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古诗文鉴赏之立意分析

2019-07-24 47页 ppt 5MB 2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新缘资料馆

一回首,出现混迹工程界好久了!!!

举报
高考古诗文鉴赏之立意分析高考古诗文鉴赏之立意分析基础版→进阶版→最新版*高考可能会出现的古诗文意象【历年高考出题进阶】1.你熟悉的诗人不熟悉的意象3.你熟悉的诗人熟悉但存在差异化的意象2.你不熟悉的诗人熟悉的意象4.你不熟悉的诗人熟悉但存在差异化的意象细分 基础版块:课本上必须要去了解的代表性诗人以及该诗人代表意象与立场【略讲】 进阶版块:借助前几年国家玮老师的一个思维提出“反命题” 最新版:根据近几年高考古诗文得出简单总结内容以及一个可能性预测壹.基础版块从诗歌标题和正文把握题材1、山水田园诗2、边塞战争...
高考古诗文鉴赏之立意分析
高考古诗文鉴赏之立意分析基础版→进阶版→最新版*高考可能会出现的古诗文意象【历年高考出题进阶】1.你熟悉的诗人不熟悉的意象3.你熟悉的诗人熟悉但存在差异化的意象2.你不熟悉的诗人熟悉的意象4.你不熟悉的诗人熟悉但存在差异化的意象细分 基础版块:课本上必须要去了解的代性诗人以及该诗人代表意象与立场【略讲】 进阶版块:借助前几年国家玮老师的一个思维提出“反命题” 最新版:根据近几年高考古诗文得出简单总结内容以及一个可能性预测壹.基础版块从诗歌标题和正文把握题材1、山水田园诗2、边塞战争诗3、送别诗4、咏史诗5、咏物诗6、即景抒情诗7、羁旅愁思诗诗歌分类代表诗人:李白、王维、辛弃疾、陆游、陶渊明、孟浩然等表达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注:王维的情感特殊一些,一般有“禅意”在其中,因为王维信佛。所以王维的意象在课本上一般为“归隐闲适禅意”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代表人物:李白、王昌龄、王维、(偏边塞的有岑参、高适,情感主要为勉励) 表达情感: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例:《别董大》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例:《芙蓉楼送辛渐》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代表人物:岑参、高适、范仲淹、王昌龄、李贺等 表达情感:1.边塞风光、战士思乡、战争残酷。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2.边塞风光、战士作战勇敢、敌人溃逃。例《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3.豪情壮志、愿为国捐躯、渴望杀敌报国。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情感比较特殊,一般在唐初,其他时代基本没有】 代表人物:欧阳修、李白、姜夔、王安石、杜牧等 表达情感:昔日的繁华与现今的荒凉作对比,突出主旨。主旨一般为对统治者的劝勉,警告。 简单总结: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 代表人物:王冕、王安石、于谦等 特点:咏高洁之物 表达情感: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此物高洁品格的敬仰与自勉或自比之意。 代表人物: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简单解读: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代表人物:孟郊、李白、孟浩然、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主要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简单总结: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穷厄,乡土之梦都会始终伴随。 注:本版块思想来自于新东方名师国家玮老师2015年2016年的高考语文视频。 雄浑壮阔---李白 豪放旷达---苏轼 沉郁顿挫---杜甫 慷慨悲壮---辛弃疾 这里也需要提前强调一下注释的重要性。古诗文很短,所有的线索都很重要。代表人物——屈原 象征诗,在高中阶段,几乎所有的咏物诗都是象征诗,咏的物都是美好,高洁的事物。象征诗以屈原为代表,但高考试卷上几乎没有屈原的身影,这是因为屈原本身留下的文章以长篇诗歌为主,但是高考中会出现的是他的“徒子徒孙”,如何判断?诗歌题目为某个事物或者“咏”某个事物,或者诗歌中出现多种意象,其中的一个意象是没好且高洁的,这种诗一般就是象征诗,手法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高洁的事物自比。一般情况下,意象有多个,有高洁的自比的君子意象(梅竹兰菊,美人,荷花等)也有嫉贤妒能的小人意象(乌云,商风等)如果是被排挤,被贬谪,还有可能出现皇帝的意象(太阳等)情感总结 君子品行高洁 遭到小人妒忌和排挤 有才能不得施展 痛苦伤心失望 注:不是所有情感都会出现,但是基本都包含在内 1.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浮云就是小人,太阳就是皇帝,浮云遮住了太阳,也就是小人蒙蔽了皇帝的双眼,而作者是以凤凰自比,凤去台空江自流,可以理解为自己离开了长安城。例2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魏晋: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对应分析 阮籍,竹林七贤之一,一生不得志 君子出现(自比) 君子品行高洁 君子能力强 遭到小人的排挤,有才能不得施展 痛苦伤心失望 突出主旨 一般来说,很多古诗中就算不是咏物诗也会简单用到这些思路,这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判断的,结合题目给出的提示,一般就是诗歌背景,诗人所处时代以及所发生的事情【因为是诗歌赏析的整体讲解,所以我会穿插一些小技巧在各类古诗文的分析中,着重理解一下。】 总结下来就是,咏物诗,以高洁之物自比,赞颂高洁之物即赞颂自己的优美品格(也有单纯咏物的例外,那种诗中没有小人意象的自己能够判断出来)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这里就没有小人,也可以理解为在大的风暴或者变动之下,只有品行高洁的君子能够脱颖而出。简单来说,象征诗可以讲的就这么多,至于如何判断试题中古诗类型,我也已经给出一些提示了,最重要的还是,关注下角标注释,那是这道题的风向标。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类似的情感可以看一下课本中的《拟行路难》 我国古代发生过很多次战争,战争有两个阶段:对峙与灭亡,且战争时间段不同作战的士兵、将军与国人的情感不同,所以仅仅依靠课本上单调的判断立意是行不通的 我们简单把战争诗根据年代做一个区分:唐初的对峙(唐与吐蕃,唐与高句丽)北宋初期的对峙(宋辽)南宋初期的对峙(宋金)南宋末期元朝初期的灭亡(宋元)明末清初(明清) 根据不同时期作者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唐初、北宋初期,诗人情感多为杀敌报国等 战争长期进行得不到结果时,出现边塞风光战士思乡等厌战情感 由于北宋被灭国南宋建立南渡诗人对金国的大恨 由于故国已失,无家流亡者对故国的怀念又是一种情感 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叫做流亡者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文天祥 在战争诗中他们的情感有: 1.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2.对故国的忠诚 3.渴望为故国收复失地 注:代表人物是指课本出现过的人物,在试卷中出现的更多是你没见过的诗人。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此诗写于1279年秋,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途中,路经金陵(南京)而作。②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 精卫① 顾炎武②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北京卷 《西川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清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解:顾炎武,著名学者诗人,反对官宦权贵,清兵南下时,他参加反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朝廷的招纳,流亡中国北方,自称“逐客”。) 1“肝胆”、“阅”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肝胆“是诗人对故国的忠诚;”阅“的是见证。 (2)写出诗人赤胆忠心,诗人自觉江山见证他的斑白双鬓。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以及他对故国的忠诚之情。 2有人说,顾炎武诗有杜甫之风格,请分析。(4分) 我认为两人风格都有沉郁顿挫的特点;顾诗前四句写出秋日来临,诗人内心因愁苦而两鬓斑白的景象。这与杜诗《登高》中万里悲秋的风格都呈现出沉郁顿挫的基本底色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题目:“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4分) “已"和"才"的确十分耐人寻味.因为两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与旧友已经错过很久才相互追问对方身份的尴尬场面;从而表现诗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以及对故国的忠诚 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和愁绪 然而春天是分时间段的 早春===仲春===(清明)暮春 爱春------(惜春)--------伤春 对秋天即将到来的凄凉和愁绪 一般表达情感为孤寂愁闷,但不止悲秋会孤寂愁闷 一般借景抒情诗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以悲是有种种原因的,一般为仕途失意、山河破碎等 反命题:仕途失意对应积极入世与民同乐(如欧阳修被贬谪后做《醉翁亭记》)立意为积极入世、与民同乐、欣喜不已等 反命题:被贬官后的旷达乐观不只是苏轼和李白,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诗人。这里需要注意。 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刻苏轼李白等我们熟悉的诗人被贬官都是乐观的。 梅花引荆溪阻雪 (南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仅从诗歌内容分析,表达的情感只有一点:孤寂愁闷 在不同的题目中给出的注释不同 某地模拟题中加入了“注释一,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这个注释后,诗歌的整体情感就成为了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借景抒情,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所以,不熟悉的诗人更要要关注注释。反命题之咏史诗 一般咏史作用在于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等 但是苏轼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 一个出现在了课本上但是大家并未有所重视的流派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历史充满沧桑感 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一个日常乐观的诗人笔下,很多所谓的题材代表情感都会被打破。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这也是同学们思维定式导致的问题 代表词:大江、大河、海等壮阔的景象与历史结合 一般情感就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乐观主义情感解释 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解释 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 所以它不会出所有人都能答出来的题 或者所有人都答不出来的题 所以古诗文鉴赏部分 依靠课本做出变化 总有学生熟悉的一个点 但存在区分度举例 被贬官悲观忧愤的李白 被贬官并非痛骂求和派而是寄情于田园的陆游辛弃疾《游山西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渡之前写小情小爱的李清照 乌台诗案后如同惊弓之鸟的苏轼 不写自己所谓代表诗派的各路诗人【关于这点,就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与可能出现的注释认真阅读诗歌挖出线索,在读不懂诗歌的情况下,题目中的选项也可以作为参考项进行阅读】解析 遇见了这种我们熟悉的诗人不熟悉的立意 一般立意会简单明了 不简单明了的也会给出注释或明显意象 根据所有线索便可以推知我们需要的内容举例 拟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如果仅按照课本上的诗人立意判断,谁又能猜到这首诗是李白所作?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求取功名,后来经历“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的打击,看透了时间荣辱的虚幻。简述 这个就更简单了 不熟悉的诗人为什么不熟悉 因为他没出现在课本上 为什么他没出现在课本上 因为他没有课本上的人物有代表性 那么在读过诗之后直接用课本上或反命题中有代表性的语言做出总结 这就是这道题的举例 四川卷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生平不详,为小官,看破红尘,归隐)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zǎn)入种桑园。 茅苫(shàn)三间履,秧肥数倾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床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分析:归隐,陶渊明的代表 这个版块呢,是我之前在做完了国老师的一个思维总结之后回头去看这几年的高考题,发现出题人做出了更多的变化,为此我拿出这两年的全国卷高考题为大家分析立意。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首先,熟悉的诗人,不熟悉的立意 这是欧阳修还为京官时所作 根据题目可知,在监考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的情感应为喜悦的 如此多的人才在考场上大放异彩,愿以己身报国 欧阳修感慨后继有人 也因自身年老多病希望其他同僚能够更加用心为国家挑选出优秀的人才 但并无悲情在,整体情感还是以喜悦为主。 因为结合课本诗人背景可知,诗人一心为国 更是教出了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 更是当年三苏科举时的监考 所以选择题可以选择BE,这里也有争议是AE 暂且不表 关于诗句赏析 其实就是简单的①表现手法②情感③主旨的答法,简单回答就是这样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炼字或是炼句题 首先分析诗句或是该字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而后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最后突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题目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还是熟悉的诗人 还是熟悉的送别立意 但是不相同的送别方式 关注注释 苏轼彼时在杭州,而苏辙在京城,去了契丹 所以是不同的送别情感 所以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情感去答一定会炸 苏轼的特点是什么 豪放旷达 举唐代李揆的例子是为了什么 怕苏家声望太旺导致弟弟被扣押 所以选择题应该选BD,举例并没有任何自谦或是其他情感,只是担心弟弟罢了 所以赏析题应该如何答 关注注释,本身就不在一起 再结合课本苏轼的特点以及第一句“那因远适更沾巾”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题目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依旧是熟悉的诗人 没见过的情感 需要结合课本 不只是必修课本 是有《长恨歌》的那篇和有《琵琶行》的 关于白居易的生平介绍 知道了白居易在写本诗时是被贬时期 所以情感中一定有愤慨或是悲观情绪 简单理解就是我全都要 不只是流芳后世,我也想在当世做出贡献 所以选择题选CD,其中C不对的原因可以从注释中看出,白、李、元是至交好友,若不认可才华不可能成为至交 且题目明确表态为戏做,不含讽刺友人之意,却有对自己才华得不到当世认同的酸楚 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因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释义】囊帙:帛书用口袋盛放。 囊帙:白居易《与元九书》“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赏析: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 不写战争诗的诗鬼李贺 熟悉的诗人没见过的立意 认真读诗 炼字炼句根据基础意象分析情感 首联外出豪迈的狩猎 颔联打猎回来豪迈地喝酒吃肉 颈联开始感慨命运不公 尾联开始自我勉励 有李白苏轼的感觉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 选择题,B,诗人是生活贫穷吗? 自然不是 怀才不遇罢了 不然不会有“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赏析题:简单套用一下李白的情感以及一般借景抒情的手法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总结:18年全国一卷给的太简单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陆游——南渡诗人 那么肯定不能简单以文学的角度去分析 陆游是想要带兵但是一直没带成的 所以他的诗歌中会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感觉 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得出结论:喝醉后欣赏自己的草书 或者喝醉的时候写出的字 借酒抒情——壮阔之情 首联,有带兵之志却无处施展 颔联,借酒做书想象自己带兵冲锋陷阵 颈联,战事激烈且酣畅壮阔 尾联,字写完了仗打完了,酣畅淋漓。再喝一口选择题D 烛光飞溅是笔锋不是墨汁 两个酒的不同 时间上一前一后 状态上前面是积蓄气势后面是把酒感慨 那么答案就是这样的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解析王建,不熟悉的诗人 题目,咏物诗象征诗风格,考虑屈原 内容方面,对精卫行为的敬畏以及自我情感的一种宣泄 象征诗比较典型的手法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句表达的情感“移山填海” 可以理解为我希望精卫能够完成他的愿望哪怕我牺牲所有,这里的精卫可以指代跟他志同道合的人,或是如同愚公移山一般后人可以继承遗志 也可以理解为精卫也希望诗人能够完成如同精卫一般虽远大似乎不可实现却令人敬仰的理想选择题A 并非困惑,而是感慨 借物自比 咏物诗不会出现疑惑的情感 关于最后一句的赏析,在整体读诗之后可以得出结论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总结 高考古诗文的风格不断更新 来源于课本但不止于课本 风格随时间而变得更加多样化 所以要求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基础上 做出更多的自主思考 基础很重要 自主思考也很重要 汐音社的古风专辑《人间词话》 对大家了解一些诗人背景很有帮助 且制作很用心 p2中我会挑几个片段进行朗诵 有兴趣的可以听一下 如辛弃疾的一生 如《快然去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闲云野鹤固然是情致丛生的人生,可当他登高望远,临川听潮时,剖开心里沉重的关口,其中俨然是对剩水残山的痛惜,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家国飘摇的慨叹。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开禧元年,他出任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怀古诗的传唱千古之作。但,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被迫离职,彻底击碎了他报国的期望。两年后,朝廷再次起用他,诏令刚到铅山,他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次年秋,他带着满腔的愤怒与爱国之心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闻,他临终时,依然仰天大呼:“杀贼!杀贼!”*
/
本文档为【高考古诗文鉴赏之立意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