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1山西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管考试题

2017-09-06 10页 doc 26KB 6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山西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管考试题1、 风险性决策的条件:14 (1)存在决策者企图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2)存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对策方案;(3)存在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4不同的决心很大策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效用值可以计算出来;5未来将出现哪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确定,但是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可以估计或计算出来。 2、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步聚16 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来制定评价和控制执行效果的标准。其次,将实际执行的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最后,分析原因,纠正偏差。如果没有完成...
2011山西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管考试题
1、 风险性决策的条件:14 (1)存在决策者企图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2)存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对策;(3)存在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4不同的决心很大策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效用值可以计算出来;5未来将出现哪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确定,但是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可以估计或计算出来。 2、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步聚16 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来制定评价和控制执行效果的。其次,将实际执行的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最后,分析原因,纠正偏差。如果没有完成预定目标,要分析具体原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偏差。 3、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模式100 以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为基础,以多层次的经济利益为主体,以促进安定团结、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仇配主体多元化、收入来源多渠道、分配方式多样化、能够自我协调、自我约束的收入分配体系。 4、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涵义58 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的统一。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统一。3、社会总供求平衡是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统一。4社会总供求平衡是长期平衡与短期平衡的统一。 5、 简述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83 1产业结构是否符合本国国情。2产业结构是否最大限度地符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3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啊的各种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一致。4先进技术是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5是否获得了较高的结构效益。 6、 简述运筹学法的具体步骤。9 1根据问题的性质建立数学模型,同时界定主要变量和问题的范围。2根据模型中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建立目标函数作为比较结果的工具。3确定目标函数中各参数的具体数值。4求解,找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以此得到模型的最优解。 7、 什么是特尔斐法。5 特尔斐是专家会议预测法的一种发展。它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有门的意见。预测领导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和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的意见日趋一致,结论的可靠性越来越大。 8、 简述郝茨伯格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29 一些因素可以防止和消除不满意,称为保健因素,这些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却带有保持人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缺乏保健因素会使人产生很大的不满足感,但是有了它们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激励。 还有一些因素会给工人带来满意,称为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直接产生激励作用,但缺乏这些因素一般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不满。 由此得出结论,满意因素与工作本身有关,而不满意因素同则工作环境有关;能消除不满意的因素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换句话说,对不满意的消除并不一定意味着满意的增加。这项研究明,使人们的满意因素需求得到满足才是最好的激励手段。 9、 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49 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保证 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10简述配第一克拉克产业演进规律8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发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11、简述滚动计划的优点9 这种方法推迟了对远期计划的决策,增加了计划的准确性,提高了计划工作的质量;同时这种计划方法使长、中、短期计划能够相互衔接,既保证了长期计划的指导作用,使得各期计划能够基本保持一致;也保证了计划应具有的基本弹性,特别是在环境剧烈变化的今天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12、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88 经济适度稳定增长目标,资源有效配置目标,收入公平分配目标,物价相对稳定目标。 13、简述生产社会化的主要特点。49 1生产过程由过去分散的、孤立的过程变为由许多人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进行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2生产资料由过去只提供个人家庭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3产品由单个人的产品变为社会的产品;4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和关系更加紧密;5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商品化。 14、判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标准。83 1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2产业结构在整体上是否具有先进行;3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结构变动的速度是否合适;4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否增加了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5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否推进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15、简述宏观经济管理四大目标的关系。73 第一,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二,目标之间的矛盾性。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寻求经济增长目标,会牺牲物价稳定目标;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有时,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同志充分就业同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减少用工,甚至排挤劳动力的重要因素。 二、辨析题 1、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60 错: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涵义主要是指更多的产出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包括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的变化,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 2、领导具有管理的一般属性,领导就是管理。19 错:领导具有管理的一般属性,但领导又因独具特色的属性和作用,区别于一般的管理,而执行其独特的职能。领导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人们往往追逐那些他们认为可以提供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正是人们愿意追随他,才使他成了领导者。 3、双因素理论认为,对不满意的消除意味着满意的增加。29 错: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因素与工作本身有关,而不满意因素则同工作环境有关;能消除不满意的因素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换句话说,对不满意的消除并不一定意味着满意的增加,研究表明,使人们的满意因素需求得到满足才是最好的激励手段。 4、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力资源管理的最佳目标。36 错: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存在三大缺陷,一是利润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二是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三是利润最大化忽视风险因素。一般而言,利润与风险同方向变动,利润越高,风险也越大,不能有效地考虑内险问题而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会,有时会导致企业风险的增加。由于利润最大化目标最有局限性,通常不认为它是企业财力资源管理的最佳目标。 5、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而领导活动只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 错:管理活动具有二重,但领导活动产生于类的群体组织性。 6、当企业需要特殊人才时应采用内部招聘的方式实现25 错:当组织需要特殊人才如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时,仅有内部招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组织外的劳动力市场,采用外部招募的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人员。 7、经济增长能实现充分就业。74 错: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随着技术进步的步伐,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技术与资本排斥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减少用工,甚至排挤劳动力的重要因素。 8、央行可以通过再贴现率控制资金流向。95 对,再贴现率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整再贴现率,调控货币流通总量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条件,调控资金流向,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9、满意化原则是以最低的生产费用为标准的。13 错:满意化原则选择方案的标准是以决策者“足够的满意”和“令人满意”为标准,对企业来说,这“满意化”标准就是“适当的市场份额”,“适当的利润”,“公平的价格”。 10、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公民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全部收入。57 错: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全部最终产品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全部服务的价值总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11、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73 错:寻求经济增长,有时会牺牲物任凭风浪起稳定这个目标。因为经济增长需要投资的增加,要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利率的变化又引起货币的变化,当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时,意味着信贷和货币供给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发生。 12、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所提出的决策标准是最优、最佳。13 错:西蒙提出的决策标准是用“满意化”标准代替“最优化”标准。选择方案的标准应当以决策者“足够的满意”和‘令人满意”为标准,不要追求最优。 四、论述题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系。 1、含义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在经济相对萎缩的时期,通缩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往往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上涨,在近期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抖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联系:第一,二者都必须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2、联系实际谈谈成功领导思维的具体表现。21 成功的领导思维,应该是思维方法与思维艺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具体表现为:第一,方向性思维的方法与艺术。领导者要有效地实施领导,首先必须在自己的思维中把握方向,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握中心环节,从而使自己的领导实践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第二,能力性思维的方法与艺术。领导者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诸如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一般能力与组织、技术等特殊能力的结合物,是领导者对领导规律的认识,对领导原则的把握以及领导方法运用的整体体现。 第三,方法性思维的方法和艺术。领导者在运用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艺术时,必须讲究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其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取得最积极的效果。 3、结合金融危机论述总供求平衡的意义。58 首先,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总供求在总量上的平衡保证了经济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结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其次,总供求平衡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总供求平衡在宏观上保证了生产要素大致不会发生错乱,微观的资源配置还要依靠市场的作用,总供求的平衡使得市场在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总共求平衡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保证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解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第四,总供求平衡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普遍提高。在总供求平衡的条件下,物价稳定,失业减少,商品充裕,经济稳定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会不断得到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显著提高。 4、试论述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28 影响激励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是一种内在动力,虽我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提高人的涵养、素质,使人们提高对世界的认识高度,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因而个体因素是觉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行为,只有这种内在动力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持久地保持积极性,因而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由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外界因素的刺激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引发人的行为。外在因素总是易于掌握和控制的,激励最主要的办法就是从改变环境入手,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在因素的激励在一定时间内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但没有持久性。所以说,管理者需 要不断地创造环境或引导职工适应环境,使职工的外在需求得以满足。 5、试论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着重研究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经济增长的涵义主要是指更多的产出量,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了量的增加。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还包括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产品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的变化,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不会有经济发展。 6、试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49 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孤立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相互联系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客观上要求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求协助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来调节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协调一致的运行。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这种经济制度是我们坚持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只有保持强大的、有活力的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是,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它往往会造成经济运行的短期性、波动性和盲目性。为了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少经济运行中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节约社会劳动和社会资源,必须以国家为主体,对经济的整体运行实行宏观经济管理。 7、试论研究企业外部环境的必要性。1 企业的外部环境指的是整个社会,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物质资源等环境。企业外部环境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于: 1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必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了解党和国家有关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只有掌握以上情况,企业才能保证所制定的经营目标、方针、战略和策略符合当前实际,符合客观实际的动态变化,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 保证战略决策的及时性。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创造了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时机,同时也强化或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企业外部约束,给企业带来了经营的风险。企业通过外部环境研究,就能及时发现和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时机,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 3保证战略决策的效益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通过外部环境研究,就能分析并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规律,认清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挑战,促进管理工作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
本文档为【2011山西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管考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