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可编辑)

2017-12-22 40页 doc 66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可编辑)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可编辑)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 第一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一节西方寓言理论的发展 脉络第二节勒克莱齐奥小说与本雅明寓言‘理论? 第二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呈现 第一节忧郁性??心理的忧郁与氛围的悲伤第二节破碎性??语言’的破碎与结 构的交错第节拯救性??废墟的绝望与救烘的渴单第三章勒克莱齐奥寓言性小说 的特点第~节题材:家族历史的追溯 第二节题旨:失落文明的关注 第三节笔法:“零散”与“优美”? 第四章勒克莱齐奥小...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可编辑)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可编辑)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 第一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一节西方寓言理论的发展 脉络第二节勒克莱齐奥小说与本雅明寓言‘理论? 第二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呈现 第一节忧郁性??心理的忧郁与氛围的悲伤第二节破碎性??语言’的破碎与结 构的交错第节拯救性??废墟的绝望与救烘的渴单第三章勒克莱齐奥寓言性小说 的特点第~节材:家族历史的追溯 第二节题旨:失落文明的关注 第三节笔法:“零散”与“优美”? 第四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成因 第一节“世界公民”的生存体验第二节“现代人”的双重震惊 第三节“反思者”的拯救意识 结 语参考文献 致 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 言性研究 ?二中文摘要 本文以本雅明寓言理论为理论依托,对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寓言性进行研究。在沦证 了勒克莱齐奥小说确实为寓言性小说的基础上,对其寓言性小说的特点以及小说寓言性 的成因作进一步探讨。全文的创新点和重点是用本雅明寓言理论论证勒克莱齐奥小说具 有寓言性。 本文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理论依托。选取本雅明寓言理论作为研究勒克 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理论依托,是因为勒克莱齐奥和本雅明在“身份”和“拯救”两方 面的契合。本雅明寓言理论中寓言的基本特性可以提炼为忧郁性、破碎性和救赎性。 第二部分,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呈现。以本雅明寓言理论为理论依托来论证勒 克菜齐奥的小说具有寓言性。勒克莱齐奥小虎中寓言的忧郁性表现为心理的忧郁和氛围 的悲伤,破碎性表现为语言的破碲与结构的交错,拯救性表现为废墟的绝望与救赎的渴 望。 第三部分,勒克莱齐奥寓言性小说的特点。勒克菜齐奥寓言性小说的特点集中体现 在三个方面:在题材上,他的寓言性小说常以对家族历史的追溯为创作来源:在题旨上, 他的寓言性小说往往表达出对失落的文明的关注;在笔法上,他的寓言性小说中多见零 散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第四部分,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成因。勒克莱齐奥作为一个世界公民的生存体 验,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两种文明面前所感受到的双重震惊,作为一个沉思者所具有的拯 救意识都是他的小说寓言性的成因。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本雅明寓言理论;寓言性:文明;拯救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引 言 ,年月 作家让马利?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日一出生于法国尼斯,白年以其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初登文坛并获得雷 诺多文学奖至今,已经出版了五十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年, 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由法兰两科学院设立的首届保尔?莫朗文学奖。 年,在法国《读书》杂志做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勒克莱齐奥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 作家之一。年,勒克莱齐奥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授奖辞中,瑞典文学院称赞勒克莱 齐奥是一位“不断探索的、有着涛一般冒险和感官迷醉的作者,是处在丰流文明之下和 之外的、人文主义的探索者”。?在法国评论界,勒克莱齐奥初涉文坛便备受关注,他的 创作被评论界分为两个阶段:世纪到年代为第一个阶段,这时期他的作品注重 言语、形式等方面的革新,反映生活在城市阜的人的痛苦和焦虑。当时的评论界根据其 创作的形式和主题,将他定义为革新并反叛的作家;世纪年代至今,是勒克莱齐 奥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以自己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旅行为素材,对西方现 代文明进行批判。评论界对其新的写作风格大加赞赏,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沙漠》 获得了保尔?莫朗文学奖。世纪年代后,随着勒克莱齐奥的创作笔触进‘步延伸, 评论界普遍将其作品中所呈现的异域主题和文化意蕴当做讨论的焦点。 在我国,尽管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上世纪年代就与昆德拉和杜拉斯等人的作品 一起被引进到中国,但勒克莱奇奥却没有像他们一样为人熟知。勒克莱齐奥最早被介绍 到中国的作品是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沙漠》。年,《世界文学》第 期刊载了他的短篇小说《蛊惑》、《时光永驻》、《雨季》、《齐娜》和《曙光别墅》等。 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少年心事》,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战 争》,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流浪的星星》,同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 的成名作《诉讼笔录》,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金鱼》。年以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的作品《乌拉尼亚》、《饥饿间奏曲》、《飙车》、《墨西哥之 梦》、《奥尼恰》、《燃烧的心》等。与勒克莱齐奥所著的多部作品包括小说、短篇小 说集、翻译作品等的总体数目相比,中译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从研究情况来看,尚 未出现勒克莱齐奥研究专著,根据年月日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搜索,关键词中 国年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一 包含“勒克莱齐奥”的文章共有篇,题名中包含“勒克莱齐奥”的文章共有篇, 其中硕士论文共有篇,暂无博士论文,根据整理归纳,主要町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第一,生态批评视角。如尹利华的《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关晶的《生 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李崇玲的《论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生态思想》、宋晓春、 言岚的《勒克茉齐奥的文学生态观》、张平、潘勤奋的《勒克莱齐奥的生态美学思想一 一以诉讼笔录和乌拉尼亚为例》,这些文章基本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勒克莱 齐奥作品中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和精神生态思想以及生态理想进行考察研究。 第,流浪主题。如孙雪娇的《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程培蕾的《论 勒克莱齐奥小说流浪意识的书写》、唐洁的《流浪方舟一论勒克莱齐奥与三毛的流浪书 写及流浪精神》、王艳的《在梦想与现实之问??探析勒克莱齐奥沙漠中的往返流 浪现象》、张亚静的《勒克莱齐奥:如星星一般自由流浪》。这些文章以“流浪意识”或 “流浪精神”作为对勒克莱齐奥小说研究的切入点,探讨流浪意识或流浪精神对勒克莱 齐奥自身及其文学创作的意义。 第三,探讨创作历程和创作思想。如杨中举的《主流文明世界与理想国度的探索者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苌苌的《链接:为什么勒克 莱齐奥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放的《为这个世界找一个家??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许钧的《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追踪??访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高方、许钧的《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谭成春的 《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万佳欢、王的《译者许钧对话诺贝尔得主勒克莱 齐奥带读者走到更远的地方》。这些文章几乎都是根据勒克莱齐奥的访谈录入手,在他 对各种问题的回答中理清他的创作思想,并结合他的生平经历来展开阐述,这种介绍性 文章的大量出现与国内读者对勒克莱齐奥的不熟悉直接相关。 第四,对勒克莱齐奥的某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或思想内涵进行研究。如严同辉的《对 现代社会的极端厌弃:~个原始人在现代社会的遭遇??读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 袁伟的《战争的陌生化艺术》、陈思的《勒克莱齐奥飙车中的“城市边缘人”解 读》、刘欣的《论勒克莱齐奥作品隔离中的异国情调》、袁筱一的《现代与经典的完 美结合??读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袁筱一的《一桩人类的故事??读勒克莱齐 奥的战争》、杨中举的《追寻人类生存的诗意“乌托邦”??年诺贝尔文学奖得 主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评析》、陈寒的《乌托邦,永不消失的蜃景??勒克莱齐 奥和乌拉尼亚》、高方的《追寻非洲文明之旅??奥尼恰简析》,这些文章通常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三 只选取一个角度,深入解读勒克莱齐奥的某郜作品,并把他的作品中最大韵特点揭示出 来,比如对现代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对底层人的深切关怀等等。 需要特别的是,曹志家的《勒克莱齐奥前期小说寓言性研究》是唯一一篇研究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论文,其中默认了勒克莱齐奥并不承认的所属流派和分期,围 绕他的前期作品《诉讼笔录》和《战争》来讨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奥尼恰》、 《饥饿问奏曲》和《燃烧的心》这三部小说,其中《燃烧的心》是一部 短篇小说集。这样选取研究对象有两个原因:一是《诉讼笔录》和《战争》作为勒克莱 齐奥的寓言性小说代表作已经被很多人很好地解读,而《奥尼恰》、《饥饿问奏曲》和《燃 烧的心》几乎没有被当做寓言性小说进行过解读,其中口挖掘的空问比较大。 二是因为 这三部小说所具有的意义。《奥尼恰》是勒克莱齐奥的半自传体小晚,由于在小说中穿 插了他童年时期创作的非洲小说而显得尤为重要,『如他自己所说:“在我以后的创作 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与这鼹部非洲小说的重要性相提并论。”嘭《饥饿间奏曲》是他 献给母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集《燃烧的心》中的一些篇章在短小的篇幅中寄托着深刻 的寓意。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勒克莱齐奥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的作品也 纷纷被解读和研究。经过对他的作品的阅读以及对他生平的了解,笔者发现一些值得探 讨的问题,总的来说归纳为两点: 第一点是所属流派问题。勒克莱齐奥被认为是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 家之一。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不同,世纪文学界中越来越不存在过去那种具有“结 社”性质的流派,而新寓言派只不过是在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批创作倾向有 相似之处的作家而已。勒克莱齐奥本人不认为自己属于任何流派,他几乎从 不参加任何 文学聚会或文学研讨会。把勒克莱齐奥划入新寓言派的依据在哪里呢他的小说中的寓 言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在正文中,笔者将对西方寓言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并用本雅明 的寓言理论为理论依托来回答以上问题。 第二点是创作分期问题。法国文学评论界的学者普遍认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可以明 显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年到年代末,第二个时期是从年代初 至今。前期的作品有《诉讼笔录》、《逃遁之书》、《战争》、《洪水》等,这些作品在创作 上可以说与法国文学界当时的情况以及法兰西语境紧密相连;第二个阶段的作品有《沙 漠》、《寻金者》、《奥尼恰》、《乌拉尼亚》、《饥饿间奏曲》等,这些作品似乎渐渐脱离了 国《勒克莱齐奥注解勒克莱齐奥》。袁筱一译,《南方周末》,年月日版皇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兰西语境,出现了世界辛义的明显特征,表现出对他者和失落的文明的关注。但是勒 克莱齐奥本人对这个分期并不赞同,他表示这是学界对他创作的一种表面的理解,他认 为自己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创作中,他有时会着重于法兰西世界, 有时会关 注处于主流文明之外的那个世界,他的创作并不以年代末至年代初为分界点割裂 为两个时期。创作分期关系到作者的创作来源和创作思想,如果不能从寸问来划分,那 么就需要对作者的内在进行挖掘,到底是什么影响着他的创作他的创作真正在传 达着什么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本雅明的寓言理论,以勒克莱齐奥的三部作品《奥尼恰》、 《饥饿问奏曲》和《燃烧的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寓言性。以本 雅明的寓言理论来论证勒克莱齐奥小说具有寓言性是全文的重点。在同的历史语境 中,人们对寓言有不同的解读,在众多的寓言理论中,本雅明的寓言理论具有里程碑式 ‘ 的意义。本雅明对寓言理论的阐释和论述较多见于他的著作《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书,他的寓言理论的确立是在重新认识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传统的二元对立,即象征与寓 吉’二者之间的对立的基础上得出米的。本雅明通过研究世纪巴洛克悲剧的 寓言形式, 指出寓言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超越时代并优于象征的审美形式,寓言不仅是一个修 辞或者诗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审美的概念。在本雅明的寓言理论中,寓言‘成为一种观 察世界的新的模式。下文将分四个部分,结合本雅明的寓言理论研究勒克莱齐奥小说的 寓言性。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第一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的理论依托 探讨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本人并没有把自己归于任何 作家流派,外界赋予他的“新寓言代表作家”的称谓也没有得到他的承认。仅仅在阅读 勒克莱齐奥作品的过程中捕捉到类似“寓言”的影子是不够严谨的,在研究他的小说的 寓言性之前,首先要找出适合论证其寓言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西方寓言理论的发展脉络 在古希腊经中世纪至现代的发展中,对寓言的定位和使用繁杂不‘。古 希腊时期的寓言意义主要是指它的词源意义,寓言在修辞学上的运用仅是辩论家们的一 种技巧,是一种具有修辞学特征的文学体裁。寓言作为一个古老的诗学一修辞学概念, 最初韵诃义是“以另一种方式言说”,即用一物指代另一物。 寓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世纪,前苏格拉底学派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艺术 就是寓言,他们为了把诗歌的内容表现为抽象真理的图示,将自己的阐释意义赋予了荷 马史诗。柏拉图非常熟悉前苏格拉底学派的寓言式解释方法并且首先表达了对 寓言的反感,他坚持认为寓言跟反映现实本质的思维方式相反。然而,柏拉图时代的哲 学家们的哲学阐释往往依赖于寓言形式,正如柏拉图一边批判着寓言,一边又在《理想 国》中设计了著名的“洞穴”寓言。在“洞穴”寓言中,洞穴寓指可见的世界,“太阳 之光”寓指最高的“善”。从现象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最终完成灵魂的转向,获得智 慧之光,这个过程艰难且需要不断学习,这是对“哲学王”和城邦统治者的要求。通过 “洞穴”寓言,柏拉图表达了有关善、灵魂和理念的哲学观点,阐明了一些难以下定义 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寓言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方式,却又具有很好的阐释功能,一些 复杂抽象的哲学观点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柏拉图对寓言 的态度是矛 盾的,他在著作中采用了寓言充满诗意的表现形式,却坚持否定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寓 言阐释,但这并没有阻挡寓言的发展。寓言的修辞功能随着修辞学的发展得以确立,作 为词格的寓言,起初是一种简单的辩论方法,具体表现为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说教, 如《伊索寓言》就是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创造的一些生动的故事,故事 中寄寓深刻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政治言说,在辩论中兰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证一个问题,历史上类似的例证很难找,但寓言却很容易编,与柏拉图对寓言的否定 态度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了寓言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的重要性。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 把寓言和隐喻做了比较,他认为寓言是隐喻的延伸,比隐喻多了反讽的作 用。 在中世纪,寓言发展为一种阐释方法。公元世纪的斐罗最早在希伯来《圣 经》中引入了荷马史诗的寓言阐释方法,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对《圣经》的阐释。 公元?世纪的奥利根进一步把寓言阐释方法提升至理论高度,他根据寓言 字面意义和指涉意义的区别,指出《圣经》的字面意义不如其精神意义重要。 中世纪基 督教强调寓言阐释的权威性并以此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基督教道德伦理的教义多由基 督徒赋予《圣经》或者引申而来。在神学盛行的中世纪,民众认为寓言是用来传达上帝 精神的,当时的思想家们也倾向于用寓言方式观察世界,他们认为通过思考寓言化的自 然就可以了解上帝精神。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圣经》的作者,《圣经》中的内容是真理 之苦,于是“圣经阐释学”作为一门对《圣经》的阐释和解读的学问应运而生。对《圣 经》的解读和阐释经过一番演绎后,由但丁对寓言的内涵做了系统的说明, 即诗的阐释的四重意义说。这四重意义分别指是字面的、寓意的、道德的、奥秘的意义, 但丁将后而三种意义统称为寓言义并指出这是诗的真义所在。然而,中世纪神学通过寓 言形式实现上帝膜拜,实行思想控制,在《圣经》地位稳固的同时,文学艺术却变得模 式化,作家的创作受到限制,因此在中世纪的后期,寓言的名声逐渐衰落。 直至浪漫主义时期,寓言被贬为没有意义的空壳、机械的智力活动。评论家和诗人 们普遍认为寓言的内容与形式分离,把它作为象征的反面来说。以歌德为代 表的古典主义美学首先将象征和寓言对立起来,他们不认为寓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对 象。柯勒律治响应了歌德的观点,他表示机械空洞的寓言不适合诗的情感表 达。在褒象征而贬寓言的背景下,克罗伊泽尔和佐尔格为寓言的复兴 付出了努力,他们认为寓言和象征同样重要。真正将寓言从各式各样的误读中拯救出来 的是本雅明,他认为克洛伊泽尔在《神话学》第一卷中关于象征的长篇理论 阐述,恰恰间接地对于认识寓言有着极大价值。本雅明对巴洛克时代所谓“新寓言”的 解读在反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展开,他对寓言的美学意义的重新发掘和高度评价为 寓言在世纪的复兴拉开了序幕,对此,保罗?德曼 在其年的《阅 读的寓言》中做了历史性的总结。寓言再次得到理论家的青睐,寓言的修辞作用进一步 发展,寓言的字面意义与指涉意义的非对应特征,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的真实存在的诸多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新问题。寓言超越了象征的局限,它关注的不再是形蒙自身,而是在言义断裂的表现形 式中反映出的新的社会现实。部分现代作家如卡夫卡、乔治?奥威尔 、托马斯?品钦 等人笔下的作品都呈现出了丰富的寓言性,人 们通过各种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着解读,本文在探讨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 时,将以本 雅明寓言理论作为依据。 第二节勒克莱齐奥小说与本雅明寓言理论 一、勒克莱齐奥与本雅明 从众多寓言理论中选取本雅明寓言理论作为探讨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理论依 据并非偶然,勒克莱齐奥和本雅明之间有着天然的纽带,他们之问有着诸多方面的契合, 其中最关键的两点是“身份”和“拯救”。“身份”是指他们的身份都突破了单一性,具 有丰富性的特点,“拯救”是指面对现代文明的衰败,他们都具有着强烈的拯救意识。 本雅明的身份非常丰富多样,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他既是形 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 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流亡的犹太人,在莫斯科,他又变成了一个神秘主义者。他总是 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 本雅明一生颠沛流离,在不少城市生活过,如柏林、法兰克福、巴黎、马赛、佛罗伦萨、 那不勒斯、莫斯科,他对空问具有敏感性并擅长从空间观察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观察 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本雅明去世的那一年,他在毛里求斯和尼同利亚度过童年时光, 在尼斯度过少年时光,成年后又在美洲和非洲沙漠游走。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霍勒斯?恩 格道尔 说:“勒克莱齐奥完全是个世界公民,他每年都在新墨西哥州 住一段时间??如果完全从文化来看,他的法国味也没那么浓。”?事实确实如此,勒克 莱齐奥的父母都来自毛里求斯,他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尼斯,和母亲一样 拥有法国、毛里求斯双重国籍,他的父亲拥有英国国籍。在法国完成学业后,勒克莱齐 奥曾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教授过文学,在泰国和墨西哥服过兵役。他还在墨西哥 的法国拉丁美洲研究所参与过图书馆的组建工作,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喜欢上了墨西哥 和当地的印第安人,他和巴拿马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一同生活并且研究了他们的文化。此 ?《世界公民勒克莱齐奥》,阳光译,世纪名家名流》,年月,第页。业 扬州 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新寓言派”不过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年代出现的一批创作倾向有相似之 处的作家而己,勒克莱齐奥本人也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流派。他的国籍、他的游历、他 的特立独行使他和本雅明一样成为身份难以定义的人,或者说,简单的一种身份属性并 不能概括他们的渊博和丰富。 勒克莱齐奥和本雅明的另一个契合点是其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基于理性批判基础上 的拯救。本雅明的论文《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致力于研究一个已经失传并遭到误解的 艺术形式即寓言的哲学内涵。在这篇论文中,本雅明指出“如果依照上述文学的发展, 古典的诸神世界就必然会灭绝,恰恰是寄喻译者为将语境中的寓言和文体上的寓言分 不而将它翻译为寄喻挽救了这个世界。对事物易逝的涮见和将其拯救入永恒的努力足 寄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本雅明认为这个破碎混乱而又转瞬即逝的造物世界,正是因 为有了寓言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而获得了意义指向,从而被拯救。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外 部世界留下了一片片触目惊心的废墟,还通过反犹主义的一系列行动给本雅明的心灵留 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本雅明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磨难中催生出一种艺术拯救的视角并以 此重新观察世界。本雅明拯救的是被掩盖在历史的废墟中的,被误解并被现代人所忽视 贬损的寓言,他引导人们看到寓言所寓指的被遗忘的真理。在他的笔下,寓言不仅仅是 对巴洛克悲苦剧的历史拯救,更是对悲苦剧所寓指的造物世界或现实生活的拯救。 和本雅明一样,勒克菜齐奥也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拯救意识,正如他在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我们不是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精英,正在划出一道新的分界,把世 界分成两半,一边是那些走向交流、掌握知识的人,另一边则是被排斥在分享这些之外 的人一些伟大的民族,一些伟大的文明已经消失,因为他们没有明白这一点。当然, 一些伟大的文化,所谓的少数族裔,靠着知识与文化的口头传承,成功的抵抗到了今天。 承认这些文化带来的贡献,是有必要的。”如果说本雅明的拯救侧重于对艺术的拯救和 真理的拯救,那么勒克莱齐奥的拯救则侧重于对人类文明的拯救。“今天,殖民体系解 体后不久,文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男人和女人是这样~种手段,它表达他们的身份,呼 吁他们的话语权,让他们的不同点得到理解。没有了他们的声音,没有了他们的呼喊, 我们就将生活在一个寂静的世界中。”?勒克莱齐奥在创作中十分关注西方文明之外的文 明,不过,这些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总是缺少表达自身的权利,勒克莱齐奥不遗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李双志苏伟译,北京师范人学“版社,年版,第卫。 《在柠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余中先译,;文学动态,年,第 期。 《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 余中先译,外国文学动态,年,第 期。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旦 余力地通过书写的形式、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这些文明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将这些文明从 失语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勒克莱齐奥和本雅明在无法轻易定义的身份、鲜明的拯救意识这两方面的契 合,使 得结合本雅明的寓言理论对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寓言性进行研究更具有呵行性。 二、本雅明寓言理论的内涵 以本雅明的寓言理论为理论依托,对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寓言性进行研究之前,首先 要明确本雅明寓言理论的内涵。本雅明的寓言理论萌芽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这篇 论文,在论文中本雅明选取了巴洛克时代的德意志悲苦剧为研究对象,论文的第一部分 在宗教一政治和人类学上对悲苦剧的特定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的基础上的,它对寓言及其意义进行了阐释。巴洛克悲苦剧往往采用死亡与毁灭的主题, 堆砌着破碎状的废墟,本雅明认为这种表现形式就是寓言。本雅明指出寓言‘不是用于游 戏的画像技艺,而是和语言、文字一样的表达,中世纪的寓言是基督教的、说教的,而 巴洛克的寓言是神秘的、自然史的,它追随着古典时代的寓言。虽然对巴洛克时期的文 学家来说,自然仍然是伟大的导师,但是此时的自然并不是通过新芽和鲜花或者其他优 美的景象展现在文学家们面前,而是通过其造物的过度成熟和颓败显示在他们面前。本 雅明将寓言视为观察西方世界现代性的特殊视角,在新的视角下,世俗的世界在地位上 既遭到了贬低得又到了提升。本雅明在对寓言及其意义的阐释中,谈到了寓言的一些特 征,通过归纳梳理,可以将这些特性提炼为忧郁性、破碎性和拯救性。 .寓言的忧郁性 在本雅明的寓言理论中,“忧郁”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绝望的情绪,它是普遍存在的, 忧郁集中体现在“土星性格的人”身上。本雅明认为浮现在巴洛克文学家们面前的自然, 是“永恒的消逝”?的,他还指出在这消逝中只有拥有土星式目光的人才能认识历史。 关于“土星性格的人”,本雅明如是说:“土星具有的一切都指向地下深处,在那里保留 着古老的农耕之神的自然??在那里,朝下看的目光是有土星性格的人的标志,他用眼 睛穿透了土地。”?这是在说土星性格的人的外部特征,他们拥有着朝向大地、朝向古老 的农耕自然的目光,这样的特征是从何而来的呢在本雅明的理论里,土星性格的人同 时受着“忧郁”和“土星”这两个本身就相契合的因素的影响:“正如忧郁一样,土星 这充满矛盾的邪魔也让灵魂既变得慵懒而迟钝,又获得了智慧与沉思的力量;正如忧郁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李双志苏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李双志苏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负。里 扬州人学硕学位论文 一样,土星盘直用悲伤或者迷狂的危险来胁迫置身其下之物,即使它们就自身而言是 尊贵的神灵。”?拥有土星性格的人既可能是凡人,也可能是高贵的神灵,他们在“忧郁” 和“土星”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一方面变得懒惰迟钝,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智慧与沉思的 力量。土星气质的人在性格方面不是充满神性就是充满兽性;在命运方面不是得到幸运 的恩赐就是遭受最深的苦难压迫。在巴洛克悲苦剧中,士星性格集中体现在两种角色身 上:君王通常是暴君和廷臣通常是佞臣。君王在应当做出决策时却犹豫不决, 本雅明认为君十这样的表现正是土星式的懈怠。在君王的身上,天生有着凡人的堕落和 无能,却又捌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必须在面临紧急状态时进行决策, 却又因能 力有限而优柔寡断,种种的冲突促使他不断地思索却最终在悲伤忧郁中毁灭。然而正是 这种毁灭消除了暴君和受难者的界限,戴王冠者既是暴君又是受难者。廷臣则体现了土 星性格的人的另一个特征??背叛或不忠,悲苦剧中的佞臣在关键时刻总是第一时问背 弃了原主,投向了敌方,背叛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人的不忠恰恰又辩证地体现出他们 对物的忠实,对绝望的造物世界的忠实以及对宿命的归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寓言是 忧郁者的沉思,土星性格或者浣土星气质既存在于巴洛克悲苦剧的创作者身上,又被赋 予了他们笔下的人物。 本雅明在行文中有意将“忧郁”和巴洛克悲苦剧着力渲染的“悲伤”等同以来。关 于“悲伤”产生的原因,他这样理解:“当声音慢慢消逝时,话语也中断了,准备奔涌 而出的情感受到了阻塞,弓起了悲伤。”玑‘自然的悲伤导致了它的静默,在所有的悲伤 中都存在陷入无语的倾向,而这绝不仅仅是不能或者不愿诉说。悲伤者逐渐觉得自己被 不可认知者所认知。”由此可见,话语中断、无法言说会导致悲伤,这种悲伤既可以是 指人的内在情绪,又可以指外在的总体氛围。本雅明给予了“悲伤”以很高的地位:“随 着阻碍一同消失的是悲伤,作品的灵魂。”锄“悲伤既是寄喻之母,又是其内容。”本雅 明把悲伤当做作品的灵魂和寓言的来源,作品极力渲染的“悲伤”又等同于忧郁,由此 可见,悲伤或者说忧郁性,是寓言必不可少的要素。 .寓言的破碎性 寓言的破碎性特征在巴洛克悲苫剧的语言和结构上都有体现。 首先是寓言语言的破碎性。“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的壮丽并非一无是处。因为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负。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京师范人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制的起源》,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 瓦瓦瓦瓦瓦 德德德德德 尔尔尔尔尔 特特特特特 奉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李李李李李 双双双双双 士心士心士心士心土心 苏苏苏苏苏 伟伟伟伟伟 泽译译译译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旦 他以非常惊人的方式掌握了以下艺术:让人像破碎了的话语一样在争论中彼 此刑’立。”? 巴洛克剧作家们偏好不断叠加破碎的只言片语来寓指人物之问尖锐的对立冲突,从而更 好的表达戏剧激动,同时这种技巧也造成了破碎与混乱的直观印象。 其次是寓言结构的破碎性。寓言‘式视角的核心是关注人类历史的毁灭,其中也包括 个人的自然败落。和“象征”讲究和谐不同,寓言打破和谐,展现真实。自然历史走向 没落的不同阶段,呈现的真实图景必然是衰败、破碎、无序的,寓言内容所反映的正是 这些,正如本雅明所言:“在象征中,自然改换过了的面容伴随着对毁灭的美化在拯救 的光芒中匆匆现身,而在寄喻中则是出现在观者眼前的僵死的原始图景,足历史濒死时 变出的面容。”巴洛克悲剧盛行于了世纪,当时欧洲大陆经历了灾难性的“三十年战 争”,这场战争直接造成了欧洲诸多国家的四分五裂,巴洛克戏剧家们所面对的就是这 样一个惨烈破碎的世界,他们的创作题材往往是反映的这样的苦难现实。“在一片废墟 中的败落之物,那些意义重大的残破之物,那些碎片是巴洛克创作的最高贵。”固巴 洛克作家抓住每一个碎片的价值,对其进行描绘,碎片本就是无序地分部在废墟之上的, 对这些无序的碎片的描绘,势必会造成寓言文本结构的交错和无序。“自然历史的寄喻 式面目通过悲苦剧被放置在舞台上,这面目作为废墟真实在场。历史以这种废墟让自己 发生变形而进入展演场地。如此形态的历史展示出的并非一种永恒生命的历程,而是不 可挽回的败落过程。寄寓由此表明自己是在美的彼岸的。在思想王国中的寄寓就如同实 物王国中的废墟一样。所以巴洛克才有对废墟的崇拜。”?本雅明指出巴洛克悲苦剧的寓 言以自然历史为题材的同时,引入了“废墟”的概念,败落的自然历史经过寓言形式的 表达之后就是废墟。 .寓言的救赎性 本雅明在其寓言理论的论述中,明确指出:“对事物易逝的洞见和将其拯救入永恒 的努力是寄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固可见寓言生来就是具有拯救性的,同时他也指出: “寄喻如果仅仅固守在寓言上,那么转向和救赎就无可想象。”这是在强调仅仅是看到 寓言所寓指的衰微与破碎是不够的,在批判和否定的同时,还应该找到救赎的道路。以 自然历史为例,寓言一方面寓指出它的易消逝性,另一方面又寓指着它的复活。在寓言 德 瓦尔特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李双志苏伟 年版 第页 德 尔特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李双志苏伟 年版 第页 德 瓦尔特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李双志苏伟 年版 第页 德 李双志苏伟 年版 岛尔特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第页 德 瓦尔特 本雅明 德意志悲芾剧的起源 李双志苏伟 年版 第页 德 瓦尔特 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李双志苏伟 译译译译译译 把化化北化化 .尿一尿尿一尿一尿一尿 师师师师师师 范范范范范范大大大大人大 学学学学学学 出出出出出出 版版版版版版 社社社社社社 年版 第负旦 扬』、大学硕学位论文 形式中,破碎的形象随着观察者的顿悟消失,从废墟升腾起复活的希望,每一个碎片 都有可能是通向救赎之路的大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与世纪经历了“三?年 战争”的德国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一样的支离破碎,一样的绝望,欧洲人直接目睹了战 争带来的万物消逝。寓言的忧郁性和寓言的破碎性所寓指出的苦难、衰微和 毁灭呼唤着 寓言的救赎性,探寻如何从衰微消逝之中拯救世界成为作家们创作寓言形式文学作品的 动机。本雅明特别指出:“即使是最惊人的灾祸也不如正义的变迁更让人痛苦地体 认到消逝,正义标准是带有永恒诉求的,其变换在那个转折时代表现得尤其明显。而在 消逝与永恒最紧密碰撞之处,寄喻是最持久存在的。”?在这里,本雅明看到了寓言在反 映世界各个时期衰微和破败的重要作用,并且赋予了寓言以拯救『义标准的职责。本雅 明在世纪重新研究世纪的悲苦剧,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寓意:对世纪的 巴洛克;醵苦剧进行考察,并揭示出它所寓指的巨大废墟,实际上是对世纪资本主义 带来的战争灾害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残的揭露和批判。 本雅明结合巴洛克悲苦剧来沦证自己的寓言理论,他将寓言从各式各样的误解中拯 救出来,提升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下文中,本雅明的寓言理论将成为论证勒克莱 齐奥小说寓言性的理论依据。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李双志苏伟译,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第二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的呈现 以本雅明寓言理论为理论依托来论证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寓言性,就是要分析勒克莱 齐奥的小说是如何体现忧郁性、破碎性和拯救性的。勒克莱齐奥的很多文本都有“寓言” 的影子,卜文围绕其中三部作品来探讨,这三部作品是《奥尼恰》、《饥饿间奏曲》和《燃 烧的心》。 第一节忧郁性??,理的忧郁与氛围的悲伤 勒克莱齐奥在《奥尼恰》、《饥饿问奏曲》和《燃烧的心》这三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 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虽然他的小说的主题与宫廷阴谋无涉,但其中的人物人多显示出 土星式性格与气质。其中有些人物体现了本雅明寓言理论中的君王的忧郁和悲伤,有些 则体现了廷臣的背叛与不忠,也有一些人物的身上同时体现了君王和廷臣的两面。下表 以本雅明寓言理论的为依据,将勒克莱齐奥三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类: 君王 廷臣 兼有君千与廷臣 \ 两面 勒克莱齐奥小说 忧郁悲伤 背叛不忠 ?;?;装二 《燃烧的心》 姐姐克莱芒斯 母亲伊莲娜 选自小说集《燃烧的心》 妹妹佩尔旺什 佩尔旺什的男友洛朗 母亲伊莲娜 碍亲的情人佩里纳 母亲伊莲娜 《卡丽玛》 非洲姑娘卡丽玛 卡丽玛男友布鲁诺 没有符合条件的人物 选自《燃烧的心》 《南风》 父亲安德烈 母亲塔妮娅 选自《燃烧的心》 父亲的情人玛拉米 父亲安德烈 父亲安德烈 儿子杜帕 《宝贝》 孤儿萨马温 表哥阿里 没有符合条件的人物 选自《燃烧的心》竺 扬州大学硕学位论文 儿子樊当 父亲吉奥弗洛瓦 父亲告奥弗洛瓦 母亲玛呜 英国官员辛普森 《奥尼恰》 父亲吉奥弗洛瓦 比利时商人弗洛利兹尔 非洲女子奥雅 殖民主义者萨拜因 梅洛埃女千 女儿艾黛尔 艾黛尔的朋友谢妮娅 父亲亚历山大 母亲朱丝蒂娜 父亲?历山大 艾黛尔的姑姑们 《饥饿间奏曲》 父亲?历山人 客人塔隆 父亲的情人莫德 艾黛尔男友罗兰 客人舍曼 艾黛尔的姑姑们 艾黛尔的姑姑们 父亲的情人莫德 父亲的情人莫德 注:此表格根据相关内容臼制 勒克莱齐奥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忧郁性在文本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在《燃烧的 心》这个短篇小浼中,姐姐克莱芒斯学习法律并成为法官,处理了很多关于问题青少年 的诉讼案件。她最牵挂的人就是自己的妹妹。自从妹妹离家走,克莱芒斯就夜不能寐, 更令她痛苦的是,眼看着妹妹的堕落,却找不到挽救她的办法。她就像一个古代的君王, 拥有着一定的权利却在紧急时刻无用武之地。而妹妹佩尔旺什是一个时常伤感的少女, 她那叛逆的衷象下有一颗敏感而又倦怠的人,母亲的不闻不问和姐姐的蔑视令她倍感孤 独,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她选择出走并和青年洛朗混在一起。洛朗为了毒品把 怀着他的孩子的佩尔旺什卖给了毒品贩子,佩尔旺什对洛朗的背叛行为表现得非常冷 静,就好像她早已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就好像她对“背叛”这个行为习以为常。 第一个 背叛佩尔旺什的人正是她的母亲伊莲娜,在跟姐妹俩的生父离婚后,伊莲娜爱上了医生 佩里纳,为了追随佩里纳,伊莲娜把丽个女儿从普罗旺斯接到墨西哥,后来因为佩里纳 不仅风流成性还早有家室,伊莲娜和他分了手,伤心的她又带着两个女儿回到普罗旺斯。 母亲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一次次带着女搬家,这意味着两个孩子刚刚努力地适应 了新的环境又要从头开始,特别是佩尔旺什,她再也见不到陪伴她的墨西哥朋友,她再 也找不回曾经的自己。伊莲娜回到普罗旺斯之后很快又有了新情人,对女儿她还是那么 没有责任心,最终导致了佩尔旺什的心灰意冷。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克莱芒斯就像一个 君王,拥有一定的权利却又在妹妹出走这个紧急情况面前束手无策,佩尔旺什则是忧郁 懈怠的。伊莲娜既被佩里纳所伤又伤害了自己的女儿,君王的悲伤和廷臣的背叛并存在 她身上。洛朗和佩里纳则分别对应着背叛与不忠,他们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一个沉溺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旦 于毒品,一个迷失在声色场,在他们的身上,同样也体现着寓言的忧郁性。 《卡丽玛》、《南风》和《宝贝》这几个故事都出白《燃烧的心》这部短篇小说集,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也纷纷体现出了人物心理的忧郁。《卡丽玛》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非洲姑娘卡丽玛乘船穿越地中海来到现代都市马赛寻找新生活,却在马赛沦为妓女,孤 独无助地她不断地被殴打和贩卖,饱受凌虐。她总是很想念家乡的一切,想念那里的喷 泉、母亲炸鱼煮饭的厨房,可是她再也回不去了。她也想过和偶然认识的男朋友布鲁诺 远走高飞,可是她明白布鲁诺只是个过客,他不会愿意带着她走,为此她悲伤地哭泣。 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样站在寒风凛冽的街边,这次等来的却是死神,一个陌生的男人在车 来车往的街边将她数刀捅死。无情的城市和贪婪的人们折磨着她的身体,对孤独的恐惧 时刻折磨着她的精神。卡丽玛是忧郁的,她的烦恼无处申诉,她的心声无人聆听。虽然 布鲁诺喜爱着卡丽玛,但是他不会带她去大洋彼岸的家乡,布鲁诺并非有意背叛她,他 只是无能为力。《南风》相对于《卡丽玛》来说,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多年前 父亲安德 烈为了母亲塔尼亚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安家,在儿子杜帕小的时候,母亲离开了他们, 和一个美国人去了洛杉矶,父亲安德烈伤心极了。后来一个叫玛拉米的波利尼西亚女人 成为了安德烈的情人,她的年纪和杜帕相仿,杜帕很依赖有玛拉米陪伴的生活。有一天 父亲说要回法国,杜帕因为害怕失去玛拉米而感到非常难过,玛拉米则非常舍不得安德 烈。最后父子俩回到了法国,母亲回到了他们身边,玛拉米也嫁了人。在这个故事里, 每个人都曾经历悲伤,都面临着选择,但是悲伤的情绪最终都随着时间烟消云散。故事 结尾的一句话揭示了整个故事的寓意:“人间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来痛不欲生,几年 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宝贝》中的孤儿萨马温拥有父亲留给他的装着“宝 贝”的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他父母的信件和照片,尽管每次开箱他都觉得格外幸福,但 是父母亲都在世界的尽头,长久的孤独和思念让令他心碎。以阿里为首的表哥们以为箱 子里装的是金银财宝,他们想要夺走却又怕受到古老的诅咒。悲惨的卡丽玛、 伤心的安 德烈、深情的杜帕、善良的玛拉米和孤独的萨马温,这些经历不同的人身上都笼罩着悲 伤的情绪:无能为力的布鲁诺、抛夫弃子的塔尼亚和心生贪恋的阿里,他们或因对宿命 的服从,或因对物质的贪婪而带有了背叛这一性格特征。因此,《卡丽玛》、《南风》和 《宝贝》也都表现了寓言中人物的心理忧郁。 上述短篇小说在短小的篇幅中,尚能表现出寓言的忧郁性中人物的心理忧郁,长篇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忧郁则被刻画得更加具体。《奥尼恰》是一部关于“追寻”的长篇小 ?法】勒克莱齐奥:《燃烧的心》.许方、陈寒译,许钧校,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坚 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樊当的父亲吉奥弗洛瓦在樊当出生之前,就离开了他的母亲玛乌去寻找:心脏地 带的梅洛埃黑女王。在樊当岁的时候,吉奥弗洛瓦写信让他们母子俩去奥尼恰的伊布 森团聚,深爱着吉奥弗洛瓦的玛乌,带着小樊当登上萨拉巴亚号轮船,从法国前往奥尼 恰与吉奥弗洛瓦团聚。团聚后的子并没有玛乌想象中美好,吉奥弗洛瓦仍然心系传说 中的梅洛埃女王,他要追寻黑女王的艰难迁徙找到梅洛埃缔造新城的地方。直到故事的 最后,心力交瘁的吉奥弗洛瓦也没有如愿以偿。《奥尼恰》中忧郁悲伤的君王式人物包 括男孩樊当、樊当的母亲玛乌、樊当的父亲吉奥弗洛瓦、非洲少女奥雅和梅洛埃女王; 背叛不忠的廷臣式人物有吉奥弗洛瓦、英国军官辛普森、比利时商人弗洛利兹尔和殖民 主义者萨拜因。其中吉奥弗洛瓦是兼有君王与廷臣两面的人物。男孩樊当在萨拉巴亚号 轮船上,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悲伤:“不知为何,樊当眼里满是泪水。他感觉到身体 内部的疼痛,就在那里,记忆散了架,正在被抹去。”一方面他不想去非洲,不想去见 那个陌生人一样的父亲,他将夺走母亲;另一方面,他眷恋着在马赛的那些日子,眷恋 着在奥蕾莉娅外婆的公寓里度过的时光,他也怀念在圣马丁的只子,那些日子随着轮船 的航行一去不复返。当玛乌在船上写信的时候,樊当“坐在她面前,两肘撑在桌上,正 在看着她。他的目光异常忧伤,仿佛能看透她,女孩般纤长卷曲的睫毛和漂亮的头发遮 住了他的眼睛。”三樊当的土星式忧郁性格特征还表现在他那朝向土地看去的目光:“他 不知疲倦地盯着映入眼帘的非洲大陆。甚至连玛乌去餐厅跟波图一家相会时他还在看 着。那奇特而遥远的土地,仿佛他们永远也无法到达。就在此时,就在此刻,樊当凝视 着这一线土地,它将占据着他,从早晨到傍晚,甚至是夜里。”到达奥尼恰后的生活, 使樊当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很快忘记了法国,对非洲的抗拒也荡然无存,从母亲那里 继承而来的天真的包容力和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对探秘的好奇心使他很快就适应了 奥尼恰。在奥尼恰的日子对樊当来说并不悲伤,直至他们一家被迫迁离奥尼恰之时,悲 伤忧郁的情绪才复又向他袭来,“樊当不想睡觉。他想什么都见一见,看一看,看几个 月,看几年。城市的每条街道,每座房子,市场的每家店铺,纺织的作坊,还有栈桥码 头的库房。他想赤着脚奔跑,再也不停下来,就像那天博尼领着他跑到了悬崖边,站在 那块灰色的巨石上,看到了那个深谷和马姆谷河。他想把一切都留在记忆中,让一切都 活着。”?多年以后,樊当得知奥尼恰那片土地和当地的人民正蒙受着战争的灾难,他怀 第页 。【法】勒克莱齐奥: 第页。 。【法】勒克莱齐奥: 第页。 。【法】勒克莱齐奥: 《《《《 奥奥奥奥 尼尼尼尼 》》》》 ,呵卦同一局肯叫 方方方方 译译译译 人人人人 民民民民 文文文文 学学学学 吐止止?儿止 版版版版 社社社社 加加加加 年年年年 版版版版 第页 恰恰恰愉 西【法】勒克莱齐奥:江楠: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 旦 着破碎的心给自己的妹妹写信:“每时每刻,我都能看到伊布森,看到草原、被阳光烘 烤的铁皮屋顶,还有那条河流和河中的小岛,泽西岛、布鲁克顿岛。甚至我曾经忘却的 一切,在行将毁灭的这一刻,都网到了我眼前,就像人们传说的人在淹死的那一刻,可 以隐隐约约看到连续不断的各种形象。玛利玛,我想把这一切都托付给你,你虽然对那 一切毫不知情,可你降生的那块红土地,如今血流成河,我知道再也看不到了。”母亲 玛乌刚踏上萨拉巴亚号时,感到非常幸福,一是因为她即将与爱人吉奥弗洛瓦团聚,二 是因为她本身就很享受自由惬意的旅程。在萨拉巴亚号上,樊当感到悲伤,她却感到轻 松快乐;在他们初到奥尼恰的那段时间,樊当的悲伤立刻消散了,而她却陷入了悲伤。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她感到了孤独,悲伤在她体内不停地打洞,她想摆脱却又无能为力, “最主要的,还是那种局促不安,那个已经全然陌生的男人,他脸部的线条已变硬了, 头发己花白,身体消瘦,还有他皮肤的颜色。”三玛乌感到在萨拉巴亚号甲板上梦想的幸 福,在奥尼恰并不存在。让她感到悲伤的是,吉奥弗洛瓦的变化以及樊当望着他父亲时 那写满了不信任、写满了出于本能的憎恨的眼神,还有每当樊当挑衅时,吉奥弗洛瓦那 克制住的怒火。玛乌和樊当一样,在与奥尼恰当地人的融合中,在与非洲大自然的接触 中,暂时忘却了烦恼,她觉得自己也和吉奥弗洛瓦一样,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她 来到奥尼恰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尼斯、圣马丁、战争,还有在马赛的等待,所有的一切 已经变得陌生,变得遥远了,仿佛经历了这一切的,是另一个人。”玛乌走出殖民小屋 的禁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奥尼恰人,不仅穿起了和当地妇女一样的衣服,还积极地学习 起当地人的语言,她与家里厨师的妻子玛利玛和神秘哑女奥雅做朋友,是这里的人们让 她不再孤独。哑女奥雅刚一出现便获得了玛乌的好感,当奥雅忧伤的时候,她的眼睛就 像蒙上了
/
本文档为【勒克莱齐奥小说寓言性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