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大同兴云桥考释

2017-11-23 10页 doc 26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大同兴云桥考释【doc】大同兴云桥考释 大同兴云桥考释 大同兴云桥考释 2003至2004年大同市在城区东门外御河动工 兴建大同生态园,在施工现场发现大量石质桥梁构 件,包括华表,栏板,望柱,涵洞,大量青石条,青石板 等,另发现石兽2头,铁兽3头,柱头圆雕残小石狮 1个,刻神兽头部的石质构件1个.经考释文献可以 初步确定,此处乃兴云桥故址,所出土文物为兴云桥 遗物. 一 ,兴云桥出土遗物 此次兴云桥遗址未进行发掘,所有文物均为现 场采集,兹分述如下: 1.华表 1座通高630厘米下部为石质须弥座,座上 立石柱,石柱上端横贯云版...
【doc】大同兴云桥考释
【doc】大同兴云桥考释 大同兴云桥考释 大同兴云桥考释 2003至2004年大同市在城区东门外御河动工 兴建大同生态园,在施工现场发现大量石质桥梁构 件,包括华表,栏板,望柱,涵洞,大量青石条,青石板 等,另发现石兽2头,铁兽3头,柱头圆雕残小石狮 1个,刻神兽头部的石质构件1个.经考释文献可以 初步确定,此处乃兴云桥故址,所出土文物为兴云桥 遗物. 一 ,兴云桥出土遗物 此次兴云桥遗址未进行发掘,所有文物均为现 场采集,兹分述如下: 1.华表 1座通高630厘米下部为石质须弥座,座上 立石柱,石柱上端横贯云版,石柱顶上冠以仰覆莲座 圆盘,仰覆莲瓣问饰珠串.圆盘上置蹲兽1个. 须弥座,通高9O厘米,八角形.下枋长102厘 米,宽92厘米,八面边长为3O与6O厘米相问,均雕 李树云白勇 刻出壶门,内饰花卉.上枋长宽均为92厘米,八面长 为3O与53厘米相问,长端饰两束相交的折枝蔓草, 短端饰兽.上下枭混雕莲瓣.束腰八角雕束竹柱, 短端饰:c斤枝花,长端分别饰口衔绣球的雄狮与状若 麒麟的:冲兽,相对应的两长端纹饰相同(图一). 石眭,长宽均为5O厘米,高380厘米,八角形. 短端饰卷草纹,短端顶部饰兽头,长端遍饰云纹,角 部雕出束竹柱.云版通长160厘米,由线条流畅的云 纹构成石柱顶端有圆形榫,直径28厘米,长15厘 米(图二:). 仰覆莲座圆盘,高38厘米,直径65厘米,上部 有长方形槽,长48厘米,宽42厘米,下部圆形卯,直 径3O厘米,与石柱榫径相符(图三). 蹲兽,高95厘米,方口大张,舌尖上翘,眉骨高 耸,双角起突,脑后毛发呈三角形倒卷,至头顶部呈 山峰状.鳞身,爪足,圆粗尾直竖,蹲居于长方形台 座上.台座长48厘米,宽42厘米,厚9厘米,与仰覆 圈二华表 图三华表仰覆莲座圆盘图六栏板2 图四华表蹲兽华表蹲兽临摹图栏板2临摹图 图五栏板1 栏板1临摹图 图七栏板3 栏板3临摹图 文物世器wwq20O659 图八栏板4 栏板4临摹图 图九栏板5 栏板5临摹图 莲座圆盘上的古 2.栏板 共13块, 10文物世m20065 形槽一致(图四). 残2块. 图一.栏板6 栏板6临摹图 栏板1长125,5'厘米,宽62厘米,厚17厘米. 出行图,一妇人高髻,戴笠帽,着窄袖袍衫,颈围巾, 骑马牵缰缓行,不远处有一座4孑L小桥,身后一仆头 戴笠帽,着窄袖袍,腰束带,足登靴,背负物.另一仆 着圆领袍,戴帽,侧身欲语.远处峰峦叠障(图五). 栏板2长125厘米,宽615厘米,厚17厘 米.一童子上身着右衽短袖衫,下身着短裤,赤足,双 手牵虎尾,老虎头部上扬,奋力前挣.天上流云朵朵. 地上小草青青,活泼清新,情趣盎然(图六). 栏板3长1255厘米,宽615厘米,厚17厘 米.画面以四扇屏风为背景,前置几案.主人戴幞 头,着圆领长袍立于案后,案右侧一女仆双髻,着圆 领长袍,于主人身后双手执扇,另一女仆双髻,着圆 领窄袖长袍,手执酒壶.案左侧二人,一人头戴软巾, 身着窄袖圆领长袍,左脚向左侧伸}f{,手中执笔欲 书,另一人戴幞头,着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执 前一人左脚.案前一女子长裙曳地,肩披帛,做斟酒 状.整组画面造型生动(图七). 栏板4残存右半部分,残长74.5厘米,宽61.5 厘米,厚l7厘米.台基上有一建筑,瓦垄清晰可辨, 板门半掩,一人着交领长袍从门缝探身窥望,房屋右 侧饰大树(图八). 栏板5长125.5厘米,宽62厘米,厚17厘米. 图一一栏板7 栏板7临摹图 图一二栏板8 栏板8临摹图 一 fJI1人云髻高耸,上襦,长裙,披帛,飘忽若神,徘徊 在长满鲜花与芳草的小路上,远处波光粼粼.推测 为洛神(图九). 栏板6长129厘米,宽61.5厘米,厚18厘 米.雕刻神兽,张口,怒目,双角,颈部毛发倒卷,鳞 身,蹄足,花尾.穿行于波涛之问(图一0o 栏板7长120厘米,宽60厘米.雕飞兽,似 犬.圆目,立耳,长尾.两翼硕大,四爪腾飞,四周饰云 纹.《山海经》:"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 头,见人则飞,其名日天马"(图一一). 栏板8残长87厘米,宽61厘米.廊厅内主人 戴幞头,着宽大长袍端坐,膝上置物,一仆着圆领袍 衫,头戴笠帽,足登靴侍于右侧,另一人戴幞头,着圆 领宽袖长袍,腰束胯带,跪于阶前柳树下(图一二). 栏板9长120厘米,宽60厘米,左侧廊厅,台 阶上通道两侧置栏板望柱,地铺方砖,亭后置卧棂栏 杆,右侧两人物戴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作拱手状. 身后柳枝低垂,长短亭外,杨柳岸边,当是送别情景 (图一). 栏板10长125厘米,宽61厘米.一高士戴幞 图一三栏板10 栏板10临摹图 图一四栏板10 栏板10临摹图 图一五栏板11 图一六栏板12 栏板12临摹图 头,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手执酒壶坐于门外亭 院,身后男仆头束巾,着圆领窄袖短衫,长裤,执酒壶 立于半开的四抹格扇门前,卧棂栏杆内外散植花草 (图一四). 栏板11长124厘米,宽64厘米,布局与栏板 10同.高士戴幞头,着交领宽袖长袍,手执物模糊难 辨,身后仆从双髻,穿交领长袍,着靴,手中执酒壶. 总体雕:[较栏板10古拙(图一五). 栏板12长121厘米,宽61厘米.翼马图.马口 微张,鬃毛后卷,四蹄张开,马尾上扬,双翼,腾飞在 云朵之间(图一六).' 栏板13长121厘米,宽62厘米.一人束发,着 右衽宽袖长袍,抬左手指路请行,另一老者头戴冠, 颔下长满胡须,着右衽宽袖长袍,拱手还礼,前方雕 刻垂柳盆花,身后雕回廓,交椅(图一七). 3.望柱 共7件,雕刻纹饰各不相同,风格复杂. 望柱1通高114厘米,正面雕花盆,缠枝莲 花,下部有榫,已残.两侧插槽高101厘米,宽12厘 米,深4厘米,顶部有扁条形榫,已残. 望柱2通高130厘米,宽31厘米,厚30厘 米,正面雕花盆,残枝花,上部仰覆莲瓣问饰珠串.柱 图一七栏板13 栏板13临摹图 图一八望柱临摹图图一九望柱临摹图 头原雕有饰物,已残.底部有长18厘米,宽16厘米, 高38厘米的榫.两侧凹槽高105厘米,宽lO厘米, 深4.5厘米. 望柱3通高142厘米,正面下边只用简单线 条刻出长方边框,其上仰覆莲瓣间饰珠串,最上部刻 出宽大莲瓣,顶部方形,边长22厘米,两侧凹槽长 70厘米,宽l0厘米,深4厘米. 望柱4残高92厘米,宽30厘米,厚30厘米, 两侧凹槽宽l2厘米,正面刻缠枝花,其上仰覆莲瓣 问饰珠串.柱头圆雕二人,男束巾,宽袖交领长袍, 图二.寻杖1示意图图二一寻杖2示意图 图二二寻杖3示意图 腰束带,左手于胸前执物,右手下垂.女头上裹帕,交 领衫,襦裙,身体呈"s形",婀娜多姿.二人并肩而 立,面态饱满圆润(图一八). 望柱5残剩下半部分.残长64厘米,宽31厘 米,厚31厘米,两侧凹槽宽12厘米,深6.5厘米.正 面倭角边框内刻盆景莲花,花枝饱满(图一九). 望柱6高124.5厘米,宽31.5厘米,厚31.5厘 米.两侧凹槽宽13.5厘米,深7.5厘米,高102厘米, 下部有榫,宽20厘米,厚20厘米,榫长23厘米.正 面倭角长方形内饰婴戏莲花,上部刻仰覆莲瓣,柱顶 原有圆雕石狮,已残. 望柱7高125.5厘米,宽32厘米,厚33厘米, 两侧凹槽高103厘米,宽12厘米,深7厘米.正面倭 角长方形内饰盆景缠枝花.柱头雕刻及底部榫均残. 4.寻杖 共3件 寻杖1寻杖断面半圆形,云拱上剔地起突雕 莲瓣纹及卷草纹,盆唇长方形,侧有榫(图二. 寻杖2寻杖断面六边形,云拱上压地隐起雕出 莲瓣纹,线雕雕出卷草纹.厚1 (图二一). 寻杖3寻杖断面长方形, 长方形(图二二). 匣米,高48厘米 }上雕花叶,盆唇 ?^.止…,1o 图二三兴云桥石兽图二四兴云桥铁兽 5.石兽 除华表上的石兽外,另采集到石兽两件. 石兽l高140厘米,方口大开,舌尖上翘,圆 目,小耳,柱状双角,颏须下折蛄于胸部,颈部毛发直 竖至头顶.鳞身,蹄足,小尾,蹲踞于长方形台座上. 台座长60厘,宽54厘米(图二_二). 石兽2高130厘米,方L_1微张,有犬齿,圆舌, 阔鼻,怒目,腮部有火焰纹毛须,小耳,柱状角,脑后 毛发呈角形倒卷,高耸于头部.颏须贴于胸部,鳞 身,四爪足,花尾,蹲踞在长方形台座上.台座长63 厘米,宽l8厘米. 6.铁兽 共采集铁兽3件.均为网目,高鼻,阔口,颏下垂 须,脑后披发,爪足,花尾.昂头挺胸,威武雄健.铁兽 l,3造型大体相同,分别高l30厘米,120厘米(图二 四).铁兽2高116厘米,双前爪交叉而立,于威严中 透出几分俏丽. 7.石构件 1件长方形石条,一端刻神兽头部,圆目, 眉高而阔,为桥梁构件. 二,兴云桥沿革 兴云桥位于大同城东关外,跨如浑水I'I上,又名 玉河桥.目前所知关于兴云桥的记载见明《大同府 志》,《云中郡志》及清《大同县志》所录元虞集撰记的 《兴云桥碑记》.文中称:自元魏以来,如浑水上均造 桥以通行旅,但由于历史久远,沿革已是不甚了了. 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十年(1l32年),西京路留守高庆 箭重建,天会十二=年(1l35年)居民高居安又对因大 雨雷电遭到破坏的必云桥进行了修葺,"宇文虚中 记"121.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西京留守完颜褒率 众重修,边元中记II.130余年后,元至大三年(1310 年)官府又出资进行了一定的维修.至治元年(1321 年)桥再一次毁坏,地方官吏集思广益,力图长久,于 是采石于宏山之下,在如浑水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营 建,并正式题名"兴云之桥".明以后的修建《大同府 志》,《大同县志》记述详备:洪武十三年,因循其旧, 作了简单的修补.明成化十j年(1477年),巡抚李 敏阅兵郊外,见桥面狭窄,拥塞难行,遂不惜财力,扩 建了兴云桥15I.万历八年(1580年)兴云桥被山洪冲 垮,大同总兵郭琥"拓故基更创"161,此时的兴云桥长 300余米,宽l9余米,是规制宏丽的19孔桥.万历 j十四年(1606年),大同总兵焦承勋,参议杨一葵 冈世远基颓,又对兴云桥做了整修.之后的康熙,乾 隆年问也屡有修葺.嘉庆六年(1801年),大同地区 大雨六Ef,兴云桥受到严重冲击.嘉庆十年(1805 年),如浑水再一次因大雨暴涨,兴云桥倾圯181. 三,兴云桥遗物所属年代问题 大同地处塞外边陲,地理位置独特,北魏拓跋王 朝在此定都达百年之久,辽金则置两京路大同府,大 同作为陪都二百余年.明代的大同作为燕京屏藩, 在军事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浑水浩浩荡荡 自北而南从大同城东流过,作为东出的必经之路,如 浑水上建置桥梁成为必然,桥的位置更是举足轻重. 现场调查发现,所出遗物均位于距现御河桥南25米 至50米的河床范围,也就是说古玉河桥应在现桥南 约50米处. 北魏平城时,桥梁的确切位置及形制已难以考 证,然而近年来在河东岸发掘了大量的北魏墓葬,包 括着名的宋绍祖墓.同时在对北魏城址的调查中也 发现,距桥址以东不远处的古城村附近有北魏时期 的夯土遗迹存在,可以想见北魏时人们往返于河流 两岸,如浑水上当有桥梁以达东西.金代修桥文献 则有明确记载,明正德十年(15l5年)《大同府志?卷 一? 水》"如浑水,一名玉河……有金大定中所立边, 元巾碑",即金大定二十二年两京留守完颜褒修桥时 所刻碑记,由边元中记录.据道光十年(1830年)《大 同县志?卷四?疆域》"如浑水……其水东径金大定中 所立边元中碑溢而西出者日柳港",可知边元中碑至 清道光年问依然立于如浑水上,府志,县志关于金代 修桥的叙述当源自此碑,金代修桥确信无疑. 《金史?地理志》"如浑水,玉河,实一水也",金 代如浑水已有了玉河之称,玉河桥确切名称却没有 记载."明年壬寅,留守完颜褒重作之.事具边元中 记,今桥是也"[91元代虞集的这一记述表明金大定中 所修玉河桥到元至治元年一直沿用.金代的桥"凡 二十有七问"l1ol,从桥100余年不坏可以看出金代的 这一构筑相当坚固.史载金世宗在位29年,始终以 大定为年号,世称大定之治.在位期间,与宋通好, 国内承平,土木之功渐举.大同是陪都西京(大定六 年世宗曾幸大同华严寺),地理位置重要,玉河正当 大同城东,朝会转输,东趋京师,必逾是焉,玉河桥的 修建应该是西京大同的一项重要工程,自然不会简 陋.元至治元年重修时,桥只是有部分毁坏,"桥凡 二十有七问,其西不坏者,二十有,石柱也"…1,桥 东面四问因为石柱毁坏后人们以木柱暂代,故而屡 建屡坏.地方官吏命人采石于宏山之下,"凡为柱二 十有四.…植栏楣,表门阙,饰神祠,官舍之属皆以 次成.始八月甲子,毕九月甲子"l1.这次修建后题名 "兴云之桥"l】1,兴云桥之名由此而始.为何名"兴云 之桥",碑中没有.唐开元十八年大同为云州云 中郡,虽辽金称西京大同府,元称大同路,但从诗文 可以看出,人们对大同的云中之称却一直情有独 钟.唐人有《云中怀古》,元人有《过云中》,明有云中 书院,所修志书称《云中郡志》,兴云,或许是振兴云 中之意也未可知.但修造兴云桥,工程繁复浩大,仅 八月甲子到九月甲子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当时的 修建只是将小柱易为石柱,其上栈木石,植置栏 杆,并表门阙饰神祠等.由此可知金代玉河桥就有 石栏,至治元年修建时依金代形制,对桥东毁坏处 进行了补葺.明代,大同为燕京屏障,边关重镇,由 于大肆营建,在如浑水上游乱砍乱伐,造成水土严 重流失,河水经常泛滥,兴云桥遭受到前所未有的 冲击.成化十三年扩建后,万历八年桥被冲垮,同年 郭琥拓故基更创,这两次修建都明确记载桥翼以石 栏,以后无大的营建,只是清初做过几次维护.从以 上记述得知,兴云桥自金而明都是石券桥,桥上立 望柱,置石栏. 兴云桥发现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石栏板及石 望柱共20余件,同时发现l座华表.在我国古代桥 梁两头树立华表很早就有了,它既可装饰壮观,又 可指引行人,标志过河方位.这根华表石质灰色,雕 刻纹饰线条流畅,形制古拙,时代特征明显,为元代 遗物.另发现与华表蹲兽相似的石兽二头,一头蹄 足,从形制上看为明清遗物,一头爪足,时代略早. 兴云桥栏板雕刻内容丰富,包括神兽,人物等, 从雕刻手法,形制大小,内容特征来看为个不同时 期的遗物.可以确定栏板1,2,8为元代遗物,其他部 分为明代,部分尚需进一步考证. 这一批石刻虽同为玄武岩,石质颜色却有明显 不同,雕刻手法也是复杂多样,有圆雕,压地隐起,线 刻等,雕刻内容不仅有神仙人物,传说故事,还有神 兽等较为少见的题材.可以看出,这一批石刻分属 不同的年代,除元,明遗物外,少数为金代遗存.值得 注意的是,这一批栏板尽管时代不同,尺寸,形制却 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以得知,兴云桥是一座金代 形制的桥梁,元明或在原桥的基础上修葺,或依循旧 制重建,改变的只是桥的规模而已. 一 直以来,对于明以前大同府城的位置研究者 各持一说,难以定论.兴云桥作为东出大同城的必 经之路,推测应与市区的东西干道在一条轴线之上. 兴云桥遗址的确定不仅为大同的桥梁考古及石刻艺 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为金元大同 府城位置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本文绘图陶春慧,摄影张海燕,高峰,马雁飞,崔 彦精n [1】如浑水,又名玉河,现名御河. [2】高庆裔,金史无传.宇文虚中,《金史?卷七十九? 列传十七》,《宋史?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有 传.宇文虚中,字叔通,蜀人.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 出使时羁留金国,有诗文传世. I3l3边元中,金史无传.金陈留籍,大定中人.所作《西 京大同府德政碑》收录在明《大同府志?卷一六》. [4】见明《大同府志?卷十二》录《兴云桥记》,元大学士 虞集撰. [5】见明《大同府志?卷十二》录《大同府重修兴云桥 记》,明大学士刘撰. [6118】《大同县志?卷五?营建?桥梁》. 【7J见明《云中郡志?卷十一?艺文志》录《重修必云桥 记》,巡抚霍鹏撰. [9111o11111112】元虞集《兴云桥碑记》,《大同府志》卷卜 (作者工作单位 栏目 市博物馆) ?…,1亡
/
本文档为【【doc】大同兴云桥考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