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2011-12-01 9页 pdf 679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505

暂无简介

举报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第十九卷 1 9 9 7 第 1 1 0 期 第 4 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 l . 19 , su m JO U R N A L O F D I A L E C T IC S O F N A T U R E 冲 4 , 脚 1 1 0 1 9 9 7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 及其解决 叶 闯 摘要 : 以 “解释就是论证 ”为思想核心 的亨普尔模式 , 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 问题 的形式理论 。 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 , 其中最本质 的是难于 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 的 问题 。...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第十九卷 1 9 9 7 第 1 1 0 期 第 4 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 l . 19 , su m JO U R N A L O F D I A L E C T IC S O F N A T U R E 冲 4 , 脚 1 1 0 1 9 9 7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 及其解决 叶 闯 摘要 : 以 “解释就是论证 ”为思想核心 的亨普尔模式 , 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 问题 的形式理论 。 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 , 其中最本质 的是难于 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 的 问题 。 本文指 出 , 此一 问题产生之根 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 , 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 释项等同 。本文概括 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 的三种解决方案 , 并 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 关键难题 。 关镇词 : 解释 论证 因果性 语境 圣1 . 亨普尔模式的提出 关于科学解释 问题的系统讨论 , 如果从亨普尔 ( C ar l H e m Pe l ) 1 9 4 8 年的文章“解释逻辑之 研究”算起 , 已近五十年了 。 早在 1 9 4 2 年 , 亨普尔在历史解释问题这个较窄的题目上 , [l] 就提出 了他在 1 9 48 年细致表述的那些基本思想 。 在描述亨普尔文章的逻辑结构之前 , 先对他的科学哲学 目标作一分析是必要的 。作为一个 本世纪上半叶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推动者 , 亨普尔无疑把从所有方面逻辑地重 建科学当作 自己的重要哲学 目标之一 。 1 9 4 5 年 , 他在 “确证逻辑之研究”一文中 ,通过在个体域 里给定 D ev , (H ) ,而形式地定义了“确证”这个程式 。 对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来说 , 确证逻辑研究显然是更为根本性的工作 , 因为科学的根据 , 或 说“知识”的根据就在于其可确证性 。 而“解释 ”则要涉及 “为什么 ” , 易牵扯形而上学问题 , 因为 解释似乎倾向于考虑经验现象“背后 ”的东西 。 然而 , 解释确实是科学的重要功能之一 。 人们认 为科学正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理性重建如果没有对解释的重建肯定是个缺憾 。 必要性没有疑问 , 逻辑重建“解释 ”的可能性则非人人确信 。亨普尔是最有信心的解释逻辑 构造的开拓者 ,他确信科学哲学能够逐渐达到满足适 当逻辑的和经验条件的解释理论 , 以精确 说明解释的逻辑过程 。 对他来说 , 科学解释作为一种科学过程不需要借助形而上学 , 对解释的 科学哲学分析也不需要借助形而上学 。 亨普 尔解释理论的直接 目标 ,就是给出满足某些条件的解释定义 。 这样 , 第一步便是设定 那些条件 。 主要条件分为四点 : 1 . 被解释项 ( E x p l a n a n d u m )必须是解释项 ( E x p l a n a n s )逻辑演绎的结果 。 一 1 0 一 2 . 解释项必须包含导出被解释项所不可缺少的普遍律 。 3 . 解释项必须至少在原则上能被实验或观察所证实 。 4 . 组成解释项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图 前三点为逻辑条件 , 代表了亨普尔解释理论的根本主张 , 这就是 : (a ) 解释就是论证 ; (b ) 解释 中的论证即意味着被解释项可由普遍律导出 ; (c ) 由此决定了解释与预见在逻辑上同构 , 区别仅在于其实用 目的不同 , 或实际推演与被 解释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同 。 后一点似乎更易引起争议 。因为 , 如果满意的解释被定义为由高度确证的陈述 自然律的命 题导 出 , 则解释的正确性成为时效性的 。按 “悲观的归纳 ”信念 , 将永不可能有“正确的 ”解释 。故 至少为避免陷入更麻烦的问题 , 为理想的解释规定一种更纯的条件是适宜的 。在逻辑的技术处 理上 , 亨普尔利用了古德曼 (N e l s o n G o o d m a n )的 ‘似律句 ’概念 ( L a w l ik e S e n t e n e e ) , 为整个解 释的浑辑分析找到一个逻辑性质与普遍律陈述等效的中介物 , 从而避开确证问题 。 在上述的总体构想之下 , 亨普尔把利用普遍律的演绎解释表为下面这样一个模式 : 逻辑演绎⋯{C I , C Z ,L 一 , L Z , , C K (前提条件陈述 ), L : (普遍律 ) 卜”项 ~ E (被解释经验现象的描述 )} 被解释项 这就是在 1 9 4 8 年文章中 , 亨普尔提出的解释模式 , 后来他把这种模式称为 D ed uc t iv e—N o m o l o g i e a l m o d e l , 即我们所熟知的 D一N 模式 。 在此图式下的解释定义是 : 一个由句子 T 、 C 组成的有序二元组 ( T , C )构成对单称句 E 的可能解释项 , 当且仅当下列 条件被满足 : 1 . T 是实质概括的 (具有量词且不等价于一个单称句 ) , 并且 C 是单称的 ; 2 . E 在语言 L (L 中无等词 , 有量词 , 有否定 , 析取 , 合取 命题联结词 , 有个体变项 , 个体常 项等 ;其全部谓词都是有限元的 , 不在系统中定义的原始谓词 。这是很简单的一阶语言 )中可由 T 和 C 联合导出 (不能 由 C 单独导出 ) ; 3 . T 至少与一个把 C 而不是 E 作为推论的基本句子集相容 。 (「2」, P P . 2 7 0一 2 7 8 ) 。 亨普尔认识到 , 科学 中的解释并不限于对个别事实的解释 , 还有对规律 的解释 , 解释的过 程 就是用高一层次的定律去演绎地导 出低一层次的定律 。 如用牛顿的引力定律及其他力学定 律导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律 。 由于存在可从波 义耳定律与开普勒定律之合取导出波义耳定律问题 , 且当时亨普尔未能 找寻到有效的解决 , 故规律解释问题在 1 9 4 8 年文章中未作讨论 。 (〔2〕, P . 27 3 ) 。 实际上 , 尽管 有弗里德曼 ( M ic h ae l Fr ied m an )等人的努力 , 整个规律解释 的问题比较起来还远未得到很好 解决 。 在 1 9 4 8 年的文章中 , 没有讨论的另一重要问题是统计解释问题 。 统计解释是指在解释项 中至少包括一条统计规律的那种情况 。 后来 , 在《科学解释诸方面》( 1 9 6 5 年 )中 , 亨普尔又按类 似于 D一N 模式构造的想法和要求对统计解释作了形式定义 。 [3j 亨普尔完成 了关于统计解释的开创性理论工作之后 , 整个科学解释理论的研究领域划分 为两个大类 : 一 1 1 一 · 决定律解释{ 1 . 统计律解释 D一N P (解释特定事实或事件 ) D一N , (解释普遍律则 ) I一 S ( I n d u e t iv e 一S t a t i s t i e a l M o d e l , 解释特定事实或事件 ) D一S ( D e d u e t i v e 一S t a t i s t i e a l M o d e l , 解释普遍律则 ) 两篇经典文章 , 确定了两大类 , 从此以后 , 当代关于科学解释的哲学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 成为对两篇文章基本思想的扩展 、修改或批评 。 “科学解释哲学研究的现代历史从亨普尔和奥 本海姆的 ‘解释逻辑之研究 ’开始 ” , 闭这句话决不会有任何夸张 。 圣2 . 亨普尔模式的问题 在对亨普尔解释模式 (被称为“ t h e r e e e i v e d v ie w , s t a n d a r d v ie w ” ) 的批评中 , 主要提出这 样几类问题 。 1 . 关于普遍律是否是解释的必要项之问题 , 即解释是否就意味着把个别事件的陈述构造 成出自普退律的导出陈述 (也应包括从统计律出发的并非严格演绎地导出 , 这通常为科学解释 的“C o v e r i n g 一 l a w ”概念的捍卫者称为所谓 “ P a r t ia l e n t a i lm e n t ” 。 ) 2 . 关于解释是否必为一论证过程 , 或更具体说是一逻辑推导过程的问题 。 3. 关于符合解释的形式条件 , 但不符合实际科学或普遍接受的直觉的“合法 ”解释之存在 的问题 。 4 . 关于解释本质上是否与预测逻辑同构的问题 。 5 . 关于能否构造一个充分的完全形式化的解释模式的问题 。 · 6 . 关于亨普尔的解释模式逻辑技术上是否合理的问题 。 比如其限制是过宽还是过窄的问 题 。 上述六类中的每一类 , 都有人提出了反例 , 比如利用解释与预测的时间非对称性 ( ‘, s y m - m et ry ) ,提出是解释而不是预测的事例 , 来反驳解释与预测同构的主张 。 仔细地分析对亨普尔解释模式提出的那些著名反例 , 可明显看到其 中大部分都直接或间 接涉及无关项参与解释的问题 , 也就是一些无关因素未能被亨普尔的定义排除 , 而实质上成为 解释论证的前提 ,导致悖谬的“解释 ” 。 此处仅举与此相关的两个经典反例 。 反例 l : 一旗杆立于一块平地上 , 在阳光下投射某一长度之阴影于地面 。 当给定太阳方位 和旗杆高度时 , 我们可以根据光线直线传播定理等 , 导出阴影之长度 。 此为一合法的 D一N 解 释 。 与此相关 , 当给定太阳方位和阴影长度时 , 我们可以类似地导出旗杆长度 。 然而 , 我们几乎 不能说阴影的长度解释了旗杆的长度 , 回答了“旗杆为何这样长 ”的问题 。 反例 乙一个患感冒且服用了大量维生素 C 的人 , 在两周 内得到康复 。 服用大量维生素 C 之事实与某些统计律结合似可作为对两周内康复的解释。然而很显然 , 无论患者是否服用过维 生素 C ,绝大部分的感 冒都可在两周内恢复 。故服用维生素 C 不是对感 冒症状消失的符合直觉 的解释 , 但却是符合亨普尔 I一S 模式的解释 。 两个反例一个针对 D一N P , 一个针对 I一S , 都有无关因素参与解释 。 所谓 “无关” ,直观上 很自然地理解为无“因果关系” 。对 I一 S 来说 , 就弱化为无统计相关 。 如此便涉及解释的定义中 怎样把广义的“因果 ”要素包容进去 , 以避免假解释的问题 。我认为解释无关项问题是亨普尔模 式面临的核心问题 , 它涉及亨普尔关于科学解释之性质的一些根本主张 。 比如 “解释就是 论 证 ”这一断言 , 代表 了 1 9 4 8 年的亨普尔对因果性的看法 , 解释项与被解释项的相关通过逻辑论 一 1 2 一 证的有效性来保证 。 亨普尔当时是这样界定因果性的 , “到此为止所考察的解释形式经常被叫 做因果律 。 如果 E 描述了一个特殊事件 , 在句子 C l , C Z⋯⋯ , C K 中描述的作为前提的事实可以 一起被说成是 ‘引起 ’了那个事件 。 其含义是 , 存在着以规律 L , , L Z , ⋯⋯ , L : 表示的某些经验律 则 ( r eq ul ar iti e s ) , 它们断定 , 无论什么时候 C l , C : , ⋯⋯ , C K 所指的那类条件发生 , 一个 E 所描 述的那类事件就会发生 。诸如 L I L : , , ⋯⋯ , L r 这类断言特定性质的事件间普遍的 , 无例外的联 系的陈述习惯上被叫做因果律或决定律 。 ( [ 2〕, P . 25 0) 。 “因果律所断言的全部事情就是 , 任何 属于特是类型的事件 , 就是说任何具有特定性质的事件 , 必然为另一也具有特定性质的事件所 伴随 。 ”( [幻 , p · 2 5 3 ) 在 1 9 6 5 年《科学解释诸方面》的第二章第二节中 , 亨普尔意识到把解释等同于上述那种类 型的因果解释太狭窄了 , 那只对 l a w s o f s u e e e s i o n 有效 , 而对 l a w s o f e o e x is t e n e e 无效 。对后一 类定律 , 诸如欧姆定律 ,波义耳定律 , 摆长与周期的关系定律等 , 定律所关及的变项之间并无在 时间链条上相继那种意义上的因果联系 。 看来 , 解释项与被解释项是否具有常识性的因果联系并不是亨普尔模式的核心要求 , 亨普 尔模式关心的是把现象 (个别事件 )置于普遍律之下 , 使现象的解释具有知识基础 , 使现象的导 出具有逻辑的有效性 。 知识与逻辑使现象的发生表现为“必然的 ” 。 对亨普尔来说 , 说明科学解 释并不需要科学之外的形而上学参与 , 因果性不过就是科学理论定律所保证的两类事件之 间 必然而恒常的联结 。在科学解释的哲学研究上 , 他实践着逻辑经验主义反形而上学的逻辑重建 纲领 。 这样 , 我们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在亨普尔纲领中 , 解释被设定为论证过程 , 为什么解释与预 测同构 。 萨蒙 (Wes le y C . S al m o n) 把亨普尔的解释理论归类为认识论的解释理论 ,这应该从两 种意义上理解 : 一是解释依据知识的逻辑推演过程 , 二是解释意味着可期望性 (e xP ec t ab ili t y ) , 被解释项是依据前提条件及相应规律的最可期望事件 。 如此 , 在统计解释中 , 才有了高概率要 求 。 因为只有高概率事件才可论证 (即使是归纳论证 ) , 才是最可期望的 。 解释就是论证的亨普尔纲领遇到的实质困难就是上面说过的无关项参与解释问题 。显然 , 依解释“模式 ”有效的论证 , 本身并不能保证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的相关 , 而“相关 ”确实是直 觉上认为 “合理的”一切解释的基本条件 。因此 , 问题转换成 : 一个坚持解释就是论证 ”纲领的合 法解释模式是可能的吗 ? 荟3 . 解决解释无关项间题的三个基本路向 ^ . 对 R e e e一v e d v ie w 的技术修改 坚持解释是论证的立场 ,对 L 或 T 和 c 的语言结构进行技术处理 , 使其能排除无关项 , 是 亨普尔本人及其主张的捍卫者们共同选择的努力方向 。 这项工作主要在亨普尔模式的三个技 术弱点上进行 。 首先是 E 的 自解释问题 。 亨普尔在 1 9 4 8 年 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 他构造了一个假解释 。 设 E 为“珠穆朗玛峰被雪覆盖 ” , 理论 T 为 “所有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 ” , 设 T s 为 T 的一个特例 , 比如 “如呆埃菲尔铁塔是金属的 , 它是热的 良导体 , 然后设前提条件 C 一df T s D E, 则通过有 效逻辑论证可得出 卜C . T O E 。 在这里 , 确定 C 的真 , 需知 E 的真 , 因此是 自解释 。 于是 , 亨普尔 补充了本文开始所列解释项定义的条件 3 来解决此一问题 。 然而 , 条件 2 与条件 3 的联合仍不能阻止无关解释 , 1 9 6 1 年埃伯 尔 ( R ol f E b er le ) ,卡普兰 一 1 3 一 (D a v id k a p l a n ) , 蒙太古 (R i e h a r d M o n t a g u e )三人构造一个符合亨普尔 1 9 4 8 年定义的精致的 反例 , 由无关规律导出一个实例 。 [sj 解决这类问题无非是修改亨普尔定义的限制条件 。 其次是规律本身的合法性间题 , 区分规律和偶似概括 (a c e i d e n t a l g e n e r a l iz a t io n ) 。像 “这个 雄子中的所有苹果都是红的”这样的句子可能是一个真的全称概括 , 但却并不是规律 。 此类偶 似概括并不能为陈述集 C 与陈述 E 之间的联系提供解释所需的必然性 。 从这个意义上 , 运用 偶似概括的论证也是一种无关解释 。 规定关于规律的陈述不指涉具体的时间 , 空间和对象 , 并 不能排除偶似概括 。 因为适当地给定谓词 (如亨普尔 1 9 4 8 年文章中定义的谓词“ f er p 拒,’) , 即可 造出字面上不出现任何时空和对象描述的全称句 。故此必须对谓词本身加以限制 , 这就要求在 基本定律中 , 谓词必须是“纯粹的” , 它们的意义陈述不要求指涉特定对象和时空点 。很清楚 , 限 制谓词对解释理论来说非常重要 , 就如同样的限制对确证理论十分重要一样 (卡尔纳普认为绿 一蓝及蓝 一绿谓词就是非纯谓词 ) 。 然而 , 纯谓词是难于定义的 , 更不用说一些公认的科学定律 , 也指涉具体时空或对象 。 如开普勒行星运动律指涉太阳这一具体对象 。 除此之外 , 对识别定律 语句 ,虽有古德曼提出的能否支持反事实条件句的判别 (见 F ac t , Fi ct ion , an d F or ec as t , 第 一章 ) , 而且包括亨普尔 、内格尔 、萨蒙等许多人也引用这一标准 。 但仍未有普遍接受的 自然律 语句的定义 。 [6] 最后还有统计无关前提的限制问题 。 这个问题是 I一s 解释的特殊问题 , 产生 白“统计解释 豹两可” ( a m b i g u i t y o f i n d 、, e t iv e 一 s t a t i s t ie a l e x p la n a t io n ) 。 两可即在选取的不同子集时 , 由 相同的推理可产生两个相反的结果 。两可现象的致因在于归纳论证不是 e ro s io n 一 p ro of , 在 前提 中加入新时 , 论证不保证原有结论 。亨普尔对此的解决是给出最大特性化要 求 ( R M s , 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M a x im a 一s p e e i f ie i t y ) ,仅使包含全部相关信息的统计解释为合法 (类似 于卡尔纳普对归纳逻辑的 t ot al ev ide nc e 要求 ) 。 然而 , 亨普尔的要求虽有利于排除某些无效论 证 , 却不能用于区分信息中的无关项 。亨普尔的特性化要求与其修改直到现在仍在积极的讨论 之中 。 B . 解释的因果性理论 亨普尔模式的解释无关项间题 , 以及作为其根源的解释与论证同一 , 仅有技术修改显然是 不行的 , 甚至原则上也许不可能有“满意 ”的技术解决 。 因为如果坚持“解释即论证 ”这个原则 , 许多事件 (如低概率事件 )便不能解释 , 技术修改对此是无奈的 。故此萨蒙的解释因果性理论便 成为继亨普尔模式之后 ,被热烈讨论的一种很有影响的替代方案 。 萨蒙把解释的哲学理论分为三种 , 为简单计 , 我引用 F et ze r 的概括 , 解释 即为论证是“认 识论 ”的概念 ; 解释 要求必 然性是 “模态 的 ” (m od al ) 假定 ; 解释 必须为 因果 的是 “实在的 ” (o nt ic )预设 。 [t] 萨蒙坚持最后一种观点 , 反对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 。 他与 R . Je ff re y 一样 , 不认 为所有解释都是 论证 。 根据 on ti c 理论 , “存在于世界之中 ,并为科学解释提供基础的关系是因 果关系 。 ”闭因此 , 解释即在 于使被解释事件合于 自然界的因果模式 。 萨蒙进一步指出 , 因果性 也不必归为充分或必要 条件之类的关 系 , 或然的 因果性 ( Pr o b a bi h st i c C a us al i ty )可允许一事 件是 一另一件事件之原因 , 而同时却既不是其必要 , 也不是其充分条件 。 那么 , 困果性说明 , 既可 适用于或然的因果关系 , 也可适用于充分和必要原 因的因果关系 。川故此 , 必然性也不是解释 成立 一与否的准则 。 萨蒙的解释理论分为两 个阶段 , [l0 」也相应分为两个层次 。 一是考察作为因果性证据基础 的统计相关关系 。 定义为 : 因子 C 在条件 (c i r o u m s ta nc e s ) A 下统计地相关于 B 的发生 , 当且仅 当 P (B / A . C )笋P ( B /A )或 P ( B / A . C )共 P ( B / A . C ) 。 意思是说 , 在条件 A 下 , B 之先验概率不 1 4 一 等于 B 之后验概率 。 二是 , 统计相关需更进一步为因果关系来解释 。 因果关系分三个方面 , 因 果过程 (能传送区域上引入的一个符号 , 它与不能传送区域介入的符号 , 故无解释意义的伪过 程相区别 ) , 因果相互作用 (C a u s a l i n t e r a e t i o n , 两个过程之间的交汇 ) , 联合的共 同原因 (C o n - ju nc ti v e C o m m on c au se s , 相互独立的多个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条件集下产生 , 这类因果关系早 在 H . R e i e h e n b a e h 的 T H E D IR E C T I O N O F T IM E 中已有过细致的说明 ) 。 因果理论有两个重要结果 , 一是使低概率事件成为可解释的 , 另一是使无“因果 ”关系的解 释项被排除 。 在这里 , 不同性质的律则之解释力依其与因果关系的“亲疏 ”而有所不同 , 波义耳 定律远比分子运动论的解释力差 。 原因在于后者用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 (原因 )来说明宏观现 象 , 而前者只描述一种可用于预言的函数关系 。萨蒙的因果理论不要休漠的因果性的心理学解 决 , 也不要康德的先天构造 , 它诉诸于实在论 。 故为避开说明原因“怎样”作用于结果的形而上 学泥沼 (也同时解决芝诺悖论 ) , 萨蒙用罗素 at 一 a t t h eo ry 理论来说明因果过程 , 同时又用一种 扩展了的 (引入统计解释 、功能解释等 )拉普拉斯因果决定论 (也具有实在论前提 )来“解释 ”整 个解释理论 。 [l ‘〕可以说 , 因果理论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不用逻辑论证关系代替 , 又不让形 而上学实体渗入关于因果性本身的说明。那么 ,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关于不可观察对象之理论的 实在论信念 。 [lz 〕 c .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分析 解释的语用学探索之最有力的推动者是范弗拉森 (B as va n Fr aa ss en ) 。 对他来说 , 解释理 论主要面对的仍是两大难题 , 即有些事件之不可解释 (按 R e ce ive d vi e w ) , 及有些论证不符合 直觉的解释观念 (但符合 H e m Pe l ‘5 m od el ) . [ls 〕但范弗拉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 是以对萨蒙 的因果解释理论的批评为基础的 , 反实在论是他整个理论的根据 。 这就是 , 科学的目标不是发 现世界的“真实结构 ” , 而是发明出用以 “拯救”经验现象的理论 。 根据反实在论和依语境的建构主义的主张 , 范弗拉森把选择什么作为“原因”看成是依语 境可变的东西 。 “在科学上相关 的因素中间 , 语境 (c o nt ex t )决 定解释 上的相关者 。 ” ( [ 1 3〕, P P . 1 25 一 1 26 ) 。 就是说 , 科学上给出“原因” , 并不等于给出实在的世界结构 。 同时 , 统计相关也 不是科学解释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 更不用说 , 许多科学解释并不具有萨蒙描述的那种因果形 式 。 更进一步 , 范弗拉森把科学解释看作科学事业 中一种更复杂的活动 。如果科学可分科学描 述 , 科学解释 (理论评价的一项 内容 ) , 及用科学理论去解释等不同活动 , 那么后面的活动 比前 面的活动更依赖于语境 。 因此 , 范弗拉森说 , “科 学解释并不是 (纯粹的 )科学 , 而是科学的应 用 。 " ( [ 1 3 ] , P . 1 5 6 ) 这样 , 解释的对称与否是依赖于语境的 , 一种语境下 的不对称或不成立的解释 , 在另一种 语境下有解释意义 , 在一个历史时期或语境下不能要求解释的事项 , 在另一历史时期或语境下 可提出合法的解释问题 。 [l ‘〕 图尔明说 : “科学不是一种智能计算机器 ;它是生活的一个侧面 ” 。 [l 5〕范弗拉森无疑不反对 . 这一观点 , 但他更希望最终建立一种形式语用学 , 把解释归结为在语言使用者之间的 w h y - qu es ti o n 的构造及其 回答 ;把解释理论 归结为对问题提出与回答的合法语境及其条件的说明 。 而那个语境是相关知识 K 与具体社会行为的联合体 。 在形式处理上 , 范弗拉森把“为什么 ”问 题构造成一个三元组 Q ~ < P K , X , R > , 其中 P K 表示被解释事实 (叫做该问题的 “ t叩 ic ” ) ; X - {P , , ⋯⋯ , P K , ⋯⋯ }是含有 P K 的依提问语境定义的对比句子的类 ( C o n t ra s t 一Cl a s s ) ; R 是一个 相关关系 。 [ , 6 ] 一 1 5 一 解决科学解释哲学难题的三种方式 , 并不能简单地看作两两冲突的 。亨普尔的解释逻辑如 果看作对解释过程的一种抽象化 , 象数理逻辑对思维过程的抽象化一样 , 则旗杆反例之类就如 同蕴涵怪论一样成为合法的反直觉事例 。 [l; ]P . Ki t ch e r 希望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时代和所有 科学的解释模式 , 找出一个理想的真正相关关系的集 , 以解决非对称与无关项问题 。 (这被他称 为“H e m p e l ia n e o n e e p t i o n ” ) 。 [“〕可是亨普尔本人未能找到一个理想集 , 他也不能完全像个逻 辑学家那样思考科学解释的 “逻辑 ” 。 因此 , 他与范弗拉森的分歧在于什么是决定科学解释的 “真正 ”基础 , 由什么来决定“相关性 ” 。 是语境 (含有人与人的关系 )还是知识 (不指涉人的纯思 想逻辑关系 ) 。 实在论方式与上述两者形成对立 , 对立在于是把解释看作一种经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 或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关系 , 还是看作知识与一个独立的 自然世界的关系 。这些基本信念 的不同 , 决定了相冲突又相交叉的这些解释哲学理论对科学解释构造了不同的模式 。 显然 , 如 果三者分别调整 自己的哲学信念 , 三者可成为独立且相互补充 、而不是相互替代的方案 。 在每 一方向上都有充分研究的余地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1〕 He m伴l , T h e F u n e t io n o f G e n e r a l L a w s in H is t o r y , J o u阴a l oI P 侧J o s oP hy , V o L 3 9 , 1 9 4 2 . [ 2」 He m Pe l , A sP ‘c t s oj s c . 月止访‘ 召却如. 以‘。月 a 。‘ ot 加r Es s oy s 细 t he p ‘止os oP 勺 oj s南枷 , T h e F re e P r e s s , 1 9 6 5 , P 2 4 7一24 8 . 〔3〕 统计解释在亨普尔那里是班盖律思想的延伸 , 此点在 A sP ec t s 的 P 425 和该页角注 17 表达得很清楚 。 亨 普尔对统计解释的最初分析 , 可见其 1 9 6 2 年发表的文章“De d u c t i v e 一N o m o l o g ie a l v s · S t a t is t ie a l E x p la - n a t i o n ” , 载于 F e ig l a n d M a x w e l l ( e d s . )材细脱, oto s t翻心‘s 细 才触 尸扣左“叩勺 oj S c 扮月 ce , V o L 1 . U n iv e r - s it y o f M i n n e s o t a P r e s s , 1 9 6 2 . 同年 , N . R e s e h e r 的文章 “T h e S t o e h a s t ic R e v o lu t io n a n d t h e N a t u r e o f Sc ie nt ifi c E xP fa na ti on ” , 也谈到解释理论应考虑统计解释间题 , 但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归纳性质的解释 模式 。 亨普尔的 I一S 模式图式如下 : P (G , F ) ~ r F i— [ r 〕G i在统计规律下 , 双线表示对Gi 的解释不是确定的逻辑组涵关系 , 而仅表明 , 根据解释项所提供的信息 ,被解释事件具有很大可能性 , 可以 “实际上”被确定 , 或被期望 . 因此这是所谓的 “认识论 ” (印i s te mi c ) 的解释概念 。 按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 O ( r ( 1 ;而按解释就是论证及解释与预见同构的思路 , 则还必须要 求 r 接近于 1 , 才能使该图示至少具有归纳论证或预言的意义 。 因此 , 高概率是统计解释的亨普尔模式 的要求 。 亨普尔认为 , 单独一次的随机实验的结果 , 或一次发生的随机事件 , 在高概率的情况下也可解释 。 此时可援引 G ra m e r 的两个准则 (系定理 ) : 准则 1 如果 P (G , F) < 。, 。是一很小的正数 , 那么 , 如果随机实验只进行一次 , 实际上可断定结果 G 不发生 。 准则 2 如果 1 一P( G ,F) < 。, 。是一很小的正数 , 那么 , 如果随机实验 F 只进行一次 , 实际上可断定 G 将发生 。 [ 4〕 Ch r is t o p h e r R e a d H i t e h e o e k , “D i s e u s s i o n : Sa lm o n o n E x p la n a t o r y R e le v a n e e ” , 尸桩JO s叩hy oj S c i e 月c 。 , VO L 62 , 1 9 9 5 , P 3 o 4 . 萨 蒙 (W . C . S a l m o n ) 在 《科 学 解 释 四 十 年》( F 佣 r 石址c a d口s 可 S c i 心月 t iji c 云甲白翻以应妇 ) 一书中 , 称这篇文章为 “L a n d m a r k e s s a y " ( t h e U n i v e r s it y o f M in n e s o t a P r e s s , 1 9 8 9 , P S ) 。 [ 5〕 见“He m伴1 a n d o p p e n h e im o n E x p l a n a t io n ” , “尸几如,即 , oj . 妇址. 份 , ,’V o L 2 8 , 1 9 6 1 . [6 〕 E . N a ge l 认为试图构造一个打不破的 , 唯一的 , 严格的“自然律”定义是徒劳的 。 见他的 T加 st r u c t “ re o, 昌邸. 甘口 , H a r e o u r t , B r a e e a n d Wo r ld , 196 1 , P 5 0 . 一 1 6 一 [ 7〕 〔s j 〔9 ] [ 1 0〕 [ 1 1〕 [ 1 2 ] [ 1 3〕 [ 14〕 [ 1 5〕 [ 16〕 [ 1 7 ] [ 1 8〕 J . H ; Fe t z e r , “ C r it ie a l N o t ie e : We s l e y Sa lm o n ’ 5 Sc ie n t if ie E x P la n a t ion a n d T h e Ca u s a l S t ru e t u r e o f t h e W o r ld ” , 尹肠 Jos oP hy oj S c 止. “ , V o L 54 , 1 9 87 , P 5 9 7 . Sa l . n o n , S‘触月‘华‘ 召却J口加如. a 耐 t 加 C ‘翻5 01 S t r . c, . 浮. oj t he w 公d d , P r i n e e t o n U n ive r s it y P r e s s , 1 9 8 4 , P 1 21 - Sa lmo n , “D y n a m i。 R a t io n a lit y : P r o p e n s it y , P r o b a b il it y , a n d C r e d e n e e , ”载 尸阳加城仰 a 耐 C四 ,目成仃 ( e d it - e d b y J . H . F e t z e r ) , D . R e id e l P u b lis h in g C o m p a n y , 19 8 8 , P 3 1 . 萨蒙在六十年代引入了“统计相关”概念作为整个解释理论的核心 , 以解决低概率事件不可解释间题 , 此即所谓 S 一 R 模式 (S t a t is t ie a l 一r e le v a n e e m od e l ) . 七十年代 , 他认识到 S 一 R 模式之不足 , 然后提出以 因果性为核心的解释的实在论模式 . 这在八十年代出版的《科学解释与世界的因果结构 》中得到系统 表述 。 C . G l ym o u r 明确说萨蒙是“最后一个机械论哲学家” 。 ( R ‘M e l a u g h l in 编 w 知“ ? w ‘曰嗯 ? w彻. ? w勺? , D . R e id e l P u b l is h in g C o m p a m y , 1 9 5 2 , P 1 9 1 . )萨蒙 也称 自己的理论是“机械论哲学 ” ( t h e mec h a n i e a l p h ilos o p h y , sc ie n t if ic E x p 一a n a t io n 。n d t h e e a u s a l s t r u e t认r e o f t h e w o r ld , P 27 8一27 9 . )在此之前 ,萨蒙 还说过 , “ 1 s h a l l P a y e a r e f u 一a t t e n t io n t o o u r h e r i t a g e o f L a p la e ia n d e t e r m in is m一w i t h i t 。 o b朽 o u s 悦a r - i嗯 u , n s e ie n t i f ie e x p la n a t i o n 一b u t 1 s h a l l a l s o t r y t o s e e h o w t h e s e e o n e e p t i o n s h a v e t o be m od ifi e d i n t肠 l igh t o f m o r e r e e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 ” ( S a lm o 。 , “ C o m e t , Po ll e n a n d Dr e a m s : So m e R e fl ec t io n s o n Sc i. t if ie E x p la n a t io n ” , M e la u g h li n , Wh a t ? W 卜; : r e ,l Wb e n ? Wh y ? , P 1 5 7 . ) “统计”这个词在萨蒙的因果理论中是本体的概念 , 物理世界的某些现象是 irr ed uc ib ly st at ist ica l . 因此 统计规律是实在世界本身的自然律 。 E . So be r 在谈科学解释时 , 对科学实在论说过这样一句话 , “科学 实在论断言 , 科学是设定不可观察的因果机制的存在 以解释可观察现象的事业 , ·一 。气E. so be r , “Co m m o n e a u s e E x p la n a t io n , 乍翻J“叩勺 01 s ci’, c’ , vo L 5 1 , 1 9 5 4 , P Zs s . )这确实指明实在论解释理 论的真实信念 . 而有争议的是 . 因果机侧是独立于意识的世界的描述 , 还是经验上充分的 , 有用的认识 图像 。 见 Va n F r a a s s e n , T he S c扮月‘访‘ J书。砂 , o x fo r d U n iv e r s it y p re s s , 1 9 8 0 , P 1 4 6 . 比如在牛顿理论中 , 我们可以用方程描述引力 , 而不能要求“解释”引力“现象” 。 5 . T o u lm i n , Fo re s i g ht a 泥d U 月d盯 , ta 月di . g , H u t e h i n s o n , 1 9 6 1 , P 9 9 . 在一定的语境中 , 相应于 Q 的前提假设是 : ( a) P K 是真的 ; ( b) 当 j笋 k 时 , X 中每一 P , 均为假 ; (c) 至少 存在一真命题 A ,对 ( P K , x )有关系 R 。 根据对问题的界定又有对回答的界定 . 范弗拉森对解释的语用 学分析可详见其 T he Sc le nt ifi c Im ag e 一书 。 有历史分析的概要说朋可参阅他 1 9 7 7 年的文章“ T he 氏娜m a t i e s o f E x p la n a t io n ” ( A碗~ . 尸杖“印‘“正口翻闭心刊沙, v o L 1 4 , p 1 4 3一 15 0 ) . 对范弗拉森的形 式语用学理论有影响的更早的人物有 5 . Br o m ber ge r 和 K aP l an . 在幽, ““ oj S cie 。‘子‘ E却抽. 以细 . 中( P 3 5 2一353 ) , 亨普尔用单摆摆长与周期关系这样的 La w of co - e 石s 忱ne e , 去说明用摆长解释周期 , 或用周期解释摆长井没有什么不对称 , 常识解释概念不能提供判定 一子论证是否是解释的明确根据 . 这时 , 亨普尔是用 逻辑为反直觉的论证作辩护 , 这令人想起他用 He n 印e l一o n fi r m 代替 N ie o d 一e o n f ir m 时引入反直觉确证悖论的情形 。 P , Ki 忱h e r , “E x p l a n a t o r y U n if ie a t io n a n d t h e C a u s a l S t r u e t u r e o f t h e Wo r l d ” , 载 s山月句庵 石却J翻. 以勿. (ed 州 b y K it c h e r a n d Sa lm o n , M in n e s o t a s t u d ie s in t h e p h il o s o p h y o f Sc ie n c e , vo lu m e x l l l , U n iv e r s i - t y o f M in n e s o t a P r e s s , 1 9 89 , P 4 17 . 〔作者简介〕: 叶 闯 , 1 9 5 6 年生 , 哲学博士 , 现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 (收稿 B 期 : 1 0 5 6 年 , 月 9 日) (本文责任编样 胡新和 ) 附 11 0第第第十九巷 1 9 9 7 11 0 期 4 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vo l . 19 , su m JO U R N A L O F D IA L E C T IC S O F N A T U R E 冲 4 , 19 9 7 科学合理性 :在转向与困境之间 王 善 博 摘要: 正 统的科学合理性观念在发生历史转向之后陷于一种二难 困境 。 为摆脱这种 困境 , 西方科学哲学家又从社会学与 自然主义的角度对科学合理性进行理解 , 然而这些新 的转向在 改变独断科学二元论的同时 , 却始终未超 出抽象法则二元论的陷阱。 , 关彼词 : 历史转向 二难 困境 社会学转向 自然主义转向 抽象法则二元论 一 二难困境 自 6 0 年代正统科学合理性观念发生历史转向之后 , 人们发现在历史主义背景下的科学合 理性 , 处于一种 “二难困境 ”中难以自拔 . 其实在历史转向之前 , 科学合理性就存在着一些困难 , 娜波普呻耀学合理性思想中所包含的“二难困境 ”最先由牛顿一史密斯指明 , 在波普的科学方 铸 (否证脚与科学 目的 ( “逼真性 ” )之间存在着无法联结的鸿沟 , 这种鸿沟使波普的科学合理性思想难雌成立 。 达戈斯蒂诺 (F re d D’A go st in o) 论证了波普的遵循方法规则 (确认性 )有助于 科学 目的 (遥真性 )实现的悖谬性 。他指 出 ,在对遵循规则有助于 目标实现的证明与目标的确定 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测不准关系 。 (〔5〕, p . 3 4) 在正攀的科学合理性主义者 (本文称标准的或后标准的科学合理性主义者’那里 , 对科学史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呼修术(w hi gg is h )理解 。 按这种观点 , 科学史是科学的直线性真理累积 或面向真理的直线性进步 , 并且信奉依据 目前来解释过去 。 由此 , 科学产生于人类在理解自然 时从神话 、迷信到一种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 . 在科学史中 , 最精彩的一段是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或开普娜丫再到牛顿 。哥白尼的 日心说被描述为抛弃地心说天文学后的第一种确实进步的理 论 。作为这一理论的杰出拥护者 , 伽利略不仅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来展示哥白尼理论的正确 性 , 而且作出了新的发现 , 如自由落体定律 。 开普勒三定律也被称为在哥氏理论基础上的一项 重大进展 , 牛顿的《原理》及其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概括成为近代科学在辉煌的数学和谐中进 步的顶峰 。 尽管 20 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发生 ,但科学进步仍继 续维持与塑雍那种辉格式形象 。 逻辑经验主义者以他们对科学的非历史性理解感到 自豪 。 同 样波普也致力于对科学进行非历史性的解释 , 他把科学的历史发展解释为一个提出大胆的假 说、猜测 ,然后在否证方法中严格地进行批判性检验的过程. 这作为一种否证的逻辑是一种发 现理论失致的方法 。 总的说来 , 在标准的科学理性主义者那里 ,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遵 一 一 1 8 一
/
本文档为【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