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开慧墓前忆开慧

开慧墓前忆开慧

2019-08-07 7页 doc 21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开慧墓前忆开慧开慧墓前忆开慧 张富泉 在板仓有一座美丽、永恒的坟茔,它珍藏着忠贞的爱情,安息着孕育了三个孩子的圣洁妈妈、坚强不屈的革命者、大义凛然的女英雄。斯人已逝,英灵永在。长沙县那绵延的青山绿水,因此而美丽,因此而自豪…… (一) 1930年11月14日,这一天的长沙格外寒冷,昏暗的天空飘着雾一样的冻雨,杨开慧被敌人提出监狱,押往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此前,开慧的家人曾多方设法营救,七舅向定前派人护送杨母向振熙前往南京,与正在南京的兄长杨开智一道,找父亲杨昌济在世时的友人章士钊、蔡元培、谭延闿等求情释放杨开慧。南京政府出于社会...
开慧墓前忆开慧
开慧墓前忆开慧 张富泉 在板仓有一座美丽、永恒的坟茔,它珍藏着忠贞的爱情,安息着孕育了三个孩子的圣洁妈妈、坚强不屈的革命者、大义凛然的女英雄。斯人已逝,英灵永在。长沙县那绵延的青山绿水,因此而美丽,因此而自豪…… (一) 1930年11月14日,这一天的长沙格外寒冷,昏暗的天空飘着雾一样的冻雨,杨开慧被敌人提出监狱,押往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此前,开慧的家人曾多方设法营救,七舅向定前派人护送杨母向振熙前往南京,与正在南京的兄长杨开智一道,找父亲杨昌济在世时的友人章士钊、蔡元培、谭延闿等求情释放杨开慧。南京政府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致电何键嘱其缓刑。但狡猾残忍的何键,对毛泽东妻子杨开慧早有必杀之心。他一方面把南京政府的电报给压下来,另一方面,火速令手下对杨开慧做最后的审讯,说只要杨开慧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马上恢复她的自由。然而,杨开慧与毛泽东同赴国难,投身革命并结为伉俪,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1930年8月,工农红军攻占长沙并成立省临时苏维埃政府,双手沾满几十万革命者鲜血的反动军阀何键逃往河西。红军撤离长沙后,嗜杀成性的何键卷土重来,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悬赏一千块银元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10月,杨开慧母子回到板仓后不久,很快就被敌人的密探发现。次日拂晓,敌人把板仓团团围住,将杨开慧、毛岸英及保姆陈玉英三人,一起押解到长沙关进了陆军监狱。 在阴森恐怖的牢房里,杨开慧教年幼的岸英识字,嘱咐他长大了要听爸爸的话。她对前来探望的六舅妈说:“死不足惜,只望革命早日成功!”她还特意嘱咐亲友用自己保存的一段蓝颜色布料为她做套新衣。亲友们知道,开慧身陷囹圄,突然提出要做新衣,是早就抱定必死信念,随时准备捐躯献身呵!敌人宣布对她最后审讯时,她怀着对毛泽东的无尽眷念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把岸英紧紧地搂在怀里,轻轻告诫还不大懂事的幼子:“儿子,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妈妈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妈妈不能帮他了,请爸爸多保重。”她穿上那件新做的蓝色布衣,外面罩着她与毛泽东最后告别时穿的旗袍,灰色的袜子,黑色带袢的布鞋,大义凛然地走出牢房。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想从我口里得到什么,那是痴心妄想!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就这样,杨开慧为了崇高的信仰,怀着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怀着对毛泽东和三个孩子难以割舍的亲情,毅然决然地走向荒凉的刑场,结束了年仅29 1 岁的生命…… (二) 在板仓青松环绕的棉花坡山头,这座美丽而永恒的坟茔静静地躺着。一个圆圆的土堆,后面竖立着一块墓碑,上“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她极为普通,却珍藏着无尽的美丽与动人,承载着共和国的历史与沉重。我曾读到毛家第三代写的一篇文章,目叫《永远的29岁》,摘录一段如下: ……开慧外婆牺牲那年才29岁,光阴荏苒,然而我心中的她,无论过多少年,都永远是29岁。为什么?因为:爱情。曾有多少革命伴侣步入刑场,却少有刽子手开出“脱离夫妻关系即可免除一死”的条件,对毛泽东的妻子而言,夫妻关系成了一道生死关。敌人的设想失败了:杨开慧之死,不为她是中共第二位女党员,不为她写了讽刺文《有感》,不为她拒不说出组织机密,只为她表示永远作毛泽东的妻子。作为名人之女,作为本省才女,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社会的强大声援本可使她不死。但也有胜利者,那就是:毛泽东的理想和杨开慧的爱情。我每次去长沙,在她的故居、陵园和纪念馆,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想到新的东西——因为她有着永远29岁的青春…… 我常想,当年的杨开慧是因为爱上毛泽东而献身革命,还是投身革命而爱上毛泽东,抑或是志同道合与情投意合相统一?在读了杨开慧的全部与故事后,我深深感到: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忠贞不渝的崇高情操,主义与爱情的完美结合,内美而外秀的有机融合,当为杨开慧东方维拉斯独特的美丽与永恒! (三)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杨”家,七岁即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后来又进入教会办的湘福女中学习。在湘福女中读书时,杨开慧曾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校方限令其三个月内蓄起发来,她却坚持剪发是女子的自由。她与毛泽东自由恋爱,结婚时取消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很为封建礼教习俗所不容,但却更能表现出她蔑视旧时代、追求民主、科学精神的自觉和坚定。她追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即加入党组织,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一直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毛泽东赴沪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杨开慧随后也来到上海,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她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给工人讲课。那张至今仍在广为传颂的母子仨的照片,就是她在上海时拍摄留存下来的。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后来又随之赴广州、武汉,组织开展工运、农运、妇运和学生运动。作为一位坚强的革命者,温情的妻子和慈爱的妈妈,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一边照顾着丈夫的生活,哺 育年幼的儿子,一边帮着毛泽东查找整理资料和抄写文章。毛泽东早期的一些著作,有不少凝集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毛泽东在陕北接受斯诺采访时,曾回忆起在湖南一师求学的经历,说正是由于杨昌济教授的器重,并在这位恩师家里“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学贯中西的杨昌济教授,可谓独具慧眼、百乐识才,对毛泽东这位“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更是高看一筹、倍加爱惜,认为他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杨开慧比毛泽东小八岁,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起初少不经事只视他为兄长。1918年夏,父亲应聘为北大教授举家迁往北京。当年9月毛泽东也来到北京,并经恩师杨昌济介绍进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此时的杨开慧已长成17岁的姝丽,正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年龄。在京遇上同乡知己,他俩或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交谈于北海的垂柳之下。加之亲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深受民主、科学思想的熏陶,亢奋的情感,共同的志趣,使这一对年轻人有说不完的话语,抒不尽的豪情壮志。翌年,毛泽东因母亲患病返回湖南,两人相约通信时,彼此已用“霞”和“润”这样两情相悦的爱称了。 1920年杨昌济教授病重住院,毛泽东陪杨开慧在医院守护、照料。不久,杨昌济病逝,毛泽东又与开慧、开智兄妹一起,在北京法源寺守灵。他还联系蔡元培校长和湘籍名人章世钊、杨度等发出杨昌济逝世的启事,组织募捐以抚恤遗属。杨开慧丧父后随母亲返回到长沙,引出毛泽东一段无尽的思念。在他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词中,抒发了这种浓浓的思念:“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经过多年来相识、相帮、相悦至相恋,共同的理想与志趣终于使他俩走到了一起。就在1920年这一年底,他们俩结为夫妻,一年后生下儿子毛岸英。 (四) 作为一代才女,杨开慧亦擅长吟诗作画,可惜岁月动荡,留存至今的甚少。就在与毛泽东分别的这段时间,杨开慧曾写有《偶感》诗一首,藏于板仓老家墙壁之内,五十多年后人们在修缮其故居时才得以发现。这首诗虽由于纸面发黄有几处字迹不清,但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丈夫和革命事业的牵挂,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如初如新。诗曰:“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写这首诗时,开慧离开毛泽东大约已有一年多。这次分别是由于发生“四.一二”事变,武汉国民党政府由联共转而反共。为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杨开慧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孩子,回到了长沙县板仓的老家。自1927年 至1930年三年间,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杨开慧只能从报纸上看到“围剿”朱、毛屡“剿”屡败的消息,她既受到鼓舞又担心牵挂。她曾写信嘱托给堂弟杨开明,叫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好孩子和母亲。在这别离的三年中,“八七”会议后一段时间,毛泽东秘密潜回湖南,他先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与三个孩子,后又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岳父留下的“板仓杨”那座寓所,与开慧一起紧锣密鼓地准备秋收暴动。是年8月底,毛泽东离去指挥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行前,他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组织参加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为了安全保险起见,嘱他最好扮成乡下郎中的样子。可谁曾料想到这次话别,竟然成为他们夫妻俩的永诀! (五) 杨开慧英勇牺牲后,毛泽东作为千古一代伟人,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始终没有忘记“人间知己”这份夫妻加同志的感情。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时,毛泽东正指挥着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从敌人报纸上得知开慧遇难的消息,而且得知她牺牲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不愿宣布脱离与他的夫妻关系。毛泽东悲从中来,提笔给妻兄杨开智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随信寄去30块银元,嘱其代为杨开慧修墓立碑。事实上,毛泽东一直惦念着开慧和他们的孩子,曾想方设法打听他们的下落。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给上海李立三的信中写道:“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讯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时常怀念起他的杨开慧。1957年,他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也是杨开慧的同窗好友李淑一回信时,曾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作,开篇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中国对女子的习惯称谓,往往用“娇”而不是“骄”。为此,章士钊先生问润之,“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深情地回答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这“骄杨”二字,足见杨开慧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份量! 1950年5月,毛岸英随李克农出差武汉,刚从苏联出访回国不久的毛泽东,即嘱托儿子回湘探望外婆并为母亲扫墓。毛岸英见到离别20年、已经80岁的老外婆,见到舅舅、舅妈及妈妈家的亲人,他一头扑在外婆怀里哭泣:“外婆!外婆!我好想你呀!”嘴里喊着外婆,心里又想起了妈妈,哭声由外婆又变成“妈妈!妈妈!你好苦呀!”看着这七尺男儿抱着外婆哭妈妈的情景,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落泪。过了许久,岸英才平静下来,给外婆送上父亲捎带来的信和寿礼。第二天一早他又走了40里小道,迫不及待地来到板仓。看到外婆家早已是人去屋空,开慧妈妈早已不在人世,他再也按捺不住,跑到屋后的棉花坡上,来到亲爱的妈妈坟前。毛岸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早已是泣不成声:“妈妈,妈妈,儿子 回来啦!妈妈呀——” 虽说中国向有为尊者祭扫修墓的传统,但像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在一生中给予一座孤坟的关注,恐怕也将是千古之谜。杨开慧这座坟茔的修葺、墓碑及墓碑上的字刻,最初即由毛泽东出资并在信中写明。新中国诞生后不久,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县委,经报请毛泽东同意,就曾在80万元(旧币,1万元相当于新币1元)内开支,整修过杨开慧烈士之墓。此后,在1958年秋、1962年冬、1967年夏和1969年,又先后四次对开慧之墓进行整修。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领袖,每当共和国处于亢奋或烦闷时,总要牵挂着棉花坡这座孤独的坟茔,似乎总想找远方的知己倾诉什么……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于1962年11月在长沙去世,毛泽东给寄回500元钱作为奠礼,并在致杨开智的信中写道:“杨老夫人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 (六) 重修后的杨开慧之墓,向振熙与杨开慧母女合穴并骨。整座坟茔从山脚至棉花坡山顶,由三层梯形平台绵延相牵,墓冢立于最上层一方形平台之内,汉白玉石质墓碑上刻“杨开慧烈士之墓”;下镌毛泽东撰写“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的题记。墓后建有一碑墙,镌刻《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毛泽东那飞龙走凤的手书,远望恰如电闪雷鸣,飘洒着无尽的悲泪骤雨……瞻望这座美丽而永恒的坟茔,不由得使人思绪纷飞、感慨万千。英雄的墓碑,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托起了共和国的崛起,也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众的心中!
/
本文档为【开慧墓前忆开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