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9-08-16 4页 pdf 772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武娇

教育

举报
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征求意见稿)ICS07.040A75DB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XX/XXXXX—XXXX福建省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Technicalrulesforsurveyingandmappingof1:5001:10001:2000basicdigitaltopographicmaps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XX/XXXXX—XXXXI目次前言.............................................
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征求意见稿)
ICS07.040A75DB35福建省地方DBXX/XXXXX—XXXX福建省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Technicalrulesforsurveyingandmappingof1:5001:10001:2000basicdigitaltopographicmaps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XX/XXXXX—XXXXI目次前言................................................................................V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15总则..............................................................................25.1测量基准......................................................................25.2一般要求......................................................................26平面控制测量......................................................................26.1一般规定......................................................................26.2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37高程控制测量......................................................................77.1一般规定......................................................................77.2水准测量规格..............................................................77.3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87.4水准观测技术要求..............................................................97.5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107.6GNSS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高程测量...........................108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118.1图根点精度要求...............................................................118.2地物点分类...................................................................118.3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118.4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128.5数字地形图基本等高距.........................................................129图根控制测量.....................................................................139.1图根平面控制.................................................................139.2图根高程控制测量.............................................................159.3外业数据.................................................................169.4平差计算.....................................................................1610数字测图........................................................................1610.1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1610.2数据采集....................................................................1710.3要素内容的取舍..............................................................17DBXX/XXXXX—XXXXII10.4测注高程注记点..............................................................1811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及编辑......................................................1811.1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步骤........................................................1811.2定位基础....................................................................1811.3水系........................................................................1911.4居民地及设施................................................................1911.5交通........................................................................2311.6管线........................................................................2511.7境界........................................................................2511.8地貌........................................................................2511.9植被与土质..................................................................2611.10注记.......................................................................2612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2712.1基础要素符号与代码..........................................................2712.2基础要素大类的划分..........................................................2712.3基础要素代码的编制..........................................................2712.4基础要素代码的扩充..........................................................2812.5基础要素的分层..............................................................2813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2813.1图幅接边....................................................................2813.2图幅检查....................................................................2813.3资料整理....................................................................2814数字地形图成果的提交............................................................28附录A(资料性附录)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差△h允的计算.................29A.1△h允值计算公式...............................................................29A.2△h允值速查表.................................................................29附录B(规范性附录)房屋建筑结构分类标准...........................................30DBXX/XXXXX—XXXXIII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测绘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建慧、连镇华、锜言寿、林依泉、何书镜、邬建耀等DBXX/XXXXX—XXXX1福建省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1:1000、1:2000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的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图根控制测量、数字测图、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及编辑、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数字地形图成果的提交等。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CJJ/T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福建省连续运行参考站FuJian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FJCORS)在福建省内,由多个连续运行的GNSS基准站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等组成,用于提供不同精度、多种方式定位服务的信息系统,简称FJCORS系统。3.2网络RTKNetworkRealTimeKinematic在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模式下进行的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3.3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ese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自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启用。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包括坐标系的原点、三个坐标轴的指向、尺度以及地球椭球的4个基本参数的定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Z轴由原点指向历元2000.0的地球参考极的方向,该历元的指向由国际时间局给定的历元为1984.0的初始指向推算,定向的时间演化保证相对于地壳不产生残余的全球旋转,X轴由原点指向格林尼治参考子午线与地球赤道面(历元2000.0)的交点,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采用广义相对论意义下的局部地球框架下的尺度。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DBXX/XXXXX—XXXX2CGCS2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ese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FJCORS福建省连续运行基准站FuJian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PDOP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ositionDilutionofPrecisionRTK利用载波相位差分的实时动态定位RealTimeKinematic5总则5.1测量基准测试基准要求:a)大地基准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其原点为地球的质心,参考历元为2000.0,长半轴为6378137m;b)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c)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国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60m;d)原有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地方高程系统的,应逐步转化归算至现行国家大地控制系统上来。5.2一般要求5.2.1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5.2.2所用测量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检校。5.2.3按本标准进行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需满足地籍图、房产图基础公共要素的基本要求,同时为数据建库作好准备,使之成为后续高新测绘产品的良好数据源。5.2.4各项测量工作应积极推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方法,但必须满足本标准的基本精度要求。5.2.5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本标准,对于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最新版本的相关规定。6平面控制测量6.1一般规定6.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允许越级布网。6.1.2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静态测量、各种形式的边角组合测量、导线网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的方法。6.1.3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DBXX/XXXXX—XXXX36.1.3.1GNSS控制网按三、四等与一、二依次进行分级。6.1.3.2常规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按三、四等与一、二、三级进行分级。6.1.3.3RTK按精度分级为:一、二、三级。6.1.3.4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标石规格参照相应规范要求。6.1.3.5四等(含四等)以上控制点均应绘制点之记。6.1.4坐标系统的选择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为原则,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当长度变形值小于2.5cm/km时,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º分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或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亦可采用当地高程参考面。同一城市或者局部地区只能建立一个平面坐标系统,并建立与国家坐标系统的联系。6.1.5平面控制网精度要求:a)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平面点位中误差Mij不得大于+5cm;b)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中最弱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Mw(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5cm。6.2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6.2.1GNSS6.2.1.1GNSS测量要求GNSS网测量执行CJJ/T73-2010,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表1GNS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三等5≤5≤21/80000四等2≤10≤51/45000一级1≤10≤51/20000二级<1≤10≤51/10000注:表中a表示固定误差,b表示比例误差系数6.2.1.2GNSS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指标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NS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公式1、公式2、公式3的规定,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超过公式5的规定.DBXX/XXXXX—XXXX4wx≤2σ…………………………………(1)wy≤2σ…………………………………(2)wz≤2σ…………………………………(3)w≤2σ…………………………………(4)ds≤2σ…………………………………(5)W=222zyxwww…………………………(6)式中:wx——环坐标分量闭合差;wy——环坐标分量闭合差;wz——环坐标分量闭合差;w——环闭合差;n——独立环中的边数;σ——基线长度中误差6.2.1.3GNSS网平差处理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CGCS2000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NSS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在CGCS2000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国家坐标系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约束点的已知坐标、已知距离或已知方位,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为加权观测值。平差结果应输出在国家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无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公式7、公式8、公式9的要求;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公式7、公式8、公式9的要求。V△X≤3σ…………………………………(7)V△Y≤3σ…………………………………(8)V△Z≤3σ…………………………………(9)式中:V△X——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Y——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Z——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σ——基线长度中误差。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符合公式10、公式11、公式12的要求;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GNSSDBXX/XXXXX—XXXX5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公式10、公式11、公式12的要求。dV△X≤2σ…………………………………(10)dV△Y≤2σ…………………………………(11)dV△Z≤2σ…………………………………(12)式中:dV△X——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dV△Y——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dV△Z——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σ——基线长度中误差。另外,按C、D、E级进行分级的GNSS网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按GB/T18314-2009执行。6.2.2边角组合网测量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边角组合网边长和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三等5≤±30≤1/160000≤1/80000四等2≤±16≤1/120000≤1/45000一级1≤±16≤1/60000≤1/20000二级0.5≤±16≤1/30000≤1/100006.2.3光电测距导线测量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DJ1DJ2DJ6三等153000≤±18≤±1.51/60000812≤±3四等101600≤±18≤±2.51/4000046≤±5一级3.6300≤±15≤±5.01/1400024≤±10二级2.4200≤±15≤±8.01/1000013≤±16DBXX/XXXXX—XXXX6表3(续)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DJ1DJ2DJ6注1: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注2: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注3: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注4: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注5:n为测站数;注6:气温气压及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可输入仪器直接进行改正;注7:当使用全站仪观测时,测回间可不变换度盘位置。6.2.4RTK测量6.2.4.1主要技术要求RTK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RTK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边长相对中误差与基准站距离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一级500≤1/20000≤5≥4四等及以上二级300≤1/10000≤5≥3一级及以上三级200≤1/6000≤5≥2二级及以上注1:采用单基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至少要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注2:单基站RTK测量时采用GPRS、CDMA等通信模式时,流动站与基准站的距离也应按上述的规定执行,但是,采用FJCORS等系统进行网络RTK测量时,在网络有效范围内,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注3: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6.2.4.2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获取RTK平面控制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获取方法:a)在获取测区坐标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b)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自行求解;CGCS2000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c)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进行计算和优选;d)RTK等级平面控制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6.2.4.3检核要求DBXX/XXXXX—XXXX7RTK平面控制测量的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核,检核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检核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RTK平面控制测量检核要求等级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坐标检核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的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坐标较差中误差cm一级≤±15≤1/10000≤±5±14≤±5二级≤±15≤1/7000≤±8±20≤±5三级≤±15≤1/4000≤±12±30≤±57高程控制测量7.1一般规定7.1.1水准测量的等级依次分为三、四等和等外。城市首级高程控制网不应低于三等水准,并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测区首级高程控制网则视具体需要,四等以上高程控制网可作为首级高程控制。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和GNSS卫星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中误差应优于±3cm)的高程异常模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7.1.2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在平坦地区一般用四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山区以及建筑物上控制点高程的测定可采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和GNSS高程测量方法施测;平坦地区的一、二级导线点的高程亦可根据要求用等外水准精度施测。7.1.3首级水准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远景规划、水准路线的长短而定。四等以上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7.2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应符合表6的规定DBXX/XXXXX—XXXX8表6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单位:千米水准点间距离(测段长度)建筑区1~2其它地区2~4环线或附合于高等级点间路线最大长度三等45四等15等外12注1:对高程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可另编技术设计书。注2:网中结点与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间附合路线长度不应超过上述规定的0.7倍。注3: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布设水准支线,支线长度不超过15km。7.3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7.3.1水准测量各等水准测量高差的基本精度指标一般以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与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进行衡量。M△和MW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13、14:)(41sLnM…………………………………(13))(1LWWNMw…………………………………(14)式中:△——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LS——测段长度(km);n′——测段数;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N——水准环数;L——水准环线周长(km)。7.3.2基本技术要求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DBXX/XXXXX—XXXX9表7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单位:毫米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段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wM平原丘陵山区三等≤±3≤±6≤±12≤±8≤±12≤±15≤±20四等≤±5≤±10≤±20≤±14≤±20≤±25≤±30等外——≤±15————≤±30≤±40注1:L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水准附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km。注2:山区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注3: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注4: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km时,按1km计算。7.4水准观测技术要求采用光学水准仪时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采用数字水准仪时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8采用光学水准仪时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单位:米等级标尺类型仪器类型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三等双面DS3≤65≤±2≤±5三丝能读数因瓦DS1、DS05≤80四等双面DS3≤80≤±3≤±10三丝能读数因瓦DS1≤100等外双面DS3≤100≤±10≤±20——注: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表9采用数字水准仪时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单位:米等级仪器类型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三等DSZ1、DSZ05≥3且≤65≤±2≤±5三丝能读数四等DSZ1、DSZ05≤80≤±3≤±10三丝能读数DBXX/XXXXX—XXXX10表9(续)等级仪器类型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等外DS3≤100≤±10≤±20——7.5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7.5.1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可以代替四等(含四等)以下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边长m高程导线长度km测回数(中丝法)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DJ2″DJ2″平原丘陵山区四等≤1000153±7±40±20±25等外≤300122±10±60±30±40注1:D为边长,以km计,不足0.3km按0.3km计算;L为路线总长,以km计,不足lkm按lkm计算。注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与几何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仍按上述规定,联网平差计算时可按等权处理。注3:测边要求与同级导线测量相同。注4:垂直角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记录一次,精确读至lmm,当较差不大于3mm时,取中数使用。注5:视线应离开地面1.3m以上。7.5.2测量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可以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定并读取其观测高差值,以取代常规垂直角观测,但测回数仍需按表10规定执行(正、倒镜依次各观测一次为一测回),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值△h允按附录A计算与取用。7.6GNSS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高程测量7.6.1GNSS控制网应与国家高等级GNSS控制网(如福建省C级GPS控制网)联测,以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地心坐标(CGCS2000坐标)。7.6.2GNSS大地高测定中误差和似大地水准面中误差对高程测量精度的综合影响应满足高程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7.6.3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各次测量的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4cm,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为最终结果。RTK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等方法获取,拟合模型及似水准面模型的精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决定。DBXX/XXXXX—XXXX118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8.1图根点精度要求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中误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图根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图上±0.1mm≤图上±0.3mm高程中误差m≤1/10×H平地≤1/10×H丘陵地≤1/8×H山地、高山地≤1/6×H注:H为基本等高距。8.2地物点分类按精度的要求,地物点总体上按三大类进行划分。8.2.1一类地物点指道路、街、巷、加固坎(坡、堤岸、沟渠)等转点及其两侧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它可起界线(点)作用且耐久牢固角点(边线)明确的地物等要素的角点。8.2.2二类地物点主要指处于隐蔽地区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它可起界线(点)作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要素的角点。8.2.3三类地物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它地物点,此类地物点又分A、B两种,A指明显固定的地物,B指不明显的地物。8.3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12的规定。不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应超过如下公式15计算的结果。222DjDimmm间…………………………………(15)式中:m间——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mDi——一、二、三类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mDj——一、二、三类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一定与mDi同类)。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12中的规定值或公式15计算结果放宽50%。DBXX/XXXXX—XXXX12表12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单位:厘米地物点类型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1:5001:10001:2000点位间距点位间距点位间距一类地物点±5.0±5.0±8.0±8.0±15.0±15.0二类地物点±7.5±7.5±12.0±12.0±25.0±25.0三类地物点A±15.0±15.0±30.0±30.0±60.0±60.0B±25.0±20.0±50.0±40.0±100.0±80.0注:间距中误差为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的中误差。8.4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其它地区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高程中误差(等高距)≤1/3≤1/2≤2/3≤1注:对于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述的规定值放宽50%。8.5数字地形图基本等高距数字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14的规定。表14地形图基本等高距单位:米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距1:500比例尺1:1000比例尺1:2000比例尺平地0.50.50.5、1丘陵地0.50.5、11山地0.5、112高山地11、22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注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DBXX/XXXXX—XXXX139图根控制测量9.1图根平面控制9.1.1基本要求在完成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加密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可采用附合导线、结点导线网、GNSS静态测量和RTK测量等方法测量。当采用附合导线、结点导线网时,个别导线无法贯通的地区,采用支导线形式补充;局部地区也可采用全站仪解析极坐标法测定(必须有校核条件)。9.1.2图根点布设图根点标志尽量采用固定标志。位于水泥地、沥青地的普通图根点,须刻十字或用水泥钉、铆钉作其中心标志,周边用红漆绘出方框及点号,如图1所示。图1水泥地、沥青地的普通图根点标志1: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可按1:1000比例尺分幅每幅图埋设4个埋石点;1:1000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每幅图各埋设3个埋石点;埋石点要均匀分布,埋石点应与同幅的另一个埋石点通视。图根埋石点一般要选埋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上,支导线点和全站仪直接施测的极坐标点不得作为埋石点。标石规格如下:埋石规格:埋石面上应刻写点号,字体要求正规。图2埋石规格DBXX/XXXXX—XXXX14图3灌制在建筑物或岩石上规格刻石规格:刻石要求正规,用红漆编上点号和测量单位。图4刻石规格街区路面可埋设铆钉标志,并在点位四周加刻15cm×15cm方框,编上点号。如图5:图5街区路面可埋设铆钉标志9.1.3图根点布设密度图根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一般1: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每幅图应不少于8个控制点,1:1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每幅图不少于12个控制点,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每幅图不少于15个控制点;平坦开阔地区全数字测图图根点的密度不得小于表15的规定。城市建筑区及地形复杂、隐蔽地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适当加大密度。表15数字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密度测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图根点数/km2641649.1.4图根导线DBXX/XXXXX—XXXX15图根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6的规定。表16图根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指标比例尺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距中误差mm测角测回数DJ6测距测回数1:50090080≤1/4000≤±40±151单程观测11:100018001501:200030002509.1.5图根支导线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图根支导线。支导线总边数不多于4条边,总长度不超过表16中规定长度的1/2,最大边长不超过平均边长2倍。支导线边长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可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J6型光学经纬仪观测一测回,其它测站的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当采用全站仪时,在等级控制点或一级图根点上直接施测其坐标和高程,但最多只能发展二次,并且每个测站施测前应进行检核(施测已知点进行校核,1:500地形测图校核点移位差应小于±7cm,1:1000地形测图校核点移位差应小于±14cm)。以此方式施测的控制点应做到:a)可直接储存观测数据的全站仪观测的数据,按规定格式直接打印作为成果上交;b)不能直接储存观测数据的全站仪施测的图根点,必须用指定的表格(图根点观测记录表格)进行记录,包括校核点数据记录(每个站的前二行),并且记录的数据不得随意修改。9.1.6图根导线观测水平角观测使用不低于DJ6级的经纬仪或全站仪,按方向观测法观测。边长测量用不低于Ⅱ级的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实测边长一测回。图根导线测定边长时,须进行仪器常数、棱镜常数等边长改正。9.1.7RTK图根点控制测量RTK图根点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1.6的规定。RTK图根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获取方法按照本标准的6.2.4执行,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表17RTK图根点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与基准站距离(km)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图根点≤7≥2平面三级以上高程等外以上注:采用FJCORS等系统进行网络RT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范围内。9.2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平地图根点高程用图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定;山地或建筑物上的图根点高程可用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图根点高程测定也可采用RTK测量方法。DBXX/XXXXX—XXXX16图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应起闭在不低于等外水准的控制点上。图根三角高程路线可起闭于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点。图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8的规定。RTK图根高程测量方法按照7.6。表18图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技术要求附合路线总长(km)平均边长(m)垂直角测回数指标差之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路线闭合差允许值(mm)J2J6≤8≤3001±15″±25″0.01S≤±40注1:S为边长,以hm计,不足3hm按3hm计算;注2:L为路线总长,以km计,不足1km按1km计算;注3:当L大于1km且每km超过16站时,路线闭合差允许值为±12(mm),n为测站数;注4:垂直角必须往返测,视线应离开地面1.3m以上。注5:觇标高、仪器高丈量两次,量至mm,取两次中数使用。注6:高程计算至mm,取至cm。9.3外业数据记录图根控制外业数据采集记录宜优先使用电子手簿方式进行。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方式,均须提交图根控制记录资料。9.4平差计算图根控制网的平差计算优先使用微机,采用正确、可靠的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平差所用的原始数据,宜由电子记录手簿与微机通讯接口传输而得,相关数据及成果打印输出并装订成册。10数字测图10.1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10.1.1图幅分幅数字地形图图幅宜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或矩形分幅(40cm×50cm)。10.1.2图幅编号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以图幅西南角之坐标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以km为单位)作为其图号,并且作为包括于本图幅中1:500和1:1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图号。图号具体表示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各取三位数字。在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图号之末尾,附加一个子号数字(用英文字母),中间以“—”隔开,作为1:1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图号。在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图号之末尾
/
本文档为【福建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征求意见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