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心理学论文)

2019-05-27 13页 doc 34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心理学论文) 老片经典《肖生克的救赎》经典影评 自由 希望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般对影片的商业性很看重,而能像《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影片,不是很多。更难能可贵的是《肖》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要远远超过它自身的商业性,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倍受人们喜爱,甚至被认为是“男人必看电影”之一。《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从两个方面来拯救我们的:一方面是自由,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谈一下这部电影。(一)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影片中有这样三个场景:一个是这样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
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心理学论文)
老片经典《肖生克的救赎》经典影评 自由 希望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般对影片的商业性很看重,而能像《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影片,不是很多。更难能可贵的是《肖》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要远远超过它自身的商业性,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倍受人们喜爱,甚至被认为是“男人必看电影”之一。《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从两个方面来拯救我们的:一方面是自由,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谈一下这部电影。(一)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影片中有这样三个场景:一个是这样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干完活后,在屋顶闲散地坐着,很悠然地喝着安迪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另一个场景里,在安迪打开音乐后,监狱里响起了莫扎特的音乐,高亢优美的声音在监狱上空回荡起来,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狱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乐传来的方向,安静的聆听,忘掉了高墙的束缚……还有一个场景,安迪经过自己的不懈地努力终于建成了当时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样,在图书馆里获取监狱外自由的空气…….安迪所做的这一切: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同伴争取一段自由自在地喝酒的机会;宁可得罪典狱长和那个极其恐怖的狱警,只是为了囚犯感受到音乐里的那种自由的感觉;十几年如一日地写信,最终建成了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安迪看来,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两个字,那便是“自由”。人活着不能失去自由,即便是在监狱里,也应该尽力为自己争取自由,以为在他看来,人活着便是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影片从两个对自由的限制因素:一个是监狱;另一个便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监狱是从肉体,身体方面来限制自由;而体制化则是从灵魂,精神上对自由的限制。影片强调的便是从精神上限制自由的体制化。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出自瑞得的话:“fi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it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ed on them , 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照它,这就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过来的意思便是:使…化,使…一成不变。从这解释里可以抽象出成两个字那便是“同化”,对一个个体来讲,体制化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在群体里或社会里,被大多数思想所同化的过程,而当这个群体或社会的思想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时,这种同化的过程就变得越加厉害了。影片中一直试图给我们展现一个被强烈体制化(同化)的世界(监狱),典狱长,狱警以及监狱里的各种制度等等,都成了这种体制化(同化)的工具。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在受到体制化(同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同化)的命运。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需要我们不时用自己思想的泉水去浇灌。影片中的安迪为了让拯救那些囚犯,不只一次地为他们争取到了自由的阳光。而我们呢?谁来拯救我们自己呢?我想,除了我们自己,还会有谁呢?!(二) 希望是梦里会开的花现时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获取完全的自己理想的自由,但只要心存希望,我们便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影片有这样三个相互比较的人物:一个是老布:在监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好不容易获取了自由,可是出狱后,整日里却生活在惶恐中,最终在极度压抑和忧郁中,草草地了解了自己的一生。一个是瑞得:出狱后的瑞得,也面临着和老布几乎一样的心境,只是他心里或多或少的还存在那么一点希望——曾经答应安迪的一个承诺,最终活了下来。另一个就是安迪,他经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钻过500码的污水管道,终于获取了自由。在倾盆大雨里,酣畅淋漓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幸福的张开了双臂……这三个场景其实是在问我们:为什么同样都是获取了自由,但为什么三个人却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这便是由于“希望”的缘故。在安迪的心中一直就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希望,而且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着——每天晚上都要用那个小锤去挖瑞得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墙壁。而对瑞得和老布来说,他们早就放弃了希望,以为在他们看来希望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甚至认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影片中安迪对希望作了很好的诠释:“forget that there are … place …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out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 inside … that they can not get to … that is hope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的确,正想安迪所说的,监狱的高墙可以束缚住我们的身体上的自由,甚至于体制化的东西可以束缚住我们的精神上的自由,但唯有希望不可以放弃。失去希望的生活是灰暗的,没有生气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希望是梦里会开的花,带着梦,带着希望,才能拥抱明天。(三) 用荒诞诠释自由和希望的关系影片出现了好些看似非常荒诞的场景:监狱里的图书管理员老布,最终获取了自由却自杀了;黑人瑞得好几次满怀希望地想被保释出去,却总是失败了,在最后一次,当他完全失去希望的时候,却保释成功;老布用颤抖的双手放飞了自己收养的小鸟,小鸟回归了自然,获取了自由,而老布自己却极不愿意回到社会里去……影片试图用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来问我们:什么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什么是希望,希望和自由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自由是什么?人的自由不同于动物,小鸟回到了自然,它便获取了自由;而人呢?人的自由肯定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的自由便是一种思想的产物。影片在告诉我们,自由是以希望为前提的,你没有希望,没有对希望追求的勇气你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严格来说,一个是很难达到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但这并不是说就要放弃对自由的争取,而且这种争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将这种对理想中的自由的渴望寄托在自己的希望之上,于是,自由和希望就联系在了一起。在我看来,影片似乎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主旨。(四) 自由和希望的完美结合的结尾影片的结尾是这样的:湛蓝的天空下是蔚蓝的广阔的大海,沙滩边是一条小船,两个老朋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彼此都很愉悦地相互微笑着……这样的结尾寓意却是非常深刻的。湛蓝的天空和蔚蓝广阔的大海象征着理想中的自由;而那艘小船和两个老朋友的微笑则寓意对未来美好的希望。这样的结尾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将自由和希望完美的融合在了,并且一起呈现给了我们。自由 希望——评《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刘小辉     · 所有网志 · 原创天地 · 瞎说新闻 · 心情杂碎 · 音乐日记 · 好文分享 · 未分类 ? 上一篇: 超低的劳动力价格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优势吗?  下一篇: 千万不要忘记人民共和国的底色——写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七周年 ?  《肖申克的救赎》心理学(转) guns and roses @ 2006-10-01 13:49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没准儿是世上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 文/希卡鲁 [剧情介绍] 《肖申克的救赎》又译作《刺激1995》,是奥斯卡史上影响力最深远的影片之一,它所揭示的希望、自由,还有真挚的友谊,都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缅因州的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因此被判终身监禁,从此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他的无辜显得那么苍白可笑。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另一名罪犯,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已服刑20年,但数次假释都未获批准。他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可以为囚犯们弄来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安迪的沉默给瑞德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后来,瑞德答应了安迪的要求,帮他搞了一把岩石锤,让他雕刻石头来消磨监狱里的时光。刚入狱时,安迪经常受到欺负。后来在一次劳动时,安迪帮狱警设法免去一部分税金,从而为犯人们赢得了两箱冰冻啤酒。慢慢的,安迪在经济方面的知识使他成为了监狱里的“红人”,他为狱警们处理各种税务问,并且还被典狱长叫去帮他洗黑钱。安迪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为囚犯们争取了学习的机会,还通过广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虽然他为此被关两周的禁闭,但安迪却认为那是最轻松的时光。后来,安迪从一个新囚犯那里得知自己有望洗刷冤屈,于是向典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却没想到典狱长为阻止安迪获释而不惜害死知情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决定采取行动。原来精通地质的安迪早就发现牢房的墙很易挖掘,于是借用明星海报的掩饰,在20年里利用那把小小的岩石锤挖通了牢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逃出生天。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并且利用帮典狱长洗来的钱买了座小岛。后来,瑞德获得假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两位老友终于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重逢。 [心理分析] “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 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放进了一个牢笼――监狱,在这里一切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犯人们一进牢房,典狱长就告诫他们“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贱命交给我”。而当有人问起“什么时候吃饭”时,得到的是狱警的拳打脚踢,甚至有人因为晚上哭泣而被活活打死。 规则,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人们大多时候会痛恨它,觉得是它束缚了我们的天性。但是,一旦被它约束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跟着它走。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怎样形成服从的习惯的。后来他们发现,人们的某些行为一旦被惩罚多次,那么他们自然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权威,慢慢的,就算惩罚他们的人不在面前,他们也会在心里储存权威的形象,然后学会服从这些权威的意志。 电影里被毁于规则的典型代表就是囚犯布鲁克斯,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生,而当他得知自己获得假释的时候,竟然想要通过伤害其他囚犯,从而使自己被继续留在监狱里。因为“在监狱里他是个有知识的体面人,而到外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是”。可怜的布鲁克斯在获得自由之后却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在恶梦中惊醒,最后不得不选择上吊来了却残生。 而后来获得假释的瑞德同样发现,“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永远无法适应监狱高墙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着破坏假释条例,让周围的人再把他送回监狱去,只有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终日。 也许人们会感到奇怪:自由、平等,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境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地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监狱里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布鲁克斯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为对规则的服从已经内化成他心理的权威,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秩序,而这种秩序远比生物钟来得更加强大,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宁可选择死亡,也无法忍受这种“自由”。 就像瑞德说的那样,“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当你被判终身监禁,你就等于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而很不幸,这一部分就是对自由的渴求,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在囚犯们外出劳动时,安迪争取了警卫队长的信任,通过自己的会计专长为大家赢得了两箱冰镇啤酒。囚犯们兴高采烈地喝着久违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着注视这一切。瑞德说,那一刻,“我们坐在春光下喝着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顶一样,我们是万物之主。”其实,安迪冒着生命危险想要赢取的决非这区区两箱啤酒,而是自己,还有其他囚犯的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一点点。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自己身陷冤狱,尽管自由已经被剥夺殆尽,但是安迪却从未丧失信心,一直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他能在制度化的监狱里保持独立自我的原因所在。 安迪第二次做出惊人的举动是在播音室里,他通过高音喇叭向囚犯们播放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让整个肖申克监狱都为之震撼。华美的女高音带着空灵的自由在高墙内飞翔,那一张张曾经写满过罪恶的囚犯的面孔,还有平日里穷凶极恶的狱警们的面孔,都在这一刻变得虔诚高贵,听着这涤荡灵魂的天籁之音。 也许他们“听不懂意大利女士唱的是什么,也根本没想听懂,因为有些东西无需言语来表达。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歌声高亢悠扬,超越了囚犯们的梦想,就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高墙,使他们忘记了铁栏的束缚。此时此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强者自助,圣者渡人。安迪无疑是后者。当他面对着面孔狰狞扭曲的典狱长,却故意开大音量时,他自然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但他依然那样做了。两个星期暗无天日的禁闭换来的决不是一曲歌剧,而是在肖申克监狱中即将消逝的希望和自由的梦想。也许这短短的几个音符算不上完整的自由,可能只是一道闪光,一声耳语,也许这些破碎的自由反而让囚犯们看到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残酷,这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原本隐藏起来的伤口会更加疼痛。但是,不管怎样,安迪是对的,就算疼痛也要保持自我,保持对自由的向往,决不能在习惯中麻木,甚至麻木到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了。 在最易磨灭希望的监狱里,安迪用这些方式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们――这世上还有不用高墙铁栏围起的地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触摸的,是属于自己的,那是存于心底的希望! 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安迪六年里,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扩建图书馆。开始人人都说不可能,但他最终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监狱图书馆,让囚犯们享受着音乐的洗礼,接触到外界的知识。在辅导年轻囚犯考取高中文凭时,安迪将对方揉烂的试卷从废纸篓中拾起,寄出,最终使对方获得了文凭认证。 人们总是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先看事情的难度,从而判定它“不可能实现”。这是一种心理惯性,其实并非真的觉得它没有希望,而是为自己逃避苦难和责任找一种借口罢了。而强者的不同就在于,他可以舍弃这种借口,让自己去尝试,去努力,直到成功。 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需要挖600年的牢墙,安迪只用20年就把它挖穿了;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500码距离,安迪却忍着熏天的臭气爬行过去。当安迪站在瓢泼的雨中张开双臂,享受着向往已久的自由时,我们从这个自由者的身上,深刻地体会到了希望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鲁克斯、瑞德和安迪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自由者”。 布鲁克斯是被制度化扼杀了的自由者,他所能享受的只是制度带来的安全感,而一旦到了外面的自由世界,反倒只剩下惶恐不安了。而瑞德代表的则是在现实中挣扎的自由者。他并不像布鲁克斯那样完全丧失了对自由的憧憬,但也不能像安迪那样享受自由。他在监狱中能搞到任何东西,但“到了外面却什么也干不了”。他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期望在桎梏般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方能喘息的天空。可以想见,他假释之后尚需一段时间来适应突如其来的自由。而安迪却是心灵自由的诠释者,他脸上恬淡的笑容,还有藏在头脑里不曾磨灭的希望,只缘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像瑞德和布鲁克斯他们一样,生活在一个囚笼里,虽然我们拥有看似自由的身体。但是,如果日复一日地重复一种工作,而它再也无法激发你的热情;如果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个环境中,而你早已觉得它沉闷不堪,那么,它不是囚笼又是什么呢? 曾有人抱怨说,他只能完成别人命令他做的事,而假如放他自由,那他就什么都做不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你我都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情形。可是,纵然认识到这种情形,又有几人能像安迪那样,心存勇气,坚持抗争,最终赢来真正自由的人生呢? 影片教会我们一句话――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让人自由!那么,就充满希望地生活吧,要相信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将变做现实,这是救赎心灵、获得自由的最佳方式。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没准儿是世上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 心理医生 的 用《肖申克的救赎》来救赎我们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是听一档电台节目,经主持人推荐自己才决定看一看。影片的一开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看着看着又感觉像《越狱》,或者说《越狱》第一部就是按照它来改编的,但最后我发现它远比《越狱》要深入的多,因为它牵动了我的心,让我的心随之共鸣,也许这就是一部经典会带给我们的把,这是所有的特技或精彩的情节及漂亮的主角所无法带来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会净化我们的心灵。  “有希望是件好事情” 安迪蒙冤入狱,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他希望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建立一个更好的图书馆用了六年的时间,每周一封信,后来是每周两封,他做到了;他希望能重获自由,于是用小槌子在墙上凿出一个洞来,监友认为需要六百年,但是他只用了二十年,最后他做到了;他希望能够在墨西哥小城“胜娜达卢”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旅馆和一艘船,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让他放弃希望,但最后他还是做到了。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做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最后他给瑞德留下的信中说的一句话正反映了他对希望的理解: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事情了,好的事情永远不会消逝。  剧中的瑞德其实和我们一样,安于现状,不敢怀有期望,因为在那种环境中有希望莫过于自杀。但没有希望不也是一种慢性自杀么?所以安迪选择了宁愿玉碎,不愿瓦全,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胜算,不然注定没有出头之日。很幸运安迪成功了,而他的成功也挽救了瑞德。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无意中扮演了瑞德的角色,不敢抱有希望,因为希望有时意味着冒险,也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者我们已经适应了目前的生活,不敢面对未知的挑战。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用安迪的信来挽救我们自己把,因为心灵无形的监狱要比现实的监狱更加痛苦,不要忘记: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事情了,好的事情永远不会消逝。既然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为什么不能再远一点呢? “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苦难” 面对不幸与苦难不意味着消沉,不意味着不去改变。 安迪蒙冤入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他承受了;安迪被同性恋侮辱,他也承受了;安迪把自己大好的青春,整整二十年都花在了肖申克监狱,但是他没有责怪别人和自己,他想的是出去后如何过的更好. 瑞德也承受了这一切,但他接受了这一切,他安于这一切,在这一点上他与安迪有本质的不同,因为承受苦难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但苦难不是生活本身。试想,我们在生活中是“安迪”还是“瑞德”呢?或者是一开始就无法面对监狱生活被狱警打死的胖子。  苦难需要承受,不然我们就会在一开始就无法生活;苦难不是生活,不然我们将无法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苦难是一座桥,一座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所以我们要承受苦难,但也要看到苦难的意义――为了更好的活着。而且苦难有时教会我们的会更多,正是因为苦难的存在我们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本身,才使我们更加接近我们的内心,才使安迪变成了“一只漂亮的鸟”(剧中话)。 “生活中不能没有的东西:学习、朋友、娱乐和工作” 即使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安迪依然坚持学习和工作,因为人不能没有寄托;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安迪依然为朋友们搞来了啤酒、依然喜欢下国际象棋、依然在最后不忘帮朋友一把。因为如果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都不肯让自己快乐一点,那么无异于是对自己的冷酷。 我们是否时常被厄运压弯了腰呢?当这种时候,我们是否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呢?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似乎都无法改变我们的厄运,但我们忘记了,如果我们努力的做点什么,虽然不能改变厄运,但最起码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平静的面对这一切。 生活中不能没有希望,当然也不能没有爱。记得《我和僵尸有个约会》这部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说的好:没有人为你哭,没有人为你笑,即使你得到了整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安迪的妻子背叛了他,生活欺骗了他,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爱,他依然在朋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救赎了朋友的心灵与生命.  瑞德说过: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被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 我要说的是:本没有漂亮或丑陋的鸟,只不过是有些鸟救赎了他们的心灵,所以看起来才更漂亮,而把他们关起来并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知道自己本是一只漂亮的鸟,才能够让他们得到心灵的救赎。 在心理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关制度、秩序的字眼不止一次被提到过。片中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布被假释出狱了。常年的监狱生活使他把服从秩序当作了习惯,脱离了这种制度他在正常的社会里反而无所适从,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老头选择了死亡作解脱。不论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还是对社会的制度秩序,都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安迪使人联想到一个所有中国人几十年来都耳熟能详的词——单位。安迪所在监狱里的社会等级,关系学的运用,以及各种货色是那么的似曾相识。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景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心理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情介绍 主角被冤枉入狱,被关进了SHAWSHAKE这个牢笼,一举一动都在凶神恶煞的狱警眼皮底下,是一把小小的凿岩锤燃起了希望。拥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丰富的地质学常识,在地狱里遭到变态狂犯人欺辱的Andy从未绝望,在与狱中好友的帮忙下他不断改善监狱环境,申请资金建立图书馆,广播音乐,为所有人做预算以使开源节流。贪婪狡猾的典狱长利用Andy的能力大肆贪污、洗黑钱,他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有活着出狱的一天了。就当所有的希望看来都破灭时,壮举发生:时间和压力作用下,20年的冰川缓缓积聚的能量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冲破SHAWSHAKE这座大山,钻过恶臭的 500码长下水道,他成功越狱了。一把挖了20年的小锤子,一个被凿了20年的洞,一张又一张贯穿20年岁月的大海报贴在墙上,掩饰了他的秘密,谁也没察觉他汹涌澎湃的内心。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圣经语录“审判不会遥远”讽刺性的遮在典狱长的小金库上,一切都掌握在这个精明的逃犯手中,带走了狱长的黑帐,留给真正罪犯的只有一本凿空的圣经和很快来临的联邦的末日审判。入狱20年的Andy终于冲出SHAWSHAKE,清白的进去,清白的出来,尽管已经是个小老头了,可身心获得了自由。他与朋友在太平洋一个“没有记忆”的天堂小岛相聚了。 心理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心理学相关知识 人性的可贵在于信念,主角Andy脱离牢笼后站在雨地里张开双臂拥抱自由的空气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不管是对友情、自由、爱情、命运还是正义的向往,充满坚定的信念,加上时间和压力,人类的希望便会实现!在心理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一共有三次救赎,而且不单是对自己的救赎。 第一次是他帮助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这时,你看到了T.Robbins第一次露出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 第二次则是本片中最为精彩的,他在狱警办公室放“费加罗的婚礼”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实则激情四射,杀伤力极强,最能使你两眼发热。这次,主角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在狱警中的价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哪怕是一刹那。 第三次,他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他每周一封信,连续写了六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两封,在主角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这个胜利的影响是深远的。
/
本文档为【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心理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