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2017-12-05 33页 doc 63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钱茂伟 研究缘起 明代宁波的科举风气相当浓厚,尤其是鄞县。陆瑜《县学记》“名儒辈出,甲于他邑”。12李璜《府学记》“人才英拔,比他郡为甲”。在科举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举家族,如鄞县杨氏。 笔者在复旦做博士后报告《国家、科举与社会》时,曾似设家族与科举一章,后因时间紧迫、材料不足而放弃。2006年,天一阁出版《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资料条件大变。一直想以明代登科录材料为主,补作家族与科举专题。近得有时间,以明代宁...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 钱茂伟 研究缘起 明代宁波的科举风气相当浓厚,尤其是鄞县。陆瑜《县学记》“名儒辈出,甲于他邑”。12李璜《府学记》“人才英拔,比他郡为甲”。在科举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举家族,如鄞县杨氏。 笔者在复旦做博士后《国家、科举与社会》时,曾似设家族与科举一章,后因时间紧迫、材料不足而放弃。2006年,天一阁出版《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资料条件大变。一直想以明代登科录材料为主,补作家族与科举专。近得有时间,以明代宁波杨氏 3为中心,对科举与家族关系,做一深入思考。 一、明初杨氏:一个富户的败落 杨氏本为苏州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厚为官于鄞县,始定鄞县东乡十八都青山。到北宋后期三世孙杨仁爽(1040-1107)时,迁居鄞县西南部的光同乡仲夏里(今鄞州区石碶镇栎社),那儿原是杨氏别业。杨氏“在镜川之阳,小江之阴,麟凤洲之上,谚曰杨家堍。堍者,方言即洲也。宗族繁盛,鼎分为三,有东杨宅、西杨宅、中杨宅之称。……三宅 4在宋元时,世以高赀,武断乡曲”。其长子杨顒(1058-1117)居杨家堍,为东杨;次子杨硕(1061-1127)居樟树下,为西杨。杨硕一个儿子迁周家桥,即为中杨。镜川是仲夏里各河的汇集处。小江,明代称碧川,当年曾是小江湖。宋元时期,小江湖逐渐消失后,成为河、洲遍布的平原。五代宋代时期,这个家族就热衷参加科举考试。据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科贡》统计,五代出过一个进士,而到了两宋时期,整个镜川杨氏家族共出了50个进士。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一个与宋政府共命运的大家族。 杨守陈家属西杨宅(今西杨村),也非常重视读。其六世祖杨珪,人称再十一公,为宋末元初遗民。南宋灭亡以后,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作《咏史诗》,有“耻为肤敏士,宁作殷顽民”之句。临终前,要求孙子不能出仕,称“我家世仕宋,沐恩厚,不可以背旧主,臣 5新主。”结果,子孙守其遗训,没有人入元版,家谱中确实也没有做官记录,后人称为“镜川之杨,执义不仕”。 元代时,有八世祖杨子杞,人称新五朝奉,“读书,善务仁人长者之行,守祖训,亦不仕元,且厌恶元字,并改行次元、成,元字改新字,故称新五。尝以高赀闻,大构堂宇,见有孤寡无助者,辄周恤之。生才子四,延师督课,各得成立,分仁、义、礼、智四房,有《示 6四子》诗一首。”由此可知,杨子杞是杨氏发迹的关键人物。他不出仕以后,专注于教育与 农业,经过不断努力,成为当地富户。这一支共有四房(景彝、景修、景芳、景常),“故其 7子孙独昌”。 1 高宇泰《敬止录》第五册《学校考》。 2 高宇泰《敬止录》第五册《学校考》。 3 稿成,始知张如安《鄞县望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有《门风正毅,词章发越——镜川杨氏家族》一章,写得相当详细,尤其对杨氏文学成就的研究,足资参考。 4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与柯孟时求志喜集序书》。 5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天一阁藏。 6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 7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与柯孟时求志喜集序书》。 杨子杞二子杨景修(1309—1381),字辅道,生元至大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卒明洪武十 1四年九月十八日。为九世祖,属义房。继父仁厚之德,振起家声,所谓光前裕后者。这是杨守陈的直接高祖。 到了明初,杨景修长子杨起汶(1349—1420),字浩卿,自号颐正,为十世祖,至正九年七月十九,卒于永乐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享年72岁。夫人陆氏(1350—1394)生于十年七月十一日,卒于洪武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继配陈氏(1349—1434),生至正九年二月十四日,卒于宣德九年,享年86岁。其弟杨起哲,字彦卿,号式中,亦能诗,有《式斋稿》。 2杨起汶不仕,“究心儒书,兼通释典,以赀甲于乡”。可见经过努力,发财致富,成为乡村 3大富户。杨守陈说:“当宋元世,族蕃家盛,居室亦繁且侈矣。”到底有多少房屋,杨自惩 4说:“我家全盛时,丰屋天际翔。三十六隈水,流落九明堂。”可见漂亮房子已经相当多了。 遗憾的是,进入新王朝以后,明朝采取了打击富民政策。中国历史的经验是,穷人上台,富人遭殃。洪武间,“治豪右方严”。礼房的杨起嘉“以高赀闻,好施与,重祖谊,恤孤贫。 5洪武间,以豪右抵法,礼房遂绝。”义房的杨起汶头脑清醒,知道自己属豪右之列,怕受到打击,主动“散其家千金”,避居到西北的葑里(今古林镇葑里村),建起几间草房,后称为葑里别业。杨起汶《移居葑里》诗称:“扰扰征徭八九年,千金散尽一身全。移居近向三家市,负郭惟余半顷田。满圃松葵含暮雨,绕门桑柘霭春烟。日高柴户无人到,醉向花阴自在 6眠”。据此,约在洪武九年(1376)前后,杨起汶为逃避繁重的徭役而散财千金的,最后只 7剩下郊区的半顷田。“新室官籍没,旧宅人逋亡。向来轮奂地,化作沙砾场”,可见杨起汶房子被政府没收了。“国初,以豪右抵禁,曾祖、祖相率而避地,于是,杰栋华榱,鞠为蓬 8藋,久而故址陵夷,漫莫之省。”由此可见,杨起汶迁移以后,原来奢华的房屋逐渐败落, 成为一片沙砾场,最后连故址也难找到了,一个富室就这样败落了。 杨起汶自以为散财后可以避免灾祸,其实不然。明初,地方政府的“重徭苛敛”仍降临到他头上。洪武二十七年(1394),杨起汶夫人陆氏死,穷到没地方可下葬。几位亲族,也没有好下场。杨熙端,字可庄。自称:“余生平立志,近君子,远小人,力学躬耕,清贫自守。虽诸艺颇晓,要不敢以浮名绊世。奈险阻备经,不获宁息。洪武二十年,诏修沿海大嵩城池,差役到都抄扰。举家染疫,医祷费多,不堪其任。洪武三十五年,运粮德州交纳,路病,得 9痊。永乐改元,被邻杨捨诬告,破坏家财,罪非缧絏。”可见,洪武二十年沿海修卫所城,对当地大户的打击不小。成九公杨宏道,担任本都粮长,仅因彩绘《鱼麟图册》,系于狱,卒于南京。杨兴十二,字礼卿,代父任粮长,“进鱼麟图本,违限,谪云南京东卫军,卒于 1011彼。”《送粮长姪森》“吾族惯膺徭,今推尔富饶。征完一乡税,去趁百官朝。”由此可见,杨氏家族“惯膺徭”,杨自惩的侄子杨森一度担任粮长。谁富谁就得承担粮长之任,就得承担相当的徭役,久而久之都倒楣。 1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 2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 3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二四《对鸥阁记》。 4 杨自惩《梅读稿》卷一《喜复故宅》。 5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 6 徐兆昺《四明谈助》卷一五。 7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三《营屋有感》。 8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二四《对鸥阁记》。 9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 10 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处士》。 11 杨自惩《梅读稿》卷一《送粮长姪森》。 12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十三《与柯孟时求志喜集序书》。 洪武初,杨起汶的长子杨范“尝任转输至京”,这应该是送公粮至南京。杨起汶的次子杨昱,本来是正在县学读书的庠生,结果“充吏”。儒生是忌讳当吏的,他们的目标是做官。吏 12不好做,杨昱“被诬,征吏赃至万,别业亦荡覆”。最后,杨氏连葑里别业也卖掉,用来抵 1债。永乐十八年(1420),杨起汶卒于先庐。这个时候,“先业之未鬻者,独和嘉阜耳”。子孙们想将父亲陆氏葬到那儿,但不知道那块地是否吉利。于是请来风水先生来察看,认为可以做坟地,于是,位于镜川故居西北三四里芝山之阳的和嘉阜成为杨氏坟地,率先葬下了父 亲杨起汶,和嘉阜从此成为杨氏祖坟所在地。 葑里别业失掉以后,杨氏一家只得重新回归到祖居枫江。这个时间点,应在永乐八年前后。《喜复故宅》“家难久流离,归来喜可知。枫江鸥落处,桃浦燕来时。堂室徒悬罄。田园 2但卓锥。重闱总无恙,百事不须疑。”由此可知,其故居地小地名称枫江。据笺注,此诗为“永乐间,自葑里别业复枫江故宅以后所作”。枫江故宅是恢复了,但一时无法住人,暂时只 3能租房。杨范“少生富家,长罹患难,穷窘至僦屋以居”,可见他们重回镜川的时候,只能租房生活,可以说穷到了极点。 二、明中叶的杨氏:读书科举,从新起家 1、启杨氏文献之传的杨范 杨起汶长子杨范(1375—1452),字九畴,人称栖芸先生。谱行熙十四,生于洪武八年 )三月十九日,卒于景泰三年(1452)三月二十四日,享年78岁。杨范“少生富家,(1375 长罹患难”,由此可知,杨范生当杨氏家族最遭殃的时代。“体长,美风仪”,由此可知,杨 4范个子高,长得相当英俊。“进止有尺寸,生平操行诚确。虽燕居,常盛服端坐。”“德性刚 5方,践履诚确,视当世毁誉荣辱漠如也。”由此可知,杨范比较注意形象,对自己要求较为严格。 据说,“洪武初,先生尝任转输至京,同郡桂公彦良一见奇之,曰:„君岂此中人耶,? 6先生遂益自励。”考慈溪人桂彦良(,—1387),晋王府左长史,洪武十八年(1385)告归,则其此事最迟应在洪武十八年,其时杨范才11岁左右,这可能是一个传说,但杨范走读书之路倒是可以肯定的。 杨范接受程朱之学。“先祖之学,私淑诸晦庵、象山之徒之再传者也。于孔门所谓尊德 78性而道问学者有得焉。”“通《易》《诗》《书》三经,博涉群籍,力希濂洛关闽之学。”由此可知,杨范潜心圣学。“吾乡盛陆学,朱学宗者希。吾父栖芸翁,私淑何常师。德性与学 9问,尊道两不遗。卓然耸山斗,后学咸归依。”受家族不做官习惯影响,杨范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不做官,也不经商,自然只能走教书之路。“邑中右族子弟,恒岁从游。蒞以威严,诲 10以礼义,多所成就,高第历中外者颇众。”“杨氏初饶财,至先生家益落,常授经里中。诸 11生凡在先生门,俱能学古,尚气节,自立,人望之,知为杨氏门人也。”由此可知,永乐年间,杨范成为当地的私塾老师,以教书为业。由于杨氏要求严格,故培养出来的弟子也相当认真。 “永乐间,有巫称龙神道人,祸福如响,家趋户迎,官不能禁。范作文喻之,弗止,躬 12往见巫,捽其首,匍匐于地。时拥巫罗拜者百数十人,皆惊悟散去。”可见,杨范较为正直,责任感强。 1 杨守阯《碧川文选》卷八《镜川杨氏先茔神道碑铭》。 2 杨自惩《梅读稿》卷一《喜复故宅》。 3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十三《栖芸先生小传》。 4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四《栖芸杨先生范》。 5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十三《栖芸先生小传》。 6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四《栖芸杨先生范》。 7 杨守阯《杨文懿公集序》,见《杨文懿公全集》卷首。 8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十三《栖芸先生小传》。 9 杨自惩《梅读稿》卷一《西塾韵语》。 10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十三《栖芸先生小传》。 11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四《栖芸杨先生范》。 12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0《杨范》。 杨范的交游以宁波本地学人圈为主。“时郡中宿学有洪先生敬道、周先生礼、黄先生润 1玉诸人,先生师事洪氏,与瞶庵、南山称执友,故其学最为有本,时称栖芸先生。”由此可知,杨范是洪敬道弟子,与周礼、黄润玉(1389—1477)是挚友。 与地方政府也有一定交往。“郡守郑珞、鄞令张铎,每岁时尝造其门,聘修实录者三, 2郡乘者一,俱为总裁。”考郑珞为宁波知府时间在正统年间,则应是宣德、正统间的事。所谓实录总裁,是指地方实录资料征集总裁,是指洪武、永乐、洪熙三朝实录。所谓郡乘,应是永乐《宁波府志》,与李孝谦一起修,可惜没有传下来。 3 晚年,造履弥笃。“老而望尊赀给,子孙荣贵,其服食言行一如人,不见其少异焉。”初号栖芸生,晚年更号思诚叟。卒之岁,自作墓志铭,称:“少而慕古,壮而学古,老而益 4好古,吾之行也。”所著《四书直说》、《道统言行集》、《栖芸稿》、《咏物百诗》、《菊花百咏》数十卷,传于家,今不传。 杨氏家族擅长诗歌创作。“吾乡以诗学世其家,若杨氏自浩卿、栖芸、复之诸先生,四 5世而后显。”杨范《咏物百诗》、《菊花百咏》,故后人称他“于诗,咏物最多”。 杨范的主要功迹是教育,“以道德文章鸣于乡”、“大肆儒业,学博德尊,名震郡国,儒 6生学徒,恒满其座下。” 杨范夫人朱淑洁(1368—1455),出罌脰湖之藕缆桥,也是一个右族。朱氏生于洪武元 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景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享年88岁。 2、走向家族复兴之路的杨自惩 杨氏家族,到了永乐以后,才逐渐恢复元气。 杨范生三子,长子杨自惩、杨自悆、杨自忞。杨自惩(1395—1451)字复之,号梅读。杨自悆(1402—1475),字乐之,号见素,其夫人张素纨(1405—1480)。杨自忞(1409—1479),字勉之,号韦庵。其中,长子杨自惩起了核心作用。 7 杨自惩“自幼颖敏,好问学,遵父母训。年十四五,即有干蛊之能”。干是承担,从事,蛊是事、事业。干蛊之能,指儿子能胜任父亲所不能胜任的事业。杨自惩继承家族读书之路。 8“吾乡素文献,吾家本诗礼,今我不力学,汩没良可耻。”他像父亲一样,走上了教书之路。永乐八年(1410),16岁的杨自惩,到西塾做老师,靠知识赚钱养家。“我今年十六,趋庭 9方学诗。童蒙乃求我,我岂好为师,学焉知不足,教焉困用知。自反仍自强,古人以为期。”可见,他将教书视进学途径之一。 杨自惩“温厚阔达,学古厉行,于孝友睦任尤笃,乡人至今称叹,以为莫及。通《易经》, 10博览百氏,文辞典雅。”和父亲不同的是,他“志期复先业,力乏徒慨慷。草创三四楹,废 11址重开荒。”永乐中期,在故居上建立建起三四楹的房屋。杨自惩“茹苦躬劬,营訾植产, 12卓然振奋于倾覆流离之余。”,从此,杨氏走上了复兴家族之路 1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四《栖芸杨先生范》。 2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四《栖芸杨先生范》。 3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栖芸先生小传》。 4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栖芸先生小传》。 5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四《栖芸杨先生范》。 6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与柯孟时求志喜集序书》。 7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四《幽光录上?明故泉州府仓副使杨君行状》。 8 杨自惩《梅读稿》卷一《西塾韵语》。 9 杨自惩《梅读稿》卷一《西塾韵语》。 10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与柯孟时求志喜集序书》。 11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三《营屋有感》。 12 杨守陈《杨文懿公集》卷二四《对鸥阁记》。 杨自惩的自强自力,得到了栎社张侍宗的肯定,将其女儿嫁入杨家。张氏本江苏惟阴人,后迁苏州。祖先张礼“当宋秀,避金兵,渡浙,宅于吾鄞之栎社。子孙繁昌,代有显宦,号 1称簪缨之家,名声烨乎郡国。”不过,张侍宗一支并不算太富裕。“曾祖、祖,皆不仕。父 2侍宗,攻书善诗,号春乐先生,有《春乐诗稿》藏于家。”张侍宗有一个女儿叫张素纶,此 3女如其父,“少敏慧,烹饪、翦制之事,一学辄过人远甚。性婉嬺,寡笑言,志识高远。”“鄞 4人议婚重世族,时旧家子姓鲜有当春乐意者。”一日,见一少年美秀而文,一问是杨范长子杨自惩,于是下决心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杨家托媒婆问名,商量婚姻之事。张氏亲朋坚决反对,称:“是虽旧家大族,奈其贫何也,”张侍宗亲自跑到镜川调查,有人指着杨范三间破屋说“此弊屋,仅三间,空如悬馨,奈何欲女之,”张侍宗态度十分坚决,认为“世有才如杨 ”有人给其女张素纶出主意,“汝父陷汝于贫家,将终身不任困苦”,为什氏,而终穷者乎, 么不要求其母出面阻止呢,结果,张素纶不为所动。张侍宗大喜,称“吾固知吾女志识不凡”。5于是,婚姻成功,嫁入杨家。由此可见,张侍宗、张素纶父女看重杨自惩的正是其责任心与能干,相信未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时间约在永乐后期。洪熙元年,生下长子杨守陈(1425—1489),此前应有女儿。 6 杨自惩不同于其父,决心走科举之路。约宣德七年(1432)秋天八月,杨自惩到杭州参加浙江乡试。其时37岁,人到中年,报考的是《易》经。张楷称“乡友杨公复之,三世读 7《易》,学行俱优,交好甚笃。”杨自惩心情非常复杂,作《应举述怀》诗,称“自少罹家难,辛勤幸有家。正宜锄莠草,强要踏槐花。白屋门将大,青云路不赊。犹嫌干禄晚,亲发已将 8华。”由此可知,杨自惩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出其本愿,有可能受到夫人张氏的鼓励有关。按正常途径,称得考中秀才,才有资格考举人。我们未见杨自惩成为秀才的记载,则他是经地方政府的推荐,直接考举人的。明代前期,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定型,故有较多的例外管道,可供特殊人才寻找出路。 明代的乡试在秋八月,共分三场进行,首场于八月初九日举行,次场在八月十二日举行,第三场在八月十五日举行。遗憾的是,也许是考试经验不丰富,杨自惩出师不利,落榜了。他想回宁波,适遇大雨,作《失解将还,阻雨遣兴》诗。为了不让家中父母担心,让仆人提前回家报信。《遣仆回家》“身居逆旅若羁栖,遥想双亲泪暗垂。一纸平安先走报,回期只在 9月圆时。”考完以后,杨自惩感叹:“是有命焉,然不可遽已,吾将利吾器,以俟命。” 乡试虽然没有成功,但杨自惩成为鄞县著名人物,引起知县注意。鄞县知县胡敏要聘杨自惩为从事,但杨自惩坚决不干。何以如此,有两大可能,一是怕耽误科举前程。明代的吏与官,区分十分清楚,做了吏,就不能再走科举之路做官了。二是其叔父杨昱的负面经验,也让人产生恐惧心理。但胡敏软硬兼施,一定要杨自惩来县府工作。书生斗不过知县,杨自惩没有,只得接受。约宣德八年(1433),杨自惩带着夫人张氏来到了宁波城中,在县 府南面租屋住下来。 1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怀德堂记》。 2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3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4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5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6 有关文献只说“宣德间”,未详何年。查明代科举文献,宣德间有宣德四年、宣德七年两次乡试。从有关文献来看,他只考过一次。又考虑到宣德末马上被人强征为吏,则宣德七年科可能性大。 7 杨自惩《梅读存稿》附录卷三。 8 杨自惩《梅读稿》卷二《应举述怀》。 9 杨自惩《梅读存稿》附录卷四《故泉州府仓副使杨君墓志铭》。 杨自惩在县府的职务,或作从事,或作书记,精确地说是刑掾生,就是负责县府衙门刑科书记工作。杨自惩担任县吏的口碑相当好。“为县吏,县宰挞一囚,流血满前,怒犹未息。自惩跪而寬解,宰曰:此人越法背理,不由不怒。自惩叩头曰:窃闻曾子云„如得其情,哀矜弗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霁威。家素贫,县吏有常例,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食,多方赈救。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亦缺米,与其妇谋之,妇曰:囚何来,曰:自 1杭而来,沿途忍饥,五日不食矣。因撤釜中米,煮粥以食之。” 因为有了一固定的工作,经济实力有所增加,杨自惩在乡下老家扩建了房屋。正统元年(1436)七月作新屋思诚堂,生了第个二子,因正逢打桩基,取名守阯。“我生一长男,今已十二岁。……立基子乃生,是名曰守阯。我今有两儿,长者颇腾异,少者知何如,竞爽未 2可冀。欲教俱成贤,从违听天意。”有了二个儿子,十分自豪。他决心将两个儿子都培育成才,是否成功,听天由命。 到了正统五年(1440),可能是知县胡敏离任,为吏六年的杨自惩终得解脱,决心到首都北京寻找发展,其年46岁。“正统庚申,上吏部。秋官郎中林厚延授诸子经。辛酉、甲子, 3试京闱,皆不偶。乙丑秋,满考,赐冠带。侍郎李公蕡延如林礼。”这是其子杨守陈对其父北京生活的简略描述,有必要做一详细考察。 正统五年上吏部,有可能是地方推荐做官。当时的官场尚未对科举正途之外的人才关死,有可能分配一些不重要的官给杂途人才。从宁波到北京,路程遥远。杨守陈《惜别》诗,反复叮嘱,“悽悽重悽悽,父子生别离。临歧长太息,再拜前致辞。父行在功名,迢迢上京畿。 道路阻且长,焉能免驱驰。宿水更餐风,临深复登危。晨昏谁定省,出入谁扶持,全躯宜自 4调,保燮须以时。”可惜,杨自惩到北京以后,一时没有找到机会。 虽然没有分得工作,但得以结识刑部郎中林厚。广东潮阳人林厚是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有廷举、廷皋、廷?、廷准、廷申五个儿子,当时都在北京。林厚在家设文馆,请杨自惩做家庭良师,教授其子应考。正统六年,陈纪在林厚家文馆识杨自惩,于是将自己儿子陈祯也送来读书。后来,林厚出任西山参政。正统十年(1445),长子林廷举中进士。《送林廷?侍父参政公往山西》“昆弟从游五载余”。正统十年,兵部侍郎李蕡“闻先生之贤,延聘 5于家,授其诸子经,而林氏昆季泊予子祯,复得就正门墙。”李蕡(,—1448),字茂实,长洲人,永乐进士。由于家教缘故,林厚、李蕡成为杨自惩的两大知己。 北京侨居生活是十分单调的。《和林进士廷举秋兴八首韵》“客居全似出家僧”,“旅食京华岁月深,不堪四序迭相侵。”《遣兴》“旅馆如僧舍,萧条历岁时”。更为心烦的是没能及时考取功名,报答国家与亲属,《除夜》“君亲未有捐埃报,争奈星星发渐多”。幸好,三弟杨自忞带着长子杨守陈来到了北京,时间在正统七年。次年复来,有《喜逸之擕守陈复至》诗。偶也给宁波的亲戚写信,如《寄朱、周二姓亲契》。藕桥朱氏,是其母家。新庄周氏,母姨家。 期间,杨自惩两次参加了正统六年(1441)、九年(1444)的顺天府乡试。这是让人好奇的。按规定,杨自惩只能参加浙江乡试,结果他却两次参加了顺天府乡试,杨自惩为什么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只能有一个解释,他得到了北京某些官员的支持。可惜,杨自惩仍落榜。杨守陈《奉和》“大器无人识,深藏且待时。浩歌风拂座,高枕月穿帷。慕主期匡主,怜儿肯教儿。凭将一编《易》,更质几重疑。” 到了正统十年,他更加想念宁波的亲人。三月其父亲生日,作《乙丑三月父诞日》。八月,入官吏部、给事工部。正统十一年春四月,自京师谒告,归省宁波父母。夏四月初吉,大理寺副陈纪作文送他。 正统十四年三月,杨自惩重回北京待选,其时已53岁。《记年》“今年五十三,渐觉鬓星添。……一经难致用,三径未容潜。”适逢土木之变,“目击时事,忠愤痛切,为作《咏史 6集句》二十章。识者以为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者也。” 1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八八。 2 杨自惩《梅读稿》卷三《名子志喜》。 3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四《幽光录上?明故泉州府仓副使杨君行状》。 4 杨自惩《梅读稿》卷三《同题守陈作》。 5 陈纪《送杨先生归省序》,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三。 6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赠南京吏部右侍郎先府君神道碑》。 1 景泰元年,杨自惩“随例,积功劳”,终谋得泉州府仓副使一职,“入仕版”。对此,杨 2自惩自然不满,大发感叹:“勤苦读书,将以行吾志,乃不意命之奇一至此乎~”但也没有办法,年岁不饶人,只得就任。四月十一回家,再次看望父母。同时,也得集中时间辅导儿子杨守陈应举。秋八月,带上三弟杨自忞及两个儿子到杭州。因为,杨守陈要参加八月初的浙江乡试。杨自惩带三弟杨自忞与小儿子守阯赴泉州上任,作《武林别守陈》诗,“父向南闽子在杭”。九月十日,到泉州府。不久,传来儿子杨守陈考上浙江乡试第一名即解元的消息,杨自惩好不兴奋,作《喜守陈中解元》诗“读书中举分当然,何幸题名独占先。更拟来 3春春色好,五云深处听胪传”。据记载,杨自惩对儿子说:“吾志科第弗见录,今汝可谓继 4志矣。又恳恳以忠义仁恕、致君泽民之道为勉。” 不久,乡试以后,杨守陈上北京,准备参加会试。到了年三十日,杨自惩无法回家过年,杨守陈也无法回宁波过年,家中只有老父母及妻儿们过年,十分伤感,作《岁除偶成》“我在他乡父在家,大儿应已到京华。可怜骨肉分三处,何日团聚共一家”。为了功名,亲朋不能团聚。 次年二月,杨守陈参加北京的会试,考得十三名。三月殿试后,成为进士。又得选为庶吉士,入馆读书。消息传来,杨自惩真是高兴,作《得男守陈庶吉士兄》“武林一别半年余,日日凝望未得书,旅馆忽逢天上客,喜闻潇洒玉堂居。”“君平生志科目,不遂,常以此为恨。比闻守陈登进士,喜曰:„吾所为慕科名者,非以儌富贵,求达吾道耳。而不幸不能得,吾 5儿乃今得之,复何憾耶,?”由此可见,实现自己的经世思想,是杨自惩努力奋斗科举的目标所在。 景泰二年夏五月,因深得地方官的信任,被派往德化县,代理知县事。秋九月,还泉州。杨自惩由于长期“不获如志”,信心受挫,“恒悒悒不乐”。心态也不好,复导致身体不好。十一月三日,卒于官,享年57岁。夏时正称“复之先生学行过人,老而弥坚,徘徊仕途,竟得 6一司仓。有子登科,已禄养而大故及之,岂非命欤~”有三个儿子。 杨自惩作品有《梅读稿》、《大明律赋》、《潜虚注》,今惟《梅读稿》传世。 宁波杨氏的发迹,与杨自惩夫人张素纶(1400—1474)的聪明能干有关。结婚时,杨自惩仅有破屋三间,有田数亩,园圃数十畦。婚后,张夫人亲自“纺绩为布帛鬻之,又缀白华 7草为帽鬻之,又取其珠翠金银、绮缟组绣之物鬻之,赀用日裕,园田日增”。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杨夫人亲自织布帛、做草帽、刺绣品,且将之出卖。这就是民间家庭手工业。正统年 间,杨自惩上北京。宁波屡遭岁荒,家中无法开支。张氏将金银首饰拿出来典当给人,用来借谷。又出卖掉了一些首饰,供儿子读书。又取下自己头上两个银簪给儿子,杨守陈不好意思拿,张氏说:“吾无用此矣。愿汝力学,成而父之志。幸而得遂,可偿我以凤冠霞帔,此 8安足惜。然汝当常宜存簪惜之念,学则勤苦必成,则清白无玷可矣。”张氏相当仔细,在杨守陈上北京应考时,听说途中多强盗,就将银数并缝在短袄中。杨氏一个大家族,三世同堂,人数多时上百人,张氏管理得井井有条。张氏生建文二年八月十六日,卒于成化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赠南京吏部右侍郎先府君神道碑》。 2 杨自惩《梅读存稿》附录卷四《故泉州府仓副使杨君墓志铭》。 3 杨自惩《梅读稿》卷八《喜守陈中解元》。 4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四《幽光录上?故泉州府仓副使杨君墓志铭》。 5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四《幽光录上?故泉州府仓副使杨君墓志铭》。 6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四《幽光录上》。 7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8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3、让杨氏出大名的杨守陈 在杨自惩外出北京求官、教书期间,承担家庭管理的是二弟杨自悆、夫人张素纶及老父 1杨范。张夫人“勤苦成家训子孙,相夫教子总承恩”,支持丈夫,终于将二个儿子杨守陈、杨守阯培养成进士。杨守陈天顺二年上京复职时,母亲张氏引杨自惩话说“事必循乎理,命 2皆听乎天,德行文学必视在前者而思进,富贵利达则视在后者而思退”。 长子杨守陈,字维新。“余儿时,先祖栖芸先生,一以古小学之教教之。舞勺之年,受知于河南布政使、清江张公,俾兼时学,以俟选举。时先考赠编修府君之执友曰澹庵吕先生, 3方以德行文学雄郡庠,名声蔼郁,粮负笈者麇至,余奉命从之。”由此可知,杨守陈的直接老师有三位,爷爷杨范、清江张公与吕澹庵。三位老师,让他得以接受小学与时学。宣德四年(1429),五岁,就家塾,日记数百言。六岁学对句。九岁学诗歌。十三岁,学举子业。 4十五岁学古文。“所作词理兼优,迥出伦辈,四方学者往往传录,所作经义论策之文,以为 5式。”由此可知,杨守陈从祖那儿学了诗歌等。“仆与诸弟,少皆师先大父,而授《易》于 6先父。”大体上说,早期启蒙教育由杨范承担,而举业的《易》学,则由其父担任。马绍荣 7“梅读羲经授子孙,一门频见夺魁元。” 景泰元年,“天子欲广揽俊豪,以宏中兴之业,诏开解额,一时得士为盛。吾浙百有二 8十二人,多宿学重誉负材器者。”次年,他得顺利中进士,时年27岁。“杨守陈,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县学增广生,治《易》经,字维新,行十一,年二十七,闰七月十七日生。曾祖浩卿,祖九畴,父自惩(泉州府仓副使),母张氏,重庆下。弟守防、守随、守阯,守?(左耳右为),守隰,守陉,守?(左耳右或),守隅。娶丁氏。浙江乡试第一名,会试第 9十三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兄弟数量较多,其实包括了堂兄弟。古代是大家族,不分家,故将堂兄弟也算进来。当时,杨氏一门因爷爷在家,没有分家。 10 杨守陈“得尽读中秘书 由是学益博,文益有名”。重视文稿的积累,正统七年至景泰二年(18岁至27岁)北京读书期间,编为《晋庵稿》。 景泰二年十一月,父亲卒。次年三月,杨守陈奔丧,归乡。“继丁栖芸先生忧,又丁祖母朱夫人忧。在丧七年,居庐读礼,有所得,作《礼记》《周礼》《仪礼私抄》。继而,旁读羣经,悟先儒注释不能无失者,又作《孝经》《大学》《中庸》《论孟》《尚书》《周易》《春秋》《诗私抄》,皆正其错简,更定其章句,其于诸儒之传,惟是之从,附以己见,有不合者, 11虽濂洛关闽大儒之说,不苟徇也。” 景泰四年至天顺二年(29岁至34岁)宁波守丧期间稿子,称《镜川稿》。在宁波期间,杨守陈重点辅导了弟弟的举业,仍然攻读《易》学。 天顺二年(1458),杨守陈“服阕,至京,授翰林编修,预修《大明一统志》,寻被命授 12徒内侍省。公辞,不许,则严教规,正师道,虽素贵幸者,皆肃然承教,罔敢肆。” 1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2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敕封杨太孺人行状》。 3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十六《送曹以诚序》。 4 杨守陈《晋庵稿序》,《杨文懿公集》卷首。 5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6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三《与柯孟时求志喜集序书》。 7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四《幽光录上》。 8 杨守陈《杨文懿公全集》卷十七《故乡贡进士赵君墓志铭》。 9 《景泰二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宁波出版社2006年。 10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11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12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13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成化初年,为皇帝经筵讲官。成化二年,升侍讲。《英宗实录》成,迁司经局洗马。“公在讲筵,多所启迪。……八年,迁侍讲学士,校正《通鉴纲目》,赐楮币五百贯。预修《宋 13元通鉴纲目》,书未成,以太孺人丧,去。”成化十年十一月十五日,母亲张氏卒,享年75岁。于是,杨守陈回宁波守丧。“上念公劝讲岁久,命礼部遣官谕祭太孺人七品命妇。例无赐祭者,公所被盖特恩也。”皇帝亲自赐祭,可见对杨守陈的重视。成化十四年,“服除,还任。公官五品,十有六车,泊然退处,未尝求进。权幸有重公,欲援之者,使所亲谕意,公谢却之,私于其人曰:„吾犹嫠妇也,守节三十年,今老矣,岂白首而改节耶,?士大夫至今 1传诵其言。” 弘治为太子时,杨守陈“日侍讲读,以《文华大训》成,赐楮币千贯。升詹事府少詹事,仍兼侍讲学士。上既嗣位,例迁宫寮执政,拟公南京吏部右侍郎,上览之,取御笔,涂南京二字而下之。时起三原王公宗贯为吏部尚书,而刘公绍和與公為左右侍郎,三公协心为政,相得甚欢。凡黜陟人才,公于其人忠邪易憸愿奸,侃侃言之,不以為嫌。王公知公好恶无私,率皆听用。故当时所用舍,天下以为当。……弘治元年春二月,公上疏请上日御经筵及午朝听政,大略谓:陛下一日之间,居文华殿之时多,乾清宫之时少,则心清理明,圣德日隆矣,优诏嘉纳。修《宪宗实录》,以公为副总裁,仍兼理部事。公上章,请解部事,专史职。章再上,皆不允。已而嗜进者以讦为直,诬诋大臣,君子不自安,公叹曰吾可久处此耶,乃疏乞致仕。且曰吏部进退百官,众怨所集,闻望如尚书王恕者,尚招人言,况臣迂疎,岂胜此任,伏望放臣致仕,俾养痾林下,以尽余年。上不许致仕,命公以吏部侍郎兼詹事府丞,史 2馆供职如故。” 弘治二年冬十月,杨公以疾卧家,病亟,属其弟维立及其子茂仁曰:“吾学至为君子,吾仕登三品,吾年迈六袠,夫复何憾~惟受今天子厚恩未能报,先祖栖芸先生未及封,汝曹勉图报称,以继吾志。”又曰:“吾生平所友,皆天下名士,惟太宰王廷贵、司寇何廷秀、少宰刘绍和,相知最深,我死可请廷贵为神道碑,廷秀为墓志铭,绍和为传,庶几传后不诬。”越二日,端坐而逝,是月壬寅也,享年六十有五。讣闻,天子嗟悼,赐谥文懿,命礼部致祭, 3工部遣官治葬事。 杨守陈称:“古人谓国可灭史不可灭,我太祖定天下,即命儒臣撰元史,太宗靖内难,其后史臣不纪建文君事,遂使建文数年朝廷政事,及当时忠于所事者,皆湮没不传。及今采辑,尚可补国史之缺。景皇帝已复位号,而英宗实录标目犹书郕戾王附,是宜改正。旧例,群臣章疏有留中者,虽有可传,皆不得书,乞以留中之奏,悉付史馆,择而书之。”草奏欲上,以病不果,有识深以为恨。 杨守陈之学,“自六经诸子史氏之籍,先儒笺疏传注之说,外至山经地志,星历、释老、稗官、纪录之书,靡不搜览。其为文,必本于经,雄丽精深,蔼然仁义之言。读其文,知其为君子也。其校定群经,谓《书》象以典刑一章,乃舜命官之词:《诗》卷耳,乃大夫行役者之作;《大学》本末一章,乃治国平天下之传;《礼》丧大记一篇,乃仪礼经文。皆超然独见,先儒论议未尝及是也。所著有《诸经私抄》,其杂著诗文,有《晋庵稿》《镜川稿》《东 4观稿》《桂坊稿》《金坡稿》《铨部稿》,凡数百卷。” 杨守陈娶丁氏(1427—1490),生于宣德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卒于弘治三年六月十一日,享年64岁。淑德懿行,九族称贤,累封宜人。有三子,二儿茂贞蚤卒。 1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2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3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4 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三十《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墓志铭》。 4、科名盖东南的宁波杨氏 杨守陈的成功,带动了家族其他成员成为进士。第三代出了4位进士,杨自惩二子,杨守陈进士官礼部尚书,杨守阯官吏部尚书,杨自悆子陈守随官工部尚书,杨自忞子杨守隅官广西布政使。第四代中2位进士,杨守陈二子,杨茂元官刑部右侍郎,杨茂仁官四川按察使。 杨守陈之后中进士的是堂弟杨守随(1435—1519)字维贞,号贞庵。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据《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陈守随,贯浙江宁波府鄞县,官籍,府学生,治《易》经。字惟贞,行五,年三十二,八月十八日生。曾祖浩卿,祖九畴,父自悆,母张氏。具庆下,兄守陈(编修)、守防,弟守阯(举人),守?(左耳右为),守隰,守陉,守?(左耳右或),守隅,娶陈氏。浙江乡试第三十八名,会试第六十八名。”则杨守随生于宣德十年(1435)。又享年85岁,则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网络上作1434—1318,正好差一年。杨守随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有权贵相招延者,守随独不往,犯法,独按问如律。又疏奏明谥法七事, 1阙濠九事,陈时政五事,又劾奏奸僧妖术上之罪,直声动朝野”。屡次与佞臣李孜省(,—1487)斗争。巡视漕运,后历官应天府丞、南宁知府、应天府尹、广西右参政。弘治七年(1494),进按察使,迁大理寺卿,充经筵官。升工部尚书,仍掌大理寺事。后因弹劾刘瑾而被革职,几遭刘瑾暗害。正德三年(1508),被逮入狱,继夺诰命。刘瑾伏诛后,起复原职,后致仕归里,年八十五而卒。卒赠太子少保,谥康简。居官刚正,博通经史,著有《历官奏议》、《贞庵集》。 其后是杨守陈弟杨守阯(1436-1512),字维立,号碧川。“六岁受经传,即通大义。以 2兄文懿公为师,于书无所不读,然必以六经四书为宗,笃行力修,不专事文艺。”成化元年(1464)举人。据《成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杨守阯,贯浙江宁波府鄞县,官籍。国子生。治《易》经,字惟立,行八,年四十三,七月初七日生。曾祖浩卿,祖九畴,父自惩(仓副使,赠编修),母张氏(封太孺人),永感下。兄守陈(侍讲学士),弟守隰。娶全氏。浙江乡试第一名,会试第四名。”则杨守阯生于正统元年(1436)。杨守阯“廷试一甲第二,授国史编修。在馆九年,适从兄康简公为奸人所中,谪外,遂并出公南京。公怡然就道,曰:此吾家盛事,何怼耶,孝宗即位,召充日讲官,每进言,进君子,退小人,为治乱之机,言甚激切,上改容,听之。再出为南京吏部侍郎,以星变,陈五事,上嘉纳焉。复召修《会典》,记载精详,史氏莫不推之。年七十,力请老,进吏部尚书,致仕。公孝友天至,终其身少事文懿公。比殁,为位哭奠者三年,目视为不良。……公性重默,与人语温温,易接,若义有不可,辄怫然,终莫能夺。家居,有贡使造谒,公上座,置之席隅,与语甚严正。既退,客谓公宜少霁颜色,公曰:„吾大臣,不可失中国体。?御史张君,公门士也,初按郡乘,夜先诣公,公问曰:„御史未谒庙,何先枉临,?张君屏左右,曰:„恐有所赐教耳。?公正色曰:„疑老夫以事相干,岂待我意耶,?遂默不答,张君惶恐而去。尝与郡守褚公、从兄康简公出送屠太宰行,康简曰:„特具小羔奉饯。?褚守笑谓公曰:„若老先生,当直言小羊耳。?公怫然曰:„先兄初发解,予忝继之,人皆呼余小解元。及俱为学士人,亦呼小学士。后俱为吏部侍郎,人复称小侍郎。未闻直以小杨见呼,公何从得此语,?褚守至谢罪乃已。正德七年,公年七十七,其生辰七月七日。公命诸子置酒陈鼓乐,尽召同族数百人,欢饮竟日。别去, 3公徐曰:„此会后未可期也。?众茫然,至中秋,先生无疾而逝。所著诗文集及他撰述十余种。”曾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人称“杨太史”。著作《碧川文选》、《浙元三会录》、《困学寘闻录》、《集程朱议论》、《碧鲜坛》。《碧川文选》四卷,明嘉靖四年(1525)陆钶刻本。夫人全氏生于正统元年(1436)十二月十二日。后娶钟氏。 此后,杨守陈长子杨茂元(1450-1446)中进士。《成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杨茂元,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志仁,行一,年二十六,十月二十二日生。曾祖九畴,祖自惩(副使,赠编修),父守陈(侍读学士),母丁氏(封孺人),具庆下。弟茂贞、茂义、茂智、茂忠。娶钱氏。浙江乡试第五名,会试第四名。”则杨茂元生于景泰元年(1450)。卒于正德十一年(1446)八月二十七日,享年67岁。杨茂元,号麟洲。夫人钱氏,生于景泰元年(1450)。 1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一《杨守随》。也见《明史》卷一八六《杨守随传》。 2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碧川杨先生守阯》。 3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碧川杨先生守阯》。 成化二十年(1484),陈自忞儿子杨守隅中进士。杨守隅(1447—1525),字维德,号西川,又号黑庵,享年79岁。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授工部主事,改兵部车驾司主事,出按陝西马政,刬剔宿蠹。历官江西参政,有政绩。宁府禄米,石征银一两,后渐增十之五。守隅入请于王,裁减如旧。时逆瑾弄权,有诬人不法事,罪应籍没,守隅独怜其诬,瑾怒,夺职,归。瑾诛,诏起原职。旬宣四川,适流贼蓝老人、麻六 1等剽掠蜀汉间,势甚猖獗,守隅多方捍御,四川以宁。寻升广西布政使,致仕。“守隅端谨淳厚,性温而励,事有不可,则义形于色。比归,日与诸伯仲觞咏自适,未尝一迹城府,人 2尤高之。” 成化二十三年,杨守陈次子杨茂仁(1460—1509)也中进士。《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登科录》,“杨茂仁,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志道,行三,年二十八,十月十七日生。曾祖九畴,祖自惩(赠侍讲学士),父守陈(少詹事兼侍讲学士),母丁氏(封宜人),具庆下。兄茂元(按察司副使),茂贞,弟茂礼,茂行,茂清。娶陈氏。浙江乡试第五十名,会试第二百八十三名。”则杨茂仁生于天顺四年(1460)。卒于正德四年(1509),享年50岁。杨茂仁,字志仁,号麟洲。“授刑部主事,抗法不阿。时巨珰汪直诬主事杨仕伟受贿,征其赃,部僚莫敢近,乃独助之输,且署名其封,直惊而罢其征。历山东副使,上疏论太监李兴不法,被逮,谪长沙府同知。复荐起为知府,历刑部右侍郎。生平倜傥,有胆略, 3 见义当为,毅然不可夺。为诗文飘逸俊丽,而尤工书法,遍布高门,有《麟洲存稿》若干卷。” 杨守阯有三个儿子,长子杨茂清(1480—1566),享年87,官知州。次子杨茂深(1487—1555),官通判,享年80。三子杨茂潜(1487—,)。杨氏家族茂字辈另有杨茂义(1461—1501),字志和,号南川。据统计,杨氏五世之中,有“四开府、三翰林、两台谏、 4四监司,而守牧以下无论也”。 弘治年间,杨氏三兄弟分家。“兄弟三人,长文懿,次公。少弟与妇俱早世,所遗二孤,养之,逾于己出。同爨者三世,巳而食指益众,请分食。公乃以上田十余亩奉父祀,文懿公诸子受田九十余亩,弟遗孤受田六十八亩,公自受十九亩。人俱谓不均,公曰:„吾兄早宦,今薄田多其所置。少弟不禄早世,二子孤贫,稍以此资之。吾尚有一官可望也。?公初归田,有积俸,隶四百金,将分授二子。适康简公为逆瑾罚输米千二百石,苦无措,公尽出与之。 5夫人少有靳色,公怒曰:„兄弟急难,岂暇顾其子耶,?”同时,杨氏开始在宁波城中发展,杨守随在月湖西建第。杨守阯家人在日湖东建立宅第,立兄弟尚书坊。杨茂清也在城北建第,又建镜川书院。杨守阯《到家喜入新第》“新居门瞰日湖边,一脉南来自碧川,爽垲更新齐 相宅,清寒依旧广文毡。无何文字五千卷,有此辛勤三十年,歌咏落成贻后世,能师吾俭是为贤。” 值得注意的是,杨守随、杨守阯,均作“官籍”,再查《碑录》也作“官籍”。而其他杨氏中进士人员均作“民籍”,为什么杨守随、杨守阯是“官籍”,是否是杨守随成功以后奖励的,如果是奖励的,杨守隅及杨茂元、杨茂仁为什么不作官籍,由于材料的限制,此姑提出来做进一步思考。 杨守陈孙子共七人,其中三人为官,即美珩、美璜、美琚、美瑀、美球、美琳、美琅。又有孙女三人。至弘治十八年时,杨自惩门下的孙子共15人。杨守陈孙子三人为官,即杨美珩(1469—1501),国子生。杨美璜(1474—,),国子生,茂仁长子,过继给二伯杨茂贞 —1482)为后。杨美琚(1482—1556),官知县。可惜,他们不再通过科举,而是通(1458 过父荫入仕。由此可见,后代的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 1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六八《杨守隅》。 2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一《杨守隅》。 3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十一《杨茂仁》。 4 徐兆昺《四明谈助》卷一九《南城诸迹三上》,第626页。 5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碧川杨先生守阯》。 查杨氏谱,嘉靖以后,杨氏有杨美益(1515—1578),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杨承闵,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杨德政,万历五年(1577)进士;杨观光,崇祯元年(1628)进士;杨觇光,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杨文瓒,南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进士。他们是镜川杨氏其他房派后裔。 晚明以后人物,主要有杨承鲲(1551—1590),字伯翼,号恒溪,国子生。杨承鲲是杨美益儿子,杨美益是杨自忍—杨守阳—杨茂格(1489—1550)后裔,是西杨同宗。 杨德周(1579—1647),字南仲,一字孚先。晚年字齐庄,号紫凝。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杨德周是杨茂清次子杨美秉(1513—1573)后代。父亲为杨承烚(1545—1621)。历 1官金华县儒学救教谕、古田知县、高唐州知州。隆武二年(1646)任尚宝司卿,次年卒。杨德周现存作品有《铜马编》二卷、《金华杂识》四卷、(崇祯)《玉田识略》八卷(崇祯刻本)、《高唐照乘堂舆识随笔》十六卷。编辑出版的人《碧川文选》八卷《诗选》八卷、《别录》一卷《补遗》一卷,崇祯刻本。《建安七子集》二十八卷,崇祯十一年陈朝辅刻本。编纂《甬东诗括》十三卷,崇祯刻本。《金华文征》二十卷,崇祯五年刻本。此外有《澹圃余纪》、《杜诗解》。 清初,杨氏一门四忠(杨文琦、杨文琮、杨文瓒、杨文球)、双烈(文琦妻沈氏、文瓒妻张氏)坚决抗清,为人称颂。“四忠双烈出焉,遂以收三百年世臣之局。迹其一门被歼,不可谓不惨,然而为故国增重矣。四忠者:长监纪推官赠兵科都给事中文琦,字瑶仲,号楚石;次职方郎中文琮,字天璧;其第三弟文瑛早卒;次监察御史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文瓒,字赞玉,号圆石;次都督府都事文球,字天琅:太仆卿美益之玄孙,泽州通判承龙之曾孙,诸生德迈之孙,监纪推官秉鼐之子。秉鼐字公鼎,能守文懿之教,以名节勖诸子,里中以杨 2太公称之。” 三、与杨氏相关的女婿家族:陆氏与李氏 3 杨守阯大女婿为陆偁,娶长女杨茂英为妻。陆偁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陆钶、陆铨、陆釴。三外孙能承外公与父亲之学,皆进士出身,长陆钶官副都御史,次陆铨官广东布政使,少陆釴官山东按察副使。二女婿为李堂。如此,女婿及外孙辈中,出了五位进士。“盖公(杨守阯)少传文懿之学,一门次授,七业俱成,并为国家名臣。及陆氏诸外孙,俱经指授,能 4世外大父科名,盖东南文献,于斯为极盛矣。”自从杨守陈成功以后,带动杨氏家族,甚至陆氏家族、李氏家族的发达,这确是一个奇迹。杨守阯有《饮大理家兄宅,时驾部弟、秋官侄及君美御史、时升府丞两壻皆在席,醉吟一首》诗,由此可见其家族之风光。 陆氏是宁波城内大家族,宅第主要集中在月湖边的烟屿一带,所以称为„西湖陆氏?。到第五代刑部尚书陆瑜时,族中开始名人辈出,成为甬上望族。陆瑜(1409—1489),字廷玉,号省庵。宣德八年(1433)进士,天顺二年(1458年)升任刑部尚书。成化五年(1469)致仕,卒谥康僖。著有《笑苑》、《秋台稿》、《薇垣稿》、《晚翠稿》。后代有陆宝(1581—1661),生于万历九年(1581)五月二十七日,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二十三日,享年81岁。 1 民国《镜川杨氏宗谱》卷六 2 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编卷十《杨氏四忠双烈合状》。 3 杨自惩《梅读稿》附录卷五《幽光录下?赠南京吏部右侍郎先府君神道碑》。 4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碧川杨先生守阯》。 陆偁(1457—1540),字君美,是陆瑜的从孙。《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陸偁,贯浙江宁波府鄞县,军籍,府学生,治《易》经,字君美,行五,年三十七,十二月初二日生。曾祖应祥,祖琦,父垸,母钱氏,永感下。兄偕、仪、儦、佾,娶杨氏。浙江乡试第二十名,会试第二百六十六名。”则陆偁生于天顺元年(1457)。中进士后,陆偁“授监察御史,銳于经略,风裁独持,升福建按察副使,廵视海道,时海冦充斥,偁乃演木战火攻之法,距撃之,而又设画防什伍海艘程出入时往来,立赏格,严哨探,定保甲,边徼肃然,已而污漳山氓啸 聚为盗,当路者以兵事属之,偁增筑三堡,据险守要,谍贼半至,麾伏卒突之,又张奇夹俘馘无算,地方底宁,闽人德之。称孝友天性,亲亡,躬负土以葬。兄病,亲为尝药,乃其大 12者。”陆偁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三月十九日,享年84岁。 陆钶(1488—1554),字容之。据《四明月湖陆氏宗谱》,生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享年55岁。六岁入家塾,请于母曰:“读书后,干何等事业方为至极,”母甚喜。正德九年进士。历迁贵州按察副使,兵备龙里,时龙猴二场军夷,以贸易乱,钶故戮死囚数人狥众,褫其魄,遂絷倡首者戮之,余皆帖服。累晋广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擢巡抚保定都御史,会驾南巡,钶仓卒经画,百务立办,而中贵索赂不 3与,御史胡守中因中之,落职归。”据记载,时车驾驻真定,中贵有厚望者,偶语于马前曰: 4“君记得送往迎来否,”钶应之曰:“记得,更记得节用爱人。” 陆铨(1492—1543),字选之,嘉靖二年(1523)进士。《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陆铨,贯浙江宁波府鄞县,军籍,国子生,治《易》经,字选之,行五十七,年三十二,十月二十七日生。曾祖琦,祖垸(赠监察御史),父偁(按察司副使,封中顺大夫),母杨氏(封恭人)。具庆下。兄镐、钺、登(监生)、鉌、鋐、钶(南京兵部郎中)、璜,弟釴(翰林院编修)。娶陈氏。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会试第三名。”则陆铨生于弘治五年(1492)。陆铨除刑部主事,改兵部武选,升礼部仪制郎中。时上方稽古礼文,以隆制作,议四郊九嫔亲蚕亲籍诸礼,内降旁午,而讨论陈奏,顷刻凡数,四宗伯大臣尽倚,以为辨,莫不当上心,忤时宰,迁福建按察副使。升河南参政、广西按察使。时弩滩徭贼侯公丁,杂处胡、蓝二姓之间,相助为寇。或议大举兵尽诛之。铨曰:„坚贼党而分我兵,且逆顺难明,非计之得也。不若计歼渠魁,而抚其余。?监军者如其言,而弩滩果平。随升广东右布政使,以内艰,居家卒。铨质性英锐,读书一目即解。操笔为文,滚滚莫御,而卒不戾于矩度。雄视天下,谓豪俊莫能相先, 5而当官莅政,剸繁解剧,不啻庖丁之游刃也。”据《四明月湖陆氏宗谱》,陆铨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享年52岁。 陆釴(1495—1534),字举之。“甫能言,母杨氏命之以字,百试不爽。稍长,慧智开发,一目辄数行。”《正德十六年进士登科录》“陸釴,贯浙江宁波府鄞县,军籍,府学生,治易经,字举之,行六十一,年二十七,七月二十五日生。曾祖琦,祖垸(赠监察御史),父偁(按察司副使,封中顺大夫),母杨氏(封恭人)。具庆下。兄镐、钺、登(监生)、鉌、鋐、钶(南京兵部郎中)、璜、铨(贡士)。娶王氏。浙江乡试第六名,会试第五十五名。”则陆釴生于弘治八年(1495)。正德十六年,廷对第二,拜翰林编修。“锐志问学,尽览经史百家言,侪辈素以才名者,皆诎下之,尤砥砺名节,以古人自期待。时议礼诸臣,欲引以为重, 鈛卒不应。会预修武皇实录,成,进修撰。已而,大礼告成,议礼者秉枢修宿憾,遂出为湖广按察佥事。擢山东按察副使,职专学校,明章程,严品式,正文体,所至敦尚孝悌,分别义利,士习为之丕变。疏请致仕,釴性资温厚,和而不流,口未尝言人之短,而刚大之气,侃侃不阿。鈛于书无不读,为文奥衍宏畅,诗则温醇而典,婉蓄而讽,有晋唐之风,有《少 6石子集》十三卷,藏于家。”据《四明月湖陆氏宗谱》,陆釴卒于嘉靖十三年(1534)。 1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陆偁》。 2 《四明月湖陆氏宗谱》卷二《世纪?二柱》,天一阁藏。 3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九《陆钶》。 4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陆钶》。 5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陆铨》。 6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陆鈛》。 7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八《工部右侍郎堇山李先生堂》。 杨守阯二女壻李堂(1462—1524),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公生时,父梦人抱儿,从日 7湖陆司冦家来。及生,果异”。这个传说将平民李堂的出生与刑部尚书陆瑜联系起来了,也可见当时日湖陆氏在宁波的影响。《成化二十三进士登科录》,“李堂,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时升,行十一,年二十六,六月十一日生。曾祖泰亨,祖伯儒,父鼎,前母何氏,母沈氏。具庆下。兄益、杰、麒、麟(贡士)弟常。娶杨氏,继聘林氏。浙江乡试第四十名,会试第十八名。”则李堂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李堂授工部主事,监税芜湖,迁营缮郎中,迁应天府丞,历迁工部右侍郎,因力请疾归里。“公归里十余年,筑堇山草堂,著书其中。每云:吾自十五至三十,学为仕也,皆皮肤。自三十至五十,仕而学也,皆土苴。四十乞身,五十得请,冀由史而经,即事求道,辩疑衍义,以待后之人。所著 1有《正学类编》、《四明文献志》、《堇山全集》,学者称堇山先生。” 结束语 在一个大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家族有否发达,与个人是否能干有关。观察杨氏家族发展史,可以发现,杨氏代有能人。这个家族的人,因为勤奋与能干,成为当地富户。在家族中落后,又因杨自惩能干,夫人张氏更能干,结果生出三个能干的儿子,让杨氏成为江南大家。因父亲能干,女儿也能干。结果,三个陆氏外甥也能干。这种遗传基因,是这个家庭不断出能人的内在因素。这种能干,施之于科举,就使他们科举强势家族,科举让其成为东南地区最著名的大家族之一。在科举时代,这是家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而科举的衰落,则使它成为一个普通的家族。杨氏专攻《易》经,自杨起汶开始,前后几代,甚至女婿外孙,均 靠《易》经中进士。同时,擅长作诗。喜欢作诗,而非散文,是前代前期文化界的一个特点。 时局的变化,决定其与政府合作与否。在汉族王朝之世,杨氏乐与朝廷合作。而到了蒙古人统治时期,则坚决不出仕,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气节思想。不乐出仕习惯影响的结果,让这个家族在元代没有政治人物。进入新王朝以后,也因打击豪右政策而受到牵连。虽然有人想走科举之路,但显然缺乏准备,成功率低。直到明中叶景泰初年,才有突破。此后百年左右,成为宁波科举大家族。正德以后,少有人中举,固然有杨氏后裔退化因素,也有宁波科举教育大环境变化有关。不知何故,正德以后,宁波科举中式率越来越低。 有否有文献记载,相当重要。有文献才有文化,才能成为一个历史性大家族,让后人可以研究与观察。这个家族有一定的文献思想,重视文献记载,从洪武开始,屡次修订家谱,今天仍可见四个版本的家谱,也重视刊刻作品,杨自惩、杨守陈兄弟、杨德周等均有文集传世,使得今人可以对明代杨氏发展情况做一个个案分析。 作者简介:钱茂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1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卷八《工部右侍郎堇山李先生堂》。
/
本文档为【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