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张冠李戴造句(精选5篇)

2018-04-30 27页 doc 51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张冠李戴造句(精选5篇)张冠李戴造句(精选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冠李戴造句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张冠李戴造句 张冠李戴造句 1、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2、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3、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4、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5、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
张冠李戴造句(精选5篇)
张冠李戴造句(精选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冠李戴造句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张冠李戴造句 张冠李戴造句 1、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2、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3、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4、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5、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 6、哈哈哈,一阵阵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是什么这么好 1 笑呀,原来同学们在玩张冠李戴的游戏。 7、几个不怎么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8、老师问同学们:“除了那本书外,还有没有看过其他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举手,(m.lz13.cn)但是却只是说到了他们某些人物的名称,有的甚至张冠李戴。 9、唉,是啊~一身的骨头已经酥化,严重的缺钙了;高度近视,走路直往人身上撞了;记忆力极差,经常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了,手脚也慢了,抓不住球体了。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 10、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 11、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12、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3、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14、 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15、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2 1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17、 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水浒传》人物吧~ 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李白的诗句,你怎么张冠李戴地说是白居易的呢, * 语重心长造句 * 治病救人造句 * 引人入胜造句 篇二:张冠李戴造句 1、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2、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3、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4、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张冠李戴造句。 5、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 6、哈哈哈,一阵阵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是什么这么好笑 3 呀?原来同学们在玩张冠李戴的游戏。 7、几个不怎么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8、老师问同学们:“除了那本书外,还有没有看过其他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举手,()但是却只是说到了他们某些人物的名称,有的甚至张冠李戴。 9、唉,是啊!一身的骨头已经酥化,严重的缺钙了;高度近视,走路直往人身上撞了;记忆力极差,经常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了,手脚也慢了,抓不住球体了。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 10、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张冠李戴造句。 11、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12、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3、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14、 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15、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4 1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17、 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人物吧! 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李白的诗句,你怎么张冠李戴地说是白居易的呢? 分页:1 2 3 篇三:张冠李戴造句 【张冠李戴造句】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1、她背书的时候常常张冠李戴,把一个词语解释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思。 2、我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了。 3、做选择的时候,我经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4、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5、王刚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人物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5 6、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认识他们的人总是张冠李戴,把他们搞错。 7、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8、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9、叙述事物要切合实际,切忌张冠李戴。 10、我们做填空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目再动手,千万不要张冠李戴,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11、唉,是啊~一身的骨头已经酥化,严重的缺钙了;高度近视,走路直往人身上撞了;记忆力极差,经常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了,手脚也慢了,抓不住球体了。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 12、将狄更斯的引言张冠李戴了。 13、几个不怎么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14、那是他的错,你不要张冠李戴。 15、因为假如这样张冠李戴的话,那我们又将回复到经验主义的错误。 16、这样明显的张冠李戴,恐怕不能算是报告炮制者的大意吧~ 6 17、每当语文老师检查课文背诵时,小李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18、他常常张冠李戴,把家庭作业本当课堂作业本用~ 19、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20、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21、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22、因为我没有背下课文,所以张冠李戴乱背。 23、小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很不端正,总是张冠李戴,直到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他才醒悟。 24、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25、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水浒传》人物吧~ 26、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27、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28、别人问我问题,我总是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 29、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30、他老是喜欢张冠李戴,把小王喊成小张。 31、我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了。 32、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 7 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 33、小明背诵总是张冠李戴。 34、哈哈哈,一阵阵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是什么这么好笑呀,原来同学们在玩张冠李戴的游戏。 35、如果忽视对位,轻者会使观众发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则会张冠李戴是非颠倒。 36、同学问我《水浒传》里有哪些人物,我竟然张冠李戴地说,有曹操~ 37、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矇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38、或不合时宜,或张冠李戴而唐突无聊。 39、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40、他老是喜欢张冠李戴,把小王喊成小张。 41、文学可以虚构,可以幻想,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42、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 43、我经常把我们班的张冠同学叫成李戴同学,真是张冠李戴 44、老师提问时,小华便张冠李戴地胡说一气,引来了同学们的哈哈大笑。 45、她们两个双胞胎长的真像,我常常把她们的名字叫反, 8 真是张冠李戴~ 篇四:用张冠李戴造句 16黄山奇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意思,造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谁去过黄山旅游过,我们以前学过庐山的云雾,知道庐山 9 有哪些景物最有特点,黄山哪些景物最有名,板书课题 ——16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欣赏黄山松。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四、学习生字词 10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记忆生字 2、指导书写 誉:上下结构,中间的撇、捺要拉长,盖住下面的言。上面的第三笔为小撇,前面两点并排排队。 3、描红,书写习字册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黄山诗句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情有独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为此很多名人来到这,留下了很多诗句——交流诗句。 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 11 我们就来好好地欣赏一下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饱经风霜”是指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充分。)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老)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它的古老,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 12 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 而且?? ”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热情好客的主人——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要离开了,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13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篇二:五上16《黄山奇松》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16、黄山奇松 一、教学目标: 2.朗读课文,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并借助已经学过的《泉城》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4.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14 难点: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三、教学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认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识记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 2.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批注式阅读、自主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4.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比较,体悟作者运用虚实结合表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安排仿写,训练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黄山奇松的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15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旅游胜地远近闻名,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泉城济南、四川九寨沟、荷兰的田园。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会带领我们欣赏祖国更多的名山大川。今天,让我们先来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出示生词,指生逐行读,及时评价,指导读正确,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词语:名誉 陡崖 屏风 宾客 屹立 卧倒 盆景 装点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强调“枝干遒劲”的“劲”是多音字,这里读“j ìn ɡ”。 (三)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来写的,(聚焦“奇”字)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课文又是如何抓住“奇”的特点来写的呢,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词语之间音断意连((((的技巧。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句子初步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枝干蟠曲”的意思。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短句朗 16 读要读出节奏感、变化感、跳跃感。教师可做范读,再让学生练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概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思考: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人们对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看到这两个“奇”字,你最想了解什么,作者是怎样引出“奇松”的,(引导学生聚焦“闻名于世”“更是”“情有独钟”“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初步理解意思,体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感受人们对黄山奇松的钟爱。)让学生带着理解和体会再读这一段。 (2)浏览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概括主要内容。)先找四位同学朗读本段,分别读“第一、二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然后引导学生划分本段的层次,从而体会总分结构的段落清晰明了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找中心句”和“抓重点词”的方法,把意思概括得更全面: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3.你能把这三个自然段串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从结构上看,课文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明确这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常用的方式。)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完成填空: (课件:课文采用通过重点 17 描写, 表达了人们。)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默读感悟,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奇美 1.先研究“奇”字,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奇”。然后想想:通过初读课文,黄山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黄山松“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圈画批注。 2.交流汇报:请你结合文中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奇”在三大名松 ?三大名松“名”在哪里,“奇” 在哪里,(初步默读批注,学生大多关注黄山松姿态优美独特,教师应给予肯定评价。) ?三大名松仅仅“奇”在姿态美吗,(引导学生体会三大名松的“奇”不仅是因为姿态优美独特,还因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位置都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与游客游览的路程一致,仿佛浑然天成) 预设二:“奇”在千姿百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的“奇”。 3.小结。 (五)写字教学。练习书写本课生字词语,并根据情况指导。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8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名誉、陡崖、屏风、宾客、屹立、卧倒。同桌互改,集中强调易写错的字和写不好的字。(预设:“屹”的右半部分是“乞”,不要写成“气”;“卧”的竖要写得挺拔,不 要与左半部分离得太远等等) (二)精读感悟,感受黄山松奇美,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1.同学们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读过的文章比较有什么特点,是呀,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用词凝练,但是简练而不简单,一词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品读“迎客松”,感受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我们先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写景的文章一般从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方面来写,“所见、所闻”是写实,“所感、所想”是写虚,这叫“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默读这几句话,看看哪些词句是写实,哪些词句是写虚,(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读一读。) ?作者写看到的迎客松,用了哪些词句,(聚焦关键词“枝干遒劲”“青翠”“郁郁苍苍”,说说意思,体会这些新鲜词语的用法之准确精妙)作者写想象的迎客松又用了哪些词句,(聚焦“饱经风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等词句:结合资料体会“饱经风霜”形容迎客松的顽 19 强、奇特之恰当凝练,指导运用“饱经风霜”造句;让学生边想象边朗读,体会迎客松的热情。) ?如果把想象的部分去掉可以吗,(课件出示原句和去掉想象词句的句子)品读比较,迎客松真的会迎接客人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黄山松寄予的美好情感,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迎客松,它代表的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还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甚至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在人民大会堂,迎客松作为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早已蜚声中外。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你能饱含着这种自豪、赞叹的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3.自主合作学习“陪客松”、“送客松”, 体悟虚实结合写法的妙处 (1)运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主学习。(课件出示:学法引航:先自己读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作者写实和写虚的词句,再和同桌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 ?指生读写实和写虚的词句,作者把陪客松想象成了绿色的巨人,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出示陪客松的图片)看,陪 20 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真是一棵奇松~(齐读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指生读写实和写虚的词句,(看送客松插图)作者的想象中哪些词句写出了送客松的特点,引导抓住“伸出长长的手臂”“依依不舍地告别”等词句想象体会送客松的独特奇 美。进一步体悟虚实结合写法的妙处。学生齐读,读出送客松跟游客的依依不舍。 4.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这三棵松树的位置能否调换,这样按照“热情招待客人的礼仪顺序”来背诵,既清晰有顺序又记忆深刻。(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5.想象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虚实结合实践 那么是不是黄山的松树就这三种呢? 是啊,黄山松星罗棋布,争奇竞秀。(齐读第三自然段) (1)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呢,(重点抓住“屹立”一词,理解意思,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上“屹立”和其他新鲜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松树会是什么的,还可以给这棵松树起个名字。) (2)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有的)把“或”换成“有的”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但是,“或”字能换成“有的”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再读原句,体会作者用词的简练、精妙。) (3)最后一小节中哪个标点符号比较吸引你呢,省略号说 21 明了什么,省略号表示还没说完,这里用了省略号说明黄山松真的是千姿百态。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积累拓展,总结写法。 同学们纵观全文,作者运用“总—分—总”的写法描写了黄山奇松,第二、三自然段同样是写黄山松的姿态奇特,有什么不同,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想法,然后教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抓住典型,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具体写三大名松,第三自然段运用简洁、短句式的语言表现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叫有详有略。(板书:有详有略) (五)学习方法,读写训练。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虚实结合的方法,选择一种松的姿态,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写一棵松树。 篇五:张冠李戴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 22 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3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24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点明题旨的句子;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 ?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专用术语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25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 26 较长的情况; ?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27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 28 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9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标题、?开头、?篇末、 30 ?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 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32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3
/
本文档为【张冠李戴造句(精选5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