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2019-04-19 10页 doc 39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王丽滨 摘要:三晋大地因其地理特点与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三晋文化,在历史演变中融合了儒释道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以晋语为切入点,分析方言俗语中反映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文化对晋语的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晋语;方言;儒释道;三晋文化 作者简介:王丽滨,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讲师,图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汉语言方言(邮政编码030600)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中地...
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 王丽滨 摘要:三晋大地因其地理特点与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三晋文化,在历史演变中融合了儒释道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以晋语为切入点,分析方言俗语中反映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文化对晋语的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晋语;方言;儒释道;三晋文化 作者简介:王丽滨,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讲师,图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汉语言方言(邮政编码030600)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中地区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项目号20152217)阶段成果 位于今天山西省境内的晋国,曾经是东亚的超级大国,连续存在了700多年,霸业跨越了11代国君,因战国时期分裂为韩、赵、魏,所以称为“三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方言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式[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东汉《风俗通义·序》中记载,早在周秦时期,天子派人搜集各地方言俗语,整理记录,用以考察风土人情。晋语因五千年的历史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保留了“活化石”般的方言,一直被视作异类。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儒”、“释”、“道”三教,三晋文化从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融合,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晋语研究三晋儒释道文化,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晋语与三晋儒家文化 三晋文明延续了七个世纪,包括明清时期的“晋商文化”[2],三晋文化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都和“尊师重教”,“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山西民谚有“冬至节教书的”,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尊师风俗,至今有些地方还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儒家“崇尚节俭,主张公平”,山西人一百多年前被誉为“海内最富”,但也被冠以“老西儿”之名,除了山西人位于太行山以西之外,主要是因山西人具有勤俭节约、崇信尚义的美德。山西方言有“勤谨”一词,指的是勤劳、勤快。《汉书》记载:“治田勤谨则畮益三升”。山西有“勤俭持家金不换”,“紧紧手,年年有”和“细水长流 ,吃穿不愁”的谚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 儒家基本道德规范为“五常”,即“仁 、义 、礼 、智 、信”,以“仁”为核心,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文化认为忠孝之道是社会保持建构和发展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在晋语谚语中有很多反应孝文化,“有钱难买子孙贤”,“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要感恩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千里烧香,不如孝敬爹娘”[3]。 在晋中有句骂人的话“妨祖”,意思就是妨害祖宗,是指那些干了缺德事儿,或言行不当辱没了祖宗,甚至是连累别人,令人讨厌的事或者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祖宗是非常神圣的,人们做事情一般要光宗耀祖,不能做辱没祖宗的事。人们还会骂“缺德冒烟”,是说一个人经常干缺德的事情,一定是祖上无德,欠人收拾,挖祖坟,烧祖坟。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说文解字》解释“仁”:“仁,亲也。从人,从二”。甲骨文“ ”示“ (人,包括君与民) (等同,表示等值)”,表示对君与民“等而视之”。造字本义:人人相等,即君民之间平等博爱,要爱人。晋语俗语中有“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一人修路,万人安步”;“人靠心好,树靠根牢。”甚至于“见强不怕,遇弱不欺”[4]就是一种“仁”的体现。 儒家思想还特别强调“礼”,把“礼”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准,主要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晋语中谚语:“见人多施礼,少跑二里地”;《论语 ·学而》中记载:“礼之用 ,和为贵”,“和”是和谐,“一人唱的好,不如二人合的音”;“上阵父子兵,出门靠朋友”;说话要和气,“和气生财,忤逆生灾”;“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百日寒”。晋语中有“吃亏人常在”的思想,“敬人一尺,人敬一丈”;奉行“中庸之道”,“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看重钱财, “钱乃身外之物”,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5]。  晋语中有“仁恭礼法”[6]的成语,四个字各有其义。仁,仁义;恭,对人恭敬;礼,礼仪道德;法,遵纪守法。这是儒家思想对人的四种要求,也是儒家核心思想价值观的体现,“仁恭礼法”指做人符合礼仪,做事要符合规范,儒家要求每个人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为仁”,是以天道符合人道。俗语中也有“树靠人修,人靠自修”;一个能做到“仁恭礼法”的人,“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那么人们会赞美这个人“公板”。 二、晋语与佛教文化     佛祖因是释迦牟尼,故又称为“释教”,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山西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北魏拓跋氏使佛教在三晋有了较大发展,十六国北朝时期是山西佛教发展的一个繁荣期,山西佛教文化在历史舞台上格外光辉夺目,佛教最深入而普遍的影响主要是在语言方面[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并承载文化的发展变化。佛教术语至今在山西方言中运用广泛,如“觉意”、“觉意见”、“觉悟”、“不煞”、“可世界”、“五迷三道”等,语言生动,更容易理解、经常带有讽刺幽默,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加了方言表现能力,显出了佛教文化。  晋语中常说“觉意”、“觉意见”,就是感觉到,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体验,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觉”[8]在《说文》中解释:“悟也。从见,學省声”。金文写作“ ” “ ”(学,获得经验、知识) “ ”(见,发现),造字本义:“因为感受到内在体验而发现某种真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指从闭目沉睡到醒来感觉清晰为“觉”;从沉醉迷糊到神志清晰是“醒”;清心净虑能洞察真相为“慧” ;明心见性到发现自我为“悟 ”。人们常说“觉今是而昨非”。 可见,晋语“觉意”“觉意见”词源来自于佛家,“佛”的梵语是“佛陀耶”,英文是Buddha,发音为布达,意思是智者,觉者。也就是说“本觉即是佛”,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意”在《说文》中解释:“会意。从心从音。意,志也。本义:心志、心意”。 佛教的目的其实是启发、发掘人们心中的“自觉”和“自愿”。晋语中“参悟”“觉悟”也都来源于佛教。如今方言“觉意见”已没有什么佛教含义,山西人说“我觉意见他有点喜欢她”,意思就是“我感到他喜欢她”。 晋语方言“可世界”[9]是“到处”的意思,“可”,介词,全、满的意思,“可”这个词作为方言流行于北方很多地方。“世界”:佛教用语,古印度人的宇宙观,指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个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世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记载:“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于三千六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从中看出“世界”也指佛教化的国土。清朝钱谦益《募修开元寺万佛阁疏文》记载:“华严世界,涌现于阎浮提”。“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世”属于时间的范畴,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界”是方位,有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和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之说,属于空间范畴。《楞严经》曾说:“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山西人爱说小孩子“可世界刮游。”就是说小孩子“满地乱跑”。 山西多地使用“五迷三道”一词。“五迷三道”是佛家语,“五迷”是指财、名、色、食、睡;“三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凡因为贪恋财、名、色、食、睡,必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五迷是因,三道是果。“五迷三道”是指自己要经常检查自己身上的毛病,不要总盯着别人的过错。类似的词语还有“假眉三道”,“鬼说六道”,马烽的《吕梁英雄传》:“地头蛇本来一窍不通,可是为了在丈人跟前装门面,也只好假眉三道的胡应承。”这里的“假眉三道”是说一个人装腔作势摆样子。 “鬼说六道”中的“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鬼说六道”是形容一个人说谎话。 晋语骂人有句“不是产业”,这个“产业”也是佛教用语,“业”在《说文解字》解释为:“业,大版也,以饰悬钟鼓。”本义是那些盖在悬挂钟和鼓等乐器架上作装饰用的木板。但“业”也是佛教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个宗教概念。梵语羯磨Karma,为“造作”之义,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和意识行为三大范畴,形成了三种与之相关的持续不灭的力量,即“业力”,为身业、口业、意业,“业力”可以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而这些善性恶性的“业力”,必然感受或苦或乐之果,所以是业因。在过去者是“宿业”,现在者为“现业”,决定着六道中的生死轮回。 晋语中有“误了四月八”。原来农历四月初八是佛诞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误了四月八”是指错过了烧香拜佛的最好时机,引申为耽误了重要的事情,现常用引申义。 晋语中佛教熟语非常多,“妨穷禄骨”指命运不好,妨害得家庭逐渐贫穷;“前缘前世”指人的前生;“惊魂千里”形容因害怕而魂飞魄散;“住庙捣钟”比喻一个人干工作尽职尽责;“看经念佛”比喻人们恪尽职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晋语谚语有“人为争一口气,佛为争一炷香”[10];“泥多佛大,山高水高”;“吃甚饭,操甚心,敲甚木鱼念甚经”,讲究因果的“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百丈高台,始于一石”;“有因必有果,无风不起浪”;歇后语“老和尚的木鱼——天生挨板货”;熟语“和尚无儿孝子多”风趣幽默,虽然和尚不结婚没孩子,但有很多信徒供养他们,也可见佛教的兴盛。 三.晋语与道教文化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是东汉末年在中国本土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宗教,山西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道德经》称“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超越于人们一般感觉认识之外。道家的传播以三晋之地分为南北两大方面。都有“入世”倾向[11]。 晋语中“胡说八道”一词来源于道教。“胡”是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中原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并得道成仙,“神”和“仙”是有区别的,由天而人的是“神”,由人而天的是“仙”。“神”是先天的,“仙”是后天学道、修道而得道的人。道教修炼成仙要经过八个阶段即“八道”,分别是“入道”、“学道”、“访道”、“修道”、“得道”、“传道”、“了道”、“成道”。中原人认为胡人讲道听不懂是“胡说八道”,后来引申为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西游记》六十八回唐僧曾说:“你哪曾见过《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就这等胡说乱道。” 还有“猫说九道”一词,指的是人说话是在虚假前提下的自圆其说。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你说人家是胡说八道,你倒是猫说九道了?”平遥有类似的说法“白说九道”。 晋语方言有“不煞”一词,意思“不太”、“不怎么”、“不是很”、常见搭配为“不煞干”、“不煞旧”“不煞好”、“不煞亮”,其实“煞”是道教符咒的根本。“煞”是一种“炁”,道教认为凡尖角所对的地方会产生煞气,最强的煞炁就属北斗七星了。鬼神不能在北斗七星所指的地方待着,站在北斗七星下面鬼神都要唯命是从。道教依照此原理将“煞炁”注入符中,符上常会写“煞”字,召摄鬼魂、降妖伏怪。晋语熟语有“凶神恶煞”一说 ,是指 “煞气”,但晋语方言“不煞”语义是引申义:“很”,“煞”还引申为“停止、结束 ”之意,如《红楼梦》中 “煞住脚往里细听”。晋语有“恶煞是自家,好煞是外人”的谚语,意思是再不好的亲人也比外人强,这个“恶煞”取得是“恶人”之义。 道教教义主要体现在“天”、“地”、“人”、“鬼”几个方面,晋语中有“鬼画符”、“鬼临三画”或者“鬼临三划”、“鬼迷三道”等方言,“鬼”是指人死后的魂魄,按照道教讲八卦对应“坤”卦,属于至阴之物,八卦中三画为“乾”卦,“乾”象征天,是至阳之物。至阴之物到了至阳之处,只会胡乱折腾,这些方言就是形容某人胡折腾的状态。 晋语中有“紧要三关”一词也和道教有关,道教的辟谷炼养术修真练功“道体”是“三关九窍”,“三关”是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所在的“任、督、冲”三脉是人体的“小天地”。《内经·灵枢》记载:“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所以说“紧要三关”在日常生活中指非常重要的事情。 晋语中“走黑道”一词虽然“黑道”与道教有关,但意思却不一样。“黑道”在“道”家指“凶神”。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黑道等凶神”。也指“凶日,不吉祥的日子”。红楼梦第一回记载:“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后来“黑道”引申为“从事非法活动的秘密组织”。亦称为“黑帮”、“黑社会”。但在晋语熟语“走黑道儿”特指一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在晋语中有很多俗语与道教有关,如“山有山神,庙有庙主”形容一个家或单位有主事的人;“柳木神像”比喻那些能力不高、没有威信的领导;“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宁欠阎王债,不欠小鬼钱”说明了找上边的人办事难,低下的人难缠;“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金钱万能,“家神不安,土地不宁”指家中不和,闹纠纷;“二仙传道”比喻人们办事不负责任,互相推诿;“鬼怕恶人”说明人要厉害一些不要被欺负;“跳神打马”形容人们吵架时跳将起来的样子;“泥胎鬼像”比喻人就像泥胎一样纹丝不动;“泼头野鬼”[12]指那些没有教养,行为没规矩的人;这些例子形象鲜活,幽默风趣,意味深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儒家之仁、义、理、智、信之“五常”,释家之杀、盗、淫、妄、酒之“五戒”,道家之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名称虽不一样,但都是让人“克己向善”,以慈悲之怀,忠恕之道,修身养性,根本道理是相通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儒释道三教合一融入社会形成了三晋文化,很难说类似三晋俗语“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是说儒家的智慧还是佛家的因果,还是道家的修养。三晋文化的儒释道精神以“晋语”方言俗语为载体[13],一代代传承下去,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涛.从方言词语的文化意蕴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山西方言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7):153 [2]贡振羽.从儒家思想看晋商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30 [3]索钰尧.浅谈山西汾阳方言俗语的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6 [4]司阳.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D].山西太原:山西大学文学学院,2011:85-90. [5]辛菊.从河东方言看山西晋南的民俗文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94 [6]温端政,张益梅.介休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11 [7]朱学强.佛教孝道观[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3):51 [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23 [9]何莉芳.浅析晋中方言词汇的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25 [10]李金梅.高平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J].长治学院学报:2012(3):20 [11]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229 [12]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1 [13]张淑琴,李瑞芳.晋语与山西文化[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49 Look at the Shanxi Taoism culture from Jin Wang Libin (Ji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xi Jinzhong 030600) Abstract: land of Shanxi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formed a unique culture of Shanxi,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usion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Jin dialect of the release of the Jin diale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sis in dialects and idioms reflect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a great extent enrich the vocabul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I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Key words: Jin dialect; dialect; Confucianism; culture of Shanxi 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安宁街122号民盛大厦东单元502室    王丽滨 电话:135********  邮编:030600 邮箱:wanglibinjiaoshou@163.com.
/
本文档为【从晋语看三晋儒释道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