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

2017-11-27 14页 doc 613KB 4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 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 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53行,541字,小楷释文54行,544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
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
第二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 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 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53行,541字,小楷释文54行,544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索靖《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字虽小,但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难有企及者。明解 缙跋为唐人书,跋谓: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唐人月仪帖》书势快捷流畅,用笔圆劲甜熟。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用笔劲健。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人之手。清王文治跋此 帖云:“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今人习草,或谓取法《十七帖》、或谓临习《书谱》,虽是正途之言,但初习者很难上手。而此帖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争、历历可睹。不像《书谱》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其为刻帖,难以揣度其笔意。初习草书。从此册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 唐人《月仪帖》作者到底是谁, ——明清鉴赏家推断为唐朝人手笔 《唐人月仪帖》按照张怀的《书断》理论,完全可以被列入书法“神品”,而用来注释的小楷,至少也可以列入“妙品”。历史上,历史名家对此帖评价甚高,然而查遍所有史籍,却无法找到此帖的作者。 笔者把此帖奉为“神帖”,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此帖草书笔势流畅,用笔劲健圆熟甜美,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皆极精工,是不可多得的上上之品;第二,此帖作者,神龙见首不见尾,因为没有作者签名,而无法判断作者究竟何许人也,成为一个神秘的作品。 笔法是典型的魏晋风格。此帖落款极为简单,仅仅草书落款留下: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这区区九个字,透露出的信息告诉我们:作者的书写目的,仅仅是一种书法练习而已。此帖没有任何馈赠、交流、收藏、交际的功能,就是作者简单的书法作业而已。审视着这份书法作业,不免让人产生一探作者究竟的冲动。从这个字帖笔法看,这是典型的魏晋笔法,是王羲之一派书法的延续。中国明清两代的鉴赏家,把这个字帖的断代,定为是唐朝人的手笔。 《永乐大典》编撰主持者、明代著名学者谢缙曾断定此书帖,是欧阳率更的门徒所为。此帖若真是欧阳询门徒所书,只能说他有幸错入了师门。欧阳家法的笔力险峻,在他的笔下还真没学到,欧体森严的法度也没学成。仔细查看柔弱的小楷,很可能是陆柬之的手笔。 隋炀帝杨广对智永这样评价:“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按照卫夫人《笔阵图》的说法: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杨广对智永说这话的时候,还是一个招贤纳士的藩王。杨广说和尚得右军肉,并不是对智永的嘲讽,而是一种委婉的“劝戒”。第一,杨广是后学晚辈;第二,杨广的姿态放得很低。智永和杨广的关系,并不像智果走得那么近,智果甚至在王羲之《平安帖》上题字,留下自己的大名。 此帖或为《唐人十二月相闻书》 王三庆先生认为,此帖应名为《唐人十二月相闻书》,他研究也是采用这个名字。王三庆先生关注的是文本,而笔者关注的是文本的书法,王先生的论文为笔者提供了佐证,他怀疑此帖的作者,很有可能是智永。王三庆论文第五部分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相信元朝陆友仁《研北杂志》,那么此册内容应该为智永的《月仪献岁帖》。唐朝时,草书高手无名氏,据智永之作重抄数遍,唯此本最佳, 因而得以流传。不过,从此帖的书法风格看,这个帖应该早于唐朝,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书法。之所以这样说,有几个简单的理由如下: 第一,此帖虽和智永《真草千字文》在书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和王羲之书法笔法是一脉相承的。智永继承了家族的书法绝学,从《真草千字文》多个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永的笔法特点。其二,智永是一个“书手”,他写字有一个习惯,喜欢真草在一个文本中出现。他写了三千遍《真草千字文》,潜意识中写字就是真书和草书,即使写作草书的时候,也习惯性地用小楷做标注,这一画蛇添足的做法,正是潜意识在作怪。其三,智永想弘扬王羲之书法,除了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思想,王羲之书法魅力是智永追随家学的原因。 《唐人月仪帖》的小楷风格更像陆柬之 然而《唐人月仪帖》的小楷,书写风格更像陆柬之。对照陆柬之《文赋》,楷书线条都极为纤细,字体结构瘦长,更接近《兰亭》或《圣教序》,字体结构也更接近黄金分割比例。这一行书特点,也更接近王羲之行书风格。 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而虞世南是智永学生,陆柬之就是智永的再传弟子。 虞世南一生经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论年龄应该和智永差不多。虞世南早年跟智永学习过书法,楷书风格接近智永,对照《孔子庙堂碑》和《真草千字文》(关中本),从中不难发现两者的师承关系。智永除擅长真草书体外,他还非常善于写隶书,智永隶书至少能达到“能品”,可见智永的隶书非常了得。智永的草书、楷书,受隶书影响非常深刻,丰满沉厚的草书,和关中本千字文的楷书,完全是隶书的用笔风格。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乃至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都能寻找到智永隶书的影子。在初唐“楷书四大家”中,虞世南的楷书要胜于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但初唐“楷书四大家”还有一说,就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陆柬之。陆柬之早年跟随虞世南学习书法,晚年时受贞观朝李世民影响,他大量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陆柬之作品流传下来较少,但是在《文赋》中夹杂的草书,笔意尤为古雅,水平不在智永之下。 名人点评 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清王文治 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 ——《永乐 大典》编撰主持者、明代著名学者谢缙 轶闻 孙过庭也是“怀疑”对象 《唐人月仪帖》,值得怀疑的另外一个书法家,就是孙过庭了。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自称吴郡人。他和虞世南、陆柬之是同乡,论辈分他比陆柬之年轻。有书载,唐贞观朝,孙过庭二十九岁时见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赞誉他的书法“还晋人旧观”。《书谱》是一篇四千多字的书论文章,书法和文章才艺双绝,他完全有能力成为《唐人月仪帖》的临习者。孙过庭书法成就极高,在初唐书家当中,他的悟性与天赋也是最好的。在《唐人月仪帖》中,落款的最后一个字,那个“也”字的最后一笔,那种人来疯的神来之笔,更加符合孙过庭的性格。 据记载,孙过庭擅长楷书、行书,尤其是擅长草书,很可惜他的楷书,没有流传下来,身为“吴郡书家群之一的孙过庭,楷书风格接近陆柬之,绝对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就连清朝王文治在题跋中也说,《唐人月仪帖》是孙过庭这般人物所为。 小楷深得晋人之风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谢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 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释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索靖《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 (据《收藏界》王永贵)
/
本文档为【第二书谱——唐人月仪帖(附作者小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