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艺术PPT课件

2019-05-30 109页 ppt 4MB 40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zzx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艺术PPT课件文艺复兴绘画、巴洛克绘画和十九世纪绘画是二十世纪前世界美术史上并立的三大绘画高峰。与前两个绘画高峰相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阶段,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诸流派的历史源头。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所创立的规范和法则,对后世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打着复兴古典艺术的旗号,借古开今,创造新的人文主义艺术文化之外,欧洲历史上还出现过两次大规模向古典艺术学习的高潮。一次是...
西方艺术PPT课件
文艺复兴绘画、巴洛克绘画和十九世纪绘画是二十世纪前世界美术史上并立的三大绘画高峰。与前两个绘画高峰相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阶段,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诸流派的历史源头。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所创立的规范和,对后世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打着复兴古典艺术的旗号,借古开今,创造新的人文主义艺术文化之外,欧洲历史上还出现过两次大规模向古典艺术学习的高潮。一次是17世纪初兴起于法国的以普桑为代表的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另一次同样发生在法国,时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所谓古典主义艺术就是指这些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艺术思潮和风格。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是利用古代的艺术理想规范来表现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题材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古典主义绘画则以此为精神内涵,竭力在表现风格上追求一种完美的崇高感,在表现形式上创造一种完整的典范性。具体地讲,首先,它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其次,它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形象。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古典主义的发展从17世纪到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1、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2、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3、以安格尔为代表追求完美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画面上有3个青年牧人与1名少女,在田野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古希腊文字的墓碑,一位身着蓝色长袍的牧人单膝跪地,用手指着碑文,一一辨认着上面的文字:“EtinAkcadiaego”(甚至在阿卡迪亚,我仍存在)。这里的“我”泛指死神,就是所死神也在这片乐土上生活过,这对生活在阿卡迪亚的牧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旁边的一位牧人正低头沉思,似乎领悟到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即使是在最幸福的理想之国,人生也是短暂的,死亡不可避免。另一个年轻的牧人惊惧地回头求教于一位睿智而聪慧的女神。女神是一个象征的形象,据说是生命与自然的永恒化身,她平静而安详的神情与牧人们的激动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女神颌首聆听的姿态似乎在回答那位年轻的牧人:生死是自然与生命永恒的运动,即使死在这片乐土上也是幸福的,死又有何惧。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沉静、稳重和端庄,表现出在生与死面前的一种宁静而平和的心态,给躁动中的牧人们以心理上的抚慰与情绪上的安定。普桑正是通过这样的神话题材来回答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借此赞颂生命与自然的永恒精神。这种对崇高主题的永恒艺术追求以及典雅形式下的深刻思想,是普桑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和启蒙精神。达维特(1748年—1825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他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66年师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1774年获得去意大利深造的大奖。翌年前往意大利研究美术,深受古典美术影响。1780年回到巴黎,创作了取材于古罗马历史题材的《沦为乞丐的贝利萨里》,客观上起到了影射法国封建专制君主的昏庸和残暴的作用,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和进步舆论家的赞扬。1784年再次去罗马,创作了又一件古罗马历史题材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有力地歌颂了古罗马人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勇敢地去格斗的英雄主义精神。《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0×425厘米,178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原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订件,但达维特并没有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去画,而是赋予这一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以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画面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两种矛盾情感的冲突。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下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中。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绿蒂·科尔代,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的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够了。”显然,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马拉之死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不但反映了马拉的真实斗争生活、善良的人格和献身精神,强调并记录了历史的精确性,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出生于法国蒙托邦,父亲是装饰雕刻家、皇家美术院院士,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艺术教育,6岁时进教会学校学习绘画音乐,9岁时画的素描头像已显示出超群的才能。尔后进入当地的绘画雕刻学校学习,当他第一次见到老师给他们看拉斐尔《椅中圣母》临摹作品时,激动得流下热泪,这个印象决定了他的日后艺术追求和命运。安格尔17岁的安格尔进入达维特的画室学习,当时,达维特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安格尔极受达维特的喜爱,达维特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那微微皱起的眉毛下,有着一双认真思考的眼睛。由于成绩优异,拿破仑免了他的兵役,19岁时升入美术学院。1806年因获得罗马大奖而赴罗马法兰西学院后来,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在他学习的四年期满后不愿回法国,因为他的古典主义倾向作品在巴黎历遭冷遇,因而继续留在罗马研究古代艺术遗迹,成为意大利古典艺术的崇拜者,尤其推祟拉斐尔。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这些特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画作品中。他一生画了大量作品,其中以肖像画、女性人体画和素描最为突出。《大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它完全背叛了老师的庭训。安格尔的学生杜瓦尔为此曾竭力为他作辩解,他说:“我并不想说,安格尔先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也要肯定,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安格尔似乎在这幅画上显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独立性,但由于安格尔的美学信念的坚定性,这里的表现反而给人们造成对他的见解的模棱两可性,攻击与批评是在所难免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我们觉得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尽管他所画的这个人物是有着很大的虚构性。《大浴女》(油画,146×97.5厘米,1808年作,巴黎卢浮宫藏)《泉》是安格尔最著名的作品。这幅画实现了他对人体美与古典美完美结合的形式追求。在这里,他展示了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美、抒情美和纯洁美。他描绘一位举罐倒水的裸体少女,身躯略呈S型,婀娜多姿,双目透出清纯,虽然身体袒露,却让人觉得她如清泉般圣洁。【思考与探究】1、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试分析安格尔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浪漫主义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沼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1819年,年仅26岁的席里柯根据1816年所发生的沉船事件创作了震惊画坛的《梅杜萨之筏》,从此,揭开了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序幕。浪漫主义画家不同于达维特、安格尔那样热衷于希腊、罗马的古典规范,热衷于从希腊、罗马神话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是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热衷于从中世纪、东方文化中寻求灵感;在创作中,他们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席里柯(Gricault,179l一1824)席里柯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受惊的马》、《狮摞马》、《埃普松赛马》都是捕捉动物神情的力作。不过,借里柯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1812年,他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立金奖。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地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1816年发表的《梅杜萨之筏》,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艾普松赛马席里柯 席里柯从小就喜欢骑马,也喜欢画马,这一郊外赛马的激烈场面不仅反映了席里柯对赛马比赛的极大兴趣和当时激动的心情,也反映了他激奋豪放的个性特征及在色彩表现上受英国风景画家的强烈影响。这种在构图、动势、色彩、光景及环境、气氛上的新的探索打破了传统古典规范平和宁静的画风,对法国的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美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席里柯是一个热情洋溢、富于幻想的画家,1821年,他根据在英国艾普松郊外参加赛马会的真实感受创作了《艾普松赛马》。《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1819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他的《梅杜萨之筏》是一幅使当时画坛引起强烈争议的作品。它取材于当时法国的一起严重海难事件,即海军战舰“梅杜萨号”在开往非洲塞内加尔的途中不幸沉没。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借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席里柯通过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习惯于旧传统的美术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当然,不久就证明,这幅作品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德拉克罗瓦(Delacroix,1798-1863)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浪漫派画家。他以富于激情和动感的构图与色彩挑战了保守的学院派传统,受到青年一代画家的普遍尊敬。在他的画面上,除了飞腾的笔触与跳跃的色块,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个欧洲人在描绘一个骁勇善战的东方民族时所流露出的力量和兴奋。自由领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因它发生在1830年7月27日~29日,所以此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的起义》。德拉克洛瓦亲眼目睹了这一革命事件。同年他就创作了这一作品。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自由的女性,她那强壮的手臂毫不费力地持着装有刺刀的步枪和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开胸部,但毫无温柔或淫荡之嫌。她那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只有她头上的那顶弗吉利亚帽(摹仿古罗马时期解放了的奴隶所戴的帽子,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期曾以此作为自由的象征)和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的人物造型,体现了她的寓意象征。她是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精神的化身,正是她引导人民走向胜利。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群众性。她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手持滑膛枪。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过是以波旁宗族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即将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战士目视着自由的化身。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有力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但丁的舟《但丁的舟》是德拉克洛瓦的第一幅受到观众注意的作品,这幅作品在沙龙中的展出不仅惊震了巴黎艺术界,同时也使德拉克洛瓦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人物。这幅画包括了他今后风格一切特点的萌芽。由于它确立了某种新的东西,以致引起人们议论纷纷。深暗的调子——主要的表现因素,取代了明亮的调子,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情节,而且主要是为了满足色彩上的需要。“但丁的舟”就像是相互对立的和用色彩表现出来的亮调子和暗调子的一个和弦。画中的形体塑造效果是由死人的痉挛而僵硬的裸体构成的。前景那个向仰的死者的脸部在绘画上很完美,僵死的颜色加了一些红色的变化,而对比性的笔触则使他的形体失去了浑圆的感觉。德拉克洛瓦的其他作品希阿岛的屠杀抽前冲锋的阿拉伯骑兵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戈雅(1746年—1828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擅长油画和版画。绘画的题材十分广泛。他的许多宫廷人物的肖像画,重视客观对象的真实性,即使描绘国王全家的《查理四世一家》也不例外。他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一系列深刻地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生活和现实斗争的作品,如铜版组画《狂想曲》、《战争的灾难》,油画《1808年5月2日的起义》和《1808年5月3日的屠杀》等。他的艺术对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有重要的影响。《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更准确的名称应为《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戈雅创作这幅作品时同时创作了《1808年5月2日的起义》。这两幅作品是表现西班牙同一革命斗争的不朽名作。5月2日的起义是表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人民武装起义者与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法国雇佣军短兵相接,激烈厮杀的场面。不幸起义失败了。第二天即5月3日夜间,法国雇佣军在马德里皇宫附近的太子山旁开始了对起义者的血腥镇压。被枪杀的起义者中有市民、农民和僧侣等。这就是《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一画所表现的事件。画家在这幅作品中,着重突出了这一事件的悲壮气氛。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油画,266×345厘米,1814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独具匠心的是画面中的那只地面方形灯的处理。这是茫茫黑夜中唯一的光源。它把敌我双方的尖锐斗争表现得十分清楚。既使人看到了法国侵略者的残暴,更使人目睹了西班牙革命者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最前面的起义者高举双手,面对敌人的枪口,怒目而视,情绪激愤,毫无惧色,全身被灯光所照亮,显得更加突出。通过人物形象突出了起义者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他周围的其他起义者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复杂的神态,是与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密切相关的。画面上方的茫茫夜空以及笼罩在黑暗中的马德里城郭,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象征着当时的西班牙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吕德(1784年—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安放在巴黎大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是他不朽的杰作。这一作品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当时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支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的市民们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歌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一浮雕也简称为《马赛曲》。《马赛曲》(大理石,1270×600厘米,1833年—1836年作,巴黎大凯旋门)这是一件结构严谨统一、人物情绪激昂奔放、运动感急速有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高浮雕。整个浮雕分为两层:上层是右手执剑、左手振臂高呼象征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下层的各种人物与上面的自由女神相呼应,并且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主题思想。它充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它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与他的秘葛赛尔谈到过他对吕德的《马赛曲》的理解。罗丹说:“‘武装起来,公民们!’胸前披着铜甲,展开双翼飞驰而过的自由之神,在用力呼喊着。她的左臂高举在空中,把所有的勇士集合到她身边;另一只手持着短剑,指向敌人。“毫无疑问,最先看到的就是她,因为她支配着整个的作品;她跨开腿像要奔跑,如同用强音唱出高昂的战歌。“甚至似乎听到她的声音:因为她那雕成的嘴似乎正在震耳欲聋地呼喊着。于是,经她一号召,战士们纷纷前来。“下面是动作的第二阶段:一个有着狮子般的髭须的高卢人挥动着他的帽子,他像在向女神致敬。现在你瞧,他的小儿子要求和他同去:‘我已够强壮的了,我是一个男人,我要去打仗!’孩子紧握剑柄,好像这样说。‘来吧!’父亲说,他用骄傲的慈爱望着他的儿子。“动作的第三阶段:一个老兵,在全部装备的重量下弯着腰,尽最大的努力紧紧跟随,因为他要用最后的力量前往作战。另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一心要追随这些战士,他做着手势,好像在申述他从经历中得来的教训。“第四阶段:一个弓手,弯着筋肉坚实的背,正在拉他的弓,一个号兵向队伍吹出激昂的号音。旗帜在大风里飘扬,枪矛一齐簇到前面。信号已经发出,战斗已经展开了。”【思考与探究】1、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试分析德拉克洛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现实主义绘画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于30~70年代间,曾掀起过一场强大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革命后,首次用“写实主义”这个词来自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画家G.库尔贝,最早的理论家为尚弗勒里,第一份宣言发表于1855年。库尔贝等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那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他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往往以社会低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和满怀同情地描绘他们的处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在法国,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继1830年革命以后,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1848年革命。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  主要代表库尔贝柯罗米勒杜米埃伦勃朗夏尔丹   1819年6月10日,库尔贝诞生在法国东部弗朗什—孔太山区一个葡萄园主的家庭。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他的许多自画像,如《叼烟斗的库尔贝》、《带黑狗的库尔贝》和大型寓意画《画室》中的库尔贝,都具有这样的气质。在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佛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     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筛谷的妇女石工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活使他震惊了。画上那个老工人形象非常感人。他跪着一条腿,在低头砸石块,对照身后那个年轻石工,他的劳动量似乎是超负荷的。再从艺术形式处理上看,画家以两个背朝着观众的石工姿势来展现,目的是要加强生活形象的偶然性,决非人为化,可是画面的构图显得不大平衡。观众只能注意到人物的动势。当这幅画在沙龙展出时,官方的舆论与批评有如疾风暴雨。说他爱低级、爱庸俗,说这种艺术乃是对艺术的玷污。此画不幸于1945年时被毁了。原作有160×259厘米,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画廊。约翰·康斯特布尔生于英国一个磨坊主家庭。这里沃草遍野,牛羊成群,这方水土曾造就过庚斯博罗,现在又培育出一代大师康斯太布尔。19岁时随画家波芒赴伦敦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康斯特布尔以纯朴的现实主义自然观向人们展现明净的大自然。在他的画里没有诗情的回忆,也没有理想的修饰,更没有哲理的暗示,他在用笔触和色彩表现某种特定的光线、特定的时间和特定景色中用语言传达不了的东西。康斯特布尔在画中画出了时间里的空间,他爱画春天和夏天而不喜欢画秋天。他认为春夏颜色新鲜、欢乐,他推崇光与色,表现一定时辰的天气变化中的景物。他实在是位痴心于自然的画家,人们公认他是第一流的最诚实的大自然的讴歌者。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形成和对印象派的产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康斯特布尔的代表作有《灯塔》、《马尔文山》,等等。灯塔马尔文山米勒《拾麦穗的人》【思考与探究】1、与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相比,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超级现实主义美术与现实主义美术有何不同?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印象主义一词有两层含义:①指产生于法国的印象主义画派;②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内的印象主义美术思潮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后者具有世界性意义。印象主义流派出现于1874年。印象主义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的,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反对当时已经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源泉、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它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G.库尔贝的写实作风的影响和推动下,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习惯,摒弃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主张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视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在绘画表现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印象主义还从小荷兰画派、西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英国画家J.M.W.泰纳、J.康斯特布尔的作品中吸收了营养。日本浮世绘、中国绘画对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和创新都起过促进作用。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这个名词,原是巴黎一家报刊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对1874年4月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举行独立画展的一批青年画家的作品十分不满,便从其中莫奈的一幅标题《印象·日出》杜撰出“印象派”这个名词。当时这批对保守的学院派绘画强烈不满、迫切要求创新的青年画家,觉得“印象派”这个名词正好标明他们的艺术是与众不同的,便采用了这个名称。其画派从1874年至1886年,先后举办了八次画展。印象派绘画的产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一画派的作品,多取材于画家亲身感受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他们强调要描绘视觉的真实印象,特别是大自然的光色变化。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在室外对景写生而成,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习惯。为了更好地描绘物象在阳光下的真实而微妙的光色变化。他们在油画技法上改进了某些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而采用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色彩并列法”,即将原来应当调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列起来,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色彩的明度,使色彩显得更加灿烂。他们的艺术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有的”,它受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这就是色彩应用中的“条件色”的基本原理。但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分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以致将光和色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目的,表现出一种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这对后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印象派绘画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开端。主要代表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马奈:1832年1月23日生于巴黎,父亲是司法部官员,门第高贵,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希望他献身公职,但他却醉心绘画。1850年,他进入古典派画家库退尔的画室学习但却不盲从老师的方法。他从委拉斯贵支、哈尔斯、戈雅和拉斐尔等前代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了较多的营养。马奈的作品之所以受到青年们的赏识,主要是他选材和表现风格自由,不受空间透视的束缚,以及有外光的新鲜感,打破了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到后期,他又改用彩色笔触和彩色线条作画。《费里—贝舍尔酒吧间》(画布油画,96×130厘米,1881年—1882年作,伦敦拓得美术研究所藏)马奈的两幅著名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和《奥林匹亚》(1864年),曾引起激烈的争议,表现了他敢于冲破陈规旧习的勇气。《费里—贝舍尔酒吧间》,又名《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是马奈逝世前一年完成的一幅重要作品。不仅构图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光色效果真实地表现了巴黎这一著名酒吧间的气氛。作为这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站在柜台后面正在接待顾客的女招待。马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青年妇女青春的肤色和圆润的手臂,以及她面前质地各不相同的各种瓶子,鲜美的水果和芬芳的花卉。有意思的是,马奈利用女招待身后的一面大镜子,将女招待与顾客在谈话,以及坐在餐桌上的许多顾客,都朦朦胧胧地表现了出来,使有限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酒吧间的开阔场景和灯光闪耀、人声嘈杂的气氛。也正是这种富有整体感的气氛,把广阔的场面和繁杂的细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气概不凡的构图。莫奈:法国画家,印象主义的代表。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1926年12月5日卒于吉维尼。莫奈的少年时代在勒阿弗尔度过。最初,受教于有革新精神的画家E.布丹。1859年来到巴黎,在蒙马尔特区与许多艺术家结识。1860年服兵役到阿尔及利亚,1862年因健康不佳提前退役。他积极参加了一群青年艺术家在巴黎盖尔波瓦咖啡馆的定期会晤,是这群画家(后来成为印象派社团)中的中心人物。1870年莫奈访问伦敦,从J.M.W.泰纳的外光表现技巧中得到启示。从英国归来后,在勒阿弗尔港创作风景画《日出·印象》。莫奈在创造新风格的绘画作品时,借鉴了东方绘画的技巧。他是一位日本浮世绘版画的热心收集者。他和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对东方绘画单纯精练的语言、平面处理法和以少胜多的技巧赞叹不已。莫奈是最典型的印象派画家,而且是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人称“印象派之父”。他蔑视各种陈规旧习,重视对现实的观察研究,追求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根据画家的视觉感受作画。为此,他经常到各地旅行写生,观察大自然景色的变化,捕捉阳光、空气在物体上的微妙变化。他的一生精力主要用在外光的探索上。他描绘不同时间阳光照射下景物所反映的色泽,使画家对色彩的观察理解大大地深入了一步。在彩色照相尚未发明之前,像莫奈这样对自然色调的如此观察入微是很令人叹服的。《日出·印象》(油画,48×63厘米,1872年作,巴黎奥塞博物馆藏)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既与“印象主义”这一名称的由来直接相关,又是体现印象主义绘画特色的代表作。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的一幅风景画。画面上一片朦胧的水上风光,云雾中涌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这一作品的画法与传统的画法相比,是近乎速写式的,甚至显得有些草率,但是,它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准确地描绘了莫奈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印象。而印象主义画派所追求的正是要准确地捕捉这种瞬间的光色变化。然而,西方人长期看惯了传统的画法精细的油画,乍一看这种粗放的近乎速写式的油画,自然要感到吃惊和很不理解。所以,有的人就挖苦和嘲讽这些作品,并且借用莫奈这幅作品的题目,称这些作品为印象主义绘画。在这幅画中莫奈描绘了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系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晃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鲁昂大教堂这幅作于1894年的《鲁昂大教堂》是他20幅同题材的连作之一。壮观的建筑形象,完全被强烈的反射光冲淡了,看了令人目眩。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在画卢昂教堂时,莫奈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不断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莫奈雷诺阿(1841年—1919年)是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在13岁时已学会画瓷器画的手艺,尔后又学会画屏风,初步掌握了绘画技巧,21岁入巴黎格莱尔的画室学习,在那里的同学有莫奈、西斯莱和巴齐依。他在最初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向前代大师提香、鲁本斯学习,还向同代的柯罗、德拉克洛瓦、库尔贝学习。雷诺阿有着自己的绘画技巧,这种技巧自然是从他独特的观察方法产生出来的。在雷诺阿的眼中,当物体在光的照耀下展现出来时,它如同置身水中一样,被空气的反光包围着,我们的眼睛所能够看到的,便是物体周围空气粒子的闪烁和颤动。因此,他使用细小的笔触使各种色彩错杂在物体与环境交界的地方,而不是像过去的画家们那样,简单地用线条分隔他们。1874年,他参加第一届印象主义画展的油画《包厢》,便是这样画成的。它那明暗交错的光影,被人们称为“绘画史上的奇迹”。后来,1876年,他又在《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一画中,用这种方法表现规模宏大的场面,透过树丛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人们的身上、脸上、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实践了“光是绘画的主人”这一句印象主义者的口号。《红磨坊街的舞会(油画,131×175厘米,1876年作,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红磨坊街的舞会》突出地表现了雷诺阿艺术的这些特色。此画描写法国巴黎蒙马特区露天舞会的情景。当时,蒙马特还未成为闹市区,山上到处有空地。舞厅便利用这些空地举行露天舞会。雷诺阿经常和朋友们到这里来描绘舞会的情景。这一作品就是实地写生完成的。画中描绘的人物多是画家的亲朋故旧。雷诺阿以他对光与色的敏锐感觉,将阳光透过树叶丛的空隙投射到人们的脸上、身上、桌上和地面上所产生的光色闪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巴黎蒙马特区民间露天舞会上洋溢着的节日般的欢乐气氛。阳台上德加(1834年—1917年),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但他的艺术与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有所不同,他只是在色彩上很像印象派,却并不喜欢像莫奈那样在外光下作画。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自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他受古典艺术的影响较深,有坚实的素描基础;他的绘画以表现人物动态、尤其是芭蕾舞女的活动见长,也长于画室内群像。在注重色彩的同时,很重视构图,受当时摄影术的影响较大。此外也很注重人物造型。德加除擅长油画外,也长于色粉笔画,还创作雕塑作品,只是不公诸于世。《舞台上的舞女》(色粉笔画,42×58厘米,1878年,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后印象派又称后印象主义,过去曾误译为“后期印象主义”。这是英国美术批评家对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的称呼。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塞尚和高更,以及荷兰画家凡·高。这三位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塞尚还参加过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但是,他们共同的艺术倾向是反印象派的。印象画派是以光线来客观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正由于这样,所以,这三位画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他们的这种创作倾向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的开端。故有人将塞尚称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父”。《舞台上的舞女》是德加描绘芭蕾舞女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幅。它不仅以新颖的构图和艳丽明快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德加过硬的写实能力。众所周知,舞蹈之美在于动作。这动作又在飞逝之中。如何及时而又准确地把握住并描绘出这种飞逝中的美,这是需要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的。而德加则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用“静”给我们留下了“动”的美。加上灿烂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构图,使这一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修拉(1859年—1891年)是19世纪末法国“新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印象派绘画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只凭实践经验,还不够科学。他根据色彩三原色的原理,反对在调色板上调和色彩,主张用色彩分割,即用不同的纯色以点或块并列地排列在画布上,来代替印象派使用的杂乱无章的笔触,以取得更好的光色效果。这就是被称为“色彩分割法”的新印象派。这幅《大碗岛:初夏星期天的一个下午》就是实践这种画法的代表作。《大碗岛:初夏星期天的一个下午》(油画,207×308厘米,1884年作,芝加哥美术研究所藏)它描写巴黎人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度假休息的情景。为了画好这幅作品,修拉画了三十多幅习作和色彩稿。据说修拉为了在这幅作品中点小圆点,花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尽管这幅作品在表现初夏下午的阳光的感觉十分真实,但由于修拉机械地搬用科学方法,把艺术与科学完全等同起来,结果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显得机械呆板。所以有的批评家批评修拉的这套做法,过于机械。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存在于19世纪80~90年代,不含有风格的意义。又译作“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社团,也不是一个派别,他们没有像印象主义那样定期举行过展览,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他们被冠以“后印象主义”的称号,仅仅是后人为了把他们和印象主义区别开来所使用的一个名称。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对20世纪西方的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塞尚重理念,注重结构,注意画面的建筑美。孕育着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高更注意感情,强调色调的美和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如果要寻找20世纪抽象主义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话,塞尚给几何形的抽象派以启发,高更和凡高则被抽象主义中直抒感情的一派所推崇。由于塞尚强调主观创造性,否定模仿自然,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推崇为“现代绘画之父”。塞尚(1839年—1906年)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他的作品在19世纪几乎无人知晓。直到他逝世一年后,人们才在巴黎为他举办了回顾展。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他对西方现代美术的重要贡献,被人尊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一反传统绘画模仿外在世界呈现在人们眼中的三度空间的透视幻像,而重新寻求一种从自然的秩序中引出的形式结构,这就是塞尚所称的“造型的本质”。《玩纸牌的人》(油画,45×57厘米,1890—1895年,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玩纸牌的人》这一名称的作品,塞尚一共画了五幅。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玩牌者的人数和道具不一样。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描绘同一对象,主要是为了研究玩牌者的形体结构。为此,他常常要求他所画的对象保持静止不动,如同这一作品中两个玩牌者所摆出的姿态和动作。在这幅作品中,塞尚极力保持构图的平衡对称,他把两个玩牌者中间的瓶子作为全画的中心轴。一般说来,塞尚在人物画中对人的神态不大感兴趣,主要是画人的形体结构。但在这一作品中有些例外。他还画出了这两个玩牌者的不同的个性:左边那个叼着烟斗的玩牌者,显然是一个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玩牌老手;右边的那个则显得比较紧张。保罗·高更:法国画家。后期印象派的成员之一。早年做过商轮海员及股票经纪人,业余习画,受毕沙罗的影响。1883年后专攻绘画;曾三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物、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由于厌倦都市生活和向往异国情调,1891年去南太平洋上的法国殖民地塔希堤岛,多写岛上的风土人情和岛民早已忘怀的古老神话。高更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的画幅具有装饰风味和东方色彩。他的艺术对后来法国的象征派和野兽派有颇大影响。也作版画和雕塑。他远渡重洋到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生活和创作,过着土著人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具有孩子和原始人的气质,追求原始艺术的质朴、天真和神秘感。他的《海边》一画,就反映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和浓厚的装饰风格。《海边》(油画,68×92厘米,1892年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代表人物塞尚凡高高更凡高,V.Vincentvan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与P.高更、P.塞尚齐名,通被人们称作后印象主义。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欧韦自身死。凡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阶层的生活有所体验,曾经想当农村画家,表现农民和城市的生活。1885年,他创作《食土豆者》,是以贫苦的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为作此画,他绘制了约50幅农民头像。凡高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真正承认。1888年,由于奥的帮助,他的3幅油画和数幅素描,才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1890年,他在布鲁塞尔20人展览会上的一幅作品《红色的葡萄园》被人收购,这是他在世时唯一售出的作品。星月夜《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凡高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难以为世人接受。但是,他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充分认识作者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的因素──这是凡高的艺术对后人的启示。凡·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凡·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向日葵这是凡高最被人熟知的一幅作品,或者说它是一组作品.在绘画艺术的漫长历史中,凡高的向日葵似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甚至成了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还向我们展示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向日葵"为什么这么有名?就好像《蒙娜丽莎》为什么会有名一样.“蒙娜丽莎”的神奇之处在于她的微笑,而《向日葵》的绝妙之处在于凡高为我们描画出了向日葵这样一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植物的饱满与生机(虽然它们被放在瓶中).画家通过描绘向日葵,向我们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也许还有更多…吃土豆的人凡·高自从1880年学习了米勒的作品后,决心成为一个“农民画家”。在构思这幅画时,他似乎感到自己就与画上这些人物是一家人,和他们一样贫穷憨厚。为了描绘这个主题,他注意农民的形体和姿态。用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充填他的画稿上的素描。颜色由于反复涂抹,已显得混浊,缺乏一定的透明度。画上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周围空间也很拥挤。低矮的房顶,给人以压抑感。中间挂着一盏煤气灯,右边一个农妇在斟茶,与此相对的左边一个男子在切土豆。一家人辛勤劳动,晚餐桌上只是土豆。后面端碗的老妪和左近带头巾的妇女形象,显得那样苍老而丑陋。《吃土豆的人》是凡·高受到米勒影响的第一幅创作。就构图特点来看,与伦勃朗那一幅《爱莫斯的基督》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管怎样,凡·高确实在此画上寄予了自己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十四朵向日葵凡高自画像【思考与探究】1、印象主义美术和后印象主义美术有何异同?2、试分析塞尚、凡高和高更各自的主要艺术特征。
/
本文档为【西方艺术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