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浙大范柏乃;《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第6章 访谈法

2018-09-10 24页 doc 193K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6414

暂无简介

举报
浙大范柏乃;《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第6章 访谈法第六章 访谈法 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 第一节 访谈法的内涵与类型 一、访谈法的内涵 访谈法(Interviewing Method)是访谈者通过与受访者之间的口头交谈,借以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以收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访谈过程中,尽...
浙大范柏乃;《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第6章 访谈法
第六章 访谈法 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 第一节 访谈法的内涵与类型 一、访谈法的内涵 访谈法(Interviewing Method)是访谈者通过与受访者之间的口头交谈,借以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以收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访谈过程中,尽管谈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在交换,但归根到底访谈者是听话者,受访者是谈话者。访谈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与日常谈话是有区别的。访谈有明确的目的性,访谈者与受访者接触较为正规,受访者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大致限定在访谈目的之内。访谈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整个访谈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二是它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访谈是一种言语事件,本身就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方式,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实。访谈作为一种言语事件有着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访谈本身就是参与双方共同建构的一个社会事件,对双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访谈的言语风格是双方共同建构的。双方都是在把访谈作为一种社会事件的理解上进行提问和回答。访谈者的提问,为对方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对方回答,不论是回忆还是对现实的描述,都是一种对事实或意义的重构。访谈所获得的结果不是访谈者独自从对方那里“收集”来的,而是交谈双方在访谈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下相互建构出来的。访谈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但也必须认识到双方共同建构社会现实的真实性。 第二,访谈作为言语事件,其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交谈双方的每一段对话都是这一言语事件的一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受访者回答不仅是针对问题本身,还针对访谈的整体情境。访谈双方的社会角色、交往目的和个人的兴趣都可能影响到受访者的回答。受访者存在自己接受访谈的动机,这将影响并引导受访者谈话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访谈作为言语行为,不仅可以表达意义,而且可以“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以言行事”是指说话者使用语言来完成某种超出语言的行为;“以言取效”是指说话者借助语言来达到改变听话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 访谈作为言语事件表明访谈不是一方“客观”地向另一方了解情况的过程,而是双方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事实” 和“行为”的过程。交谈双方实际上是在一起营造访谈的氛围和话语情境。 二、访谈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愈来愈多地受到公共管理研究者的重视。 访谈是研究性的交流活动,通过研究者的主动询问,被研究者的深情倾诉,从而建构公共管理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 (1) 访谈法的意义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访谈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访谈法是定量研究的必要补充。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研究主要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变量的未来预测研究,以及事物的数量特征的描述等。在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和定义结论时要依靠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以便合理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对我们研究事件发展的宏观趋势和事物的数量程度有很大帮助。比如通过定量研究确立民主选举的结果,了解某一地区的教育质量水平等。但是,定量研究在研究和解释微观问题和个案时有本身的劣势,因为数据不能完全描述个体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和深层次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这就需要借助访谈法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作必要的补充。 第二,访谈法可以对访谈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不仅可以了解访谈对象口头表述的内容,而且可以同时从访谈对象身上了解更多的信息。访谈对象在表述一个观点或陈述一个事实时,言谈举止的表现往往隐藏着重大的信息。如果访谈者没有对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访谈对象的这些隐蔽的信息往往失去了表现的机会。因此,访谈过程是进行观察的良好时机,访谈对象的言辞、语气、神态、动作等,都可以使访谈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访谈对象,从而对访谈对象的看法、说法是否可信、是否全面等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判断,以鉴别其回答的真实可靠程度。 第三,灵活性强。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过程中具体情况来灵活决定诸如是否需要进一步问一些与调查主题有关的其他问题,是否需要重复或进一步解释那些访谈对象不太理解的问题等等。另外,灵活性还表现在访谈者可以为不同的访谈对象准备与之适合的一套问题,这就使得访谈法较其他方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第四,可以使用比较复杂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由于有访谈者作为访谈对象的指导者,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并富有访谈经验的访谈调查员,他们可以利用一些问卷或访谈提纲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五,可以克服问卷调查中问卷回收率低的缺点。在访谈调查中,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在问卷调查中作答的调查对象,或出于礼貌或者其他缘故却愿意向访谈者谈出他们对调查者需要调查的那些问题的观点、看法或意见与建议。 (二)访谈法的局限性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访谈法是了解现状、确立研究问题,建构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方法。但访谈法的局限性也不能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费用多、时间长,从而使访谈调查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由于这种缺点的存在,使许多经费少、时间短而又规模大的调查项目不宜使用访谈调查法。   其次,化程序低,难于统计分析。访谈中即使研究者设计好一整套访谈提纲,由于具体访谈情境的变化,也就不得不对访谈提纲作一定程度的调整或修改。这样一方面使访谈更适应每一个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族、风俗习惯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的访谈对象,而另一方面则带来了标准化程度低的缺点,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极易产生偏差。访谈调查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访谈对象还是访谈者都极易导致各种偏差。从访谈对象这方面看,访谈中他可能极易受到访谈者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年龄、服装、外貌、谈话中的表情甚至语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偏差。有很多时候访谈对象的心境、访谈经验以及文化程度等也会使其作答时发生各种偏差;从访谈者这方面看,由于受经验、文化水平、社交能力等的影响,有时候不小心漏掉了一些该问的问题和该记下的答案或意见,有时问一些不相干、可有可无的甚至带有偏见、自相矛盾的问题而使得调查结果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或偏差。   此外,访谈调查还有诸如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访谈对象深思熟虑,不能保证受访者匿名,不能查阅有关资料以及易受环境的干扰等缺点。 三、访谈法的分类    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访谈法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按访谈中的提问方式,可分为定向型访谈和非定向型访谈;按访谈时间或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与重复性访谈。 (1) 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 1.结构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又称控制式访谈。它是研究者根据预定目标,事先拟好访谈提纲或访谈的具体问题,通过访谈者主动询问,受访者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的。结构式访谈组织比较严密,条理清楚,访谈者对整个谈话过程也容易掌握和控制,访谈结果便于统计分析,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还易于进行对比,运用这种方法比较节省时间。这种方法类似于问卷法,只是不让被试笔答,仅用口答而已。结构式访谈可能使受访者感到拘束,产生顾虑;此外,难于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方式、程序进行,因而访谈结果可能缺乏深度。 结构式访谈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访谈过程是严格控制和标准化的。访谈对象是按照统一的标准与方法选取,通常采用概率抽样。访谈中,访谈员对访谈对象提出的问题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问卷上问题的顺序和方式,根据访谈指南的统一口径对访谈对象的疑问做出解释,同时对访谈对象回答的也是完全统一的。 2.非结构式访谈 非结构式访谈(Instructed Interview),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和自由访谈,它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谈。它没有事先统一问卷、提问的标准顺序,而只是一个大致范围或一个题目细化后的问题大纲,由访谈员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就问题大纲自由交谈,而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的。与结构式访谈相比,非结构式访谈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发挥访谈员和访谈对象的积极性、灵活性。由于非结构式访谈实施方式不同,通常分为重点访谈、深度访谈和客观陈述式访谈几种类型。 (1)重点访谈 重点访谈又称为集中访谈,是集中于某一特定问题的访谈。所谓重点不是指对访谈对象的重点挑选,而是指访谈所侧重的内容。它通常针对的是访谈对象在一定情境中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特殊反应,调查研究者从这些反应中获取信息,再进行分析、解释。调查研究者需事先对情境本身有所研究,即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情境的主要因素、模式及条件等,得出有关的若干假设,并根据这些假设提出若干侧重点,然后根据这些侧重点进行访谈,搜集有关个人的经历或特殊感受的资料。重点访谈实际上是一种半结构式访谈,并不是完全无结构的,即虽然没有事先确定问卷或访谈提纲,但主题和侧重点是预定的。在实际访谈中,访谈者也往往预设一些问题,既有封闭式的,又有开放式的,由访谈对象根据这些问题自由陈述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访谈员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提出新问题,调整预设问题,以获得事先未曾预料的大量新资料。 重点访谈适于调查人们由于某种特殊经验而引起的态度变化。但是,此方法的使用需要高度技巧和想象力,对访谈者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所收集的资料多是不可比较的,分析解释的难度较大,因此不适用于定量分析。 (2)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一个掌握高级技巧的调查员深入地访谈一个被调查者,以届时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进行了解。它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它的问题是事先部分准备的(半结构的) ,要通过访谈员进行大量改进。但只是改进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整体的访谈是你和你的被访者的共同产物;第二,要深入事实内部。   深度访谈与重点访谈相似,都是一种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是灵活机动的、无一定之规的,但事先也选取了问题的某些方面作为访谈重点。在深度访谈中,也经常会出现意外的信息。访谈员可以像重点访谈那样,就这些意外的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和探讨,使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3)客观陈述式访谈 客观陈述式访谈又称非引导式访谈,是让访谈对象客观地陈述对自己和周围社会的认识,即访谈者鼓励访谈对象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这一类型常用于了解有关个人、组织、群体的客观事实及访谈对象的主观态度。 在这一类型访谈中,访谈者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众。访谈一般从中性的简单提问开始,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的所有提问几乎完全依赖于尽可能中立的简单插问,以避免访谈员的主观因素对访谈对象的影响,使回答者能自由地谈出其最深层的主观思想,自然流露出甚至连访谈对象自己都未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感情。访谈员从访谈对象那里获得客观资料后,再进行加工,形成对这些资料的某种解释。 (2) 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Direct Interview),又称面对面的访谈(Face-to-face Interview),即访谈者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直接访谈的突出特点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直接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访谈者不仅能广泛、深入地探讨有关问题,了解受访者的思想、态度、情感和其他各种情况,而且还能亲自观察受访者的有关特征和他们在访谈过程中的许多非言语信息,从而加深对谈话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判断访谈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但是,运用这种方法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同时,访谈者与受访者相互直接作用的情况又易于影响访谈结果。此外,该方法还比较费时费力。 间接访谈(Indirect Interview)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物与受访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谈。目前,间接访谈的主要方式是电话访谈。电话访谈适用于访谈内容较少、较简单的调查研究。其优点是收集数据资料时间快,研究费用省,对访谈者的要求不太高,保密性较强,对某些不适宜于面对面交谈的问题,受访者可以通过电话向访谈者说明。但是,电话访谈对没有拥有电话者无法使用,适用范围有限,访谈问题一般应少而且简单,访谈时间短,因而,访谈者难以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更不能直接观察受访者的有关特征和各种非言语信息,从而不利于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1.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是指由访谈者对每一个受访者逐一进行单独访谈,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访谈基本上只限于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双方的交谈不会受到访谈外的第三者的直接影响。访谈者只要控制好访谈环境,就能较好地打开受访者的言路,特别是对那些无结构的访谈最为有利。 个别访谈可以到被试的实际活动环境中去面谈,也可以在其他环境中面谈,甚至还可以通过电话谈话。个别访谈通常是为了获得被试的某些事实、态度、意见方面的资料,多数情况下是非结构性的研究设计。 个别访谈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控制性较强的特点。不足之处是费时、费力,限制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此外,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都可能在访谈中出现偏见与错误。个别访谈多用于一些规模小及一些敏感性问题的调研过程中,也常用于一些个案的研究之中。 2.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是指由一名或数名访谈者亲自召集一些调查对象就访谈者需要调查了解的主题征求意见的一种调查方法。国内称这种形式的访谈为“调查会”或“座谈会”。 集体晤谈一次参加的人以10人左右为宜,并尽可能参加的人有一定代表性,同时要注意每个人都能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 集体访谈法的优点:集体访谈法与个别访谈法相比较,它的突出优点是了解情况快,工作效率高。集体访谈法的最大优点是集思广益,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此外,集体访谈法简便易行,可适用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调查对象,有利于与受访者交流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对访谈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等。 集体访谈法的缺点:与个别访谈法相比较,集体访谈法的最大缺点是无法完全排除受访者之间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集体访谈的另一个缺点是,有些问题不宜于集体访谈。此外,集体访谈法占用受访者的时间较多。 (1)集体访谈的设计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对同一团体中的不同成员进行对比,看他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存在什么异同,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策略:第一,在同一团体中使用相同的访谈问题,看不同参与者的回答是否存在异同;第二,在同一团体中就同一研究问题使用不同的访谈问题进行提问,看这些不同的访谈问题是否会导致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回答;第三,对同一团体系统地变换提问题的程序以及问题的语言表达,看成员之间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同一团体在一段时间内就该社会现象的看法或态度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在不同时段对这一团体进行访谈。 如果访谈的目的是对不同团体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对这些团体询问同样的访谈问题,看它们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对数个团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同时对数个团体进行多次追踪访谈,在考察每一个团体是否发生变化的同时,对比数个团体所发生变化之间的异同。 (2)集体访谈的抽样 在焦点团体访谈中,为了便于交流,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可以面对面地看到对方,也都应该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因此,团体的样本不宜过大,一般为6-10人。如果研究的目的只是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多人的看法,也可以适当增加人数。 如果研究涉及到多个团体,一般来说,团体的数量为3-4个比较适宜。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获得对有关议题的不同看法,需要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内容分析,那么也可以适当增加团体的数量,如 6-8个。 在挑选参与者时应该注意其同质性,他们在社会地位、教育背景、职业、性别、种族、年龄、辈分等方面异质性太强,可能会产生戒备心理,不愿意主动发言。这种情况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来说尤其明显。但这里所说的异质性不是态度和看法上的不同。后者正是焦点团体访谈所希望发现的。 当然,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具有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时如何互动,也可以有意把他们放到一起进行访谈。比如,如果我们希望了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就应该将父亲和母亲召集到一起进行讨论。 除非有特殊要求,最好选择对研究者和参与者都是生人的人。原因是:生人彼此不熟悉,对研究更加有新奇感,可能比较积极地投入讨论。此外,生人之间不必像熟人那样讲究交情和面子,可以比较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研究者的角度看,我们对生人的情况不了解,他们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有价值。 当然,如果讨论只适合在参与者相互之间是熟人的情况下进行(比如,某商店内部营业员对该商店经营管理的看法),我们只能选择熟人。 不要把对研究者是熟人和生人的人同时混合在一个团体内。如果这两种人混在一起,研究者可能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表露出亲疏之分,研究者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可能使参与者产生不平等感,特别是对那些与研究者是生人的人来说。 (3)集体访谈的实施 研究者不仅要许诺自己对参与者的信息绝对保密,而且应该要求参与者对彼此的信息绝对保密。这一点在团体访谈中特别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参与者对访谈的信任程度,对访谈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集体访谈前,研究者应向参与者交代基本规则,如:一次只允许一个人说话,不要 “开小会”;不要让少数几个人统治会场;参与者可以自己组织讨论,不必等待研究者介入,发言的人要面向大家,不要只是朝着研究者一个人;后面发言的人应该尽量与前面发言人的谈话内容挂上钩;5)尽量使用自己的日常语言;6)所有在场的人的经历和看法都同样重要,没有“好坏”之分,欢迎发表不同意见。 为了避免“集体性思维”和“同伴压力”,建议每一位参与者作一个简短的发言。之后再放开讨论。另外一个办法是,请所有参与者在发言之前先花几分钟写下自己的想法,以便强化他们在团体中发言的愿望和能力。 (四)定向型访谈和非定向型访谈    定向型访谈也称结构访谈,是由访谈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调查问卷或提纲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访谈对象按规定标准进行回答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访谈问卷或访谈提纲的标准化。   定向型访谈通常用于了解访谈对象某种特定行为或态度,或者验证调查者的某种理论假设。例如我们了解“200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志愿”的情况,就可以使用定向型访谈调查来进行。   非定向型访谈是指事先不设计完整的调查问卷及详细的访谈提纲,也不规定标准的访谈程序,而是由访谈者和访谈对象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访谈对象可以比较随便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管访谈者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的一种访谈调查方法。在非定向型访谈调查中,虽然也有调查讨论的主题,但访谈者并没有要求所有的访谈对象按统一格式和标准的程序作答。   非定向访谈多用于人们对某一特定的事件的态度或行为变化、个案研究等方面。   (五)一次性访谈和重复性访谈   一次性访谈也称横向型访谈,它是指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期内的思想、态度及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的一次性完成的调查方法。   重复性访谈也称跟踪访谈或纵向型访谈,是指不是一次完成而是要经过多次访谈才能完成的调查方法。 第二节 访谈法的实施程序与技巧 访谈是一门艺术。即便访谈研究设计再科学,如果实际访谈过程控制不好,访谈技巧运用不当,得不到受访者的积极配合,那么,就难以取得真实、完整和有用的资料。因此,要使访谈法能收集到所研究问题的资料,系统地掌握访谈法的实施程序和访谈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一、访谈法的实施程序 根据研究经验,访谈法的实施程序可以分为如图6-1所示的10个基本步骤。 图6-1:访谈法的实施程序 (1) 确定研究主题,提出研究假设 确定研究主题,提出研究假设(Hypothesizing):发现问题、构筑概念、发展操作定义、提出研究假设。 (二)确定访谈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访谈这种调查方式与观察法、问卷法等调查方法一样,都是因为研究者无法确定某种情况的真伪而需要进行调查。调查就是为了解情况,或者说,调查就是为了以事实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伪。进行访谈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访谈验证研究假设的真伪。 实施访谈的必要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实施访谈验证了某种假设对解决某个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是有益的,即这个拟议中的访谈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其次,进行访谈对验证某种假设是必不可少的,不访谈(独立地进行访谈或与其他调查方法结合使用)就不能对该假设进行验证。 确定访谈的可行性,就是确定拟议中的访谈是否能够按实施。确定可行性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拟议中的访谈对象是否接受访谈者的访谈。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的关系、访谈对象的性格、访谈的话题、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访谈对象是否接受访谈。第二,访谈者自己能否进行访谈。访谈者是否具备访谈的知识、经验、技巧,访谈者是否具备访谈时间,均影响到访谈者能否进行访谈。 (3) 确定访谈对象 确定访谈对象,应以有利于获得所需要的真实信息为原则。首先,选择的范围应当与问题的范围一致或相关。只有在与问题一致或相关的范围内,访谈者才可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时访谈者希望获得的信息可以直接确定访谈对象的选择范围。例如,希望了解高校女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看法,就只能在“高校教师,且女性” 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有时访谈者希望获得的信息与许多群体相关,例如访谈者希望了解农村失学儿童失学的原因,相关的群体就包括了失学儿童、失学儿童以前的老师、失学儿童以前的同学、失学儿童的家长、失学儿童的邻居等多个群体。其次,在与问题的范围一致或相关的范围内,访谈对象的选择可以是随机选择,也可以是人为指定,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随机选择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该群体内的各种不同观点、态度,但实施的可行性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某些随机选择的访谈对象可能会拒绝接受访谈),而人为指定可以提高实施的可行性,但人为指定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排除了某些类别的对象,从而使访谈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降低。再次,在人为指定的范围内,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所选择的访谈对象应不会坚决拒绝访谈;应能够为访谈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在确定了访谈对象之后,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充分认识、了解访谈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专长、经历、性格、兴趣、爱好等,这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访谈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受访者的配合和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确定访谈内容和问题 确定访谈的内容,即确定在访谈中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访谈者作出的假设,决定了访谈内容的范围:凡是有利于验证假设的内容都是需要访谈的内容。通常,访谈者需要事先拟定访谈提纲,以便实施访谈时依照提纲进行有步骤的提问,使访谈得到的信息比较系统而较少缺憾。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访谈者只能对某个访谈对象进行一次访谈,那么访谈计划一定要十分周详,因为访谈者即使在访谈之后发现还需要在某些方面提问,也没有补救的机会。访谈者还需要事先设计访谈时的一些问题,因为某些问题可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事先设计好提问的恰当方式,既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又不至于刺激访谈对象,使访谈对象感到难堪。 有时,还需要访谈者对访谈的内容进行预试(Pre-testing)与修改,即在正式访谈实施前先做先行性访谈,对访谈内容和和问题进行筛选、修改。 (五)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 访谈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互动,所以需要事先确定访谈的时间,包括确定访谈的次数、每次访谈的日期、每次访谈的开始时间、每次访谈的持续时间。 访谈时间、地点的确定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应能够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二是以访谈对象方便为原则,以有利于访谈对象准确回答问题、畅所欲言为原则。一般来说,最佳访谈时间是受访者学习、工作、劳动、家务不太繁忙,而且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至于访谈地点,视情况而定。如果有关工作方面的问题,可考虑在工作地点访谈;若有关个人或家庭方面的问题,自然在家里访谈为宜。如果是公共场所,需要事先“踩点”,以确定该地点是否适宜访谈。 (六)确定访谈的记录方式 访谈的记录方式包括手工记录和机器记录(录音记录、录像机记录等)。手工记录的优点是访谈所需要的经费较少(省去了购置记录仪器、设备的经费),缺点是记录的信息量较少,在访谈对象语速较快时,访谈者往往连语言信息都无法记录完整,更不用说记录非语言信息了。机器记录的优点是记录完整,有利于访谈者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有利于访谈者集中精力进行提问,缺点是访谈的成本较高。 (七)制定访谈计划 访谈者在充分做好访谈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受访者的特点,制定一个严密的访谈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访谈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说明;第二,对访谈项目的说明;第三,对访谈对象的说明;第四,对访谈时间和地点的安排;第五,对访谈记录方式的说明;第六,对访谈资料整理的安排以及对访谈包括资料整理、访谈资料的分析和撰写访谈报告的日程安排;第七,对访谈所需要的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如记录仪器)的说明;第八,对访谈中可能存在的信度和效度问题的说明。 事先制定好并充分熟悉访谈计划的内容,并在访谈过程中紧紧围绕访谈的目的进行,这是确保访谈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访谈计划,将直接影响访谈者良好形象的建立,影响到访谈对象的合作程度。访谈计划是访谈者对整个访谈活动的整体安排,是对前五项安排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归纳,是实施访谈的依据。 (八)实施访谈 按照事先拟定的访谈计划进行访谈,内容包括:1.根据设计的,进行实地访谈或电话访谈,记录访谈资料。2.控制(Controlling):监测访谈进展、解答问题、了解访谈是否顺利实施。3.复查(Follow-up):研究者可抽出部分已访谈过的样本,进行交叉求证访谈,了解访谈者实际进行情况。 (九)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 首先检查收回资料是否有错误或遗漏。公共管理研究中对原始资料的利用非常重要,要从大量的事实证据中抽象出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对资料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可以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方向和聚焦的依据。对访谈录音记录的整理,应按照时间顺序将声音信号变为文字信号进行记录,应严格按照访谈时的原话进行整理,而不能任意进行省略。整理访谈录音记录时,对访谈双方同时出现的语句、访谈对象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访谈对象动作、访谈对象的表情等,均应以括号或其他形式加以标注。对访谈手头记录的整理,应根据访谈时记录的要点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对话,根据回忆最大限度地补齐记录。由于人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急剧衰减,所以访谈手头记录的整理是访谈之后最急迫的事情。 访谈结果整理完毕以后,研究者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和分析,找到访谈结果的主线并建立起必要的关系,并将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是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访谈对象的表述有哪些是可信的,有哪些是不可信的,理由是什么;第二,访谈对象的陈述哪些方面可以证明访谈之前的理论假设,哪些方面不能证明这些理论假设,哪些方面可以证否这些理论假设;第三,访谈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适用,理由是什么。 (十)撰写访谈报告 在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之后,就需要撰写访谈报告,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访谈的结论。访谈报告需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对访谈计划的回顾;第二,对访谈过程的描述;第三,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陈述。 二、访谈法的实施策略 要使访谈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的效果,访谈者应掌握基本的访谈技巧。这主要包括如何接近受访者,取得受访者的信任,怎样处理受访者的拒绝和积极展开交谈的技巧。 (一)接近受访者的技巧 访谈者要与受访者进行交流,首先就得接近受访者。对受访者来说,访谈者是陌生人,如何让他们愿意接受访谈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市,我们经常见到访谈被拒绝的情形。1969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的《访谈者手册》提示访谈者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作自我介绍,并告诉他(受访者)代表谁,必要时可出示身份证明;告诉受访者有关访谈者要做的工作,包括该研究的目的,保证机密处理其答案,为其保密;告诉受访者选他作为访谈对象的原因:并非故意令他受窘,而是从总体中按抽样方法选出的;选定受访对象后,可事先以函件告知受访者;此外,尚可将过去所做的访谈结果或摘要,供其参考,并进而强调本研究的重要性;访谈者宜采用正面的方式,征得受访者愿意接受访谈。可以说“我想进来和您谈谈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说“我可以进来吗?”或“您现在有时间吗?”如果是后面的问法,对方的回答很可能就是“不可以”、“没有时间”。总而言之,不要让受访者有说“不”而拒绝访谈的机会。一般而言,访谈者应具备应变能力,给人亲切的感觉、保持适度的敏感性,才能顺利接近访谈者。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受访者可能会拒绝交谈。遇到这种情况,访谈者要机敏,迅速分析遭到拒绝的原因,并设法加以克服。如果受访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对访谈者有怀疑,访谈者就要立即提供有关介绍信和身份证、工作证等,并说明有关访谈的保密规定;如果受访者是对研究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认为没有价值时,访谈者就应当更详细地向对方说明研究的重要性;如果受访者确实很忙,则应与其另约时间。 (二)谈话的技巧 访谈时,要努力营造一个亲切友好的谈话气氛,打破陌生的隔阂。访谈双方见面,作为访谈的主动一方——调查者,应亲切称呼受访者,使对方感到你的来访是善意的。在接近访谈对象后,应注意观察受访者的衣着打扮、外貌特点、行为举止等情况,并以此来调节自己谈话的方式。比如,对穿着比较讲究的受访者,应庄重、严肃、彬彬有礼;而对不修边幅的受访者,应该尽可能地坦率、随和些。打破僵局,形成访谈的友好而融洽的气氛非常重要,要使受访者感到舒适、无拘束,能畅所欲言。 谈话时,应从题外到题内,等到谈话投机,再转入正题。提问要做到言简意切,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名词术语,避免对方听得不明白,发生误解。在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谈话时,访谈者必须集中精力倾听,倘若对方离题,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厌倦情绪,要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用插话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对方把话题转到谈话的主题上,使受访者觉得他提供的情况很有价值,乐意继续说下去。 如果受访者的回答不完全,访谈者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追问。比如,向受访者说:“请把你的意思再给我解释一下”、“请告诉我更多这方面的情况”、“你讲得很有启发性”等等。在实际谈话过程中,根据追问的目的不同,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详尽式追问、说明性追问,也有系统追问和假设追问,还有情感反应性追问、正面追问。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用,这就需要访谈者在实际交谈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成功的访谈经验表明,访谈者在谈话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访谈的目的是调查访谈对象的看法、说法。而不是陈述访谈者的看法。如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就可以产生以下结果:其一,由于访谈者夸夸其谈,使访谈对象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二,由于访谈者先陈述了他自己的观点,使访谈对象受其影响,被迫顺着访谈者的思路谈话;其三,访谈对象虽然不同意访谈者观点,但因为访谈者先陈述了观点,访谈对象不愿意与其争论,从而不谈自己的观点。这些结果,都会使访谈者无法了解访谈对象的真实想法,都会使访谈者了解到扭曲的信息,从而无法实现访谈的初衷。 第二,访谈者不能诱导访谈对象。访谈的目的是使访谈对象说出真实的看法或想法,是从访谈对象身上了解客观的(访谈对象的看法等主观因素对访谈者而言是客观的)的信息。而若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对访谈对象进行诱导,就无法了解客观的信息。诱导常用的手段是:其一,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问访谈对象的看法。其二,先陈述一些进行判断的“大前提”,然后让访谈对象说出“结论”。其三,先说出某些著名人物,如正面的人物或反面的人物的观点,然后让访谈对象说出看法。这时,访谈对象往往会“因人兴言” 而对著名的正面人物的话加以赞同,或“因人废言”而对著名的反面人物的话加以批驳。无论访谈者采用何种诱导的手法,所达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与其说访谈者听到了访谈对象的说法,不如说访谈者听到了自己的说法。诱导使访谈者不能了解访谈对象的真实想法,而只能了解到访谈者希望访谈对象说出的想法。 第三,访谈者不能在访谈时对访谈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没有经验的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往往忍不住对访谈对象的看法或说法进行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形式是:其一,先陈述自己对某个事物的价值判断,之后再询问访谈对象对该事物的看法;其二,对第三者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而第三者的观点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有逻辑联系;其三,对访谈对象的观点进行批驳。其结果是:访谈者的价值判断使访谈对象产生戒备心理,从而不敢、不愿或不屑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访谈者的观点与访谈对象的观点不一致,使访谈对象三缄其口,不能深入陈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访谈者批驳了访谈对象的观点,使访谈对象不得不违心地放弃自己的观点。这些结果都与访谈的初衷相违背。 (三)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主要有提纲法、追尾法、延伸法、对比法。 提纲法,即按照访谈之前拟订的提问提纲中问题的顺序进行访谈。此种方式的优点是不容易冷场,访谈者可以从容地按照既定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问,特别适合于访谈经验不足的人使用。该方式的缺点是,访谈之前拟订的提问顺序与访谈的话题走向、话题宽度等往往不一致,使访谈者事先拟订的提问顺序失效。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提问,有时会显得十分生硬,不利于访谈者与访谈对象之间的互动。 追尾法。即对访谈对象刚刚进行的陈述中的疑点或未能充分阐明的内容进行追问。此种方式可以使访谈顺着访谈对象的思路展开,使访谈者充分了解访谈对象的观点,可以使访谈更加深入,使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真正互动起来。但此种方式对访谈者有一定难度,需要访谈者随时发现访谈对象陈述中的疑点。有时追尾式的提问会使访谈对象感到厌烦,尤其是该问题涉及访谈对象的隐私时。 延伸法,即对访谈对象没有陈述内容进行追问。例如,访谈对象谈到在某种情况下会如何行动,访谈者可问在相反的情况下会如何行动。此种方式可以拓宽访谈的范围,避免访谈的片面性,但需要访谈者随时发现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难度。 对比法,即比较访谈对象在不同段落(常常是对不同提问的回答)中的陈述,发现疑点,进行追问。此种方式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访谈对象的观点,但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需要访谈者反应敏锐,对整个访谈的进程有总体的把握。 (四)倾听的技巧 积极倾听是理解信息的关键一环。要明白对方的意思,需要倾听对方所传达的信息。积极倾听本身是一种鼓励形式,能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积极倾听的访谈者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判断。倾听过程中,访谈者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认真地听取全部有效信息。倾听受访者要掌握以下一些技巧:  一是要消除外在与内在的干扰。外在和内在的干扰,是妨碍倾听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改进聆听技巧的首要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消除干扰。必须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方的身上,才能掌握对方的肢体语言,明白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对方的话所代表的感觉与意义。 二是要面带微笑。人们常说“没有笑脸的人不要开店。”微笑会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朋友,这对访谈也同样是有效的。事实表明,面带微笑的倾听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 三是自然大方。最好姿态是在椅子上坐着,稍微向他那边倾身,不要像在家里看电视那样坐在椅子里。好的姿势是倾听的必要条件。 四是适时赞同。赞成对方所说的话,可以轻轻地点一点头,表示赞许。对他们所说的话感兴趣时,要展露一下你的笑容。利用身体语言,如头部、臂部的摆动表达你的意思,可以使对方感到心情愉快,增加谈话的效果。 五是非必要时,避免打断他人的谈话。善于听别人说话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想强调一些枝微末节、想修正对方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想突然转变话题,或者想说完一句刚刚没说完的话,就随便打断对方的话。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就表示我们不善于听人说话、个性激进、礼貌不周,很难和人沟通。虽然说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如果是「乒乓效应」则是例外。所谓的「乒乓效应」是指听人说话的一方要适时的提出许多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感想,来响应对方的说法。还有一但听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不懂的时候,要在对方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迅速的提出疑问之处。 六是应辨别真相与假象。访谈法存在着种种局限性,访谈对象向访谈者提供的信息有可能是虚假的、片面的,访谈对象有可能言行不一。因此,访谈者要随时对访谈对象的陈述进行真伪判断。 (五)访谈记录的技巧 无论是结构式访谈还是无结构式访谈,一般在访谈过程中都需要做记录。访谈记录对资料的整理分类、对比分析至关重要。记录应围绕访谈内容进行,突出访谈问题的变量和结构。记录应尽可能详尽,尤其是那些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和围绕主题展开的额外说明更要注意记录下来。不仅要记录言语的资料,还要把言语交流中的非言语信息如动作、表情记录在案,这些都对分析资料有着积极的意义。记录中不要试图去总结、分析和改正记录中的语句毛病,能详尽记下最好,不能详尽的,可记下关键词或用符号记录均可,目的是帮助事后回忆。另外,记录不要妨碍对方的谈话,不要让他觉得你未记完而停下来等你记,打乱思路,也不要因他想看你记下了什么而分散其注意力。访谈结束后,要抓紧整理笔记,防止有效信息的遗漏。记录的方式有表格记录、选择答案记录、笔记记录。征得受访者同意也可录音或录像。 (六)结束访谈的技巧 访谈活动的最后一步就是做好访谈的结束工作。为此,应严格控制和掌握访谈时间。访谈者应尽可能按预定时间准时结束访谈。时间对受访者和访谈者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如果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访谈内容,需推迟结束访谈,则应征得对方的同意,如对方已有其他活动安排,则只能另约时间。按原计划应当一次完成的访谈,访谈者应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善于控制访谈过程,力争一次完成。否则,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时间、精力的损失。访谈者还要善于根据访谈气氛的变化和临时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灵活地把握访谈的结束时间。结束访谈时,访谈者应真诚地感谢受访者对研究工作的支持与合作,感谢对方奉献宝贵时间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同时还应表示从对方那学到了很多知识。 第三节 访谈法的应用实例 ——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一、访谈目的 社会文化震荡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它对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源和影响机制,才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救助提供有效建议。 通过访谈初步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震荡影响源,即社会文化事件或现象,以及起调节作用的心理中介,如认知、体验、处理和态度的作用。这对揭示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机制,并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心理救助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变迁适应能力,丰富文化和心理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访谈对象与材料 1.访谈对象。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采取定向联系和随机遭遇法,在长春市共获得访谈对象133名,其中男性65人,女性68名;老年22名,中年29名,青年82名。访谈前赠送小礼物以激发访谈动机。 2.访谈材料。材料是访谈提纲。提纲包括访谈目的、个人基本情况和访谈基本内容。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共12项;访谈内容分为两部分,其差异是文化事件或现象发生时间的不同,一个是目前,一个是过去。基本内容包括:①在社会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或现象对你的冲击很大?②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或现象有哪些?③选择最重要的事件或现象,谈谈是怎么看的(合理、不合理、兼有、不清楚)?有什么感受(正性、负性、兼有、不清楚)?如何处理(逃避、搁置、解决、幻想、求助、自责)?和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不置可否)?经历过这个事件或现象后,你的心理状况(性格、情绪、观念)有什么变化(无变化、积极变化、消极变化、兼有积极和消极)? 三、程序安排 第一步:对访谈者进行两次有关访谈技巧和注意事项的集中; 第二步:拟订访谈方案,安排访谈任务; 第三步:联系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收集访谈资料; 第四步: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析出属于文化的事件或现象,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其中内容编码由老师指导5名心理学系本科学生,采取“分别编码”加“讨论”方式完成,具有较高的无偏一致性,编码者一致性信度为0.78-0.92。最后对经过编码的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并对结果作统计分析。 四、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震荡有系统的影响源 我们从访谈得到的总计283件建国以来社会和生活事件或现象中,采用排除法(即排除个人化和自然性事件)和包容法(即必须是普遍的和变迁的),采取保守原则(即宁缺勿滥、排除犹豫事项)共析出文化事件或现象144件。然后对相互包含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合并,得到37类文化事件或现象。最后对这37类文化事件或现象进行再分类,形成了四大文化震荡类型:思想观念嬗变、社会家庭问题、冲突与动荡、社会变革与发展。其中,思想观念嬗变是指在精神领域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婚恋观念开放、拜金主义等;社会家庭问题是在社会家庭里出现的突出矛盾,如社会腐败、社会不公、就业难等;冲突与动荡指影响深远的重大社会与历史劫难,如文化大革命;社会变革与发展是指为了推进社会更快发展而采取的比较激烈的手段或措施,如高校“扩招”、打破铁饭碗、股份制等。 针对上述研究及结果,我们认为确立系统的社会文化震荡影响源是研究的开始和最重要的一步。在这里我们采取了析出、编码、分类三个步骤。先是析出。由于在现实世界里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不仅有社会文化(广义)因素,还有自然的和完全个人化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里析出社会文化因素。在这里我们以事件或现象作为社会文化因素的基本单位,以突现或巨变为震荡性社会文化的特点。以此为前提,在对访谈对象(133人)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现象中,根据排除法、包容法和保守原则析出所需社会文化事件或现象。其次是编码。由于所得这些事件或现象是访谈所得,所以存在表述混乱、相互重合等情况,所以需要编码。经过一致性较好的编码,我们获得37件表述清晰、层次比较一致的社会文化事件或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构成了社会文化震荡影响源的基本单位。第三是分类。由于不同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作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文化震荡影响源的分布极其分散。为了明显看到社会文化震荡影响源的分布,我们对访谈到的37件社会文化事件或现象进行了再分类。结果分为思想观念嬗变型、社会家庭问题型、冲突与动荡型、社会变革与发展型,这样社会文化震荡源的分布就比较明显地集中在这四个方面。由于访谈对象有限,所以这个结果还需要其他研究(如文献法)的补充,但它无疑可以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及奠定客观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变革及发展性文化影响显著而持久,思想观念嬗变等则表现出时代性 访谈结果显示,社会变革与发展对人们的影响始终是最大的,思想观念嬗变与社会家庭问题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与冲突和动荡有明显差异,尤其在时间上的变化恰好相反,即思想观念嬗变与社会家庭问题是现在的影响大于过去;而冲突与动荡是过去的影响要大于现在。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从社会文化的性质看,社会变革与发展通常是全局性的,并且有相对较长的周期,因而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全面而持久。相比社会变革与发展,思想观念嬗变和社会家庭问题常是局部的,延续时间也不太长,因而对个体心理影响就显得很有限。冲突与动荡既可能是全局性的、持续时间长,如文化大革命;也可能是局部的、持续时间较短,如1989年学潮。相比社会变革与发展,可能很多人出于某种戒备或防御已在一定程度上隐匿了冲突与动荡对他们的影响。二是从社会文化变迁的特点看,除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建国以来多数时间,中国几乎都是处于持续而紧张的社会变革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已超出内部变革的范围,影响更加持久而深远,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变革与发展对个体心理影响持久的重要原因。相对社会变革与发展,思想观念嬗变和社会家庭问题现在比过去更突出,所以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现在更明显;同时当前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冲突与动荡较之过去明显减少,所以冲突与动荡的影响力明显下降。 (三)个人背景明显分化了社会文化震荡的影响 对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个人背景不同,社会文化震荡的影响各不一样。在所涉及的12项个人背景里,对社会文化震荡具有明显区别效果的有7项。具体来说,不同性别在接受思想观念嬗变影响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思想观念嬗变的影响;职业类型不同,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脑体劳动者要大于脑力者,脑力者又大于体力者。在认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中,社会家庭问题在性格和政治面貌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中间型和外向型性格的人受到的冲击比内向性格的人更大;党员比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更明显。不同信仰在接受思想观念嬗变和冲突与动荡影响中表现出显著差异,信仰宗教者比其他人更多地受到了思想观念嬗变的影响,但冲突与动荡对其他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影响更大。不同婚姻状况受到思想观念嬗变的影响各不一样,丧偶和未婚的人要大于已婚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工作状况中表现出明显差异,离退休受到的影响最大。 分析上述结果可发现,个人背景在社会文化震荡中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在同一背景向度中不同类型者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二是不同背景向度往往接受不同类型文化震荡的显著影响。个人背景对社会文化震荡的这种分化作用暗藏着一种调解机制,即因为个人背景的不同,不同个体受到不同社会文化震荡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使社会个体相互间的救助与保护成为可能。同时也提示,针对社会文化震荡而建立的社会防御与救助应该考虑个人背景的不同,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社会文化震荡明显影响个体事后情绪变化与观念变化 我们将个体的心理变化主要分为性格变化、情绪变化和观念变化三种,访谈结果显示,社会文化震荡主要对个体事后的情绪和观念变化有明显影响,对性格变化的影响则不明显。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在个体心理结构里,性格更稳定,不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体分析这种影响,其中思想观念嬗变主要带来了积极的情绪变化,而社会家庭问题则产生了更多消极情绪变化,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情绪变化的影响是消极与积极参半;另外,思想观念嬗变对观念变化有积极影响,而社会家庭问题偏向产生消极观念变化,冲突与动荡、社会变革与发展对观念变化的影响偏向于积极。该结果表明,社会文化震荡下个体的情绪变化与观念变化有很多不一致之处,即情绪上难以接受因而出现消极情绪变化并不意味着在观念上也拒绝,比如社会变革与发展在情绪上的影响是消极与积极参半,但在观念上却偏向积极影响;又如冲突与动荡,对情绪的影响不明显,但在观念上却偏向积极影响。这说明人们并没有用感性体验代替理智判断,也没有用理性判断强行改变感性体验。这种情绪与观念变化之间的某种不一致及相互影响可能对整个心理状态具有积极调节作用,即不容易出现某种心理变化走向极端的情况。 (五)社会文化震荡对心理中介认知、体验和态度影响明显 访谈结果显示,社会文化震荡发生时,个体对它们的认知、体验和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来说,基本上认为思想观念嬗变和社会变革与发展比较合理,并持肯定态度和伴随正向体验;但对社会家庭问题和冲突与动荡则基本认为不合理,并持否定态度和伴随负向体验。对各种文化震荡的处理没有明显差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想观念嬗变和社会变革与发展虽然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整体来说它们还是为人们所基本认可;但社会家庭问题和冲突与动荡却难得人心,为人们所拒绝。这显示人们对社会文化震荡存在两种基本心理加工模式:一是对那些体现某种必然发展趋势、可能代表前进方向的变化,尽管存在种种局限,人们仍倾向从正面去加工它们;二是对那些引起混乱和不稳定的变化,不管是人为原因还是自然结果,也不管理由多么充分,人们都倾向从反面去加工它们。这提示我们在研究社会文化震荡时,应分清哪些是代表历史必然和前进的方向,哪些是代表暂时的和不合理的现象,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震荡应有不同的心理救助机制。 (六)心理中介对个体事后情绪变化和观念变化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访谈结果揭示,凡是正向的心理加工对情绪变化和观念变化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负向的心理加工则相反。这意味着,即使是负面的社会文化震荡,只要进行正向的心理加工,也可以降低它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即使是正面的社会文化震荡,如果人们从反面去加工它,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这里一些模糊判断的影响较为复杂,如“不清楚”的认识和体验偏向产生消极影响,而“不表态”的态度则偏向积极影响。就前一种现象分析,“不清楚”意味着个体认识和体验的不明确,因而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无法明确地进行防御或抵制;后一种情况“不表态”可能是一种策略,即在无法做出判断时并不强行表态,这样可以使自己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不同处理对心理变化的影响虽不明显,但仍呈现一定趋势:在大多数情况下,积极面对解决问题将产生积极心理变化,如果搁置一下,可能也无大碍;但幻想和逃避虽可求一时解脱,但最终会使自己的处境更加不利;适当的自责可能感觉不痛快,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性格与观念发展。总之,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直接作用与经过心理加工(心理中介)两者的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充分调动心理中介因素,社会文化震荡的影响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和控制。 复习思考题 1. 比较分析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的优点和不足。 2. 访谈法与晤谈法有什么不同? 3. 对访谈法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访谈法进行比较分析。 4. 如何对集体访谈进行设计? 5. 结合实际研究,说明访谈法实施的基本程序。 6. 要成功地运用访谈法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7. 合格访谈者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8.举例说明,如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运用访谈法? � 材料来源于张向葵等“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PAGE 24
/
本文档为【浙大范柏乃;《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第6章 访谈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