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2)

2018-05-31 49页 ppt 682KB 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旋律

几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财务主管一职!精通各种财务管理软件

举报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2)发展心理学身体发展总的趋势(1)儿童中期的身体发展缓慢而稳定(2)明显的个体差异:女孩在小学阶段的平均身高高于男孩,这反映了女孩的身体发育稍快,她们在青春期的急速发育始于10岁左右。(3)影响因素:遗传基因、营养、严重的应激(压力)也可能影响脑垂体的机能。(4)营养不仅仅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也与其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有关,获取充足营养的儿童更有精力、更自信,相反,营养失调则可能通过抑制儿童的好奇心、反应性和学习动机来影响其认知发展。讨论:你会让自己的孩子服用人造生长激素吗?矮究竟是不是一个问题?激素有没有危险的副作用?无可否认生长...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2)
发展心理学身体发展总的趋势(1)儿童中期的身体发展缓慢而稳定(2)明显的个体差异:女孩在小学阶段的平均身高高于男孩,这反映了女孩的身体发育稍快,她们在青春期的急速发育始于10岁左右。(3)影响因素:遗传基因、营养、严重的应激(压力)也可能影响脑垂体的机能。(4)营养不仅仅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也与其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有关,获取充足营养的儿童更有精力、更自信,相反,营养失调则可能通过抑制儿童的好奇心、反应性和学习动机来影响其认知发展。讨论:你会让自己的孩子服用人造生长激素吗?矮究竟是不是一个问题?激素有没有危险的副作用?无可否认生长激素在身高方面的作用药物可能导致儿童提前进入青春期,反而抑制了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出现,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双相障碍、双重人格等。心理障碍比较普遍,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障碍,并导致一些损伤(Kalb,2003;Beardslee&Goldman,2002)。治疗:言语治疗等非药物疗法通常都没有效果,因此一些人建议使用药物减轻病情。药物治疗的局限:没有证据明抗抑郁药物对儿童有长期的效果,也没人知道儿童在大脑发育期间,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后果。抑郁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致抑郁。抑郁症典型病例某女,30岁,话少流泪,整天唉声叹气三月。木讷,说话渐少,活动比以前减少,不愿出门,在家唉声叹气,有时独自流泪,家人问及时偶尔低声回答,说脑子没用了,想事情想不出来了,病治不好了,自己做错事,有罪,应该死。以前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也不感兴趣了。称胃口差,每天只吃一顿,体重明显下降,睡眠减少,早上3~4点钟即醒来。就诊时,由家人搀扶入室,低着头,愁眉不展,问多答少,声音低沉缓慢,或点头、摇头示意。谈到病情时,流着泪说:“我该死,我不应该拿国家的钱,我应该死”。躁狂症【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2)语量增多;(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7)睡眠需要减少;(8)性欲亢进。【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致躁狂。躁狂症典型病例某女,19岁,因两周来异常兴奋,挥霍乱花钱而就诊住院。患者近两周来,情绪异常愉悦,整天兴高采烈,忙东忙西的,自我感觉良好,喜欢逛街购物,乱花钱,买些不实用的东西,打扮花俏一改以往。话多,滔滔不绝。精力旺盛,晚上忙忙碌碌到后半夜。进入病房后丝毫不当成是住院,说是来疗养的。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很热情的与医生、护士打招呼。说话幽默,不时引起其他围观病友哈哈大笑。焦虑所有人都会感到一些焦虑,适度焦虑是一种适应性反应,但大部分人仅仅有时感到焦虑,有些人则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焦虑,这就是不适应了。焦虑的表现是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固定的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奔跑喊叫、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焦虑和烦恼的区别焦虑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而烦恼有现实的内容:如孩子不听话等。烦恼主要是对过去事情的后悔和对现状的不满,而焦虑是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恐惧(预支焦虑)。焦虑症案例女,中学生,患焦虑症两年。常感疲劳、焦虑,进入重点中学后,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孤僻,伴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退步。最怕考试,最怕将成绩给别人看。大凡考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坐卧不安,内心慌乱,不能集中注意,记忆效果不佳。常有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失去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双相情感障碍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符合躁狂或抑郁的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病例某男,教师。1958年与领导意见分歧后开始精神失常,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坐卧不安,说活着没意思,脑子迟钝、无用,连做家务也很困难,感到处境艰难,度日如年。晨起情绪特别坏,晚上稍好。不愿见人,不愿讲话,不参加任何活动,成天无精打采,饭量锐减但不觉饥饿。日益消瘦,对性生活无要求。入睡难,早醒。无幻觉妄想表现。家人不以为是病,以为是“闹情绪”。以上表现持续到1959年5月,病人一改以往情形,变得无原由的欢乐,话多,说自己脑子灵活好使,浑身有力气,见人就打招呼,谈个没完,喜欢结交朋友,慷慨招待,吹嘘自己。成天忙碌,走东家串西家,骑着新车穿着新衣到处逛,晚上仅睡3-4小时,天不亮就起床,一事没完又去做另一件事。至1959年10月上述表现消失,一切如常。儿童中期的记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学前儿童不能完成守恒任务,是因为他们有限的记忆能力,一旦儿童短时记忆显著发展起来,他们就能够解决更多的与逻辑有关的问题.相比学前儿童,学龄中期的儿童能够记住更多的东西,记忆策略也随着训练而不断得到改善。智力的差异与因材施教智力的差异客观存在,当幼儿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之后,这种差异在他们的学业成绩上明显的表现出来。根据智力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种类型,正常儿童,心理迟滞和智力超常。心理迟滞:美国心理迟滞协会认为,心理迟滞是一种能力丧失,其特征是智力功能和涉及概念性、社会性和实用性适应技能的适应性行为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层次。轻度迟滞90%心理迟滞的个体,心里迟滞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智力测验分数处于50-70范围内属于轻度迟滞。通过合适的训练,这些学生可以达到3-6年级的教育水平,尽管他们不能完成复杂的智力任务,但可以非常成功的独立拥有一份工作,并生活下去。中度迟滞35-50的个体属于中度迟滞,占心里迟滞人数的5-10%,常规教育往往不能有效训练这些个体获得学业技能,他们一般不能跨越2年级的水平。但他们能够学会一些职业和社会性技能,并学会独自去熟悉的地方。一般来说,他们需要中等程度的监督。重度迟滞重度迟滞,智商为20-35,或极重度迟滞,智商低于20,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严重受损,他们基本没有或不具备语言能力,对运动的控制能力也很差,可能需要24小时看护,大多数重度和极重度迟滞者都在专门机构里度过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天才儿童的教育天才儿童:在智力、创造性、艺术性、领导能力或特定的学业领域中表现非凡的儿童。高智商儿童“不擅于交际”、“适应性差”、“神经过敏”?加速和丰富计划是促进天才儿童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推孟等人对150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除了更聪明之外,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健康、更具协调性、心理适应性更强。此外,他们以令人羡慕的方式生活着,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奖赏和声望,在艺术和文学上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例如,在他们40岁的时候,总共写出了90多本,375个剧本和短篇小数,以及2000篇文章,200多项专利。与非天才学生相比,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报告出更高的满意度。(Terman&Oden,1959;Sears,1977;Shurkin,1992;Renzulli,2004)儿童中期的自我出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开始发现自己可能擅长某些事情而不擅长另一些事情。儿童了解自己的方法——社会比较学前儿童在理解和评价自己能力的时候,常常是按照一些假定的标准进行考虑,作出的推断也都是绝对意义上的擅长和不擅长。而到了小学阶段,开始用社会比较的方法,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Weiss,Ebbeck,&Horn,1997)社会比较是指期望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力、特长和看法。怎样看待家长对重点学校的追捧?向下社会比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儿童会选择向下社会比较,即和那些明显差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Aspinwall&Taylor,1993)向下社会比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教学水平较低的小学里,某些学生的学业自尊水平要比来自教学水平很高的小学里非常有能力的学生更强。教学水平低的小学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不怎么样,所以比较后的感觉相对要好。所以,在为孩子申请学校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自尊是指个体在整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积极和消极的评价,相比自我概念,自尊有着更多的情绪导向。一般来说,总体自尊在儿童中期会有所提高,大概到12岁又略有下降。对这种下降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主要的一个原因似乎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升学通常发生在这个年龄段。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毕业升往初中时,表现出自尊的下降,随后又逐渐回升长期拥有低自尊对儿童的危害可能让儿童陷入一种逐渐无法摆脱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例如,一个孩子的自尊一直很低,目前正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由于自尊很低,他预期自己会考砸,所以就会非常焦虑,过分的焦虑使得他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有效的学习。进而,他可能会觉得既然考不好又何必要学,于是决定不再努力。最后,高焦虑和不努力当然导致了他所预期的结果,失败恰好验证了他的预期,也强化了他的低自尊,使得失败的恶性循环持续下去。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小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勤奋与自卑阶段。这里的勤奋包括了孩子用手工作的各种愿望和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事物是如何做成的以及有什么用处变得非常有兴趣。如果孩子们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去做事,他们就会认为这些事情只有成年人才能够完成。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不论是课堂内外。同样,采用多种评价指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也是避免儿童自卑和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手段与策略。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父母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自尊来打破这回总失败的循环。最好的办法是采权威性的教养风格。权威型的父母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情感支持,对孩子的行为设定清晰的限制。其他类型的养育风格对于自尊没有太多的积极影响。高惩罚和高控制的父母只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你们是不值得信赖的,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这种信息将削弱儿童的能力感。而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总是不加区分的给与赞扬和强化,从而形成孩子错误的自尊感,最终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儿童中期的友谊友谊在儿童中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对朋友的重要性更为敏感,建立和维持友谊成为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友谊为儿童提供有关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信息,增长儿童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的智力;提供情感支持从而使儿童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拥有朋友使儿童不太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儿童中期,同伴之间的友谊的重要性仍然不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友谊发展的三阶段理论—WilliamDamon阶段1(学前):基于他人行为的友谊把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与他们分享玩具的人、一起玩游戏的人当成朋友。不太会考虑他人的个人品质。阶段2(儿童中期):基于信任的友谊,该阶段的友谊的核心是相互信任。阶段3(青春期):基于心理亲密的友谊,通过相互倾诉,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建立友谊。友谊可见,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经历了从分享愉快的活动、到考虑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特质、再到亲密和忠诚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发展、对自我理解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儿童中期的性别隔离性别隔离:小学阶段儿童对异性的回避非常明显。性别隔离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原因:在非工业社会里,性别隔离可能是由于儿童所参与的活动类型导致的结果。例如,许多文化社会规定男孩只能做一类事,而女孩只能做另一类。不过,这不能完全解释性别隔离现象,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同一学校参与大部分相同的活动,他们仍然倾向于回避异性同伴。友谊性质的性别差异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有更大的交友圈,他们更喜欢很多人一起玩耍;男孩子的地位等级也很明显,他们会努力维持和提升自己的地位;男孩的游戏更容易火药味。儿童中期的女孩子往往有一两个地位差不多的好朋友,而不是拥有一个广阔的朋友圈子;她们更喜欢在同等地位水平上维持友谊;通常通过妥协解决冲突。性别同一性性别是社会进行分类的一个基本标准,它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幼儿在性别角色方面的发展与获得出现障碍,其以后的身心发展就可能会出现许多与社会不适合的现象。原因在于所有社会都期待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性别同一性儿童在两岁左右就建立起了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意识,但不能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4、5岁的时候,儿童才意识到基于固定不变的生理特征,一个人永远是男的或女的,这就是所谓性别恒常性。儿童的道德发展道德的三个成分: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到两岁的时候,由于自我意识和新的表征能力的出现,儿童变成了一种有道德的生物。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对偶故事法举例:一个小孩无意中打坏了10个杯子,另一个小孩故意打坏了一个杯子。哪个小孩更淘气呢?6-7岁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的严重性来进行判断,而10-12岁的儿童才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从行为的主观责任去做判断。道德发展的四阶段理论第1阶段(4-5岁以前):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行为的对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青少年阶段,他们的道德推理开始超越个人的水平,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好,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他索价还要高出成本10倍。药剂师花了400美元制造镭,而一小剂量的药他竟索价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但他一共才借到2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茨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这样,海因茨想尽了一切办法都失败了,于是有一天他橇开药店的门,为他妻子偷来了药。丈夫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习俗水平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阶段1:避罚和顺应取向赞成:如果他不去救他的妻子,会因此受到家人的责备;反对:会被抓起来。阶段2:工具性目的取向赞成:药商可以为了赚钱而拒绝救人姓名,海因茨也可以为了就自己妻子的姓名去偷药。反对:他正冒着比他自身的价值更多的危险去救他即将死亡的妻子。阶段3:好孩子取向赞成:如果你偷了药,没有人会认为你是坏人;但是如果你没有偷药,你的家人会认为你是一个无人性或无能力的丈夫。如果你让你妻子死去,你将永远无法直视任何人。反对:不仅仅药商会认为你是一个罪犯,其他人也会这样认为,在你偷了药之后,你和你的家庭都将永远感受到耻辱。阶段4:维持社会秩序取向赞成:有责任去保护他妻子的生命,他对婚姻发了誓。但偷药是错误的,因此他至少应该有接受法律惩罚的准备。反对:想挽救他妻子的生命没有错,但不管怎样都必须遵守法律,即便他的妻子就快要死了,不允许任何人偷,为什么他能呢?如果每个人在困境中都开始违反法律,那么就没有了文明,只有犯罪和伤害。阶段5:社会价值取向赞成:尽管有法律来反对偷窃,但法律并没有意味着违背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取走药违背了法律,但他在这种情况取走是正当的。如果他因此受到控告,那么法律需要重新去考虑这样一些情景:它违背了人类维持生命的天然权力。谁说人类维持生命的权力是第一位的、最高社会价值?阶段6:内在良心取向如果他没有做他能够挽救妻子的任何事情,实际上他就在认为还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对财产的尊重高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去挽救快要死的人。儿童的攻击性攻击(Aggression)是对另外一个人有目的的侮辱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中一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偶然的攻击行为是正常的,并且是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当成人干涉并教孩子满足欲望的时候,这些经历将变成重要的学习经验。但是,大多数攻击性行为明显是反社会的。如果允许儿童的攻击行为继续下去,可能导致道德发展和自我控制方面持久的缺陷,也可能导致一种反社会的生活方式。攻击的出现在6个月以后,婴儿发展了辨别愤怒和挫折的来源以及攻击他们的运动技能的认知能力。在学龄前期就出现了两种形式的攻击。最普遍的一种是工具性侵犯,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当路的人。另一种形式是敌意性侵犯。至少有两种变化形式:第一种是公开性攻击,即通过身体伤害或威胁进行身体伤害来伤害别人;另一种是关系性攻击,即损坏另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如社会性排他或散布谣言。攻击的稳定性与原因攻击是一种高度稳定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当攻击性很强的孩子长成了30多岁的人时,他们更可能在人格测试的攻击性倾向上得高分,对他们的孩子使用严厉的惩罚,并且被确信为有犯罪行为的人。高攻击性的人,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更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攻击性与生物因素有关(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但是充满争吵的家庭、低劣的父母教养方式、好斗的同龄人以及电视暴力和儿童的反社会行为都有很大关系。影响攻击性的环境因素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或者惩罚缺乏技巧性,导致了儿童愤怒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的增长。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高攻击性的孩子更可能将别人的偶然伤害行为、甚至是好意的行为理解为敌意行为;更可能使用歪曲的认知技巧。社会文化的影响。当同龄人的群体氛围是紧张的、有竞争性的,而不是友好合作的时候,敌对和攻击更可能发生。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班额太大、很差的指导以及过于严格的规则,都可能导致更高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增加儿童的道德行为并减少攻击行为为学前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和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参与拥有共同目标的活动与同伴互动。不要忽视攻击行为。当看到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干预,并明确说明攻击是不可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帮助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其他的解释。监控儿童看电视,尤其是看暴力电视节目的情况。鼓励学前儿童观看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准的节目。帮助学前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明确教会他们推理和自制。学前儿童可以理解道德发展的基本原理,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某些行为是适当的。
/
本文档为【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