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汉朝24帝

汉朝24帝

2012-01-30 50页 doc 328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4540

暂无简介

举报
汉朝24帝  高祖刘邦 高祖刘邦简介: 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汉族与汉字的得名,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联,而大汉帝国却是由一个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的。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然而,与刘邦一起面对这个历史机遇的,何止千人万人,为什么独有刘邦抢得先机脱颖而出呢?他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长处在楚汉战...
汉朝24帝
  高祖刘邦 高祖刘邦简介: 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汉族与汉字的得名,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联,而大汉帝国却是由一个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的。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然而,与刘邦一起面对这个历史机遇的,何止千人万人,为什么独有刘邦抢得先机脱颖而出呢?他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长处在楚汉战争中击败楚霸王的呢?作为平民皇帝第一人,他又是如何成功地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呢?我们将通过对刘邦人生轨迹的描述,逐步解答上述疑问。 从平民到领袖:   唐人张锡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宋人范成大也说:“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他们说得不错。刘邦的人生和创业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刘邦,字季,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出生在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当时这块地方归楚国管辖。“邦”是“国”的意思,可能在成年后,刘邦才自己取了“邦”这个名字。字“季”也不是真正的“字”。中国古代兄弟排行称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刘邦大哥的确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但不见刘叔,所以,刘邦可能是“刘小三”或“刘小四”。《史记·高祖本纪》中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这不是体面的称呼。后来,刘邦的父亲才有个名字叫刘执嘉,母亲名叫王含始。刘邦还有个“同母弟”刘交。刘邦长得高鼻龙颜,蓄有漂亮的胡须。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认为刘邦相貌贵不可言,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隐身芒、砀间的刘邦,率领数百人返回沛县,杀了县令。父老们请他担任县令。刘邦谦让一番后,同意担任首领,称“沛公”,服从张楚王陈胜的领导。秦二世二年(前208)秋,刘邦从今安徽砀山、山东金乡一带转入河南,攻下南阳后,断然拒绝秦王朝的讲和,率军攻入武关。在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以区区两万人马大败秦军。这时,秦王子婴将赵高刺杀,向农民军投降,由此,刘邦亲手推翻了秦王朝。在各家诸侯抗秦的过程中,刘邦先行入关灭秦,欲称王关中,实现了从平民到诸侯的转变。取得先机的因素刘邦能够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并先行入秦,灭掉秦王朝,既与刘邦的自身因素相关,也与刘邦善于包装自己有联系,又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关。   自身因素。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因而在他周围很早就聚集了一帮有才华的人。刘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调节一类的小吏——泗水亭长,经常和县吏往来,时间一长,和沛县功曹萧何、狱掾(yuàn)曹参(shēn)等结成莫逆之交。加之刘邦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有一年,刘邦奉命去咸阳出差,遇到始皇帝出游,只见仪仗队员盔明甲亮,旗罗伞盖蔽日遮天,皇帝稳坐在銮舆中显得威风八面,臣民们伫立在道旁个个毕恭毕敬。刘邦不禁叹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有野心,也有大志,这给刘邦争当领袖以精神上的动力。而项羽见到同样的情景,则说:“彼可取而代之。”足显勇夫的强悍,高下之别是比较明显的。   更为重要的是,刘邦身处那个动乱的时代,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显示其领导才能,可以说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刘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阳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照这样下去,还没到达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刘邦就解开这批人的束缚,与他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要与他们一起逃亡。此举让手下明白刘邦是值得信赖和追随的。有十几个壮士佩服刘邦的豪爽大度,情愿跟他一起逃亡。从此,刘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沛县人民的心目中,尽管萧何和曹参的地位都高于刘邦,但刘邦没有怕失败的心理负担,身上具有领袖气质,所以,萧何、曹参等人由衷地拥护刘邦做领袖。   历史条件。当然,刘邦能迅速攻占关中,除了战略得当,避实击虚,以抚为主,从而减少了阻力外,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项羽在河北作战,吸引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给刘邦的西征军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为自己巡游全国而修筑的驰道,变成了起义军前进的捷径;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的关隘要塞、销毁大量兵器,以致秦军大多无险可守,无兵器可用,等等。   善于包装。按后世十二生肖的说法,刘邦属蛇,俗称“小龙”,《史记》和《汉书》这样记载他的出生:刘母在大泽边睡觉,梦见与天神相遇。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父跑去找刘母,见到一条蛟龙盘绕在妻子的身上。从此,刘母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邦。刘邦的身上于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说后来他在逃往芒、砀途中,拔剑斩了一条巨蛇,然后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放声痛哭。问她哭的原因,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我怎么能不哭呢?”说完,那老婆婆就不见了。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认为,白帝代秦王朝,刘邦推翻秦王朝,所以才有这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奇。这些传说,很可能是刘邦发迹之后,刻意编撰出来的。古人信奉天命,刘邦神奇的孕育、出生到斩杀白帝子,都是故事编撰者向人们证明刘氏江山是上天“神”的授意而已。看来刘邦很会装,不仅让人们确信他生而神异,而且确信他灭掉秦国也符合天意。 从诸侯到盟主:   秦亡后,谁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最有资格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他们都从农民起义领袖转化为拥兵自重的诸侯王。刘、项两个诸侯王集团围绕争夺政权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大体经过如下:刘邦先入关中,欲称王,受到项羽的极力打压,发生了鸿门宴事件;逃出项羽控制的刘邦接受项羽的安排作了汉王。经过准备后,刘邦出兵攻楚,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以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的势力,持续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全胜宣告结束。楚汉战争,强者项羽败了,弱者刘邦却胜了,这是为什么呢?历来史家对此各有见解。刘邦胜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比较了解百姓疾苦和要求,一进关中就提出“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罪,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一切法令,作废!并宣称:“我领兵入关,全是为父老除害,绝不是为了侵占或欺凌你们,大家千万不要恐慌!”以此争取最广泛的群众支持。还定三秦后,实行许多取悦于民的措施:把秦朝所建造的苑圃园池,通通改为农田,分给民众耕种;又赐民爵酒肉,安抚流亡,整饬吏治,恢复生产。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项羽性残暴,是个杀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下令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剩下的人都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把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是继白起坑杀赵国40余万降卒后的另一桩历史大悲剧。项羽不仅杀敌人,杀俘虏,而且杀百姓。人民能支持这样的人吗?所以,民心的向背,是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   策略正确。在政治上,刘邦为义帝发丧,师出有名,掌握了主动权。在军事上,刘邦在彭城战败后,吸取了教训,调整了战略方针:在荥阳、成皋一线的正面战场坚持持久战,以牵制项羽的主力部队;在南翼,争取黥布背楚归汉,以削弱楚军而壮大汉军的力量;在敌人后方,利用彭越继续反楚,在楚军心腹之地游动作战,以牵制和分散项羽的兵力,减少汉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形成两面夹攻的态势;再派韩信北攻魏、赵等地,解除北翼的威胁,以孤立项羽。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方针颇为奏效。而项羽则相反,在政治上害死义帝,落下不义之名,又不注意团结诸侯王;在军事上迷信武力,只知强打硬攻,将主力部队长期滞留于正面战场。对此至死也不醒悟,还哀叹:“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善于用人。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先都是项羽的人,后来都投奔了刘邦。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曾公开承认: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的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获得天下的缘故。刘邦麾下的文臣武将多有建树,其中汉初三杰的功绩更是非同小可。张良功绩有: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常计谋平天下”。萧何的功绩有:沛公入关后,及时收集官署的图籍簿册律令文档,从而使汉王知晓天下山川形势、关隘险要及户口多少,在楚汉争雄中使刘邦能掌握天下形势,做出较为明智的决策;劝刘邦接受汉王的称号,蓄养民力,招揽人才,伺机争夺天下;推荐韩信为大将;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保证对刘邦和韩信两大军团粮草军需的及时供应。韩信的功绩有:提出“汉中对”,制定图取天下的战略方针;还定三秦,为刘邦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北取赵、代,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形势;垓下之战指挥汉军歼灭楚军,逼迫项羽乌江自刎,从而取得楚汉战争的彻底胜利。刘邦有这样出色的、坚强的团队,正所谓“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好面子,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容纳不下英雄,四处征战只靠他一个人,与刘邦的团队单打独斗,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自刎乌江。   善于听取意见。刘邦乐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敢于公开认错,收回成命。例如他在西行入秦途中,郦食其(lì yìjī)求见,刘邦的态度很为傲慢,“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说:“您既然要讨伐没有道义的暴秦,就不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比您年长的人!”刘邦理屈,当即认错,听取了他的建议,袭取了秦廷仓储所在地陈留,获得了大量积粟,从而使军威大振。项羽则不然,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项羽西屠咸阳后,有位韩生对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衣夜行,有谁知道?”韩生很生气,退出后叹气说:“人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闻听后,就下令烹死韩生。这样的人谁敢再给他出谋献策!   斗智不斗勇。在鸿沟广武战场,刘项双方对峙形成僵局,项羽派人给刘邦传话: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答复:“我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竟披甲执戟来挑战,刘邦当众宣布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命人开弓射箭,一箭射中刘邦胸口,险些摔下马来。刘邦为了安定军心,顺势弯下腰来,不捂胸部伤口而去摸脚,大声说:“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趾!”回营后,裹好伤口,乘上马车,挣扎着驰往各营巡视。此举不仅使汉军人心安定,而且痛骂项羽是小人。   巩固的后方。刘邦废除了秦朝的苛法,约法三章,司法与行政都简单化。刘邦在巴蜀、关中地区恢复了郡县,丝毫未曾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而且由于萧何的妥善管理,能源源不断地为前方作战提供后援力量。所以,刘邦屡次战败,都能回到自己的关中,积聚力量,重回成皋前线坚持作战。相反,项羽在后方的建设乏善可陈,除了以霸王的名义大行分封之外,不曾有任何新型的行政建树。再加上,刘邦派彭越等人长期袭扰项羽的后方,使其不得安宁。当项羽垓下战败,竟然徘徊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刘邦才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对全国的统治权。 从汉王到皇帝:   楚汉战争结束后,中国广袤的国土又重新统一。汉高祖五年(前202)二月,刘邦在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之阳即皇帝位,成为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高祖,又称汉高帝。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国都原在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五月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根据娄敬建议,又迁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从此,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在我国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久的一个。   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如何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其次是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第三是如何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第四是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第五是如何保证刘姓皇朝万世永固。而第一、第二个问题是每一个开国皇帝必须面对的急务,尤其对于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问题似乎显得更为艰深。那么,刘邦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从马上到马下刘邦个人的文化素养不高,有时还带有几分无赖习气,但他毕竟是一个政治家,不像项羽那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刘邦建国后,接受秦亡教训。而最早向他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陆贾。陆贾是楚人,以有辩才而跟随刘邦定天下,深得刘邦信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陆贾时时称说《诗》、《书》。高祖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秦)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觉得有理,就命陆贾写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陆贾奉命写成《新语》十二篇。陆贾的《新语》,糅合儒、道、法等各种思想,以“无为”、“宽舒”、“中和”为理论根据,既否定秦朝“用刑太极”的政策,又要求汉初统治者顺其自然,对人民采取少加干扰以及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等政策。刘邦以“无为”和“顺守”为宗旨,继承了秦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又进行了某些变革,这就是“汉承秦制”。   让盟友、功臣成为阶下囚。在推翻秦王朝统治后,刘邦受封为汉王,与其他诸侯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为了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力量,汉王与反楚诸侯的联系,逐渐变为盟主与盟友的关系。项羽灭亡,刘邦称帝,开始大规模封功臣。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共有七个: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但是当汉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初步恢复后,刘邦便开始了剪除异姓王的斗争。这场政治斗争始于高祖五年(前202)七月,至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燕王卢绾逃往匈奴止,前后共八年时间。说起卢绾,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不仅同乡、同里、同学,还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少年起两人就形影不离,最后也发展到公然叛逃的地步。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轻者贬黜,重者夷灭三族,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勇略震主”的韩信。刘邦首先是出其不意地夺取韩信的兵权,接着设计逮捕了韩信,最后,韩信“谋反”而被诛杀。关于韩信谋反被杀一事,《史记》《汉书》记载甚详,但告密者为韩信家奴,且为孤证,当时韩信闲居长安,手无兵权,靠什么来谋反?被擒后未经审讯即被斩,且刘邦平定陈豨在前,韩信谋反在后,如何成了里应外合?这其中确有可疑之处,历来史家看法不一,目前尚无定论。刘邦平叛归来,“见信死,亦喜且怜之”。所喜者,功高震主的畏将已除;所怜者,大臣无辜被诛。不管是该杀,还是冤杀,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决策,是巩固汉室统治的需要。韩信作为实力最大的异姓王,即使不以谋反罪被杀,也将以其他形式予以剪除。继韩信被杀,几个主要的异姓王,先后被杀或被贬。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错误地认为分封刘氏子弟为王能屏藩皇室,也无离心背德之虞。所以,在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刑白马盟”。矛头所指,显然是诸吕,即防止诸吕篡权。到刘邦死时,被封的同姓诸侯王共九个。只是异姓诸侯王虽被剪灭了,但中央集权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治国策略。刘邦即位不久,立即对社会的各项制度进行了调整:在法律方面,汉初制定《汉律》,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军事方面,建立了新的军制。与汉初政治制度相适应,军队分为京师之兵和郡国之兵两种。京师的屯兵又分为南军和北军,分别由卫尉和中尉统领。在礼仪方面,叔孙通沿袭秦制,制定朝仪,以使人威慑于皇权之“神圣”。然而,与这些制度建制相比,西汉建国初期面对的经济压力更是急迫的问题。汉初出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同一毛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情况。为此,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诏令,归纳起来有八项措施:   劳力归农。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鼓励生育。高祖七年(前200),诏令“民产子”,可以免除徭役两年,以资鼓励。采用这一政策,使得大汉帝国人口渐盛,中国人口的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减轻徭役。汉初施行慎重民力征发制度,缩短了服役时间,规定年满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还允许以钱代役。   薄敛赋税。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十五税一(1/15);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   节约财用。汉初,统治者极为节俭,这对恢复生产有积极作用。高祖七年(前200),刘邦见萧何负责修建的未央宫过于“壮丽”,竟责备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抑制商人。规定工商业者另立户籍,称作“市籍”,凡在市籍的人,都要从政治和经济上受到监督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不能携带武器,不得乘车骑马,不可做官为吏,不仅地位卑微,还要加征一倍至数倍的算赋,目的是驱商务农,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迁徙豪强。刘邦下诏,将齐、楚两国的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强共10万人口,强制移民到关中,由政府供给耕田和住宅。   安定环境。加强边境的防卫,并向边境移民,这更使汉朝政权稳定,为开发边疆,集中精力恢复经济生产,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刘邦的八大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开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从而使汉帝国走向了繁荣昌盛。   和战匈奴匈奴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匈奴乘中原大乱之机,又不断南下河套地区,尤其冒顿(mò dú)单于杀父自立之后,匈奴势力空前强大,构成了对汉王朝的严重威胁。   平城之战。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刘邦亲率军队剿击叛降匈奴的韩王信(战国韩襄王的后裔),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南)大破叛军。这时,天寒大雪,汉军士卒多被冻伤,“冻死者十之二三”。冒顿单于用以强示弱之计,故意隐匿精兵,暴露老弱士卒,以迷惑汉军。刘邦果然中计被围。汉军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山,被围七天,粮饷供应断绝,情况十分危急。最后只得用陈平的奇计:陈平画了一幅美女图像,送给冒顿阏氏(yān zhì,相当于皇后)。阏氏怕汉家美女夺去她的宠爱,便劝丈夫解围,放走了刘邦。   制订和亲政策。平城大败,刘邦撤兵南归,匈奴对边地的侵扰更加肆无忌惮。刘邦认识到汉王朝暂时无力同匈奴较量,从而同意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高祖九年(前198),订立了和亲之约,主要内容为:汉朝以宗室公主(实为“家人子”冒充)嫁给冒顿单于,每年赠送一定数量的物品;汉朝与匈奴结为兄弟,互不侵扰;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往来贸易。   有人说,和亲政策是一个拙劣的谋略,如唐德宗时诗人戎昱就在《咏史》诗中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这无疑是狭隘的历史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政策是被迫采取的妥协性的措施。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使汉王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汉匈两族人民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生产和交换,加强了友好往来,增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预立太子。早在高祖五年(前205)六月,刘邦已经立吕后子刘盈为太子,时年仅10岁。然而到了晚年,刘邦却急于更换太子,常想废嫡立少,以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他对戚姬的宠爱。这看法颇为肤浅,在看似妻妾嫡庶争风纠缠的表象下,实际上蕴涵着刘邦对刘氏江山能否永固的深远忧虑。   刘邦担心刘盈“仁柔”和皇权旁落,而赵王如意虽小,但在长相、性格上都像自己,适于继承帝业。同时,刘邦发现吕后已经擅权,而戚姬无过问朝政的能力,于是刘邦就有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此事涉及皇位继承问题,吕后竭力利用老臣为之谏诤,并策划了一系列阻止废太子的活动。在一次廷议上,御史大夫周昌曾为刘盈争辩,使刘邦暂时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吕后仍不放心,又伙同其兄吕泽,逼张良为之谏阻。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即刘邦景仰的四位隐士,吕后依计而行。   黥布叛乱时,刘邦抱病率军征剿,作战中又受了箭伤。平叛后回到长安,伤势日益严重,更易太子更加迫切。太子太傅叔孙通等臣僚以死谏诤。刘邦又发现刘盈身后有“商山四皓”环伺。刘邦认识到,倘若执意废太子,势必使如意更加孤立,不仅无法继承皇位,还可能遭遇不测。   刘邦更易太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预立太子却从此成为汉代一项定制。这一制度,后来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皇位继承的惯例。   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前195年6月1日),刘邦病逝于长安长乐宫,享年62岁,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附近)。   同年五月,太子刘盈即位,这就是汉惠帝。 刘邦个人小档案:   姓名:刘邦,字季   出生: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属相:蛇   卒年: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日   享年:62岁   谥号:高皇帝   庙号:高祖陵寝:长陵   父亲:刘执嘉(刘太公)   母亲:王含始(刘媪)   初婚:30岁   配偶:皇后吕雉   子女:8子,1女   继位人:刘盈(恵帝)   最得意:垓下之战获胜最失意:被困平城白登山   最不幸:母亲死于战乱,不知葬地最痛心:未能更易太子   最擅长:用人 惠帝刘盈 惠帝刘盈简介: 前194年——前186年   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属虎,其母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17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饮为淫乐”的“仁弱”皇帝:   高祖刘邦一死,吕后拖延四天秘不发丧,严密封锁消息,加强皇宫戒备。她还与审食其(shěn yìqī)密谋,磨刀霍霍,准备将朝中的功臣宿将斩尽杀绝。皇上驾崩的消息还是传出了宫外,满城飞传皇后要诛除老臣。当时在长安军阶最高的老将是郦商,曾佩右丞相印绶,正在家病休。他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去见审食其,说:“听说皇上已死去,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果真有这回事,天下危矣!陈平、灌婴率10万人驻守荥阳,周勃率20万大军在燕、代,假如听说皇上驾崩,诸将皆诛,他们肯定会联合发兵,你我就踮起脚来等着看看汉家灭亡吧!”吕后迫于形势不利,只好罢手。刘邦的葬礼遂得顺利举办。五月,刘盈即位,尊母亲吕氏为皇太后。惠帝即位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纵饮淫乐。   纵饮淫乐。惠帝在继位之初,也曾想有所作为,但很快就消沉下去,以纵酒为寄托,以致过早地死去,而从政治立场来看,这些行为恰恰远离权力中心,不事正业,也就是“仁弱”的表现。其原因如下:   不满母亲暴虐。吕后为独揽朝政,彻底除掉与刘盈争夺皇位的隐患,她首先将魔掌伸向了她最痛恨的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她召回年仅10岁的赵王刘如意,图谋加害。刘盈知道母亲的用心后,亲自将刘如意接到未央宫中,同吃同睡,百般护卫。有一天,惠帝清晨出猎,赵王年纪小,早晨起不来,没有跟着去。吕后找到了可乘之机,派人送去毒酒,把如意害死了。随后,吕后又命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珠,熏聋了耳朵,灌了哑药,把她当做“人彘”(zhì,古时候叫猪作彘),关进了厕所。过了几天,吕后叫惠帝来看“人彘”,惠帝一见,大惊失色,痛哭失声,因而生病,一年多不能起身。他在病中派人给吕后送信说:“把人害成这个样子,简直不是人所能做得出来的。我作为您的儿子,实在不配治理天下!”从此以后,惠帝“日饮为淫乐”,不再管理国家大事。   “东朝”专权的必然结果。刘盈登基后,每隔三天两日要去吕太后居住的长乐宫朝见,如果有大事,则必须立即去汇报请示。相对于未央宫“大朝”而言,长乐宫有“东朝”之称。因为国家大权掌握在吕后手中,所以实为“东朝”主政。做为儿子,惠帝无法反抗,也不敢反抗,服从“东朝”的所有指示,只能以纵情沉缅于美酒来打发时光。从此以后,西汉历代皇后除了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被其父汉武帝赐死外,如文帝母薄皇后、景帝母窦皇后、武帝母王皇后、成帝母王政君等,均以太后身份居长乐宫“垂帘听政”。“东朝”主政的恶性发展,最终导致外戚专权、王莽篡汉事件的发生,追根溯源,惠帝的仁弱,难辞其咎。   相国曹参的影响。原来,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后,日夜饮酒,不理国政。惠帝十分焦急,便令曹参之子、中大夫曹窋(kū)回家劝说。结果曹参大怒,将曹窋打了200板子,还骂了一通。事后,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说:“陛下不如先帝,臣也不如萧何,所以陛下与臣只要守住他们的既定方略就行了,还用干什么?”懦弱的惠帝终于懂得了无为而治的奥妙,也便放心地去饮酒作乐了。这奥妙是什么呢?就是“黄老政治”。 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因为他们的治国思想一致。那就是黄老政治。   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到了秦汉之际,老子思想曾经风行一时,这时又有人托名黄帝为道家的鼻祖,鼓吹“帝道”,从而出现了“黄帝学派”,并且“黄老”得以并称,即把“老庄之学”和“黄帝之学”结合起来,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学术流派。   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是道家思想的原本面貌,而是以道家思想为骨干,又兼收儒、墨、名、法诸家思想而融为一体的。但道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然是黄老之学的主干。老子主张使民自正、自富、自朴的有利于小农生产的理想被保留下来。正是这种清静无为、俭朴寡欲的主张,适应了汉初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成为统治者奉行的治国指导思想。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黄老政治”。体现这种思想的哲学家是陆贾,而开始实行“无为而治”的典型代表当首推曹参。   推行黄老政治曹参在齐国丞相任上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时,告诉舍人:“赶快收拾行李!”过了没多久,果然有使者来召曹参。曹参临行之前,嘱托接替他的丞相说:“齐的狱市之事托付给你了,千万不要制造困扰!”接任的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再大的事了吗?”曹参说:“狱市,是善恶同时被容纳的地方。现在困扰他们,那么叫那些奸诈之人何处存身呢?”   曹参的“勿扰狱市”是汉初黄老政治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政策,它对于恢复和发展汉初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相当重大的作用。那么,“勿扰狱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历来注家诠释不一,最常见的是将“狱市”分解为刑狱和都市。然而,勿扰刑狱、都市,于情理上不太通,所以始终未能成为定论。解放后,经陈直先生研究考证,认为“狱市为齐国大市之名,狱为嶽字省文,即齐国庄嶽之市”。此说较符合历史事实。这里所说的“大市”,实际上同今天集市交易的市场很相似。“勿扰狱市”的含义,指政府对集市交易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即施行市场开放。曹参此举,颇有超前意识。这一经济政策,保证了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必然刺激生产发展,进而使汉初社会经济变得活跃起来。但是,由于放任自流,不加限制,到文帝时,社会上背本趋末、两极分化的现象业已十分严重。   萧何死后20天,曹参从齐国回到长安,继任相国,将黄老之学的无为政治推广到全国。一方面,“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之约束”;一方面,他任用“忠厚长者”为吏,罢去“欲务声名”的官员。而曹参本人,日夜饮醇酒,不做丞相之事。一旦有官员来谈政事,曹参就请他喝酒,甚至把他灌醉,使他没有说话的机会。   为什么“一遵何之约束”?曹参向惠帝陈述的话,恰好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他说:“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的一切法令都明明白白。现在只须陛下垂衣拱手而治,臣参等恪守职责,遵守成规,谨防疏漏,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这便是惠帝从曹参那里得到的奥秘。   无为与保身吕后专政时,异姓王的问题解决了,代之而起的是刘、吕两姓的权力斗争。齐王刘肥差点被吕后毒死,吓得刘肥将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又请奉公主为齐国王太后,才免遭杀身之祸。对刘邦的其他诸子,吕后也频下毒手:幽死赵幽王刘友,逼赵共王刘恢自杀,派人杀害燕灵王刘建的独子,使其绝后。与此同时,吕后也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忠于刘姓的大臣。在如此激烈、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大臣们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才能避祸保身的问题。它们的内在关系是:既然饮酒是为了保身避祸,那么崇尚黄老与饮酒的关系问题,实际也就是崇尚黄老与避祸保身的问题。   基于此,曹参任相国后就全面推行黄老政治。它既不同于法家实行的一味严刑酷罚,也不赞成儒家的繁文缛礼。它的原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唱歌称颂说:“萧何制法,明白整齐。曹参代之,守成不失。承蒙曹相无为清静之治,百姓安宁,乐业安居。”   曹参死后,王陵继任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他们把无为而治的原则继续推行下去,使汉初黄老之学得以勃兴未辍。不过,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在吕后手中。 惠帝身后:女主专政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独掌国家大权的女性是吕后。吕后名雉,小字娥姁(xú),生于秦王政六年(前241),比刘邦小15岁,砀郡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她有两个哥哥,长兄吕泽,次兄吕释之,还有一个妹妹,叫吕须,是樊哙的妻子。   高后时代惠帝七年(前188)八月惠帝刘盈病死,享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儿子惠帝死去,吕后竟然连一滴眼泪也没有。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只有15岁,对陈平说:“你们知道太后不流泪的原因吗?”陈平摇摇头,说:“不知道。”张辟强神秘地说:“太后死了儿子,怕大臣们另有打算,所以虽然伤心却哭不出来。太后怀疑你们,能轻易放过你们吗?”陈平一听,着急地问:“那可怎么办呢?”张辟强献计说:“不如请太后拜她的两个侄儿吕台、吕产(吕泽之子)、吕禄(吕释之之子)等人为将,分掌南、北军,再让吕氏子弟分据长乐、未央两宫的职务,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其实,南、北军权和中朝机要本来就已经全在吕后手中。张辟强的建议,不过是要让一大批吕姓子弟,有正式的名义登上政坛的前台而已。陈平听从了他的建议,与同僚一起向太后奏请,于是“太后悦”,这才掉下泪来,痛哭死去的儿子。   惠帝死后,太子刘恭继位。一般认为刘恭并非惠帝“真正”的子嗣,而是“养子”。这是为什么呢?问题还是出在惠帝的母亲太后吕雉身上。在惠帝四年(前191),吕后竟然要儿子娶他的外甥女张氏为皇后。张氏是张敖的女儿,而张敖的妻子就是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只不过张氏并非鲁元公主亲生,但仍然算是刘盈的外甥女。吕后作此乱伦的婚事,究竟作何想?无人得知。但惠帝不满这个包办婚姻是极为明显的,与张氏只是挂名夫妻而已。此外,惠帝再没册立别的妃子。正因为如此,惠帝没有嫡传嗣子。   但惠帝刘盈还有6个“养子”,在《史记》、《汉书》中都记载是“后宫子”,即后宫美人生的孩子,分别叫刘强、刘不疑、刘义、刘朝、刘武、刘太等。惠帝死后,吕后立刘强为帝,改名刘恭,史称前少帝,并处死其生母。其他人相继封王,国号有淮阳王、常山王、济川王、梁王等。说是“养子”,应该是惠帝的亲生,只不过是宫女生的而已。   少帝年幼,吕后临朝称制,开始了汉朝的高后时代。   临朝称制。吕雉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行天子之权,比后世的太后垂帘听政而仍得借皇帝名义颁诏,大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吕后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是一位有实无名的“皇帝”,甚至纪年都用“高后”名义。所以,《史记》和《汉书》分别把她列为《吕后本纪第九》和《高后纪第三》,是有道理的。   吕后称制伊始,首先排挤王陵等老臣,再以吕氏控制南北军,又实际掌握了丞相、御史大夫等行政权力。至此一切朝政大权,事实上由吕后独揽。吕后之所以能专权,决不是偶然的。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自身条件。吕雉精明强干,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同丈夫共同经历过困苦危难,又熟悉刘邦麾下的文臣武将,妹夫樊哙和兄长吕泽、吕释之都是当年沛县举事的起义骨干,建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她具有比较深厚的根基和威望,刘邦过世后,唯有她一人才能威服得住诸王和功臣悍将。这些条件,其他任何宠姬都不具备。 形势的需要。刘邦死前封了9个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对皇权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更何况还发生过废易太子之争。同时,在功臣集团中,也难保不再发生陈豨 (xī)一类的叛乱。而惠帝刘盈在性格上又不像他的父亲,懦弱、寡断,难以稳定大局。于是,这便促使有野心、有魄力、有权谋的太后吕雉起而越俎代庖,替儿子登上汉初权力之巅,臣服百官,使功臣宿将俯首听命,以谋求局面的安定和汉帝国的发展。   社会的背景。汉代时还不像后来有那样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汉代重女权,妇女在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能够发挥较大的社会影响。汉代女性有许多是有爵位,甚至同男人一样也可以封侯,并且拥有封邑。例如,汉高祖刘邦封兄刘伯妻为阴安侯,吕后当政时,封萧何夫人为酂(zàn)侯,樊哙妻吕须为临光侯,等等。秦汉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宽容大度、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不以“私生子”、“私通”、离婚再嫁为极大耻辱。汉武帝时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就是私生子,而且是奴隶出身,同样可以拜将封侯。《汉书·地理志下》就记载在民间有“使男事女,夫诎于妇”的现象,在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妇人尊贵”就是普遍存在的地方风习。唐朝与汉代重女权颇有类似之处,即所说的“汉唐遗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主专权,人们也就不以为怪了。   吕后的功过是非吕后统治前期,她着力于迫害“诸刘”,汉高祖刘邦的8个皇子,大多被吕后杀害,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还活在世间。自称制以后,吕雉一面破坏刘邦确立的“非刘氏不王”的原则,一面又加强和扩大刘氏和吕氏的联姻关系,以加强和扩张吕氏的权势,并进而控制刘氏诸侯王。但在吕后时期,社会秩序已趋向安定,社会经济已有了比较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吕后又是一位有功于史的杰出政治家。她的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重用老臣。在人事安排方面,吕后遵守刘邦临终前的嘱托,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维护和延续了汉朝的统治。   继续推行黄老政治。在统治政策方面,放手让曹参等人奉行“清静无为”的方针,一些政令比高祖时期相对放宽,以求稳定政局。它主要表现在:不仅废“族刑”、“连坐法”和“挟书律”,还废除“妖言令”;不仅贯彻了刘邦所制定和推行的轻徭、薄赋、勉农、抑商等一系列政策,还有所修改、补充和发展。   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除了避免与匈奴发生正面对抗之外,并再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冒顿单于”。这样,总算换回了北疆的安全。   高后四年(前184),那个在未央宫做小皇帝的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张皇后所生,而生母已被杀害后,小孩子口无遮拦,竟口出狂言,宣称长大后一定要报仇!吕后得知,先把他关进永巷,对外佯称皇帝生病。随后宣布废去前少帝刘恭的帝号,然后将他秘密杀害,接着立已封常山王的刘义为皇帝,更名为刘弘,这就是后少帝。吕后又给这个孩子指定了婚姻,立她侄儿吕禄的女儿为皇后。   皇帝都可以随便废立生杀,刘氏诸王和功臣集团怎么不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呢?因为对吕后的所作所为和诸吕擅权用事的不满,朝中大臣正酝酿着一场翦灭吕氏集团的斗争。在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吕后死去。陈平、周勃定计,联合刘襄、刘章,夺取了南、北军,一举消灭了吕产、吕禄、吕须等诸吕势力,拥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从此,汉王朝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文景之治”时期。 刘盈个人小档案:   姓名:刘盈   出生: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   属相:虎   卒年:惠帝七年(前188)   享年:24岁   谥号:孝惠皇帝   庙号:无   陵寝:安陵   父亲:刘邦   母亲:吕雉,后尊为高后   初婚:21岁   配偶:1人,张氏   子女:6子   继位人:刘恒(文帝)   最得意:预立太子   最失意:婚姻乱伦   最不幸:亲子被指为养子   最痛心:观看“人彘”   最擅长:日饮为乐 景帝刘启 景帝刘启简介: 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39年   景帝刘启是文帝长子,母亲窦姬,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谥长信宫灯号“孝景皇帝”。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个性特征。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那么,景帝是怎样发展有利的形势、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汉王朝达到繁荣强盛的境地的呢?以下从对诸王、对匈奴、对政治、对储位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说。 对诸王: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晁错像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族诛。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像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汉廷为何速胜?叛军为何速败?其答案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如平民赵涉向周亚夫建议:汉军经蓝田出武关,即可迅速控制洛阳军械库,又可避开吴楚伏兵,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   策略、战略得当。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此计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人才运用得当。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帅得人。而吴王濞虽能广泛招纳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汉“广陵王玺”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抑贬诸侯王的地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经过景帝的改革,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侯王在名义上是封君,实际上“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匈奴:和多战少,蓄势待发   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怎样处理汉匈关系呢?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以和为主。   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   李广骑射图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庄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于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   马政:“造苑马以广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政治:清静恭俭   西汉棉袍对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景帝继续执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农抑商,发展经济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文景时期的社会渐趋稳定,物价日益低廉,据学者统计,在整个西汉时期,文景统治的近40年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米价下跌的幅度最大,这就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景帝时期,对农民的剥削(赋役)、压迫(法律),较以前有所减轻。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汉帛书简约,刑网要宽疏。前元元年(前156),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发展教育,打击豪强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   文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年轻时就好学,通晓《春秋》,以郡县吏被察举(即郡国守相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景帝末年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后人的肯定,武帝很赞赏文翁的办学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高西汉帛画   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对储位:明争暗斗   太子的废立将导致统治集团权利的重新分配,各种矛盾可能在此时突然爆发,所以是君主政体最薄弱、最危险的环节。景帝从登基那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身后的储位问题,他一共生了16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嫡出。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娘家孙女,在他做太子时由祖母指定包办的。薄皇后始终未生一男半女,于是便引起了对储位激烈的明争暗斗。   对储位的明争明争储位的是他的胞弟、母亲窦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梁王刘武。皇后薄氏无子,加上刘武有贤王之名、广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窦太后意欲在景帝驾崩之后,由梁王入继大统。   汉景帝自己也有过失。前元三年(前154)初,即七国之乱爆发前
/
本文档为【汉朝24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