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

2019-09-01 7页 doc 26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环境卫生学简答题 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康影响的双重性。  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答:无论是人为排放的还是天然的环境化学物质,在进人环境以后会在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或化学性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1)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2)环境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 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康影响的双重性。  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答:无论是人为排放的还是天然的环境化学物质,在进人环境以后会在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或化学性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1)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3)环境化学物和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可能产生的影响:①扩大人群暴露的范围;②增加暴露途径;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④影响暴露剂量。以汞、SO2等环境污染物的实例说明。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 答: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1)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2)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浓度)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 4、试说明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多样性,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答:(1)环境作用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以致人体吸入的空气、饮用的水、摄人的食物中的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物质同在。(2)多种环境物质同时存在时对人体的作用与其中一种单独存在时有所不同,它往呈现复杂的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生物转运、转化、蛋白结合或排泄过程等,使的毒性效应发生改变,加强或减弱。在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制订混合污染物的卫生以及采取防治对策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5、人群健康效应谱的含义是什么?了解人群健康效应谱有什么意义?(很重要) 答:(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为健康效应谱。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不过,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健康效应谱有“冰山”现象。了解和掌握整群有害效应的分布,才能对其危害作出全面的定量评估,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决策可靠依据。 6、什么是健康危险度?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和方法是什么? 答:(1)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危害鉴定、剂量一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和危险度特征分析4大部分。(3)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1)危害鉴定:依据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资料,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有害效应的特征和类型。2)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是暴露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有阈值化学物和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不同。来自于动物实验的资料需要外推到人。对有阈化学物,应用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或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来计算参考剂量。对无阈化学物以致癌强度系数来表示化学致癌物剂量与致癌反应率之间的定量关利用动物致癌试验的结果外推时,需应用数学模型从试验高剂量的反应外推至低剂量。3)暴露评价:是要确定暴露剂量和暴露人群的特征。暴露剂量分为外暴露剂量和内暴露剂量,暴露人群的特征包括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易感性等情况。4)危险度特征分析:根据上述3个阶段评定结果,对该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时所致的健康危险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确定因素。                              7、按粒径大小,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几类?(很重要) 答: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①总悬浮颗粒物TSP:指粒径≤l00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②可吸人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③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④超细颗粒物PM0.1: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lμm的颗粒物。 8、简述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很重要) 答:(1)颗粒物的粒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沉降与其粒径有关。一般来说,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易被吸入。(2)颗粒物的成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多达数百种以上,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颗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颗粒物上还可吸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3)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清除沉积于呼吸道的颗粒物是呼吸系统防御功能的重要环节,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清除机制有所不同。(4)其他: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可影响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积。例如,运动时呼吸的量和速度都明显加快,这样将大大增加颗粒物通过沉降、惯性冲击或扩散在呼吸道的沉积。 9、试比较基准与标准的差异。 答:(1)定义不同: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2)两者的关系: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3)法律效力:基准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10、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各级的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1)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地区。(2)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等地区。(3)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地区。 11、我国制订大气质量标准的原则有哪些? 答: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4)选用最敏感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12、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答:(1)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生活和工业污水中含P、N等物质。(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物质大量生长,进而使水体溶解氧下降,水体污染。(3)治理:以控制P、N等物质向水体排放,及时清除水体中藻类物质和降低P、N含量。 13、简述水体污染调查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答:(1)水体污染调查类型:根据调查目的分为基础性调查、监测性调查、专题调查和应急性调查等4种类型。(2)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污染现状调查、对居民健康及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 14、简述水体三氮在水中出现的卫生学意义。(很重要) 答:蛋白质→蛋白性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如无氧存在,氨氮就是最终产物)。! L3 l# |  g/ 三氮在水中出现的卫生学意义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卫生学意义 + - - 水受到新鲜污染 - + - 水体自净正在进行 - - + 污染物分解趋于自净 + + + 新旧污染同时存在         15、简述水体自净过程的基本特征。 答:水体自净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②大多有毒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如2,4-D可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终形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水和氯根,氰化物可被氧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硝酸根;③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④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论水中溶解氧含量如何,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⑤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氨转变为亚硝酸盐,后者再氧化成硝酸盐;⑥在自净过程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⑦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有毒性,则影响生物栖息,如生物不逃避就会中毒死亡,使水生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16、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行。(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2.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1)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17、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有哪些? 答: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通常分为两大类:①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为甲烷,包括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②非挥发性卤代有机主要有卤代乙酸、卤代醛、卤代酚、卤代腈,卤代酮、卤代轻基吠喃酮等。挥发性三卤甲烷和非挥发性卤代乙酸是氯化消毒饮水中两大类主要氯化副产物。 18、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很重要) 答: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量和类型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机前体物的含量: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它们主要是一些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藻类等,排入水中的污染物也是毒副产物前体物的重要来源;②加氯量:投氯量越大,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越多;离子浓度:水源水中溴化物浓度较高时,会生成各种溴代三卤甲烷;④pH值:水pH升高,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大,但卤乙酸生成量降低。 19、简述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措施有哪些?(很重要) 答:1. 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许多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作用;流行病学调查的多数结论认为饮用氯化水与某些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还有研究提示,饮用氯化水可对生殖有影响,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和早产以及出生缺陷,对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2. 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措施有:采用生物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通过颗粒活性炭过滤来降低或除去氯化副产物;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如避免预氯化,采用中途加氯法;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O3、ClO2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形成。
/
本文档为【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