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阐释_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_文学翻译断想

2012-11-26 4页 pdf 350KB 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4523

暂无简介

举报
阐释_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_文学翻译断想 阐释 、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文学翻译断想撇理论鬃 四川外国语学院 杨武能 文学翻译必须是文学 。 文学作品的译本必 须和原著一样 , 具备文学所有的各种功能和特 性 , 也即在一般地传递信息和完成交际任务之 外, 还要完成诸如审美功能 、 教育感化功能等 多种功能 , 在可以实际把握的语言文字背后 , 还会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 弦外之音 。 而这些 , 就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就决定 了文学翻译在各类翻译活动以及各类文学活动 中的特定地位 , 就要求文学翻译家是一些具有 特殊察赋和素养的人 。 文学翻译家首...
阐释_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_文学翻译断想
阐释 、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文学翻译断想撇理论鬃 四川外国语学院 杨武能 文学翻译必须是文学 。 文学作品的译本必 须和原著一样 , 具备文学所有的各种功能和特 性 , 也即在一般地传递信息和完成交际任务之 外, 还要完成诸如审美功能 、 教育感化功能等 多种功能 , 在可以实际把握的语言文字背后 , 还会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 弦外之音 。 而这些 , 就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就决定 了文学翻译在各类翻译活动以及各类文学活动 中的特定地位 , 就要求文学翻译家是一些具有 特殊察赋和素养的人 。 文学翻译家首先是阐释者 过去 , 人们常常简单地将文学翻译的模式 归结为 � 原著� 一 ! 译者一令译本 , 而忽视了在 这之前创作原著的作家 , 特别是在这之后阅读 译本的读者 。 在我看来 , 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 学翻译的特性的图形应该是 � 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与其它文学活动一样 ,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 样是人 , 也即作家 、 翻译家和读者 , 原著和译 本 , 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 想 和 感情交 流 的工具或载体 , 都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 。 而在 这整个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翻译家无疑处于中 心的枢纽地位 , 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 。 在前, 对于原著及其作者来说 , 他是读者 , 在后 , 对 于译本及其读者来说 , 他又成了作者 。 至于原 若的作者 , 自然是居于主导地位 , 因为是他提 供了整个活动的基础 , 限定了它的范围 , 而译 本的读者也并非处于消极被动的无足轻重的地 位 , 因为他们实际上也参予了译本和原著的价 值的创造 。 因此 , 在上面的图形中 , 没有指示 单一方问的 “一一! ” , 只有表明 相 互关 系 的 “ ∀ ” 当然 , 对于原著及其作者来说 , 翻译家绝 非一般意义的读者 , 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它和他 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 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 , 充分理解 , 全面接受 。 只有这样 , 翻译家才能 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 实现原著的价值与功 能的再创造 。 对于这个问 , 兴起和成熟于德 国的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都提供了许多有 益的启示 。 传统阐释学视作者如上帝或天神 , 因为他 同样是光荣的创造者 � 上帝创造了世界 , 作家 创造了作品 , 创造了作品中的世界 。 而追寻和 揭示作品深义 的阐释者 , 就尤如传达天神旨意 的神使 #∃ %& ∃∋ , 因而在希腊文中 , 动词 “阐 释 ” 为 #∃ %& ∃ ( ∃ )。, 阐 释学 便 叫 · ∗∃ %& ∃� ( ∃ ) +,∃ ∋ 。 然而 , ∗ ∃%& ∃ ( ∃ ) − 以及相应的拉. 语动词 ,(+ ∃% / %∃ +0 %, 乃至现代英语动词 ,( � +∃ 印%∃ + , 都 在 “阐释 ” 、 “解释 ” 之外 , 还同 时有 “翻译 ” 的意义 。 这便从词源学的角度证 明了 , 翻译家就是阐释者 。 而事实上 , 古代的 阐释者主要起着翻译家的作用 , 例如荷马史诗 的阐释家和 《圣经 》注释家 1也许还有我国的古 文今译家 ! ,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原著翻译 给不再使用那些古老语言的听众或读者 , 力图 跨越原著创作的时代与读者生活的时代之间的 历史鸿沟 。 也就是说从历史上看 , 翻译家也即 阐释者 。 显然 , 这儿所说的相当于翻译的阐释 , 其 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 不能作一般字面的机械的 理解 。 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 《基督教教 义》一书中, 曾引用下面这首中世 纪流行的小 诗 , 来说明 《圣经》注释工作的繁难 � 字面意义 多明睐, 离官意义细分晓, 道德意义辨普恶 , 神秘意义藏奥妙。 事实上 ,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佳构中 , 不只是 那类伟大的传世巨著如《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抑或荷马史诗 、 但丁的《神曲》、 阿拉 伯的 《一千2 一夜 , 、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及歌德 的《浮士德》, 而且就连一些杰出的短篇小说和 诗歌 , 都无不同时蕴含着上述多层次的意义 。 例如笔者译过德国诗人海涅的小说 《弗罗伦萨 之夜》的一个片断《帕格尼尼》� , 它 虽说只有 七八千字, 却明显地具有多重意义 � ! 它描绘 了作者听帕格尼尼演奏时眼前出现的各种幻象 场景 , 也即钱钟书先生所谓的 “通感 ” 和现代 科学家所谓的 “联 觉 ” 现象� , 此 系小说 的 “字面意义 ” , ∀ ! 通过这些联觉现象的描绘 , 展示了作为被压迫的意大利民族代言人帕格尼 尼富于传奇色采 的一生 , 借他的音乐对囚禁在 海底的 “牛鬼蛇神” 发出了解放的呼号 , 这是 小说的 “道德意义” , # ! 通过对幻象中崇高圣 洁如天神的帕格尼尼及其庄严雄壮 的 琴音的 赞颂 , 宣扬了人为宇宙中心的人道主义理想 , 讴歌了人类的光明前景 , 此为小说的 “寓言意 义” , ∃ ! 对音乐的神奇力% 的宣示 , 如结尾说 “这样的妙音啊 , 你可永远不能用耳朵去听 , 它只让你在与瞬人心贴着心的静静的夜里 , 用 自己的心去梦⋯⋯ ” , 如此这般的非理性的内 容 , 都 暗示着小说 的 “神秘意义” 。 更有甚 者 � 在传统的阐释家看来 , 不仅任何一部或一 篇成功的文学作品 , 而且就连 某些单个的词 语 , 都可能蕴含着多重意义 , 他们常以 “耶路 撒冷 ” 为例子 , 来说明问题& 。 笔者对圣奥古斯丁所引的小诗和他企图证 明阐释之繁难的观点详加 , 只是为了说明 作为阐释者的翻译家的任务同样艰巨, 他必须 具备阐释家一样的精神、 素养和本领 , 才能真 正吃透原著 , 追索出其中多层次的深藏着的意 义 。 这儿笔者觉得必须作两点说明或补充 , 就 是 � ! 上引小诗中所说的四重意义 , 在平庸的 作品如一般通俗小说中不会全都存在 , 在具有 这些意义的多数杰作中 , 它们又并不都那么容 易地明显分开 , 特别是 “寓言意义 ” 和 “神秘 意义 ” , 常常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 ! 在翻译或阐释文学作品时 , 还必须看到 并足够地重视作 品 的 审美意义 、 哲学意义等 等。 如果说哲学意义仍属于作品的思想内涵 , 可以勉 强 纳入寓言意 义 的范 畴之中的话 , 那 么, 既关系内涵又关系形式 ∋ 或者说主要关系 着形式 ( 的审美意义 , 就是必须补充进去的至 关重要的第五重意义 。 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由 表及里 , 与其它几 种意义 融 和 渗透 , 相辅相 成 , 相得益彰。 由上面的论述尤其是 第二点说 明引伸开 来 , 我们便可划定文学翻译与一般意义的阐释 或一般翻译的界线 , 指出其间的差异 , 一般说 来 , 后两者都只要求思想内容的准确传达 。 在 翻译科技资料, 政治文献乃至关系日常生活的 实用书籍时 , 没有 “寓 言意义 ” 、 “神秘意 义 ” 等等需要追寻 , 对 “审美意义 ” , 也用不 着特别重视 , 译文以畅达为上 。 在对文学作品 作一般阐释时 , 就相当于进行分析和评论 , 以 说理的精深透辟为重 , 形式不必计较 。 对任何 作品的阐释都既可是一篇 , 也可是一部专 著乃至于一首诗 。 而文学翻译呢 , 则要求对原 著的多重意义的追寻 , 对原著从内容到形式的 全面的把握 , 以期最终以相对地等值的形式 , 尽可能不多也不少地再创原著的多重意义 。 因 此 , 本文所谓文学翻译家即阐释者这个命题 , 又是在对 “阐释” 一词作广义的现代的理解的 基础上提出的 。 文学翻译家同时是接受者 七十年代以来兴起于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 ∋)∗ +∗ , %−. / 0注0%1∗ % −2( , 将作品在 读者中 引起 的反应和读者的阅读活动 收进了文学及文 学 史研究的视野 , 认为读者作为文学现象的又一 主体, 同时积极地参与了作品价值的创造 。 前 文说过 , 对于原著及其作者而言 , 翻译家也是 读者 , 而且是最积极 、 最主动 、 最富于创造意 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他应该是自觉地力求对 原著的多重含义以至于隐藏于原著背后的作者 的创作本意 , 作全面的把握和充分的接受 。 这 意味着 , 他不仅要在思想意义上把原著读懂 、 读深 、 读透 , 领会其精神要旨, 而且还要完成 对它的审美鉴赏 , 在表现形式上也能细致地把 握 。 很难设想 , 一部连自己都不能深刻理解和 衷心喜爱的作品, 会翻译得异常出色 、 成功 。 很难设想 , 一部作为直接的第一读者的翻译家 都未充分接受的作品 , 它的译本会为更多的间 接的读者所接受 。 要作全面的把握和充分的接受绝非易事 。 掌握外文和起码的背景知识 , 仅仅能帮助你理 解原著的表层意义如 “字面意义 ” 或者明显的 “道德意义 ,, 。 为了达到更高的要求 , 译者就 必研须究和学习, 研究作者的生平 、 著作和思 想, 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 , 研究他们的民族文 化传统⋯ ⋯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翻译家又同时 必须是研究者 , 不预先进行研究就从事翻译 , 特别是翻译杰作名著 , 多半是不可能成功的 。 现代文艺阐释学认为 , 先有 13 2% ∗0 4∃ !, 先 见 15− %∋ ,6∗ +! ‘先把握 仅−% 7% ,88 ! 等等构成了我 们意识中的所谓 “先结构 ” , 而阐释总是在 “先 结构 ” 的基础上进行的 , 因此说 “成见是理解 的前提 ” 。 我们译者意识中的 “先结构” , 必 定是十分复杂的 , 无疑会受到他本身所处的时 代和民族文化传统乃至个人经历 、 修养 、 性格 的影响。 这种情况 , 不可避免地会干扰我们对 原著的理解 , 使我们的阐释总是或多或少偏离 原著 , 打上译者自己时代 、 历史 、 民族乃至译 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 客观地 、 严格地讲, 文学 翻译的绝对等值实不可能 , 一部原著在不同时 代必然有不同的译本 , 再成功的 译 本 也 只 能 “各领风骚 ” 数十年乃至不几年 , 所以重译就 成了时代的需要 , 而另一方面 , 同一原著又可 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出色译本 。 从总体上看 , 文学翻译的是不易掌握的 , 在这儿更难找 到 “绝对真理 ” 和等值 , 而只能力求尽可能的 近似 。 为此目的 , 翻译家一方面要研究学习 , 提 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特别增加对一 切 与原著有关的知识和学问的了解把握 , 以完 善自己的 “先结构 ” , 另一方面, 还要学习有 关翻译的理论 , 加深对自己的活动的性质和任 务的理解 , 以便在实际做翻译时 , 适当地 、 自 觉地运用意识中的 “先有 ” 、 “先见 ” 、 “先 把握竺, 特别是排除其中的 “干扰 ” , 从而尽 可能地使译文贴近原著 , 避免偏离 , 使原文失 去的东西尽量地少 , 译文也尽盘不添加进新的 东西。 至此 , 作为阐释者、 接受者和研究者 , 翻 译家处于他活动的第一个阶段 , 做的是一种学 术性很强的工作 。 工作成绩的好坏 , 对原著的 理解是否深 , 接受是否充分 , 主要取决于他的 外文水平 、 研究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构成的学 术修养 。 因此 ,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 , 翻译家在 很大程度上又同是学者 。 前些年 , 王蒙同志曾 在《读书》上撰文谈 “非学者化 ” 现象对作家创 作的影响 , 指出它是当今文坛难于产生鲁迅 、 郭沫若 、 茅盾似的大师和划 时代的 巨著 的原 因 。 在我们文学翻译界 , 同样的问题应该说更 加突出, 更值得引起注意 。 因为 , 文学翻译家 比起一般的作家来 , 更有必要同时 , 或者更确 切地说首先是学者。 特别是名著和文艺理论的 翻译 , 都将考验翻译家的 学术 水 平 , 无论 在 序 、 跋或是译文中 , 都会融进他作为学者的心 得和成果 。 翻译家当然不是一般意义的学者 , 或仅仅 是学者 , 他还必须同时是作家 。 这不只是就本 文一开头巳指出的他与译本及其读者的关系而 言 , 也指他的素质 、 修养 、 能力等等 。 文学翻 译巳被公认为一种艺术 , 一种再创造 。 文学翻 译必须是文学 。 从事这一艺术和文学再创造的 人 , 他除了勿需象作家似的选取提炼素材 、 谋 篇布局和进行构思以外 , 工作的性质应该说是 与作者差不多的 。 他在这方面的条件 , 绝不限 于我们一般讲的 “外文好中文也好” 。 过去 , 我们从亭文学翻译的人出于 自谦和自卑 , 不便 谈这个问题 , 多数作家同行出于对我们工作的 不了解 , 无从谈这个问题 。 事实是 , 为了完成原 著的再创造 , 使它包括 “审美意义 ”在内的种种 意义都尽可能等值地重现于译本中 , 文学翻译 家不只需要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笔力 , 还必须 有作家一样对人生的体验 , 对艺术的敏感 , 必须 具备较高的审美鉴赏力和形象思维 能力 , 在最 理想的情况下甚至也有文学家的气质和灵感 。 实践证明 , 并非所有 “外文好 , 中文也好 , 又 有广博知识 ” 的人都能成为好的文学翻译工作 者 , 更别说成为真正的文学翻译家 。 著名诗人 兼译诗家卞之琳教授要求他的弟子裘小龙在译 诗之前先学写诗 , 那意息就是译诗者最好同时 是诗人 , 由翻译家而作家 , 或由作家而翻 译 家 , 或同时兼而为之 , 这是我们无数杰出的先 辈走过的路 。 今天 , 在我们的作家协会中 , 中 青年的文学翻译家可惜还不够多 , 而且未受到 应有的重视 。 究其原因 , 恐怕是我们不少人忽 视了自己作家素质的提高 。 近几年大量出版的 缺少文学味儿的 “文学翻译 ” , 也从另一个方 面说明了问题 。 综上所述 , 真正的文学翻译家 , 应该同时 是学者和作家 。 在他的整个活动过程中 , 学者 和作家都同时发挥作用 , 只不过在不同阶段 , 有时这个的作用突出一些 , 有时那个的作用突 出一些 。 很难设想 , 一个缺少作家素养的第二 流学者能成为第一流的文学 翻 译家 , 反 之亦 然 。 事实常常是 , 二三流 学者加上二三 流 作 家 , 倒可 以成为第一流的文学翻译家 。 从这个 意义上讲 , 做文学翻译的人有些不伦不类 , 是 一种处境尴尬的 “两栖 ” 乃至 “三栖” 动物 。 然而文学翻译的任务和性质决定了他的地位就 该如此 , 要摆脱尴尬处境 , 一是使自己成为傅 雷等少数先辈那样的大家 , 二是建立新的科学 的评判标准 , 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形成一种新的 合理的价值观 。 对我们整个文学翻译事业的发 展来说 , 当然第二个办法更加可取 , 为此 , 我 们必须加强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和 , 指出它 特殊的性质 、 巨大的困难 , 而本文便算是一个 尝试 。 最后 , 笔者还想重提一下本文开始时画的 那个表示文学翻译特性的图形 � 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 全文只分析了处于中心地位的翻译家的活 动 。 他作为读者兼作者 , 学者兼作家, 完成阐 释 、接受和再创造的任务 , 将原著转换成译本 。 在此过程中 , 他于经常想到贴近原著及作者的 同时 , 还要经常想到他的更多的读者 。因为在拿 到译本以后 , 读者们同样要完成一个阐释 、 接 受和再创造的过程 , 只不过这过程的结果不形 诸文字 , 不进行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罢了。 广 大读者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对作品的阐释 、 接受 和再创造 , 或如现代阐释学说的很好地与原著 及其作者进行对话 , 同样有一个 “先结构 ” 问 题 。 翻译家还有责任改 善他 的读 者 的 “先结 构 ” , 常用而可行的办法就是认真负责地为译 本作序跋 、 加注释 、 写评价赏析文章等 。 现时 不在少数的无序无跋或序跋十分简单的文学作 品译本 , 其译者应该说还未完全尽到应尽的职 责 。 因为归根到底 , 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 包括着译者、作者 和 读 者、译者 , 作者 的 阐 释 、 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 。 心中没有自己的读 者 , 即使你身兼学者、 作家并且也懂翻 ’译 理 论 , 仍不能成为优秀的翻译家 。 反之 , 你如果 在翻译时经常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这在修辞造句上表现得格外明显— , 就可 以说他们已无形地参予 了译本的创造⋯⋯ 这里写下了一个文学翻译工作者的感想 , 浮光掠影, 支离破碎 , 难免有所偏颇 , 权作引 玉之砖吧 。 3 引自李郊等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 引气 四川文艺 出版社 4的年版第 ”页 ! � 译文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德语国家短篇小说 选》以及 ! 海涅选集》第一卷。 ‘ � 见钱钟书‘旧文 四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了5年出 版 ! & 详见‘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 , 第∀6 6页。
/
本文档为【阐释_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_文学翻译断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