痛苦。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陆游自幼就好学,为了 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诗中屡次提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学剑。绍兴二十三年 (1153),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阜卿取为第一,明年试于礼部,复置游前列, 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致触怒秦桧,竟遭黜落。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 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赵目)继位之初,抗战派稍得抬头,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 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但随着北伐的失利,主战派失势,在镇江通判任 上的陆游,也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家居。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 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伟大诗人的遗迹。 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这是他一生得以身 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报国的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 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形势,出谋献策,积极准备打击敌人。他生活在战士中 间,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所有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扩大了他 的诗歌领域,从现实生活中、从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这是陆 游诗歌成熟的关键时期。为了纪念这段有意义的生活,后来他把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剑南诗稿》。 但是,南宋小朝廷是不会容忍爱国将士的积极抗战活动的。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除 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他只能借酒烧愁,排遣他报国无路的苦闷。他和范氏 原是“文字之交”,因“不拘礼法”,同僚“讥其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1178),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在江西任上, 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名免官还乡。淳熙十三年起用为严州知州,后入为军器少监, 但终因一贯坚持抗金,形于歌咏,深为当权所嫉,不久又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黜。这正好说明 他的爱国诗篇的战斗性。 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都在山阴度过,生活宁静而 简朴。他“身杂老农间”,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着一些往来。有时他还骑着驴子,带着 药囊,到远近的村落里去医病施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尊敬。由于生活的转变,他对于农民有了 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因而他晚年写了大量的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风格也趋向 平淡。但是,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沉。宁宗嘉泰二年,他为了实现团结 救国的理想,不顾朝野的非难,毅然接受了韩托胄的推荐,主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当爱国词人 辛弃疾再度起用时,他还写了一首长诗表示祝贺,并劝勉他以国仇为重,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怨!由于 韩托胄的轻率,这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但并无损于诗人崇高的爱国精神。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 他写了这样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了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从这里我们也就可 以看到诗人爱国精神的一贯性。 陆游曾在诗歌里说他学诗之初,希望语言华美,中年以后才渐渐明白,诗歌要求境界宏大,奇险自 然。,他强调诗歌源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诗中作 为英雄出现的主要是两个人:一是诸葛亮,他以诸葛亮自许,却不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施展治国平天下的 才华。二是他自己这个忠心爱国欲以生命报国的英雄。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 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爱国的情怀,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 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陆游继承了爱国主题的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梁启超《读陆 放翁集》中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代表作有《书 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 表作有《沈园二首》等。主要源于他那段不幸的爱情生活。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他的诗继承了杜诗的现实精神,但在反映现实的手法上,他又形成 了自己的特色: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 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他又常常通过奇丽的梦境和幻想来表达爱国情思,极力突出诗人的 自我形象,情感炽热,神采飞扬,与李白的浪漫气息相当接近。比方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 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少年 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残梦》),“清梦初回秋夜 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雨渐惊有怀兴元》)陆游兼容杜甫之沉郁顿挫与李白之飘逸奔放铸造成 自己的独特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2)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七古诗内蕴丰富,气象阔大,“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 放,实则谨严”,最能代表陆诗的特色。其七律诗对仗工整,使事熨贴,气格高昂,意境警拔,在南宋 当推第一。其七绝诗笔致流转,富于神韵,颇具唐人风味。(3)陆游诗的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语,农村诗多平淡古朴语,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致语,但这些诗的语言又具有共同的特色,即明 朗晓畅,精炼自然。 下面我们看看他的《游山西村》(这首诗歌写在1167年,他从镇江通判改任隆兴通判,然后回到山阴,张浚北伐兵败给他的生活带来的阴影渐渐淡化,农家的富足、热情、古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乘 闲月、拄拐杖经常探访农家。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景色与自我的心理感受融合 在一起,不仅是写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内蕴着人生波澜曲折,常在无路处有路,显示了自己对生活的 信心。)、《关山月》、《书愤》三首(见赏析)。(作品选第114、115、116页) 陆游的诗歌创作一扫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后世坛风气萎靡不振的风气,对南宋后期是个产生了积极 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刘克庄都师承陆游。 (二)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1、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因与韩侂胄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 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他著有《诚斋集》,存诗4200多首。他早年学诗,始学江西诗派、王安石等,他最初学江西诗派写了一千多收类似他们风格的诗,在编定《江湖集》时自己有所不满而烧掉了,然后 对王安石的诗歌很痴迷,曾说“半山绝句当朝餐”(《读诗》)继而学唐人绝句,“拈着唐诗废晚餐” (《读笠泽丛书》)最终深悟学即病,转以自然为师,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所作诗歌构思 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 为“诚斋体”。)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立名的意识“不留三句五句诗,安得千人万人爱”(《醉吟》), 它歌颂李白和阮籍“万古贤愚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 2、杨万里诗歌的思想内容:杨万里的部分诗作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现实性较强,如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愿为宋国内河的淮河成了天涯,作者感到深深的悲愤);还写过反映劳动人民 生活的诗篇,感情真切,如《插秧歌》;但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是那些描写自然风物和 日常生活的情趣的作品,如《闲居初夏午睡起》、《小池》(作品选第121页)。 3、杨万里诗歌的艺术特点:(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平凡景物中摄取新鲜的形象,并能眼疾手快地 将自然环境中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捕捉入诗,表现出洞幽察微的敏锐观察力。(2)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体悟融入自然景象和生活景观的描绘中,诗人笔下的大自然不仅充满盎然生机、与人情意相 通,而且富于哲思理趣。杨万里少习理学,但是理学思想并没有禁锢他的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胸怀,而 是增进了他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3)想象丰富奇特,构思新颖巧妙。他善于独出心裁,在 别人意想不到处落墨,并用奇巧的构思和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水日夜喧” (《桂源铺》)(4)善于调侃打诨,使作品充满幽默诙谐的情趣。他的七绝也被称为“小品诗”,写得 俏皮轻松,机智活泼,富有风趣。“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 买田。”(《戏笔》)(5)语言自然活泼,新鲜泼辣。善于提炼口语、俗语入诗,力求朴素,多用白描, 比起江西派造语生涩隐晦的作风,应是宋诗语言的一次解放和革新。下面我们来看他的代表作《小池》 (三)、范成大的诗歌创作 1、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与杨万里为同榜进士,但范成大仕 途畅达,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因名其集为《石湖集》,存诗近2000首。他作诗师法众家,但能自出风格,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他的诗歌注意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催租 行》和72首“使金诗”等;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则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体现出诗人独特 的胸襟。 2、思想内容:第一类是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残酷剥削的诗篇,如《催租行》“去年衣尽到家口, 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后催 租行》等,此类作品是继承了元、白、张、王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第二类是反映民族矛盾、抒发爱 国情怀的诗篇,代表作品是他出使金国时写成的七十二首使金纪行诗,此类诗作描绘了北方失地的山川 风物,记录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盼望光复的心情,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第三类是 田园诗,代表作品是《四时田园杂兴》七绝六十首,此类诗作一方面大量地描写江南乡村的田园景物、 风土人情,一方面又真实地揭示出农民辛酸悲苦的生活状况。后两类诗是范诗中价值较高的。 3、范成大田园诗的贡献: (1)在他之前的田园诗,大都是表现作者隐逸的情趣和淡泊的志向,往往对农事活动忽略不顾; 而王建、张籍等人那些揭示农村生活疾苦,又很少描写田园风光,习惯上不被划为田园诗的范围。范成 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系统结合起来,把田园风光的描写和悯农忧民的情怀贯注一体,给田园诗以更丰 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2)把田家生活以大型组诗的形式如此集中、系统地加以表 现,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很少的。同时由于作者对农村生活有亲切的观感和全面的体察,得以全方位地 展示农家生活的全景,比较完整地刻画出农民的面貌,使田园诗的内容含量大为扩展。(3)能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把田园生活表达得亲切动人,并形成一种清新闲雅的风格,大大丰富、 提高了田园诗的表现技巧。下面我们看看他的《四时田园杂兴》(作品选第120页) 一、永嘉四灵 大约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也就是陆游、杨万里等人进入创作晚期的时候,“永嘉四 灵”开始出现在诗坛上。 “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 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 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 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 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都比较狭窄,创作仅局限于书斋之内。宋末方回批评四灵 说:“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数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瀛 奎律髓》卷一?)这话确实击中了“四灵”的要害。“四灵”的诗诗都是薄薄的一册,每人存诗只有一 二百首,格局较小。 “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赵师秀曾选贾、姚之诗,合编为《二妙集》。他还称赞徐照说: “君诗如贾岛,劲笔斡天巧。”(《哀山民》)今存的“四灵”诗集中,五律皆占一半以上,其中较好 的作品如徐照的《山中》和赵师秀的《龟峰寺》: 世事已无营,翛然物外形。野蔬僧饭洁,山葛道衣轻。扫叶烧茶鼎,标题记药瓶。敲门旧宾客,稚 子会相迎。 石路入青莲,来游出偶然。峰高秋月射,岩裂野烟穿。萤冷粘棕上,僧闲坐井边。虚堂留一宿,宛 似雁山眠。 内容是描写清邃幽静的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艺术上精雕细琢,玲珑雅洁,接近贾岛、姚合 的诗风。但由于过分注重炼字琢句,“四灵”的多数五律虽有较精警的句子,而全篇意境却不够完整。 倒是他们的七绝间有意境浑融之作,例如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 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与江西诗派针锋相对。 二、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游士。当时杭州有一个 名叫陈起的书商,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多江湖游士。从宋理宗庆元 年(1125)开始,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以江湖游士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 称为江湖诗派。由于被收入《江湖集》的诗人身份各异,又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所以江湖诗派是一个 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而已。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正是赖《江湖集》 得以传名。 在陈起始刻《江湖集》的前一年,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权相史弥远擅行废立,次年又 逼死了已被废黜的济王赵竑。史弥远为了钳制舆论,便从新刊的《江湖集》中找出“东风谬赏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和“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等诗句,诬为讥刺朝政,对作诗者进行迫害,《江 湖集》被劈板禁毁,且诏禁士大夫作诗。“江湖诗祸”的发生一方面影响了江湖诗人的创作,使他们畏祸 而较少咏及时事;另一方面却也使得江湖诗派名扬一时,反而提高了他们在诗坛上的声誉。 江湖诗人的诗歌题材以平民生活和世俗人情为主,风格率真自然,感情直露。他们在这方面受到“四 灵”的影响,即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例如陈允平的《青龙渡头》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天阔雁飞飞,松江鲈正肥。柳风欺客帽,松露湿僧衣。塔影随潮没,钟声隔岸微。不堪回首处,何 日可东归?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湖诗派中较为突出的是刘克庄与戴复古。刘克庄(1187~1269)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 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他又喜欢提携后进,故被许多江湖诗人视为领袖。他早期作诗颇受 “四灵”的影 响,叶适甚至认为他是“四灵”的继承者。但刘克庄最敬服的当代诗人却是陆游,正是陆游的影响使他在 题材取向上与“四灵”分道扬镳。刘克庄关心国事,金和蒙古的威胁使他忧心忡忡,南宋政治窳败、军队 孱弱的现状更使他痛心疾首,他写了《国殇行》、《筑城行》、《苦寒行》等乐府诗来抨击时弊,例如《军 中乐》: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也犯,射麋捕 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描写生动,揭露深刻,继承了唐代新乐府诗人和陆游的传统。 刘克庄在艺术上兼师唐、宋诸家,其诗歌风格呈现出多种渊源,其中尤以贾岛、姚合到“四灵”的 一脉比较显著。但从总体上看,刘克庄的诗风并未受“四灵”的束缚,例如《郊行》: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迷行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 必问栖栖? 思新语工,文字却不甚雕琢,风格平易明快,已与“四灵”诗风有相当的距离。 刘克庄的缺点是一意追求作品的数量,故多滑熟之作,尤其是他的七律和七绝,往往一题多首,摇 笔即来,未免粗滥。这也是江湖诗派的通病。 戴复古(1167~1248?)性喜漫游,以诗闻名于公卿间。他早年曾从陆游学诗,后来一度 崇尚晚唐,但受陆游雄浑诗风的影响最深。他虽然身在江湖,但作诗则继承杜甫、陆游的传统,指斥朝 政,反映民瘼,绝少顾忌。例如《庚子荐饥》指责官府赈灾之虚伪:“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言 辞之尖锐,是宋诗中少见的。戴复古最好的诗是写对时事的感触,例如《江阴浮远堂》和《频酌淮河水》: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 有英雄泪。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 沉郁之中有一股雄放之气,语言浅切而耐人寻味,在江湖诗派中独树一帜。 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宋代散文名家辈出。著名的“八大家”即有六家是宋代的: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和曾巩。宋代散文受社会分期的影响,也分为北宋散文与南宋散文,人们普遍重视北宋散文而轻南 宋散文。总体而言,平易晓畅是宋代散文的基本倾向和特色。宋文长于议论,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富 于战斗性。 这一时期散文的发展和唐代散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散文从骈文到古文再回归骈文,虽然说是受 了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深刻影响,但骈文和古文的不同散文格局包蕴的是文人不同的思想意识、 审美趣味和生活追求。所以宋初散文的发展有两种走向:一是骈文之风,一是复古之风。 前者产生是因为宋初有很多文人是从五代十国入宋代,比方说李昉、陶谷原是后周的词臣,徐铉原 是南唐的词臣。他们进入宋代以后所作的散文大多仍是骈体,尾随五代,风格浮艳。而且西昆体诗的主 将杨亿、钱惟演等人以缛丽为美的审美趣味也影响了散文领域,于是有了西昆体文。他们适应社会的好 华美之风,特别是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兴华美骈文的主力军。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中说:“是 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以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因为这样的社会背 景,骈文的兴盛是必然的。 正因为如此,比他们稍后的柳开等人提倡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风格,掀 起了北宋初年散文的复古思潮。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表示慕韩愈、柳宗元之志),后改名开,意在厌恶当时“轻 淫侈靡,张皇虚诈”(《答臧丙第三书》)的文风而开古圣贤之道。主张学韩柳,“文道合一”。他说: “古文者,非在词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作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 是谓古文也”(《应责》)。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古文”风格强调的是传古人之道(孔子、孟子、杨 扬雄、韩愈之道)。尽管柳开有明确的散文衡量标准,但是他写得好的古文并不多。《应责》是公开宣 扬自己的古文主张的,《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则以代王昭君立言的方式,斥责朝廷懦弱求和,文中写道: “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渔之患,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 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信是望,尽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愿陛下 宫闱中复有如臣妾着,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这番对宋代委屈求和的讥刺,充满了义愤,词意畅达。但是像这样的作品并不多。 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王禹偁(945—1001),字元之, 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贫寒,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他主张 “使句之易道、 义之易晓”。对宋代散文向平易晓畅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散文创作开辟了 道路。他信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兼济天下之志,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 他的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以写景抒情见长。 《待漏院记》以议论见长,描摹贤、奸、庸三类宰相上朝前的心态思绪,褒贬规讽,理正言明,语言生 动形象,刻划深入细腻,行文摇曳多姿;《唐河店妪传》则叙事,写边境老妇机智杀虏,进而议论边政, 建言御戎方略,前半叙事,简明凝炼,后半议论,切中时弊。作品继承了韩柳传统而文字较为平易,显 示出一种新文风的端倪。他的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比方说《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 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 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骈散结合,既有古文的疏朗流畅,也不废骈体文字对称、音调铿锵的优点。此节中对闲情逸趣的赞 美和末段对贬谪生涯的感慨前后照应,更增强了全文的抒情意味,堪称欧、苏散文的先导。当时王禹偁 贬官黄州,可他以怡然的心境欣赏眼前的美景,表现出谪居的乐趣,竹楼外的景致被他诗化了,也音乐 化了。 与柳开、王禹偁同时或稍后的穆修、苏舜卿、范仲淹等人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古文之作。如穆修的 《唐柳先生集后序》、苏舜卿的《沧浪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范仲淹, 他曾积极参与“庆历新政”,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站在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 对西昆体,主张文章的内容要切于实际,要有利于政教风化;感情激昂真切,语言明白晓畅。其政论文 指陈时弊、力主革新,透彻精辟,逻辑严谨,较有深度;其记叙、抒情文,或言情体物,或夹叙夹议, 皆清新峻拔,自成高格。有《范文正公文集》行世。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欧以文学卓著和一代名匠的声望入主文坛,他倡导诗文革新,反西昆体和“太学体”奖掖文学后进 苏轼、曾巩等。欧阳修文道并重,并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把文学的形式与思想内容看得同样重要。 他的散文主要学韩柳。欧阳修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方面。他是文学革新的领袖人物,有“今之韩愈” 之称。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三苏、王安石、曾巩均受其文学主张影响。他的散文,议论、叙事、 写景抒情都很好,议论文字说理透辟,叙事写景文字带有浓厚的抒情气息,总的特点是平易畅达。他的 各体文章都有充实的内容,语言流畅,深入浅出,而又文气迂徐委婉,富有情致和艺术感染力。 其政论文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朋党论》。其写景名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议 论有《苏氏文集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泷冈阡表》、《王彦章画像记》。 一、欧阳修倡古文主张的由来 欧阳修是宋初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人物。生平已介绍过。宋代古文的兴盛是在欧阳修走上政坛与文 坛以后。欧阳修在古文的学习与写作上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小时候偶然读到了韩愈之文,虽然还不是很 懂其中的含义,却很喜欢文章的风格。17岁的时候,再一次读韩愈的文章而感叹学者当达到此种境界才能停止努力。但为了应进士举,他不得不随俗而作骈文。24岁时他举进士第,与尹师鲁等人学韩文,他 说“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曾任科场主考,直接掌握着文人进入仕途的权利,这也有利于其古 文主张的推行。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九记载: 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险怪之语,学者歙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 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力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的散文倾向,而且他利用自己主考官的风气在科举考试中变革文风,无 形中影响了社会上散文的创作。 二、欧阳修的散文革新: 1、欧阳修的文学革新理论:第一,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主张文道并重。“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欧阳永叔集•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 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从柳开、穆修到石介,复 古主义的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完全把文学看作道统之附庸的倾向。欧阳修则与之不同他所讲的道, 虽仍以儒家之道为旨归,但更强调要同“切于事实”相结合,要有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他也强调文学 本身的特殊性、独立性,并不因重道而轻文,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含义: 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一样重要;一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他认为“古人之学者 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书》)。 第二,继承了韩、柳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摒弃了他们奇险深奥的一面,大力提倡和推广平易 自然的文风。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见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 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也 颇为赞赏。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 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 2.欧阳修散文的创作: (1)议论文在欧文中比重最大,包括政论、史论、文论等,这类文章或抨击时弊,阐说政治改革 的主张;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或论述创作得失,推进诗文革新,皆有感而发,有为 而作。《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是其突出代表。 (2)记叙文主要包括亭台记、哀祭文、墓志铭等,这类文章有的记山水风光之美,有的述存亡离 合之感,有的抒悱恻恳挚之情,往往是叙事、写景兼重,议论、抒情交融。《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是其典型杰作。 (3)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 外,还有辞赋和四六。在辞赋上,他突破了以往骈赋、律赋的限制,吸收古文笔法以单笔散体来写赋, 开创了文赋的新局面。《秋声赋》是抒情文赋的典范,既保留了骈赋铺陈排比等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 泼流动的散体倾向,是赋体的解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另外,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 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 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 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 中的佳作。 3.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 欧文的总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具体来说,他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特色: (1)议论文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剖析深切,理足辞胜,具有充沛的气势;第二,纡缓从容,舒 婉有致,富于宛转多姿的韵味;第三,在议论中渗透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情带理行,情理交融。比方说 《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 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 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岂君子 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主二十二人为一 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 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有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逐年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人小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 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此乃奏章,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时夏竦、吕夷简因欧阳修等弹 劾而先后罢相,范仲淹、韩琦、富弼执政,史称“庆历新政”。夏竦等攻击范仲淹等为“朋党”,亦牵 涉作者。作者时在谏院,因上此章。 首先说明了什么是君子之朋,什么是小人之朋。随后以历史为线索,从尧、舜、周到汉、唐,每一 个历史时期都有朋党,但朋党导致的是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一是兴天下,兴国家之朋党,一是亡天下、 亡国家之朋党。进而说不用朋党之害,汉献帝不用,东汉亡了;唐昭宗不用,唐代亡了。这样看来,兴 国和亡国的关键在于用怎样的朋党,从根本上肯定了君子之朋对国家的作用。全文往返百折而中心不移, 别有韵味,语言犀利而不失婉转。 (2)记叙文中的亭台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是:第一,善于概括描绘,往往三言两语即摹写景物 如画,且颇有意境;第二,善于根据不同的景物展开议论,抒发情感,不仅富有理趣,而且很有情韵; 第三,构思新颖,格调各异,毫无雷同之弊。代表作是《醉翁亭记》,我们可以看它开头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 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显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所 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后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就了这一点。 (3)哀祭文和墓志铭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注意剪裁,能抓住人物生平的主要行迹,突出其大 节,既无虚夸,也无溢美;行文委婉含蓄,一唱三叹,意真、言缓、语切;格调凄怆低回,沉郁悲凉, 深情绵邈,真挚感人。 下面我们来看欧阳修的《秋声赋》(作品选138页)见赏析材料 比欧阳修稍晚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他们是王安石、曾巩和三苏。 三、王安石的散文创作 1.王安石散文的分类与内容: (1)议论文。此类文章或直陈政见,或针砭现实,或论辩驳难,皆有感而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 性,《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以3000字的篇幅指责新 法,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以380字的短书作答,集中笔墨对司马光信中关于“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招怨”的五点指责逐条批驳,语意廉悍,文笔犀利。比如对“征利”的 反驳仅用一句话:“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一针见血,语约义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极度的简洁 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便形成了被清人刘熙载称为“瘦硬通神”(《艺概》)的独特风貌。)为代表作 品,对宋王朝的现实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从而证明实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堪称新法的纲领。其 议论文中还有一些杂感式的史论,短小精悍,文笔老辣,一反传统见解,好发惊人之论,如传世名篇《读 孟尝君传》中的一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以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 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于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 至也。 这既说孟尝君之事,又反世俗之论而说其理,事理俱彰却又跌宕起伏。 (2)记叙、墓志、碑志类散文。记叙文数量较少,但独具特色,其记事、记游散文不重写景状物, 而是侧重借事说理;其墓志、碑志类散文能因事谋篇,着墨不多却重点突出,《伤仲永》、《游褒禅山 记》、《祭欧阳文忠公文》等较为出名。在这些散文中,体现了他善论的特点,如《祭欧阳文忠公文》 盛赞欧阳修的人品学识,中有一段:“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仪式。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魂 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2. 王安石的散文的艺术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以简劲峭拔、雄健奇崛的风格而自成一家。其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不重描写、抒情, 词简而精,义深而明,语言净洁朴奥,笔力凌厉刚健。具体而论,他的议论文,无论议政说理,还是论 辩驳难,都极具说服力,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立意深刻,识见高远,出论精警,既能抓住问题的要 害实质,又能切中时弊。第二,分析透辟全面,说理缜密完整,文气充沛,语气坚定,因此既精于析理, 也长于辩驳;第三,他的议论文全凭内在的严密逻辑来阐述事理,行文峭拔而盘折,用语峻切而简洁。 他的记叙文往往不专主叙事,而是因事明理,载道述志,常借题生议,叙议结合,既有议论的锋芒,又 有抒情的笔调,情韵与哲理兼而有之。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 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王安石的散文也有缺点,他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例如 他的游记名篇《游褒禅山记》,议论透辟精警,但写景寥寥数笔,形象性稍嫌不足。 四、曾巩的散文创作 曾巩(1019~1083)是与王安石同时的古文名家。他是欧阳修的学生,作文遵循欧阳修的 指点,二人并称欧曾。他也推崇欧阳修所说的“圣人之道”。在《战国策目录序》中论孔孟之道和战国 策士之道,认为孔孟之道是据二帝三王之治确立的立身治国之本,不可动摇。他说: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 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 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曾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曾文长于议论,如其名作《墨池记》,按体 裁应是记叙文,但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是借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来发议论,认为人道德的修炼是“精力 自致”而非“天成”。 曾文在当时享有盛名,南宋的吕祖谦、朱熹也对他评价很高,其原因是曾文平正 古雅的文风非常符合理学家的文章标准。代表作品有《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著有《元丰类稿》。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 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 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 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 一、苏洵和苏辙散文的创作情况: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山人。《宋史•苏洵传》说他27岁开始发愤向学。一年后参加进士考试不中,于是尽烧所写文章,重新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在欧 阳修之外的北宋散文五家之重,苏洵是最长的一位。他比欧阳修小两岁,28岁时得苏轼,30岁时得苏辙,而曾巩和王安石分别比他小10岁和12岁。他在47岁时得到欧阳修的推誉,享有声名,比曾巩和王安石 得名都晚,与苏轼、苏辙得名同时。 他出入于孟子、荀子、韩非子以及纵横策士诸家,文章大率议论兵谋、权利和机变,皆有为而作, 具有强烈的针对目的和现实意义。他的散文以议论文成就最高,尤其擅长策论和史论。其议论文勇于立 论,见解独到,好评古以论今,为现实服务;纵横驰骤,博辩宏伟,气势充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雄辩力 量;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或者是借用历史及生活中的具象化事例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极富形象性和表现 力。代表作品有《六国论》、《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著有《嘉祐集》。 他与其他散文大家尤其不同的是好论兵。他的《几策》、《权书》从行军用兵之道论述国家抵御外 族入侵的大计。在《权书•六国论》中,他发论就惊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但他的议论文又不限于国家事务,如他的《名二子说》论的为文处世之道。这是以苏轼、苏辙二子 之名所写的一篇短文,说车意在说人,平淡中出奇意,透出对二子人生的深沉思考。全文如下: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这,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 吾知免矣。 2.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苏轼之弟。 他的文章以政论、史论和亭台游记最见功力。其文的风格有别于父、兄,苏轼在《答张文潜县丞书》 中评价他的文章“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他的《六国论》文气舒缓平和,没有其父苏洵《六国论》 的锋芒和气势。如开头: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珠后,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 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不知天下之势也。 他慢慢地表白自己的所思所想,与苏洵棒喝式的开头截然不同。他的记叙文善于熔写景、叙事、抒 情、议论于一炉,经营组织上有纡徐曲折之致,委婉清丽,平淡悠远;议论文针砭时弊,指陈利害,剖 辩明晰,平稳妥贴,反复曲折,穷尽事理。代表作品有《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著有《栾 城集》。苏辙的散文成就与影响不及父兄,相对来说,他的游记、人物传记更为人关注。 二、苏轼的散文创作 1、 苏轼在散文上的创作主张 苏轼的文学思想也同欧阳修一样,注重的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 “论大道似韩愈”、“记 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但是苏轼心目中的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 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 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体现了他在散文创 作中的两个重要主张:一是随物变化、畅达自然。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 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 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 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 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其二是辞达。在《答谢民师书》中,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也。”辞达的观念本出于 孔子,其意在于语言的通常明了。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 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馀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2、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1)议论文以政论和史论为主,这类文章继承和发扬了汉代贾谊和唐陆贽的传统,多为针对现实 而发,立论精辟、切中时弊、引古正今,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艺术上汪洋恣肆,说理透 辟,有庄子和战国纵横家的论辩特色。代表作有《教战守策》、《日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平王论》、《留侯论》。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 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 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 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 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 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 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 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说理十分 透辟,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 且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2)记叙文在苏文中成就最高,主要有游记、传记和碑文等,代表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 亭记》、《方山子传》等。特点是:随物赋形,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立意构思皆匠心独 运,布局谋篇能毫不雷同;善于体察自然景观和人情物态的精微神理,以爽利多彩的文笔进行艺术性的 再现;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错杂并用,旷观、达识、至理、深情和谐统一,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具 有思致理趣。《石钟山记》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它围绕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根据实地考察的见闻, 纠正了前人的说法,并引伸出对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论证 透辟。尤其可贵的是此文的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的一 段: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 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 恐。 寥寥几笔即画出一个幽美而又阴森的境界,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实求真的情怀 也随之展现无遗。而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是直接配合议论的,堪称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 典范。 (3)小品文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包括书简、序跋、随笔等,代表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 《答秦太虚书》等。特点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涉笔成趣,风神隽永,触处生春,舒卷自如。 (4)文赋至苏轼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绝调”。 他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 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看看苏轼的《赤壁赋》(作品选第148页)见赏析材料。 一、李清照和《金石录后序》: 1.李清照在当时被推为“文采第一”,其文抒写性情,广寓识见,含纳丰富,意韵丰厚,尤以精秀 清婉、典赡博雅著称。其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是以血泪写成的“史”作,堪称南北宋之交第一流的文 艺性散文。 2.《金石录后序》通过介绍此书内容和成书经过,叙述了作者从嫁与赵明诚为妻到写作此序为止三 十四年之间的忧患得失,倾吐了对亡夫刻骨铭心的深切怀念,同时又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兴亡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显示着南渡前后兵荒马乱的时代面貌,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此文也极有特色: 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叙事委曲详尽有情致,议论简洁痛快有魄力;描写细腻传神,善于于琐 屑处极意摹写,善于从侧处落笔;感情真挚强烈,其中既有快乐的追忆,也有痛苦的哀思,既有生离的 凄楚,也有死别的悲凉,富于浓郁的人情味;文笔优美,词华流溢,清丽婉绝,不愧为情文并茂的佳作。 二、掌握胡铨和《戊午上高宗封事》 1.胡铨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坚决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为人嫉恶如仇,刚正不屈,发而为文, 直言无畏,自从胸襟流出。其代表作《戊午上高宗封事》即是抗战派言事论政之文的典范,也是一篇声 讨投降派的正义檄文。著有《澹庵文集》。 2.《戊午上高宗封事》写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宋、金和议垂成之际,作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上 书高宗,极力反对向金人议和,弹劾王伦、秦桧、孙近的卖国行径,并请求斩三人头以平民愤,表现出 坚强的民族气节与战斗精神。此文的艺术特点表现如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具无可辩驳的逻辑力 量,又有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议论精深恺切,剖析入木三分,有实有据,有理有节,具有强烈的穿透 力和说服力;辞意激切,气势磅礴,多用排比句式和反诘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性和战斗性。 一、陈亮的散文创作情况: 陈亮是浙东功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倡导实事实功,反对空谈性理,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复国, 关心国计民生,有经略四方之志和杰出的军事才能。最能体现其散文成就的是政论文,他的政论散文有 着明确的目的性,就是直接为当时重大的政治斗争服务。其文论列古今,指陈时弊,纵横驰骋,铺张扬 厉,颇有战国文章之余风;在抒发政治见解时,总是结合着生动的叙述,洋溢着昂扬的激情,或援引寓 言故事,或借助具体事实,或插入有趣的比喻,做到了理在事中,论而有象;其文慷慨奋发,气势磅礴, 辞采焕发,俊丽雄伟,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陈亮的政论散文,既有进步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感染力, 在宋代散文中,确能卓然成一大宗。代表作品有《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有《龙川文集》。 二、了解朱熹的散文创作情况: 朱熹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也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文道观上,他继承了北宋理学家“文以 载道”的传统,体现出重道轻文的鲜明倾向,但同时又认为文道一体,并未完全忽视文学的艺术性,他 的文论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由于朱熹学力宏肆,胸襟透脱,见识高远,他的 文学成就远远超出其他理学家。其议政论事之文逻辑严密,敷陈剀切,条分缕析,理直气壮,文从字顺, 明净晓畅,有从容自适之致。其赠序、记事之文或情韵深永,或意境奇妙,皆隽秀凝练,简劲明快,文 学色彩更为鲜明。代表作品有《诗集传序》、《记孙觌事》。有《朱文公文集》(又称《晦庵集》)。 三、文天祥散文的创作情况: 文天祥的散文和诗词一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前期创作以廷试对策和上理 宗诸书等政论散文为主,这些鸿篇巨制,或陈述政见,或指斥时弊,皆持论剀直,议论英发,说理详明, 气魄雄伟。后期创作以带有纪实性质的书序作品为主,如《指南录序》、《正气歌序》等,而以《指南 录后序》最为人称道,这些作品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富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笔势奔放,悲 歌慷慨,皆是发自肺腑之人间至文,同时语言劲健,声韵铿锵,字里行间洋溢着忠烈之气,非寻常人力 所能企及,其文字在南宋末年当首推第一。
/
本文档为【北宋三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