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美国讲稿_卡尔维诺创作中的_反主题_现象解析

_美国讲稿_卡尔维诺创作中的_反主题_现象解析

2012-11-11 10页 pdf 2M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6291

暂无简介

举报
_美国讲稿_卡尔维诺创作中的_反主题_现象解析 46 译林 2011年 NO.8 《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 “反主题”现象解析 钟京伟 摘要:“主题”这个概念在解释卡尔维诺的创作价值时具有逻辑基础作用。本文将卡尔维诺 创作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反主题”,这意味着文学作品摆脱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消解 作者意图和形而上主题,对中心思想的消解带来了一系列作品形式上的变化。参照卡尔维诺 在《美国讲稿》中总结的创作原则,通过对其文学作品的叙事分析,本文将展示无主题小说 在文本叙事方面具有读者参与叙事,晶体结构,故事取代情节,形象取代性格等四个不同于 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
_美国讲稿_卡尔维诺创作中的_反主题_现象解析
46 译林 2011年 NO.8 《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 “反主”现象解析 钟京伟 摘要:“主题”这个概念在解释卡尔维诺的创作价值时具有逻辑基础作用。本文将卡尔维诺 创作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反主题”,这意味着文学作品摆脱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消解 作者意图和形而上主题,对中心思想的消解带来了一系列作品形式上的变化。参照卡尔维诺 在《美国讲稿》中的创作原则,通过对其文学作品的叙事分析,本文将展示无主题小说 在文本叙事方面具有读者参与叙事,晶体结构,取代情节,形象取代性格等四个不同于 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明显特征。 关键词:反主题 读者 晶体结构 故事 形象 作者简介:钟京伟,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主要研 究英美文学。 Title: Exploring Anti-Theme Novel: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tic Quest of Italo Calvino Abstract: “Them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ogic basis in evaluating the works of Calvino,while this ar ticle concludes his overall writing charavteristics as “anti-theme”.”Anti-theme”means that literary works escape the inf luence of rationalism of t 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deconstruct of the author’s theme as well as work’s metephysical theme. It is this deconstruction that brings a series of variations to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terary works.With reference to Calvino’s writing principles expressed in his theoretical works “The Literature Memos of Next Millennium”, four distinctive features on nar ration of anti- theme novel are well-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such as reader-involved narration, crystal structure, story replacing plot, and image replacing character, 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onal novels and modern fi ctions. Keywords: Calvino, anti-theme, reader, crystal structure, story, image Author: Zhong Jing wei is a lec t u re r a t Col 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101), 47《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反主题”现象解析 外/国/文/学/研/究 PhD student of Shanghai Internat 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一、解构主义的文学观与反主题的智性追求 卡尔维诺从对文学的解构主义理解出发,对语言的价值,文学的功能做出了与 时代先进思想同步的思考,尝试可能的文学形式来实践解构主义的写作理论。卡尔维 诺被认为是智性写作的代表,所谓智性写作就是自觉地实践某种创造性、先锋性的 创作原则,自觉地超越文学传统。他在《美国讲稿》中提到,“我希望传给21世纪的 中最重要的是这条标准:文学不仅要表现出对思维的范畴与精确性的爱好,而 且要在理解诗的同时理解科学与哲学”。(卡尔维诺 413) 本文认为,卡尔维诺的哲学思想是原子论的。原子论作为解释世界存在的理 论,具有这样的特征:首先,单个原子的共存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子是一切事物的 共同构成基础,认识世界就是分解世界;其次,单个原子的存在意义只能由自身说 明,抽象的整体意义不适用于单个原子。原子论具有自然科学的意味,通过类比,将 个体理性、个体事物的意义比作原子,将这种思想移植到人文科学,可以让人们更深 刻地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个体理性与宏观理性的矛盾,个体事物本真意义的多 样性与由语言表达的形而上学真理的唯一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美国讲稿》可以看作是卡尔维诺原子主义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学观集 中体现在对“轻”的理解上,轻的意象象征了文学的价值、功能、本质。首先,文学的 价值或功能在于对现实之重的消解,同时以语言对现实进行开拓,创造新的可能性, 作家应该“与语言进行斗争,以捕捉那些一时还不能表达的东西”(383);其次,卡 尔维诺推崇轻与小的意象(与原子的意象相似)。轻与小的意象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哲 理,比如宇宙模式或宇宙某一特性的模式,即这种意象是小与轻的形式与深刻哲理 的结合体;再次,卡尔维诺强调的其他文学原则,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 都可以看作是对轻与小的意象的表现的具体要求。 在对于“轻”的理解上,核心的问题是轻与重的关系。轻与重具有丰富的抽象 意义,但笔者认为只有将重与轻解释为形而上的终极价值与对这种价值的消解的对 立,理解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理解为世界本原的二元对立才符合卡尔维诺的 本意。德里达认为传统的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基本逻辑是二元对立,比 如理性与感性,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作为理性、必然、本质的一方具有天然的 48 译林 2011年 NO.8 优越性,在价值上高于与之相对的另一项。用卡尔维诺的术语来表述,理性、必然、 本质代表的一方是重,感性、偶然、现象代表的一方是轻。同德里达的颠倒二元对立 两项的价值的解构策略相似,卡尔维诺试图在文学中以轻来取代重。 现实之所以是重的,是因为现实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受到理性哲学控制的,形 而上学为现实世界的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个体命运、个体价值的偶然性、当下性 纳入到某一社会或某一集团的必然性、终极性中,相对于个体理性与自由,这种外在 的必然性是重的。与此相对,文学提供了一个摆脱反思形而上理性的“乌托邦”。与 理性原则强调理性、必然、本质相对,文本的世界关注感性、偶然、现象,完全消解 了理性的终极性与必然性,恢复了个体当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通过这种恢复实 现对形而上理性的反思。 卡尔维诺在解构的思潮(批判理性的新高潮)中,以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捍卫 着文学的真理。同时,借助语言哲学对语言与意义关系的探索,对语言在表达意义 时的局限性的认识,卡尔维诺可以采用新的文学表现手段来补充扩展语言的作用。 卡尔维诺在对自己的写作生涯进行总结的时候这样说,“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 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 量,首先是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318) 本文将卡尔维诺的小说界定为反主题小说。笔者认为,以主题作为考查卡尔维 诺的基础,其合理性在于:1.主题在观念层面对应理性主义传统,以反主题界定卡尔 维诺的文学创作,更明确地体现了卡尔维诺作品的解构主义特征;2.在文学诸元素 中,只有主题可以单独赋予作品统一性,以对主题的概括可以为作品提供统一性特 征,有利于整合对其他文学元素的分析。反主题,意味着消解由主题建立起来的作 品的统一性。其策略包括:第一,取消作者对情节的刻意安排,用故事取代情节;第 二,用故事的杂多取代情节的完整性,主题的单一性;第三,文本与读者直接对话; 第四,形象作为语言的补充。反主题小说是以消解作家的意图、作品的主题为目标, 同时保留文学的独特价值,即对现实生活的探索与反思。 二、反主题小说的形式美学 文学的叙事学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研究整个文学 活动的过程,将文学活动分为“作者—隐含作者—文本—隐含读者—读 者”五个阶段,以探讨文学活动中的生产、接受、作者与读者相互影响的途径;微观 层面专注于文本的分析,尤其以对文本的层次划分、构成因素分析、叙事行为分析, 49《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反主题”现象解析 外/国/文/学/研/究 在微观层面探讨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叙事学的分析框架,结合卡尔维诺的具体创作,将分析目光集中在读 者参与叙事活动,晶体结构,故事取代情节,形象取代性格四个方面。 (一)读者参与叙事活动 在传统小说中,传统的叙事模式保证了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读者的交流基本 上是由隐含作者主导的,即隐含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参考隐含读者的审美趣味、期待 视野、审美能力等因素,从而使文本符合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希望引起的阅读 效果。同时,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采用单一叙事者的模式,没有凸现叙事者本 身的信息,并且以追求叙事者叙述内容的真实效果来保证叙事者意图的实现。从而 对于作为文本信息现实接受者的现实读者来说,追寻隐含作者的意图、作品的主题 就成为了重要的阅读目标。可以说,这种叙事模式是以将读者排除在叙事活动之外 来保证隐含作者的意图、作品的主题为目标的,读者的阅读阐释空间一定程度上是 由作者决定的。 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虚构性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叙事行为的关注,凸现对 叙事行为的自觉成为了新一代作家的必然选择。 卡尔维诺的反主题小说消解作家意图及统一主题,大大突出读者的阅读阐释 自由,卡尔维诺采用的突出叙事策略是采用双层叙事结构:其一是叙事者的层面, 以多重叙事取代单一叙事,并在叙事者层面加强了叙事者同隐含读者的交流,促使 读者参与叙事;其二是故事层面,抛弃可能带有作家意图的情节观,以无统一主题 的故事组合取代完整的情节,把对故事意蕴的探索留给读者。《命运交叉的城堡》 中叙事者“我”对城堡内的人物事件的叙述构成叙事者层面,不同的排列塔罗牌的 人用塔罗牌呈现的故事构成故事层面;《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 话构成叙事者层面,对不同城市的描述构成故事层面;《寒冬夜行人》中,第二人称 “你”的活动构成叙事者层面,十篇不完整的小说构成故事层面。 双层叙事模式凸现叙事者的自身特征,叙事层面本身构成了有意味话语结构, 从而独立故事层面,由此造成的阅读效果是:读者不得不在叙事层面和故事层面同 时展开阅读活动,思考叙事者的特征,叙事行为,叙事策略以及思考故事组合的意 味成为读者两项自觉阅读目的,读者必然会对作品的虚构特征有更明确的认识,使 对于故事素材的意味的阅读阐释有可能摆脱作者、叙事者的控制,获得读者独立的 认识,即获得参与叙事的效果。 50 译林 2011年 NO.8 (二) 晶体结构 叙事文学的结构是指作品的情节或故事单元在组合方式、形态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来,不同时代的时空观念决定了叙事文学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因 此,在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那里,文学作品的结构呈现不同的形态。与理性的 或现代的时空观决定了传统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作品结构相似,以对宇宙模式、 对时空无限的思考为特征的时空观主导了卡尔维诺的小说结构。在卡尔维诺看来, 在选择文学作品的形式的时候需要一种宇宙模式。“世界各国的文学在马拉美之后 都追求这种几何图案。这个图案以现代科学的主调有序与无序为背景。在整个图案 中宇宙变成了一团热云,不可挽回地陷入熵的漩涡中。但是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内部,却存在一种有序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里趋向出现一种形式,似乎能够看出一 种图案,一种透视图。文学创作即是这些区域之一,在其内部生命呈现出某种形式, 具有某种不固定、不确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不像僵化的岩石,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 体。”(377) 笔者将卡尔维诺的作品结构概括为晶体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故事单元的 规则组合构成结构的整体,不同故事单元具有叙事功能上的平等地位,作品的整体 结构呈现规则的几何图形样式,几何图形样式传达对一切重大主题的思考。因此可 以说,晶体结构对卡尔维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结构形态,而是蕴含着对宇宙模 式、对无限、对生存的可能性的思考。 在《美国讲稿》中,卡尔维诺一再表示了对晶体和几何图形的热衷:“晶体具有 精确的晶面和折射光线的能力,是完美的模式,我一直认为它是一种象征。”(378) 几何图形在卡尔维诺看来可以引发对无限和宇宙的思考,“对几何图形、对称、排列 和组合、比例等的偏爱”,“对限度和分寸的一贯想法”,“引起了对无限的思考,例 如对整数系列、欧几里德直线等的思考”(376);《看不见的城市》和《帕洛马尔》 是晶体结构小说的典型代表。 卡尔维诺自己认为《看不见的城市》是他的作品中含义最丰富的,“因为我在这 本书里把我的各种考虑、各种经历与各种假设都集中到同一个形象上。这个形象像 晶体那样有许多面,每段文章都能占有一个面,各个面相互联系又不发生因果关系 或主从关系。它又像一张网,在网上你可以规划许多路线,得出许多结果完全不同 的。”(379)引文中“同一个形象”就是指“城市”,作品正是通过九章五十五篇 对不同城市的描述使作品构成了“像晶体那样有许多面”。不同的篇章之间没有因 51《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反主题”现象解析 外/国/文/学/研/究 果关系、主从关系,读者可以选择任意的阅读路线,从而得到不同的“城市组合”, 以此引发对无限的思考。 《帕洛马尔》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其间去除复杂的叙事试验,在构造晶体 结构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对数字“三”的迷恋。数字 “三”不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蕴有万物产生的源泉的思想,中国文 化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西方文化中“三位一体”的三 同样具有无穷的阐释空间。作品由三个主体章节构成,每个章节由三个小的章节组 成,每个小的章节由三个更小的章节构成,并且每个章节层次上都表明一二三。作者 在序言中为自己的精巧构思作了说明:“目录中标题前的数字一、二、三,不论它们 处于第一位数、第二位数或第三位数的位置上,都不仅表示顺序,而且还表示三种 不同的主题,三种不同的经验或思考。这些主题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贯穿本书 各个部分。与一相对应的一般是视觉经验,以自然界的各种形状为题材,文字以描 述为主。与二相对应的是人类学、广义的文化以及涉及视觉、语言、意义、符号等因 素的经验,文字偏重叙述。第三类涉及宇宙、时间、无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及思维 的性质等因素,属思辨经验,文字也由描写、叙述转为默思。”(228)作品的二十七 章节涉及帕洛马尔对生活各个层面、各种主题的思考,由于这种独特的构成方式,整 部作品晶体结构蕴含了各个层面的人生智慧,成为思考自我、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素材库。总是,《帕洛马尔》从内容上传达了各种人生智慧,是一种对人生的无限 认知和思索的追求;在形式上,对于数字“三”的巧妙运用大大加强了追求无限的意 蕴。 (三) 故事取代情节 晶体结构的实现是以故事集合取代统一的情节实现的。 对于传统文学和现代 主义文学,情节都是小说美学的核心概念。卡尔维诺要取消情节的中心地位,而代之 以故事集合,就必须要为故事集合提供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审美价值。 故事相对于情节更具有精炼的特征。卡尔维诺一再表示了对民间故事、童话 的喜爱,在《美国讲稿》中他说,“如果说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段时间我曾受民间文 学、神话故事的吸引,那并不是因为我忠于我们民族的传说,也不是因为我留恋童 年时代的读物,而是因为我对这些读物的修辞与结构,对这些读物语言的简练、虚 实的节奏以及它们的基本逻辑,很感兴趣”;“民间口头传说的技巧是符合适用原则 的: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百般重复”(350);“民间文学首要的 52 译林 2011年 NO.8 特点就是用词简练,重大的事件也只抓住它的核心。”(351)与此相比,情节则被要 求负载了过于沉重的信息。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谈论现代小说的出现时,将现代 小说区别于以往的虚构作品的首要特征概括为现代小说对个人经验的真实传达,对 个人经验的真实传达必然要求情节由一系列的前因后果的细节元素构成,情节的繁 琐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逻辑的内在隐患。在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情节担负着介 绍背景,推动自身发展的重任。可以说,这正是卡尔维诺力图减轻的小说语言和结构 的重量。具有不同主题的故事经过聚集就产生了精炼与繁复的双重审美效果,这种 审美效果成为了卡尔维诺的自觉追求。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谈论了速度和内容多样两个审美原则。笔者认为, 这两项审美原则可以理解为对故事集合的审美价值的阐发。 速度作为对叙事节奏的描述,在叙事策略上来自不同故事的迅速转化,各种事 件的迅速交替。精炼的故事通过组合,“各种事件不论自身长短,都成了一个点;点与 点之间有短线连接,构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延续线,反映连续不断的运动。”(349)这 种运动“能给人们的心灵提供许许多多几乎同时一闪而过的思想,能使人们的心情 在众多思想、形象与感觉中沉浮,让你既不能全部都抓住它们,也不能完全抓住它们 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又让你不能漠然视之或毫无感受”。(355) 内容多样是卡尔维诺对现代小说的要求之一,在他看来,“现代小说应该像百 科辞典,应该是认识的工具,更应该成为客观世界中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关系 网。”(402)很显然,内容多样要求以不同故事的聚集来实现。在《宇宙奇趣》、《命 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每部作品中,不同 主题的故事按照晶体形态、几何图形组合,使得小说的主题向四面八方延伸,范围 越来越宽广,“如果这些话题能够向各自的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它们就会包罗整个宇 宙”。(403) 内容多样在卡尔维诺看来是古今一切小说的追求,“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 学的宏伟愿望就是刻画现在的与未来的各式各样的关系”。(407)“文学面临的最 大的挑战便是能否把这种知识与规则网罗到一起,反映外部世界那多样而复杂的面 貌。”(408)可以说,卡尔维诺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在追求内容多样这 一目标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卡尔维诺所追求的内容多样是建立在对故事的 叙事价值的追求上的。 53《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反主题”现象解析 外/国/文/学/研/究 (四) 形象取代性格 在反主题小说中,对应于故事的排列集合取代完整的情节的构建,形象的排列 组合取代了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形象获得了新的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的塑造在传统叙事文学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物性格塑造真实生动与 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叙事文学的艺术价值高低。现代主义文学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表 现进一步拓展、深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实现的。可以说典 型性格的诗学目标一直在鼓舞着传统作家、现代主义作家的艺术追求。人本主义哲 学为文学领域对人物性格的关注提供了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哲学关注现实人生的生 存意义,对人的理性充满信心。 在解构主义哲学的视野中,人的主体性受到了首当其冲的攻击。福柯关于“人死 了”的宣言宣布了对人类理性自信的怀疑。福柯通过话语分析,通过对话语与意识 形态的权力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任何真理的虚构性,揭示了主体在意识形态对真理 的构建中的无能为力,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的主体性。罗兰·巴特关于“作者死了”的 宣言可以看作文学理论领域对文学的主体性的消解。 笔者将卡尔维诺的反主题小说称作“反人性化”的文学,“反人性化”文学的基 本特征是追求文学表现的客观性。传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任何对人性的表现都是 作者意图的构建。作者通过选择人物性格,虚构人物经历,借用任务之口表达自己的 主观意图。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反对文学作品成为任何主观意图的载体,要求排除作 品中的一切主体意图,即作为作者意图的统一明确的作品主题以及作品人物的思想 意识。卡尔维诺的反主题小说通过对晶体结构的采用,确立了取消作品统一明确的 主题的结构保证。在此基础上,故事集合对情节的取代以及形象集合对人物性格的 取代成为可能。 反主题小说在叙事策略上从两个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消解:叙事者主体性替换 人物的主体性以及形象片段的聚集取代人物性格的塑造。 读者与文本的有效交流需要作品提供人格化的主体,在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 文学中,这样的主体是由故事人物或具有相同的叙事功能的其他形象担当的,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人物的情感交流,体验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命运,调动 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反主题小说取消传统的人物性格的塑造,追求作品的客观性, 却并不完全取消作品的主体性特征。形式的主体性的创造是反主题小说实现作品 的客观性的第一个策略,形式的主体性是指叙事者的主体性并不参与故事哲理的 构建。反主题小说采用双重叙事模式,突出在叙事者层面对叙事者自身特征的表 54 译林 2011年 NO.8 现,使叙事者成为文本中显性的主体之一,而叙事者只是讲述并不参与故事,是叙 事者的主体性特征根本不同于传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中参与故事的人物性格。因 而叙事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形式的主体性,不参与由故事内涵传达的哲理意蕴的表 达。《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形象对立于出现在对于城市的讲述中的 人物形象;《命运交叉的城堡》中作为叙事者的“我”的情绪、想象对立于各个故事 主人公的情感、意识;《寒冬夜行人》中在叙事者层面发生的叙事者“你”的困惑焦 虑对立于十部小说中的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叙事者的主体性对人物的主体性的替 换,保留了作品形式上的主体性特征,读者与叙事者的交流更为直接,读者参与故事 的叙述成为可能,以读者与叙事者的交流取代了传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中读者与故 事人物的交流,从而实现了对故事人物的主体性功能的消解。 其次,统一连贯的情节与饱满的人物性格在传统叙事作品中的叙事功能上是 互相依存的。情节的发展为人物性格的表现提供空间,人物性格的发展为情节的展 开提供动力。晶体结构不仅取消了统一连贯的情节的存在可能性,而且取消了对饱 满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可能性。晶体面在风格方面所要求的简洁、均质、迅速交替、任 意组合的可能性,消解了人物性格塑造所要求的情节基础。对以单个晶体面为载体 的形象的表现取代了对饱满统一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宇宙奇趣》、《命运交叉的城 堡》、《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中各个故事的人物、形象、主 题相对于作品在整体上显现的对人的命运的抽象思考并不具有独立意义,而是作 为单个晶体面存在的。每个故事中的形象在叙事功能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人物性 格,这些形象的情感、思想并不具有独立意义,其意义只有在组合中才能显现。这种 逻辑类似于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的认识:每个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与在一定的系统中与 其他符号的差别。 对于形象的关注使卡尔维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形象表现的精确鲜明以及强调 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在《美国讲稿》中,卡尔维诺明确提出了对明确性的要求:一方面是把偶然的事 件变成抽象的图案并借以进行运算证明定理;一方面是努力选择词汇,尽可能准确 地表达事物中可感知的那一部分。前者对应大脑里的智力活动,亦即在这种点之间 画上直线或曲线,绘出抽象的图形与向量;后者则对应各种物体之间的活动,力求 造出相应的表达方式来填满一页页稿纸,尽量使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相对应,使 写出来的东西与能讲出来的话及不能讲出来的话相对应。(381)卡尔维诺形象地用 “语言瘟疫”来批评人类丧失了使用语言的能力而只能讲些意义平淡没有棱角的话 55《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创作中的“反主题”现象解析 外/国/文/学/研/究 语。这种瘟疫也传染给了形象:“我们生活中的形象多如牛毛,而且它们通过乘方, 通过万花筒中镜子的反光,还在无休止的增加。大部分这种形象,不论从形式上还 是意义上说,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不会衍生新的意义,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它 们会像做梦那样顷刻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它们给人造成的那种多余感 与不快,却不会消失。”(368)“这种瘟疫也传染给了人们的生活与各民族的历史,使 得一切形式的历史都变得没有特色,枯燥无味,模糊不清,没头没脑。”(369)卡尔 维诺认为,文学作品对明晰的表达、鲜明的形象的追求一定意义上承担着把人们从 世界的不确定性中解救出来的重任。对形象表现的精确鲜明是一场人类的智力对语 言的斗争,去捕捉不能表达的东西。语言仿佛一座临时搭在空虚之上的很不牢靠的 桥梁,语言把可见的痕迹与不可见的事物,与不在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使用语言 就是“在追求某些被掩盖的东西,或者说追求某些可能的东西、假设的东西,我们正 在跟踪它们留在地表上的痕迹”。(383) 综上所述,本文将卡尔维诺视为解构主义时代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观具有解 构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特征,他的创作在作品结构、叙事元素运用方面的创造体现 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区别于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化特征。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Italo Calvino. Calvino Anthology: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trans.Lu Tongliu, Zhang Jie, Nanjing: Yilin Press, 2001. [伊塔洛·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美国讲稿》,吕同六、张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年。]
/
本文档为【_美国讲稿_卡尔维诺创作中的_反主题_现象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